㈠ 大型企業怎麼面對金融危機
對於我國絕大多數行業的大型企業融資渠道而言,金融危機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由市場需求量減少引發的矛盾,企業間競爭加劇、商品價格下降、庫存增加等,繼而連鎖反應是資金鏈綳緊、斷裂;企業裁員;企業倒閉。
面對如海嘯般的金融風暴,去年還是盈利豐厚的企業今年就可能停產關門。在市場的嚴寒隨冬季的來臨一起到來的時候,企業中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目前的市場中就像走搖搖欲墜的獨木橋,稍有不慎就會掉下去,萬劫不復,因此,大量縮減投資,甚至主動破產、倒閉,以規避風險;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現在正是賺錢的商機,因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等都相對偏低,競爭對手的壓力也相對要小得多,而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幫助卻非常多。持這樣觀點的企業便大膽的擴張,甚至還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已經倒閉企業的設備等資產,或低價囤購生產資料。但最終,兩種觀點取得的成效多數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戰略的規劃與分寸的把握。
雖然現在中國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考驗,企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虧損,甚至破產。但是,辯證的來看,危機的「危」字雖然代表了危險,但是危機的「機」字則代表了危機背後的機遇,筆者以為,這將是一次春隨冬至的經濟危機。寒冬中有料峭的風雪,也有溫暖的港灣,如何趨利避害,關鍵是要冷靜的思維與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機時企業該關注的5個問題進行分析並提供一些經營建議。
1、減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們的企業要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冬天時盡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臟、呼吸等關鍵環節,以挨過寒冬。企業也是如此,此時能不花的錢盡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開支。消減企業中可有可無的部門;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控制營銷投入;減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庫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擴張計劃等。當然,戰略性擴張與儲備等計劃除外,但必須嚴格控制在風險線以下才能實施。
中國的企業很多還都是粗獷式經營,管理成本很高,浪費很大。遇到市場不景氣時應該及時進行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最初也是因為市場前景不清晰,原材料價格波動非常大,市場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庫存管理方式。而我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對於產品、原材料庫存等不合理帶來的消耗;人員利用率低或不恰當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負債結構問題造成的利息損失;各種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問題,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在市場情況樂觀時,掩蓋了這些問題,當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時,這些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此時應該加強成本控制與管理,解決各種浪費與消耗問題,財務方面要嚴格監控資金鏈的健康運轉,減少負債,增加資金流動性,減少呆壞賬。經營上要縮短經營周期,放下架子與貪念,不過分苛求經營的高利潤率,因為高利潤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與激烈的競爭,可以選擇利潤率雖低,但風險小,競爭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轉率上。
沃爾瑪成為世界第一大賣場,一年幾百億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潤,他們的利潤率不過2%——3%,但是他們的資產周轉率竟然可以到達24次/年。而我們一些企業寧可承擔高額風險去追求商品的利潤率,結果資產一年周轉不了幾次,總體收入並不理想。
2、調整產品結構
企業必須敏感的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所銷售的產品,很多企業面對滯銷,不是減產就是全力促銷,從不想自己現有的商品是否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市場需求。其實,有時只要根據市場情況,應時而動,調整產品,就可以迴避滯銷。比如,當原油價格高漲時,一些汽車製造商洞悉商機,推出小排量節油汽車、太陽能汽車等,減少大排量汽車的產量,迴避了商品積壓的風險,還獲得了商機。
我國家電行業也是如此,剛剛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時,就有一些家電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危機與其背後的機遇,不再研發、生產昂貴的高端家電產品,而是在商品的節能、實用、便宜上下功夫。在賣場里,雖然商品上貼有大大的打折條幅與誘人的降價金額,但高端家電展位前依然是門可羅雀。而高性價比的中、低端家電展位前卻人頭攢動。很多家電企業還把握住了商機,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電,單價相較大型家電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潤率卻並不低,銷路也出奇的好。
3、彈性營銷投入
企業在進行營銷活動時,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場環境不利,要麼加大營銷費用的投入,想以強勢營銷的方式沖出市場困局。還有一些企業則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大幅減少,甚至徹底停止營銷活動,以求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其實,本文中提到的各種問題,說是問題就是問題,說不是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對與錯之間就看你怎麼把握,就是一個尺度的問題,把握正確,危機就會轉化為機會。
在營銷投入上我們很多企業也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現在市場不景氣,營銷投入就要精打細算了,要避實就虛,不進行大規模、高投入,風險性大的營銷投入。減少大眾化廣告傳播和品牌傳播費用。可以專攻一個點,或進行低成本營銷,比如口碑營銷、網路營銷等。營銷操作的原則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機時如何用人
說到用人,又是一個中國企業常犯的通病:經營戰略的短視導致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經營情況良好時不去管理可能已經臃腫龐雜的內部組織,導致人浮於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費。當企業經營情況不利時,才想到削減成本,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員工或降薪。這樣雖然暫時的減少了成本開支,但是可能因為企業短期大量「失血」而引發更大的危機。當危機度過後,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員工,這一裁一招便產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費,因為,一名新員工要熟悉並勝任工作崗位,必須有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所能產出的價值是很低的。
曾經,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沒有盲目裁剪員工,而是進行了合理調配,當時企業的研發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術人員就是多餘的了,三菱集團沒有把這些經驗豐富,業務專精的人才辭退,而是向他們表明態度:企業不捨得趕走你們這些與企業一起打拚的夥伴、行業的精英,但是又實在沒有工作給你們做,建議你們到「戰場」的最前線——做銷售人員,與企業一起度過難關。大部分技術人員都留下來做了銷售,他們最了解汽車不過,是當之無愧的專家,做銷售時他們的專業得到了顧客的認可,銷售額比普通銷售人員好得多,在市場危機時為企業增加了很強的競爭力。當經濟危機過去以後,汽車銷售開始復甦,那些研發人員又被招回去做技術研發,因為做過了銷售,這些研發人員更知道顧客最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開發出了很多受顧客歡迎的汽車。
這個例子可以提示我們,重要崗位的員工不可以輕易的裁掉,否則當企業再需要他們的時候將付出高昂的成本。企業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員工時,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強的崗位,比如沒有熟悉、適應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崗位的員工盡可能通過變通的方式將其留下,因為,企業面臨經濟寒冬已經很不好過,此時在體內大量失血,必將更難挨過危機,雖然眼下看來這些人才「沒什麼用處」,但是,寒冬終將過去,春天時還需要他們幫助企業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幫助企業比同行更快的復甦也主要仰仗這些人才。
5、危急中的機遇
筆者預計,未來一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金融危機對虛擬與實體經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企業的壓力也會隨著經濟蕭條而更加沉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危機的另一面就是機遇,因為,無論是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社會或市場經濟中,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市場環境的惡化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在進行市場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業,也為生存下來的強者留出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待經濟復甦時,市場需求大量增加,這些生存下來的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第一要務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風雨過後的陽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謂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資源,加重企業負擔,高風險的事。而去做,則是去做那些發現機會,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電企業不去做那些高風險,消耗資源的大型家電,去做金融危機帶來的商機——便宜的小家電。市場需求量大,利潤率又高。相信擁有這樣智慧的企業,他們的冬天不會太難過。
大型企業內部也是一樣,不去做那些傷元氣的改動,而是去做那些強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產負債的結構與利用率;消減繁瑣臃腫的管理層級;加強與客戶的合作等。
這次金融危機即像一個老師又像一個考官,它教會我們很多生存的本領,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反思。同時,它的考核也很嚴厲,沒有學會應對危機的企業將被無情的淘汰出局。
寫在最後: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雲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卻很美好」,現在我們很多大型企業融資渠道不是見到殘酷的今天而怯步,就是倒在艱難的明天,這個時候只有正確抉擇,勇往直前,才能見到後天明媚的陽光。
㈡ 金融危機對各大型企業有多大的影響
對於國營就不行
私企好好吧```也不行
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使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成為美國的金融危機,並且正在演變成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危機的導因是美國的住房價格下降,住房抵押貸款壞賬增加.進一步分析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使然,即美國的廉價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政策,導致信用等級極低者能獲得貸款,金融機構為了保證原有收益率願承擔更大的風險.其結果是一旦經濟金融形勢發生未預期的變化,危機就到來了.如果更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國際金融體系危機的深層原因必須從國際貨幣體系來找,不從國際貨幣體繫上解決問題,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會長期存在
㈢ 是度過危機還是渡過危機
動詞「度」一般用於時間。例如「度過假期」「歡度國慶」「光陰沒有虛度」「度日如年」。
動詞「渡」則用於空間,一般用於水面。例如「渡過大洋」「渡過長江」「紅軍強渡大渡河」。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渡過難關」的例句。這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意思是克服某個難點像通過一道關口一樣,這里是用「渡」來比喻性地表示「通過」。現在,各種工具書普遍採用了《現代漢語詞典》中「渡過難關」的寫法。
社會主流媒體,特別是報紙上的重要文章,也採用了「渡過難關」的寫法。人民網等主流網站上,「渡過難關」的用量遠遠超過「度過難關」。可以說,「渡過難關」已經成為一種規范的寫法為社會普遍採用。因此,建議您寫文章時採用「渡過難關」的寫法。
值得注意的是,「度過危機」「度過困難時期」中的「度」,不宜寫成「渡」。這兩個片語看似與「渡過難關」相近,但它們之中的「度」是表時間的,所以宜用「度」。
㈣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什麼樣的企業最容易生存,或者企業怎麼樣才能度過經濟大蕭條時期而存活下來!
有自己核心產品、核心文化的企業
㈤ 又一家大的p2p公司出問題了,請問它叫什麼名字的公可司
大大集團被警方調查:p2p第二家「e租寶」面臨倒下
12月15日消息,e租寶事件還沒結束,眼下,另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大集團也被警方調查。據悉,大大集團是上海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上海申 彤大大集團是一個08年成立到現在有著7年歷史的公司,官網介紹只有寥寥幾十字,恐怕實際上並不像他們所宣傳的那樣強大。
據知情人士爆料稱,大大集團因為e租寶事件之後,遇到資金兌付方面的困難,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工資。甚至於希望通過逼迫全體員工購買公司內部產品來度過危機,引來內部強烈不滿。有一些員工因為不買公司產品而被離職。
有內部消息稱,目前已有一大批人員離職,比如說貴州、江蘇、遼寧、上海,或者正在走勞動局登記報備流程,申請工資發放,並且從今天起,申彤集團員工不用再去上班簽到了。
據大大集團官網稱,其線上產品「大大寶」累計投資接近一億九千萬。而其線下融資規模目前並無詳細數據。
官網信息顯示,截至10月大大集團已在全國開設23家省公司,4家直轄市公司,229家市公司,374家分公司,717家支公司,隨著業務版張版圖還會繼續擴大。
今年9月,曾有媒體撰文揭露大大集團鄭州分公司多出違規涉嫌非法融資,其發展模式與e租寶極其相似,勢頭也非常兇猛。據業內人士透露,大大集團最近一兩個月肯定會爆發危機。
據內部人士透露稱,目前大大集團已決定停止招聘,不再分流,所有員工如果想留下則必須購買公司大大寶產品5萬年華或者10萬半年(含存量),給 3天時間,否則到16號勸退。人事經理需著手等級內部人員購買情況,並且要上報名單和數字。另外,最近不斷在說這方面的事情,不知道因為資金鏈的原因還是 其他什麼,突然給業務員下達定量指標,不能完成就暴力裁員。
從業內人士口中,我們知悉了大大集團的X宗罪:
1.買單賣單:從同行手中高價買入理財資金的單子,也就是飛單,價格可以達到驚人的「100萬理財立返35萬」等程度,當然,還承諾到期兌付本金和利息。
2.高薪:和e租寶類似,大大集團在挖人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其上海公司入職普通員工往往當月工資為一萬,但第二個月需要完成一萬業績。有員工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自己的產品。
3.實體產業宣傳:據大大集團銷售所說公司在中融大廈有兩層產權,長泰廣場5層都是大大集團的產權,並在其他地方擁有辦公場所。
4.僅預審名字就號稱獲得民營銀行牌照。
5.拉銀行背書:大大集團的工資卡也是和某銀行合作定製的,而且大大集團的廣告也直接做進了銀行里,上海本地的城商行上海銀行就是其中一家,另外還包括五大行中的兩家。
據了解,"大大財富"定位於集團旗下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是擁有資產管理能力的、領先的、獨立的財富管理機構。大大財富專注於為中國高凈值人士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
盡管p2p風光依舊,但是現在,大大集團以及其背後的申彤,顯然不太可能邁得過這個難關。
㈥ 請問,大集團里的財務危機是什麼意思請解釋的詳細一點,比如案例
案例一:巨人集團財務危機案例來源: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e4fe08d87f1922791688e8e2.html20世紀90年代初,「巨人集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中國商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理所當然,巨人的創始人——史玉柱也成為了商界乃至整個社會
㈦ 曾經成功度過金融危機的企業
金融危機已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樂觀估計,至少要在2至3年後才可能恢復。我剛從美國回來,美國許多企業由於業務萎縮而凍結招聘,波音公司要進一步裁員。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美國實體經濟疲軟,直接造成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嚴峻形勢,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和外包公司業務萎縮,會減少用人數量及其凍結招聘;其 次國內為國外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當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影響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會刺激建築業的需求,從而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恢復,但是見效果有一個滯後時間,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還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高達600多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受影響較大的是財經類專業,因為企業業務萎縮,首先減少的是財經類管理人員的需求,其次是技術人員的需求。其次是建築、能源、機械、 IT類專業會受影響。
㈧ 申彤大大集團最新消息
大大集團因為e租寶事件之後,遇到資金兌付方面的困難,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工資。甚至於希望通過逼迫全體員工購買公司內部產品來度過危機,引來內部強烈不滿。
㈨ 企業的最大危機是什麼
企業最大的危機就是安於現狀、因循守舊、不知進取。
那些倒閉的企業之所以倒閉,絕大多數是因為它們想倒閉。而有的企業之所以能成功,並實現長久存在與發展,一定是因為它們對成功有著非常強烈的渴望。企業自甘墮落、背信棄義、管理混亂、不思進取、不知變通,本質就是想失敗、想滅亡。相反,重信重義、管理有序、組織完善、勵精圖治、善於變通,本質就是想成功、渴望長久存在和發展。
「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得多遠。」「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這些至理名言無一不在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和長久存在發展,首先必須有非常強烈的願望。
實際上可以把自然規律的作用力分成兩大類,一類來自企業內部,一類來自企業外部。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由於管理制度、管理者和員工能力素質等因素導致的企業倒閉,自然規律就是通過企業內部起懲罰作用。而環境、對手、市場、上天這些因素導致的企業倒閉,是自然規律通過企業外部起懲罰作用的。內部矛盾是決定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引起作用。記得有位哲人說過,「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來自外部敵人的打擊,而是內部機制的退化。外部敵人的最大作用,不過是在一個國家還沒有斷氣的時候,給它最後一擊。」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企業何嘗不是這樣?因此,真正決定企業命運的其實不是來自外部因素的作用力,而是企業自身。
內部因素決定企業命運,那麼什麼內部因素對企業生死存亡和興衰榮辱起決定作用呢?一個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是因為他想成功;一個人想失敗,他就一定會失敗。一個企業,在一種情況下一定會失敗,那就是它想失敗;一個企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可能成功,那就是它非常渴望成功。有人會說,沒有一個人一個企業想失敗,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渴望成功。按道理應該是這樣的,但很多人、很多企業的表現卻實在令人吃驚,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實際上他們與眾不同,他們不想成功想失敗。實在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