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校改革的新趨勢是什麼
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大學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看看自己是屬於第一批次的大學還是第二批次的大學,高考錄取工作也是分批次進行,分別設立提前批次、第1批,第2批,第3批以及專科錄取批次,以不同的批次作為錄取的基本門檻,也就是說把國內的高校分成三六九等,有一本大學、二本大學和三本大學;設立不同批次招生,比如設立提前批次進行錄取,有利於高校招到合適的生源,比如國內著名的軍校以及公費師范生,對考生要求很高,為提前批次招生。
(3)在畢業證上還是有明顯的差別:把一本、二本乃至三本一起合並,那麼也就意味著不再存在等級上的差異,但是這也不意味著學生們畢業之後所頒發的證書都是一樣的,比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具有進行獨立招生的資格,雖然作為浙江大學的一所“分校”,但是畢業生所頒發的畢業證書上所蓋的印章並不是浙江大學,那還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印章。
總體上而言,本科一本、二本進行合並對於考生而言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可以避免畢業之後由於學歷歧視所造成的就業壓力,但是小熙認為當下的高考以及高考改革趨勢雖是如此,但是其實雖然合並了一本、二本,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會把大學劃分為三六九等,也就是分別為重點大學,普通大學以及更為普通的三本院校,而且在學費上,合並之後的大學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
② 全國高校改革首批試點院校有哪些
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問題是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確立為高校整體改革的核心環節,充分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盡管目前全國各高校紛紛結合中國國情、各學校的特殊校情,出台了許多改革方案,為探索高校改革之路,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但是,由於歷史條件、辦學規模、師資結構、管理思路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許多高校在辦學方式、辦學途徑上仍然十分封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放力度不夠,沒有與國際高等教育界加強交流和接軌的信心,也缺乏將本校、本系、本專業推向國際學術界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隨著中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臨近,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表現在經濟、貿易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整個思想觀念系統的全面開放。在這樣的宏觀形勢下,與其坐等外國教育界攜帶雄厚資金,在國內投資建校,爭奪生源、師資,不如盡快轉變思路,借鑒國外大學的辦學方法,提升辦學層次,拓寬辦學途徑,充實競爭力量。
當然,國際化,並不等於全盤西化或外國化。由於國情不同,文化、歷史傳統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管理模式,並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搬到中國來。比如,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許多高等院校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實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體制,這並不適合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在這些國家,大學校長以及其他重要管理崗位,基本上是由學校內部的教員選舉產生。校長的領導權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學的集體領導機制。由研究生院、各系、各專業的關鍵教員組成的教授委員會,對學校許多重要的教學管理事項的決策,起到批准或否決的作用。因此,在高等學校的管理權的歸屬問題上,與我國明顯不同。同時,在內部不同種類的人群的權力分配上,也與我國的做法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比方說,在日本的一些私立大學,主要由教學人員,即各系、各專業的教授,集體研究、決定每年的招生方向、課程設置、獎學金分配、新教員的錄用等重要工作。學校的教務科、學生科等,僅僅是日常辦事機構,負責貫徹、執行教授會議做出的各項決定,不享有任何決策權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採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而是由各任課教師自行決定其教學方針、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校方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和考核,主要是依據學生選課的人數,以及學生對有關任課老師的意見。可以講,教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並受到廣泛的尊重。但是,我國目前高等院校的人事架構,仍然擺脫不了官本位的辦學思想,缺乏對學校主體教員的重視。因此,在許多高校仍然殘留著外行領導、管理內行,學歷低的管理、領導學歷高的怪現象。在許多大學校長的心目中,教師充其量處於一種工具的角色,而治校辦學的依靠對象,是各職能部門大大小小的官僚。值得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我國高等院校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正在積極推行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高校人事管理體制的改革。如在行政部門推行職員制,後勤從高校脫鉤,提高教師主體的物質待遇,設立關鍵人群崗位津貼等措施,都是向國際化邁進的重要舉措。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由於人事改革是一項牽涉到許多人的切身利益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步驟和方法上既要加重改革的力度,又要維護高校整體的穩定局面。國外大學的人事架構達到目前這樣高效、精簡、職責分明的水平,是經過許多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才最終實現的。即使今天這種管理模式,也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學校自身發展的因素,需要進一步改革。
在人事改革,尤其是教學部門人事改革的問題上,有可能出現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以國情特殊為理由,拒絕吸收國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長處;二是全盤西化、全盤外國化,不管適合不適合中國國情,不管適合不適合本校的情況,都原樣照搬,簡單翻版。這兩種錯誤的傾向,都不利於我國高校與國際教育界接軌,不利於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戰略。真正的國際化,是保留各民族特色,按國際規則辦事的國際化,而不是教育的殖民化。
與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對於師資的合理配置,也是面向國際化挑戰時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外許多大學,尤其是一些私立大學,為了壓縮教育投入,同時又要確保關鍵教學崗位的質量和在職業選擇上的競爭優勢,採取一種高薪減員的師資配置方法。換句話說,對教學崗位的要求奉行寧缺勿濫的原則。但是,這一原則與我們國內通常所說的任人唯賢、寧缺勿濫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教師崗位上投入的比例,與其他行業的可比級差,仍然太小,尚不足以形成教師崗位的競爭優勢。只提要求,不提投入,盲目提高崗位責任,不考慮,或者不充分考慮任職者的物質需求標准,是阻礙教師崗位發揮應有效益,最終形成人浮於事、大鍋飯局面的重要原因。我國許多高校在師資和學生的比例上嚴重失調,大學人滿為患,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管理思路方面的問題。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對教師崗位特殊性的認識。目前,許多大學領導者仍然把高等院校理解為就業的收容所,而不懂得大學是社會擇業的模範,是高標准、高回報的競爭場所。這樣的崗位對應聘者和任職者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但同時也能給社會的精英階層提供發揮才能,獲取高額回報的機會,是確確實實的寧缺勿濫的重要位置。但是,這方面的改革,也存在著許多難以化解的問題。國外大學的一些做法,也決非沒有任何弊端。雖然國外許多大學解決了上文所說的優勢崗位和寧缺勿濫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如何提高這樣的崗位的流動性,讓在位者有壓力,讓不在位者有應聘機會的問題。目前國外許多大學,一個位置幾十年不變,近乎終身制,新崗位又很少增設。這就使得許多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術人才無法在大學謀職,無法走上學術道路,從而造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相反的,中國目前許多大學雖然也存在著嚴重的論資排輩現象,但對年輕學術人才的重視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講,可能超過國外許多大學的平均水平。由此看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不僅包括向國外大學借鑒、學習,而且包括把我們已有的好經驗、好方法推向世界,從而促進世界學術、文化、教育的繁榮,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還應該在課程設置上進行綜合調整。圍繞大學課程如何設置這一問題,不同的大學,由於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自然在課程設置的結構和布局上相差很大。國內大學之間,尚且如此,與國外的許多大學相比較,更准確地講,與國外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大學相比較,差異可能更大。目前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的嚴重問題,主要是政治色彩濃的課程太多,與實際脫節的課程太多,只講空頭理論但不解決具體問題的課程太多,而確實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能提高學生畢業後所需要的人際溝通、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太少。關鍵的問題是,我國許多高校在確定課程內容、教學方針、教學方法的時候,奉行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原則。許多教學崗位的管理者只知道對照教育部的文件和校長講話辦事,而很少考慮受教育主體學生的需求。這些都是計劃管理體制在高校辦學思想和理念上留下的後遺症。小平同志曾經反復告誡全黨全國人民,改革要換腦子,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這個革命首先要從為政者的思想觀念上入手,"知難行易",否則各項改革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國外許多高校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學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面向社會,調整方向。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培養屬於這個時代的人才,還是培養屬於上一個世紀或下一個世紀的人才?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則問題。我國許多高校幾十年課程設置不變,懷古情結復雜,向學生灌輸的是歷史,而不是現實。有的甚至拒絕面對現實,把高等院校辦成了一個與社會隔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象牙之塔。畢業後的學生,只會做死學問,念死書,而不會做實際工作。這和中國封建社會推行的無關國計民生的科舉教育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當然,教育的國際化,需要我們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參觀、訪問、借鑒、學習國外大學的各個方面的長處。但遺憾的是,由於官本位意識、資金、簽證、語言等問題的制約,我國許多高校,尤其是涉外機會比較少的院校,在出國問題上,不考慮出國的人是否專業對路,是否從事過教學、科研工作,是否懂得高等教育管理,是否有虛心學習他人的胸懷,該派出的人不派,不該派出的人,卻出於人情觀念、關系因素,派出很多。最後,許多寶貴的出國學習機會,往往淪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公款旅遊。
此外,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的高校在對外交流的層次上還停留在行政部門人員的互訪階段,還沒有能抓住時機將對外交流及時推向學術層次,推向受教育對象,即在校學生與國外大學之間的訪問、學習層面。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的國際化,是一個艱巨而又漫長的道路。心血來潮,盲目引進,固然不可取,但被動等待,坐失時機,一萬年太久,也會給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bА咋瞍m擰ybА咋瞍bА咋瞍iっkj〗j〗qィと8247024570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呵呵2457801245我的回答不錯吧,如果採納就請加分額..多謝多謝.2011-08-10 11:30:28
③ 都說明年高校改革沒有二本是不是真的
沒聽說過,沒二本,不可能的事,只聽說有些地方不再專升本
④ 高校企業改革龍頭股
清華系上市公司有:紫光股份、同方股份等;
北大繫上市公司有:方正科技、中國版高科權等;
復旦大學上市公司有:復旦復華;
浙江大學上市公司有:浙大網新、眾合機電;
東北大學上市公司有:東軟集團;
南京大學上市公司有:南大光電;
哈爾濱工業大學上市公司有:工大高新、工大首創。
⑤ 中科大有幾家上市公司
截止至2020年7月中科大共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是:
600551時代出版,2689.91萬股,佔比5.32%,位列第二大股東;
002230科大訊飛,8349.78萬股,佔比3.99%,位列第三大股東;
300520科大國創,710.31萬股,佔比3.51%,位列第四大股東;
300222科大智能,1385.10萬股,佔比1.90%,位列第八大股東。
(5)高校改革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中科大一般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
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學家;
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3個系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等;
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⑥ 國企改革關注度持續提升 國企改革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三元股份、抄上海機電、航襲天機電、北京城鄉、老鳳祥、
粵水電、中國重汽、格力電器、江淮汽車、同仁堂、
太極股份、廣汽集團、中國醫葯、中遠航運、國葯股份、
現代制葯、中國電建、銀座股份、廣百股份、太極集團、
沈陽機床、廈工股份、四川長虹、啟源裝備、
桑德環境、華光股份、王府井、重慶百貨、小商品城、中體產業、
五糧液、中新葯業、建發股份、南國置業、北京城建、振華科技、
上海貝嶺、天地科技、大同煤業、中國重工、海格通信、中航電子、
中航資本、金龍汽車、東風科技、揚農化工、石油濟柴、中色股份
⑦ 600所改革高校名單
就是2000年以後所有 專升本 的高校都是。
2000年之前已經是本科的學校不在其列
⑧ 高校改革成果豐碩包括哪些方面
招生多了
高校佔地多了
合並多了
混子多了
老師多了,禽獸也多了
論文多了,ctrl+c也多了
畢業的多了,工作難找了
大學生開始去工地打工了
⑨ 請問中山大學的上市公司是什麼
2001年3月8日,經廣州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批准(穗改股字〔2001〕3號文),並經廣回州市人民政府和廣東省答人民政府確認,由中山醫科大學(後改名為中山大學)、廣州生物工程中心、汪友明、紅塔創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泓清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深圳市東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劉強、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同創偉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深圳市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何蘊紹、程鋼、周新宇、吳軍生作為發起人,將中山醫科大學達安基因有限公司依法整體變更、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時注冊資本3,470萬元。後由於公司股東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並,合並後新組建的中山大學成為本公司第一大股東,公司於2001年12月更名為「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主導,集研究、開發、中試、 生產和應用為一體的生物醫葯高科技企業。 公司於2004年8月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 上市,成為廣東省高校中第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