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上市公司會計核算制度

上市公司會計核算制度

發布時間:2021-05-03 10:40:49

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對外披露制度

一、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狀況(尤其是會計報表的披露狀況),是我國證券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而我國證券市場尚處於發展的初期,存在各種不規范的情況。為了解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披露情況,本文選取了截止2002年l2月3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199家A股上市公司2002年年度會計報表作為樣本,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下同)所給出的會計報表格式,運用會計報表內部以及會計報表之間各報表項目應有的邏輯性關系。對披露的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以及合並現金流量表,進行數據檢驗。
截至2002年l2月3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有1224家,對於國內的廣大投資者來說,由於B股(人民幣特種股票,也稱境內上市外資股)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投資於B股和投資於A股相比較,存在諸多的差別,故本文未將僅發行B股的24家上市公司的2002年年度報告包括進去。這樣,本文共選取1200家A股上市公司的2002年會計報表進行檢驗。其中,金融類上市公司共有八家。另外,有一家公司由於退市未能披露2002年年度報告,因此,本文選取的實際樣本數為l199家A股上市公司。
本研究所用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在中國證監會指定網站(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和巨潮網站)以及指定報紙(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披露的2002年年度報告,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會計與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CSMAR資料庫系統。
為了檢驗這些報表的邏輯性符合情況,本文選用的檢驗方法是:對於這些報表的表內項目,則按照企業會計制度所給出的會計報表格式分項進行,各上市公司在實際披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比較特殊的會計報表項目,則按其出現的位置,分別歸屬到不同的項目之中;對於報表之間的會計項目,則按照這些項目之間應有的邏輯關系進行檢驗;本文僅檢驗了期末數(或本年數)。例如,資產總計的檢驗公式為:資產總計=流動資產合計+長期投資合計+固定資產合計+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合計+遞延稅款借項;且資產總計=負債和股東權益總計。
在檢驗中,對於會計報表的計量單位不是精確到計量單位「分」的公司,以及用()表示減項的公司,或同時出現新舊會計項目的公司、同一會計報表項目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只要符合報表勾稽檢驗公式,本研究就認為這些公司的會計報表是沒有問題的;而在作為樣本選取的某家公司之全部會計報表裡,若出現1個或1個以上的不符合報表勾稽檢驗公式的情形,本文就認為,這家公司的會計報表是有問題的,相應地,這家公司則稱為問題公司。由於資料來源等的限制,對於通過報表勾稽檢驗公式的會計報表,未作進一步的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有545家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未通過報表勾稽檢驗公式,從而這些公司被認定為問題公司,占公司總數l199家的45.37%。在這些會計報表中,涉及資產負債表140份,占公司總數的11.7%;利潤及利潤分配表128份,占公司總數的10.7%,現金流量表102份,占公司總數的8.5%。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未通過報表勾稽檢驗公式的情況,並不是2002年年度會計報表所特有的現象。下表給出了200l、2002兩年出現問題的三張主要會計報表占公司總數的比例。
從下頁表中可以看到,資產負債表的問題出現頻率和2001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現金流量表和2001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現金流量表的增幅較大。
二、出現問題的類型分析
經過對這545家問題公司出現問題的會計報表進行分析、整理之後發現,出現的問題多種多樣,一些想像不到的問題也發生了,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令人費解的數字。出現問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尾數問題。這種情況是指,在出現問題的會計報表裡,雖然在對這些會計報表運用上述檢驗公式進行檢驗時,沒有通過,但經過對這些報表的分析發現,報表的合計數、總計數或小計數與按報表提供的數字進行加減運算後,相差不大,有的是相差O.O1元,有的是相差O.02元,但多數情況下,相差不超過0.10元。在所檢驗過的每一種報表裡,都出現了這種問題,有的公司還重復出現這種問題。如
(1)某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負債合計年末數欄里填寫的是1,172,950,104.19元,對報表進行復核的結果是,流動負債合計數,按照報表所提供的數字,應為1,172,950,104.18元。而按後一數字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檢驗,負債及股東權益總計運算數為2,444,860,028.84元,不等於負債及股東權益總計欄填列數及資產總計數2,444,860,028.85元。同樣的問題,在該公司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現金流量表以及報表之間的項目里也出現了。
(2)某公司資產負債表年初數資產總計為441。273,536.88元,負債與股東權益總計也為441,273,536.88元。但根據報表提供數字運算的結果是,流動負債合計應為241,207,011.29元, (而報表填列數為241,207,011.30元),股東權益合計按報表提供數字應為188,527。141.11元, (而報表填列數為188,527,141.12元),各相差O.O1元。這樣,負債和股東權益總計就應為441,273,536.86元了。該公司的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3)某公司資產負債表期末數股東權益合計一欄填寫的是965,685,434.98元。而根據報表提供數字進行運算的結果是965,685,434.97元,按此數合計,負債與股東權益總計為2,399,155,024.68元,且等於資產總計期末數。
(4)某公司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本年實際數),營業外支出報表填列數為5,397,704.34元,這樣運算的結果,利潤總額就應該是42,605,458.33元,而按此數字進行檢驗,結果不符。按利潤總額報表填列數字42,605,458.30元檢驗,則符合。經查該公司會計報表附註,發現營業外支出應為5,397,704.37元,按照這一數字進行調整之後,再進行檢驗,就符合了。
2.數字寫錯。按照報表所提供的數字進行檢驗,會出現問題,但經過分析發現,是由於將數字寫錯了。如:
(1)將合並數寫為母公司數。如某公司資產負債表年末數中的資本公積一欄填寫的是56,264,741.57元,經過查閱該公司會計報表附註發現,這一數字為母公司數,合並數字應為56,427,455.02元。
(2)將某一位置(十位或百位等)上的數字寫錯。如某資產負債表(年末數)長期負債合計數填寫的是155,931.55元,而根據報表提供數字(該公司就一項長期應付款)應為155,931.95元。這里,將「角」位數上的「9」錯寫成了「5 ,但報表中的負債合計這一合計數是按155,931.95元計算的。再如,某資產負債表年末數,長期投資合計為165,117,019.54元,而根據報表提供數字,經過運算應為165,177,019.54元,誤將萬位上的「7」寫成了「1」(僅有一項長期股權投資,資產總計是按165,177,019.54元進行合計的)。
(3)將部分數字的位置寫串。如某資產負債表年末數,未分配利潤數欄填寫的是1,085,569,554.66元,而根據該公司報表附註,這一數字應為1,058,569,554.66元,將五千八百萬錯寫成了八千五百萬。
(4)其他錯誤。如某資產負債表年初數,應付賬款錯填為244,343,521.56元,經查閱會計報表附註,該公司這一數字應為244,139,617.17元,相差203,904.39元。
3.串列。在利用上述檢驗公式對會計報表進行檢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串列這一現象的存在。正常情況下,會計報表因數字填寫錯誤而仍然檢驗通過的現象是極為少見的。在對檢驗未通過的數字作進一步的分析時發現:有的報表是向上串列,有的報表是向下串列,還有的將母公司數與合並數整列地填寫串。如:
(1)向上串列。如某公司的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欄無數字,而現金流量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則為1,140,872,112.18元。經查,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其他」欄里也有一數字1,140,872,112.18元,經過對補充資料進行復核後發現,若不考慮「其他」一欄,其結果正好是這一數字。於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該公司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欄的數字向上串了一行,串到「其他」欄里去了。
再如,某公司資產負債表(合並數)將長期借款(年初:175,000,000.00元,年末:10,000,000.00元)向上串了一行,串到「長期負債:」標題欄里,長期負債合計(年末:10,000,000.00元)也向上串了一行,串到「其他長期負債」欄里了。
2.向下串列。
(3)整列填串。如某現金流量表(續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所填寫的數字與現金流量表中相應的數字不符。經查驗,是由於現金流量表(續表)將整列合並數放入母公司數,而將整列母公司數放人合並數所致。
4.數字遺漏。在對會計報表進行檢驗的過程中,有的報表明顯不平。經過多方查證,包括採用表問核對、參閱報表附註以及查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和<上海證券報》等,發現是由於遺漏了一些報表數字。
(1)合計數遺漏。如某資產負債表期末數,負債合計遺漏。而按報表提供數字,流動負債合計(488,578,065.92元)與長期負債合計(68,000,000.00元)相加,則應為:556,578,065.92元。
(2)部分數字遺漏。如某資產負債表將「盈餘公積、「公益金」連同與之對應的年初、年末數字一並遺漏。某現金流量表(續表)將凈利潤2,893,646.94元遺漏(補填上該數字之後,相應地,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應由一2,922,887.30元調整為一29,240.36元)。
(3)報表的一部分遺漏。如某現金流量表中:(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小計152,361,207.76元,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11,014,028.01元,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一567,893.48元均遺漏。
5.報表項目的位置及使用問題。由於不同時期,會計制度的規定有所不同,某些會計報表項目在報表中的位置和所屬大類也有所不同。如:1994年前上市公司年報中「待處理流動資產」不屬於「流動資產」。而屬「待處理資產損失」;另有些是以前年度會計報表使用的項目,在以後的會計制度中不予使用的,如「長期投資」從1998年起需按「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權投資」分別予以披露;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一些會計報表項目由於各公司在處理上是依據各自不同的重要性等種種原因,也引起了會計報表項目在表內位置上的差異。如:「分給外單位利潤」,部分公司作為利潤表項目處理。部分公司則作為利潤分配表項目處理。
然而,在同一時期,如在對2O02年年度會計報表進行檢驗時,也發現了有一些會計報表項目,相對而言,位置變動較大。如資產負債表的「遞延稅款貸項」,大部分公司都是將之作為負債合計的一部分來處理,但有的公司將之作為單獨項,並列列示於負債合計與股東權益之間;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的「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大部分公司都放在了凈利潤與可供分配的利潤之間,作為凈利潤的調整項目(加項)處理的,但有的公司是作為「可供分配的利潤」的調整項目。也有的公司是作為「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 的調整項目。等等。
6.項目符號問題。在編制合並報表時,報表之間會涉及到一些存在對應關系的會計報表項目,如「少數股東損益」、「未確認的投資損失」 等。少數股東損益是指子公司年度損益中,按少數股東所持有的公司股權比例計算的、應屬於少數股東享有的利潤(或分擔的虧損)。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是指在按權益法核算長期投資項目的情況下。由於公司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以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為限。所以,在編制合並報表時,如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為負數時,公司應承擔的被投資單位負的所有者權益之份額。這兩個會計報表項目在編制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時,都是需要調整的項目。同樣,在以凈利潤為起點,採用間接法編制合並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計算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時,由於這兩項不涉及到現金的收支,也需要進行調整。
這兩個項目,在參與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合並現金流量表的計算過程中,具體就表現為金額相等、計算方向相反(一張報表是加項,而另一張報表是減項)。就未確認的投資損失而言.這里有一個怎樣表示的問題。有的公司將這一數字表示為正的數字,而有的公司則表示為負的數字。如此一來,在編制這兩張報表時,就有了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公司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用的是「加: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正數)」,在現金流量表裡用的是「減: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正數)」。有的公司的表示方法則正好相反。
但是,有的公司則將這一數字在不同的報表裡賦予不同的符號,出現了形如「加: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正數」 (利潤及利潤分配表), 「加:未確認的投資損失(負數)」(現金流量表)等情形。少數股東權益在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和合並現金流量表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
對於這種正負號的應用問題,值得關注,也有必要進行統一的表述。既然會計報表的項目名稱是「未確認的投資損失」,那麼,還是以一個正的數字來表示為宜。如果用一個負的數字來表示,那麼,損失了一個負的數字,就很有可能會引起歧義。因此,本文傾向於採用:在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用「加: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正數)」,而在合並現金流量表裡,用「減: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正數)」。對於少數股東權益,在合並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用「減:少數股東權益」,而在合並現金流量表裡,用「加:少數股東權益」。
7.其他問題。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尾數問題,是由於在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過程中, 由於四捨五入的原因,導致檢驗未通過的話,那麼,在剔除了上述各種影響因素之後,造成的檢驗未通過的情況,也就比較地特殊了。例如:
(1)某資產負債表年初數,資產總計為962,690,469.02元,而負債和股東權益總計則為1,006,494,494.61元。兩者相差43,804,025.59元。
(2)某資產負債表(年末數),少數股東權益,在指定網站上披露數為28,042,227.36元,經查閱指定報紙,這一數字則為27,912,942.43元,按報紙上的這一數字重新計算後,再進行檢驗,則符合。
(3)某公司資產負債表(合並數年初、年末)、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合並數上年同期、本年累計)有多處不符(如資產負債表年末資產總計與負債和股東權益總計不相等,年初股東權益合計不符,利潤表上年同期凈利潤、可供分配的利潤不符等)。
(4)某現金流量表中,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並數為12,997,556.15元,而根據該表提供數字進行計算則為l2,977,556.15元。
(5)某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小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小計分別填列的是3,400,237,320.56元和3,126,609,428.51元。而根據提供數字計算,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小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小計分別為3,397,990,465.01元和3,124,362,572.96元。但按這兩組數字計算的結果,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都是273,627,892.05元。
三、結論
截止2002年底,我國深滬兩市發行並上市的A股公司共有1200家,其中,有1199家披露了2002年年度報告。對這1199家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檢驗的結果表明,有545家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在披露上存在問題,占公司總數的45.37%。這些問題的類型主要有:尾數問題,寫錯,串列,遺漏,項目符號,報表項目的位置及使用等。這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在會計報表的披露上的確存在一定的問題,並具有普遍性。因此,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公司之現象,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披露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⑵ 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或財務會計核算辦法書面報告如何寫

表格填適用小企業會計制度、折舊攤銷等使用的方法
書面報告要寫設立了那些帳簿採用什麼核算辦法、財務設施是否健全等

⑶ 您好,我想知道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和普通公司會計核算有什麼不同

相對來說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更完善更合規一些,理論上要嚴格按照企業會計准則進行賬務處理,因為畢竟每年都要經由具備證券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並向社會公眾披露,但是也有一些普通公司做的很完善,我覺得還是要看公司

⑷ 上市公司會計核算的定義是什麼

除了個別報表和合並報表,其他和小企業會計沒什麼不同。

望樓主採納

沈陽金蝶財務為您解答

⑸ 上市公司依據的會計規范主要有

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通常指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定期報告等文件向廣大投資者、債權人等披露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是投資者評價公司業績決定投資方向的重要參考之一,也是資本市場運行的基礎。及時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可以規范公司行為,降低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幫助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
財務報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載體,其在公布之前屬於公司的私有信息,一旦被披露便成為公共信息,存在很強的外部性,因此企業都不願意將重要信息徹底披露,並且考慮到信息公布後的市場反映,公司會傾向於披露利好信息而刻意迴避利差信息,以此來穩定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引起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通過謊報資產;虛構財務狀況;編造虛假利潤或虧損;隱瞞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誇大公司未來盈利等來進行會計信息造假,扭曲披露信息的真實性。信息披露虛假可以說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危害最大的問題,既誤導了廣大投資者,也嚴重影響到了市場的健康運行。從會計信息披露成本角度來看,如果上市公司從會計信息披造假為中獲得的收益大於其違規成本,那麼公司就有虛報會計信息的動因。而我國目前,會計造假的違規成本是相當低廉的。
首先,公司造假被揭露的概率很小。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我國相關的會計制度不完善,資本市場不健全,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和缺位,使虛假信息被揭露的可能性變得很小;其次,即使被揭露出來,其受到的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並不能使違規上市公司感受到切膚之痛。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並未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使得造假者難以受到應有的處罰,即其造假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小於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這種成本—效益的不對稱性使得上市公司在巨額收益的誘惑下,不惜通過隱藏或歪曲某些會計信息來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同時這還大大挫傷了誠信者的積極性,可能會放棄原則,紛紛效仿,進而整個社會陷入會計誠信缺失的黑洞,嚴重影響整個市場的健康運行。1.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是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源頭,因此是我們治理的重點。要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治理力度。除了要對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外,還要進行股權結構調整。主要是指通過改制重組,引入新股東,分散大股東股權來抑制公司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加強不同持股者之間的制衡關系,約束大股東行為。此外,還因不斷推進獨立董事制度,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地位,增強董事或內部的制約機制。使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在監管公司的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促進真實會計信息的披露。
2.建立完善的會計准則
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體系包括了會計准則、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會計信息披露信用評價制度、審計制度及其他相關法規,其中的核心便是會計准則。准則規定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內容,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標准,是我們進行會計監督的主要手段。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會計准則中對上市公司會汁信息披露的規定並不完善,有必要構建一套准確、系統、適應未來發展需要、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准則體系,為上市公司披露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提供技術保證。
3.強化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
我們有必要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政府監管、行業監管和市場監管進行有機結合。第一,要明確政府的監督職能,各部門合理分工,明確職責。財政部與證監會在工作中保持協調一致,加強合作,在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各司其職。財政部主要負責制定和完善會計准則,側重於規范披露信息的實質內容;證監會負責監管,確認會計信息披露,重點在於規范披露信息的表現形式,即披露什麼,如何披露,何時披露等等。第二,健全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審汁制度。比如建立注冊會計師獎懲制度,實施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制度,提高會計師職業道德和執業水平,強化其獨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行業監督作用。
4.嚴格執法,加大對違規公司的處罰力度
我們要嚴厲懲罰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上市公司,以及與這些上市公司合謀或無法公正履行職責的會計中介機構。第一,完善民事賠償制度,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公司以及參與造假的個人給予嚴厲的懲罰,追求其法律責任。第二,構建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當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被揭發後,應該把相關的肇事者驅逐出其所處的行業,給那些沒有職業操守、不守誠信的上市公司或個人以嚴厲的打擊。比如,對會計造假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退市,對參與造假的會計中介機構進行停業整頓,對會計造假的單位責任人、會計從業人員和注冊會計師則應該吊銷其從業執照,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等。
我國改進無形資產計量的緊迫性
綜上所述,與國外報表中的充分、詳盡、謹慎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報表中關於無形資產的披露狀況不盡如人意:范圍過窄、結構不合理、表外披露太少。特別是對某些維持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無形資產沒有充分揭示和披露,一方面使得報表的相關性減弱,也必然使報表國際通用的程度降低,在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更加廣泛地進行聯營、兼並及商務交往的活動中,無形資產披露不充分則會導致國內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報表披露出現種種差異的原因,究其根本,在於國內外會計准則中關於無形資產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國改進無形資產的計量迫在眉睫。財政部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其中關於無形資產的部分作出的大幅改動,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
修訂後的《企業會計准則》,明確規定無形資產不包括商譽,商譽在企業合並相關准則中規定。這樣,商譽的核算更為明確;新准則對投資者投入無形資產的計價作了改變,取消了原准則第10條中「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該以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意在減少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能否用評估價入賬的問題;新准則還增加了有關不確定壽命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規定,不確定性的說明應運用穩健原則,應當進行減值測試,這一點體現了新准則中的謹慎性原則。
對於研發費用,原准則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予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新准則中,研究費用依然是費用化處理,進入開發程序後,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此條規定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披露的要求,對於研發費用較大的企業影響巨大,將極大增加企業的權益,資產結構隨之發生變化,權益比率的提高,有利於增加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為了消除上市公司利用無形資產減值准備調節利潤、粉飾報表來應付投資者及規避退市。新的資產減值准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期間不得轉回。它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進行的重大變革。新的資產減值准則將有效的遏制利用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調節利潤的情況。准則實施後,利用減值准備調節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利用計提手法調節利潤將越來越難,相應的,報表真實性會越來越高。
關於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接軌的若干思考
判斷一個會計准則的好壞不在於該准則有多先進,而在於是否適應其所處的會計環境。新會計准則是隨著我國目前資本市場及監管環境的發展而制定出台的,是與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相適應的。以下是關於無形資產方面我國新准則與國際准則接軌的幾點思考。
(一)擴大確認范圍
知識經濟時代,能夠給企業帶來不確定性的超額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中絕大部分是無形資產,包括我們所熟悉的無形資產(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特許使用權等)、組織資本、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等。國際會計准則中無形資產包括六大類,分別為與營銷有關的無形資產、與客戶關系有關的無形資產、與技術有關的無形資產、與合同權利有關的無形資產、與技術革新有關的無形資產、商譽。客戶關系、資料庫升級費用、製造合同、設計許可等都納入了無形資產核算的范疇。其范圍十分寬泛,也充分體現了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過於狹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無形資產」對於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日益明顯,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無形資產的確認范圍,將客戶關系、技術文檔、非競爭協議等納入無形資產核算體系,同時要積極研究可行的確認與計量方法,包括一些非財務計量方法,在理論成熟的基礎上,逐步將這些新興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
(二)逐步建立公允價值計價的環境
與國外公司治理相對規范、監管體系完備、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相適應,在計量手段上,國際會計准則對於無形資產都採用的是以公允價值計量。此次頒布的新准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產、債務重組等方面均謹慎地採用了公允價值,成為本次會計准則的一大亮點。雖然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完善,但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環境並未完全建立。國際接軌是方向,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應在今後逐步建立公允價值的計價環境。
(三)對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建議
對於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在英國,研發費用一般存在於科學或工程項目中,缺乏「獨特性」使之與其它內生資產一樣被資本化(Company Reporting, January, 2002)。目前國際會計准則(IAS No.38)對研發費用採用的是有條件的資本化方法,即通過技術可行性測試後,內生無形資產在研發過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資本化處理。
新准則中,我國改變了之前研發費用完全費用化的做法。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這與國際會計准則接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應注意的是:要嚴格制定研究和開發階段的標准,以防企業利用費用資本化調節利潤。
Amir&Lev(1996)提出,在慎重對待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問題中,「內部效用」是一個很好的評判標准。為了製造出令人滿意的產品,成功的非商業產品所含的智力資本也可能用於內部研究。因此,基於市場生存能力及內部有用性的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處理將更有意義。
(四)加強表外披露
美國的Paul B·W·Miller和Paul R· Bahnson 在《高質量財務報告》一書中指出:產生QFR(高質量財務報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徑在於提供大量的補充披露信息,以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確認的和未確認的無形資產。同時應該使用這些補充披露來描述所有無形資產的來源和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價值。當衡量無形資產時,不應該給出一個單獨的確切數字,而應該描述可能的價值分布。在本文所研究的15家國外上市公司2004年年報中,發現其中對於無形資產的披露相比國內公司而言充分很多。不僅體現在無形資產包含項目上,而且對近三年攤銷、減值情況的對比、今後五年的預計減值(具體到每項資產)、研發活動對於企業生存及發展的重要性等等都作了詳盡描述。 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強表外披露,在擴大披露范圍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給出每項無形資產的來源、增減情況、預計未來攤銷額、預計減值情況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也使得企業的獲利能力及盈利的增長率更符合實際。
綜觀世界上著名的公司無不靠無形資產贏得投資者信任,其股票受到投資者追捧,從而使公司及投資者雙贏。當前,舊《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上市公司報表中關於無形資產的披露不完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價值,使得報表不具相關性及可比性。新會計准則的頒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並改善了無形資產的披露狀況,但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全、市場監管的逐步有序,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會越來越高。
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基石,其理論基礎是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證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從而糾正證券定價偏差,最終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真實、准確、完整、公平披露、規范、易解、易得的信息是投資者作出理性投資決策的先決條件,是證券市場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一。在沒有建立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情況下,證券市場上信息的混雜狀態使得投資者無法辨別高品質證券與低品質證券,結果便是高低品質證券的價格趨同,換句話說,投資者不願意為高品質證券支付高價,因為他不知道哪些是高品質證券。這就是證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其直接後果便是「資源將會配置到一些低價值的替代物上作用 」(Esterbrook and Fischel,1984),而高價值的證券定價偏低,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降低,資源配置功能受損。作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證券監管方式,信息披露制度已經在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中得以推行。實踐強有力地證明,通過樹立並維護公眾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和提供投資者保障,信息披露制度增進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並最終促進了資本的有效配置,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從維護投資者權益和資本市場運行秩序出發,按照法定要求將自身財務經營等會計信息情況向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並且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公告。

⑹ 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制度的區別

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制度的區別是:
1、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比非上市公司的更加嚴格,更加規范。因為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對外公開的,需要做到真實嚴謹;而非上市公司大多為私企,財務報表是不對公開。
2、上市公司的財會組織體系及機構設置會很完善,設立會計機構負責人崗位,負責和組織公司財務管理工作和會計核算工作。會計機構負責人由董事會按規定的任職條件聘用或解聘;而非上市公司大多隻有會計崗位一致。
3、上市公司會有內部財務會計分析制度。制定財務指標分析方法,定期檢查財務指標落實情況,分析存在問題和原因;而非上市公司未必做到這一點。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會計核算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外匯的特徵 瀏覽:704
期貨長線百分之十的倉位輕倉 瀏覽:606
投管投資官網 瀏覽:909
工行股票市值 瀏覽:649
期貨高開幾十個點 瀏覽:115
無抵押個人網上貸款 瀏覽:324
期貨漲10個點是多少錢 瀏覽:613
1063股票 瀏覽:767
丹華資本投資公告 瀏覽:782
銀行工作讓我買基金 瀏覽:539
蘭格網北京廢鋼筋價格 瀏覽:633
2019年4月最新貸款基準利率 瀏覽:872
獅橋融資租賃總公司 瀏覽:819
伊朗的外匯管制 瀏覽:794
紅棗主力期貨 瀏覽:404
股票平權 瀏覽:544
紅棗期貨的紅棗規格 瀏覽:65
信託收稅嗎 瀏覽:58
民融資租賃 瀏覽:716
投資2萬億美元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