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剝離自動駕駛業務會對滴滴的上市起到多大推動作用
近年來,滴滴一直專注於自動駕駛領域研究。2018年,滴滴針對自動駕駛業務進行了廣泛布局,先後獲得美國加州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北京自動駕駛技術路測牌照。2018年11月,滴滴在加拿大多倫多正式成立滴滴實驗室,研究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領域。2019年初,滴滴以自動駕駛業務為主體的全資子公司滴滴沃芽成立。
滴滴的此番動作一直被外界看來是在為上市做准備,這也表明作為一家網約車平台,滴滴對自動駕駛業務的重視。
如今,通過剝離自身自動駕駛業務上市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再以滴滴老競爭對手Uber為例,自2015年布局自動駕駛領域起,業內人士估算,Uber或已在自動駕駛業務上花費逾9億美元。基於此,Uber上市前剝離其自動駕駛業務,並獲得軟銀、豐田等公司的10億美元投資,新公司投後估值為72.5億美元。2019年5月,Uber正式上市,截至當天收盤,市值為697.11億美元,目前Uber市值達到754.86億美元。
Uber 2019年4月公布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其股東滴滴估值為516億美元。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4月,軟銀領投滴滴55億美元,滴滴當時估值超過500億美元。當年年底,滴滴再融資40億美元,估值達到560億美元,估值不升反降。
即使滴滴想要剝離自動駕駛業務,也並不意外。通過分拆自動駕駛業務,降低虧損獲得融資支持業務獨立發展,可以抬高公司整體估值。畢竟遠在美國的Uber、Lyft早已捷足先登,滴滴不能再「袖手旁觀」。
如果滴滴真的有意為上市做准備,也似乎擺脫不了目前困境。對內,在近日上海交管局的抽查中,滴滴平台車輛和司機不合規率超過70%,需要大規模整改;同時,滴滴順風車業務一直未能上線,安全問題始終牽絆著滴滴。從其目前經營狀況來看,其在2018年虧損達甚至達到109億元,盈利遙遙無期。
此外,雖說滴滴仍然占據著行業龍頭位置,但外部威脅不斷。長安汽車、東風集團和一汽集團聯合騰訊、阿里、蘇寧等巨頭成立了「T3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長城的歐拉出行,吉利汽車支持下的曹操專車,小鵬汽車旗下 「有鵬出行」,高德、美團、攜程也相繼進入網約車領域。網約車競爭格局明顯。
2. 自動駕駛概念股龍頭是什麼
1、華陽集團
華陽現擁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10餘家,在香港等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是中國大型汽車電裝企業之一,全球最大的激光頭和各類機芯生產製造基地之一;
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影音產品製造商之一。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開發中心——華陽工業研究院,並與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及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技術合作關系。
3. 智能駕駛概念股都有哪些股票
無人駕駛概念一共有21家上市公司,其中4家無人駕駛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內交易所交易,另外17家無容人駕駛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根據雲財經大數據智能題材挖掘技術自動匹配,無人駕駛概念股的龍頭股最有可能從以下幾個股票中誕生 四維圖新、 亞太股份、 萬安科技。
以下是無人駕駛概念股一覽表:
4. 目前已經入局自動駕駛的各家廠商都做出了哪些技術和應用成果
隨著智能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世界汽車產業也正發生著顯著變化,圍繞著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技術的深入研究,不少廠商將曾經這一幻想變成了現實。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自動駕駛汽車就已經出現,真正走向實用化趨勢是在21世紀。
另外,人們也可以充分利用行駛途中的空閑時間完成其他事情,提升工作效率。不過,研發一輛具備全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可不簡單,由於需要上萬個零件協同工作,自動駕駛汽車除了硬體,還需要依靠人工智慧、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等復雜的軟體共同支撐。比如定位系統,就得疊加高精地圖以幫助車輛理解它們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感知系統則會幫助車輛確定它們周圍正在發生什麼。至於規劃系統,則需要綜合所有信息並為車輛找到行車路線。在沒有駕駛員控制方向盤和油門踏板的情況下,軟體需要肩負所有調度任務。
5. 自動駕駛公司有哪些
自動駕駛公司有:
阿波羅-平台 地平線
馭勢科技 四維圖新 Pony.ai Momenta
文遠知行 主線科技
路暢科技 TuSimple-卡車
飛步科技-卡車 智加科技 禾多科技 易航智能
環宇智行 領駿科技
牧月科技 中創博遠-農機
踏歌智行-礦車
DeepMotion-高精地圖
6. 現在中國哪家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比較好
國內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目前基本都是被ABCD這幾家外企壟斷,A是奧托立夫,也就是目前的維寧爾,在國外這家主要是沃爾沃的項目,在國內之前主要是吉利的項目,不過上半年好像沒搞好,不過據說廣汽的新項目給了他們,不過目前這家項目量不多,B是指博世,目前智能輔助駕駛70%的市場份額都是被博世把控,原因在於其整車的集成能力,轉向有博世華域,制動系統,這都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執行機構,博世目前的項目主要是新平台的轉換,所以多多少少也有不少問題,C是大陸電子,其公司雷達目前做的還是不錯的,但是集成能力比較差,國內目前還是比較低級的智能輔助駕駛產品,D是德爾福,也就是現在的安波福,目前廣汽,長城,泛亞,北汽,均有智能輔助駕駛產品,已經量產的有HWA功能,在行業中處於比較領先的位置,但是由於內部斗爭,負責開發的大佬們被斗跑了,所以等於自宮了,想要超越博世,難了!除了這些還有采埃孚,萬都等企業,不過目前量都不是很大!目前攝像頭龍頭老大以色列的MOBIEYE也在做相關的開發,不只提供攝像頭及晶元,還提供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駕駛演算法,目前吉利的個別項目全包給他們開發!
國內的企業目前做的好的恆潤 德賽西威 華域 等企業吧,不過都是產品量比較少的,比如恆潤在做的上汽的,基本都是銷量小的車型,車型多的都是博世!也有主機廠自己開發的,比如長安,目前ACC 等比較基礎的功能都是自己開發量產,由博世或大陸等提供雷達和攝像頭!
7. 自動駕駛有哪些股票
打開軟體,找板塊監測,找無人駕駛,裡面全是
8. 中國本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動駕駛系統研發企業
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網路、地平線、福特泰克吧,現在中國自動駕駛市場處於爆發狀態,新公司很多很多,但是像福特泰克這種能夠前裝量產,拿到最具影響力企業,登上2020年新經濟之王500強企業榜單的公司還是很少的。
9. 大家看好哪些自動駕駛公司
第一梯隊的主要有兩家:
第一家公司Momenta相對低調,但團隊和實際進展卻名聲響於行業內。他們目前執掌研發的聯合創始人,是目標檢測和圖像識別領域先進框架Faster R-CNN和ResNet的作者任少卿。
在我看來Momenta是一家被嚴重低估的公司。他們的目標是打造自動駕駛大腦,所以不止走了一條看起來更快能實現的L3之路,L4以上的自動駕駛也在研發。在實際進展方面,Momenta先L3,跟車廠供應商合作,走特斯拉模式,然後再L4。Momenta還得到賓士母公司戴姆勒、蔚來汽車的產業資本的加持,依靠資本+資源,可能會更快走通技術方案的商業閉環。
這種「閉環」也在最近半年進一步得到資本認可,據稱Momenta目前已累計完成融資超過2億美金,估值超過10億美金,推進速度和進展十分驚人。
第二家公司是Pony.ai,就是彭軍和樓教主聯手創業的小馬智行。他們當前估值已接近10億美元,還獲得了北京路測牌照,同時跟廣汽達成戰略合作,招攬了一幫大牛建起自動駕駛研究院。
在技術方面,Pony.ai開始使用32線激光雷達完成64線甚至128線才能達到的效果。當然更被關注的八卦依然是樓教主。之前有傳聞稱,教主中道改意,出走小馬加盟滴滴,出任滴滴外賣CTO,甚至有人親眼目睹教主頻繁進出滴滴。
然而真相是:滴滴外賣和Pony.ai同住一棟樓而已。
總之,在過去半年競速里,Pony.ai和Momenta已經閃出了一個身位。
第二梯隊估值圍繞6億美元上下波動,相比起上一輪,整體也有2-3倍增長。
首先是景馳科技。景馳自創業以來,勢頭洶涌,團隊分工配置也相對健全,特別對於這個技術與落地並重,產品和資源同舉的行業,前CEO王勁的作用不可謂不關鍵。
然而網路的精準一擊,對景馳造成了不可承受的影響。所幸王勁之變後,景馳迅速度過了動盪期,也吸引了一批高級人才加盟,公司重新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
另一家RoadStar.ai,近期剛宣布了一輪1.28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5億美元左右。他們是一家網路車廠開出的無人車公司,主打L4以上自動駕駛。但去年早些時候就開始的融資,進展算不上一帆風順,而且如今領投方雙湖資本的4000萬美元,原計劃似乎也更偏向另一家公司一些,但後來那家公司風雲突變,RoadStar.ai守得雲開見月明。
除了乘用自動駕駛,還有幾家貨運相關的無人車公司也在該梯隊中。
圖森未來在去年年底官宣了一輪Composite Capital Management領投的5500萬美元融資,據說當時投後估值就達到了4.5億美元。圖森未來最近一次對外亮相是無人集卡在港口的應用,意味著圖森開始進入商業化試運營階段,但現在沒有更多融資的進展可分享。
在貨運自動駕駛領域,2018年上半年最受關注的可能要屬何曉飛創辦的飛步科技。飛步科技主打輕卡貨運,方案落地中包含了城際、高速等場景,而且貨運相關的高級輔助駕駛可能會最先對外推出。他們之所以受關注,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全棧技術中還包括的專為自動駕駛研發的AI晶元。
此外,還有幾家更為低調的無人車公司,估值在3億美元維度。但比起上一輪也有3倍以上的推進。
同樣出身網路系的領駿科技,該團隊5月對外發布的「完全看不出經過改裝」的無人駕駛原型車,在一輛國產SUV基礎上,領駿實現了整套自動駕駛方案,轉向過彎、高速場景、收費站等均在路測中順暢實現。最引人注目的是,領駿無人車將所有感測器「隱藏」,頭頂沒有醒目的激光雷達,可能會成為車廠追求的目標。
相似思路的還有領駿創始人楊文利的「老戰友」倪凱。他們在網路都是最早一批無人車團隊成員,倪凱創辦禾多科技後,也是以L4降維應用L3的思路在推進,目前融資進展可獲悉的比較有限,但聽說跟車廠簽到了大單。
另外「悶聲發財」的或許還有吳甘沙,馭勢科技在今年上半年的新聞並不多,但在無人駕駛清掃、擺渡車和停車場等有限場景的自動駕駛方面,具體落地案例一個接一個,資本方面的消息可能也快了。
與馭勢科技落地場景相類似的是酷哇機器人,這家已在長沙橘子洲頭落地無人駕駛掃地車的公司,近兩月來氣勢洶洶,而且還在落地中找到了長沙中聯重科這樣的環境產業龍頭。最近,酷哇宣布了一輪1.35億元的B輪融資。
最後,同步一下BAT們的自動駕駛進展:
網路,起步最早,積累和探索也最豐富,Apollo亦在業內打響了名氣和口碑,但陸奇的走,影響很大,不僅影響的是Apollo的對外發展,也影響著網路工程師的心緒。
目前,網路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啟用了「老網路」陳競凱,這位首席架構師性格謙和、為人低調,內部頗有口碑,也深受李彥宏信任,但能否握穩網路無人車的方向盤,需要一些時間來給出答案。
騰訊,進展最快,去年年底完成了組織框架搭建,今年在滿世界挖人推進,L3、L4並行,L3方面會最先推出產品,而且騰訊以深圳為大本營,已經拿到了深圳的第一張路測牌照。
阿里巴巴,BAT中布局最晚,實際進展也對外透露不多,半年來最大進展是透露了團隊由阿里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在領導,目前團隊規模50多人。
最後的最後,華為也在進行自動駕駛研發布局,但進展可能更慢——因為華為還在為團隊找leader呢。
總之,目前天下大勢就是這樣,再過半年可能就要分出勝負,最關鍵的時間點也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