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峽的寫作背景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B.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的介紹
為建設三峽、開發長江,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於1993年回9月27日成立,2009年9月27日更名為中國答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5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2人。集團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以大型水電開發與運營為主的清潔能源集團,主營業務是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電力生產、相關專業技術服務。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全面負責三峽工程的建設與運營。2015年9月,三峽集團科哈拉項目公司在巴基斯坦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注冊成立。三峽集團獲得巴基斯坦一110萬千瓦水電項目開發權。
C. 三峽的歷史背景
三峽工程建設歷史之背景
在很早以前,長江還只稱「大江」或「江」,但卻以源遠流長聞名世界。長江源起叫沱沱河,接下來稱通天河,再往下又稱金沙江,途中融入雅龔江。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峰雪嶺間走來,穿行於崇山峻嶺,彎彎曲曲,在一個名叫石鼓的地方,由原來自西北向東南流向突然成銳角折轉向東北流去。這就是著名的令水利專家痴迷的「長江第一灣」。
長江在匯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烏江四水之後,浩浩盪盪沖進三峽峽谷,然後直奔東海而去,撲向大海的懷抱。
長江,全長6300餘公里,支流交錯,水系發達,覆蓋中國中南部11個省市,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長江年產水量9600億立方米,內河航運發達,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1.97億千瓦,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有著顯著的地位和作用。被稱作中國的「黃金水道」。
但是,長江流域降雨時空分配不均,受到自然條件和氣候的影響。洪澇旱災情時常發生,特別是洪水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威脅最嚴重,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巨大。所以,流域內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對治理開發長江,興建三峽工程有著十分逼切的願望
自1840年英帝國主義發動鴉片戰爭,用炮艦打開中國大門之後,中國歷史寫下了最屈辱的一頁。侵略者火燒圓明園,「萬國之園」遭到空前的搶掠和焚燒,留下的斑斑殘跡就成為有五千年文明古國「國恥」的象徵。
在這無比沉重的苦難歲月里,多少革命者為「振興中華,挽救時局」而奔走,為之而奮斗不息。正由此,中國開始從貧弱走向強盛之漫漫征途。
公元1919年,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他撰寫的《建國方略》中《實業計劃》(物質建設)第二計劃的第四部分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其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資其水力。」
孫中山先生這一設想,萌發於1894年,即28歲時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表述對電能的認識與作用,陳述實業救國的理想。然而,政治上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喪權辱國,從王室到達官貴人,生活窮奢極欲,根本無心搞實業。在這種政治背景和歷史條件下,任何理想和追求終究難以實現。孫中山「為生民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之難,又有行之之人,豈能有不為者乎?」洋洋八千餘言之建國謀略石沉大海。
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同步發展。17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迅速在世界上建立起來,而18世紀中葉後期興起的「工業革命」浪潮,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以更加猛烈發展的形勢向海外擴張。資本主義機器生產在英、法、美等新興資本主義逐步替代了日趨衰退的老牌殖民主義帝國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地位,並開始主導世界。然而,一個擁有文明古國之稱的中國,卻依然受著落後的封建王朝的統治,閉關自守,完全與世界文明隔絕。歷史事實證明,給人類帶來光明的歐洲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是伴隨著殖民掠奪而發展起來的。中國近代歷史同樣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是受殖民主義掠奪最為嚴重的亞洲國家之一。鴉片戰爭爆發前,清王朝閉關鎖國、政治腐敗、生產落後、國庫空虛,根本無法與西方工業國抗衡。1840 年,當英國殖民主義者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中國大門時,滿朝文武一愁莫展,只能俯首稱臣,只好割地、賠款,竟使偌大一個中國成了「洋人的朝廷」。
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客觀上扼殺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獨立發展。據資料可證:從1840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外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的戰爭,用了 34年時間。至於賠款更是驚人,從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到《辛丑條約》,中國實際支付超過9億海關兩白銀,僅《馬關條約》就付給日本國的白銀高達 2.3億兩,這相當於日本全國4年的財政收入。「量中國之國力,給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勿與家奴」正是清王朝對外屈辱的寫照。
鴉片戰爭的爆發,一方面引發了中國社會政治的大震盪;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小生產狀態,使中國的資本主義開始萌發。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關注中國的這場戰爭。馬克思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中指出:這場戰爭是「極端不義的戰爭」,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國》一文中指責英國殖民主義的侵略行為:「是英國政府的海盜政策造成了這一所有中國人普遍奮起反抗所有外國人的局面,」使我們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1894年11月,孫中山就在夏威夷組織了「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主張,表示要「振興中華,挽救時局」。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聯合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表示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個屬於中華的共和國。要說28歲的孫中山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時,對清朝政府還抱著一線希望,那麼「富國強兵」之理想正是孫中山在政治上更為成熟的表現,認清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治才能建立一個民主的、屬於中華的共和國,實業救國之理想得到進一步完善。
1911年清王朝滅亡。
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正式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公元紀年。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從辛亥革命勝利後,到北伐戰爭,中國又陷入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軍閥混戰,政治失序,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中國沉淪的局面跌到了歷史谷底。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孫中山開始深入探索。他回到上海,閉門著書,總結「奔走國事三十餘年」之經驗與教訓。他心中仍然有一團不滅的火,以 「憂國憂民之心,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猶所不辭」之志,希望利用西方戰時大規模的機器設備和人力技術發展中國的實業,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定國安邦之道。
「竊文籍隸粵東,世居香邑,曾於香港考授英國醫士。幼嘗游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字,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
泰西之儒以格致為生民根本之務,舍此則無以興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窮理致用為事……格致之學明,則電風水火皆為我用。以風動輪而代人工,以水沖機而省煤力,壓力相吸而升水,電性相感而生光,此猶其小焉者也。至於水作汽以運舟車,雖萬馬所不能及,風潮所不能當;電氣傳郵,頃刻萬里,此其用為何如哉!然而物之用更有不止於此者,在人能窮求其理,理愈明而用愈廣。如電,無形無質,似物非物,其氣付於萬物之中,運乎六合之內;其為用較萬物為最廣而又最靈,可以作燭,可以傳郵,可以運機,可以毓物,可以開礦……然而取電必資乎力,而發力必藉於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電,以器蓄之,可待不時之用,可隨地之需,此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
以上這段對電能知識的論述是孫中山《上李鴻章書》的表述,表明孫中山早期萌發的實業救國思想之形成,證實孫中山從1894年《上李鴻章書》到建國方略,到「民生主義」第三講開發長江三峽水力資源,不僅是孫中山長期社會實踐的結果,而且是其「實業救國」與「振興中華」思想的演變過程。
1919年2月已完成用英文撰寫的《實業計劃》各篇。於同年8月1日,他又親自在上海創立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的理論刊物《建設》雜志。月刊由廖仲愷、朱執信等主編。主要撰稿人有孫中山、朱執信、廖仲愷、胡漢民、戴季陶、汪精衛、林雲陔等人。月刊宗旨:「鼓吹建設之思潮,闡明建設之原理,冀廣轉吾黨建設之主義,成為國民之常識,使人人知建設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設為易行之事功,由是萬眾一心以赴之,而建設一世界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孫中山所撰發刊詞也表示對「富國強兵」思想的集中體現:「中華民國成立八年來,國際地位猶未能與列強並駕,國內猶是官僚舞弊,武人專模,政客搗亂,人民流離,原因在於『革命破壞之後而不能建設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
由於該刊把「建設」當成中心任務,一般避開談民主革命問題,又不批評時政,缺乏革命的戰斗精神,1920年11月後停刊。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宣傳「 富國」之陣地,孫中山將其《實業計劃》英文稿譯成中文,陸續在《建設》雜志上發表,如《國家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書——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計劃之方法》等文,並將這部分匯集成《建國方略》一書,於1921年10月10日出版。隨後又將《建國方略》改名為《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物質建設)第二計劃第四部分「改良現有水路及運河」一節中論述:
「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里而達四川之低地,即地學家所謂紅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於江源一部分河流,兩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尋(三十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尋者,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改。」
此文發表後,英國工程師波韋爾於1919年八、九月間,經實地考察長江後,提出一個《揚子江三峽水電開發意見》。
孫中山設想開發長江三峽水力資源最早提出時間,現根據收入《中國三峽建設年鑒·1997卷》南京檔案館朱琪、郭必強兩人考證資料,確切時間應為1919年2月1日。
考證資料首先考察了孫中山《實業計劃》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礎上考察孫中山《實業計劃》形成過程,再來考察《實用計劃》公諸於世的最後時間。
「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的《上李鴻章書》中,當時產生了一個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狀況的初步設想。以後10餘年中,孫中山先生游歷美日英諸國,使他的『 振興實業』思想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擯棄了『實業救國』口號的非政治傾向,提出了『振興實業』,實現國民經濟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方案。而《實業計劃》的問世,則標志了孫中山先生『振興實業』的思想已進入了成熟階段」。
「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大事典》等文獻資料載:1917年6月19日,即孫中山先生在滬策劃反對張勛復辟,領導護法運動期間,在上海就發表了英文《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即後來的《實業計劃》)的第一計劃,詳細論述完整的系統的使中國步入現代強國的方案,但未引起國內外人士的注意。」
孫中山在上海用英文發表的《實業計劃》僅是第一計劃,而第二計劃才涉及到開發三峽水力電力資源的設想。因此,應以第二計劃的草擬完成或公布時間為重點考察。
「據《總理全集》記載:《實業計劃》系孫中山先生用英文著述,第一計劃於1917年6月19日發表。辭廣州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以後,1918年6月 26日抵上海,孫中山先生繼續完成《實業計劃》的另外5個計劃。1919年1月中旬,孫中山先生將寫好的《實業計劃》大綱英文本委託美國駐滬總領事轉交美國駐北京公使芮恩施,2月1日芮恩施收到此大綱。」
這是最早公布於世的《實業計劃》全部內容。
「同年3月20日,孫中山先生又將《實業計劃》大綱寄贈其英國老師康德黎的夫人與英國內閣的閣員,5月寄美國商務部長劉飛爾、義大利陸軍大臣嘉域利亞等人。」
1919年8月1日,孫中山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戴季陶、廖仲愷、朱執信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社,出版《建設》雜志月刊。他自己親自為刊物撰寫發刊詞,並開始將《實業計劃》譯為中文公開發表。
「據《總理全集》記載:1921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又將手書中文版《實業計劃》在上海正式出版發行。」
這是孫中山《實業計劃》著述出版的最初時間。
南京檔案館《關於孫中山提出「改善川江航道開發三峽水力發電」設想的時間的考證》的結論:
「綜上所述,早在1894年孫中山先生就已萌發了《實業計劃》的初步構想。1917年6月19日《實業計劃》第一計劃的發表,表明了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思想的成熟,並付諸於文字的著述。1919年1月中旬,《實業計劃》大綱英文稿完成,同年2月1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正式收到《實業計劃》大綱英文本。1919年8月1日起,《實業計劃》中文本由朱執信翻譯,連載於上海《建設》雜志。可以認定,《實業計劃》第一計劃並未涉及長江三峽水力電力資源開發的問題。後來由於政治形勢的動盪,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著述中斷,1918年6月才安定於上海繼續《實業計劃》的著述。而1919年1月中旬《實業計劃》大綱英文稿的完成,表明涉及開發三峽水力電力資源設想的第二計劃也已歸於大綱之中。是年2月1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收到《實業計劃》大綱,應視為是正式向外界公布的時間。即孫中山先生提出「改善川江航道,開發三峽水力發電」設想的時間,應為1919年2月1日。」
五年後,1924年8月17日,他在《民生主義》第三講中又進一步作了如下閘述:「象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註:相當於2100萬千瓦,即現在葛洲壩與三峽之和,這是何等驚人的預測)。象這樣大的電力,比現在各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面對長江三峽能夠第一次提出前人未曾提出過的設想,真不愧為「 偉大的先行者」。
1925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事,因積勞成疾,不幸溘然辭世。一代偉人長逝,舉國上下為之哀痛。先師遺願,萬民景仰;千秋偉業,世代相傳。
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民國政府也曾一度熱心三峽工程,做了初步研究。
在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贏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全面反侵略的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資料統計,八年抗日戰爭,中國軍民傷亡210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耗資1000億美元。這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
1944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大國聯盟,繼簽訂《開羅宣言》後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場上遭到慘敗,宣告了日本侵略軍末日。
為中國戰後經濟的復興,重慶國民政府開始著手制定戰後五年工業發展計劃。在此前的1942年5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電業處已擬定全國水力開發概要,並提出計劃總表。其中對長江三峽水力資源的開發,准備邀請美國內務部墾務局總設計工程師、世界著名高壩專家薩凡奇博士來華考察。薩凡奇接受了中方邀請,於 1943年12月28日致函資源委員會,提出在來華前中方應准備的大型水電開發資料。
D. 三峽集團田澤新簡歷
查看個人簡歷,你可以去他所在職的官網查看,一般都有介紹。如果有些有網路的也可以查看,但是一些私人的簡歷沒有公布在網上,是屬於私人隱私,不建議你去網上搜。換位思考下,如果你的資料什麼都放在了網上,你自己也很難受吧。
E. 三峽寫作背景
長江三峽介紹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F. 金沙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企業背景介紹
中國三峽總公司金沙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為建設三峽、開發長江,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於1993年9月27日成立,2009年9月27日更名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為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本金1115.98億元。截止2009年12月31日,集團合並資產總額2,809.8億元,國有權益1,698.5億元。共有從業人員14403人,其中在崗職工11909人。年末在崗職工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3689人,占職工總數的30.97%;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3875人,占職工總數的32.5%。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1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2人。集團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以大型水電開發與運營為主的清潔能源集團,主營業務是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電力生產、相關專業技術服務。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全面負責三峽工程的建設與運營。三峽工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1997年11月8日,成功實現大江截流;2003年,實現了二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三大目標。2009年,除國家批准緩建的升船機外,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通過了175米蓄水前驗收,由以建設為主轉入以運行為主的階段,防洪抗旱、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國家授權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滾動開發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力資源,組織建設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四個巨型電站。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已分別於2005年、2006年正式開工,計劃分別於2013年、2012年投產發電。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前期勘測設計工作正在進行中。這四個電站規劃裝機容量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1753億千瓦時。
在水電開發與運營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倡導和推行'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理念,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2010年1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設立董事會。曹廣晶任董事長、黨組書記,陳飛任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設有科學技術委員會、投資委員會、預算委員會等三個專業委員會,作為公司技術、經濟決策咨詢機構。設有總經理工作部、計劃發展部、資產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科技與環境保護部、安全生產部、金沙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籌建處、移民管理局、國際合作部、審計室、紀檢監察室、黨群工作部、工會委員會辦公室、新聞宣傳中心、信息中心、北京代表處等職能部門。設有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溪洛渡工程建設部、向家壩工程建設部、機電工程部等四個工程建設管理部門和白鶴灘工程建設籌備組、重慶小南海水電站籌備組。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共有11個全資和控股子公司。其中,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為集團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是集團電力生產管理主體,擁有葛洲壩電站及三峽工程已投產的26台發電機組;中國三峽新能源公司主要從事陸地風電開發;長江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東部沿海風電開發;內蒙古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發電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呼和浩特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運營;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是集團公司實施國際水電業務的平台;長江三峽技術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程管理咨詢和監理業務;三峽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是專門服務於集團公司及其成員單位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長江三峽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投資管理;三峽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旅遊開發和酒店管理;宜昌三峽工程多能公司主要從事資產處置業務;長江三峽能事達電氣股份公司主要從事發電廠控制設備全廠解決方案等業務。
G. 《三峽》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北魏宣武帝時期,作者來到三峽地區,被三峽壯麗的山水美景所吸引, 那兒的山高大雄偉,水湍急迅猛。 然而當作者聽到凄慘的猿鳴,心情也變得寂寞凄涼起來, 又得知三峽地區關稅沉重,漁民的生活十分悲慘、艱險和痛苦, 作者有感而發,創作了此篇。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出了長江萬里圖中一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其用語言簡意賅,描寫則情景交融,生動傳神。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區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第一段寫山,後三段寫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從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里先寫俯視江中所見。
「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
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
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
第三段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H. 三峽這文章的寫作背景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I. 《三峽》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三峽》是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經》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記載全國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於它記敘簡略,酈道元旁徵博引為之作注,使原著內容大為豐富,成了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名《水經注》。它不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寶貴的文學珍品。它與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考標的《世說新語注》、李善的《文選注》齊名,史稱「四大名注」。
《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J. 三峽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准備。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0)三峽集團公司背景介紹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
1、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2、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等。導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轉向三期工程建設的重要標志。
3、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 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三峽工程投資:經國家正式批準的三峽工程初步設計靜態總概算(1993年5月末價格,不包括物價上漲及施工期貸款利息)為900.9億元。其中樞紐工程投資500.9億元,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費用400億元。
三峽工程施工期長達17年,且其資金來源多元化,計入物價上漲及施工期貸款利息動態總投資,估算約為2039億元。近年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物價穩定、利率下調,預測三峽工程總投資不會超過18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