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
與就業教育、創業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滲透
20世紀90年代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爭奪愈演愈烈,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從根基上產生了動搖。美國勞工與經濟界經多方調研後一致認為,美國大多數工業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勞工素質低下,而在失業率不斷增加的形勢下高新技術尤其信息發展所需的技術人員卻嚴重缺乏,新增勞動力則普遍缺乏就業的基本技術。針對新增勞動力職業素質不高的問題,美國教育部和勞工部共同推出《由學校到就業法案》,要求學校,在職業教育基礎上貫徹企業培訓的學習計劃。凡完成「由學校到就業」計劃者,可同時獲得高中畢業文憑和職業技能證書。
近幾年,許多國家特別重視在職業教育中實施以開辦小企業為目標的創業教育。以澳大利亞為例,其教學重視學生潛能的挖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採用模塊化課程,通過大量的案例啟發學生,教會學生分析研究市場,設計創業方案,開展考核評估,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讓所有的人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准備就業,是人的基本權利,同時通過職業教育又能促進社會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這是現代職業教育的新理念。如:德國對殘疾人、婦女和外籍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培訓採取特殊的資助措施之外,還在世界上首次將普教領域的英才促進措施引入職教領域,自1992年起實施「職業英才促進項目」,每年向3000名高技能型青年提供每人3000馬克的資助,採取重點輔導、出國學習等辦法,培養職業領域和勞動世界的「行家裡手」。
這一趨勢要求各國著手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能標准,並將其作為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目標。如:1991年,英國工業協會將國家職業資格納入行業培訓大綱與目標中,1993年,該體系正式納入到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目標之中。在國家職業技能標准和職業資格制度基礎上,英國又制定了各種文憑和證書課程標准,然後又統一制定了各種課程的必修核心的單元與選修單元或模塊課程,以此規范各級各類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1994年,美國政府通過《2000年目標法案》,按照該法案,美國政府設置了聯邦一級的全國職業技能標准委員會等機構,其職責是通過資助促進行業規范技能標准,以作為國家認可的資格標准。
由此,各國開始建立「合作式」職業教育模式。如:歐盟總結了德國與奧地利對150種專業的職業教育證書互認的經驗,在不改變歐盟各自職業教育體制的框架內,通過評估與考核,承認各相關專業的各國職業教育證書等值性,制定了適用歐盟各國的,用英、法、德三種文字印刷的「歐洲職業教育通行證」,為歐洲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解決歐洲青年的失業問題作了有益的嘗試。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終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將職業教育體系中職前與職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一個終身教育的完整連續統一體已成為世界性趨勢。如:芬蘭在合並85所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上,組建22所高職院校,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均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深造。韓國舉辦二年制的初級職業學院,所有具有高中學歷的青年,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技師以及符合國家規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其表徵之一,是職業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終結性教育而是一種階段性教育。
走綜合化發展道路,加強研究性和開放性
隨著職業教育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世界許多高職院校開始走向綜合化發展道路。
一是高職院校由單一的正規教育向正規與非正規教育並存方向發展;
二是由單一的學歷教育向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存方向發展;
三是單一的職前教育向職前與職後教育並存方向發展;
四是單一的育人就業向產教結合的教育方向發展,使高職院校成為一個資源開發中心。
如,印度學生在完成8年義務教育後,可升入二年制的高中階段學習。完成10年學業的學生,如考不上高等院校,可以進「工業教訓學院」和「職業學校」接受二年制職業教育,或進入「綜合工業學校」接受三年制技術教育。普通教育的完全中學畢業生如果他們不想就讀普通高等教育也可以通過雙元制職業教育與企業繼續教育成為職業人才。英國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的溝通以課程為連接點,如接受過第三階段技工培訓的技工通過過渡課程的學習後可以進入高級國家證書或文憑課程學習,二年後可以再進入普通高等學位教育學習。我國台灣地區技職院校的入學方式也很有參考價值:
一是實施預修甄入學。技職學生可以在校期間預修高一層次學校課程,成績優秀學生經甄試後錄取入學;
二是確認校外學習成績及進修成果入學。加強技職院校與校外學習機構的結合,建立教育夥伴關系,並相互設立各種可以累計、轉移的學分制課程以及建立相互認可學習成績的機制。這樣,學生在校內外學習成績的總和,可以成為入學的條件;
三是對職業資格證書作學力鑒定,憑此可取得入學資格。學校允許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作者,通過學力鑒定,取得相當層次的入學資格。這樣,就承認了學生入學前的工作經驗與學習成果,體現了多元證書價值觀。
在邁向綜合化的道路中,世界各國高職院校加強學校的研究性和開放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建立加強職業教育和方法論以及相關的教學方法等研究組織,增強學校的研究性。如:德國不萊梅大學的技術與教育研究所、漢堡大學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教育工作者,通過各自的教學實踐,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組織方式。這一思想為歐洲10個國家所接受。德國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提出了「獲取信息、指導計劃、實踐計劃、評估計劃」的四階段教學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具體體現。美國也由7所從事職業教育的高校,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加利福尼亞蘭德學院、弗吉尼亞工業學院與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共同組建了隸屬於聯邦政府的美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高度重視創新職業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該中心向美國勞工部提出的包括「資源合理支配、人際關系處理、信息獲取利用、系統分析綜合、多種技術運用」的五種能力以及「技能、思維、品行」的三種素質,有可能在職業教育領域里產生新的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習理論。
第二,加強學校的開放性,成為國際性開放大學。世界各國高職院校打破大學與社會相隔絕的狀態,實行在學校內部以及向社會、國際三方位的開放。一是學校內部的溝通、開放。社區學院的普通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是根據社區的需要和利益而靈活調整制定的。社區學院的教育分為轉學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分別開設學士學位二、三年級課程和直接為就業作準備的教育課程。其中轉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本州內所授予學士學位的公立大學前兩年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以便於學生學完兩年後轉學到那些大學繼續攻讀學士學位。而職業培訓教育則集中開設與職業相關的技能課和知識課,往往應當地工商企業的實際需求而開設。二是向企業開放。如: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實施的「三明治課程」。多科技術學院屬高等職業教育之列,其學位課程是前兩年在學院學習,第三年到相關的企業實習,最後一年又回到學院學習;文憑課則是第一年在學院學習,第二年到企業接受實際培訓,第三年再回學院學習課程。多科技術學院作為教育的基礎結構,為社會培養了有技術、能適應職業需要的職工。
借鑒與探索,從比較研究引發的思考
第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全面素質教育的推進,經過幾年連續擴招,學生規模有了很大發展,整個社會發展對高職生的要求由數量轉向質量,高職教育質量亟待提高;第二,隨著高等教育體系的開放,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渠道的多元化,高職生面臨生源市場與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雙重競爭;第三,高職院校自身由於投入不足,阻礙了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面臨著淪為二流、三流大學的困境。高職院校發展路在何方?從上述比較研究部分,從世界各國高職院校的發展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可資借鑒之處。
⑵ 高職教育的背景
從1980年初建立職業大學到現今,我國高職教育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6%,2002年達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和大眾化階段的臨界點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間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這其中,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與決定性作用。
⑶ 高職教育的十大方向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辦學思想日益明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形式日趨多樣化。健康、和諧、快速發展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主流。
在經過了初創、發展、創新、保持乃至又一次創新等諸階段,高職教育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有許多可借鑒與推廣之處。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院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共同研究用人規劃和培養計劃,通過簽訂委培協議書或以企業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注重研究和不斷解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新問題,逐步探索「訂單式」職業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打造靈活開放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總數將進一步增加。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許多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對人力資源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的招生數量還會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各地高職院校將注重把握學校適度規模,提高競爭力,強化高職教育理念與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任務。由於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提高質量的任務更加艱巨。
今後一段時間,高職教育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結合,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培養面向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為此,高職教育必將著力內涵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注重提高質量,提高辦學效益,通過建設一批高水平示範性高職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機遇,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我國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 由於國家實施高水平示範性院校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等重大工程,高職院校的生均土地資源、生均校園建築面積等指標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實踐經驗,實習實訓設施條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也將取得明顯進展。
由單一的職前學歷教育逐步轉向終身教育:學歷與非學歷培訓結合,教育、培訓以及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強化;學生生源出現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學生」概念,超齡學生的數量將明顯增多;學制趨於靈活化,長短學制結合,學分制趨於完善,適應職業多變的需要,整體上呈現高職教育終身化的特徵。 高職教育模式將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就業導向模式轉變。
在培養目標上,將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
在學習制度上,將從「學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學是主體」轉向「學校與企業合作,實施彈性學制,職前與職後相結合」。
在教學內容上,將從「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注重校內學習與工作經驗的一致性,就業導向重於書本知識」;
在證書制度上,將從單一的「學歷證書」轉向學歷與職業資格的「雙證書」制度。
在教學評估上,將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准」轉向「重就業能力,重社會評價」,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的一致性。
在學習方法上,將從「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是主要學習地點,書本學習是基礎」轉向「教室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設計,注重工學結合,就業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動力」。
在學習過程上,將從「系統地學習經過組織的主題材料,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轉向「滿足經濟界和學生生涯發展的雙重需要,為提高就業技能打基礎,重視能力培養。
在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上,將從單一的「知識理論型」轉向「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並佔有一定的比例」。
在學歷層次上,近期會基本穩定在專科層次,中期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試行本科層次高職教育,遠期高職教育的學歷層次將呈多樣化趨勢。
⑷ 高職教育發展前景如何
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高職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大力發展」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教育的共識。政策大環境的不斷變好,當前社會對高級技術人才需求的不斷「膨脹」,高職教育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使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職業教育,選擇做一名高級藍領。因而,近些年職業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不斷上升,教學水平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與此同時,高職教育的發展也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進步存在很強的不適應性和不協調性。在很多人眼中,高等職業教育依舊缺乏應有的吸引力,人們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高等職業教育,認為其只是在高考失利或本身成績不佳的情況下的一個「備胎」,選擇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往往是「被動式」的,而非「主動式」的。這種無奈的選擇和尷尬無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職業教育「雜疾纏身」的不良狀態。
1.辦學目標的盲目性與辦學理念的模糊性並存
縱觀近年來高職教育的發展,辦學上存在浮躁心理,專業設置、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這種功利性、盲目性的辦學模式無疑是一種「照貓畫虎」的行為,顯然沒有把高職教育落實到實際之中,同時也沒有突出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特色。可以說,辦學理念的模糊性和辦學目標的盲目性嚴重阻礙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另外,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無疑會降低高職學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從而形成一種越來越差、越來越走下坡路的惡性循環。
2.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對單純讀書學知識具有更高的認可度,而對於高職教育則存在「歧視」。「技術工」「打雜的」這種不良標簽都透露著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不認可,社會氛圍影響著高職教育的招生、發展等各個方面。招生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學生的素質和水平相對來說都較低,因為大多數在高中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都選擇了正規的大學教育,繼續將讀書作為自己以後的出路。高職學校的「不正規性」是很多學生心中的共識,因此很少會有學生直接選擇高職教育,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說,中國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職業,但職業兩個字出現在校門上就感到不光彩。這與國外高職教育紅火、繁榮的場面是大相徑庭的,這也是需要我們的政府、學校深刻反思的問題。
3.師資力量薄弱,「雙師型」教師缺乏
高職教育的性質決定著高職教育的師資一方面要具備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具備很強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而現實中往往很難找到這種「雙才」皆備的教師,不是學校招錄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教師只會書本知識缺乏實踐知識,就是企業人才只會實踐知識缺乏理論知識。很多高職學校會選擇外聘教師或者去企業聘請優秀的技術工人來學校做兼職,但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外聘教師和技術工人的工作時間、工作性質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校師資水平的提升,甚至會影響整個學校的形象和聲譽。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高職教育的定位不清
高等職業教育已是職業教育的最高階段,其設置的本意是培養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從而解決當前社會高技術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可以說,高職教育在設置之初就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專一性。它不是為了單純應付整個社會「全面化」的人才需求,它的目標集中在工廠,集中在一線。而當前的高職教育過於強調高職教育的「高職性」,過於追求高學歷、高知識,從而忽略了技術和實踐的重要性,這種高職教育從層次和范圍上都是不太妥當的。另外高級技工、技師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級技工、技師的培養需要積累大量實際工作經驗為依託,幾年的學校教育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即使擁有相關證書,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證書也只會變成一紙空文,職教學生變成「夾生飯」,高職教育證書自然也會相應貶值。
2.對高職教育的引導存在誤區
當前社會中大部分人認為高職教育就是為了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但我們發現自己又不懂何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可以說,從人才宏觀統計的角度,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對於從實踐上對人才的具體培養卻沒有太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其實,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無客觀劃分標准。在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應用和研究顯然是交織、相互影響的。與此同時,對於個人而言,社會發展形勢日新月異,職業轉換可以說已是大勢所趨。學生根據社會實際情況適時轉變就業崗位在當今社會是十分普遍的,專業與職業的不匹配在當今社會上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高職教育這種妄想在學生入學的那一刻,就決定學生一生的想法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3.專業性高職教育人才嚴重缺乏
高職教育一方面需要書本教育,另一方面又需要實踐性的工廠技術教育,為此,高職教育的教師也往往是工廠的優秀技術工人。那麼問題出現了,本行業的優秀人才企業肯定也願意提供優厚的待遇挽留,與此同時,在企業里的人才也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取得更好的成績。而高職教育能帶給他們的並不多,另外,從客觀方面進入教育領域工作的學歷、證書等門檻也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些人才進入高職院校。許多高職學校評比人才的標准過於功利性,對學歷的過高要求,對職稱的盲目崇拜,這些隱性的行業標准對真正能夠從事高職教育的人才顯然是苛求,對比之後,工廠當中的優秀人才大多會選擇繼續留在工廠,從而造就了高職教育人才缺乏的尷尬境地。
三、高職教育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教學質量是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
1.轉變思想,准確定位高職教育
簡言之,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文化知識的高級技術人才。「技術性」「一線性」與「高等性」「職業性」的錯綜復雜決定著高職教育的復雜性。要實現培養目標的准確定位,高職院校必須克服浮躁、攀比心理,不能過多考慮「高等性」而忽視「職業性」。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技術性」與「一線性」。
一個高職學生生存的根本在於知識與技術的結合,「一線性」其實就是指實踐知識。「技術性」又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通過課本知識學來的「書本技術」,為此如何通過合理的方式達到理論與知識的高度結合和統一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轉變「高職教育」只是高考「備胎」的錯誤觀念,充分了解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不能對高職教育存在過於懈怠的態度,應該以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高職教育,對待每一位高職學生,須知,在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的今天,高職學生必將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和支柱。
2.建立多渠道經費保障機制
從政府方面說,政府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繫到高職教育能否健康發展。當今中國的發展正是到了一個極度需要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階段,在這個重視人才、創新、技術的時代,高職教育不應被埋沒在角落,而應該充分發揮其為社會、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高職教育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應調整普通高等教育與高職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一個合理、公平的政策環境和經費保證。從自身方面來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高職教育能否「騰飛」,關鍵點還是在學校自身。學校缺乏資金,就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多方、多角度籌措資金,形成多渠道辦學投入機制。可以通過企業、社會等多方面去努力。努力籌措資金,努力建設優秀的實訓中心和體驗中心。通過校企合作,服務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結合,從而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
3.以建立高素質的「雙師」隊伍為標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隊伍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教學活動的成敗。因此,建設一支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俱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發展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師的特殊性,教師和工程師這兩個看似不同的職業在一個高職教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發揮。如何讓高職教師及時獲取企業先進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方法?這便需要通過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來實現。要實施教師「走出去」戰略,深入企業行業,到實踐中尋求真知,通過掛職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還要規范教師職稱評定標准,從制度上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4.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工學結合,加強院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學校應堅持服務社會,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合作,加強「校企合作、校社聯攜」,搭建起校企互利、互惠、共贏的新局面。高職學校要努力加強國際合作,學習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優秀經驗和做法,同時與國外優秀的高職學校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採用訂單培養的方式,通過開設「訂單班」、編寫訂單教材,實現與企業更加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從而達到高職畢業生走出校門有工作,工廠滿意、學校滿意三方共贏的美好局面。
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技術型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內容,定期安排高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熟悉企業,掌握崗位職能,增加社會經驗。另外,要積極引進優秀的教學方法,比如新加坡的「教學工廠」和德國「項目教學法」及「行業導向教學法」等,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來一次深刻的「變革」,真正做到人才培養「訂單式」,校企合作「公開式」,教學模式「國際化」的辦學目標。筆者作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校企合作,校社聯攜」的開放式教育機制是其發展高職教育的寶貴經驗和突出特色,同時充分利用德國、西班牙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先進設備,大幅提升了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是當前豐富我國教育模式、定向培養人才的一種重要途徑。從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我們應該打破制度的天花板,擴展發展空間」。高職教育的發展也有賴於從制度上「破冰」。在兩會上,高職教育再次被提到,一系列關於高職教育發展的設想也不斷被提出和討論。筆者作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從近年來中德職業學院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中,也看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所取得的突破和進步,特別是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雙元制」辦學模式,「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及在校企合作、國際合作、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積累了成功的經驗,2014年以來,對於開辦應用技術大學的論證和探索又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之路。
雖然高職教育發展的道路依然坎坷,但我們應該看到高職教育發展的廣大前景,看到它對於企業、社會、國家的重要意義。我們理應選擇堅持,選擇做大、做強中國的高職教育,真正增強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力量,讓高職教育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⑸ 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目錄中所列的19個大類有哪些
高職與高專的區別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礎上,以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的原則是學校根據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來設置。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主要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訓為主線構建成教學體系(這種培養模式包括基本素質、職業崗位能力、應變能力三個組成部分,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計劃中佔有較大的比例。
高職和高專同屬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證書均屬大專層次。高職的根本區別在於教學體系中構建主體的是基本素質、職業崗位能力和應變能力三個部分。突出了實踐教學的地位。隨著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和作用的不斷體現,高職與高專的分水嶺日趨淡化。
按照《關於開展選拔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優秀畢業生進入本科階段學習試點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高職生按照應屆畢業生15%的比例,參加專接本的考試,並升入對應本科院校學習。學生也可通過考試參加成人本科階段的學習。
⑹ 什麼是高職教育
顧名思義『』高職教育『』即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或進一步簡稱為「高職」。
~發布於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職業教育是以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就業)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育。
~普通教育的任務通常由實施普通教育的學校(稱為普教性學校)承擔,普通教育學校分為普通基礎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均實行全日制教學。普通基礎教育分為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其中包括對殘疾兒童、少年、青年的特殊教育和非常生的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等專業教育、職業高中教育、技工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職也屬於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學歷教育,是與招收在職職工邊工作、邊學習的函授、夜大、職工大學等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相對而言的。
⑺ 高職院校有哪些
全國鐵道(鐵路)高職院校有哪些?下面一一列出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鐵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鐵道職業學院
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C檔)。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B檔)。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C檔)。
湖北鐵道運輸職業學院:專業培養鐵路和地鐵列車駕駛、車輛檢修、牽引供電、運營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的橋梁高等職業學院,學院被譽為「橋梁建設者的黃埔軍校」「土建工程人才的搖籃」。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全國第一所以「高鐵」命名的高等職業院校,被譽為鐵路系統的「黃埔軍校」。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被譽為湘粵瓊三省鐵路的「黃埔軍校」,2019年「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全國唯一主要面向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的高職院校。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是中國高鐵建設與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被譽為鐵路工程建設人才的「黃埔軍校」。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唯一的軌道交通高職院校,被譽為鐵路行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搖籃、中國西南地區「鐵路黃埔軍校」。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陝西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陝西省鐵道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全國鐵路職工高等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單位
⑻ 上市公司和高職學校哪個好點呢
你如果工作,我建議去上市公司,競爭壓力大,有上進心。好職學校,就是事比較多,鍛煉人。。學校都有一個好處,穩定。
⑼ 高等職業教育包括哪些
高職(即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職業技術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