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企業集團內部固定資產交易通常有三種類型:
一方將自己生產或經銷的商品銷售給另一方作為固定資產使用。
一方將自己的固定資產銷售給另一方作為固定資產使用。
一方將自己的固定資產銷售給另一方作為普通商品銷售。
⑵ 內部往來、內部交易、關聯交易的區別
定義區別:
內部往來是指把外部市場機制引入到企業內部,在企業整體理念戰略框架之下,使企業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存在服務關系的部門和崗位之間,從原來以行政手段
內部交易是企業與內部所屬各個獨立核算的單位之間,或各內部獨立核算單位彼此之間,由於工程價款結算、產品、作業和材料銷售、提供勞務等作業所發生的各種應收、應付、暫付、暫收的往來款項。
主體聯系區別:
關聯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屬公司與在本公司直接或間接佔有權益、存在利害關系的關聯方之間所進行的交易。關聯方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主要指上市公司的發起人、主要股東、董事、監事、高級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其家屬和上述各方所控股的公司。
內部交易事項是指集團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其所屬的子公司之間以及各子公司之間發生的除股權投資以外的各種往來業務及交易事項。
金額區別:
實行了內部交易獨立核算,各阿米巴能夠自覺的把生產經營中發生的費用當做視為自己的費用。從而形成自我管理,實現「銷售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主動降低損耗,努力減少費用支出,使我們的生產成本也好,經營費用也好,使我們不斷的降低。
(2)集團內部管理交易擴展閱讀:
內部往來款分布於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等科目中,在分公司比較多的情況下,公司與分公司或分公司之間往來款余額的核對工作量較大,且經常發生公司與分公司或分公司之間應收、應付往來款余額不相符的情況,差額查找也較麻煩。
為此,可根據公司組織結構、業務經營及管理要求等具體情況,合理地規定並統一公司「內部往來」的明細核算及具體操作方法,從而大大減少內部往來款的核對、抵銷工作量,在對外匯總會計報表中也有體現,能正確反映債權債務型業務才是應用之關鍵。
參考鏈接:內部往來-網路
⑶ 集團公司如何對下屬公司進行管理
當企業發展到集團規模的時候,需要集團總部對下屬子公司實施有效的管控。
集團管控類型劃分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集團管控三分法」理論:即財務型,戰略型,運營控制型(操作型)
這三種模式各具特點:
財務管控型:
集團總部只負責集團的財務和資產運營、集團的財務規劃、投資決策和實施監控,以及對外部企業的收購、兼並工作。下屬企業每年會給定有各自的財務目標,它們只要達成財務目標就可以。
2.戰略管控型
集團總部負責集團的財務、資產運營和集團整體的戰略規劃,各下屬企業(或事業部)同時也要制定自己的業務戰略規劃,並提出達成規劃目標所需投入的資源預算。
總部負責審批下屬企業的計劃並給予有附加價值的建議,批准其預算,再交由下屬企業執行。在實行這種管控模式的集團中,各下屬企業業務的相關性也要求很高。
3.操作管控型
總部從戰略規劃制定到實施幾乎什麼都管。為了保證戰略的實施和目標的達成,集團的各種職能管理非常深入。
如人事管理不僅負責全集團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負責管理各下屬公司二級管理團隊及業 務骨幹人員的選拔、任免。在實行這種管控模式的集團中,各下屬企業業務的相關性要很高。
這三種管控模式各有優缺點,操作管控型和財務管控型是集權和分權的兩個極端,戰略管控型則處於中間狀態。有的企業集團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了便於管控,將處於中間狀態的戰略管控型進一步細劃為「戰略實施型」和「戰略指導型」,前者偏重於集權而後者偏重於分權。
企業的管控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集團的整體戰略轉型而進行動態調整。
拓展資料:
集團管控模式是指企業集團總部在管理下屬企業中的定位,其具體體現在通過管控部門的設置、管控流程設計以及集團文化的傳播來影響下屬經營單位的戰略、營銷、財務、經營運作等方面的內容。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是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的表現形式,母子公司管理體制是母子公司間權力分配的概括與抽象。所以對企業集團管控模式的分析是實現對集團企業管理提升的前提。
⑷ 內部交易抵消處理
連續編制時,抵銷期初的存貨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時:借:未分配利潤—年初,貸:營業成本。沒有出售,未實現的毛利仍然在的存貨里是:借:未分配利潤—期初,貸:存貨。固定資產的抵消:將期初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銷,借:未分配利潤—年初,貸:固定資產—原價(期初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將期初累計多提折舊抵銷。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期初累計多提折舊),貸:未分配利潤—年初,將本期多提折舊抵銷,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本期多提折舊)貸:管理費用。
處理企業集團內部固定資產交易通常有三種類型:
一方將自己生產或經銷的商品銷售給另一方作為固定資產使用。
一方將自己的固定資產銷售給另一方作為固定資產使用。
一方將自己的固定資產銷售給另一方作為普通商品銷售。
第一種類型的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發生後,賣方按照售價確認為營業收入,並將銷售成本結轉至營業成本,從而確認為當期損益,對於企業集團來講這項損益是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買方按照購買價格確認為固定資產,其固定資產價值中包含著上述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並按其計提折舊。
第二種類型的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發生後,賣方將出售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和相應的減值准備轉入固定資產清理,出售固定資產的價款計入固定資產清理,清理完畢後凈損益結轉至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計入當期損益。
第三種類型的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發生後,賣方的處理和第二種類型一樣,買方按照購買價格確認為商品存貨,如果買方將其在當期銷售出去,會確認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從企業集團來講賣方確認的損益就是當期已實現損益;如果買方當期沒有銷售出去,從企業集團來講賣方確認的損益就是未實現內部損益,體現在買方的期末存貨價值中。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內部交易抵消處理?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⑸ 急求:關聯方交易與內部交易有何不一樣的地方如何區分此兩者
1、關系范圍不同
關聯方交易雙方是關聯關系,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關系,以及同一集團下面的各子公司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其他關聯關系,比如上市公司的董監高與上市公司的關系,以及上市公司的股東與上市公司的關系等。而內部交易僅僅包含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間發生的交易,更多見於集團公司內部。
2、銷售交易行為不同:
母公司與子公司發生的銷售交易,肯定屬於關聯交易,但是否又屬於內部交易,則要具體分析。購買子公司股票是增持行為,不屬於關聯交易,也不屬於內部交易。
(5)集團內部管理交易擴展閱讀:
從某種角度來看,內部交易是一種「有實無名」的交易,即確實存在這種經濟活動,但未發生在機構單位之間。
由於SNA~1993的核算對象是交易,因而必須將內部交易做顯性化處理,即虛擬。一般來說,虛擬就是對經濟活動進行賦值。這一看法對於實物交易核算來說是有道理的,但從內部交易核算來看,這也許不夠全面。
正如SNA~1993所指出的:「在過去,價值的估計有時稱為虛擬,但是最好是把虛擬這個術語留給不僅要估計一個價值,而且要構想一個交易那樣一種情況」。因此,虛擬一般分為兩個步驟,即首先構想一個「交易」,爾後為流量賦值。
由此可知,內部交易核算的首要問題是創建兩個「交易主體」,並將其虛擬為一般性的「交易」。盡管內部交易只涉及到一個機構單位,但該單位往往具有兩種身份;
如生產者與消費者(自產自用)、生產者與投資者(自製設備)、所有者與使用者(固定資本消耗)等,這意味著可將單主體的內部交易轉化為發生在雙重身份之間的一般性「交易」,並在此基礎上確認和記錄流量。
⑹ 集團公司經營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公司的流程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先把你們公司的人員結構建立起來,在做每個部門開始,制度是為了管理,約束人員!
關於流程嗎,很簡單,做事從哪裡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