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主持人李希畢業於哪裡
廣州大學新聞專業
❷ 李希的詳細資料
求助編輯李希
生日:1月27日 星座:水瓶座 身高:167CM 籍貫:南寧 性格: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愛好:廣泛 最喜歡的顏色:所有粉色或系列。 我的心裡話: 做好主持人,做個有智慧的主持人,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有歡笑,還有深層的高雅的享受,這是我要追求的目標。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請為青春的活力喝彩,請為我的努力鼓掌。衷心地感謝每一位支持我的朋友! !! 現主持TVS3《美人娛》、《星光耀南方》、《愛寵笑園》節目。
李希TVS(20張)也在歷屆快男快女擔任廣州唱區的主持人
❸ 李希的個人履歷
1994年09月至1997年07月,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系大專班學習
1998年10月至2001年07月,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管理系研究生班學習
2008年04月至2010年07月,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班學習(EMBA) 1989年7月參加工作,任廣東省茂名市科技公司文書;
1990年8月起任廣東省茂名市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副主任、茂名文化藝術報社副總編輯;
1994年8月起任廣東省扶貧經濟開發總公司部門副主任。
1996年1月至今創辦潤都集團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兼總裁。
1997年至2004年任《南方聲屏報》社副總編輯、總經理;
2000年7月至2010年5月,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
2000年11月至今,任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廣東省青聯副主席;
2001年4月至2013年1月,任民革廣東省委會二支主委;
2002年5月起至今,兼任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院長、董事長。
2002年12月至2008年1月,任第八屆、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
2002年8月至2012年6月,任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常委;
2012年6月至今任民革廣東省委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委。
2012年12月至今任第十二屆民革中央委員。
2013年1月至今任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常委。
❹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好嗎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不錯的哦。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創辦於1984年,是根據國務院授權,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經國家教育部備案設立的省屬普通高等院校。前身為1985年的廣州南洋輔導大學,後更名為1998年的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2003年廣東省高校設置委員會評審通過成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2004年升格為普通高等學校。2010年學院獲"廣東省民辦教育突出貢獻獎"和"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民辦學院"的殊榮。2012年學院再獲"廣東最具社會認可度學院"。 根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報告,學院2011屆廣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二。
學校簡介: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始創於1984年,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批准文號:粵府函[2004]87號)、教育部備案的省屬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辦學水平得到國家高等教育專家、省教育廳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本院於2010年8月啟用的新校園,位於南粵"溫泉之都"廣州從化環市東路1123號, 105國道西側和流溪河東岸,交通便利,環境優雅,綠樹環繞,青草茵茵,池水清澈,鳥語花香。校園佔地面積508畝,一期工程建有設備先進的實驗室(場)108個,多媒體教室50多間,圖書館讀者座位1974個,藏書75萬多冊,數字化校園,學生宿舍已全部安裝空調,學習、生活、體育、文娛設施一應齊全。
學院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基本目標,改革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行"雙證書"制度,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式的教學基地,實行"訂單式培養",並在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神舟電腦、廣州潤都集團等一百多家企業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85%以上的學生獲得雙證書,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2010年學院再獲"廣東省民辦教育突出貢獻獎"和"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民辦學院"的殊榮。2011年,學院以優秀的成績通過省教育廳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評估。評估專家組充分肯定學院"校園環境大不一樣,全院教職工精神風貌大不一樣,學生家長認可度大不一樣,發展勢頭大不一樣,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總結肯定了學院人才培養工作六大成績。201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來我院視察,充分肯定學院"辦學很實,辦得很好"。
在新的時期,學院將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❺ 南洋理工學院的發展歷程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一所由廣東省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的省屬民辦普通高校。學院由鄧李剛教授及交通大學校友同仁創辦於1984年,交大前身為創辦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自創辦至今一直得到交通大學及校友的大力支持,繼承和發揚了老南洋人治學嚴謹、篤實治校的辦學精神。學院取名「南洋」,意為繼承優良的辦學傳統,也是交通大學人文精神——飲水思源的體現。
廣州南洋輔導大學,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時期
1985年,成立了出國人員培訓部,進行出國語言培訓。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學南洋函授站。獲得「廣州市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稱號。
1988年,在廣州五羊新城和西華路開設全日制教學部,正式開始全日制辦學。
1989年,廣州市教學點規模擴大,分別獲省、市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開始在廣州以外地區設立分校。惠州分校、韶關分校先後成立。原廣東省省長梁靈光為惠州分校題寫校名。分別獲省、市先進單位稱號。
1992年,外地分校進一步擴大,分別在清遠、中山、東莞、佛山、茂名、河源、陽江、汕尾等地設立分校。獲省市先進辦學單位,許多分校也被當地教育部門評為辦學先進。
1996年,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大專)在廣東試點,南洋被批准為廣東三所試點院校之一。在番禺麗江建有全日制教學基地(後稱為「南院」),招收第一屆學歷文憑學生。
1997年,五山全日制教學基地成立,開始招收第一屆全日制學生,學校教學主體開始從業余教育轉為全日制教育,成立了中專部。
1998年,根據教育部、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更名為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五山教學基地搬遷至龍洞,正式掛牌為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北院,番禺教學基地為「南院」。學院以全日制學歷文憑大專教育為主體,全院在校全日制學生一千多人。1999年,學院北院投資近千萬元,陸續建造教學大樓、學生宿舍,進一步擴大規模。第一屆學歷文憑學生畢業,畢業率全省最高。
2000年,廣州市教育局組織專家對廣州地區民辦高校進行優、良、中、差辦學質量評估,學院獲得廣州地區優秀學院第一名。廣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廣東省56所學歷文憑院校進行優、良、中、差辦學質量評估,我院被評為優秀學院第一名。
2001年,西安交通大學在南洋設立遠程教育學習中心,開辦專升本教育。 2002年,南北兩院合並,南院整體並入北院,北院成為學院主體。鄧李剛院長辭去董事長、院長職務,任名譽院長;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青聯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潤都集團董事長李希同志加盟南洋並出任學院董事長;謝偉芳同志任學院院長。學院增設廣從校區,北院更名為龍洞校區,兩校並駕齊驅,在校生達4000多人。開始籌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2003年,獲抗擊「非典」先進單位。正式申報「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和「廣州南洋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廣州市教育局評審,獲批成立「廣州南洋職業技術學校」;廣東省高校設置委員會評審通過成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2004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經國家教育部正式發文,批准成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學院首次參與普高招生錄取,第一屆學生832人;
2005年,學院獲教育部「陳香梅教科文中國民辦教育創新與發展貢獻獎」;被評為中國民辦高校就業競爭力50強;經廣東省社科院評估為廣東省綜合實力六強民辦高校。
❻ 李希德霍芬是誰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1905年)男爵是一位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科學家。
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資料不多,據知他可能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德蘭斯斐尼亞(Transylvania)受教育;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曾在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泰國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趾)。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歐洲擔任地質學教授,他在1875年到1886年間都待在萊比錫大學,1886年後則轉到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在他眾多學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擔任德國地理協會的會長多年,並協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學院。
在近代地理學領域中,李希霍芬被視為重要的先趨,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質紀錄與觀察結果、文獻都非常詳盡,倍受學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知名的飛行員Manfred von Richthofen(有紅色男爵the Red Baron之稱)是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國西部的甘肅走廊南緣山脈,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稱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連山脈。
1860年和 1868年,德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先後兩次來中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撰寫出對中國地質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宏篇巨著——《中國》。
兩次來華進行地理、地質考察
1860~1862年,李希霍芬隨同普魯士「遠征團」赴亞洲東部進行地質考察,於 1861年到達中國上海。但當時由於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他僅困居上海,實際上未能進行任何考察活動。
1868年,李希霍芬獲得加利福尼亞銀行的資助,再次來華,進行實地地質考察。後來,他又獲得上海外商會的資助,精心設計了七條考察路線,以上海作為基地,從 1865年~ 1872年四年間,足跡遍及中國 18個省區,進行地理、地質考察,其考察范圍北抵遼寧沈陽,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廣州(包括香港),東到舟山群島,時間之長,地點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李希霍芬從上海外商會獲得資助的條件是,對考察地區獲取的地理和地質資料、物產、人口、交通、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經濟概況,及時向商會作專題報告。從而,也充分凸顯出李氏來華進行考察的目的和背景。
李氏考察的七條路線大致情況如下:
第一條路線: 1868年 11~12月間,主要地區是杭州、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群島考察最詳。
第二條路線:從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鎮江,轉入湖北(武漢及漢口)。
第三條路線:從 1869年 3月開始,相繼有半年時間,主要考察山東郯城、臨沂、泰安、濟南、章丘、博山、濰坊、芝罘。
1877年,他曾專門提交報告《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文中強調青島之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渲染膠州灣良港之說。後渡海到達遼東半島,包括瓦房店、蓋平、熊岳;後進入大孤山,到達本溪、沈陽;經山海關,又考察開平、灤縣、豐潤、玉田及一些煤田;經通州再度進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進行地質調查與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後,返回上海。
第四條路線:從 1869年 9月開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鎮附近),轉到安徽屯溪,後乘船經新安江、錢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條路線:從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從上海直達香港,進入廣州經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長江到漢口轉入河南洛陽、晉城到山西太原、陽泉到河北正定到達北京,從天津返回上海,重點考察了山西、陝西煤礦資源。在這次考察中,大約在 1870年,李氏從北京發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國!」「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幾千年的消費!」並繪製成中國第一張《中國煤炭分布圖》。
第六條路線: 1871年 6~8月間,先從上海到寧波,進天台山到金華、桐廬等縣,經兮水縣進入天目山,越過千秋關,到安徽的寧國、涇縣,到達蕪湖,乘船再到鎮江,在此往返南京、鎮江多次,進行較細致的地質考察和測量。
第七條路線:從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條路線考察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從上海乘海輪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對西山齋堂等地進行考察,經雞鳴山、宣化到張家口,轉至大同、五台山考察,發現「五台綠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關,入陝西經西安到寶雞。據有關文獻記載:河西走廊南緣山脈,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連山脈。李希霍芬此後轉向褒城,入沔縣,越五丁山後入四川廣元、梓潼經綿陽抵達成都。李希霍芬在《四川記》中盛贊成都是中國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麗雅緻的城市,還感嘆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隨後,他轉入嘉定(樂山),經岷江,順長江返抵上海,途中對三峽地區考察甚詳,「收獲」最大。
李希霍芬在七條路線的考察中,記錄了大量野外地質資料,搜集和採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礦標本;繪制了考察地區的地形圖、素描圖、地質圖和地層剖面圖等。考察的間歇,他及時撰成報告,把所觀測到的景象,按承諾向外商會報告。外商會在 1903年將李氏的「報告」匯集成兩大卷冊,取名《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國,受到威廉二世的嘉獎和賞識,學術和社會地位青雲直上,一時名躍全球。
宏篇巨著《中國》編成出版
在普魯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寫他在中國地理—地質考察專著。從 1877~1912年,歷時 35年,完成了宏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簡稱《中國》)。全書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質圖冊兩集。
第一卷於 1877年出版,由他自己執筆撰成,主要論及中亞及中國區域地理概貌,其中有關中國歷史地理內容,更為豐富而珍貴。
第二卷於 1882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編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區域的自然、地質、礦產資源,以及社會和經濟內容,涉及遼寧、山東、山西、甘肅、陝西、河南等地。
這一卷涉及內容最為豐富: 1822年在五台山發現的五台綠泥片岩,為建立我國古老地層系統—寒武紀之五台系(上)和滹沱系(下)奠定了基礎; 1871年提出「震旦」一詞,把早古生代至元古代一大群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命名為震旦系,並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層為標准;在河西走廊南緣調查了今祁連山山脈,有的以自己名字命名,同時還指出羅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樓蘭遺址;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稱之為「絲綢之路」;在華北、西北調查中,提出黃土成因的「風成說」等。
第三卷於 1912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後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學生 E.迪森主編,這時李希霍芬已經逝世 7年。此卷內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筆錄、考察資料等;其中也選入了李氏未曾考察過的地區,如貴州和西藏,是藉助他人的資料編入。
第四卷於 1883年出版,主要匯集了考察中採集的古生物化石,鑒定和研究,邀請各門類著名古生物學家鑒定、描述和分類等,這些古生物學家有 F.富林硒、 E.凱謝爾、 G.林斯特洛姆、 C謝瓦洛爾、 A.謝亨克等,收集了考察中最為珍貴的資料和圖片。
第五卷於 1911年出版,由迪森主編。
兩本圖集中,第一冊於 1884年由李氏自己編成,於 1885年出版,內容包括中國北部地區地質、地理圖 12幅。第二冊於 1912年由 M.哥羅爾博士主編,收入了考察中屬於中國南方地區的地理、地質圖 15幅。圖冊在編選中,也參考了他人的文獻資料和圖譜,屬於官方發表的材料就有 160種,反映出當時對中國地理、地質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
❼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的學校歷史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批准文號:粵府函[2004]87號)、國家教育部備案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創辦於1984年,是廣東省成立最早的民辦高校之一。建校28年來,學院始終堅持育人立校、質量強校、人才興校、特色譽校的辦學理念,秉承團結、勵志、拼搏、創新的校訓精神,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和長足的進步,共為社會輸送了十萬余名各類專門人才。學院一直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走產學研結合發展的道路,著力打造『技能培養特色鮮明,就業競爭力優勢突出』的辦學特色,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辦學水平得到國省教育廳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始創於1984年,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批准文號:粵府函[2004]87號)、教育部備案的省屬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辦學水平得到國家高等教育專家、省教育廳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本院於2010年8月啟用的新校園,位於南粵溫泉之都廣州從化環市東路1123號, 105國道西側和流溪河東岸,交通便利,環境優雅,綠樹環繞,青草茵茵,池水清澈,鳥語花香。校園佔地面積508畝,一期工程建有設備先進的實驗室(場)108個,多媒體教室50多間,圖書館讀者座位1974個,藏書75萬多冊,數字化校園,學生宿舍已全部安裝空調,學習、生活、體育、文娛設施一應齊全。
學院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基本目標,改革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行「雙證書」制度,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式的教學基地,實行訂單式培養,並在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神舟電腦、廣州潤都集團等一百多家企業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85%以上的學生獲得雙證書,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2010年學院再獲廣東省民辦教育突出貢獻獎和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民辦學院的殊榮。2011年,學院以優秀的成績通過省教育廳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評估。評估專家組充分肯定學院「校園環境大不一樣,全院教職工精神風貌大不一樣,學生家長認可度大不一樣,發展勢頭大不一樣,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總結肯定了學院人才培養工作六大成績。201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來我院視察,充分肯定學院「辦學很實,辦得很好」。
在新的時期,學院將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❽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的辦學歷程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一所由廣東省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的省屬民辦普通高校,是廣東省成立最早的民辦高校之一。學院由鄧李剛教授及交通大學校友同仁創辦於1984年,交大前身為創辦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自創辦至今一直得到交通大學及校友的大力支持,繼承和發揚了老南洋人治學嚴謹、篤實治校的辦學精神。學院取名「南洋」,意為繼承優良的辦學傳統,也是交通大學人文精神——飲水思源的體現。
學院建立
交通大學(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方交大、上海交大)廣東校友會於1984年創辦,因交大的前身為「南洋公學」,飲水思源,故取名「南洋」。
廣州南洋輔導大學
1985年,成立了出國人員培訓部,進行出國語言培訓。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學南洋函授站。獲得「廣州市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稱號。
1988年,在廣州五羊新城和西華路開設全日制教學部,正式開始全日制辦學。
1989年,廣州市教學點規模擴大,分別獲省、市先進單位稱號。
1991年,開始在廣州以外地區設立分校。惠州分校、韶關分校先後成立。原廣東省省長梁靈光為惠州分校題寫校名。分別獲省、市先進單位稱號。
1992年,外地分校進一步擴大,分別在清遠、中山、東莞、佛山、茂名、河源、陽江、汕尾等地設立分校。獲省市先進辦學單位,許多分校也被當地教育部門評為辦學先進。
1996年,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大專)在廣東試點,南洋被批准為廣東三所試點院校之一。在番禺麗江建有全日制教學基地(後稱為「南院」),招收第一屆學歷文憑學生。
1997年,五山全日制教學基地成立,開始招收第一屆全日制學生,學校教學主體開始轉為全日制教育,並成立了中專部。
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
1998年,根據教育部、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更名為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五山教學基地搬遷至龍洞,正式掛牌為廣州南洋科技專修學院北院,番禺教學基地為「南院」。學院以全日制學歷文憑大專教育為主體,全院在校全日制學生一千多人。
1999年,學院北院投資近千萬元,陸續建造教學大樓、學生宿舍,進一步擴大規模。第一屆學歷文憑學生畢業,畢業率全省最高。
2000年,廣州市教育局組織專家對廣州地區民辦高校進行優、良、中、差辦學質量評估,學院獲得廣州地區優秀學院第一名。
廣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廣東省56所學歷文憑院校進行優、良、中、差辦學質量評估,該院被評為優秀學院第一名。
2001年,西安交通大學在南洋設立遠程教育學習中心,開辦專升本教育。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2002年,南北兩院合並,南院整體並入北院,北院成為學院主體。鄧李剛院長辭去董事長、院長職務,任名譽院長;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青聯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潤都集團董事長李希同志加盟南洋並出任學院董事長;謝偉芳同志任學院院長。學院增設廣從校區(從化南洋學邨),北院更名為龍洞校區,兩校並駕齊驅,在校生達4000多人。開始籌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2003年,獲抗擊「非典」先進單位。正式申報「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省高校設置委員會評審通過成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2004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經國家教育部正式發文(批准文號:粵府函[2004]87號),批准成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為備案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學院首次參與普高招生錄取,第一屆學生832人;後來只參與普高招生錄取,招收普通高考畢業生。
2005年,學院獲教育部「陳香梅教科文中國民辦教育創新與發展貢獻獎」;被評為中國民辦高校就業競爭力50強;經廣東省社科院評估為廣東省綜合實力六強民辦高校。
2010年8月,學院廣從校區(從化南洋學邨)整體遷入新落成的校園。新校址位於南粵溫泉之都從化區江埔街九里步果場105國道西側和流溪河東岸。
❾ 我要尋找失聯的朋友(文偉棠、鄧練漢、鍾小剛、李希陽、張子明、吳蓮、張惠蓮)都畢業於廣州六中1975
四十多了,基本上沒人玩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