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總裁、首席執行官、董事長、總經理、總監,這些頭銜都有什麼區別
董事長、總裁和CEO的權力詳解
自從信息產業興起以來,尤其是網路股泡沫產生以來,「CEO」在中國驟然成為一個流行詞彙。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
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如果權力變成了一種享受,甚至連權力擁有者的稱謂都變成了一種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頂。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
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E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EO」。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有點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
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
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析)。
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作者 聯合光子)
B. 問一下,總裁,副總裁,ceo的職位大小排一下序
CEO>總裁>副總裁
高級管理 首席執行官CEO/總裁/總經理首席技術官CTO/首席信息官CIO 首席運營官COO
首席財務官CFO 副總裁/副總經理 分公司/分支機構/辦事處經理
總裁助理/總經理助理 合夥人 總監
(2)耀江集團副總擴展閱讀:
一、職位由三要素構成:
1、職務。是指規定承擔的工作任務,或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從事的明確的工作行為。
2、職權。是指依法或企業的規定所賦予職位的相應權利,以提供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的保障。
3、責任。是指承擔一定職務的員工,對其工作標准與要求的同意或承諾。
二、職位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人與事結合。即因事設人,是任務與責任的統一。換而言之,員工從事某項具體工作,就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以及保證該目標實現的工作標准、原則與具體要求。
2、數量有限。企業行為受預算約束,追求經濟合理性,才能保證其投入與產出保持最佳比例關系,以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職位的數量有限體現成本最低原則。因此,職位設置不可能是無限制的。職位數量又被稱作編制。
3、職位分類。職位雖有千差萬別,但可依據業務性質、工作難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術水平高低等尺度進行分類,以此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依據。
C. 董事長,董事局主席,ceo,總裁等介紹其職位
自從信息產業興起以來,尤其是網路股泡沫產生以來,「CEO」在中國驟然成為一個流行詞彙。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 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
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 ,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 ,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
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 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O」,CO = Commanding Officer。就是officer in charge,也就是(戰地)指揮員的統稱。而具體軍銜沒有關系。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 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 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 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 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 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 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
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 析)。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
D. 董事長和Ceo的職務各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呢
董事長、總裁和CEO的權力詳解
自從信息產業興起以來,尤其是網路股泡沫產生以來,「CEO」在中國驟然成為一個流行詞彙。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
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如果權力變成了一種享受,甚至連權力擁有者的稱謂都變成了一種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頂。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
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E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EO」。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有點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
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
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析)。
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作者 聯合光子)
E. CEO 董事長,總裁,經理 有什麼區別!郁悶了好久了誰給我介紹一下!謝了!
真墨跡 董事長 是董事局的老大 CEO是被董事局選出來了 執行管 (打工的 主要是決策後的執行) 經理是個小頭頭
總裁跟CEO幾乎是一個級別 管的事物不一樣
F. 央企老總那些是正部,哪些是副部
網通張春江 移動王建宙都是副部級別 石油的蔣潔敏是正部級別。
詳細內容:參考資料
大家都知道,象中石油、中石化集團的總經理是部級;股份公司總裁是副部,集團的副總經理也是副部。那麼股份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副總裁又分別是什麼級別呢??是副部還是廳級
中石油中石化的股份公司屬於內部整體上市的形式,所以股份公司的級別完全由集團公司自己定的,可以派正部級幹部任總裁,也可以是副部級或者廳級。通常來講,集團公司其上市部分和集團公司本部應該是合署辦公,通俗來講也就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股份公司總裁通常也由集團公司第一或者常務副總經理兼任。雖然從名義上來看副部級,但在集團內部可能是享受和集團總經理相同的待遇, 同理可得,股份公司副總裁不管在集團公司兼任什麼職務,都可以享受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的待遇。
原中石油總經理馬富才去職後安排在國務院的能源部門任職,職務明確為副部長級。
國資委所屬中央100多家企業里,老總大多數是正司局級。副部級的企業不多。如正部級別的中信集團還不是國資委所屬。
事實上,現在的國有企業黨組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正部級的很少,一般都是副部級和正司級,中信集團不清楚,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一把手都只是副部級,不能因為過去的某個正部級幹部擔任了一把手、或者前身是正部級機構就斷定現在也在正部級!
個人以為很多特大型企業的老總都是副部級享受正部級待遇
因為很多企業的老總都是中管幹部
中管幹部中正廳級的不多
當然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是國資委管的
那幾個通信壟斷企業是副部級應該問題不大
當然最終還是以文件為准
而且國有企業老總享受的經濟待遇應該比部委的部級要高不少
國資委管理的100多家大型國企是關繫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骨幹企業。但並不代表級別就很高。還是正司局級的佔多數,副部級是少數。幾家通信巨頭的老總既有副部級也有正司局級的。
1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84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
2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85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3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86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4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87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5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88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6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89 中國遠東國際貿易總公司
7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90 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
8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91 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
9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92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
10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93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
11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94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12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95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13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96 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14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97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15 國家電網公司 98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16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99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17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100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8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101 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19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102 中國郵電器材集團公司
20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103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
21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104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22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105 中國水利投資公司
23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06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24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107 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
25 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 108 中國種子集團公司
26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 109 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27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110 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
28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111 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
29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112 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
30 東風汽車公司 113 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
31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114 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
32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115 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
33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 116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
34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117 中國唱片總公司
35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118 中國林業國際合作集團公司
36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119 中國福馬林業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37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120 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
38 中國鋁業公司 121 中國國旅集團公司
39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122 中國中旅(集團)公司
40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123 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
41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124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42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 125 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
43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126 珠海振戎公司
44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127 中國海洋航空集團公司
45 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128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46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129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
47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130 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48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131 中國海誠國際工程投資總院
49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132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
50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133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
51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134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52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135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
53 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136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
54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137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55 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 138 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
56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139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57 中國包裝總公司 140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58 中商企業集團公司 141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59 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 142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60 中國誠通控股公司 143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61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 144 中國印刷集團公司
62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145 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
63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 146 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
64 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147 長沙礦冶研究院
65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 148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
66 機械科學研究院 149 沈陽化工研究院
67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150 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
68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151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
69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152 中國寰島(集團)公司
70 鋼鐵研究總院 153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
71 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 154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72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155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73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156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74 中國化工供銷(集團)總公司 157 彩虹集團公司
75 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 158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76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159 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
77 中國輕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 160 華僑城集團公司
78 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161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79 中國鹽業總公司 162 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
80 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63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81 中國恆天集團公司 164 三九企業集團(深圳南方制葯廠)※
82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165 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83 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公司 166 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
以上名單前53家是部級或者副部級或者正職享受副部級待遇的企業,其他的均為正司局級以下,中石油中石化還有前面的軍工企業,核工業集團公司都是正部級的。
G. 慧江集團陳楓簡歷背景
陳楓先生,於一九抄八三年畢業於海南農機學校.陳先生分別於一九八五年及一九九七年完成其於深圳市教育學院及中央黨校大型企業董事長培訓班之兼讀學業.自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九年,陳先生任職於深圳市寶安養雞公司(於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公司深圳市康達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8)之前身),擔任技師至副總經理及董事長等多個高級職務.於一九九九年,陳先生分別獲委任為深圳市前灣電力發展有限公司之黨委書記兼董事長及深圳市廣前電力有限公司之副董事長.自二零零四年至今,陳先生為慧江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之董事長.陳先生目前獲選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之副會長及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互助協會之會長.陳先生於二零一二年一月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
H. 副董事長跟總裁哪個地位高
現代股份制企業的特點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董事會是所有權這一塊的,總裁是經營權這一塊的。既然是分離的,還真不好比。
I. 各大汽車公司的副總都有誰
一汽大眾 胡詠
一汽豐田 永江秀久
上海大眾 何思淵
上海通用 蘇瑞博
東風日產 任勇
奇瑞 袁濤
比亞迪 王建均
吉利 魏梅
J. 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成員
鄭暑平: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建築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建築師。曾任廣州珠江房產公司技術室副主任,廣州珠江實業總公司團委書記,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副院長、副書記,海南珠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自1998年7月開始在本公司任職,歷任本公司副總經理、董事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董事長兼總經理,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現任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本公司董事長。
廖曉明: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曾任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海南分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海南珠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副院長,廣州珠江工程建設監理公司總經理,本公司總經理。現任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本公司副董事長。
梁宇行:男,196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室主任、副院長、總工程師、院長,加拿大溫哥華中星投資有限公司工程經理,澳大利亞昆士蘭中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副總工程師。現任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本公司董事。
許慶群:男,1954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經濟師。曾任廣州珠江房產公司辦公室主任,廣州珠江實業總公司海南分公司副經理,廣州珠江實業總公司發展部副經理,廣州珠江信託投資公司副經理、書記,廣州珠江裝修工程公司經理、書記,海南珠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紀委書記,本公司第五屆董事會成員。現任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本公司董事。
梁彥:男,1964 年 6 月出生,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漢族,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工學學士,暨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建築師。歷任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助工、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二室主任建築師、三室主任、院副總建築師兼,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程事業部副總經理,廣州珠江工程建設監理公司副總經理,廣州珠江裝修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廣東利海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首席運營官、副總裁,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現任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