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IPO輔導終止只是警報
IPO輔導終止只是警報,董明珠押寶銀隆開始就註定是無休止的豪 賭。
5月30日,廣東證監局發布的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顯示,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上市輔導已經終止。珠海銀隆之前大規模跑馬圈地,正需要大量融資彌補缺口,現在IPO輔導終止,上市受阻,董明珠的造車計劃也再一次受挫。
珠海銀隆,從一個默默無聞而且連連虧損的企業到現在成為輿論焦點,董明珠可以說是功不可沒。「造車夢」是董小姐的執念,而銀隆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先是極力推動格力收購銀隆,被股東否決後,董明珠又自掏腰包入股銀隆,還拉上了前首富王健林、京東老闆劉強東為銀隆注資。對於銀隆,董明珠可以說是已經All in。
銀隆其實也是格力的夢
董明珠不止一次地強調銀隆對於格力的重要性。事實上,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幾乎已經是格力的必然選擇。格力在家電行業幾乎觸及了天花板,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格力必須要拓展自己的產業鏈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董明珠和格力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好的辦法實際上是收購一家汽車企業。新能源汽車首先是汽車,董明珠完全可以先入局汽車製造,然後再選擇電池供應商。鈦酸鋰不行就換碳酸鐵鋰,碳酸鐵鋰不行就換三元電池。現在把籌碼完全壓在鈦酸鋰上面,實際上就是在賭。一旦失敗,很可能血本無歸。
目前,格力集團正在計劃收購長園集團。長園集團主營電動車、智能工廠裝備和智能電網設備。這表明了格力進軍新能源汽車的決心,而投資長園對於格力來說,顯然要比投資銀隆穩妥得多。
不過,銀隆並非被宣判了死刑。但銀隆的自救和轉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問題,而銀隆在上一輪的擴張中已經負債累累。現在IPO輔導又被終止,更是阻斷了上市融資的路。
銀隆的這次危機,不知道董小姐還能不能撐得住?
來源:鳳凰網科技
⑵ 格力大股東為何偏偏選新能源汽車
近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稱,格力集團擬向公司全體股東發起部分要約,本次要約收購不以終止公司上市地位為目的。此次格力集團看上的長園集團,旗下有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能工廠裝備及智能電網設備三大業務板塊。2017年,長園集團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6億元,其中,這三大業務板塊分別佔比27.67%、33.02%和39.31%。
有數據顯示,格力集團去年營收約為1500億元,格力電器的營收為1482億元。也就是說,格力電器為格力集團貢獻了大部分營收。
「除去格力電器之外,目前格力集團基本就是一個控股公司,沒有實質性業務,而其也需要迅速開展新業務,降低對格力電器的依賴。」一位接近格力集團人士透露。
同時,長園集團方面給出的信息,也透露出格力集團對新能源業務的興趣。長園集團董秘倪昭華對外表示,格力集團要約收購長園集團,是因為看好公司三大業務板塊。對於雙方是否會共同聯手涉足汽車產業鏈,其並未正面回應。
來源:中國經濟網
⑶ 格力收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6月13日報道,長園集團(600525.SH)1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格力集團以要約方式收購其不超過回20%股份事項未答獲珠海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格力集團決定終止本次要約收購。
此前,5月16日,長園集團收到上交所《關於對格力集團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的信息披露問詢函》。其中要求格力集團就收購資金來源、其自身與其一致行動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公司所從事的業務是否與長園集團的業務是否存在同業競爭或者潛在的同業競爭作出說明。5月18日,格力集團回復稱,要約收購所需52.46億元資金將通過其自有及自籌的方式進行。此外,包括格力電器在內,其業務與長園集團目前所從事的主營業務不存在實質的同業競爭。但時有分析稱,因格力電器與主營電動汽車業務的銀隆股份存在關聯交易行為,若收購成功,長園集團未來避免不了與銀隆股份的競爭。
⑷ 格力集團是國企還是私企
格力是世界500強國有控股企業,1991年成立,做空調起家,現在除了空調,市面上大多能見到的家電格力也基本都有在做。
⑸ 散戶的長園股票可以直接賣給格力集團嗎
不可以,收購兼並或重組都是整體操作,集團公司一般都是打包收購,不會零售、收購某一隻股票。但上市公司有可能會在二級市場上回購本公司股票。
⑹ 對於雷軍與董明珠的賭局,你怎麼看
雷軍與董明珠5年的賭約,以董明珠的格力獲勝而告終,雖然表面雷軍輸了,但此前董明珠就表示過,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於輕資產。
在這5年裡,小米和格力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表現為:
小米,5年來趁著互聯網的風口不斷擴張,並且迎來高速的增長,5年營收增長逾3倍,而且順利在香港上市。除此之外,小米手機今年出貨量超過1億部。小米電視、盒子、路由器等產品,還有不少的智能家居,甚至還有小米空調等等,小米不僅營收上巨大的增加,產品多樣化上也是不斷在進步。
格力,格力在家電領域做到了全覆蓋,除了王牌產品家用空調、中央空調以外,熱水器、冰箱、生活電器應有盡有。格力50億收購長園集團進入新能源汽車配件領域,同時30億參與半導體並購案,注資10億的格力晶元公司也已經正式成立。格力還有在橫跨產業鏈上下游的,零部件自產自用的野望。
可以說,小米和格力都在繼續成長和發展,它們都在不斷地前行,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版圖,力爭繼續做大,繼續做強。
5年來,「10億賭約」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成為媒體炒作的焦點,這個賭約,不僅僅是個賭約,更多的成為兩家公司宣傳的大片,家喻戶曉之下,對於兩家公司的銷量以及業績貢獻也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⑺ 格力多少億收購長園
十多天後,董明珠將迎來格力電器董事長換屆選舉的大考。
近個月,圍繞在格力身上的關注就沒有停歇。
先是宣布不分紅,讓格力電器(000651.SZ)市值一天蒸發270億;後董明珠又提出要用500個億「死磕」晶元,驚呆一批小股東。
發現,長園集團是1986年由中科院創立,專業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能工廠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的研發、製造與服務的科技公司,而董明珠此前入股的珠海銀隆主要產品為電動汽車、新能源客車、純電動公交等新能源汽車,兩家公司在業務上的確有所重合。
格力「母子之爭」
此次擬收購長園集團股份的主體為格力集團,為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母公司。
由於收購范圍與董明珠投資領域有所重合,因此市場將其看作新一輪的格力公司的「母子之爭」。
其實,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的紛爭,早已有之。
2003年10月底,一篇《格力進軍廚具市場》的文章被廣泛轉載,市場上彌漫著「格力電器」多元化的聲音。
但隨後,風雲突變,格力電器發表公開聲明稱,部分公司在媒體刊登的專題報道中,借用「格力電器」和「格力空調」的品牌和良好形象來宣傳自己及產品,嚴重誤導了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是一種對格力電器品牌的侵權行為。
這里的部分公司,不是別人,正是格力集團下屬企業珠海格力小家電。直到2005年12月,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才簽署了無償轉讓商標的合同。
而在這個過程中,格力集團多位高官落馬。格力電器趁勢用1.4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格力集團持有的珠海凌達壓縮機有限公司、珠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權。
紛爭並未結束,此前格力集團曾提出要將格力電器賣給外資空調企業開利集團,引起了格力內部的強烈反抗。甚至董明珠也公開提及「沒有我就沒有格力,沒有格力也沒有我。」
更明顯的是,在2012年5月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格力集團推舉了4位董事候選人,但卻未能通過股東大會審議,最終落選董事會。這也意味著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的控制進一步減弱。
2016年11月,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僅在格力電器任職。
而此次格力集團擬收購長園集團,進軍格力電器曾看上的新能源車領域,無疑把「母子之爭」的猜想進一步放大。
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曾對媒體表示,出現這種集團收購對象和子公司業務方向出現重合,說明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格力集團在計劃進行這次收購時,根本沒考慮格力電器和董明珠的感受。
就本次收購是否涉嫌新一輪的「母子之爭」聯系了格力電器董秘,對方表示求證問題請聯系市場部,但轉接後無人接聽。
長園或成銀隆「替補」?
除了備受關注的母子之爭,此次格力收購長園集團的時間節點也是頗令人玩味。
就在5月15日,長園集團宣稱收到格力集團的要約收購後不久,董明珠的另一位新能源「寵兒」——珠海銀隆卻被媒體頻頻曝出「大面積減產」、「多地停工」、「員工出走」等負面消息,引得外界紛紛猜測,董小姐的造車夢是不是要「黃了」。
要知道,當初為了收購珠海銀隆,董明珠自己可是下了血本。回想2016年,董明珠極力看好珠海銀隆,想要通過上市公司收購其股權,卻並未得到股東們的支持。
最終,豪氣雲天的董明珠一怒之下自掏腰包,並找來萬達的王健林助陣,才一舉拿下珠海銀隆,帶領著疑似格力高管開始了新能源造車之路。
時隔一年多,這筆曾一度被董明珠看好的生意,從2018年起卻開始「出亂子」。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初銀隆新能源實現純電動客車產銷量3189輛,累計增長2228%,市場份額為3.6%,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截止2017年,公司還在全國建造了8大產業園基地,全球建立了5個研究院。
但快速增長的背後隱藏的財務危機也不小。先是2018年1月10日,有網友和媒體曝出供應商在珠海銀隆門口拉「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活!請銀隆還錢!」討債橫幅的照片。
接著同月又被《財經》報道、以及當地一家自媒體曝出其通過拆卸、更換車輛電機,更改車輛大架號一系列運作,將1輛車變成2輛車,以此騙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
就連珠海銀隆內部人士也曝出公司被收購以後,部分業績來自於格力方面提供的供應商資源,以及格力品牌的背書。
可見即便如今的珠海銀隆不似外界揣測的那般「不行了」、「要黃了」,但至少從這些已有信息看出,珠海銀隆的運營確實出了狀況,而且根據此前珠海銀隆方面的公開回復,公司目前確實在調整階段。
而反觀長園集團這幾年的業績,則比較亮眼。
2017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達41.6億元、58.5億元和和74.3億元;扣非凈利潤為4.8億元、6.4億元和11.4億元,經營性現金流也均為正值。從2016年起公司總資產更是連續達到百億規模以上。
拋開「母子之爭」不談,在一片珠海銀隆的負面消息聲中,格力集團的收購是否在為董小姐的造車事業找「新替補」,成為了市場熱議的話題。
不過,長園集團董事長許曉文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長園集團與珠海銀隆之間沒有合作,董明珠也沒有參與格力集團與長園集團的談判。而長園集團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則對表示,公司與格力之前有過業務上的合作。
⑻ 格力大股東欲涉足汽車業會引發什麼
一則公告,再次讓格力的父子之爭浮出水面。
近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稱,格力集團擬向公司全體股東發起部分要約,本次要約收購不以終止公司上市地位為目的。
業內人士認為:「格力集團如若將長園集團股份收入囊中,其或有意涉足新能源和智能裝備業務。而格力集團要進入的新領域與其子公司新布局的領域完全重合。」
格力集團如若要涉足新能源汽車,為何不將其放在已經在這些領域有所布局的格力電器?為何明明知道格力電器已開展了這些業務,還要進入這一領域?格力集團對長園集團的介入,是有意控股還只是參股,是否會引發長園集團控股權的變動?對於格力集團的動作,外界揣測紛紛。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