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集團意識培養模式里包括自立嗎
集團意識裡面肯定也都會包含自立自主的。
只是集團意識更加強調這是一個集體和奉獻精神。
『貳』 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優點與缺點
關於你所提出的問題,請參考,《說文解字》頻道余世維博士演講,非常具體。
『叄』 日本集團意識到底有哪幾種表現形式啊就是具體內容分哪幾個大的方面,誰知道啊,具體點。
恩....日本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國家,這和我國是恰恰相反。比如說311地震日本國民還沒怎麼樣,我們國家人先搶上食鹽了~比如日本好多公司都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建,很少有在公司規模擴大之後就出現各懷心思各有想法的人,即便在公司問題上有不同看法,也會少數服從多數,一旦公司定下來全員都會全力的向目標努力。在日本人民是很喜歡在集團活動中體現發揮自我價值的。在日本民間自發組織的社區活動很多。
你想了解一個國家還是要深入進去,從點滴細節發現他們的優缺點
『肆』 集團意識在日本企業中的體現
日本文化有強烈的集團主義色彩。在傳統日本文化中,人們從屬於作為共同體的集團,個人利益服從於集團利益... 意識。有歸屬意識的人,在和集團內部的人溝通時,溝通能力往往都很強,和集團外部的人溝通時,能力很弱...
以村落為原型的日本集團主義文化
新京報:你今年已經85歲高齡了,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你就提出了「日本文化雜種論」,體現出深邃的文化洞察力。在你看來,傳統意義上的日本文化是怎樣的呢?
加藤周一:
影響日本人行動樣式的價值觀究竟是什麼,長期以來我一直都思考著這個問題,特別是其在文學上的表現。我得出的結論就是:日本文化有強烈的集團主義色彩。在傳統日本文化中,人們從屬於作為共同體的集團,個人利益服從於集團利益。例如,在種水稻的村落里,村與村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人們有著強烈的村裡村外的意識,人們的行為模式在對內對外時也不太一樣。在買賣時,同樣的東西賣給村裡村外的價格就不一樣,如果外村的人比較弱的話,價格可能就偏高,如果外村的人越強,價格可能就偏低一些。這種村與村之間的交易關系,就體現了集團主義的特徵。
第二個特徵就體現在個人利益與村落利益沖突時,村落利益往往優先,個人利益往往受壓抑。如果村人堅持己見的話,他就會變成少數,因此,個人的意見或者少數派的意見在村落中是不存在的。日本有句古語是「以和為貴」,這句話出自論語,聖德太子在引用這句話時是不完整的,孔子在說這句話的同時,還說了另外一句話:「和而不同」。少數人未必需要服從多數人,堅持己見未必就是吵架,「和」並不意味著統一,而是強調「和而不同」。孔子強調兩個方面,「和」與「不同」,和並不是要讓別人聽話而已,而是要有個性。只強調「和」而不強調不同,這可能是日本集團主義的原型。
村落的主要工作就是種水稻,是需要勞動力的,在插秧、除草和收割三個環節中,除草是最需要勞動力的,需要村裡的人一起行動,相互幫助,才能維持農村的水稻生產,這可能也是日本集團主義非常強烈的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勞動力有一半以上是農業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社會的村落意識,包括對鄰村人的歧視意識,一直延續。
日本企業文化同樣帶有集團主義色彩
新京報:這種傳統文化特徵在戰後是如何發展的呢?影響到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嗎?
加藤周一:
二戰後這種意識仍然十分明顯,其表現就是日本公司的歸屬意識,直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都是終身僱傭制,公司除了付給工資外,還有其他福利等。日本公司的老闆在自殺前,都說:我死了,公司也不會倒,這就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特徵。「和」在日本公司里具體表現為對公司的歸屬意識。有歸屬意識的人,在和集團內部的人溝通時,溝通能力往往都很強,和集團外部的人溝通時,能力很弱,或者說是有歧視,這與同村的人共同勞動的歷史背景是相關的。日本人喜歡自己公司的人一起到小酒館去喝酒,這就是日本文化的集團主義特徵。日本人會說,闖紅燈大家一起過,那樣就不害怕了,但法國人則可能說,腳是自己的,判斷是要自己去做的。
「神佛習和」體現對外來文化的反應
新京報:日本宗教在外人眼中一直很神秘,這種文化特徵是如何反映在日本的宗教信仰中的呢?
加藤周一:
村落里還有神社,每個村落都信仰不同的神,沒有超越村落這個集團之上的權力存在,即沒有超越性的價值存在的,神道與此密切相關。日本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這個共同體的象徵,是全體國民所屬集團的象徵,在這個集團之上沒有神,至少憲法是如此規定的。但日本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神佛習和,日本傳統的神道與佛教混合在一起,神佛共同祭祀,這是日本宗教的重要特徵。它完整地體現了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反應,即外來文化進來沒有關系,只要二者融洽相處就可以了,這貫穿著整個文化形態,原有東西只要和外來東西和諧相處就可以了,集團里沒有超越性的權威。如果個體與村人意見不同,堅持己見,就會被視為頑固分子,以個人對抗集團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更大的權威,而西方則可以做到,後者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主觀色彩濃厚的日本之心
新京報:集團主義文化特徵如何具體影響到日本人個體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上呢?
加藤周一:
集團主義有很多形態。環境不好,心情不佳,要改變它,有兩個途徑:比如天氣很熱,一種選擇是開窗或開冷氣,客觀環境對人不利的話,就改變客觀環境;還有一種選擇是不改變客觀環境,而是改造自己的內心。意識到改變不了環境,就只有改造自己的內心,這就是日本人的心靈,所以日本文化是主觀色彩很濃的文化。
日本哲學家石田梅岩的哲學思想被稱為石門新學,在18世紀的江戶時代非常受歡迎,他的哲學思想就是:要適應環境,如果不能改變環境的話,就改變自己的內心,由此引發出理想的心靈狀態,就是「誠」。在石門新學影響下,明治維新前的倒幕人士,在這種「誠」的信仰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誠心誠意想把幕府弄垮。這就是日本人的心靈,這種主觀主義色彩非常濃厚的文化,與集團主義相結合,其表現無處不在,小到村落,大到地區,甚至擴展到國家。大家在所屬的集團范圍內思考和行動,有什麼不理解之處,惟一的方法就是調整個人的內心。
集團主義的另一個體現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在集團的框架內,養成了不看整體,只專注於部分的習慣,因為整體是不可以改變的,由此養成的時間意識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現在,這種只重現在的時間意識,稱之為現在主義。現在主義造成日本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對於感性的東西過於迷戀,過於精細,這種傾向甚至影響到了美學。但只注重當下的感覺,而不注重集團整體,導致的就是過於注重集團的目的,只注重目的實現,而不注重手段選擇,目的的實現超過了手段的選擇。日本文化在向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殖民主義擴展與帝國主義侵略中,也同樣只注重目的的實現,而不注重手段的選擇,不是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而是用戰爭的方式,這是非常愚蠢的、不文明的選擇,其目標往往也是非常愚蠢的。
21世紀中日文化應當攜手並進
新京報:中日有著非常深遠的文化淵源,在21世紀,日本和中國是否可以共同攜手,為東亞的文化發展作些貢獻?
加藤周一:
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可以有所貢獻的:其一是關於漢字文化。中國、朝鮮半島、日本都使用漢字,復活漢字文化,加強漢字文化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漢字不僅表意,也是邏輯符號,應當恢復、強化漢字文化。
其二是在傳統的宗教信仰里,儒教仍有積極意義。儒教在整個東亞,都曾經發達過,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代表其先進性的就是合理主義,積極地思考合理主義的含義,前提就是儒教。
其三是中國文化獨特的教育性,即文化而非武功,今後將會是重要的哲學,比如老莊思想就充滿自由的思考。佛教及禪宗也有積極意義,它們雖產生於中國,卻發達於日本,在這方面,日本人也可以有所貢獻。
其四是維護日本戰後的和平主義。日本戰後憲法的基本理念就是:和平主義、人權和民主主義。人權和民主主義的前提就是和平主義,沒有這個前提是不可以的,戰爭可以摧毀一切。中國傳統的文官主義與日本戰後的和平主義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兩者相加,對亞洲未來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加藤周一:
194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1946年借長篇文學評論《1946年:文學的考察》正式登上日本文壇。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加藤提出「日本文化雜種論」,並推出力作《日本文學史序說》,成為日本思想和文學研究的經典,他本人則被譽為當代日本「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伍』 什麼是集團意識管理者應具備怎樣的集團意識
集團意識說白了就是團隊意識,簡言之,集團意識就是工作中一切要以集團的利益為重,所有的工作出發點和歸屬點都要以是否損害和有利集團或集體為准.
『陸』 要一篇論文(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回答好還有獎勵!
為什麼談中國式團隊的管理時還要分析日本人的團隊呢?因為世界上組織力最強的就是日本人的團隊。日本人基本上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沒有太多個人的意 見,絕對服從組織。這種團隊的優點是易管理,但是它也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由於成員都是盲目服從的,只要決策失誤,造成的後果是不可收拾的。所以,員工具 有高度的一致性,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情生存環境導致日本人必須團結一致?日本人具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並不 是天生的,而是其生存環境造成的。日本人生活在一個四周環海、面積不大、多山的狹長島國里,可耕地面積只佔國土面積的15%左右,礦產資源貧乏,而且地處 亞歐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接處,飽受台風、地震、火山、海嘯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為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日本人只有團結 起來,藉助群體的力量,共同抵抗天災,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日本人的房子緊密相連、彼此支撐,就是為了抵禦風災。面對大海和貧乏的自然資源,古時候 的日本人多依靠出海捕魚為生,而這種工作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必須憑借團體的智慧和力量。他們團結協作,同甘共苦,休戚與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環 境造就了日本人勇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團隊精神。社會約束要求日本人絕對服從集體自然環境的不利因素對日本人 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久而久之,日本社會形成各種行為准則,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這些准則都是自發形成的,人們遵守的程度非常高,約束力也非常強。一旦 某人違反了這些准則,就會受到周圍人的一致指責和唾棄,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例外。在日本的鄉村,到了傍晚,大家都回家後,一旦發現某個人沒有回來,全村 的男人都會提著燈籠去找。這樣的情形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由此可見,日本人多麼重視團隊。
『柒』 集團主義定義
所謂集團意識,或被稱為集團主義觀念,就是以無比強烈的歸屬感為基礎,個人對所屬集團竭盡忠誠、無私奉獻,並作為該集團的成員與他人保持行動上的一致。
日本人的集團主義
日本人的集團協調性很強,在這種強烈的集團意識的指導下,日本人在明治維新(1867)年後的短短30年間就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幾十年間,迅速地在廢墟上建立起一個世界強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的各個國家。日本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是與日本人的整體的強烈的集團意識分不開的。
日本人一生被包裹在一個小集團當中,對於城市居民來說,這個小集團就是企業,對於農村人來說,這個小集團就是自己所在的村莊。個人服從集團,個人的發展必須為集團的發展而服務是每個日本人的信條。集團的發展就是個人的發展,集團的衰敗就是人的衰敗。一個集團與眾多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形成了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使日本社會極其團結,使日本人在軍事、經濟建設當中表現出了很強的戰鬥力和效率。
日本人的這種集體意識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制度上看,日本企業實行的「終身僱傭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保證了這種集團主義的實現。所謂「終身僱傭制」是指一個人一旦成為企業正式員工,他將被「終身僱傭」,除非犯大錯誤,否則不會被開除。「年功序列制」則是指職工按年齡來評價功勞,按入企業(社)的先後順序排列上下級關系。
這兩種制度能激發員工不斷進取的關鍵在於利用了的歸屬意識。作為個體,個人只有長期依附於一個企業,才能獲得穩固的社會關系、資歷、地位和工資。一個如果能在一個單位干到退休就會獲得一筆豐厚的退職金。退職金會根據在某個單位所待的長短來計算,換了單位就不能連續計算。這樣從制度上把人固定在了一個集團當中。
從歷史上看,日本人的集團主義與其農業社會中的「村落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的農業生產中,個體村民只有依靠集體才能應付自然災害、沉重的地租和緊急事件,一個村落就是一個生產共同體,脫離這個共同體就意味著滅亡。日本的村落有一個「村八分」傳統。所謂「村八分」就是指「十種交往,八分制裁」。十種交往指:生孩子、成人式、結婚、探望病人、葬禮、法事、火災、水災、遠行、普清(建房)。一個村民出現十種情形中的一種,就會受到來自全村人的幫助。但是一旦有人「不肖」,其人及其家庭則會被村民斷絕十種交往中除火災和葬禮以外的八種交往,這會使個體及其家庭難以繼續生存。這種傳統以不同的面貌滲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使得日本人依賴群體而恐懼孤獨,對他人有強烈的依存心理和願望,成為集團主義得以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教育的角度看,日本人在小學階段就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適應性和協調性。對於日本小學生來說,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有沒有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其幼年時就形成日本人重視集體的待人處事意識。學校也會鼓勵學生們形成集體,讓他們自然地理解和體驗在集體的益處,脫離集體的壞處,維護集體的重要以及集體的力量。在這樣的氛圍中,日本小學生十分重視培養和維護小集團,為了與小集團成員行動一致,站得住腳,原本不想欺負他人的人甚至會半主動地去欺負他人。
從民族構成角度看,日本人的單一性是形成集團主義的另一個原因。在歷史上,日本從未被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入侵過的。比如,1274和1281兩次元朝入侵都因為風暴的原因而失敗。二戰戰敗後,美國幫助日本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並讓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發夠了戰爭財,出於戰略考慮,美國幫助日本發展經濟,使日本成為了自己在東亞的盟友,因此美國也不算是侵略。基於此,日本人一向認為自己是一個單一的,團結的「大和」民族,是世界上與眾不同的優秀的民族。因此,在與別國進行交流時,總是以日本人自居,形成了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這是形成集團主義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