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海疆建設集團

海疆建設集團

發布時間:2021-05-22 03:56:32

『壹』 為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

因為我國海軍力量增長了很多。
新中國建立後,白手起家的中國海軍由於周邊國際環境惡劣和抗美援朝戰爭影響,直到50年代中期才贏來了第一個大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海軍得到了蘇聯的大量援助,光是獲得的裝備就包括4艘驅逐艦,2艘C型常規潛艇,1艘布雷艦、71艘護衛艦、護衛艇、小型魚雷艇及各型輔助船。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獲得了眾多的器材設備和大量的潛艇、導彈快艇、反艦導彈等裝備設備的設計資料,並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准備仿造常規潛艇和導彈快艇。盡管之後的六十年代,海軍裝備建設受到蘇聯中斷軍事援助、國內自然災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一度陷入了停滯的狀態,但由於此前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已經培養出了造船工業的第一批技術力量,中國還是發展出了65型火炮護衛艦、021導彈快艇、037獵潛艇、033型常規潛艇等裝備。
師承蘇聯:建立近岸防禦性海軍
同時,這些裝備的引進和仿製也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了海軍的發展規劃。1958年8月15日,中央軍委曾提出一個1959—1962年軍隊裝備建設規劃,其中規定海軍應以發展潛艇為重點,並相應發展以快艇為主的水面艦艇。在這種建軍思想的影響下,至70年代海軍主戰及後勤裝備已基本成型配套,逐漸完成了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隊等兵種以及各種勤務保障部隊組建工作。
現在看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師承「老大哥」蘇聯的國防戰略是當時唯一的選擇,海軍方面也不能例外。事實上當時蘇聯的海軍建設的策略也屬於陸軍的延伸,加之中國的科技、工業水平和軍費都處於較低的現狀,於是,「快、空、潛」成為長期以來讓人耳熟能詳的裝備特色,同時以此應運而生的戰略戰術也也為這個時期中國海軍烙上了深深的時代痕跡。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這樣的戰略非常適合於一個根本沒有海軍、近海出海口大多為敵對勢力封鎖,而且隨時可能遭到國民黨軍隊以及美國和西方軍事集團聯合入侵的幅員遼闊的大國能在短期內迅速形成對大規模海上入侵實施有效遏制的戰略。

隨著中國近岸防禦型海軍體系的建立,飛潛快這種特色也表現出對現代海洋作戰的嚴重不適應。
飛潛快時代空中力量覆蓋范圍小
然而,隨著70年代後期新軍事革命時期的來臨,「飛、潛、快」越來越不適應新時期現代化海洋作戰的需要。我們知道「飛、潛、快」裝備體系想要發揮作用,首當其沖的是空中力量要能有效利用,使其能保證輕型艦艇和潛艇部隊等突擊兵力展開海域的制空權。只有當這些海域的制空權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時,由高速護衛艇、魚雷及導彈快艇等輕型近岸突擊兵力才能避免敵對勢力偵察系統的早期預警,從而避免其優勢的海空打擊力量的攻擊。
然而由於當時中國海空軍殲擊航空兵所裝備都是為爭奪前線制空權的輕型殲擊機,其作戰半徑及航程很小、滯空時間短,也由於岸基航空兵固有的對地面後勤保障設施依賴性強、而無法實施有效的機動展開等頑疾;更由於當時解放軍從上至下的樹形指揮控制體系的影響,因此在面對敵對勢力小規模編隊多批次、多機種、多航向在夜間及復雜天氣條件下低空突防,縱然保持有很大數量的殲擊機也無法對大陸架上空形成長時間的有效控制。
飛潛快時代潛艇難形成真正威脅
說到潛艇這一當時唯一能達成比較有效遠程突擊作戰的兵力,其安靜沉默特點成為其突防的有效手段,但由於水下物理環境所導致的與外屆信息幾乎完全隔絕的影響,其具體的作戰任務需要事先制定好,在已掌握清楚的水下航道中以低於10節的低速潛航(其間需要定時上浮充電)小心翼翼地通過危險的淺海區域,根本無法與岸上指揮所取得聯系。
並且就算在達到指定的設伏區域待命時,其通信方式只能通過長波台來進行,其通信流量是幾個位元組/秒,無法順利進行比較完善的上傳下達,難以獲得早期的敵情通報也難以真正掌握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因此,潛艇只能獨立作戰,這樣的作戰效能是低下的,也無法在遠海對敵水面艦艇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威脅。
「飛潛快」海軍已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因此面對這一時期已經掀起的新軍事革命,中國海軍迫切需要提高主戰裝備特別是海軍主力艦艇的性能,以達到讓海軍真正走出去的目的。而這一時期曾經賴以技術支持的「老大哥」已反目成最危險的敵人,反倒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為遏制當時軍力接近鼎盛的前蘇聯對他們傳統勢力范圍的威脅,採用了聯合中國共同防禦前蘇聯的戰略。由此中國與西方一拍即合地開展了較為積極的合作。

80年代為中國與西方的蜜月期,解放軍與西方世界曾有過密切交流。
「小步快跑」引進西方技術和裝備
進入上世紀70年代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國防科技及船舶軍事工業又相應得以發展,同時受益於國家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代號580任務)的需要,海軍獲得了一批包括051導彈驅逐艦、053導彈護衛艦、905大型油水干貨補給船、09-I型攻擊核潛艇、033改進型常規潛艇在內的具有一定遠洋戰鬥力的新型主戰與保障艦艇。
與此同時,中國也與西方國家展開了初步接觸,盡管此後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合作都未能成功,但也讓有關方面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差距。為後來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警醒之功。其後,劉華清司令員帶領海軍重新回到一貫奉行的「小步快跑」上來,立足現有技術手段來認真完善現役裝備的定型及改進。諸如051/053型導彈驅護艦;037-I改進型獵潛艇;09-I型攻擊核潛艇和035型常規柴電潛艇等。同時抓住來之不易與歐美「短暫蜜月期」,從歐洲幾個國家引進了一系列相關的先進裝備及其技術。
西方艦艇動力設備的引進
首先是首先是水面艦艇所必須的動力裝置,分別從美、德兩國引進的LM2500+30燃氣輪機與MTU 12V1163TB83大功率柴油機,堪稱成熟貨架產品的的極品。其產生的55000馬力的強勁動力,使所載的052艦在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至最小。不過可惜的是由於當時中國整體科技和製造水平的限制,也由於美國方面刻意的阻撓,使得LM-2500燃氣輪機在後來沒有象MTU柴油機那樣順利地進行國產化,不能不說是見非常遺憾的事情。

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052型艦使用了多項引進的西方成熟裝備和技術,其中發動機採用的是美國的LM2500+30燃氣輪機。
艦載武器電子設備系統的引進
其次在艦載武器電子等子系統的引進項目上也有如下裝備:「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以及為其配套的海虎對空搜索雷達和海狸火控雷達;牛頓綜合電子系統、NRJ6A型雷達偵察干擾系統等綜合電子戰裝備;SITN-240型衛星通信終端站等通信系統裝備;T100C緊湊型100毫米全自動艦炮TAVITAC作戰指控中心等。這些設備引進之後,很快就投入105、109、134、165、166、544等艦上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海試,既獲取了重要的試驗數據來滿足正式上艦的需要,又極好地鍛煉了科研人員的經驗和水平。
西方技術啟迪中國艦艇設計新思路
同時在再早時期,通過某些渠道與西方國家進行的技術交流,使我方獲得現代水面艦艇與潛艇線型設計方面的相關技術,並且在艦艇現代化總體布局得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持。這些非常有益的技術交流使中國科研設計人員開闊了眼界、活躍了設計思維。最終,使海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獲得了一批具有現代化特徵驅護艦和潛艇。而在這些艦艇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西方同類型艦艇的技術痕跡:比如052H2G和053H3的線型與總體布局上,明顯透露有「狼」與「西北風」的風格;052則更象一型中國建造的「喬治·萊格」級驅逐艦;而從早期的039型常規柴電潛艇的外型上看,「阿格斯塔」的線型和209靴形圍殼的布置更是顯而易見。

1987年,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聽取設計師匯報飛豹研製情況。在劉華清的領導下80年代中國海軍引入了多項技術,並開始向遠洋海軍轉型。
國產武器的研製與海軍裝備論證中心的建立
此外,與在對待國產新武器方面的態度上,海軍務實地抓住一些稍縱即失的機會,來獲得少量經費,研製出一些看似技術水準不高但堪用的新裝備,用以填補差距。而上世紀80年代出現殲轟-7,就是個最好的例證。當空軍以其航電性能不佳而無法執行低空突防、缺乏精確對地武器為由拒絕時,海軍接手過來後力排眾議支持飛豹戰斗轟炸機的研製生產工作,並且按照反艦導彈攻擊機的要求削減上述性能指標,很快就使得殲轟-7投入了現役,並在實際使用中不斷為設計單位與生產廠家反饋回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建議。經不懈的努力改進,殲轟-7A終得展示身手的機會。這些舉施使海軍在這繼30年前裝備建設經費大規模轉移到空軍一幕重演的窘迫時期內仍具備應有的戰鬥力。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海軍裝備論證中心的建立這一不為人重視卻又非常至關重要的舉措。海軍裝備建設是一項及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武器裝備系統的發展來說,論證研究首當其沖。現代科技要盡快運用到海軍建設領域,就需要一個專業機構進行研究。實際上,海軍建設曾走過許多彎路,吃過大虧。劉華清正是意識到這些,並親身經歷過許多彎路,才不遺餘力地大力扶持發展論證中心,使其成為決策層的智囊。也因為此,海軍在裝備建設與發展方面所走的彎路是三軍中最少的。

越南在南海的一處石油鑽井平台,近年中國面臨的海上問題日趨復雜。
經濟發展和地緣利益呼呼遠洋海軍
當新世紀來臨時,中國海軍所面臨局勢更加的復雜與尖銳。在南中國海特別是南沙群島,南海周邊國家不斷進佔多處島礁,掠奪該海域豐富的石油、漁業資源。在東海方向,日本和韓國也在釣魚島、春曉油田等海域與中國存有爭端,並且加緊海軍力量的建設,以達到武力對抗的目的。當然在面臨各種的對手背後,還有美國海軍對中國各種形式的戰略打壓。
同時,也恰好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實力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而西方世界橫亘著的堅冰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而逐漸消熔著,「世界工廠」慢慢形成在珠三角、長三角。由於製造業的興起,需要進口的大量的能源及原材料還是大規模的商品出口,其最方便最廉價的運輸方式就是海運。近年來中國的國民生產與對外進貿易對海洋運輸依賴日夜巨大,必須擁有一隻強大的能夠在遠洋遂行任務的海上武裝力量來保障其暢通。
在另外一個方面,中國資本日益融入世界金融體系,投資國外的各類商業項目也是最近一段時間來的熱點,隨著投資規模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海外利益也呼喚著強大的遠洋海上武裝力量為其保駕護航。
要將海軍發展成為中國的戰略軍種
以上種種需求表明,新時期的中國海軍必定將毫不遲疑的走向遠洋,而要有效的遂行遠洋作戰,是否具有完善的防空能力便是決定性的因素。從各海軍強國的經驗來看,如果要擁有全球性海軍力量,那麼必須擁有一支包括強大的航母戰斗群在內的進攻型遠洋艦隊。只有這樣一支艦隊才能負擔海軍原有的保衛國家海洋領土安全任務,才能真正擔負起保障戰略導彈核潛艇順利執行戰略核反擊任務,才能更有效地支持海監、海巡、漁政、海警等海洋執法力量維護中國海洋能源和經濟利益的任務。
上述多元化任務,正強烈地呼喚著海軍建立強大的以航母為核心的進攻型遠洋艦隊。特別當2008年胡錦濤主席在三亞檢閱南海艦隊時提出:「海軍要大轉型,要成為戰略軍種和國際軍種。」這段講話無疑是告訴世人——中國海軍真正大發展的時期由此拉開了序幕。首當其沖的就是關於航空母艦的建造問題。

中國海軍已經裝備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新世紀後中國海軍開始了快速發展,高層也明確了將海軍作為戰略軍種的發展計劃。
為發展遠洋海軍而已作出的具體動作
航空母艦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戰略工程項目,牽涉到國防工業各個方面。雖然中國有關方面早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籌劃。在當時任軍委秘書長的劉華清將軍的主持下,海軍裝備論證中心已就要與不要;先造直升機/護航型還是一開始就直接上常規攻擊型等議題作了周密而細致的論證工作,並且得出了相應的論證成果——航空母艦問世以來的80多年間,幾經波折,最終發展成為今天艦機結合、攻守兼備、機動靈活、堅固難損和高技術密集的多球形攻防體系。它不僅是一個強有力的戰術武器單元,是海上作戰斗體系的核心,也是一個能拋投核彈的戰略威懾力量。
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斗爭形勢發展,我們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需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中國的海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和要是發生戰事,卻只能望洋興嘆。(以上內容可參見《劉華清回憶錄》P477—P478。)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航空母艦是一定要造的,而且是一開始就要上常規攻擊型航空母艦。事實上有關方面早就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內進行相關工作。不但先從澳大利亞收購了「墨爾本」號航母,而且後期又以民間名義,從烏克蘭購來已成半成品的前蘇聯海軍「瓦良格」號航母,並在09年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改裝。同時,在某時期又通過一些渠道從烏克蘭購買到SU-33艦載戰斗機的原型機T-10。為有關方面參考、借鑒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在廣州海軍飛行學院開設了「飛行員艦長班」,從人員培養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儲備。
據各個方面情況的判斷,中國海軍航空母艦戰斗群正式形成戰鬥力還有一段時間。然而航空母艦本身只是其戰斗群中的核心部分,還需要包括艦載戰斗與勤務航空力量的建設;水下也需要攻擊型核潛艇前出以清掃航路的「水下障礙」;當然也更離不開擁有強大防空與反潛功能的驅護艦編隊,以承擔航母戰斗群周圍200千米半徑內防空反導任務及內層驅潛、反潛任務。必要時還要能與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配合,利用艦載垂直導彈發射裝置向敵對勢力傾瀉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現在這兩種裝備,一個已經進入工程建造階段,另一個也存在了多年並正在逐漸完善中。
中國第三代核潛艇已開始研製
另外,核潛艇也是中國海軍裝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已成建制地投入現役,擔任遠海突擊作戰與戰略核反擊值班重任。而第三代水下核力量的研製工作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從國內外公開的相關資料看,第三代水下核力量擁有快速、安靜的機動能力。敏捷靈活的性能以及強大的遠程對海對陸攻擊能力。能夠獨立完成戰略核反擊任務,並且配合航母特混編隊有效爭奪遠洋制海權。

回首中國海軍發展歷程,其間充滿艱辛,也走過不少彎路。到了現在,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以及高層對海空軍發展的側重,使得海軍在未來必然將呈現一種加速發展的趨勢。
而劉華清上將等老一批海軍領導人也是功不可沒,是他們開啟了中國從陸權建軍到海權建軍的轉變大門,也讓中國海軍擺脫了「近海防禦」的戰略桎梏走上了邁向「遠洋海軍」的切實步伐。

『貳』 如何認識新時期中國的海疆安全問題

近日,中菲黃岩島事件成為南海問題的焦點。中國政府理性的剋制和審慎的外交應對,但似乎並未得到菲律賓政府的認可,菲方甚至大有孤注一擲、硬扛到底的味道。菲方這種狂妄、無禮和無知的言行,無疑使和平解決黃岩島事件的前景充滿變數,這也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極大憤慨,同時也考驗著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的戰略智慧。
黃岩島事件折射出南海問題的復雜性、多變性和綜合性,凸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與域外大國關系的錯綜復雜。在個別國家人為製造爭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後,挑釁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國失去理智、因怒而戰,進而由此引發中美之間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圖造成南海地區局勢出現顛覆性突變和持續性動盪,從而達到渾水摸魚、亂中得利的險惡目的。這實在是低估了中國政府的戰略判斷力,低估了中國外交面對復雜事態的戰略應變力同時也低估了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戰略意志力。
中國政府對中菲黃岩島事件的應對,可謂有理有利有節。既堅定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國家尊嚴,又彰顯了權衡大局的大國視野,保持了外交應對的收放自如。事件發生以來,中國政府的基本政策立場和處置原則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主權屬我不容置疑。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多次強調,中國最早發現、命名黃岩島,最早將其列入中國版圖,實施主權管轄。中國對黃岩島的領土主權擁有充分且合法的依據。菲律賓在1997年以前從未對中國政府對黃岩島行使主權管轄和開發利用提出過任何異議,並且還多次表示黃岩島在菲領土范圍之外。
捍衛主權正當合法。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政府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的。此次事件起因是菲律賓方面侵犯中國主權、襲擾中國漁船漁民,中國漁政船系前往南海執行例行巡航執法,菲方應該切實尊重中國主權。中方敦促菲方應立即將所有船隻撤離黃岩島海域,恢復該海域的和平安寧狀況。根據職責和任務,中國軍隊將密切配合漁政、海監等部門共同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
外交協商是解決之道。中方堅持通過外交協商解決當前事態,強烈敦促菲方不要再採取使事態升級的任何行動,回到外交解決的正確軌道上來。菲方不要拉其他國家捲入或要求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將這一問題國際化只能使其進一步復雜化、擴大化,絲毫無助於問題解決。
提交國際仲裁毫無依據。黃岩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存在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問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允許沿海國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但沿海國無權因此而損害其他國的固有領土主權。以公約為由改變領土主權歸屬的想法和做法,違反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政府的戰略克制和有限行動,在外交上保留了繼續採取行動的空間,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把握了戰略主動權。當前,中國的主動地位沒有改變,解決事件的外交空間仍然存在,黃岩島仍然在中國的管控之下,中國武裝力量始終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支柱。

『叄』 為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保衛海疆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從國力來衡量,也不能單純地從海權的角度來考慮,它當中有一個戰略思想問題.當然了,這是很深層次的戰略問題了.但我們可以叢冢分析出一點蛛絲馬跡:
舊中國的海防思想比較落後,一直到近代才建立起所謂的"海防",但是在統治者的思想里,海軍只是一個從屬於陸軍的兵種,海權是從屬於陸權的.那麼強大的北洋艦隊在他們的眼裡,只是用來拱衛渤海灣的.就和咱如今的中國足球一樣——始終都是在自己家門口打槍,能不被人家破門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簡單地推論出:在甲午海戰的時候,如果北洋水師不是一味地龜縮於渤海灣一線防守,而是勇敢地把戰火燒到日本沿岸,那麼戰爭的結果肯定會和現實不一樣!
再看看新中國的海防思想,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空潛快」的知道思想,這在當時的國力和國際國內形勢下是最適合我們的,(當時中國周邊並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存在:日本已經沒落,美國的重點放在歐洲。)在建國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這一海防思想是比較現實的。
當然,在80年代開始,我們是走了一點彎路,放慢了海軍建設腳步,但在1996被美國訛詐之後、在遭遇多起東南亞的惡棍之後,特別是高層意識到日本這個惡鄰又開始覬覦我們的海疆之後,我們的海防思想已經開始進化,已經堅實地從黃水海軍跨過綠水邁向藍水!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相信我們的海軍會高傲地屹立在太平洋的西部!

『肆』 邊疆建設者是指什麼

邊疆建設者是指:

一、是指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祖國的西北大地上,幾十萬解放大軍正脫下軍裝,扛起鋤頭,向著沉睡多年的茫茫戈壁進軍。他們唱著歌,迎著朝陽,邁進了中國歷史上最熱情,最有理想,最具獻身精神的年代,邁進了最令人難忘,最值得反思和永遠記住的時代。

二、是指支援邊疆建設的歷代人。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又如,援藏、援疆和支邊幹部、科技工作者、醫療工作者、教師、大學生等。

(4)海疆建設集團擴展閱讀

中國的邊疆包括陸疆和海疆。陸疆是指沿國界內側有一定寬度的地區,必須具備下述條件的地區才可稱之為陸疆地區,即一要有與鄰國相接的國界線;二要具有自然、歷史、文化諸多方面的自身特點。中國的陸疆省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

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等省都視為陸疆地區。因為內蒙古自治區雖然從人文方面看是蒙古族普遍居住的地區,從歷史方面看也有它發展的整體性和特殊性,但陰山山脈橫貫其間,使山南與山北地區在自然條件、歷史與人文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實際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因此,將陰山山脈以北地區作為邊疆地區並考慮到行政區域的完整性,應把橫跨陰山山脈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也都作為邊疆地區,是較為適合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深入內地的桂林、梧州地區,亦不應作為邊疆地區。

『伍』 梁披雲的相關內容

生命不息 奮斗不止
----記詩人、書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梁披雲
王延芳
梁披雲原籍福建泉州永春,20年代初就讀於集美中學。海內外知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原名龍光,別號雪予,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黎明大學名譽校長。他僑居澳門,心繫祖國,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深切關懷桑梓教育和福利建設,積極推進社會改革和祖國統一大業,並為祖國經濟發展引進外資作出重大貢獻。 他大學畢業後,曾兩度留學日本。1929年春,他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馬敘倫的指導下,與當時的社會知名人士創辦了黎明高中,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在文化古城泉州發出閃光異彩,一時學者專家雲集,學術研究氣氛濃厚,學生思想活躍,教育革命烈火熊熊,與當時曉庄師范(南京曉庄學院)、立達學園遙相呼應。該校培養出一批勇於開拓和創新的人才,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幹力量。
黎明高中因開展揭露當時黑暗統治的活動,於1934年7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他南渡至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兼任《益群報》總編,從事救亡活動;後往印尼棉蘭任蘇東中學校長,創辦《蘇東月刊》。1939年秋,他與當地僑領創辦中華中學,首任校長。他針對不同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弘揚中華文化,致力華文教育,學校朝氣蓬勃,星馬及荷印青年紛紛來校就讀。他以學校為基地,為聲援祖國抗戰,積極開展抗敵後援會工作,並親自選授毛澤東《論持久戰》、介紹斯諾的《西行漫記》,激發華僑同胞愛國熱情,共赴國難。
1944年,他回閩任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次年調任海疆專科學校校長。他對海疆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認為「海疆的范圍,不限於台灣,海疆建設,更不限於沿海,海疆學校的教育,應以培育海外建設人才為其主要目標」。遂即擴大招生范圍,兼收南洋僑校學生,期望他們畢業後能適應海疆建設的需要,與僑居地各界人士融為一體,為僑胞的生存和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海疆學校雖僅存六,卻培育了八百多學子,遍布全球各地,有些已成為知名學者,有重大的發明創造;有些是各級領導幹部,都在各自崗位上作出貢獻。
1981年,梁披雲回泉州創辦黎明學園,發揚黎明高中的優良傳統,為培養各類建設人才作出貢獻。1984年春,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黎明學園的基礎上創辦了泉州黎明職業大學,首任校長,為泉州市經濟建設培養又紅又專的實用型人才,把黎大辦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型的現代化職業大學。該校現已培養了2100多專業人才,他們離校後已作出業績,受到各界的好評。
他關懷家鄉文教事業的發展,號召永春海外僑胞捐資興學,提出「思本、愛本、固本」的倡議,得到海內外鄉親響應,紛紛捐建大、中、小學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科學館,修建有危樓的小學十多校,為家鄉教育作出重大貢獻。 梁披雲在漫長的征途中總是走在時代的前面,向垂死時代沖擊,為黎明的曙光呼喚。他在創辦黎明高中時就提「奮斗便是生活」。他不屈不撓地沖破重重險灘惡浪,嘔心血,傳播進步思想,執著追求真理,莊重地向青年學生宣告:「我們要迎著黎明的光輝,把春天的種子,播遍全世界。」60年後,他仍以此語為黎大首屆畢業生題詞,激勵他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他始終置身於革命運動之中,竭盡全力實踐他的豪言壯語,如1925年「五卅」事件,他宣傳組織群眾,反對日本侵略,聲援上海工人罷工,南下進行愛國宣傳。他辦學,主張「兼容並蓄」和「學術自由」,使學校為大家提供自由探索真理的環境。如在海疆學校內,容許各流派學說傳播。當時馬列主義是個禁區,他卻支持進步教師結合有關課程介紹馬列主義學說,他還通過其他渠道購買上千進步書刊和蘇聯小說,引導一大批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
他在海疆時多方保護革命力量,支持進步學生愛國活動。在任省教育廳廳長時,暗中支持1948年夏「福州四院罷教、罷課、罷研、反飢餓斗爭運動。」是年春,福建學院學生因買不到平價米行將斷炊,而福州某海軍司令部卻在家大宴賓朋,群情憤怒,部分學生沖進司令公館,掀掉筵席,打毀傢具。省保安處和福州市公安局要搜捕肇事學生懲辦。披雲挺身而出,為學生說話:青年血氣方剛,他們沒有飯吃,一時過激行為,情有可原,應由學校進行教育,按校規處理,不能抓人。事後由該院領導向李某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而告終。無數事例體現了他是一位堅持真理,支持進步,關懷青年、傳播革命種子的教育家。 梁披雲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的詩詞,感時撫事,直抒胸臆,清新俊逸,意境深邃。尤其是紀游詩,情景交融,清新雋永,深為名家、士林推崇,被譽為近代山水詩和古體詩之高手。他的《雪廬詩稿》去年秋已由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發行,引起國內外文壇強烈的反響。赴老朴初致函:「彌欽愛國至忱,更佩雅人深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雪廬詩稿》是他詩作的集中代表,收錄了他自1928年至1949年的劫餘詩稿及50年代以來的歷年佳作。時間跨度長達60年,自始至終貫穿著時代的主旋律,洋溢著愛國愛鄉的熾熱之情。去年九、十月間他先後在黎明大學和廣州圖書館舉行《梁披雲詩意書畫展》更得到海內外廣泛的響應。從伊犁河畔到東海之濱,從內蒙草原到閩粵山地,從星州港澳到寶島台灣都有書畫作品參展。他們共同以梁詩為題材,各盡才思,各獻技藝。此乃《雪廬詩稿》之延續和發展,亦探索詩畫結合,弘揚中華文化之一盛舉。
梁披雲的書法,早負盛名。他於1974年在香港創辦《書譜》社,出版雙月刊,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弘揚了中華書法藝術。他主編的《中國書法大辭典》在我國尚屬創舉。它是一部集介紹與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專業辭書,共收辭目13000餘條,220餘萬字,附圖2500幅,堪稱研究書法藝術之津梁,考索書法藝術之瑰寶。

『陸』 中國海疆都多大

《我國海域海洋保護面積超過330萬公頃》
2010年09月26日 18:52:13 來源: 新華網【字型大小大小】【留言】【列印】【關閉】

新華網三亞9月26日電(記者羅沙)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工作20周年紀念活動26日在海南三亞舉行,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在紀念大會上表示,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20年來不斷得以加強,海洋保護區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目前全國已建有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201處,保護面積超過330萬公頃。王飛說,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1990年,國務院批准建立三亞珊瑚礁等5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拉開了海洋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序幕。20年來,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主要取得了4個方面的成就。一是海洋保護區網路體系初具規模,主要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根據國家海洋局最新統計,全國共建有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201處,約占我國管轄海域總面積的1.12%,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分布,初步形成了以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互結合的海洋保護區網路體系。20年間,雖然面臨著海洋開發活動強度不斷加大的壓力,但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仍保持穩步增長的趨勢,數量和面積分別是1990年末的2.2倍和9.5倍。二是不斷提升管理能力,認真落實保護區各項工作。大多數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已建立了管理機構,落實了一定的人員編制和管理運行經費,設置了中國海監機構,強化了保護區執法力量。各保護區管理機構深入開展了總體規劃編制、執法巡護、基礎建設、科研調查、生態監測、教育宣傳、公眾參與、對外合作等各項工作,嚴厲查處了破壞保護區的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加強海洋保護區建章立制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管理部門結合本地區海洋保護區管理的實際需要,制定並下發了相應的管理文件,為海洋保護區建設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四是積極擴大宣傳,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已建成的海洋保護區,尤其是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充分發揮保護區宣傳教育功能,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向社會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海洋科普知識、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

『柒』 中國邊防建設

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時期的邊防,通常是指中央政權對控制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所採取的防範措施。 秦漢時期,邊防的重點是處理與西部匈奴、北部烏桓以及東南沿海和西南巴蜀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 隋唐時期,邊防的重點是處理與突厥、吐番、契丹、回紇等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 元代邊防的重點是在鞏固漠北大本營的基礎上,經略西北、東北、西南和華南少數民族地區。 分裂時期的邊防,通常是指在政權與政權之間的對峙地區和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採取的防範措施。 三國鼎立時期,曹魏政權既要與東吳和西蜀進行爭斗,又要加強對東北地區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 宋遼金時期,北宋政權既要與遼對峙,又要加強對西夏的防範,等等。 然而不論是統一時期還是分裂時期,古代中國的邊防主要是著眼解決中華民族內部的矛盾和沖突,中國古代傳統的治邊思想主要是針對邊疆內部的問題。 現代意義上的邊防在古代中國出現並逐漸取代了內邊防務的主體地位,是明代以後的事。 十四世紀末,在日本南北朝分裂時期的戰亂中潰敗的武士,大批流亡海上,組成海盜集團,經常竄犯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擄掠,釀成了明王朝持續近200年的倭患。經過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明王朝幾代抗倭將士的英勇戰斗,直到1566年才基本肅清。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崛起,侵略勢力也滾滾東來,從而在我國的海疆和陸疆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外患。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首先武裝入侵我國領土台灣,派兵佔領台南一帶達37年之久,直到1661年被鄭成功驅逐。 在莫斯科公國基礎上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從彼得一世沙皇起開始揮戈東進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勢力迅速擴張到鄂霍次克海流域,使中國形成了「北邊萬里,與俄羅斯為鄰」的形勢。沙俄勢力不斷東進和南下,侵入我國的黑龍江流域,並強占我達斡爾人的城寨雅克薩達30餘年之久,危及清王朝的祖先之地,成為清朝統治者的心腹大患。以致前清時期的幾代有為帝王,不得不以極大的注意力運籌和經營北部邊疆的防務。 在西部和西南部,由於與我國為鄰的一些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殖民勢力不斷向我國境內滲透,使我國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一些邊疆省區,外患的威脅也日益突出出來。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促使封建統治者開始形成近代國家邊界的觀念,重新認識邊疆防務的主要對象。 明代以後,在古代中國的內邊防務依然嚴重存在的同時,現代意義上的邊防即外邊防務問題開始提上議事日程,並在此後的若干年內,實現了由內邊防務為主到外邊防務為主的根本性轉變。

『捌』 什麼是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即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是指由國家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工電子和配套等行業組合而成的工業體系。主管部門為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國防科技工業已建構起覆蓋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工電子和配套等行業的現代化完整工業體系,成為國防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成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骨幹力量,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先進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8)海疆建設集團擴展閱讀: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是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對提升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水平、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涵蓋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電子六大行業和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中國十一大軍工集團。

『玖』 阿思本艦隊的海疆問題

康乾盛世後,由於承平日久,清朝的海防逐漸被人冷落。歷史進入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清王朝國勢日趨衰微。伴隨政治腐朽和經濟落後而來的則是軍事力量的空虛、海防的廢弛。此時中國的海防千瘡百孔,水師官兵腐化,紀律鬆懈,武備廢弛,缺乏訓練;水師戰船規模小,火炮少,且年久失修,幾乎無戰鬥力可言;各地炮台也是陳舊廢棄,形同虛設;炮彈質量更是差不可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與迅速發展,尤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日益強大。當時,英軍艦船最大者長33.5丈,寬6丈,分三層,安炮72門,每船可載7000餘人;小船長27丈,安炮30門。英軍大炮的射擊距離可達10里以外,且可連續施放,准確率高。中英海上力量的差別可為天壤之別。當時一些講求時務的官員,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海防廢弛將帶來的惡果,紛紛進諫呼籲加強海防建設。
與此同時,為了開拓國外市場,英國的魔爪伸向了自《馬可波羅行紀》問世後一直被西方羨慕、憧憬、嚮往的東方大國,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鴉片走私貿易。鴉片的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造成了白銀的大量外流。於是禁煙運動提上了議事日程,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並取得了虎門銷煙的巨大勝利。
其實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羅爾·阿美士德」號借華使團之名,對中國近海航道進行偵察測量。他們看到清朝裝備最好的廣東水師,戰艦仍都是舊式木帆船,最大的全長30多米,載炮30門,全是舊式土炮。考察廣東海防重鎮南澳時,他們看到78艘類似福建商船的戰船,以及南澳總兵旗下似乎只存在於花名冊中的5000多名水兵,於是宣稱:「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隻組成的整個中國艦隊,都抵禦不了一艘英國戰艦」,並在1835年致英國外交大臣的信中表示,只需一艘主力艦、二艘大巡洋艦、六艘三等軍艦、三十四艘武裝輪船和六百名陸戰官兵,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沿海中國海軍的全部威信一掃而光,並把數千隻土著商船置於我們的掌握之下」。
對華覬覦已久的英國為了滿足其侵略的慾望,以清政府銷毀鴉片為借口,於1840年6月發動了鴉片戰爭,憑借其堅船利炮從海上敲開了中國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海上的大規模侵略,給閉關自守的中國帶來強烈的震動。戰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從戰敗中有所醒悟,朦朧地意識到來自海洋方向的嚴重危機不再是散股的倭寇和海盜,而是日益向外擴展殖民地的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並陸續提出了應對之策。林則徐提出了「建立船炮水軍、固守海疆」的設想,堪稱近代中國向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則大膽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成為近代傑出的海防思想啟蒙家。
實際上,就在1839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後剛抵到廣州時,便見識了西洋的堅船利炮。他從美國人手中購買了一艘排水量1200噸的「甘米力治」號商船。並將其改為裝有34門炮的兵船。而且林則徐還並仿造了一批西洋火炮。在發配新疆的途中,林則徐進一步強調:「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在簽訂《南京條約》前夕,道光皇帝也認為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雙方海軍裝備相差懸殊,造成「其來不可拒,其去不可追」的被動挨打局面。他詔令沿海各省趕造或購買大號戰船,並要多安炮。
在這種全國上下議海防的熱浪中,清政府擺出了積極進取的姿態,切責督促沿海各省製造船艦炮械、整頓海防工程,加強海防建設。其實,早在1856年,清政府就已經開始醞釀裝備洋船洋炮了;但是武裝到牙齒的英法侵略者為了「自由貿易」於1856年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政府的購艦計劃暫時擱淺。在這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中,英法侵略者憑借海軍艦隊的巨大優勢,橫行於中國的萬裏海疆,突破中國的海上藩籬,直導京城。結果皇帝被迫撤離,京城被攻佔,圓明園橫遭洗劫。這種嚴酷事實和刻骨銘心的恥辱,迫使中國朝野再次關注海防問題。中國有志之士莫不義憤填膺,亟思籌海之策,如曾國藩提出「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左宗棠主張「仿造輪船以奪彼族之所恃」。面對日益深重的海防危機,清政府採納了他們提出的一些主張,開始了力圖創建強大海軍以御外侮的海防自強歷程。

『拾』 為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隊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嗎

叫中國國力弱小,無力抵抗外國競爭,如如鴉片北洋歸隊,全國顏色

閱讀全文

與海疆建設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5月22日紙黃金價格 瀏覽:478
後門融資假說 瀏覽:367
中國銀行理財很低 瀏覽: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夥企業 瀏覽:683
金易國際期貨平台 瀏覽:397
做醫葯理財 瀏覽:155
波濤系統交易方法pdf 瀏覽:294
股權融資協議範本 瀏覽:409
股票荷蘭上市什麼意思 瀏覽:532
信託中的資金池業務 瀏覽:551
賭股票的人 瀏覽:760
硅鐵出口國外價格 瀏覽:340
銀行基金收益是當天 瀏覽:715
編制銀行資金明細表的作用是 瀏覽:14
工行往國外匯款手續費 瀏覽:328
債券投資的第一要義 瀏覽:940
港幣1260換算人民幣 瀏覽:563
湘鋼鋼筋價格表 瀏覽:334
A股融資方法 瀏覽:669
分級基金不讓買了么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