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能改制了嗎
魯能集團悄然改制 700億資產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7-01-09 11:23:35 大洋網
--------------------------------------------------------------------------------
山東第一大企業,同時也是全國電力系統最大職工持股企業魯能集團悄然改制,但700億資產的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6年12月30日,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迎來了2006年的最後一場雪。紛飛的雪花中,帶有「魯能」字樣的各色廣告燈牌懸掛在主要的道路邊,在深夜清冷的街頭顯得格外耀眼。
魯能近年來崛起於山東大地,橫跨煤電、礦業、房地產、工程建設、金融、體育等多項產業。這個名字不論是對電力業界資深人士,還是街頭匆匆而過的行人,都如雷貫耳。鮮為人知的是,經過一年來的輾轉騰挪,這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已悄然易主。
魯能集團,這個原為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下屬的「三產多經」企業(電力行業內部對「三產」和多種經營公司的通稱),如今已然是羽翼豐滿的企業王國,總規模不僅超過原母體山東電力集團,也超過勝利油田、兗州煤礦、海爾集團等其他知名本地企業巨頭。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魯能集團以總資產738.05億元傲居山東企業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這家「巨無霸」數年前已並非國有企業,主要由具有壟斷地位的電網系統職工控股;更少人知道,今天的魯能,已經完成了驚險的一躍:在內部人嚴密運籌之下,職工退股已經基本完成,兩家位於北京的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首大能源)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國源聯合)——已獲得魯能集團91.6%的股份。魯能集團股權的作價依據,為魯能集團截至2005年底的賬面凈值,並且減去了魯能集團向股東支付的2005年度現金紅利。以此計算,兩家公司收購總價格約為37.3億元。相關新聞: 魯能系齊問魯能集團是否私有化 尚未得到答復
2006年12月,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陳光健上書國務院,反映魯能清退職工股並引進兩家私人企業股東的情況。這封信措詞峻急,請求國務院成立專門調查組,查清這一事件中可能涉及的「腐敗問題」。
魯能兩個「新主人」的名稱,在魯能內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一度被稱為「絕密中的絕密」;如今,正是這兩家名不見經傳的神秘公司,成為這一大型綜合性財團的絕對控股人。從這兩家「幸運的」新股東往上追溯,則是層層疊疊密如蛛網的股權轉讓與交易網。
今天的魯能究竟屬於誰?雲深不知處,答案在這張網中。
既成事實
「魯能集團公司層面的職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宣傳負責人金濤向《財經》記者證實。
事實上,魯能集團遠不止是「基本完成」職工退股而已。在魯能內部,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入主魯能集團的說法早就悄悄流傳,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是哪兩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麼價格、什麼方式轉讓股權。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魯能集團股權轉讓及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完成以後,這一消息仍然被嚴密封鎖。《財經》記者遍詢魯能集團與山東電力業內人士,無人說得出新股東的名稱。金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否認魯能正在進行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說法。
與此同時,中央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的高級官員也表示,迄今沒有接到魯能集團股權轉讓的報批文件。
然而,新晉股東絕對控股魯能集團,早在半年前就已成為現實,有關工商登記變更業已完成。
山東省工商局資料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獲得了當時魯能集團35.77億股本中的91.6%。魯能集團50家股東中,除三家公司,其餘股東均已完成職工退股,隨即將所持魯能集團股權悉數以凈值作價轉讓。其中,山東省電力工會委員會(當時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山東電力工會)持有的31.52%股權轉讓給首大能源;其餘46家股東合計持有60.09%的股份則轉讓給國源聯合。
2006年6月10日,魯能集團已經召開了新一屆股東會,剛剛完成股權變更的新晉大股東立即宣布增資。首大能源與國源聯合計劃共同增資37億元左右,採用分期付款出資的形式進行。目前,第一期認繳出資7億余元(國源聯合4.1億元,首大能源3.4億元)已打入魯能賬戶;第二期認繳出資29.7億元約定於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資完成,魯能集團的注冊資本將達到72.94億元,國源聯合、首大能源分別擁57.29%和38.59%。
魯能集團新一屆董事會亦已正式產生:原董事會成員錢平(山東電力集團總會計師)、焦德房(魯能物業公司總經理)、劉建旬(山東青島供電公司總經理)、王魯軍(山東電建三公司經理)等去職,同時去職的還有於世昌(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等五名監事。新晉大股東國源聯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國源聯合董事長)、霍宏、肖翠蘭,首大能源派出兩名董事熊宏偉(首大能源董事長)、曾鳴(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在九人董事會中共據五席。
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氏。
魯能集團核心人物董事長高洪德與總裁徐鵬繼續擔任原職。
高洪德與徐鵬均從山東臨沂起步。高洪德歷任山東臨沂行署辦公室科長、電業局副局長、山東電力局局長助理、山東魯能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之後經歷魯能歷次股權轉讓,目前仍擔任魯能集團的董事長;徐鵬曾任山東臨沂電業局局長,2003年前後進入魯能集團總部,任分管地產業務的副總裁,其後很快被提升為魯能集團總裁。
如果一切順遂,新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新晉大股東意志,將主導魯能這家總資產超過700億元的企業巨頭未來的命運。
「轉制」三部曲
2006年的這場改制,對魯能決策者來說,可能是水到渠成之舉。
作為一家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養育的公司,魯能集團近年來在業務層面數道並進,跨地區跨行業拓展雷厲風行,作風高調進取,迅速崛起為煤電、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的重要玩家;同樣是近年間,魯能集團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頻仍,作風同樣激進卻極為低調,令業內資深人士也難窺堂奧。
「魯能的企業性質到底是什麼?」前不久,電監會價財部一位負責官員向魯能旗下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發問。答曰:「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是『四不像』。」
「那資產呢?」
「資產也說不清,國有、私營都有。」
「說不清」的魯能,歷史原本並不模糊。
「魯能」,原本是山東電力集團(當時為山東省電力工業局)下屬第三產業和多種經營企業的總稱,創建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魯能電力開發公司。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這是第一階段的魯能,至1998年時總稱「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經營的資產約26億元。
1998年,山東電力集團撤銷「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成立「山東魯能集團公司」。這是第二階段的魯能,特點是職工持股和國有股共存。這一時期魯能集團的股權結構是:山東電力工會代表職工持股超過20%,而山東電力集團直接持股為17%,另有由山東電力工業局下屬的魯能物業持股19%。
第二階段的魯能為時甚短,1999年9月以後,山東電力集團確定以魯能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魯能控股)為核心來管理旗下「三產多經」企業。魯能由此進入第三階段:魯能控股由山東電力集團全資擁有,將本已試行職工持股的魯能重新全數納入國有軌道,並大量注入山東電力所屬國有資產。
此時的魯能控股,規模已然不小。原來的「山東魯能集團公司」則更名為「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發展),主營發電業務,成為魯能控股旗下骨幹企業之一。30多台發電機組從山東電力劃撥到魯能發展,總裝機容量400多萬千瓦,相當於彼時山東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託早年間電力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魯能控股獲得極大發展,是山東電力集團轄下同時擁有電力和非電力資產的國有企業。這一時期,山東電力工會開始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收購魯能控股旗下的優質資產。
2001年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啟動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發電、配電職能於一身的國家電力公司及下屬各省公司的超級壟斷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實行「(發電)廠(電)網分開」政策,原電力系統仍然能夠以壟斷地位掌握電網資源,旗下電力資源則劃至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公司,亦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
依改革之勢,原山東電力的資產一分為二,電網資產組建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為「中央駐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以壟斷地位專責山東電網運營;發電資產則大部劃入五大國有發電集團。但是,已經在此前劃至魯能發展的電力資產不在「分家」之列。
此後,山東電力又在「魯能」這一旗號下,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集團)成立,由此進入魯能的第四階段。山東電力工會將持有的魯能發展、恆源經貿、魯能物資等公司的股權作價8.6億注入魯能有限。當年年底開始了職工集資改制。集資由山東電力集團正式提出,要求「自願集資,數額固定……普通員工和科技幹部3萬元;處級幹部5萬元;局級幹部8萬元」。
完成了改制的魯能集團,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職工持股。與此同時,國有的魯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並存至今,但始於2002年,從國有之魯能控股到電網職工之魯能集團的資產交易便開始了。
B. 我在快看漫畫看怦然心動是第一,過幾天看連前十都沒有,現在第三,可右邊備注新晉黑馬,新晉黑馬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怦然心動的成績很驚人,是非常令人意料不到,很出名,讓人感覺就是眾馬之中的一匹野馬,與眾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C. 新晉是什麼意思
「晉」的含義有「進」的意思,所以「新晉」可以理解為「最新出現」;又因「晉」有「高升向上」的含義,故「新晉」還內含有「剛剛出現,很有發展潛力」的意思。
D. 「公司」的定義!
公司是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組織。其主要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Company)、個人無限責任公司、合夥無限責任公司(Propietery Company)以及公開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等,其區別於非盈利的社會團體、事業機構等。
公司一般具備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統稱為法人。
E. 七老股東有哪些怎麼樣才能做七老股東
王玲是新晉股東,美佳團隊的
F. 幼兒園新進股東的驗證報告需要什麼資料
幼兒園新進股東的驗證報告,
需要請會計師事務所出驗資報告。
可詢問教育局。
以教育局的說法為准。
G. 新晉是什麼意思
「新晉」可以理解為「最新出現」;又因「晉」有「高升向上」的含義,故「新晉」還內含有「剛剛出現,很有發展潛力」的意思。
H. A股市場新進股東
誒股市場新晉股東這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I. 愛新覺羅肇珊是誰
因違規買賣股票,10月9日,浙江證監局對帝龍文化股東第三大股東愛新覺羅肇珊出具警示函,引發媒體廣泛關注。
據浙股君調查,愛新覺羅肇珊出生於1979年,原名肇珊,吉林省臨江市人,本科學歷,今年1季度剛更名愛新覺羅肇珊。
臨江是白山市代管的縣級市,臨近中國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聖山——長白山。
有資料顯示,在某個特殊年代,愛新覺羅大多數改姓金、肇、毓等姓氏。
肇珊更名愛新覺羅肇珊,應該是家族恢復舊姓的行為。
愛新覺羅肇珊是什麼人,她是怎麼成為帝龍文化股東的呢?
這要從帝龍新材的一樁並購說起。
2015年12月,帝龍新材發布重組議案,擬出資34億元並購游戲公司蘇州美生元信息科技。
肇珊是美生元的第二大股東,持有17.49%股份。按照美生元的估值,此時肇珊的身家已經達到5.95億元。
美生元成立於2013年11月,注冊資金200萬元。成立時肇珊以貨幣出資 55 萬元,持有27.5%股份。
根據信息披露,肇珊先後任北京分眾無線傳媒技術有限公司3G業務部總監兼媒介部總監、格融移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商務副總裁、北京點我網路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2015年4月起任蘇州美生元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
肇珊目前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CMPM1604班的學員,北京小魔仙科技據說也是她的公司,但股東和法人代表顯示為劉永生。
美生元是一家神奇的游戲公司。
2015年7月,火鳳天翔、杭州哲信入股時,公司估值為2億元。
10月底,肇珊將部分持股分別轉讓給霍爾果斯水澤、傑宇濤、前海盛世、周團章時,美生元的整體估值已變為28億元,肇珊一舉套現1.6億元。
2015年年底被帝龍新材並購時,其估值又達到了34億元——從成立到被並購,從200萬元到34億元,僅僅用了2年時間!
美生元34億元並購方案公布時,曾引發資本市場的廣泛質疑,有業內人士稱其為「一個多企業的聯合打包借殼行為」。
經由此次並購,美生元及被美生元火線收購的多家游戲公司,都完成了「借殼」上市。
2016年3月,此次重組獲證監會有條件通過。
肇珊一變成為帝龍新材的第三大股東,持有6006.67萬股,持股7.05%。帝龍新材也隨之更名帝龍文化。
按照10月13日的收盤價,這些股份市值8.88億元。
加上其之前套現的1.6億元,4年時間,肇珊浮盈超10億元。
今年6月,肇珊所持股份解禁——她是眾多新晉股東中唯一僅限售1年的。
6月14日,帝龍文化公告,愛新覺羅肇珊擬減持不超850萬股,占總股本的1%。
兩天後,其即通過大宗交易減持343.43萬股,套現4162.42萬元——簡直急不可耐——投資成本早已清零,不急才怪……
7月31日,愛新覺羅肇珊賣出帝龍文化31.38萬股,當天又買入1萬股,8月1日又賣出438,242股。
至此,愛新覺羅肇珊共減持帝龍文化 690萬股,套現8000多萬元。
正是8月1日這筆買入1萬股的誤操作,涉及違規買賣,讓愛新覺羅肇珊收到了浙江證監局的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