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盛集團需要會計么這么偏向投資和金融的公司。即便要會計,工資是不是在高盛內部很低
什麼公司都需要會計,公司有自己的財務部,每個崗位都有需要會計專業知識的人才!研究所需要,投行需要,直投需要;基本上每個業務崗位都需要財會背景的人才!
如果提問者想去高盛(中國)你必須是211大學(清華北大等一類院校)碩士生畢業,精通英文(最低要求)!
如果你只是普通專科院校讀會計(電算或出納)專業畢業的話,沒戲。你的簡歷遞進去高盛看都不會看的!
至於工資,外資企業的工資差別和職級高度掛鉤!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高盛集團的簡介主要盈利方式
高盛集團(Goldman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在香港設有分部,並分別在2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1個辦事處。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2012年,高盛前銀行家尼爾·莫里森向馬薩諸塞州的一位官員提供政治捐贈,以求贏得該州政府業務。9月2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高盛集團企圖以1400萬美元和解其政治捐贈案的指控。
高盛的盈利方式主要分為三大板塊:投資銀行、交易與本金投資、資產管理與證券服務。(板塊的劃分標准主要包括服務類型的相似性、服務提供方式、服務的客戶類別和受到的監管環境等)。事實上,業務板塊與組織機構設置並不完全一致,每個業務板塊可能包括多條業務線、多個部門的貢獻。
在這三大板塊之下,高盛業務又可分為五大業務線:投資銀行、交易、本金投資、資產管理、證券服務。五大業務線主要由投資銀行部,固定收益、貨幣與商品部,股權部,商人銀行部,投資管理部以及涉及證券服務的各部門負責。
高盛組織結構採用了事業部制,管理委員會是最高管理機構,下面設投資銀行部,固定收益產品、貨幣及商品部,股權部,商人銀行部以及投資管理部六個業務部門;另外,還設有全球投資研究部,人力資源部,總裁辦公室,法律、合規和管理部以及運營、技術和財務部等多個支持部門。高盛採用事業部和地方總部相結合的矩陣式管理結構,業務線的作用相對較強。以投資銀行部為例,部門設有首席運營官和首席財務官,下面有美洲、歐洲、除日本外的亞洲、日本等四個地區分部,往下再按照行業、國家和產品進行細分。
高盛的投行業務戰略及服務模式,值得中國國內券商學習。它以並購顧問和承銷為主的投行服務主要針對大型優質客戶,並且通過專門的客戶關系部門投資銀行服務部(IBS)來尋找和挖掘業務機會。除了按照行業來劃分團隊之外,高盛近年來,一項重要結構重組活動是將融資團隊納入投資銀行部內。高盛的融資團隊已經不僅僅是提供證券承銷,而是將股權、債權及各種融資工具和產品整合在一起。在高盛的發展歷程中,其業務范圍從傳統的承銷經紀、並購等業務擴展到信貸、直接投資、衍生產品、風險管理等領域,高盛通過承銷、並購與融資、風險管理等業務的結合。
發展歷程:
高盛集團(Goldman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被《財富》雜志連續多年評選為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其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從迅速膨脹到瀕臨倒閉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總部設在紐約,並在倫敦、法蘭克福、東京、香港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集團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3. 誰有 高盛2009年度財務報告 中文版的 急用
因高盛總部在美國,而對外發布的年報均為英文。
而你要英文版的,需要自行翻譯才行哦。
http://www2.goldmansachs.com/our-firm/investors/financials/current/annual-reports/2009-annual-report.html
4. 高盛集團的市值是多少
GS 高盛;上市場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新市值:983.7億美元(截止2017年10月31日美東時間)
5. 2015年美國高盛集團ceo的年收入是多少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司亦持續不斷地發展變化以幫助客戶無論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銳地發現和抓住投資的機會。
憑借它所能接觸到的資源,高盛很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中的受益者。
在美國金融危機之中,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風頭最健!這不僅因為高盛是五大投行中資產質量最好、實力最強的一家,還因為高盛在金融危機中獲得了空前的權力和好處。
眾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機的「救火隊長」漢克保爾森就來自於高盛公司。在拯救美國陷於危機的過程中,保爾森任命了多名他在高盛任CEO時的同事。據《華爾街日報》所開列的一張名單,被保爾森選中負責政府銀行紓困計劃的是財政部金融穩定辦公室主管尼爾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這位35歲的年輕人曾擔任高盛舊金山業務副總裁,兩年前進入美國財政部。
參與紓困計劃的其他高盛舊將包括:布希總統哈佛商學院同學、高盛金融機構集團的前合夥人肯威爾遜(KEN WILSON),前任首席行政官埃德福斯特(ED FORST),前任司庫兼副首席財務官丹傑斯特(DAN JESTER),以及前任執行董事史蒂夫夏弗蘭(STEVE SHAFRAN)。與要經參議院批准、同時要向一家政府道德辦公室匯報金融資產的政治任命者不同,威爾遜、福斯特和傑斯特被視為臨時合同雇員,這種任命可以允許他們保留其在高盛的資產。
考慮到這個高盛「班底」所擁有的巨大權力——決定美國8500億美元金融救援資金的分配和使用,以及救援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其中可能有的巨大道德風險令人關注。不管保爾森個人的職業操守有多強,一個事實不容置疑:高盛班底已經事實上接管了美國政府!盡管這里蘊藏著道德風險,可能存在利益沖突,但當前的特殊時刻使美國政府無暇兼顧。正如美國財政部一位發言人所說:「在像這樣的時期引入外部的專業技能,顯然是符合美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的最大利益。」
高盛政商兩界「通吃」是有傳統的。自上世紀40年代,前高盛首席執行官西德尼溫伯格到華盛頓任職以來,高盛在美國政府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聲望。在內部管理中,高盛也把橫跨政商兩界作為一種企業文化來宣揚。美國政府目前對高盛的倚重,正是這種長期的傳統在起作用。
但利益沖突是難以避免的。一些民主黨參議員日前就根據媒體報道提出質疑:保爾森是在得知高盛在AIG有200億美元的風險敞口後才對AIG施以援手的;相反,保爾森卻聽任高盛的競爭對手雷曼兄弟倒閉。雖然高盛稱其在AIG不存在「實質性風險敞口」,但國會批評人士仍然抨擊保爾森,稱其對高盛的忠誠影響了為AIG紓困的決定。此次美國把85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交給卡什卡利來管理,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在美國財政部准備以購買股權來救助的9家金融機構中,既包括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受到不小損失的機構,又包括高盛這樣影響不大的「強壯」機構。顯然,損失程度不同的兩類機構,救助的含義截然不同。與大摩和已經賣掉的美林相比,高盛應該是佔了大便宜。
另一個信息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台灣陳水扁洗錢案特偵組最近查出,今年初,瑞士聯邦檢察署凍結陳水扁家2100萬美元資金後,吳淑珍於2月21日、22日自荷蘭銀行新加坡分行賬戶匯出合計191.847344萬美元到高盛國際賬戶內。這意味著,高盛牽涉到了洗錢案,也進入了國際洗錢組織的視野。
高盛正在涌現成為美國投行中獨一無二的「恐龍」,它在金融危機之中扮演的角色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機構,而是一個特殊利益參與者。憑借它所能接觸到的資源,高盛很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中的受益者。
6. 怎樣寫高盛公司的財務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獲利能力分析,資本結構分析,財務政策和會計記賬原則等,說明企業所存在問題,和以後需進行的改進方案!
7. 高盛集團的存在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准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並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准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凈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去年的74億美元。稅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稅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今年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目前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稅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說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目前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沖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凈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
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的所有者---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目前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目前的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並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借公開發行,高盛著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說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現在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16、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斗。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價現在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說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現在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目前不僅有一大群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說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8. 世界上著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順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但並非完全不涉足),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8)高盛集團上年度財務數據擴展閱讀: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s)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
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集團、瑞銀集團;
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參考資料:投資銀行-網路
9. 高盛集團的中國發展
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於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後,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路,並在中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占據領導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包括:中國移動通信於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於2000年3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9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於2002年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6.7億美元;平安保險於2004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於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億美元,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國交通銀行於20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資22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國有銀行;以及中國石油於同年進行的後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2006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於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高盛在中國市場同樣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路向客戶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並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合資公司的成立令高盛從此可以在中國開展本土A股上市業務,人民幣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和提供國內金融顧問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
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
高盛對中國第二大壽險公司及最大的產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進行了首次自營資金投資,投資金額為3500萬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行業第一個民營化項目。該項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仍然實現了成功的定價。
高盛擔任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價值7.2億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航空業第一個大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中國財政部價值5億美元全球債券發行的副主承銷商。
1998年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價值1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
1999年
高盛開始擔任廣東省政府的財務重組顧問,對粵海企業有限公司
進行債務重組。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價值20億美元二次股票發行項目的主承銷商。
2000年
高盛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成為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29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該項目定價期間正值新經濟泡沫的頂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時期,但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第一個成功的民營化項目。
在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倒閉觸發的潛在信貸危機期間,高盛完成了粵海企業有限公司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項目。這是中國國企歷史上第一個債務重組項目。隨後,高盛對粵海投資2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創紀錄的價值72億美元後續/可轉債發行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股票發行項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國又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路通信集團(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另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一個獨立8英寸半導體晶圓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國網通2.4%及中芯國際4.0%的股份。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再次融資10億美元。
2002年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香港)26.7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金融服務行業的第一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日本日產汽車對東風汽車10億美元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香港)對中國八個省移動通信公司價值102億美元的收購及7.5億美元私募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3年
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該合資公司是第一個正式注冊並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資資產管理公司。
在中國剛剛擺脫非典影響並即將進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權債券發行之前,作為中國政府的評級顧問,高盛幫助中國提升了信用評級:穆迪公司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3提升至A2。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主權債券發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銷商,成為自1998年以來唯一一家三次均擔任中國政府主權債券發行主承銷商的國際銀行。
高盛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額度為5,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對北汽控股11億美元投資項目的財務顧問,該項目將在中國生產賓士轎車和卡車。
高盛在諾基亞將四個合資企業整合為一個公司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該項目使新公司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為領導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銷商,具體項目包括:網路游戲公司盛大價值1.69億美元的首次公開上市;即時通訊公司騰訊價值1.8億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險價值18.4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網通價值13.1億美元的上市;中興通訊價值4.53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石油價值16.8億美元及中國石化價值7.42億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國進出口銀行7.5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亞洲)4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10億美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湯姆遜與TCL成立中國合資企業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戰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2005年
高盛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第一個中國國有銀行在海外上市的項目。
高盛擔任中石化公司價值2.47億美元後門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此項目的結構分三個部分,所以極其復雜但又非常具有創意。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價值27.2億美元後續股票發售的主承銷商,該項目是至發售日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快速建檔發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國家開發銀行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中國網通收購電訊盈科20%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三大國有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二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第三大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加入向中國銀行業自營投資的行列,同意以18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一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高盛因其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第一個獲得兩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與投資額度的金融機構。
2006年
高盛簽訂協議以37.8億美元與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入股中國工商銀行(一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以22.7億美元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項目的財務顧問(一月)。
高盛擔任分眾傳媒價值3.23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後續股票發售項目的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擔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價值9,600萬美元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2006年
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已達9.3倍。
2006年3月3日,雙匯集團國有股轉項目以10億元的底價在北京市產權交易所掛牌。掛牌期間,包括淡馬錫、高盛集團、鼎暉投資、CCMP亞洲投資基金、花旗集團、中糧集團等10餘個意向投資人先後與北交所聯系,並對項目的進行查詢和洽談。最終,以高盛集團為實際控制人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標雙匯。
10. 經濟管理學作業:高盛集團的案例分析(案例3000字,分析3000字)
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國資委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將其持有的雙匯集團100%股權對外轉讓,底價為10億元。雙匯集團是以肉類加工為主的大型食品集團,總資產約60多億元,2005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凈利潤1.07億元。另外,集團持有上市公司雙匯發展35.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達33.89億元。2006年4月26日,由美國高盛集團、鼎輝中國成長基金Ⅱ授權,代表上述兩家公司參與投標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團的一家子公司),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獲得雙匯集團100%股權,間接持有雙匯發展35.715%的股權。
根據掛牌信息,此次雙匯集團股權轉讓要求受讓者必須滿足四個條件:資產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國外資本、財務投資者、管理團隊不變、稅收留在當地。另外,雙匯集團規定意向受讓方或其關聯方在提出受讓意向之前,不得在國內直接或間接經營豬、牛、雞、羊屠宰以及相關產業,也不得是這類企業大股東。聞訊,JP摩根、美國國際集團、新加坡淡馬錫、高盛等國際資本展開了對雙匯股權的激烈爭奪。從受讓者條件來看,本來JP摩根是最有可能獲勝的。相比早有準備的JP摩根,進入較晚的高盛贏面並不大。因為高盛在某些方面並不符合雙匯受讓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銷了雙匯最大競爭對手南京雨潤的IPO,並持有雨潤13%的股份,而且在雨潤董事會派駐了一名非執行董事,不符合競標條件。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輝的香港羅特克斯公司事實上並不符合雙匯要求的管理資產500億元的條件。但最後的勝出者卻是羅特克斯,實在有點出乎外界的意料。高盛和鼎輝能夠最終勝出,其競標之外的運作策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他們的理解,以萬隆為首的經營管理團隊,在此次股權轉讓中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為此,高盛和鼎輝將目標鎖定在了雙匯發展的第二大股東海宇投資身上。擁有雙匯發展25%股權的海宇投資,其股東中有多名雙匯高管。2006年4月24日,雙匯發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資轉讓手上所有雙匯發展股權的決定,如此一來,其他競標方進退兩難。另一方面,高盛不斷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使出價在12~15億元的JP摩根敗北。2006年5月6日,雙匯發展第二大股東海宇投資與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海宇投資將其持有的雙匯發展1.28億股(占總股本的25%)全部轉讓給羅特克斯,轉讓價款總計5.62億元。至此,高盛旗下的羅特克斯以25.72億元共贏得了雙匯集團100%的股權和上市公司雙匯發展60.715%的絕對控股地位。按照《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已觸發全面要約收購義務。2006年6月1日,羅特克斯以每股18元的價格提出全面要約收購,雙匯停牌至今。關鍵人物雙匯董事長萬隆無疑是本樁交易當中最令人矚目的人。坊間傳聞稱,雙匯此次產權變更的「主要動力」就是來自於雙匯的高管,特別是有雙匯「教父」之稱的萬隆。眾所周知,雙匯集團雖然是國有企業,但是它的崛起卻是以董事長萬隆為首的高管一手做起來的,他們在公司裡面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兩次股權轉讓過程中,我們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萬隆為首的管理層的身影。雙匯在產權交易前,明確表示受讓方必須是外資背景,此舉將國內企業拒之門外,也引起媒體關於「國退洋進」的爭論。據悉,中糧掌門人寧高寧與萬隆曾就收購交換意見,但遭到後者的嚴詞拒絕。而緊隨其後的海宇投資轉讓雙匯發展股份更是與管理層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根據調查,海宇的16名自然人股東當中有數名是雙匯集團的管理層。綜上所述,雙匯的此次股權轉讓極有可能「動機不純」,是一次曲線MBO。因為實際收購者是一家私人基金羅特克斯,其背後的股東身份很難調查,不能排除萬隆為首的管理層在其中持有股份的可能。作為財務投資者,高盛在時機成熟時必然會退出,屆時,如果有心人士增持,會很容易將雙匯發展攬入懷中。點 評雙匯集團在國內外擁有60多家國有全資、參股、控股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肉製品加工企業,還進入了世界肉食品加工行業40強。既然是國內肉食品加工行業的老大,國外同行業的佼佼者,同時業績穩健,雙匯集團為何還要賣掉自己?原因有二:自身發展與資金短缺的矛盾;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走出國門的迫切需求。在雙匯的當家人萬隆看來,要保證「雙匯」這個品牌不被吞並,保證雙匯繼續發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引入知名國際投行,憑借他們卓越的管理經驗和雄厚的資本支持,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加快國際化發展,實現雙匯佔領市場走向國際的遠期發展目標。高盛入主雙匯,不僅「幫助雙匯理清產權體系,打通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通道」,更是大大提升了雙匯的「分配製度、管理水平、核心競爭力、員工素質、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在具體的資本運營手段上,高盛與鼎輝聯手成功擊退大熱門,主要是由於他們認清了中國國有企業中管理團隊的特殊地位,並強勢出擊拿下了海宇投資。這才是這場交易中的勝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