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不該亡的王朝,別人是「盛極而衰」,是哪朝
一般來說,歷代封建王朝都是有著“興亡周期率”的,一般來說亡國之事基本上都發生在了盛極轉衰的時候,強如漢唐亦是如此,但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是在最輝煌的時候,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這便是二世而亡的隋朝。
(一)二世而亡
提起隋朝,很多人的印象是和秦太過類似了,二者都是二世而亡,不論是秦二世胡亥還是隋煬帝楊廣,都給人留下末代皇帝不堪的一面。但實際上,隋代和秦代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當時秦二世接過秦始皇天下大權的時候,基本上是宏大之餘底下暗流涌動,但是隋煬帝不同,他接過隋文帝攤子的時候,卻是隋朝最為巔峰的時刻。
比如,史書記載,到了開皇17年的時候,隋朝的國庫已經充盈到財物都沒有地方存放了,因此隋文帝詔令減賦一年,讓百姓休養生息。
此外,在自以為根基足夠的穩定後,楊廣隨即派兵對四周展開征討,試圖擴大了隋朝的版圖:“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結果內一亂根本無兵應對。可是楊廣太過於急功近利了,因此忽視了可能發生的意外。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內外均不得民心的時候,外表的華麗光鮮與強盛實力,就會被人民狠狠撕下,出道即巔峰的楊廣,也因此成為了堪比秦二世的存在,背負了歷史的罵名。
㈡ 漢族的由來
漢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發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里,國家還沒有出現,人們都是按部落來劃分的。那時,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一個叫黃帝的領袖,統一成了一個大部落。這個部落開始紮根在黃河流域,並以農業為基礎,逐步發展畜牧業、手工業等。這個部落就是華夏族,它就是漢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龐大的秦帝國。然而,秦帝國的統治很短暫。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胡亥繼承了皇位。胡亥無能而昏庸,很快就斷送了秦帝國的基業。取代秦的是漢帝國。
漢帝國吸取秦滅亡的教訓,開始下功夫治理國家。在漢朝時期,統治者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漢帝國還努力加強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漢帝國逐漸強大、興盛起來。此時,遠方的少數民族見漢朝繁榮、發達、富饒,都很尊敬它,而漢帝國的人民也自豪地稱自己為漢族、漢人。
漢族就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漢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發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煉技術、絲綢等,都很先進,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漢族非常重視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它與少數民族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共同創造了中國燦爛、輝煌的歷史。
(2)漢亦盛集團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
網路-漢族
㈢ 武帝時期,西漢是如何對待匈奴的相對於前代,其政策有何變化
西漢時期,中原所面臨著的最大的敵人,無疑就是位於北方的匈奴。這個強大而又極具威脅性的鄰居,自戰國時期開始,就經常性的襲擾中原地區,對中原國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不過,因戰國時期,與匈奴疆土接壤的趙、燕等國皆是從春秋百國中殺出來的強國,因此,這時,匈奴並未在與中原國家的戰爭中佔到任何大的便宜,多數時候是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如前244年,趙將李牧率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打的匈奴是數十年不敢再入趙邊。
而到秦代亦是如此,作為一統六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霸主級國家,秦軍可謂是所向披靡,匈奴亦是不敢觸及鋒芒,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秦軍精銳北擊匈奴,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自此終秦一朝,匈奴都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而對於匈奴的「欺壓」,在武帝前,因西漢處於百廢待興之時,是經濟萎靡,民生凋零,再加上當時西漢內部統治也十分不穩固,時不時就發生諸侯王作亂,因此對於匈奴的「欺壓」,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等西漢統治者,除高祖曾在立國之初曾短暫的採取武力硬剛的政策外,多數時候他們的應對政策皆以「安撫為主,戰爭為輔」為主,即不主動的去激怒匈奴,盡量滿足匈奴所提出的要求,用「和親」、「納貢」等委曲求全的方式來安撫匈奴,讓其能與漢廷和平相處。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在匈奴的襲擾已對西漢造成危害之時,漢軍才會被迫的與匈奴發生戰爭。
可以說,在武帝之前,西漢應對匈奴的政策是帶著一種近乎屈辱式的。當時,為了盡快的恢復國內的經濟與農業生產活動,及加強漢朝對於天下的統治,文景等諸帝對於匈奴是「縱容」的,他們皆秉持著「對外友善,對內發展」的態度,是盡全力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
但是,到了武帝時期,隨著在文景等諸帝的勵精圖治下,漢朝由曾經的「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變成「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這般繁榮之景象,再經過「吳楚七國之亂」,漢廷又解決了諸侯王這一影響內部統治的隱患,由此,漢朝對於匈奴的政策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漢武帝時期,漢廷對於匈奴的政策發生了三次較大的改變,而其核心的改變就是由曾經的「安撫為主,戰爭為輔」的「求和」政策變成了「戰爭為主,安撫為輔」的「逼臣」政策。
第一次、由和親轉向征伐。
首先,武帝登基之初,因武帝尚未親政,朝中大權皆在崇尚「無為而治」的竇太後的手中,所以對於匈奴的政策,武帝只能是聽從竇太後的吩咐,依舊是遵循著父輩所定下的對匈奴進行和親的政策。但是,與文、景等諸帝「誠心誠意」的與匈奴進行和親所不同的是,生性高傲且富有雄心的武帝自登基開始,雖礙於竇太後,只能是被迫繼續維持著與匈奴「和親」的國策,可其內心卻從未想過要一輩子靠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來換取漢匈邊境的安寧。
作為以「武」為謚號的皇帝,武帝從登基那刻起,想的就不是靠著屈辱的和親來換取北方的暫時安寧,而是意圖以絕對的武力來擊垮匈奴,逼迫匈奴臣服於大漢,從而來換取北方的永世安定。因此,自登基始,武帝就開始著手進行「欲事伐匈奴,而韓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的武力征伐匈奴的計劃。
前140年,武帝甫一即位,為了准確且詳細的了解匈奴現在的狀況,從而能在將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匈奴的舉措,武帝先是將曾長期擔任邊郡太守,與匈奴有直接接觸的李廣與程不識二人調入京師,分別擔任未央宮與長樂宮衛尉,同時又派遣博士公孫弘出使匈奴。而後,前138年,經過二年時間的詳細了解後,武帝在基本掌握了匈奴國內和周邊的情況後,遂開始了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一步,即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瓦解匈奴在周邊的勢力,同時聯合大月氏等西域諸國,一同對抗匈奴。
當然,此時,因朝中大權仍是被竇太後一系所掌控,而這一系又多為「主和派」,他們堅定的認為,用「和親」這種以公主和少量的金銀財寶的代價來換取漢匈之間的和平,是最為經濟實惠的選擇。因此,對於武帝妄圖用武力來逼迫匈奴臣服的野心,他們自然是堅決反對的,如在前135年,匈奴軍臣單於遣使來京要求和親,此時,朝堂上出現了兩種聲音,其一就是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主張同意匈奴的和親要求,其二就是以大行令王恢為首,主張拒絕匈奴的和親要求,並對匈奴發動戰爭。
對於武帝而言,他顯然是傾向於聽從大行令王恢的建議,就是拒絕匈奴和親的要求,並尋機發動戰爭。但是,因當時朝中竇太後一系和王太後一系皆支持御史大夫韓安國的主張,同意與匈奴和親,以此來獲得漢匈之間的和平。而當時武帝又並未掌權,因此,武帝雖傾向於戰爭,但卻只能是被迫遵從韓安國的意見,維持對匈奴的和親政策。
總得說,在武帝登基最初的六年間,武帝雖對匈奴一直都是虎視眈眈的,可因竇氏,這個秉持著「無為而治」理念的外戚集團的存在,他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實行自己開疆擴土的抱負。
但是,武帝所受到的這種權力壓迫,在前135年五月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五月,輔佐了景帝、武帝二代帝王,掌權二十餘年的竇太後因病逝世,而隨著她的駕崩,武帝終於得以親政,掌控朝中大權。
而隨著武帝的親政,漢對匈奴的政策也終於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武帝這位最高,且掌握實權的統治者支持對匈奴動用「武力」,由此,朝堂上反對動武的官員是越來越少,而贊成動武的官員是越來越多。而後,隨著時間的逝去,至前133年,漢廷對匈奴的態度得到了基本的統一,那就是對匈動用武力。
也就是在這一年,在大行令王恢的推動下,漢廷第一次主動的策劃了一場針對對匈奴的誘敵殲滅戰,這就是「馬邑之戰」。雖然,這場伏擊戰因消息泄露最後未能完成,但是,隨著這場戰爭的進行,卻標志著漢朝對於匈奴屈辱式的求和政策正式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就是武力征伐的開始。
自前133年始,武帝對匈奴發動十數場較大規模的戰役,包括高闕之戰、越陰山之戰、漠南之戰等,而其中富有決定性的戰役共有三次,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首先是「河南之戰」,它於前127年爆發,其目的是為了奪取河南地,從而讓漢朝在進攻匈奴時有一個可攻可守的前進基地。這一年「匈奴入上谷,魚陽,殺略吏民千餘人」,武帝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先讓韓安國率軍駐右北平,吸引匈奴主力,而後令衛青、李息率軍急出雲中,至隴西,突襲匈奴防守最為薄弱的河南地。在衛青的帶領下,漢軍一舉擊潰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所部,殲敵數千人,俘獲牛羊百餘萬頭,最終漢廷奪得河南全部地區,並在此置朔方、五原二郡。
其次是「河西之戰」,它於前121年爆發,其目的是為了控制河西走廊,從而切斷匈奴與西羌的聯系,達到「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時打通漢朝與西域的聯系道路,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盟,以此來分便於雙方共同夾擊匈奴。這一年,在霍去病的帶領下,漢軍兩征河西,大破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3萬餘人,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部逃出河南,漢軍占據河西之地,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再是「漠北之戰」,它於前119年爆發,其目的是為了消滅匈奴的最後一股能威脅到漢朝的軍事力量,即盤踞在漠北的匈奴左右賢王、匈奴單於本部軍,從而完成統一北方的壯舉。這一年,武帝在經過二年秣馬厲兵的准備下,漢朝正式對盤踞在漠北的匈奴軍發起總攻。武帝命衛青統五萬騎兵,出代郡,霍去病統五萬騎兵,出定襄,而後,漢軍在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壯舉,盤踞在漠北的匈奴左右賢王所部匈奴軍損失殆盡,自此是「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當然,「漠北之戰」雖完成了消滅匈奴左右賢王所部的目的,但匈奴單於本部軍卻並未消滅,而是遠遁西北。而正因匈奴單於本部未被消滅,所以武帝一統北方的雄心也未能實現。
與此同時,漢軍雖在「漠北之戰」消滅了匈奴軍大部分的精銳,但漢軍同樣也是損失慘重,「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在這次決戰中,漢軍損失了最後一支精銳的騎兵大軍,出征前十四萬軍馬,回來時僅剩不足三萬匹,可謂是損失殆盡。如此,此次戰役後,漢軍也是出現了「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的局面,無力再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役。
第二次、由征伐轉向征伐與招撫並用。
如上所說,自前133年始,到前119年,在這14年間,漢軍雖是一次又一次的擊敗匈奴,並相繼占據河南、河西、漠北、漠南等匈奴之地,從而開擴出了一塊遼闊的疆土。但是,說實在的,匈奴並不是弱國,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北方強國,漢朝的國力雖要比匈奴強大,可這個強大並非是有著絕對的壓倒性的,若匈奴選擇跟漢軍拚命,漢軍還是有被重創的可能。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漠北之戰」這場關乎著匈奴生死存亡的戰役中,漢軍就受到了重創,出征時14萬大軍,回來時卻是十去九八,僅剩萬騎。可以說,經此一役,匈奴雖然失去了再次進攻漢朝的實力,但漢軍也同樣失去了再次對匈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總得說,自「漠北之戰」後,漢匈雙方都已無力再組織起一次針對對方的大規模戰役的能力。
同時,征匈名將李廣的自殺、霍去病的病逝、衛青的老邁,也使得武帝不得已只能是改變此前想要單純的用武力來迫使匈奴臣服的觀念。漢對匈奴的戰爭,之所以能連戰連捷,雖主要原因是因為西漢強大無比的軍事實力,但跟李廣、霍去病、衛青等征匈名將膽識過人,能力突出是分不開的,若不是他們在對匈戰場上有著完美的表現,西漢斷然不可能有如此驚人的戰果。
總得說,對於西漢而言,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統兵將領能力突出與否是至關重要的,若是統兵將領能力突出,然後再藉助著西漢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匈戰爭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但反之若是統兵將領能力低下,那對匈戰爭可能就會陷入失敗的境地。而事實上,在武帝中期後,隨著李廣、霍去病、衛青等名將相繼或去世,或老邁,西漢一時就開始缺少足夠成熟的年輕有銳氣的,能夠帶領漢軍進行長途奔襲,對遠在沙漠以北的匈奴進行軍事打擊的這種優秀將領。
而我們要知道,武帝征伐匈奴並非是窮兵黷武的,正如他對大將軍衛青所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武帝只是想利用戰爭來打服匈奴,讓他們以後不敢再踏入中原半步。因此,對於武帝而言,戰爭不是為了掠奪,而是為了勝利,只有勝利,才能遏制住匈奴進犯中原的野心。可在當時,隨著漢朝名將凋零,又暫時後繼無人,如若再貿然發動戰爭,難免會遭到重創。由此武帝只能是轉變以往的觀念,採取剿撫並用的對匈政策。
基於以上事實,漢朝在無力再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役,且缺少能力突出的統兵將領的前提下,武帝只能是採取征伐與招撫並用的政策,打一批,拉一批,對於那些負隅頑抗的,堅決要繼續與漢朝為敵的,則派兵圍剿,而對於那些有想臣服大漢的,甚至是已經投降過來的,則給予高官厚祿。
武帝這般做的目的,其實很簡單,既然沒有再進行大規模戰爭的實力,那就用高官厚祿來瓦解匈奴人反抗漢朝的意志。試想,匈奴為何要經常性的襲擾漢境呢?還不是因為漢朝有吃有喝,經濟富庶嗎?因此,如若匈奴人能在不進行戰爭的情況下,就能得到這些,而他們需要做的就只是臣服於大漢,只要他們能臣服於大漢,他們就能衣食無憂,且若是匈奴首領,還能得到高官厚祿,試問他們會不動心嗎?
可以說,武帝給出這般招撫條件,對於匈奴人來說,是極其誘人的,畢竟匈奴當時已經無法靠與漢朝的戰爭來獲得生存物資,且曾經賴以生存的河南、河西之地又被漢朝占據,而就在這般窘迫的局勢下,武帝卻給予了他們另一條選擇,只要投降,就能夠衣食無憂,我想這只要是個正常人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而事實上,武帝這般由單純的征伐轉變為征伐與招撫並用的對匈政策是頗具成效的,隨著優待政策的頒布,越來越多的匈奴人加入到了投降漢朝的行列中,甚至有些匈奴人為了得到漢朝的高官厚祿,不惜是與自己昔日同族刀兵相見,如前112年,匈奴人渠復累「以屬國大且渠擊匈奴」,就得以受封昆侯。
第三次、由征伐與招撫並用轉向徹底放棄征伐,獨行招撫。
當然,政治招撫雖有效,但最初武帝卻並未完全放棄以征伐來逼迫匈奴臣服的這種方式,自「漠北之戰」後,漢匈之間雖然再也沒有發生雙方動輒出兵數十萬的大規模戰爭,但是數萬規模的小型戰爭卻依然還是時有發生。
但是,到了武帝晚年,因種種緣由,武帝最終是徹底放棄了與匈奴的戰爭行為。首先,自漢朝霍去病、衛青等名將相繼去世後,漢軍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就陷入了連連失利的境地,前105年,趙破奴軍2萬餘人被匈奴殲滅;前99年,李廣利軍三萬余被匈奴伏擊,十去九八。同時,此時的漢朝不僅面臨著前線接連失利的結果,其軍隊內部更是遭遇重創,曾被視為能接任逝去的衛青、霍去病的李陵、李廣利是相繼投降匈奴,而隨著他們的投降,漢軍不但是軍心動盪,更是將星凋零。
而後,又因與匈奴陷入數十年的爭戰,漢朝的經濟也是開始趨於崩潰,此時,漢朝是面臨著「縣官大空」,「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的窘迫局面。如此,在經濟匱乏與軍事失利的雙重壓迫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及穩定漢朝對於天下的統治,武帝迫不得已只能是完全放棄征伐,獨行招撫。
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武帝,建議在輪台戍兵以防備匈奴的入侵,但是曾經一向崇尚武力的武帝,此時卻是一反常態,不但駁回桑弘羊於輪台戍兵的建議,還下詔反思自己,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道詔書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隨著「輪台罪己詔」的頒布,武帝正式結束了對匈奴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同年,武帝正式開啟了「對外奉行和平,對內休養生息」的全新國策,由此,漢朝對匈奴的政策開始轉變為「招撫為主,談判為輔」。
當然,無論武帝對匈奴的政策如何的改變,其對匈奴所實行的武力征伐的政策無疑是成功的。在武帝數十年的征討下,匈奴國勢日衰,再不復往日的輝煌,曾經逼的漢朝簽訂「城下之盟」,用「和親」才能換取和平的匈奴,在此時已經淪落到因懼怕西漢攻打,只能是在給武帝的信中,寫下:「漢天子我丈人行也」這般討好話語的「喪家之犬」般的存在。
可以說,在武帝一朝,西漢算是徹底的將匈奴這曾經的北方霸主給打服了。因此,無論後面武帝如何的轉變對匈奴的政策,匈奴被打殘了的這點已是成為既定事實。自武帝後,西漢再也不懼怕匈奴的威脅,反而是能時時刻刻的威脅著匈奴,這時匈奴再意欲和親,西漢的答復不再是「可」,而是可以高傲的答復道:「即欲和親,以單於太子為質於漢」,要和親可以,拿你們的太子來換。
㈣ 漢朝初年與漢武帝時對待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為什麼
西漢時期,中原所面臨著的最大的敵人,無疑就是位於北方的匈奴。這個強大而又極具威脅性的鄰居,自戰國時期開始,就經常性的襲擾中原地區,對中原國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不過,因戰國時期,與匈奴疆土接壤的趙、燕等國皆是從春秋百國中殺出來的強國,因此,這時,匈奴並未在與中原國家的戰爭中佔到任何大的便宜,多數時候是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如前244年,趙將李牧率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打的匈奴是數十年不敢再入趙邊。
而到秦代亦是如此,作為一統六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霸主級國家,秦軍可謂是所向披靡,匈奴亦是不敢觸及鋒芒,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秦軍精銳北擊匈奴,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自此終秦一朝,匈奴都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可以說,在秦代之前,猶如老鼠遇到貓一般,匈奴一直不敢正面硬剛中原王朝,中原一直對匈奴保持著一個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在國力,還是在軍事上,匈奴都是被壓制的死死的。但是,這種中原王朝死死壓制著匈奴的局勢,在西漢初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漢初年,因中原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楚漢爭霸等數場波及全國的大規模戰爭,所以此時的西漢呈現出的是“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這樣一副凄慘的畫面,這時,西漢可謂是一個真正建立在廢墟之上的國家。
而後,又因與匈奴陷入數十年的爭戰,漢朝的經濟也是開始趨於崩潰,此時,漢朝是面臨著“縣官大空”,“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的窘迫局面。如此,在經濟匱乏與軍事失利的雙重壓迫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及穩定漢朝對於天下的統治,武帝迫不得已只能是完全放棄征伐,獨行招撫。
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武帝,建議在輪台戍兵以防備匈奴的入侵,但是曾經一向崇尚武力的武帝,此時卻是一反常態,不但駁回桑弘羊於輪台戍兵的建議,還下詔反思自己,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道詔書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隨著“輪台罪己詔”的頒布,武帝正式結束了對匈奴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同年,武帝正式開啟了“對外奉行和平,對內休養生息”的全新國策,由此,漢朝對匈奴的政策開始轉變為“招撫為主,談判為輔”。
當然,無論武帝對匈奴的政策如何的改變,其對匈奴所實行的武力征伐的政策無疑是成功的。在武帝數十年的征討下,匈奴國勢日衰,再不復往日的輝煌,曾經逼的漢朝簽訂“城下之盟”,用“和親”才能換取和平的匈奴,在此時已經淪落到因懼怕西漢攻打,只能是在給武帝的信中,寫下:“漢天子我丈人行也”這般討好話語的“喪家之犬”般的存在。
可以說,在武帝一朝,西漢算是徹底的將匈奴這曾經的北方霸主給打服了。因此,無論後面武帝如何的轉變對匈奴的政策,匈奴被打殘了的這點已是成為既定事實。自武帝後,西漢再也不懼怕匈奴的威脅,反而是能時時刻刻的威脅著匈奴,這時匈奴再意欲和親,西漢的答復不再是“可”,而是可以高傲的答復道:“即欲和親,以單於太子為質於漢”,要和親可以,拿你們的太子來換。
簡介: 公司成立於2009年1月12日,成立時公司名稱為上海網備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回 2014年6月17日,公司名答稱由上海網備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23日,公司名稱由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變更為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沈凱寧
成立時間:2009-01-12
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3000195888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金都路4299號6幢3樓B47室
㈥ 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成立於2009年1月12日,成立時公司名稱為上海網備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6月17日,公司名稱由上海網備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23日,公司名稱由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變更為漢亦盛數據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沈凱寧
成立時間:2009-01-12
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3000195888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金都路4299號6幢3樓B47室
㈦ 武帝時期西漢是如何對待匈奴的相對前代有何變化
西漢時期,中原所面臨著的最大的敵人,無疑就是位於北方的匈奴。這個強大而又極具威脅性的鄰居,自戰國時期開始,就經常性的襲擾中原地區,對中原國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不過,因戰國時期,與匈奴疆土接壤的趙、燕等國皆是從春秋百國中殺出來的強國,因此,這時,匈奴並未在與中原國家的戰爭中佔到任何大的便宜,多數時候是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如前244年,趙將李牧率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打的匈奴是數十年不敢再入趙邊。
而到秦代亦是如此,作為一統六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霸主級國家,秦軍可謂是所向披靡,匈奴亦是不敢觸及鋒芒,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秦軍精銳北擊匈奴,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自此終秦一朝,匈奴都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可以說,在秦代之前,猶如老鼠遇到貓一般,匈奴一直不敢正面硬剛中原王朝,中原一直對匈奴保持著一個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在國力,還是在軍事上,匈奴都是被壓制的死死的。但是,這種中原王朝死死壓制著匈奴的局勢,在西漢初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漢初年,因中原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楚漢爭霸等數場波及全國的大規模戰爭,所以此時的西漢呈現出的是“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這樣一副凄慘的畫面,這時,西漢可謂是一個真正建立在廢墟之上的國家。
而後,又因與匈奴陷入數十年的爭戰,漢朝的經濟也是開始趨於崩潰,此時,漢朝是面臨著“縣官大空”,“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的窘迫局面。如此,在經濟匱乏與軍事失利的雙重壓迫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及穩定漢朝對於天下的統治,武帝迫不得已只能是完全放棄征伐,獨行招撫。
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武帝,建議在輪台戍兵以防備匈奴的入侵,但是曾經一向崇尚武力的武帝,此時卻是一反常態,不但駁回桑弘羊於輪台戍兵的建議,還下詔反思自己,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道詔書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隨著“輪台罪己詔”的頒布,武帝正式結束了對匈奴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同年,武帝正式開啟了“對外奉行和平,對內休養生息”的全新國策,由此,漢朝對匈奴的政策開始轉變為“招撫為主,談判為輔”。
當然,無論武帝對匈奴的政策如何的改變,其對匈奴所實行的武力征伐的政策無疑是成功的。在武帝數十年的征討下,匈奴國勢日衰,再不復往日的輝煌,曾經逼的漢朝簽訂“城下之盟”,用“和親”才能換取和平的匈奴,在此時已經淪落到因懼怕西漢攻打,只能是在給武帝的信中,寫下:“漢天子我丈人行也”這般討好話語的“喪家之犬”般的存在。
可以說,在武帝一朝,西漢算是徹底的將匈奴這曾經的北方霸主給打服了。因此,無論後面武帝如何的轉變對匈奴的政策,匈奴被打殘了的這點已是成為既定事實。自武帝後,西漢再也不懼怕匈奴的威脅,反而是能時時刻刻的威脅著匈奴,這時匈奴再意欲和親,西漢的答復不再是“可”,而是可以高傲的答復道:“即欲和親,以單於太子為質於漢”,要和親可以,拿你們的太子來換。
㈧ 漢武帝時期,西漢是如何對待匈奴的相對於前代,其政策有何變化
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待匈奴試圖通過軍事打擊制服匈奴,而此前的西漢對於匈奴基本採取和親政策。這是因為西漢時期匈奴始終是西漢最大的外來威脅,西漢對匈奴的政策隨著漢匈兩方的力量消長而變化。
㈨ 漢代離現代多少年
漢帝國在距今2200多年前建立 漢代延續了近40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