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十大股東與前十大流通股東變動不一致的問題
你們回答的也許不對。要考慮的是:該股東是否手中還有未上市的流專通股的股份。
哦,屬我看到了,你標注的2個基金不是同一家!盡管都是中郵核心,但其中一個是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另一個是優勢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雖然同源於農行的中郵核心,但他們是2隻基金!!
② 退出前十大流通股東是不是表明已經清倉了
退出前十大流通股東,表明清倉的概率比較大,但未必就一定是清倉出局了。
前十大流通股東,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某些投資公司,基金公司,其他大股東。前十大流通股東都是相對的、動態的,隨時都有可能在變化,只是每個季度公告一次,平時一般股民看不到罷了。
前十大流通股東,隨時都會有人在賣,也隨時都會有人在賣,隨時都會有人退出前十大股東,也會有退出前十大股東。退出前十大股東未必就是清倉,清倉那就可定是退出了前十大股東。
主力做一隻股票,從關注遴選確定、低吸進場、拉升脫離成本區、砸盤震倉清理浮籌、到主升階段、再到出貨清倉,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主力做股票風格、習慣、手法各異,有的長期看好某股票,出貨但未必清倉,甚至會一直持有一定倉位,看準了就低吸做一波行情,不斷地攤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有的看好某股票,達到目標之後,出貨就清倉一股不留;各有各的習慣做法、基本經驗和各自道理。
有時主力在前一個或幾個公告期都為前十大股東,最近一個公告期則不再是前十大股東,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有可能退出第十大股東但仍為第十一或十二大股東;二是有可能全部清倉,根本就不再是該公司的股東。兩種可能都有存在的可能,但綜合分析後一種可能性會更大一點。
所以退出前十大股東,不能表明就一定是全部清倉了,只能說有全部清倉的可能。
③ 十大流通股東全部都是基金
基金集中持股不代表什麼,去年基金全行業凈額還是虧損的,看基金持股只能當作是看戲。
股票漲跌最終還是要看公司實際基本面,考驗投資人自己的調研能力。
④ 十大流通股東和十大股東的區別
兩者區別抄表現在:
一、股份數佔比統計襲口徑不同。
十大股東按總股本數量統計的,指持有股份數量在總股本中所佔比例的最新結構排名。
十大流通股東按流通股數量統計的,指持有可流通股份在流通股總量中所佔比例的最新結構排名。
二、享有股東權利方面不同。
根據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股東享有的股東權利,與所持公司股份比例相適應。這是」同股同權」的股份結構機制。
(4)十大流通股東全換了擴展閱讀:
在A、B股股權設計機制里,十大股東和十大流通股東,雖然股東按股份數量佔比排名,與同股同權機制是一樣的,但在享有股東權利方面是有根本區別的。比如 阿里,京東,小米等就是這種A、B股設計機制。
在二級交易市場,我們散戶的對手(機構)盤,通常就是十大流通股東裡面的積極參與交易的部分機構。由於股價的上漲,需要資金主動推動。因而,十大流通股東中的機構力量,往往在實盤交易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股價運行的方向趨勢。
⑤ 退出十大流通股東但是還是十大股東
如果該股東持有非流通股足夠多股份,這完全沒問題
⑥ 誰知道每股的十大流通股東多久更新一次
公司年報,半年報,季報都每次必須披露的。
所以是三個月披露一次。
⑦ 十大流通股東全是機構代表了什麼
說明該股持股集中度高,散戶持有的較少,但如果是業績報表後公布的十大流通股東,市場往往會逆向操作,此時不要急於追進,待回落後再買入。
⑧ 怎樣從十大流通股東名單發現庄股
假如孤立地分析當期十大股東,如果都是持股不足30萬股的個人賬戶,確實無法判定其中是內否有主力容。但如果我們進行動態分析就不一樣了。現在上市公司必須每一個季度都要公布十大流通股東,這樣一來,手頭就有了一份每三個月變化一次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將連續幾個季度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進行對照,如果有三個或以上的賬戶持股數量頻繁變動,哪怕每次變動的數量小到1股,就可以基本斷定,這家股票有主力。其理論依據在於只要是主力就不可能在一個季度的交易中一點也不動。一旦大盤拉出陽線,即使是半死的主力也很難抵擋拉升的強烈沖動慾望。在這種小規模拉升過程中一般都會選擇籌碼較多的賬號,這樣更便於操作,所以這些排在前十位的賬號就被動過,持股數量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