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市公司需要什麼樣的發展戰略規劃
上市公司的經營與管理需要統籌兼顧面對兩個市場,即資本市場與產品市場。產品市場經營思維下,上市公司需要關注成本、利潤,追求企業內部的供研產銷高效協同與管理改進,從而釋放組織效率,實現經營效益;資本市場經營思維下,上市公司需要關注產融互動與市值管理,並在做好產品經營的前提下運用系統的戰略思維與資本運作實現產業與資本的良性循環,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而如何將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很多上市公司目前面臨著戰略課題。本文旨在剖析作為上市公司應樹立怎樣戰略思維觀念,如何正確的看待戰略管理與市值管理之間的關系,並進而回答上市公司應如何在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之間有效互動,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倍增。
一.為什麼很多上市公司正在或已經淪為沙漠之花
資本市場有一個被邊緣化的上市公司群體,長期被投資機構、券商研究機構、財經媒體忽略。資本市場的主題熱點始終與其無關,人氣與資金也很少流向他們,如同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沙漠深處,靜寂落寞、自生自滅。但在這個寂寞群體里,往往隱藏著質地優良、增長快速、前景廣闊的好公司。他們一旦被發掘出來,就會如花朵一般美麗綻放,這樣的上市公司被稱為資本市場中的沙漠之花。
概括而言,上市公司淪為沙漠之花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1.戰略缺位,沒有獨特的價值主張與實施規劃;
2.基本面嚴重惡化,應對並化解風險措施不力;
3.缺乏有效溝通,被動等待資本市場的關注;
4.盲目追逐熱點,嚴重透支資本市場的信任;
未來,伴隨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注冊制的實施,這樣的上市公司將會淹沒在廣泛的上市公司群體中,難以脫穎而出。
二.上市公司需要一個資本市場能夠看懂的戰略規劃
任何規模以上公司,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戰略傳遞自身價值訴求,其中最基礎的內容就是公司戰略定位、商業模式(發展模式與管理模式)及發展規劃。
非上市公司通過戰略研究、戰略設計與戰略規劃三部曲主要期望達成以下目的:
1.通過研判市場、政策與技術趨勢,確定公司發展方向與目標;
2.確立戰略定位並設計合理商業模式,打造核心競爭力;
3.以戰略為牽引,最大限度統一組織管理的認識,凝聚共識;
4.切實規劃公司戰略發展的實施路徑,系統安排策略與節奏。
一般而言,非上市公司的戰略規劃多僅對組織內部通報,而少有對外披露,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系統戰略規劃安排,滿足市場需求,區隔競爭對手,構建相對競爭優勢,實現商業成功。而資本市場主要是預期管理,資本關注一家上市公司的首要因素是戰略管理能力。所以,上市公司應在對組織內部貫徹的基礎上,向資本市場清晰、明確的傳遞價值主張。只有讓資本市場看清自身戰略定位、商業模式以及發展規劃,上市公司才有可能獲得資本市場關注並實現市值規模的提升。
概言之,上市公司需要向資本市場清晰傳遞自身戰略定位,表明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其次,上市公司需要講清楚自身商業模式,即公司是如何構建發展模式與管理模式並實現運營績效的;第三,上市公司需要給資本市場一個相對明確的發展規劃,以主動管理資本市場對公司價值實現的預期;最後,上市公司需要根據信息披露的原則和要求,在實施戰略規劃進程中對採取的實施策略或手段進行真實、准確、及時的披露,以回應資本市場的關切。
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不僅需要產品運營、產業經營,更需要資本經營,而資本經營的基礎在於對上市公司完成戰略系統設計。所以,上市公司在傳統的戰略管理基礎之上,還應切實重視資本戰略管理。每一家上市公司都需要向資本市場積極主動傳遞戰略價值主張,爭取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與回應,避免淪為沙漠之花。
三.上市公司需要一個資本市場願意接受的戰略規劃
資本市場關註上市公司未來價值實現的預期,所以會出現熱點頻發與板塊輪動等現象,但是成熟的上市公司不應簡單粗暴地去追逐市場熱點,偏離現有戰略定位或頻繁調整戰略定位,去透支資本市場的信任。固然這樣的上市公司會趕上一輪一輪的市場熱點,但卻很難贏得長期價值投資者的認可,市值規模的大起大落也將是常態。倘若在追逐市場熱點的過程中,不能嚴格遵紀守法從而觸犯內幕交易、操縱股價而受到監管部門處罰也是不無可能。
所以,任何一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上市公司,都應該樹立「現實見利見效,未來具有意義」的戰略思維。戰略沒有對錯之分,但有高下之別。相同的行業,因為不同的戰略定位與商業模式,上市公司之間的市值規模也是可以產生差距的。只有那些深刻洞察產業發展趨勢、政策與技術方向、競爭格局態勢並結合自身資源與能力進行主動調整、優化自身戰略的上市公司才會被資本市場所認可、所接受。
根據和君咨詢研究發現:沿著GDP的軌跡尋找產業發展規律,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各個產業的發展更依賴於服務體系的完善優化。第二,通過企業成長史梳理研究,企業成長遵循著從低附加值業務向高附加值業務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發展的規律。第三,通過對企業經濟效益結構分析,企業利潤來源呈現出由擴大收入、降低成本,向提高服務效率演進,並將其培育為「第三利潤源」的趨勢。第四,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傳統產業應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產業價值鏈要素,進行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這些趨勢對產業發展的沖擊,對傳統企業經營思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此進程中,只有那些切實把握並堅定不移推進戰略轉型與升級的上市公司,才會贏得資本市場對其未來價值的期許,推動了市值規模的提升,才有可能運用市值手段助力實現戰略規劃目標。近期,傳統產業上市公司關於戰略轉型、商業模式優化及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O2O改造等浪潮推動了上市公司市值提升規模與速度,遠遠大於上市公司自身管理改進與績效釋放的努力就是實證。
四.上市公司需要建立正確的市值管理思維認識
自《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以來,資本市場對市值管理的理解是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而近期,中國證監會發言人針對市值管理的表態,進一步釐清了市值管理內涵:「市值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制定正確發展戰略、完善公司治理、改進經營管理、培育核心競爭力,實實在在地、可持續地創造公司價值,以及通過資本運作工具實現公司市值與內在價值的動態均衡。上市公司和相關機構應正確把握市值管理的核心理念,絕不觸碰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高壓線。」
顯然,主動進行市值管理是基於上市公司價值管理與實現的,而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策略手段,更不是炒作股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一定是圍繞公司戰略的系統思考與規劃安排而進行的。
概括來說,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應從「勢道法術力」五個維度進行思考與設計:
(一)發展勢:《孟子》有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上市公司應從充分研判產業政策、產業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競爭格局的多方態勢。「研究豬,更應研究風」,否則即使風來了,企業卻跟不上趨勢,是不可能飛起來的。例如移動智能互聯技術對傳統製造業的沖擊,如果不能跟上這輪趨勢,恐怕很多上市公司將難以建立下一周期的競爭優勢。
(二)戰略道:企業穩健的質地是資本市場關注的基礎,任何上市公司都應把在戰略定位明確前提下,合理設計商業模式,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供研產銷的優化,認真做好產品服務客戶,改進管理提升運營效率從而改善基本面作為核心工作。否則,再大的風來都不能夠保持公司長期飄在天空,甚至落地時會摔的很慘烈。
(三)合規法:上市公司資本運營戰略必須貫徹兩個「法」的合規性。一是心法,二是手法。即上市公司對於資本運作一定要確立正見、正行,一切以構建企業長期發展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切記觸碰違規信息披露、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各種違法違紀情況。上市公司必須在滿足合規性監管要求下按照產業規律與企業成長周期進行資本運作。
(四)運作術:上市公司應充分運用資本市場這個平台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否則成為「僵屍公司」也是對資本市場資源的一種浪費。上市公司應該把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把市值作為一種輔助企業有效開展產業整合與管理提升、激勵約束的工具,有效運用並購重組、分拆剝離、股權激勵、增發回購等多種方式增強公司的競爭優勢。
(五)溝通力:上市公司作為產業經濟中的優秀企業代表,任何一種管理改進措施或資本運作手段,都會引起企業內部以及資本市場的不同解讀。很多企業的發展衰落,固然有趨勢沖擊與技術的破壞,但更多時候是因為內耗造成,而內耗巨大的原因在於沒有共識。所以上市公司必須對自己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充分有效地披露,尤其涉及公司發展方向與路徑選擇等方面,應積極的與資本市場進行溝通以獲得認可。
綜上,上市公司必須樹立正確的市值管理觀念,以公司持續穩健成長為根本出發點,建立系統的發展戰略思維理念,積極把握產業演進趨勢,切實改善內部經營與管理,綜合運用資本運營手段合法合規推動企業價值的提升與實現。
前瞻產業研究院,IPO專業咨詢機構。
⑵ 金融股票是什麼啊
金融股是跟金融相關的股票,金融包括銀行、信託、證券和保險。因此,金版融股包括銀權行股和券商股。譬如A股中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證券等與金融相關的股票都可以稱金融股。
金融即貨幣的資金融通,是貨幣流通、信用活動及與之相關的經濟行為的總稱。包括貨幣的發行與回籠,銀行的存款與貸款,有價證券的發行與流通,外匯買賣,保險與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支付與結算等。
金融涉及到金融主體、金融客體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金融主體就是在金融活動中的人和單位,包括投資者和融資者;金融客體就是人們參加交易的金融商品,包括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
⑶ 東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理念
一、投資目標
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在長期內進行規劃投資,追求客戶資產的絕對增長。
二、投資理念
投資大師巴菲特認為既能夠定量分析確認股價非常便宜又能夠定性分析公司質地優良的股票才是賺大錢的罕見機會。作為新興的資產管理公司,我們有著良好的企業文化、和諧的工作氛圍,擁有一支團結進取、富有朝氣的員工隊伍。團隊成員90%以上均具有碩士學歷,專業勤勉,投資研究能力卓越。團隊成員始終秉承「大概率、小賠率」的投資理念,運用現代金融工程「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捕捉市場上具有相對套利的投資機會,實現客戶資產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長期穩定增長。
三、投資策略
通過大量的統計分析及宏觀經濟研究,制定相應投資戰略。通過行業細分研究,確定行業投資方向,優選價值低估企業。通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挖掘具有高成長性的股票,結合年度行業投資方向,確定股票池。
四、投資流程
第一步:股權部人員負責收集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資料,包括定向增發方案、證監會對定向增發的審核情況以及上市公司對方案的實施時間等詳細資料,並根據資料建立完整的資料庫;
第二步:研究部通過研究,提出「定向增發股票投資預案」,內容包括增發股票公司基本信息,各個研究機構評級,公司行業分析,公司業務分析,公司財務分析,公司增發項目分析,以及本次定向增發報價上限及折扣率范圍等,形成初級投資方案,為投資決策委員會提供決策支持。
第三步:投資決策委員會不定期召開投資決策會議,對預案進行審議,提出意見並修改,最終形成「定向增發股票投資標的提案」。
第四步:投資決策委員會將「定向增發股票投資標的提案」提交風險控制委員會。風險控制委員會不定期召開會議,對提案進行審核,並在24小時之內給出意見。
第五步:交易部作為投資的具體執行部門,根據投資決策委員會下達的投資指令,進行具體操作。並將交易過程中的市場反應情況提交投資決策委員會。
五、風險管理與風險控制
1、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投資操作;
2、公司投資須選擇內在價值被低估和安全邊際較高的上市公司所發行的定向增發股票;
3、風險管理理念 (1) 以指數化的投資模式,規避個股破發帶來的風險; (2) 風險控制目標:在保持基本面研究和單個投資的影響因素的同時,突出關注基金的指數擬合程度; (3) 進行適當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
4、風險管理方法 運用量化的工具幫助管理投資風險 ;
5、風險管理手段 公司設立風險控制委員會,實行量化風險管理。風險控制委員會依照相關規定監控公司投資方向及比例。發現違規,及時提醒基金經理,在提醒無效情況下可直接通報監事及股東會進行及時處理。
⑷ 次新股是什麼意思
次新股的內涵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相應變化的。一般來說一個上市公司在上市後的一年之內如果還沒有分紅送股,或者股價未被市場主力明顯炒作的話,基本上就可以歸納為次新股板塊。
在臨近年末的時候,次新股由於上市的時間較短,業績方面一般不會出現異常的變化,這樣年報的業績風險就基本不存在,可以說從規避年報地雷的角度來說,次新股是年報公布階段相對最為安全的板塊。
在相對的牛市行情中,次新股的市場定位都比較高,但在弱勢環境中,次新股的定位將明顯降低,而在市場的系統風險面前,次新股上市之後也可能會出現連續的寬幅震盪走勢,股價也將進一步震盪走低,因此總體而言,次新股的估值水平相對偏低而具備了一定的投資價值。
(4)上市公司質地優良如何判斷擴展閱讀:
次新股優勢:
1、具有較強的股本擴張潛力
次新股還有一個相對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次新股的資本公積金都比較高,具有強大的股本擴張潛力。強大的股本擴張潛力也是吸引機構資金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小板的上市公司都潛伏了大量投資基金的身影。
2、上檔阻力相對較輕
次新股質地優良,也沒有什麼歷史包袱,而從市場角度來看,次新股的上市時間比較短,雖然前期股價也隨大盤出現了同步的震盪下跌走勢,但次新股的上檔阻力比較輕,次新股有更強一些的彈性,而於近期上市的次新股如果得到量能配合,很可能會創出上市新高而進一步拓展上漲空間。
事實上,如果我們追蹤歷史行情,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運行規律,每次大盤展開反彈行情時,次新股中都會涌現出短線的強勢品種,甚至次新股有可能會領漲短線大盤。
⑸ 為什麼很多企業都想辦法上市,上市有什麼好處
原因有:
1、募集資金。
首先,上市本身可以使得企業補充大量資金。
其次,上市可以優化企業的財務結構,使得企業未來可以更大規模的進行債務融資。
最後,上市可以補充資本金,降低企業的財務杠桿,減輕企業的現金流壓力。特別是對於毛利較薄,財務支出在不變成本中佔比較高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2、品牌優勢。
上市與否對品牌的溢價有深刻的影響,上市公司通常在商務合作中更占優勢。
一個典型案例是,上市與否,會對企業的商譽有重要影響。很多企業一聽對方是上市公司,第一時間對於對方的企業實力,品牌等便會有一個直觀的判斷,之後的商務合作也願意做更多的讓步;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在金融緊縮周期,上市公司獲得銀行支持某些時候會變得更加容易。原因非常直觀,在擴張周期,企業業績向好,資金需求旺盛,還款能力強,此時資金方處於寡頭對多頭的局面,備選對象較多;而在緊縮周期,由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風險對抗能力,也缺乏足夠的外部增信能力,因此金融機構往往不敢給這些客戶放款,進而出現「企業沒有資金需求,銀行求著企業貸款」的現象。事實上類似的邏輯在早期投資市場也成立,資本市場寒冬來臨之時,往往就是頭部項目更受追捧之日。
這種品牌優勢,在人才招聘當中也表現的非常明顯。盡管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薪酬對於同行業而言並沒有很強的競爭力,但考慮到職業穩定性、品牌溢價、發展潛力等因素,上市公司往往在人才吸引方面有更大的主動性和迴旋餘地,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入動力。
3、優惠政策
政府方面,上市公司可以獲得很多地方政策的扶植。比如稅收、項目審批方面的優惠,甚至還能獲得專項的政府扶植資金。這是因為,上市公司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是主要的創收來源,地方經濟的主要引擎和就業的主要渠道。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幕是,當上市公司處於經營乏力、管理不善之時,一些地方政府會出面協調金融機構和地方企業,幫助上市公司度過難關,而普通企業就很難有這樣的待遇。
金融機構方面,上市公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加有效的獲取金融資源。一方面,企業能夠上市,往往意味著其行業地位、經營業績、財務數據等相較而言都比較有競爭力,自身業務和財務的抗風險能力總體而言強於一般企業;另一方面,上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造成的信任成本問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商業信息和信用體系還有待完善的國家,由於企業上市後需要定期按照監管要求做信息披露,並接受審計機構的審計,因此其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相對而言都是更有保障的,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有效的降低了風險。
此外,上市公司還可以做股權的質押融資。對於一般企業而言,由於其股權缺乏流動性,沒有活躍的交易及有效市場報價,因此金融機構無法判斷一旦企業違約處置其股權是否可以收回成本或挽回部分損失,因而不接受股權質押。但上市公司的股權在二級市場上有活躍交易和報價,因此一旦發生違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委託出售等行為有效控制風險,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也進一步拓寬了信用手段。
當然,是否上市,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揚子江葯業、華為等著名企業目前為止都沒有上市,其中有企業多年積累的制度、文化以及股權、稅收等多重因素;個別企業由於上市合規成本較高,或者其業務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也未必適合上市。
總結來看,對於多數企業而言,上市雖然不是最終目的,但卻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創業者奮斗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標志。因此「到納斯達克敲鍾」才會成為如此多創業者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而由於高科技領域競爭壓力大、節奏快的特徵,絕大多數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無論是國外的蘋果、谷歌、Facebook,還是國內的BAT,都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和推動。我們很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逐步擯棄對資本的「天使論」「妖魔論」,以一個愈發客觀、開放的心態與資本市場對話,通過資本的助力,實現了僅憑內生積累不可能達到的高成長速度;遺憾的是,我們也接觸過一些自身素質較好,項目質地優良的創業者,由於對資本的偏見、恐懼或敵意,抱著小富即安的態度固步自封,最終喪失了時代賦予的機遇。
在這個創業公司成功周期越來越短、創業門檻越來越高、創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創業者理應在搞好自身業務的同時,積極了解資本市場、借力資本市場,將產業能力與金融力量整合起來,打好組合拳。而以太資本也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以更加專業系統的服務,服務和幫助到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讓資本助力創業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