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容克貴族是怎樣產生和沒落的對二戰時期的德意志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一,更正一點不是所有的元帥名字中都有馮馮表示此人是貴族出身,二戰期間德國共有27名元帥,貴族出身的只有14個人,陸軍12人,空軍2人馮.布隆貝格陸軍元帥1936國防部長馮.布勞希奇陸軍元帥1940陸軍總司令馮.博克陸軍元帥1940B集團軍群總司令,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勒布陸軍元帥1940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龍德施泰德陸軍元帥1940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馮.維茨勒本陸軍元帥1940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馮.賴歇瑙陸軍元帥1940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屈希勒爾陸軍元帥1942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曼施泰因陸軍元帥1942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布施陸軍元帥1943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克萊斯特陸軍元帥1943A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魏克斯陸軍元帥1943F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里希德霍芬空軍元帥1943第二航空隊司令馮.格萊姆空軍元帥1945空軍總司令第二,為什麼有那麼多貴族出身的元帥其一,歐洲貴族普遍具有從軍的傳統,在德國統一之前更是如此,各小國彼此征戰不休,武士階層享有特權。他們的後代為了維持這種特權往往以從軍為職業,形成了軍事家族以馮克萊斯特元帥為例,其家族的從軍歷史就有600多年其二,由於這些家族有從軍傳統,其子女在出身之初就明確了人生道路,而且從小受到了軍事熏陶,在學校中的表現也更出色。日後更容易提升在腓特烈大帝時期,平民出身的軍官只佔軍官總數的10%即便到了二戰前夕,貴族軍官在軍官團中的比例還是非常高的這么算下來,貴族出身的元帥數量多也是必然
B. 魏瑪共和國官吏集團與希特勒的關系如何
納粹黨的宣傳及其選舉成就,使官吏們逐漸與納粹黨接近,最後支持希特勒上台。官吏集團的重要代表、總統的顧問、國務秘書奧·梅斯納,為大資本家和大容克地主向興登堡總統呈交「陳情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內閣總理。他和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權勢集團幕後策劃人之一)為希特勒組閣,穿梭於希特勒和總統之間。
C. 納粹黨對容克地主是什麼態度
1930年11月27日,德國金融壟斷資本集團開始把希特勒作為自己的政治代理人提出來。
1931年,萊因河畔法蘭克福經濟政策聯合會向興登堡總統呈文,要求把政府交給希特勒納粹黨。
希特勒非常清楚,要想合法上台,必須得到總統的任命。因此,興登堡總統周圍的容克朋友和顧問們的態度,對希特勒的政治前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爭取容克地主的工作,希特勒多次向容克地主發表演說,闡述納粹黨對他們的態度。1931年1月14日,他同歐根堡—海爾特菲爾德公爵進行了一次談話,盡量解答容克地主期待澄清的問題,解除容克地主的疑慮。他明確表示,絕不沒收和剝奪大地產,將繼續執行對易北河東部容克地主「東方援助」的政策,重視同大地主合作,准備同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政黨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以保證執行有利於容克地主的政策,維護他們的利益。歐根堡—海爾特菲爾德公爵將這一談話記錄連同他的一封信,在容克地主中間廣為散發。
D. 約翰·馮·諾依曼是容克貴族么
容克地主階級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約翰·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人啊
E. 容克地主是什麼意思
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容克地主指靠戰爭取得地歸土地之後向國王申請並獲得該土地的所有權的貴族,這樣使貴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普魯士(德國前身)就以此發跡,最終統一德意志全境,甚至發動一戰!但是由於長期壟斷軍政要職,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其缺陷也是相當明顯。
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庄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土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國、尼德蘭,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庄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庄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庄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在容克庄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參考資料:網路-容克地主階級
望採納~
F. 為什麼主要有容克地主階級可以統一德國
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中文名
容克地主階級
性 質
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
時 間
16世紀
成 就
長期壟斷軍政要職
目錄
1定義
2歷史
3意識形態
4經營方式
5代表國家
1定義編輯
容克地主指靠戰爭取得地歸土地之後向國王申請並獲得該土地的所有權的貴族,這樣使貴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普魯士(德國前身)就以此發跡,最終統一德意志全境,甚至發動一戰!但是由於長期壟斷軍政要職,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其缺陷也是相當明顯。
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2歷史編輯
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庄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土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國、尼德蘭,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庄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庄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庄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在容克庄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3意識形態編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O.von俾斯麥(於1862至1890年任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志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A.希特勒執政。也稱「容克帝國主義」,是列寧對德國帝國主義特徵的概括。
4經營方式編輯
「容克」是德語Junker的音譯,原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1525年條頓騎士團建立普魯士公國後那些靠對外軍事征服獲得土地的小地主,後來用來稱呼一切普魯士的地主和貴族。
領導德意志統一運動和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的是普魯士王國的貴族即容克們,俾斯麥便是他們的代表。所以,德國統一後一直到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戰敗瓦解為止,容克一直控制著政權特別是軍權。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也分享到一部分政權。
實際掌握國家政權的依然是容克,不過這些容克也日益由於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和投資於工業而與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並為他們而擴軍備戰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這樣一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便出現了其他帝國主義所沒有的特點:一方面,容克貴族地主控制著國家政權,另一方面資產階級也分享政權,並且已經進入壟斷 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列寧將之概括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5代表國家編輯
典型代表:德國即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德國是在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妥協的情況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的容克地主階級,在德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情況,給德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 德國統一後,容克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漸趨一致。在政治上他們獨佔了德國的軍政要職,在國家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列寧指出,德國是個「軍閥的、容克的、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家」。 德國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雖然經濟發展較快,工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較高,但它的壟斷組織普遍採取較低級的卡特爾形式。參加卡特爾的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仍然保持經營的獨立性,只是根據協定瓜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規定標准價格。
1911年,德國共有550~600個卡特爾,它們廣泛地分布在採煤、冶金、電氣、化學、紡織、皮革、玻璃、磚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門。卡特爾成為德國最普遍的壟斷組織形式,是與德國經濟中廣泛存在封建殘余分不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對勞動人民進行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工人工資低,人民群眾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爭奪市場的斗爭異常尖銳,從而推動了締結劃分市場和規定售價的卡特爾的發展。同時,封建勢力的存在,封建行會傳統對經濟影響很大,工業中與少數大企業並存的還有大量的小企業,它們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這為在生產上進行聯合的托拉斯的發展造成了困難,而卡特爾最易於把為數較多而技術狀況比較懸殊的企業組織在一起。 容克地主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結合,使德國帝國主義特別富於對外侵略性。在國內階級矛盾和市場問題十分尖銳的條件下,德國地主資產階級為了轉移人民視線,同英法帝國主義爭奪「陽光下的地盤」,積極地投入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並最早走上了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樣一來,並且已經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列寧將之概括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G.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出於何種目的
二戰後蘇聯非要弄死容克貴族,是為了徹底鏟除德國內部法西斯勢力的根基,避免在引起新的世界范圍內的大戰。方式是:武裝鎮壓,並將容克貴族的土地回歸國有化,或者分配給農民。
回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無不譴責德日意軸心國集團對於世界人民帶來的無盡的災難。而在西方國家嚴重,德國則是最痛恨的目標。
於是爆發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即是他們發動的。從整個歷史過程,我們可以看得出,當時的德國之所以變得好戰,實質上即是源於容克貴族內部。
當二戰結束後,蘇聯人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認為只有鏟除容克貴族,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維護世界和平。基於此,他們毅然決然採取了行動。
H.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是如何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呢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鏟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
這樣一來,英俄自顧不暇,普魯士收拾奧地利和法國就顯得輕鬆了許多。俾斯麥和威廉一世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靈活多變的外交方式,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就清除了德意志統一的一切障礙,統一了德意志。
就這樣,容克貴族在亂世中,漸漸地主導了普魯士,並通過改革、關稅同盟、法蘭克福議會等逐步登上主宰普魯士的歷史舞台,藉助英法土大戰沙俄都受了重傷之機,靠著普魯士雄厚的國力和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締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I. 容克地主是怎樣消失的到了希特勒時代,就沒有容克地主
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區的貴族地主。在德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容克地主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容克地主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地主相比較,德國的容克地主們更勤懇,同時思想較為保守。在十九世紀,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容克地主逐漸開始從事資本主義經營,在德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一方面農商並舉,大量加入工業和銀行業,同時又改變農業經營形式,由收租的地主變成農業企業家。同時,資產階級則力圖擠入貴族行列。最終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日益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希望能幫到你。
J. 什麼是新貴族和容克貴族
1、新貴族(封建貴族和資本家貴族)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型資產階級成長起來。
有些貴族雖然保留了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有兩種人:第一是原來的封建貴族,但是他們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種是資本家,但是為了有政治地位,而買了封建貴族的名號。
2、容克貴族
容克地主階級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定義
容克地主指靠戰爭取得土地之後向國王申請並獲得該土地的所有權的貴族,這樣使貴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普魯士(德國前身)就以此發跡,最終統一德意志全境,甚至發動一戰!但是由於長期壟斷軍政要職,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其缺陷也是相當明顯。
(10)容克集團擴展閱讀
容克貴族制度
關於容克貴族制度的解釋:容克貴族制度:在中世紀以來主要盛行於普魯士,主要的內容是在一個封地上只有這個家族的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家族的封地和爵位,而其他的兄弟在其兄長繼承家業以後必須離開家去創自己的天地,去尋找一些無主的土地或是有主的非本國的土地,然後通過決斗等方式取得土地後向普魯士皇帝申請封號。
由於這一類的貴族眾多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也是所有貴族階層中最具侵略性的階層,終於在普魯士的東部也就是原來的東德地區建立了龐大的國土,被人稱為東普魯士。
容克貴族形成的原因: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普魯士帝國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再封給一些新興的貴族了,但是貴族又是組成帝國的主要部分,所以普魯士帝國通過幾種方式消化這些貴族:
給爵位然後服兵役,這在後來形成了最早的德國的職業軍人;修改繼承製度,將一些多餘的貴族通過制度規范使其離開父母的封地,去侵略別人的土地為普魯士帝國奪得更多的土地,如果奪得土地的貴族不向皇帝申請要做土皇帝將會遭到周圍一些貴族的進攻,其封地將被別人瓜分。
有些西方的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是沒有封建制度的,因為封建制度的很大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分封制度,但是中國自漢以來很少再有分封制的出現了(比如明朝)。而在歐洲分封制度非常盛行,在這種情況下才產生了容克貴族。
這是一種解決貴族階層人數不斷增長的辦法。當然不是每個容克貴族都能成功,所以他們為了生存會去其他國家服役,其中法國外籍軍團中的普魯士團最為出名,在那裡服役的大多數是容克貴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貴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容克地主階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容克貴族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