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為公司如何實現法人治理機構變性循環的
企業法人產權的本質—對他人資產的支配權。企業法人產權具有獨立性。企業法人產權實質上是一種受所有者委託的對他人資產的支配權。在這種委託代理制度下,關於資產權利的職能便發生了分解,權利諸方面的主體相應出現了多元化,出現了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間目標、動因、利益、權利、責任的差異,相應的產生了所有權、法人產權、管理權的矛盾因而也就要求相應的治理結構來銜接並規范諸方面的利益關系。
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由高層經理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四部分組成。其中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組成董事會,並將自己的資產交給董事會託管;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結構,擁有對高層經理人員的聘用、獎懲及解僱權;股東大會同時選舉監事組成監事會,負責監督檢查股市的財務狀況和業務執行狀況;高層經理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
(1)股東大會與董事會之間的信任託管關系。在法人治理結構中,董事是股東的受託人,承擔受託責任,受股東大會的信任委託,託管公司的法人財產和負責公司的經營,這是一種信任託管關系。其特點在於:①一旦董事受託經營公司,就成為公司的法定代表。股東既然將公司交由董事會託管,則不再去干預公司的管理事務。股東可以「用手投票"或「用腳投票"來表達自己的意願。②受託經營的董事不同於受雇經理人員,不兼任執行人員的董事一般不領取報酬,只領取一定的津貼。③在法人股東佔主要地位的情況下,大法人股往往派出自己的代表充當被持股公司的董事。
(2)董事會與公司經理人員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在一個信息不完備的經濟環境中,代理人並不總是以追求委託人最大利益作為自己行為的最高准則。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會產生所有者(委託人)和經營者(代理人)之間的激勵不相容、信息不對稱和責任不對等等問題。由於信息的不完備、不對稱又會產生經營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此,受託人有必要設計恰當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和經濟效率。下面我們將分析現代企業是如何實現對經理人員(代理人)的監督與激勵的。
② 華為公司怎麼一直不上市求最佳解讀!
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華為不差錢,不需要上市籌集資金,而且上市之後有很多監管,公司曝露在公眾中,和華為的低調作風相背,會有很多限制。下面是證券日報的分析,講的比較全面
http://tech.qq.com/a/20090914/000266_1.htm
③ 華為要借殼萊寶高科嗎
華為沒有要借殼萊寶高科。
萊寶高科是由深圳萊寶真空技術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的有限公司。
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函[2000]64號文和深圳市外商投資局深外資復[2000]B1553號文批准,以截止至2000年5月31日業經中國注冊會計師驗證的凈資產折股本80,000,000.00股,由深圳萊寶真空技術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2003年12月31日總股本為基準,用未分配利潤按每10股送2.5股的比例轉增股本;本公司2004年經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並經商務部商資批[2004]1949號文《商務部關於同意深圳萊寶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資等事項的批復》批准,定向發行人民幣普通股22,000,000股,變更後的本公司股本為122,000,000股;2006年6月,經股東大會通過,以2006年6月19日總股本為基準,用資本公積按每10股送2股的比例轉增股本,轉增後本公司股本為146,400,000股。2006年12月,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發行字[2006]161號文核准,本公司向社會公眾發行人民幣普通股4880萬股,每股面值1.00元,每股發行價20.00元,發行後本公司股本為195,200,000股,2007年3月,經股東大會通過,以2006年12月31日總股本為基準,用資本公積按每10股送3股的比例轉增股本,轉增後本公司股本為253,760,000股,工商登記已變更完畢。本公司前身-深圳萊寶真空技術有限公司,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規定,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於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成立,領取工商外企合粵深總字102874號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並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經深圳市科學技術局S95001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性企業。2005年經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商務部商資批[2005]2173號文《商務部關於同意深圳萊寶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變更的批復》、深圳市貿易工業局深貿工資復[2005]1034號文《關於同意深圳萊寶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變更的批復》批准,本公司外資股東香港輝安投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2500萬股中1600萬股協議轉讓給山水控股有限責任公司,900萬股協議轉讓給浙江天堂矽谷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性質由中外合資企業變為內資企業。
④ 華為任正非股權僅有1.01%,為什麼可以做主
在我看來,華為董事會下設的常務委員會,才是華為控股最重要的決策機構,2018年召開了12次會議,比董事會召開次數還多。真是由於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性,2018年財報,未詳細披露常務委員會的決策范圍,僅提到了「受董事會委託對重大事項進行研究醞釀,就董事會授權的事項進行決策並監督執行」,目前,常務委員會由副董事長郭平、徐直軍、胡厚昆、孟晚舟(任正非之女)以及常務董事丁耘、余承東、汪濤7人組成。華為控股董事長並不具有很高的話語權,而且2018年3月召開的股東會已經表決好,截止到2023年3月底,徐直軍、郭平、胡厚昆三人6個月定期輪換輪值。
總結一下來說,任正非對重大事項擁有一票否決權,實際決策過程中,所有重大決策都能一致表決通過,根本不需要動用一票否決權;針對日常發生的重大非常規事項,是由董事會下設的常務委員會來進行決策,任正非不直接參與
⑤ 余承東為何會稱華為處於非常艱難時刻
華為正在經歷最艱難時刻,面臨的風險正在加大:
1、未來誰來接替任正非,扛起大梁。
應該說,誰來接替任正非,本身不是一個大事,關鍵是作為繼任者,有沒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內部來看,華為未來誰最有影響力,誰能接替一票否決權的任正非非常關鍵。任正非作為華為的靈魂人物,也是公司創始人,對華為的影響深遠,不是一般的人恐怕很難將一票否決權繼承下來,除了其子女,恐怕很難讓人服眾,而其女兒孟晚舟目前仍深陷加拿大案。
不知道,華為是在為未來做打算,正在去任正非化,去除創始人的印跡,就像京東去劉強東化,阿里去馬雲化等。天眼查數據顯示,6月29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公司注冊資本從約293.5億元增至約315億元,與此同時,任正非個人的持股比例從0.94%降至0.88%,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的持股比例則從99.06%增至99.12%。
2、國際環境非常不友好,尤其是最近,美國對中國再次出手。
據外媒報道,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當地時間6月30日正式裁定,將中國華為和中興通訊列為「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禁止電信運營商使用政府資金向這兩家中企進行采購。列為國家安全威脅意味著美國運營商無法使用一項聯邦補貼來購買華為、中興設備。目前美國政府還在力促替換所有現有設備,這項計劃仍在尋求撥款。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7月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禁止美國運營商購買華為和中興設備,並不能真正改善美國網路安全的狀況,反而會為美國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網路服務產生嚴重的影響。美國有關機構對此十分清楚。趙立堅表示,我們再次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停止對中國的蓄意抹黑,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為中國企業在美國正常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29日報道,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當天宣布,將禁用59款來自中國的手機應用軟體,其中包括短視頻應用、瀏覽器和社交軟體等。
雖然這些軟體在印度廣受歡迎,但印度有關部門稱它們「對印度的安全構成威脅」。
報道指出,這是印度首次下令大規模移除外國應用軟體,而印方這么做,與本月初的中印邊境沖突有關。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這兩個市場對中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華為作為其中一位成員,面臨市場進入困難的境地,不可避免。
3、跨界挑戰者來了,彎道超車。
相信很多人對華為的5G技術都是豎大拇指,點贊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支持。但是作為競爭對手,不是從同行而來,而是跨界來的另外一家印度公司,直接挑戰目前華為最具實力的5G技術。
華為的挑戰者真的來了!對很多人來說,挑戰華為的不是某國政府嗎?其實,對華為來說,華為核心的運營商業務還面臨著新興運營商的挑戰。而且,它不僅僅是華為的挑戰,而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電信設備傳統四強共同面臨的挑戰。
挑戰來自於印度,又不僅僅只是印度。7月15日 ,信實工業(Reliance Instries Limited)召開了第43屆年度股東大會(AGM),公司董事長、印度首富 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 表示,旗下的電信運營商Jio Platforms從頭設計、開發了一個完整的5G系統,做到了「100%的Made in India」,而且 明年就能夠部署(話說,估計印度政府也得明年才能拍賣5G頻譜和牌照了) 。一旦Jio的5G系統在印度得到了驗證,還准備推廣到其他國家。
一旦這家公司成功了,就可以完全避開傳統的運營商,對華為的利潤侵蝕,可能會非常大,這個沖擊不亞於,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4、競爭對手,索要天價專利費。
作為5G技術核心競爭對手,高通這一次出手,對華為採取索賠天價專利費,對目前華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美國時間7月29日,高通宣布,在今年7月和華為達成一項和解以及一份長期專利授權合約,包括和華為部分專利的交叉授權。高通預計將因此在截至9月底的下一季度中,從華為一次性獲益18億美元,即過往的和解費用和今年上半年的專利授權費用。
⑥ 公司上市與不上市的區別在那裡
上市和不上市區別在於股票是否流通和是否需要遵守上市公司的規定,不上市股票流動性差無需遵守各種規定,融資效果不好,而且股票表現不易,上市企業則剛好相反,而且上市企業可以迅速擴大資產規模,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區別。
⑦ 貝恩資本和華為以22億美元收購3COM成功了嗎
未成功,細節如下,詳情可以參考鏈接資料:
2008年3月21日,由私人資本公司貝恩資本和華為聯手收購美國科技公司3Com的交易計劃正式宣告破產,原因是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隸屬美國財政部,有許可權制外國公司對美國企業的敏感性投資)在審查中設置了重重障礙。
2008年3月20日,美國投資公司貝恩(Bain Capital Partners)本周四表示,已終止網路設備廠商3Com簽署的收購協議。
貝恩公司稱,美國安全審查部門——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已表示,計劃出手阻止這樁價值22億美元的交易,因為該部門認為這項交易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國家安全。
貝恩公司周四表示,其已向3Com提交了多份替代方案,認為這些方案可以打消美國監管部門的顧慮。「但遺憾的是,我們未能同3Com就替代方案達成一致。」 該公司已經通知3Com,終止這項交易計劃。
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原本可以從這項交易中獲取少數股權。2007年,這項交易公開之後,3Com公司曾經指出,華為公司作為小股東將無權獲得敏感美國技術或者公司對美國政府的銷售資料。公司表示,它將嚴格控制,防止出現敏感技術非法傳遞的情況。
按照原先的計劃,3Com公司股東將在明天對交易進行投票。3Com公司在周三發表聲明稱:"公司打算召開股東大會,以履行合並協定中的承諾。3Com公司董事會建議股東投票贊成合並協議。"
受此消息影響,3Com股價周四在納斯達克下跌0.24美元,報收1.98美元,跌幅為10.81%
對於此次交易失敗,華為公司表示,自己不是交易的主導方,拒絕對此發表評論。貝恩資本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已經向3Com提出了諸多替代性的建議,我們相仿這些建議能夠滿足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顧慮,但遺憾的是我們最終未能就這些替代性措施達成一致。」
早在去年9月,3Com宣布接受貝恩資本的收購報價。根據當時的協議,貝恩資本將以22億美元現金收購3Com。而作為這一交易的一部分,華為也將通過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收購3Com的少數股份,並與3Com建立商業和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還規定,華為將獲得3Com16.5%的股份,並有權在未來增持5%的股份。
⑧ 除了錢,我為什麼要來華為「受虐」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⑨ 華為有多少總裁,多少副總裁,分別管什麼
實際上,華為的管理非常特殊。 尚未列出此規模的公司。 它堅持員工持股的結構,並允許員工將公司視為家族。 華為未上市,是一家有限制股份的公司。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可以決定公司的資本分配,利潤分配以及董事和監事的選舉。 第二個是董事會。 董事會是負責公司戰略,運營管理和客戶滿意度的最負責任的組織。 它引領著公司的進步。 華為董事長採用輪換制,董事輪流擔任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當值。 公司的領導者。 華為現任董事長是梁華,上屆是孫亞芳。 孫亞芳已從董事會退役。 副主席是郭平,徐志軍和胡厚坤。 這三人也是輪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