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小米集團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影響

小米集團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影響

發布時間:2021-07-19 04:53:29

A. 什麼是可贖回優先股

可贖回優先股是指在發行後一定時期,可按特定的贖買價格由發行公司收回的優先股。一般的股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永久的,因為它的有效期限是與股份公司的存續期並存的。而可贖回優先股卻不具有這種性質,它可以依照該股票發行時所附的贖回條款,由公司出價贖回。股份股份公司一旦贖回自己的股票,必須在短期內予以注銷。

B. 為什麼小米凈資產是負的,竟敢要千億美元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懂的人看錶面,以為是虧損,實則不然。下面是網上找來的資料,看不懂不要緊,可以了解一下真實情況
直接上業績:2015年至2017年,收入為668.11億元、684.84億元、1146.25億元,凈利潤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26.01億元、45.31億元、-9.96億元,毛利率為4.0%,10.6%、13.2%。
看到這個數據,估計你有點懵:作為一家真正的獨角獸企業,成立7年營收破千億,但是怎麼2017年還巨虧438億?
由於小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利潤表中有一個特殊的科目,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上市前,小米通過發行可轉換優先股的方式進行了多輪融資,這部分融資,會在報表中形成金融負債,計入非流動負債中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
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這部分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需要計入當期損益,最終影響利潤。
如果企業的估值上升,那麼,賬面金融負債會上升,由於此處處於負債項,負債增多,在利潤表中,就會體現為利潤降低;反之,如果企業估值下降,負債中的金融負債減少,那麼,利潤就會增加。
此處,需要等到上市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才不會再影響公司利潤。這筆實際並不存在的「賬面虧損」就會消失。
其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末,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7.59億元、-25.23億元、-540.71億元。
所以,如果你只從財務角度來看:小米的估值越高,這個數值負數越低,賬面上看小米虧的也越多。
但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以國內的會計准則來看,優先股具有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雙重性質,在實操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核算。
如果劃分為金融負債,採用實際利率按照攤余成本核算;如果劃分為權益工具,作為報表中的權益類科目核算。但不管怎麼分,都不需要隨公允價值的變動重新計量,不會影響利潤。
注意,以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下,小米調整後的凈利潤為-3.04億元、18.96億元、53.61億元,凈利率為-0.5%、2.8%、4.7%。
也就是說,事實上小米2017年的盈利為53.61億元。不過,實際上,如果看小米的業務運轉情況,另一個指標「經營利潤」其實更有參考性。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122億元,同比大增223%。

C. 為什麼小米虧損這么多

為什麼財報看起來虧損?
小米的盈利增長也頗具戲劇性,2015 年是小米業務發展較好的一年,但當年小米並未實現盈利,而是虧損約 3.03 億元。
到了被稱作小米「問題之年」的2016年,反而實現了凈利潤 18.9 億元。到了 2017 年,小米的凈利潤達到 53.6 億元,綜合利潤率 4.7%,毛利率為 13.2%。
從 2013 年的 1.31% 到 2017 年的 13.2%,小米的毛利率幾乎翻了 13 倍。但為什麼還會出現巨額虧損呢?小米財報看起來虧損主要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
1、優先股導致虧損的原因:
由於小米在香港上市,採用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不同於美國會計准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是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
小米的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入負債,且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當小米估值提高,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越大,會計上的負債越來越大,資不抵債,自然導致累計虧損1290億。不過這種「虧損額」越大,說明公司被大家認可的價值越高。
2、虧損額並不影響上市經營: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8億元、25億元及541億元。
在IPO成功後,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優先股的賬面價值轉換為股本金和股本溢價,賬面虧損額「消失」,所以這個並不影響企業上市經營。
2015年,小米找投資人借了1個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的是 1個億的現金資產,和價值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
2017年時,1個億的現金資產還是1個億,但由於小米估值提升,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就變成3個億了。此時就多產生了2億負債,體現到損益表上就是2億虧損。
但是,如果2018年投資人把優先股轉成普通股,3個億的負債,就都變成3個億的所有者權益,變成凈資產了,此時就會盈利。
所以,如果不計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話,其實小米是盈利53.6億,看起來的虧損只是一次性並表造成的,可參考港股上市的美圖。

D. 會計專家:小米目前的定價是高估還是低估

根據數據計算,小米目前的市值為4,488億港元(2018年7月21日),按當前1:0.86的匯率折算,人民幣市值為3,860億,這超過了美的(3,085億)和格力(2,711億)的市值。其靜態市盈率分別為101倍(不含股權投資收益)和38倍(含股權投資收益)。從市盈率的角度來說,小米目前的定價仍有被高估的嫌疑。
由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影響,小米集團2017年財報股東權益為-1,272.11億。所以,我們無法根據原始的資產負債表來計算小米的股東權益回報率(ROE)。但是,如果把作為債務處理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調整為普通股股東權益,那麼,公司賬面股東權益為342億。由此得到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29.7%。
當然,也有人說小米的估值不能只看盈利和股東回報,還需要將小米著力打造的產業生態圈納入估值范圍。關於這一點,完全同意。不過,小米的產業生態究竟價值幾何,很難利用公開數據加以評估,透過財報,我們可以提供部分可比數據作為參照。
根據小米2017年資產負債表,其代表產業生態的權益性投資余額17.11億,其他長期投資188.57億,二者合計205.68億,占總資產898.7億的22.89%。與之具有相同特點的蘋果公司,2017年總資產不到3,700億美元,同類股權投資已超過2,000億美元。騰訊控股的權益性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投資等的權益性資產合計同樣高達1,641.05億,占總資產的39.60%。可以合理相信,蘋果和騰訊的這些權益性投資同樣與它們打造的產業生態有關,它們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中的估值水平,或許可以為小米估值所借鑒。

轉貼

E. 為什麼小米的銷量這么好,凈利潤卻是負的

你好!
優先股的問題,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准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這種虧損的數字越大,其實越說明這家公司的被大家認可的價值高。
實際小米是盈利的。這是會計上的問題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F. IPO申請文件,但千億背後仍有三大歷史問題沒

「小米上市」對於外界而言,沒有驚喜沒有意外。但是對於小米來說,恐怕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今天,關於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文件,獲得了中信里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聯合保薦,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這條消息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雖然具體上市的時間,並沒有得到小米的確認。但是從各種消息來看,小米掛牌上市也就在6月底至7月這段時間了。
小米利用「同股不同權」打頭陣,預計集資至少100億美元(785億港元),成為今年集資最大新股。在香港上市後,會考慮以CDR(中國預托證券)在內地上市。
從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過5500名員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權股份2.22億股,行權價為0-3.44美元,歸屬期為1至10年。而根據小米今天在香港提交的招股書,5500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上市半年後解禁。
疑問一
虧損如何解讀?
對於小米上市,一直有個未解之謎:小米的巨額負債究竟是怎麼回事?
據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不過,招股書有兩項數據值得注意:第一、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1.6百萬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
第二、截止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凈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
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一點。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和向員工發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小米凈虧損3.0億元、2016年凈利潤19.0億元,2017年凈利潤53.6億元。
實際上,「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並非真的虧損,在小米正式上市後,此前所產生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會轉換成普通股,由債券轉為股權,因此不會發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針對小米招股書中出現負債、虧損等關鍵數據,和港股實行的國際會計准則有很大的關系,即部分負債(計入「虧損」)來自於「可轉換優先股」的發行。
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比如美圖。2016年美圖上市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其超過60億的巨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關注和質疑。其實其中一大部分虧損數字是優先股公允價值提升帶來。
在國際會計准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小米在招股說明書中也解釋道,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並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並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由於所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於後轉換成普通股,因此不會產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也就是說,隨著小米公司的不斷增值,優先股也不斷增值,而這些增值的部分,在財務裡面就記為了虧損。2017年的虧損是由於港交所對於優先股權益的計算規則所致,並非實際虧損。
疑問二
最掙錢和最值錢業務會否影響估值?
既然小米事實上並沒有虧損,那它又是靠什麼掙錢的呢?
小米2015年至2017年總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
從15年到17年,小米海外收入猛增,分別是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截至今年3月,小米手機用戶每天使用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用戶超過1.9億。不管是用戶規模、活躍度和使用時長等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占總收入比在2015年達80.4%、2016年達71.3%、2017年達70.3%。另外,因毛利率較高,互聯網服務已成為小米盈利的重要來源,但互聯網服務部分佔總收入比仍然比較低。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占總收入比分別達到4.9%、9.6%、8.6%,該部分收入主要來自於廣告服務及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包括游戲)。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率分別為64.2%、64.4%、60.2%。
也就是說,小米最掙錢的業務是智能手機業務,最值錢的業務是互聯網服務。
從互聯網服務超過60%的毛利率看,顯然這一塊業務非常值得期待。然而,小米目前手機產品占營收70%以上,是主要收入來源。雖然雷軍稱小米的硬體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但是互聯網服務的客源也主要來自小米的硬體產品。
互聯網服務如雷軍所期待,成為小米估值的爆點。但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不高,又是主要收入來源,又為市場所擔憂。
疑問三
「同股不同權」構架,雷軍表決權比例超過50%
從去年營收業績來看,小米應該是不缺錢的。急忙上市對於股東分紅和權利有所影響也是外界所關注的。
當前,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官黎萬強,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和聯合創始人、副總裁、MIUI 負責人洪峰。董事會主要成員為雷軍、林斌、黎萬強、許達來、劉芹。
具體數據上,雷軍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已離職)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已離職)、王川(小米電視掌舵人)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股權結構上,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持股比例為31.4%,如計入總股本ESOP員工持股計劃的期權池,則雷軍的持股比例為28%。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按照港交所新政,小米董事長雷軍和小米總裁林斌擁有「超級投票權」的A類股票,相比普通股,投票權最高可達一股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為B類股,每份可以投1票。對於保留事項,均按一股一票計算。
這就是所謂的「同股不同權」也叫AB股。不過,作為高投票權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B類股。也就是說,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如雷軍所說:「除了小米,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小米的確成功從一家手機公司變成一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盡管這樣,千億收入的背後仍然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小米的征途確是星辰大海,現在剛剛才走出第一步。小米能否改變幾億人的生活,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令人充滿好奇~

G. 可贖回優先股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公司為什麼可能會收回這類股票

公司發行股票就是為了到資本市場融資。這是一筆長期資金,一般無到期期限。但如果是優先股,已然事先約定,發行公司就可以提前還款,贖回優先股。股民買了股票,享有分配盈餘的法定權利,公司就以配發股息股利的方式支付融資利息。但公司與股民的關系是財產所有權的關系,不是債權債務關系。
如果公司以承擔債務方式向銀行舉債,不論長短期借款都必須支付利息。如果公司財務結構不佳,償債能力受質疑,銀行就以價制量,抬高利率。此時公司必須在資本市場另謀他途,發行垃圾債券、高收益票券、優先股都是可行的。

發行股票必須在盈餘分配時支付股民股息股利。
優先股通常是財務狀況稍差的上市公司才會發行。否則無須承諾優先配發固定的、稍高於銀行放款利率的股息給股民。

可贖回且執行贖回權的前提,一定是公司已經找到更低成本的資金來源,無須再承擔固定高息率的優先股債務。通常意謂著公司營運好轉,財務結構已然改善。這就是答案。

您的問題跟為什麼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可以設計附加買回權(call provisions )?答案是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小米集團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郵政銀行貸款月利息是多少錢 瀏覽:457
信託理財收益率 瀏覽:79
安徽國厚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98
豆蔓理財招聘 瀏覽:11
天地茶業股票 瀏覽:752
融資per 瀏覽:703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
匯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麼了 瀏覽:811
融資建造類型 瀏覽:160
壽險理財規劃師有用嗎 瀏覽:605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