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了解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的朋友請進來
英國保誠集團簡介
英國保誠集團在1848年創立,當時命名為英國保誠投資信貸保險公司(Prudential Investment, Loan, and Assurance Company),業務以人壽保險為主。英國保誠保險成立後,業務迅速發展,1890年初,便成為了英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為英國人民提供周全的保障,至今仍傲踞榜首。
在二十年代,英國保誠集團業務擴展到亞洲、歐洲、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等地,服務網路遍布全球。
1986年,集團收購了美國傑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Jackson National Life),如今該公司已成為美國五大年金業務保險公司之一。集團1996年獲准在倫敦開展個人銀行業務並於1997年收購了蘇格蘭相互保險公司(Scottish Amicable)
英國保誠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上市人壽保險公司,在二十多個國家聘用近三萬名受過專業訓練的當地員工,集團深信通過員工當地化,更能貫徹用心聆聽的服務宗旨,了解當地顧客所需。
身為英國最大的保險公司(按資金管理額計),英國保誠集團擁有超過一千二百五十項的產業,總值超過七十億美元。
保誠集團更是英國最大的投資機構,通過集團全資附屬投資公司的英國保誠資產管理公司(Prudential Portfolio Managers,簡稱PPM),在全球管理的基金總額超過二千一百億美元,而PPM駐港辦事處則管理亞洲區超過一百二十億美元的資產,投資項目包括股票、地產及基礎設施,在中國的投資也相當龐大。
了解顧客所需,是英國保誠集團的成功之道。無論集團的顧客身在何處,所做何事,保誠的服務宗旨就是用心聆聽,迎合顧客的需求。
[編輯]保誠集團與中國
從1986年開始,英國保誠集團已經開始細心留意中國人民所需。為了更深入了解中國市場,保誠集團在1994年在北京、上海及廣州設立了代表處。並於1997年在天津和沈陽增設兩家代表處,成為第一家代表機構的歐洲保險公司。2000年10月13日在廣州,與中國中信集團成立「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成為入世後中國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成立,當時英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專程趕來參加儀式,足以證明外國對加入中國保險業的重視和信心!
保誠的高級職員在集團主席和總裁率領下曾多次訪華,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高層領導互相交換意見。保誠還出席了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更成為雇員福利國際論壇董事局成員及社會保險與保險論壇的委員。多位中國高級官員也率團訪問集團的英國總公司及亞洲總部。
保誠在國內經常進行務實性的消費者調查,目的是更能深切了解中國人民所需。集團經常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彼此分享及交換寶貴的經驗,以促進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這種不但有利個人,更惠及全國的願望,令保誠全心全意細心聆聽,促進雙方了解。
衷誠合作之道始於全情投入
保誠積極推動中國的保險業及令當地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采。
培訓及獎勵計劃從一九八六年起,該集團開辦了一系列長、短期的培訓課程,更和中國金融學院及湖南財經學院設立英國保誠獎學金。保誠引以為榮的是資助中國金融學院設立了「英國保誠閱覽室,為院系內師生提供全面的保險參考書籍及製造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
英國保誠之友計劃,更邀請國內金融及保險專業人員前往香港、新加坡和英國的辦事處,參加為期長至一年的保險管理訓練課程。
高瞻遠矚更創高峰
要落實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人壽保險業的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對年老時的經濟保障需求日殷。英國保誠集團擁有完善管理和雄厚財力,如能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可有助舒緩中國政府在此方面的負擔。相信通過引進先進的專業管理、市場拓展技巧、嶄新的產品以及靈活運用基金,可使中國的保險業務蓬勃發展。
英國保誠集團致力於培訓國內員工,為他們開拓新的保險領域,幫助推動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該公司會繼續用心聆聽各界反映,以全面實現對中國的承諾,同時通過積極及有建設性的交流,雙方的友好關系更趨鞏固和成熟。
英國保誠集團立志協助中國擴展保險領域,豐盛中國人民的生活,繼續為中國人民及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熱誠的貢獻。
② CFA 和CFP那個等級更高,或者換個角度,哪個更有必要先花精力考出
我來給你說說CFA和的含金量:
看你擇業方向和要求是什麼,以下講解一下兩個證書:
CFA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許金融分析師。
它是全球金融投資業里最為嚴格並且含金量最高的資格認證,被稱為「金融第一考」的考試,為全球金融投資業在道德操守、專業標准及知識體系等方面設立了規范與標准。自1962年設立CFA課程以來,對投資知識、准則及道德設立了全球性標准,被廣泛認知與認可。
針對今後想去英國發展的同學,英國證券及投資公會(SII)直接給予CFA持證人英國證券及投資公會(SII)的會員資格(MSI),符合相關經驗要求便可以成為資深會員(FSI)。
CFA公司適合的公司類型:投資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託、資產管理、商業銀行、四大會計事務所投資銀行業務部門、VC、PE、財務租賃公司,大型企業投資部門等。
全球僱傭CFA持證人的主要公司:高盛、JP 摩根、美國銀行、美林證券、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Fidelity Investments(美國最大共同基金)、保誠集團、RBC、所羅門美邦惠靈頓管理公司。
在中國大陸擁有最多CFA持證人的僱主包括:普華永道、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匯豐銀行、中國中信集團、法國巴黎銀行、瑞銀、德勤、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平安保險、招商局集團、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
CFA覆蓋的面可以稱得上是金融網路全書,包含了股權投資、債券投資、另類投資、公司金融、衍生工具、計量經濟學等近乎所有的與金融相關的內容。一級主要是介紹這這些金融工具,二級主要是對這些金融工具進行估值定價,三級主要是講如何運用這些金融工具進行資產配置。
CFA幾乎是給專門從事投行、投資、基金類從業者用的,而在國外這類工作並不是說考個CFA之類的就能找到,這類工作普遍來看門檻較高,特別是對學校有硬性要求,幾乎清一色必須是常青藤才行,私募基金類要求就更高了,可以說如果你是這類學校,考個CFA肯定是加分項,如果不是,就當普及金融知識也好。
CFP
國家金融理財師。
這個證書適合於銀行的個人理財從業人員,和以上證書相比難度較低。
分兩級,每一級必須先接受強制培訓才可以參加考試。是目前世界上權威的理財顧問認證項目之一,由國際財務策劃人員協會(IAFP)主辦,其人才培養方向是為客戶進行理財的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與風險偏好,提供包括客戶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財務建議,為之尋找一個最適合的理財方式,以確保其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金融理財師標准委員會,把CFP相關考試和標准引入到中國,它採用兩級認證制度,即金融理財師(簡稱AFP)和國際金融理財師(簡稱CFP),更切合中國本土特色。
③ 英國保誠的分紅保險真的有這么好嗎
您好,國外選保誠,國內選信誠。信誠人壽是由中國中信集團+英國保誠集團兩大世界500強👍聯手打造,因其擁有穩定的投資資源,所以分紅利潤可觀。
保險投資主要依託銀行,證券,基金,國家基礎建設等帶來收益。而信誠人壽擁有自己的投資渠道: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地產,華夏基金,M&G基金等。我們擁有專屬的理財服務團隊。2009年時已擁有近200名的基金經理。
擁有這樣強大的背景 實力,您可以放心的購買信誠理財產品。
④ 英國保誠集團的保誠與中國
從1986年開始,英國保誠集團已經開始細心留意中國人民所需。為了更深入了解中國市場,保誠集團在1994年在北京、上海及廣州設立了代表處。並於1997年在天津和沈陽增設兩家代表處,成為第一家代表機構的歐洲保險公司。
保誠的高級職員在集團主席和總裁率領下曾多次訪華,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高層領導互相交換意見。保誠還出席了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更成為雇員福利國際論壇董事局成員及社會保險與保險論壇的委員。多位中國高級官員也率團訪問集團的英國總公司及亞洲總部。
保誠在國內經常進行務實性的消費者調查,目的是更能深切了解中國人民所需。集團經常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彼此分享及交換寶貴的經驗,以促進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這種不但有利個人,更惠及全國的願望,令保誠全心全意細心聆聽,促進雙方了解。
衷誠合作之道 始於全情投入
保誠積極推動中國的保險業及令當地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培訓及獎勵計劃從一九八六年起,該集團開辦了一系列長、短期的培訓課程,更和中國金融學院及湖南財經學院設立英國保誠獎學金。保誠引以為榮的是資助中國金融學院設立了「英國保誠閱覽室,為院系內師生提供全面的保險參考書籍及製造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
英國保誠之友計劃,更邀請國內金融及保險專業人員前往香港、新加坡和英國的辦事處,參加為期長至一年的保險管理訓練課程。
高瞻遠矚 更創高峰
要落實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人壽保險業的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對年老時的經濟保障需求日殷。英國保誠集團擁有完善管理和雄厚財力,如能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可有助舒緩中國政府在此方面的負擔。相信通過引進先進的專業管理、市場拓展技巧、嶄新的產品以及靈活運用基金,可使中國的保險業務蓬勃發展。
英國保誠集團致力於培訓國內員工,為他們開拓新的保險領域,幫助推動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該公司會繼續用心聆聽各界反映,以全面實現對中國的承諾,同時通過積極及有建設性的交流,雙方的友好關系更趨鞏固和成熟。
⑤ 中國銀行有什麼背景
歷史
鴉片戰爭後,外國銀行湧入中國,通過壟斷國際匯兌業務、資本輸出、政治貸款、發鈔、經營中國對外賠款等手段,扼住了中國金融、財政的咽喉。1895年甲午戰爭後,外國資本大量涌進國門,中國的金融、財政狀況更加惡化。19世紀末,國內有識之士倡導興辦銀行,「以中國之銀,供中國之用」。
編輯本段
前身
中國銀行中國銀行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光緒30年元月28日(1903年3月14日),奕劻上奏「試辦大清戶部銀行推行銀幣」。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於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1906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1908年2月,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到1911年,大清銀行在全國各省省會和通商口岸設立分支機構35處,成為清末規模最大的銀行。
編輯本段
性質
大清銀行為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股本總額1000萬兩白銀,官商各佔半數。辛亥革命爆發後,作為清政府中央銀行的大清銀行,除上海分行外,分支機構絕大部分已經停業。為了保全商本,以大清銀行秘書長項藻馨為主的大清銀行股東,於1911年11月5日成立了股東聯合會,並於11月14日發布公告,公告的主要內容為:接各處分行報告,軍政府有誤認大清銀行全系官股,取去現洋庄折等要件,甚至將行員拘留,賬款紊亂,事機萬急;要求股東於11月18日到漢口路開會商討對策。參加股東會一系列活動的主要是大清銀行浙江籍股東及部分高級負責人。1911年12月4日,股東聯合會改名為「商股聯合會」。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時任政府司法總長的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此時,迅速建立新政府的中央銀行,是非常緊迫的事情。大清銀行本來就是清政府的國家銀行,實力雄厚,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央銀行是再合適不過了,正如陳錦濤在致臨時參議院咨文中所說「借已有之基礎,應目前之急需,既可以增長民國之實力,又可因其資金為通融,實為民國國家與銀行股東兩得兼利之道。」於是陳錦濤常駐上海,於漢口路大清銀行樓上專門籌劃此事。陳錦濤開始藉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著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
編輯本段
轉型
經過大清銀行南北方商股的充分醞釀籌劃,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於1912年1月初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一面停止大清銀行貿易,實行清理。其原有之官股500萬兩,即行消滅,備抵此次戰事地點各行所受損失及一切濫賬;一面組織中國銀行,以大清銀行房屋生財等項,統歸接收應用。股東等原有之大清銀行股份500萬兩,仍承認為中國銀行股份,照票面價額,換給股票作為舊股,另再加招商股500萬兩。」報告還對大清銀行如何改為中國銀行的具體辦法提出了意見:「一方面另設大清銀行清理機關,附屬於中國銀行內,另置簿據,劃分界限;另一方面自財政部批准之日起,作為籌備期間,由財政總長委任正副監督會同大清銀行股東代表籌辦一切。」
孫中山見到報告後,立即面示陳錦濤:「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已得舊政府正當之權利,自宜分別准予繼續。所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添招商股500萬兩,認為新政府之中央銀行,由部籌款,以雄財力,並請派正副監督,先行開辦,剋期成立。凡新舊營業賬款,請分電各省都督力加保護,並將該行原有房屋、器具、簿據等項先行發還各節,大致尚屬妥協,著即准行。」
陳錦濤立即以財政部名義,於1912年1月24日將上述指示書面批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同時委任吳鼎昌、薛頌瀛為正副監督。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傳達了批示。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
編輯本段
百年歷程
發展年表
1912年 中華民國順勢成立,中國銀行應運而生
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
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
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
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
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
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
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
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
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
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
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
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
1935年 國民政府壟斷金融,強迫中行再次改組
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
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
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
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
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
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
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
1949年 各地職工迎接解放,中行被順利接管
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
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
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
1968年-1976年 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
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
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
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
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
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
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
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
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
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奧運存摺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2008年 百年奧運,百年中行——北京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夥伴
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
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
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
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
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於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其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起改稱大清銀行(Ta Ching Goverment Bank),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改組而來。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
民國政府時期(1912-1949)
中國銀行自民國時期早年成立後一直擔負中央銀行職責直至1928年,此時國民政府另外設立中央銀行,並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和章程,「經國民政府之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當時總行亦從北京(時稱為北平)遷往上海辦公。
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並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留置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構部門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存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0-1978)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對外貿易事業發展,使國家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美國政府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和原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改革開放時期(1979-20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
中國銀行奧運紀念幣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專業管理,不再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股份制改革(2003-2004)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中國銀行成為了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作為國內A股市場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行上市沒有分拆任何資產,而是採取了整體上市方式,為國有銀行改制試點創造了一個成功範例。整體上市不留存續公司,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中國銀行品牌的統一經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中行適應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股權投資多元化的需要,更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業務發展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銀行卡之上的系統服務。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中國銀行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國際」)是中國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運行平台。中銀國際在中國內地、香港及紐約、倫敦、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擁有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中銀國際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財務顧問、定息收益、證券銷售、投資研究、直接投資、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中國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和聯營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其中,在香港擁有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六家分公司、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東亮保險專業有限公司和堡宜投資有限公司,在內地擁有中銀保險有限公司,澳門地區有聯豐亨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的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經營一般保險業務,業務品種齊全繁多,業務量多年位居當地同業前列。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中國銀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中國銀行擁有遍布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超過10,000家,境外機構600多家。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澳門的發鈔銀行。 程大穩拍攝於2009年,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並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注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中銀香港是香港地區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也是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銀行之一。重組後的中銀香港於2002年7月在香港掛牌上市。
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在近百年輝煌的發展歷史中,中國銀行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2003年,中國銀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2006年6月1日、7月5日,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按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市值計算,中國銀行為全球第五大銀行。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圓滿成功,提升中國銀行的品牌形象。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銀行同業、國內外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目前,中國銀行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8年入選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多次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10強企業」,被《亞洲風險》雜志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佳銀行」。2008年12月30日,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舉辦的「2008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年度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銀行憑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榮登「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大獎,贏得廣大消費者普遍贊譽,為中國品牌群體性的崛起奏響華彩樂章。在美國知名財經雜志《財富》與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Hay(合益)集團合作評選的25家「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中,中國銀行榜上有名。在A+H資本市場整體上市後,中國銀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等多個重要獎項。2009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一位。
在近百年歲月里,中國銀行以其穩健的經營、雄厚的實力、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深得廣大客戶信賴,並與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將秉承「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創建國際一流大銀行」的宗旨,依託其雄厚的實力、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銀行服務,與廣大客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海外發展
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由於歷史和業務發展的原因,中國銀行是目前國內銀行中最國際化的商業銀行,先後分別在中國香港(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融資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中銀國際期貨有限公司、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 、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集友銀行有限公司 、中銀國際英國保誠信託有限公司、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 、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 、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 )、中國澳門(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新加坡(新加坡分行、大坡支行、小坡支行、加東支行、中區支行、唐城支行、中銀國際(新加坡)有限公司)、日本(東京分行、大阪分行、橫濱分行、大手町辦事處)、澳大利亞(悉尼分行、中國銀行(澳大利亞)有限公司、中國城分行、墨爾本分行 、巴拉瑪打分行、好事圍分行、珀斯分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中國銀行 )、哈薩克(哈薩克中國銀行、亞聯分行)、韓國(首爾分行、安山分行 、大邱分行、九老分行)、泰國(曼谷分行)、越南(胡志明市分行)、菲律賓(馬尼拉分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分行、泗水分行)、巴林(巴林代表處)、英國(倫敦分行、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 、倫敦中國城分行、曼徹斯特分行 、格拉斯哥分行 、中銀國際(英國)有限公司 )、瑞士(中國銀行(瑞士)有限公司)、盧森堡(盧森堡分行、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 )、荷蘭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鹿特丹分行 )、法國(巴黎分行、十三區分行)、德國(法蘭克福分行、漢堡分行、杜塞爾多夫分行)、義大利(米蘭分行)、俄羅斯(俄羅斯中國銀行)、匈牙利 (匈牙利中國銀行 )、美國(紐約分行、紐約華埠分行 、洛杉磯分行)、英國開曼群島(開曼分行)、巴拿馬(巴拿馬分行)、加拿大(中國銀行(加拿大)有限公司、多倫多中區分行、多倫多士嘉堡分行 、多倫多萬錦分行、溫哥華分行 )、巴西(中國銀行(巴西)有限公司、聖保羅代表處 )、尚比亞(尚比亞中國銀行)、南非( 約翰內斯堡分行)、比利時(布魯塞爾分行)和柬埔寨(金邊分行)等3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
自1994年,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編輯本段
成就榮譽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中國銀行榮獲2009年」中國最佳私人銀行」
中國銀行獲2008年度「最佳融資銀行」獎
中國銀行榮獲「2008年度中國銀行業文明規范服務示範單位」全部名單
「2008年度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十佳商業銀行之「最佳財富管理品牌獎」
2008年財資「2008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
2009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一位。
2010年8月2日,由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路中心、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組織的「2010年全球契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典範報告獎」評選結果在上海世博園聯合國館正式揭曉,中國銀行200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被評為「2010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典範報告」。中國銀行被巴菲特雜志、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經濟學人周刊聯合評為2010年(第七屆)中國上市公司100強,排名第2位。
編輯本段
銀行標識
中國銀行行標於1986年經中國銀行總行批准正式使用。 行標從總體上看是古錢形狀代表銀行;「中」字代表中國;外圓表明中國銀行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大銀行。 中國銀行標識LOGO中文行名:中國銀行中文行名字體由郭沫若先生題寫,標識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設計。
⑥ 信誠更名為中信保誠
中信保誠即中信保誠人壽,是一家保險公司。原名為「信誠人壽」,2017年5月25日,保監會下發批復表示,批准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變更公司名稱為「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中信保誠由中信集團和保誠集團各50%股份合資組建,引領國內很多第一和唯一。全國第一家通俗化條款,武漢唯一準許銷售投連產品的公司。過去大家印象中的保險業務員都特能說,以產品為導向,什麼產品好賣就賣什麼,這是以產品為導向的銷售模式。而國外,是以需求為導向,客戶適合多少錢存銀行多少買保險多少買基金股票,保多少保額,保哪些險種都有科學依據。讓客戶明白為何需要保險,怎樣投保最劃算,買得明白買得放心,做中國最好的保險及理財方案提供者為己任。國內保險業畢竟只經歷了10多年發展,有很多需要向國外學習和完善的地方,外資先進產品、服務的引入,無疑會帶來有力競爭,迫使國內公司改善服務,得道實惠的是廣大消費者。
公司名稱變更說明:
信誠人壽此次擬變更的僅為公司中文名稱,原有英文名稱仍保持不變。此次更名是為了讓公司的中英文名稱保持一致,充分藉助雙方股東的品牌優勢,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進而更好地推動業務全面發展。但此次名稱變更不涉及公司股權變更,公司仍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和英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雙方各佔50%股份」。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⑦ 英國保誠集團,沒聽過,叫我去面試,有知道的朋友嗎找工作好辛苦,真不想白跑一趟啊!
英國保誠Prudential集團
地 址: 黃浦 南京西路338號天安中心16樓
聯 系 人: 劉經理
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公司性質: 中外合資
公司人數: 1000 人
注冊資金: 200000萬人民幣
公司介紹
2000年10月13日,英國保誠集團進入中國市場,在廣州正式成立合資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11億元人民幣,中國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各佔50%的股份,總部設在廣州。開業至今,公司秉持著「聆聽所至,信誠所在」的堅定信念不斷前進。以優異的市場表現、傑出的專業化運作實力活躍在中國市場,現已擁有超過10000名員工。
2005年5月,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公司已分別在南京、武漢、佛山、東莞、深圳、中山等地設立分支機構。
股東介紹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
中國中信集團CITIC是中國最具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直屬國務院,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創辦,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目前,中信集團全球擁有44家子公司(銀行),其中包括設在香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子公司;公司還在東京、紐約、鹿特丹設立了代表處。中信集團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金融、實業和其它服務業領域。其中,金融是中國中信集團的主體業務,其資產約占公司總資產的81%,包括兩家商業銀行以及證券、基金、信託、融資租憑等業務。截至2004年底,中信公司的總資產為7014.11億元;當年凈利潤為17.82億元。
英國保誠集團
英國保誠集團是享負盛名的跨國金融保險集團,全球500強企業。在英國、美國、亞洲和歐洲大陸等其選定的市場中提供零售金融服務和基金管理服務。
保誠在英國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管理最大的長期基金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今天,保誠在全球擁有1600多萬客戶,管理資產逾3800億美元(截至2005年6月30日)。
保誠在英國是一家領先的金融產品提供商,為客戶提供零售金融服務。集團旗下的M&G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英國和歐洲基金約有2,300億美元。此外, 保誠擁有78%股份的Egg公司,通過其www.egg.com網站提供銀行、保險和投資產品服務。
英國保誠在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金融投資管理業務,包括中國、香港、台灣、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以市場覆蓋量及在當地市場排列前5位的數目計算, 英國保誠在亞洲是最具規模的歐洲金融公司。在1923年, 英國保誠已駐足亞洲, 現已擁有超過17萬名員工。
公司文化
聆聽是中國古老文明中最深邃的文化之一,因為聆聽,才有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心心相契;因為聆聽,才有絕世傳唱的千古流芳。在歷史長河中,關於聆聽的傳奇一直演繹著,從未間斷……
今朝,因為聆聽,擁有深厚根基的中國的中信集團和有150多年歷史的英國保誠集團才得以握手,共同演繹中國悠久文化和西方先進管理理念的傳奇。因為堅持聆聽,今天信誠有信心成為「中國最好的金融理財方案的提供者」,更有信心未來成為人生規劃時的第一選擇。
目前,信誠上海分公司的蓬勃發展需要有志有才有德的人士加盟,在信誠,相信令人羨慕的收入、令人期待的進階培訓課程、令人興奮的職業晉升發展空間都能讓你驕傲——你是信誠人!
福利制度:
1)養老金+醫療金+其他多種商業保險
2)每年多次的國內游,一到二次海外游,多次海外高峰會議
3)每年年終將與公司總裁,董事長共進榮譽晚宴
培訓:
1)公司將提供12種全球先進的漸階式培訓課程(例如DSS,ASDP,AMPC)
2)每年多次的封閉式度假村培訓
⑧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的金融業務
中信集團擁有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資產管理、期貨
等門類齊全的金融業務,金融綜合服務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 2008年,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大力推進中信集團所屬金融子公司之間,以及金融子公司與非金融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協同,建立了「中信網上金融超市」,發展網上綜合金融業務,各金融子公司之間通過金融交叉產品銷售以及對重大項目進行聯合市場營銷,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在 20個地區建立了由金融子公司與非金融子公司共同參與的地方分支機構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子公司客戶、網點、銷售等資源共享;全面完成客戶信息系統的整合與遷移工作,著手規劃和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為各子公司共享客戶資源及交叉銷售創造條件。 截至 2008年末,中信集團金融業務總資產 13,204億元,同比增長 16.6%;營業收入 750億元,同比增長 35.6%; 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 212億元,同比增長 46.2%。 銀行業務是中信集團金融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信集團在中國境內控股上市公司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中信銀行國際化發展戰略繼續穩步推進。2010年5月,中信嘉華銀行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國際,標志著購並完成後相關戰略整合進程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中信銀行國際全年實現合並稅後凈利潤10.57億港元,同比增長10.9%,在創歷史最高盈利的同時,各項經營指標均呈現健康較快的發展態勢,並購協同效應逐步體現。本行與BBVA、中信銀行國際組成的「三位一體」戰略聯盟不斷將各業務合作推向縱深,年度內本行與BBVA在汽車金融、私人銀行方面的合資項目正積極推進審批,資金資本、國際業務、養老金等領域業務合作規模也得到迅速增長。
2010年,中信銀行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首次突破200億,達215.0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0.20%。平均權益回報率(ROAE)19.29%,每股收益0.55元,分別較上年提高6.38個百分點和增長0.18元,經營效益創歷史新高;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雙降,撥備覆蓋率提升至213.51%,資產質量保持良好;總資產首次突破兩萬億,達20,813.14億元,各項存款18,724.79億元,各項貸款12,642.45億元,業務規模再上新台階。基於穩健的業績表現和良好的市場聲譽,本行在《金融時報》社聯合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共同舉辦的「金龍獎」評選中,繼2009年獲得唯一「最佳股份制商業銀行」獎項後,2010年再度蟬聯該獎項,體現了市場和業界對本行綜合競爭能力的充分肯定。
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是中信集團在香港控股經營的上市金融機構,也是中信金融業在海外的重要平台。 2008年11月5日,在中信集團的安排下,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資本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成功實現私有化,從香港聯交所退市,消除了交叉持股,為中信集團整合旗下商業銀行業務打下了基礎。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所屬中信嘉華銀行核心業務盈利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全年營業收入18億港幣,凈利潤 1.3億港幣。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紀、股票承銷、債券承銷、投行和基金等業務市場份額繼續提升,保持行業領先地位;通過完善制度、改進內部協作、建設信息平台、降低自營規模和嚴格承銷項目審核等措施,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增資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嘗試拓展海外業務;成立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並發起設立綿陽產業基金,進一步加快買方業務發展。2008年中信證券公司實現凈利潤73.05億元,盡管同比下降40%,但佔全行業凈利潤的比例由9%提高到約15%。
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中信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是中信證券公司的主要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中信建投證券公司總資產358.18億元,凈資產52.14億元,2008年實現凈利潤17.39億元。中信金通證券公司總資產103.89億元,凈資產17.69億元,2008年實現凈利潤7.07億元。中信萬通證券公司總資產58.51億元,凈資產16.67億元,2008年實現凈利潤3.73億元。 中信集團與英國保誠集團各占股50%的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已在中國10個省市的30個城市開展業務,銀保業務發展較快,期繳業務比例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2008年規模保費 37.1億元,新單年繳化保費 10億元,內含價值達 27.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23%、17%和43%,新單年繳化保費在外資及合資壽險公司中居第二位。
天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國際標准組建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主要經營財產保險和健康保險等業務。中信集團持有該公司 27.62%的股份,為其主要股東之一。截至 2008年底,天安保險股份公司擁有 32家分公司、 1200家營銷網點, 2008年該公司保費規模近70億,近幾年規模保費位於中小保險公司前列。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均為中信證券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截至 2008年底,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總資產 21.9億元, 2008年實現凈利潤 12.2億元;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總資產 2.6億元, 2008年實現凈利潤 0.48億元。 2008年中信證券公司對旗下基金業務進行整合,由華夏基金吸收合並中信基金,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
中信信託公司、英國保誠集團各持股 49%的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為 222.5億元, 2008年實現凈利潤 3091萬元。
⑨ 英國保誠集團上海分公司是什麼公司
英國保誠集團是一家國際領先的金融服務機構,在英國、美國、亞洲和歐洲大陸等 其選定的市場中提供零售金融服務和基金管理服務。
保誠在英國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管理最大的長期基金也有100多年的歷史。 今天,保誠在全球擁有1600多萬客戶,管理資產逾3800億美元(截至2005年6月30日)。
保誠在英國是一家領先的金融產品提供商,為客戶提供零售金融服務。集團旗下的 M&G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英國和歐洲基金約有2,300億美元。此外, 保誠擁有78%股份 的Egg公司,通過其www.egg.com網站提供銀行、保險和投資產品服務。
英國保誠在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金融投資管理業務,包括中國、香港、台灣、 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以 市場覆蓋量及在當地市場排列前5位的數目計算, 英國保誠在亞洲是最具規模的歐 洲金融公司。在1923年, 英國保誠已駐足亞洲, 現已擁有超過17萬名員工。
公司文化
聆聽是中國古老文明中最深邃的文化之一,因為聆聽,才有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 水、心心相契;因為聆聽,才有絕世傳唱的千古流芳。在歷史長河中,關於聆聽的 傳奇一直演繹著,從未間斷……
今朝,因為聆聽,擁有深厚根基的中國的中信集團和有150多年歷史的英國保誠集 團才得以握手,共同演繹中國悠久文化和西方先進管理理念的傳奇。
歡迎有識之士書寫新的傳奇!
待遇: 優厚的薪資及福利待遇。
福利制度:
1)養老金+醫療金+其他多種商業保險
2)每年多次的國內游,一到二次海外游,多次海外高峰會議
3)每年年終將與公司總裁,董事長共進榮譽晚宴
培訓:
1)公司將提供全球先進的漸階式培訓課程(例如ASPC,ASTC,EMD)
2)每年多次的封閉式度假村培訓
公司行業: 金融/銀行/保險/證券
公司類型: 合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