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關於「泡泡男孩」的事啊
生下來沒有免疫系統,只能生活在無菌「塑料罩」中
據英國《每日鏡報》27日報道,英國蘭開夏郡尼爾森市5周大男嬰佐海布被稱做是「泡泡男孩」,因為他生下來就沒有免疫系統,只能生活在一個消毒無菌的透明「塑料隔離罩」中。醫生不允許家人擁抱他,因為哪怕一個充滿疼愛的吻,都可能會給佐海布帶來致命的細菌,奪走他的性命。
天生缺乏免疫系統
據報道,英國蘭開夏郡尼爾森市5周大男嬰佐海布從出生後就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免疫缺乏症(SCID),佐海布的體內沒有任何有效的免疫系統,只能生活在紐卡斯爾市兒童骨髓移植中心的一個無菌高科技「透明塑料罩」中,佐海布因此被稱做「泡泡男孩」。
盡管佐海布已經5周大,但是32歲的父親薩吉德和4歲的哥哥哈米德只能通過「塑料泡泡」看著他,而無法張開手對他進行擁抱;只有26歲的母親路克薩娜在接受殺菌消毒處理後,才可以抱著佐海布給他餵奶。路克薩娜必須遵守嚴格的消毒規則,有時甚至要戴手套。父親薩吉德和哥哥哈米德盡管可以在旁邊觀看,但他們的身體卻絕不可以越過一條紅線。
任何細菌都能致命
據醫生稱,由於佐海布的體內沒有任何免疫系統,所以他感染上任何種類的細菌,都會引發致命的後果。一個普通人的擁抱也會給他帶來致命的細菌,甚至連一個充滿疼愛的吻,都可能會殺死他。
母親路克薩娜說:「面對這一疾病真是太令人痛苦了,所有家人都絕望地想要擁抱佐海布,看著他的眼睛,親吻他的臉,可是由於擔心他感染細菌,只有少數護士才可以接觸他。我也只有在餵奶時才可以抱抱他。有時候我們感到難以接受,不過我們知道,那個塑料泡泡救了他的命。」
惟一希望骨髓移植
「免疫缺乏症」是一種遺傳基因疾病,惟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骨髓移植。事實上,佐海布的4歲哥哥哈米德生下來時也患有過這種疾病,但在接受來自母親的骨髓移植後,目前已經痊癒。
② 對細胞工程利與弊的看法
這應該是個論文, 需要什麼自己找吧
基因工程的利弊
基因工程的利與弊說
【摘要與前言】
基因工程技術,在醫葯及農業上應用廣泛。這項尖端科技加上最近突破性的生殖科技,卻引發人們極大的隱憂及爭論。
生物學家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生物的表徵遺傳自其親代。生物細胞的細胞核,含有染色體,組成分為DNA。DNA含有四種鹼基(簡稱A、T、C、G)。這些鹼基在DNA中看似雜亂無章,但它們的排列順序,正代表遺傳訊息。每三個鹼基代表一種胺基酸的密碼。基因就是這些遺傳密碼的組合,亦即代表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每個基因含有啟動控制區,以調控基因的表達。
基因工程是一項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術。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轉殖送入另一種細胞中,甚至可把細菌、動植物的基因互換。當某一基因進入另一種細胞,就會改變這個細胞的某種功能。基因工程對於人類的利弊一直是個爭議的問題,主要是這項技術創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組基因。但它為醫葯界帶來新希望,在農業上提高產量改良作物,也可對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提供解決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偵查。但它亦引起很大的憂慮與關切。當此科技由嚴謹的實驗室轉移至大規模醫葯應用或商業生產時,我們如何評估它的安全性?此項技術是否可能因為人為失控,反而危害人類健康並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
【正文】
觀點:辨證的看待基因工程的利與弊
一.基因工程可用來篩檢及治療遺傳疾病。
遺傳疾病乃是由於父或母帶有錯誤的基因。基因篩檢法可以快速診斷基因密碼的錯誤;基因治療法則是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治療這類疾病。產前基因篩檢可以診斷胎兒是否帶有遺傳
疾病,這種篩檢法甚至可以診斷試管內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兩天大,尚在八個細胞階段的
試管胚胎。做法是將其中之一個細胞取出,抽取DNA,偵測其基因是否正常,再決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親的子宮發育。胎兒性別同時也可測知。
但是廣泛的基因篩檢將會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果有人接受基因篩檢,發現在某個年齡將因某種病死亡,勢必將會極度改變他的人生觀。雖然基因篩檢可幫助醫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療病人,但可能妨礙他的未來生活就業。譬如人壽保險公司將會要求客戶提供家族健康數據,如心臟病、糖尿病、乳癌等,而針對高危險群家族成員設定較高的保費。保險公司可由基因篩檢資料預知客戶的預估壽命。這些人可能因而得不到保險的照顧,也可能使這些人被公司老闆提早解聘。
二.基因工程配合生殖科技——全人類的震撼
基因篩檢並不改變人的遺傳組成,但基因治療則會。科學家正努力改變遺傳病人的錯誤基因,把好的基因送入其中以糾正錯誤。因為這是在操作生命的基本問題,必須格外小心。首先須劃分醫療及非醫療的行為。醫療行為目的在治病,非醫療者如想提高孩子的身高、智慧等。選擇胎兒性別也是非醫療行為,不能被接受,但是遇到某些性連遺傳的疾病,選擇胎兒的性別就是可被接受的醫療行為。另一項須區分的,就是體細胞(somatic cell)或生殖細胞(germ-line cell)的基因操作。體細胞的基因操作隻影響身體的體細胞,不影響後代。但卵子、精子等生殖細胞之基因操作,會直接影響後代,目前基因工程禁止直接用在生殖細胞上。
三.基因治療法——遺傳病人的福音
目前醫學界正在臨床試驗多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法。最早採用基因治療的是一種先天免疫缺乏症,又稱氣泡男孩症(bubble-boy disease),患病嬰幼童因為腺脫胺(adenosine deaminase)基因有缺陷,骨髓不能製造正常白血球發揮免疫功能,必須生活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空氣罩內。最新的治療法是由病人骨髓分離出白血球的幹細胞,把正常的酵素基因接在經過改造不具毒性的反錄病毒(retrovirus),藉此病毒送入白血球幹細胞,再將幹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則病人可產生健康的白血球獲得免疫功能。這項臨床試驗,在美國的女病童證明很成功。
另一種較便捷的治療法亦在實驗中,纖維性囊腫(cystic fibrosis)在英國平均每兩千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症。病人無法製造形成細胞膜氯離子通道的蛋白。此蛋白分布於分泌性細胞的胞膜上,控制氯離子的運輸,使黏液暢通。病人體內因缺乏此蛋白,體內濃黏液堆積阻塞肺部通道,甚至發炎死亡。為了治療此病,目前正在發展新方法,將正常基因加入霧狀噴劑中,病人可借著吸入噴劑,使基因進入肺細胞產生蛋白,達到治療目的。
四.農林漁牧的應用——生態環保的顧慮
目前全世界正重視發展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農業除了具有經濟效益,還要生生不息,不破壞生態環境。基因工程正可幫忙解決這類問題。基因工程可以改良農糧作物的營養成分或增強抗病抗蟲特性。可以增加畜禽類的生長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質及脂肪含量等。
英國愛丁堡科學家已經可以使綿羊分泌含有人類抗胰蛋白(α-1-antitryspin)的羊奶。抗胰蛋白可以治療遺傳性肺氣腫,價格很昂貴。若以後能由羊奶大量製造,將變得很便宜。但是目前以基因工程開發培育基因轉殖綿羊的過程,仍是很費時費錢的。
基因轉殖的細菌用處也很大,如改造細菌可以消化垃圾廢紙,而這些細菌又可成為一種
蛋白質的營養來源。基因轉殖的細菌可帶有人類基因,以生產醫療用的胰島素及生長激素等。
其實基因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在某些方面而言並不稀奇。自古以來,人們即努力而有計劃地進行育種,譬如一個新種小麥,乃是經過上千代重復雜交育成的。目前的小麥含有許
多源自野生黑麥的基因。農人早在基因工程技術發明以前,就知道將基因由一種生物轉移至另一生物。傳統的育種也可大量提高產量。但是傳統的育種過程緩慢,結果常常難以預料。基因工程可選擇特定基因送入生物體內,大大提高育種效率,更可把基因送入分類上相差很遠的生物,這是傳統的育種做不到的。不久,在美國即將有基因工程培育出來的西紅柿要上市了。這種西紅柿含有反意基因(antisense gene),能使西紅柿成熟時不會變軟易爛。
基因工程也生產抗病抗蟲作物,使作物本身製造出「殺蟲劑」。如此農夫就不需費力噴灑農葯,使我們有健康的生活環境。也可培育出抗旱耐鹽作物以適合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如此可克服第三世界的糧食短缺問題。但是,會產生「殺蟲劑」的作物,也可能對大環境有害,它們或許會殺死不可預期的益蟲,影響昆蟲生態的平衡。在高鹽的沼澤地種植基因工程育成的作物,可能會干擾了生態系統。假如熱帶作物改造得可以於溫帶地區生長,可能會嚴重傷害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因為農作物水果的輸出是他們的主要收入。最近更逐漸發現危害作物的害蟲,已經慢慢地演化,以抵抗基因轉殖作物所產生的「殺蟲劑」了。基因工程培育的魚,也引起一連串的問題。目前已送兩個基因到鯉魚中,一是生長激素,一是抗凍蛋白(antifreeze protein)。若有人不小心或刻意地把這些魚放入自然環境的河、湖中,將會嚴重影響自然界的魚群生態。
五.基因轉殖動物——愛護動物人士的關切
基因轉殖動物對於生物醫學研究,真是一大恩賜。科學家現在可將基因送入實驗室的老鼠,以研究基因的表達調控功能。也可以把實驗動物的某個基因刻意破壞,培育出患有類似人類遺傳疾病的動物,以利治療方法的探討。美國一家公司已經培育出一種基因轉殖老鼠,它在數個月大時會長出癌瘤,此項發明正在申請專利。但是愛護動物人士已表示嚴重關切,他們認為應該限制基因工程技術如此折磨虐待實驗動物。
(註:基因工程的應用並不只有以上部分,我只對以上部分發表個人觀點。)
【結語】
不久的將來,基因工程技術仍只限於轉殖少數的基因,如此培育出來的生物仍將是我們熟悉的生物。但是有很多疾病及生物特徵是由多數基因決定的,而且基因常常不是獨立行使功能,它們會受環境的影響。譬如一組基因會造成某人罹患氣喘,但症狀受生活的環境影響很大。一個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與環境因子(飲食條件)息息相關。一個天才鋼琴家的音樂天賦包括聽力及靈敏的雙手巧妙地配合,這跟他的遺傳基因、童年音樂的啟發、生活環境等都有關連。所以我們在還未了解基因與環境因子的互動關系前,還不能奢望創造出具有超高智商的人,或是利用基因篩檢法篩選出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
21世紀是基因工程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基因工程的興起是生物革命的必然結果,盡管基因工程的隱憂及爭論眾說紛紜,但其給人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隨著生物界的不斷發展,使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證,讓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感受基因工程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③ 美國叫泡泡的俗稱什麼疾病
是一種先天免疫缺乏症,又稱氣泡男孩症(bubble-boy disease),患病嬰幼童因為腺脫胺(adenosine deaminase)基因有缺陷,骨髓不能製造正常白血球發揮免疫功能,必須生活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空氣罩內
④ 舉例說說使用基因工程的利與弊,的答案是什麼
觀點:辨證的看待基因工程的利與弊
一.基因工程可用來篩檢及治療遺傳疾病。
遺傳疾病乃是由於父或母帶有錯誤的基因。基因篩檢法可以快速診斷基因密碼的錯誤;基因治療法則是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治療這類疾病。產前基因篩檢可以診斷胎兒是否帶有遺傳
疾病,這種篩檢法甚至可以診斷試管內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兩天大,尚在八個細胞階段的
試管胚胎。做法是將其中之一個細胞取出,抽取DNA,偵測其基因是否正常,再決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親的子宮發育。胎兒性別同時也可測知。
但是廣泛的基因篩檢將會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果有人接受基因篩檢,發現在某個年齡將因某種病死亡,勢必將會極度改變他的人生觀。雖然基因篩檢可幫助醫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療病人,但可能妨礙他的未來生活就業。譬如人壽保險公司將會要求客戶提供家族健康數據,如心臟病、糖尿病、乳癌等,而針對高危險群家族成員設定較高的保費。保險公司可由基因篩檢資料預知客戶的預估壽命。這些人可能因而得不到保險的照顧,也可能使這些人被公司老闆提早解聘。
二.基因工程配合生殖科技——全人類的震撼
基因篩檢並不改變人的遺傳組成,但基因治療則會。科學家正努力改變遺傳病人的錯誤基因,把好的基因送入其中以糾正錯誤。因為這是在操作生命的基本問題,必須格外小心。首先須劃分醫療及非醫療的行為。醫療行為目的在治病,非醫療者如想提高孩子的身高、智慧等。選擇胎兒性別也是非醫療行為,不能被接受,但是遇到某些性連遺傳的疾病,選擇胎兒的性別就是可被接受的醫療行為。另一項須區分的,就是體細胞(somatic cell)或生殖細胞(germ-line cell)的基因操作。體細胞的基因操作隻影響身體的體細胞,不影響後代。但卵子、精子等生殖細胞之基因操作,會直接影響後代,目前基因工程禁止直接用在生殖細胞上。
三.基因治療法——遺傳病人的福音
目前醫學界正在臨床試驗多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法。最早採用基因治療的是一種先天免疫缺乏症,又稱氣泡男孩症(bubble-boy disease),患病嬰幼童因為腺脫胺(adenosine deaminase)基因有缺陷,骨髓不能製造正常白血球發揮免疫功能,必須生活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空氣罩內。最新的治療法是由病人骨髓分離出白血球的幹細胞,把正常的酵素基因接在經過改造不具毒性的反錄病毒(retrovirus),藉此病毒送入白血球幹細胞,再將幹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則病人可產生健康的白血球獲得免疫功能。這項臨床試驗,在美國的女病童證明很成功。
另一種較便捷的治療法亦在實驗中,纖維性囊腫(cystic fibrosis)在英國平均每兩千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症。病人無法製造形成細胞膜氯離子通道的蛋白。此蛋白分布於分泌性細胞的胞膜上,控制氯離子的運輸,使黏液暢通。病人體內因缺乏此蛋白,體內濃黏液堆積阻塞肺部通道,甚至發炎死亡。為了治療此病,目前正在發展新方法,將正常基因加入霧狀噴劑中,病人可借著吸入噴劑,使基因進入肺細胞產生蛋白,達到治療目的。
四.農林漁牧的應用——生態環保的顧慮
目前全世界正重視發展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農業除了具有經濟效益,還要生生不息,不破壞生態環境。基因工程正可幫忙解決這類問題。基因工程可以改良農糧作物的營養成分或增強抗病抗蟲特性。可以增加畜禽類的生長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質及脂肪含量等。
英國愛丁堡科學家已經可以使綿羊分泌含有人類抗胰蛋白(α-1-antitryspin)的羊奶。抗胰蛋白可以治療遺傳性肺氣腫,價格很昂貴。若以後能由羊奶大量製造,將變得很便宜。但是目前以基因工程開發培育基因轉殖綿羊的過程,仍是很費時費錢的。
基因轉殖的細菌用處也很大,如改造細菌可以消化垃圾廢紙,而這些細菌又可成為一種
蛋白質的營養來源。基因轉殖的細菌可帶有人類基因,以生產醫療用的胰島素及生長激素等。
其實基因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在某些方面而言並不稀奇。自古以來,人們即努力而有計劃地進行育種,譬如一個新種小麥,乃是經過上千代重復雜交育成的。目前的小麥含有許
多源自野生黑麥的基因。農人早在基因工程技術發明以前,就知道將基因由一種生物轉移至另一生物。傳統的育種也可大量提高產量。但是傳統的育種過程緩慢,結果常常難以預料。基因工程可選擇特定基因送入生物體內,大大提高育種效率,更可把基因送入分類上相差很遠的生物,這是傳統的育種做不到的。不久,在美國即將有基因工程培育出來的西紅柿要上市了。這種西紅柿含有反意基因(antisense gene),能使西紅柿成熟時不會變軟易爛。
基因工程也生產抗病抗蟲作物,使作物本身製造出「殺蟲劑」。如此農夫就不需費力噴灑農葯,使我們有健康的生活環境。也可培育出抗旱耐鹽作物以適合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如此可克服第三世界的糧食短缺問題。但是,會產生「殺蟲劑」的作物,也可能對大環境有害,它們或許會殺死不可預期的益蟲,影響昆蟲生態的平衡。在高鹽的沼澤地種植基因工程育成的作物,可能會干擾了生態系統。假如熱帶作物改造得可以於溫帶地區生長,可能會嚴重傷害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因為農作物水果的輸出是他們的主要收入。最近更逐漸發現危害作物的害蟲,已經慢慢地演化,以抵抗基因轉殖作物所產生的「殺蟲劑」了。基因工程培育的魚,也引起一連串的問題。目前已送兩個基因到鯉魚中,一是生長激素,一是抗凍蛋白(antifreeze protein)。若有人不小心或刻意地把這些魚放入自然環境的河、湖中,將會嚴重影響自然界的魚群生態。
五.基因轉殖動物——愛護動物人士的關切
基因轉殖動物對於生物醫學研究,真是一大恩賜。科學家現在可將基因送入實驗室的老鼠,以研究基因的表達調控功能。也可以把實驗動物的某個基因刻意破壞,培育出患有類似人類遺傳疾病的動物,以利治療方法的探討。美國一家公司已經培育出一種基因轉殖老鼠,它在數個月大時會長出癌瘤,此項發明正在申請專利。但是愛護動物人士已表示嚴重關切,他們認為應該限制基因工程技術如此折磨虐待實驗動物。
(註:基因工程的應用並不只有以上部分,我只對以上部分發表個人觀點。)
【結語】
不久的將來,基因工程技術仍只限於轉殖少數的基因,如此培育出來的生物仍將是我們熟悉的生物。但是有很多疾病及生物特徵是由多數基因決定的,而且基因常常不是獨立行使功能,它們會受環境的影響。譬如一組基因會造成某人罹患氣喘,但症狀受生活的環境影響很大。一個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與環境因子(飲食條件)息息相關。一個天才鋼琴家的音樂天賦包括聽力及靈敏的雙手巧妙地配合,這跟他的遺傳基因、童年音樂的啟發、生活環境等都有關連。所以我們在還未了解基因與環境因子的互動關系前,還不能奢望創造出具有超高智商的人,或是利用基因篩檢法篩選出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
21世紀是基因工程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基因工程的興起是生物革命的必然結果,盡管基因工程的隱憂及爭論眾說紛紜,但其給人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隨著生物界的不斷發展,使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證,讓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感受基因工程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⑤ 12歲才走出隔離罩的「泡泡男孩」,究竟是怎麼回事
人生是由短暫的開花期和長久的花枯萎構成的。——烏蘭德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擁有這兩期,可能有些人不那麼幸運,不幸到可能連長久的枯萎都不能長久,只有短暫的開放和短暫的衰竭。美國一男孩兒出生時就身患疾病,只能在無菌的泡泡里生活,直到他12歲時才走出了泡泡隔離罩,但是也是在這時他死了,在死亡前他第一次觸摸到了媽媽。
生而不易,與泡沫相依
泡泡雖美,但是易碎,脆弱不堪,然而卻有人依靠著它生存。這是多麼脆弱的存在。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有一個小男孩兒,剛出生就被放進了泡泡隔離罩里,並且此後就一直在泡泡里生活,他叫戴維·菲利普·維特爾,由於他一出生就被迫在泡泡里生活而出名,人稱“泡泡男孩”。
“人生與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暫,趁自己還健健康康時,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讓生命有屬於自己的最高價值,不枉此行。
⑥ 求基因工程論文
基因工程的意義有: 1,可以定向的改變生物的性狀 2,可以打破物種的界限,排除遠源雜交的不親和性. 3,可以產生工程菌,治理環境污染,還可以大批量生產基因工程葯物 4,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還可以得到各種抗性強的作物
⑦ 美國有一個病人人稱泡泡男孩 他得的是什麼病
衛·威特,一個在泡泡里生活了12年,從來沒有過親人的擁抱的男孩."他在塑料泡泡里度過了12年的光陰,他渴望親人深情地擁抱,卻在臨死那一刻,第一次觸摸到媽媽的手.""他是經受苦難卻從不哭泣的美麗天使,他幫助成千上萬的孩子獲得新生。"
1971年9月21日,他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聖魯克醫院。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個無菌透明的塑料隔離罩中,因為他患有一種及其罕見的基因缺陷疾病―「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簡稱SCID)」。他的體內沒有任何免疫系統,沒有任何抵禦細菌、病毒的能力。對他來說,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滿著致命的威脅,甚至連母親一個充滿疼愛的吻或者擁抱,都可能會給他帶來可怕的後果。大部分患有「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的新生兒都在出生後不久夭折了。醫生們認為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骨髓移植手術。但是醫學測試發現,「泡泡男孩」父親、母親和姐姐的骨髓都與他的骨髓不匹配,而醫生們向全球徵求合適的骨髓幹細胞供體的努力也毫無結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泡泡男孩」在泡泡里等待著,但希望慢慢變成了失望,為他治療的醫生也一個個離他而去。與世隔絕的壓抑和孤寂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與日俱增。那些曾經把「泡泡男孩」案例稱為醫學史上的奇跡的人們開始反思並決定,不能再把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像實驗用的小白鼠一樣囚禁在牢籠里了!
1983年底,新任主治醫生為「泡泡男孩」移植了姐姐凱瑟琳的骨髓幹細胞,雖然兩人的骨髓並不完全匹配。手術後,凱瑟琳骨髓內潛伏的致命病毒就侵入了他脆弱的身體,並肆意地大量繁殖,醫生竭盡全力為他搶救也無濟於事。最終,醫生放棄了治療,把「泡泡男孩」從禁錮了他12年的泡泡里抱了出來。
1984年2月22日,與病魔和孤獨斗爭了12年半的「泡泡男孩」享受著生命的尊嚴與自由,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⑧ 細胞工程的利弊
基因工程的利弊
基因工程的利與弊說
【摘要與前言】
基因工程技術,在醫葯及農業上應用廣泛。這項尖端科技加上最近突破性的生殖科技,卻引發人們極大的隱憂及爭論。
生物學家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生物的表徵遺傳自其親代。生物細胞的細胞核,含有染色體,組成分為DNA。DNA含有四種鹼基(簡稱A、T、C、G)。這些鹼基在DNA中看似雜亂無章,但它們的排列順序,正代表遺傳訊息。每三個鹼基代表一種胺基酸的密碼。基因就是這些遺傳密碼的組合,亦即代表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每個基因含有啟動控制區,以調控基因的表達。
基因工程是一項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術。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轉殖送入另一種細胞中,甚至可把細菌、動植物的基因互換。當某一基因進入另一種細胞,就會改變這個細胞的某種功能。基因工程對於人類的利弊一直是個爭議的問題,主要是這項技術創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組基因。但它為醫葯界帶來新希望,在農業上提高產量改良作物,也可對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提供解決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偵查。但它亦引起很大的憂慮與關切。當此科技由嚴謹的實驗室轉移至大規模醫葯應用或商業生產時,我們如何評估它的安全性?此項技術是否可能因為人為失控,反而危害人類健康並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
【正文】
觀點:辨證的看待基因工程的利與弊
一.基因工程可用來篩檢及治療遺傳疾病。
遺傳疾病乃是由於父或母帶有錯誤的基因。基因篩檢法可以快速診斷基因密碼的錯誤;基因治療法則是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治療這類疾病。產前基因篩檢可以診斷胎兒是否帶有遺傳
疾病,這種篩檢法甚至可以診斷試管內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兩天大,尚在八個細胞階段的
試管胚胎。做法是將其中之一個細胞取出,抽取DNA,偵測其基因是否正常,再決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親的子宮發育。胎兒性別同時也可測知。
但是廣泛的基因篩檢將會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果有人接受基因篩檢,發現在某個年齡將因某種病死亡,勢必將會極度改變他的人生觀。雖然基因篩檢可幫助醫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療病人,但可能妨礙他的未來生活就業。譬如人壽保險公司將會要求客戶提供家族健康數據,如心臟病、糖尿病、乳癌等,而針對高危險群家族成員設定較高的保費。保險公司可由基因篩檢資料預知客戶的預估壽命。這些人可能因而得不到保險的照顧,也可能使這些人被公司老闆提早解聘。
二.基因工程配合生殖科技——全人類的震撼
基因篩檢並不改變人的遺傳組成,但基因治療則會。科學家正努力改變遺傳病人的錯誤基因,把好的基因送入其中以糾正錯誤。因為這是在操作生命的基本問題,必須格外小心。首先須劃分醫療及非醫療的行為。醫療行為目的在治病,非醫療者如想提高孩子的身高、智慧等。選擇胎兒性別也是非醫療行為,不能被接受,但是遇到某些性連遺傳的疾病,選擇胎兒的性別就是可被接受的醫療行為。另一項須區分的,就是體細胞(somatic cell)或生殖細胞(germ-line cell)的基因操作。體細胞的基因操作隻影響身體的體細胞,不影響後代。但卵子、精子等生殖細胞之基因操作,會直接影響後代,目前基因工程禁止直接用在生殖細胞上。
三.基因治療法——遺傳病人的福音
目前醫學界正在臨床試驗多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法。最早採用基因治療的是一種先天免疫缺乏症,又稱氣泡男孩症(bubble-boy disease),患病嬰幼童因為腺脫胺(adenosine deaminase)基因有缺陷,骨髓不能製造正常白血球發揮免疫功能,必須生活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空氣罩內。最新的治療法是由病人骨髓分離出白血球的幹細胞,把正常的酵素基因接在經過改造不具毒性的反錄病毒(retrovirus),藉此病毒送入白血球幹細胞,再將幹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則病人可產生健康的白血球獲得免疫功能。這項臨床試驗,在美國的女病童證明很成功。
另一種較便捷的治療法亦在實驗中,纖維性囊腫(cystic fibrosis)在英國平均每兩千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症。病人無法製造形成細胞膜氯離子通道的蛋白。此蛋白分布於分泌性細胞的胞膜上,控制氯離子的運輸,使黏液暢通。病人體內因缺乏此蛋白,體內濃黏液堆積阻塞肺部通道,甚至發炎死亡。為了治療此病,目前正在發展新方法,將正常基因加入霧狀噴劑中,病人可借著吸入噴劑,使基因進入肺細胞產生蛋白,達到治療目的。
四.農林漁牧的應用——生態環保的顧慮
目前全世界正重視發展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農業除了具有經濟效益,還要生生不息,不破壞生態環境。基因工程正可幫忙解決這類問題。基因工程可以改良農糧作物的營養成分或增強抗病抗蟲特性。可以增加畜禽類的生長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質及脂肪含量等。
英國愛丁堡科學家已經可以使綿羊分泌含有人類抗胰蛋白(α-1-antitryspin)的羊奶。抗胰蛋白可以治療遺傳性肺氣腫,價格很昂貴。若以後能由羊奶大量製造,將變得很便宜。但是目前以基因工程開發培育基因轉殖綿羊的過程,仍是很費時費錢的。
基因轉殖的細菌用處也很大,如改造細菌可以消化垃圾廢紙,而這些細菌又可成為一種
蛋白質的營養來源。基因轉殖的細菌可帶有人類基因,以生產醫療用的胰島素及生長激素等。
其實基因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在某些方面而言並不稀奇。自古以來,人們即努力而有計劃地進行育種,譬如一個新種小麥,乃是經過上千代重復雜交育成的。目前的小麥含有許
多源自野生黑麥的基因。農人早在基因工程技術發明以前,就知道將基因由一種生物轉移至另一生物。傳統的育種也可大量提高產量。但是傳統的育種過程緩慢,結果常常難以預料。基因工程可選擇特定基因送入生物體內,大大提高育種效率,更可把基因送入分類上相差很遠的生物,這是傳統的育種做不到的。不久,在美國即將有基因工程培育出來的西紅柿要上市了。這種西紅柿含有反意基因(antisense gene),能使西紅柿成熟時不會變軟易爛。
基因工程也生產抗病抗蟲作物,使作物本身製造出「殺蟲劑」。如此農夫就不需費力噴灑農葯,使我們有健康的生活環境。也可培育出抗旱耐鹽作物以適合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如此可克服第三世界的糧食短缺問題。但是,會產生「殺蟲劑」的作物,也可能對大環境有害,它們或許會殺死不可預期的益蟲,影響昆蟲生態的平衡。在高鹽的沼澤地種植基因工程育成的作物,可能會干擾了生態系統。假如熱帶作物改造得可以於溫帶地區生長,可能會嚴重傷害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因為農作物水果的輸出是他們的主要收入。最近更逐漸發現危害作物的害蟲,已經慢慢地演化,以抵抗基因轉殖作物所產生的「殺蟲劑」了。基因工程培育的魚,也引起一連串的問題。目前已送兩個基因到鯉魚中,一是生長激素,一是抗凍蛋白(antifreeze protein)。若有人不小心或刻意地把這些魚放入自然環境的河、湖中,將會嚴重影響自然界的魚群生態。
五.基因轉殖動物——愛護動物人士的關切
基因轉殖動物對於生物醫學研究,真是一大恩賜。科學家現在可將基因送入實驗室的老鼠,以研究基因的表達調控功能。也可以把實驗動物的某個基因刻意破壞,培育出患有類似人類遺傳疾病的動物,以利治療方法的探討。美國一家公司已經培育出一種基因轉殖老鼠,它在數個月大時會長出癌瘤,此項發明正在申請專利。但是愛護動物人士已表示嚴重關切,他們認為應該限制基因工程技術如此折磨虐待實驗動物。
(註:基因工程的應用並不只有以上部分,我只對以上部分發表個人觀點。)
【結語】
不久的將來,基因工程技術仍只限於轉殖少數的基因,如此培育出來的生物仍將是我們熟悉的生物。但是有很多疾病及生物特徵是由多數基因決定的,而且基因常常不是獨立行使功能,它們會受環境的影響。譬如一組基因會造成某人罹患氣喘,但症狀受生活的環境影響很大。一個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與環境因子(飲食條件)息息相關。一個天才鋼琴家的音樂天賦包括聽力及靈敏的雙手巧妙地配合,這跟他的遺傳基因、童年音樂的啟發、生活環境等都有關連。所以我們在還未了解基因與環境因子的互動關系前,還不能奢望創造出具有超高智商的人,或是利用基因篩檢法篩選出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
21世紀是基因工程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基因工程的興起是生物革命的必然結果,盡管基因工程的隱憂及爭論眾說紛紜,但其給人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隨著生物界的不斷發展,使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證,讓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感受基因工程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⑨ 美國的「泡泡男孩」,在無菌罩里生活12年,後來怎樣了
可是命運總是充滿意外,當所有人都對威特的重生滿懷希望時,醫生卻滿臉沮喪地宣布,卡瑟琳體內攜帶有一種病毒,與威特體內剛剛建立起來的脆弱的免疫系統呈對抗狀態。
這就意味著,之前12年來的努力都將在這一刻歸之於零,威特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為病毒的侵入而徹底離開人間。
這一消息讓小心翼翼守護了威特12年的媽媽痛不欲生,大哭一場過後,威特媽媽決定,讓威特的生命的最後時刻,體驗一次正常寶寶的生活,她要求醫生把泡泡里的威特放出來,她要牽著威特的手,她要緊緊地擁抱威特,她要讓威特的生命里,留下媽媽的溫暖。
於是,威特12年來,終於第一次觸碰到了自己的媽媽,並且在媽媽的懷抱中,安詳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