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洞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最初指出黑洞存在,開假設為一個質量很大的神秘天體,是在1798年,當時法國的拉普拉斯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和光的微粒說提出這一見解。他說:「一個密度如地球而直徑為250個太陽的發光恆星,由於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由於這個原因,宇宙間最大的發光天體,對於我們卻是不可見的。」他稱這種天體為「黑暗的一團」,並猜測宇宙太空中可能有很多這樣的暗天體。這樣的暗天體就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黑洞。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不久,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得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精確解。他預言存在5種不旋轉、不帶電的黑洞。當時就已算出,若要成為黑洞,一個質量如太陽的星體,其半徑必須縮到2.96千米,而地球則需壓縮到半程為0.89厘米。
然而,史瓦西提出的黑洞概念在當時並沒有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直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才把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結合起來,進行黑洞表面量子效應的研究,最終才使得黑洞理論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㈡ 黑洞的概念 與史瓦西的概念
答: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恆星的史瓦西半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
史瓦西半徑,是任何具重力的質量之臨界半徑。當一顆恆星發生引力坍縮、收縮到這一半徑大小時,就會變成黑洞。1916年卡爾·史瓦西首次發現了史瓦西半徑的存在,他發現這個半徑是一個球狀對稱、不自轉的物體的重力場的精確解。 一個物體的史瓦西半徑與其質量成正比。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約為3千米,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只有約9毫米。
㈢ 研究宇宙黑洞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額,復黑洞一直是一些專門的科學家在研製究,目前透露的最多的恐怕只有霍金,時間簡史,霍金理論,這些都是黑洞的主要知識點,但有的科學家的發現是還在證實不敢隨便公布與眾,這都會引起一些不小的恐慌。
所以在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之前,暫時先看看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和霍金射線之類的知識點吧。先了解一下入門。
㈣ 霍金的黑洞理論,是怎麼個概念
霍金指出,由於找不到黑洞的邊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黑洞的邊界又稱「視界」。經典黑洞理論認為,黑洞外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通過視界進入黑洞內部,而黑洞內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均不能穿出視界。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和神秘的天體,它是超強引力源,時空的扭曲者,其超強引力使得連宇宙中跑的最快的光都會被它拉住,而逃不出它的「魔掌」。它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形成的「洞」,在不斷地吸積著周圍的物質,質量增加,還是空中的「強盜」,光子的「牢籠」。
霍金的計算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黑洞的質量越小,溫度越高,輻射也越強。顯然,蒸發只有對微型黑洞來說才有特別的影響,而微型黑洞的溫度是很高的。在黑洞中,質量越大的黑洞,溫度越低,蒸發的越慢;質量越小的黑洞,溫度越高,蒸發的也越快。
對於微黑洞來說,溫度非常之高,可達千萬開甚至上億開,隨著蒸發的加劇,質量丟失的很快,溫度會迅猛地上升,隨著溫度上升的加快,質量丟失的就更厲害,這中過程會以瘋狂的形式演變,最終黑洞被摧毀,以猛烈的爆發而告終,所有粒子都得到了大赦(對巨型黑洞來說發射粒子的過程十分緩慢,相當於蒸發;而對微黑洞來說,發射粒子的過程十分迅猛,相當於爆發)。
對於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來說,其蒸發的過程將遠遠超出宇宙的年齡,假定宇宙有足夠長的壽命,並且不回縮,那麼這類黑洞最終也還是要蒸發掉。不過這類黑洞目前還是吸積遠大於蒸發,以吸積為主。
㈤ 求黑洞的概念
簡單的說就是,大質量的恆星在其內部的核燃料耗盡以後,恆星中物質的引力使物質往一處聚集成一個點,使那一點的密度無限大,造成引力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逸,這就是黑洞
㈥ 黑洞具體的概念是什麼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特殊的天體。其基本特徵是有一個封閉的視界。任何東西,包括光在內,只要進入視界以內都會被吞噬掉。
黑洞的概念最早出現是1798年,當時拉普拉斯根據牛頓力學計算出,一個直徑為太陽250倍而密度與地球一樣的天體,其引力足以捕獲其發出的光線而成為一個暗天體。1939年,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證明一個無壓球體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能坍縮到引徑rg。rg=2GM/(c*c)當天體的質量M大於臨界質量Mc時,引力坍塌後就不可能達到任何的穩態,只能形成黑洞。黑洞只有三個特徵量分別是質量M、角動量J和電荷Q。Q=0的黑洞為軸對稱的克爾黑洞,J=Q=0時的黑洞為球對稱的史瓦西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