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北京城建集團張義昆項目

北京城建集團張義昆項目

發布時間:2021-08-11 20:56:24

㈠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優秀校友

汪禧成,1896年10月5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鐵道信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鐵道信號事業的開拓者。1953—1976年任哈爾濱鐵道學院教授。北京鐵道學院(今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電信系主任。1952年全國院校系科調整,北京鐵道學院鐵道信號專業並入哈爾濱鐵道學院,汪隨即調入哈院繼續任教。
他最早提倡運、機、工、電設備合理配置,以提高行車效率;首先指導雙線機電聯鎖閉塞(今稱半自動閉塞)工程;組織創建新中國鐵路第一個進路式繼電集中聯鎖工程—粵漢線衡陽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他倡議在高校創辦鐵道信號專業和鐵道信號器材專業,為中國鐵路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
羅海濤,鐵路信號專家,中國移頻自動閉塞技術開拓者之一。
李相甲,男,1939年生,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64年哈爾濱鐵道學院畢業。現任煤炭部沈陽設計研究院第一分院技術管理室高級工程師。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工程設計工作。曾參加過若干座特大型露天煤礦和發電廠等國曖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設計。並其中擔任項目經理等有磁設計負責人。
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鐵道學院,鐵道運輸專業;2、1964年~1997年在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沈陽設計研究院從事設計工作;現聘用單位,遼寧誠信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
李志義,男,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工管中心主任(原中鐵三局集團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八一畢業於我校工程專業;
文印智,男,中鐵三局集團副總經理兼華海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七七年畢業於我校機械專業;
魏家君,中鐵三局集團副總工程師、橋隧專家組組長,,八一年畢業於我校工程專業;
朱瑞習,中水電南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原中鐵三局集團公司南京辦事處主任、合寧線指揮長、滬杭高速鐵路指揮長),1987年畢業於我院鐵道工程專業;
周張海,杭州地鐵副總經理,1980年畢業於我院機械專業;
張廣基,中鐵三局集團朔黃指揮部指揮長、副總經理兼朔黃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八零年畢業於我校機械專業。
朱曉東,中交基建部副總經理,1982年畢業於我院鐵道工程專業。
劉維志,中國中鐵海外副總經理,1981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曹永憲,中交三航局鐵路處總經理,1986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榮樹森,中鐵上海工程局董事長(原中鐵三局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1981年機械專業畢業。
池洪君,中鐵三局集團公司四公司紀委書記。
趙惠忠,中鐵十局三公司黨委副書記,1982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於長海,中鐵三局集團公司七公司董事長 ,1985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李奎雙,廣東省東南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原中鐵三局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 ,1987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郭毅先,中鐵六局集團公司橋隧公司總經理
殷積平,哈爾濱市委辦公廳信息處副處長
李長臣,中鐵三局集團二公司神延指揮長、宜萬7標經理部經理,1989年鐵道工程專業畢業;
趙喜德,中鐵三局集團二公司副總經理。
哈鐵學院在領導崗位上的部分畢業生名單 學生姓名 性別 入學時間 專業 現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志義 男 1978 鐵工 京滬高速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超英 男 1978 鐵工 工程總公司幹部部副部長 姜洪友 男 1978 鐵工 工程總公司宏達公司總經理 王喜軍 男 1978 鐵工 中鐵工程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兼正平高速指揮長 畢徵才 男 1978 鐵工 知鐵公司總經理 劉志偉 男 1980 鐵工 中鐵工程總公司勞資處處長 趙慶武 男 1980 鐵工 山東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總經理 駱方榮 男 1982 鐵工 嘉興市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 琚一鋒 男 1982 鐵工 上海高速公路建設公司總經理 周榮 男 1987 鐵工 廣梅汕鐵路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周章海 男 1977 機械 杭州地鐵副總經理 榮樹深 男 1978 機械 中鐵三局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 劉維志 男 1978 鐵工 中鐵總公司海外公司副總經理 張春勝 男 1985 鐵工 中三局集團公司幹部部副部長 田雙貴 男 1980 鐵工 中鐵三局紀委副書記 李奎雙 男 1984 鐵工 三局二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朱曉東 男 1979 鐵工 三局橋隧公司黨委書記 汪偉 男 1982 鐵工 四局六公司總經理 張民栓 男 1981 鐵工 二公司副總經理 武貫軍 男 1982 鐵工 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白羚 男 1984 鐵工 四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陳岩 男 1984 鐵工 四公司副總經理 李培增 男 1986 鐵工 四公司副總經理 王景河 男 1982 鐵工 五公司副總經理 吳文選 男 1983 鐵工 五公司副總經理兼膠濟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劉金亭 男 1987 鐵工 六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 李林江 男 1989 機械 六公司副總經理、宜萬 W12 標經理 於長海 男 1979 鐵工 七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張效軍 男 1983 鐵工 七公司董事、工會主席 趙國慶 男 1984 鐵工 七公司副總經理 衛益普 男 1986 鐵工 物貿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 蘇雲生 男 1979 鐵工 物貿公司副總經理 朱曉東 男 1985 機械 中交集團基建公司副總經理 田力 男 1981 機械 運輸分公司天明實業公司經理 王甲義 男 1982 鐵工 線橋分公司副總經理 張泉山 男 1984 鐵工 線橋分公司宜萬副指揮長 張克林 男 1984 機械 線橋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家銘 男 1986 機械 華北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戴宇 男 1982 鐵工 華北分公司副總經理 劉維志 男 1979 鐵工 中鐵海外公司副總經理 張新民 男 1987 鐵工 海外公司副總經理 王新忠 男 1980 機械 三局北京聯絡處主任 石家志 男 1982 鐵工 北京中鐵隧道建築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項目經理 張萬照 男 1982 鐵工 北京中鐵隧道建築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裴清寧 男 1982 鐵工 中鐵一局人勞部副部長 王為 男 1982 機械 中鐵四局六公司總經理 汪志成 男 1982 鐵工 中鐵四局四公司總經理 牛靈明 男 1982 鐵工 北京方正建設工程公司副總經理 王盟 男 1983 鐵工 中鐵四局六公司副總經理 李清 男 1983 鐵工 中鐵四局北京分公司總經理 喬才 男 1983 鐵工 中鐵七局二公司項目總工 楊寶生 男 1983 鐵工 中鐵三局洛湛線總工 王道義 男 1983 機械 中鐵四局一公司副總工程師、工程部長 屈新虎 男 1983 鐵工 河北省石家莊萊特公司總經理 李鳳超 男 1979 鐵工 中鐵安質監察處副處長 任國金 男 1985 鐵工 鐵科公司工會主席 黃運成 男 1986 鐵工 鐵科公司經營開發部部長 宗強 男 1979 鐵工 鐵科公司副總經濟師 王培軍 男 1983 鐵工 鐵科公司項目經理 渾寶成 男 1979 鐵工 鐵科公司項目經理 曹永雙 男 1985 鐵工 鐵科公司施工科科長 王建成 男 1981 機械 二處安檢科科長 杜有 男 1982 鐵工 二處副總經濟師 趙喜德 男 1984 鐵工 二處副處長 孫江 男 1984 鐵工 二處橋梁廠廠長 張志剛 男 1988 鐵工 二處項目經理 王根喜 男 1989 機械 二處項目經理 張名栓 男 1990 鐵工 二處項目經理 趙長煥 男 1991` 機械 十局項目經理 賈曉光 男 1982 鐵工 十局項目經理 趙田 男 1983 鐵工 十局三處副處長 謝彥雙 男 1987 鐵工 十局三處副處長 陳顯鵬 男 1989 鐵工 十局三處紀委書記 趙惠忠 男 1979 鐵工 十局三處昆明站指揮部指揮長 白全國 男 1983 鐵工 十局三處人事科科長 俞建平 男 1984 機械 十局三處項目經理 史唯漢 男 1986 鐵工 四處安檢科科長 李陪增 男 1989 鐵工 四處項目經理 楊寶生 男 1985 鐵工 四處項目經理 陳立 男 1991 鐵工 四處項目經理 韓偉 男 1992 鐵工 五處項目經理 曹永憲 男 1984 鐵工 中交三航局鐵路處總經理 葉立剛 男 1984 機械 六處項目經理 任樂靜 男 1982 鐵工 六處副處長 楊惠明 男 1983 鐵工 邯鄲工有限公司經理 趙鳳鳴 男 1987 鐵工 六處副處長 崔俊良 男 1989 鐵工 六處項目經理 張穎 男 1982 鐵工 六處安檢科科長 雷維義 1982 鐵工 六處處辦主任 於長海 男 1982 鐵工 第七工程處總經理 張永 男 1982 鐵工 第七工程處副總經理 李林江 男 1989 鐵工 機築處項目經理 張學文 男 1991 鐵工 機築處項目經理 宋建平 男 1989 鐵工 機築處項目經理 謝大圻 男 1986 鐵工 華海工程公司副總經理 李軍 男 1984 鐵工 華海工程公司機械公司經理 曹培榮 男 1985 機械 華海工程公司項目經理 劉順 男 1978 機械 青島中鐵機械公司總經理 吳文選 男 1984 鐵工 鐵三局膠新指揮部副指揮長 李長程 男 1983 鐵工 神延指揮部指揮長 丁長嶺 男 1980 機械 邯濟指揮部指揮長 徐寶民 男 1985 機械 邯濟指揮部黨委書記 王朝義 男 1986 鐵工 沈大指揮部副指揮長 趙常煥 男 1979 鐵工 昆石高速公路指揮部指揮長 耿錦 男 1983 鐵工 鐵四局線橋處副處長 王孟 男 1979 鐵工 鐵四局渝懷線指揮長 呂翥林 男 1984 機械 鐵四局指揮部工程部部長 秦成方 男 1980 鐵工 省教育廳宣傳部長 李達寬 男 1986 鐵工 鐵四局機築段段長 潘龍江 男 1978 鐵工 哈大客專黑吉段指揮長 許凱平 男 1991 鐵工 哈局工務段技術室主任 馮世新 男 1991 鐵工 哈爾濱物資公司科長 張定宇 男 1981 鐵工 肇東市交通局副局長 高玉峰 男 1978 鐵工 海倫市政府城建局局長 果金林 男 1978 鐵工 海倫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吳繼國 男 1978 鐵工 上海聯聖建築公司總經理 劉明 男 1983 機械 大連會達建築副總經理 魏家軍 男 1983 鐵工 內昆指揮部總工程師 劉長軒 男 1985 鐵工 鄭西 17 標指揮部副指揮長 張泉山 男 1986 鐵工 鄭西 15 標指揮副指揮長 梅麗華 男 1979 鐵工 建築處幹部部部長 高潤祥 男 1983 機械 建築處總工 王德貴 男 1979 鐵工 西南指揮部指揮長 常平 男 1985 鐵工 西南指揮部經理 蘇雲生 男 1981 鐵工 物資處廠長 張廣基 男 1982 鐵工 朔黃線指揮部指揮長 蓋勝利 男 1984 機械 奧海通道指揮部總工程師 劉家銘 男 1984 鐵工 建築工程公司工會主席 楊佰和 男 1988 鐵工 總公司上海機築處經理 孫曉波 男 1989 鐵工 肇東市司法局局長 王志和 男 1983 鐵工 山河屯林業局紀檢檢查處處長 馮亞忠 男 1978 鐵工 重慶辦事處主任 朱瑞習 男 1984 鐵工 上海浦東項目經理部經理 丁長玲 男 1980 鐵工 墨左指揮部指揮長、黨工委書記 劉曉宏 男 1985 鐵工 天津快速路經理部常務副經理 李長臣 男 1986 鐵工 宜萬 7 標經理部經理 韓偉 男 1979 鐵工 焦柳石懷項目經理部經理、黨工委書記、工委主任 李廣才 男 1983 鐵工 渝懷指揮部總工程師 王朝義 男 1979 鐵工 合寧線第一實驗段經理部經理 王惠明 男 1977 機械 哈鐵院副院長 劉高明 男 1985 鐵工 鄭州技校副院長、工會主席 薛繼明 男 1983 鐵工 鐵三局黨委辦公室主任 陳農農 男 1984 鐵工 湖南益陽電視台台長 榮茂華 男 1980 鐵工 武漢宏橋監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董文聖 男 1981 鐵工 宜萬鐵路監理公司總監 郭憲忠 男 1983 鐵工 宜萬鐵路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於華 男 1986 機械 哈肉聯廠車間主任 卞東耀 男 1978 師范 省委機關 王少梅 男 1978 師范 哈鐵黨校教師 王釗 男 1978 師范 省煙草公司常務副總 張志剛 男 1989 機械 鐵十四局項目經理 王冬 男 1990 鐵工 鐵十四局項目經理 黃峰昌 男 1992 機械 鐵十四局黨委宣傳部 葛曉燕 女 1992 機械 鐵十四局計劃經營處 季紅燕 女 1993 鐵工 三局計劃經營處 侯小楓 男 1988 鐵工 浙贛線 4 標辦公室主任 李逆非 女 1987 機械 中鐵三局黨委組織部 張忠誠 男 1988 機械 三局六處橋梁廠項目經理 韓殊 女 1989 工程 哈鐵學院辦公室副主任 李洪濤 男 1992 機械 哈鐵學院辦公室主任 李穎 女 1990 機械 哈鐵學院就業實訓處處長 牛志勇 男 1991 機械 上海快軌運營公司工程部主任 李建軍 男 1990 機械 哈局科技開發公司項目經理 姜長峰 男 2000 工程 鐵三局四處技術主管 趙瑞傑 女 1999 高鐵 北京神華集團預算員 於林 男 1998 鐵工 寧波機械租貨公司項目經理 王寶剛 男 1998 鐵工 寧波匯群建築公司人事部部長 高新穎 女 1998 道橋 中鐵三局四處預算員 邱緒發 男 1998 汽拖 浙江省支鐵爆破公司經營部長 姜艷武 男 2001 高鐵 黑龍江省路橋公司技術員 朱彩麗 女 2001 檢測 黑龍江省路橋公司五處實驗員 周楊 男 2001 高鐵 黑龍江省路橋公司技術員 陳淑君 女 2001 高鐵 三局六公司技術員 邵支棟 男 2000 道橋 上海華海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員 林長生 男 1999 鐵工 龍建公司三處工程辦主任 張景前 男 1999 地鐵 北京知鐵公司安質部部長、實驗室主任兼結構工程師 段京偉 男 2001 鐵工 中鐵三局鐵科公司技術員 劉金偉 女 2000 道橋 中鐵三局建安公司預算員 徐博 男 2003 輕軌 中鐵二十二局哈鐵建設集團公司技術員 石磊 男 1999 鐵工 中鐵三局六處技術員 劉生 女 2001 鐵工 中鐵三局橋隧公司技術員 孔慶娜 女 2000 鐵工 鐵三局四處預算員 范寶明 男 1999 鐵工 上海華海公司技術總主任 陳剛 男 2001 高鐵 省路橋公司五處技術員 趙偉 男 2002 鐵工 中鐵三局線橋技術員 姜嘉弟 男 2002 鐵工 中鐵九局二公司技術員 布赫 男 2002 鐵工 三局線橋有限公司技術員 方世明 男 2002 鐵工 三局五公司技術員技術員 李國元 男 1999 高鐵 鐵科公司橋隧項目部技術員 周鵬 男 1999 高鐵 中鐵三局鐵科公司技術員 吳國棟 男 1999 道橋 黑龍江雙馬明代集團技術員 李晶 女 2002 鐵工 鐵三院航測分院預算員 任鐵群 男 2002 鐵工 鐵三院勘測院二隊技術員 張永強 男 1999 道橋 上海華海公司技術主管 趙明 男 1991 工程 三局四處項目經理 王玉明 男 1992 工程 運輸處項目經理 宋佳 男 1992 工程 中鐵十四局二處技術室主任 王海峰 男 1993 工程 三局二處團委書記 宋超 男 1994 工程 三局六處浙贛項目副經理 譚志剛 男 1994 機械 三局線橋處項目經理 秦潔 女 1995 機械 北京 & 工程造價 & 編輯 吳新遠 男 1995 機械 三局線橋處項目工會主席 呂 翌 宏 男 1997 機械 三局華海公司團委書記 肖斌 男 1997 工程 中鐵上海租賃公司項目經理 王林明 男 1997 工程 西南交大土木學院 05 級研究生 賈偉傑 男 1998 道橋 鐵十三局四處突擊隊隊長 韋樹江 男 1998 經管 長城集團項目經理 趙雲飛 男 1999 工程 運輸處太中銀項目技術室主任 牛紅強 男 1999 經管 北京建橋建築公司技術員 王雲飛 男 1999 地鐵 中鐵寧波租賃公司技術室主任 (此名單正在搜集中如有遺漏敬請諒解)

㈡ 求20篇150字以上的小學讀書報告!!!

(一)活動目的:
讓同學們過一個安全、健康、充實、愉快的寒假;培養學生多動手、動腦、協作、探究等能力;教育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關注發展。
(二)活動內容:
1、實踐研究題:每個同學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以「雛鷹假日小隊」為單位集體完成一個小課題,具體題目附後。
2、動手操作題:每個同學自行設計、製作一個「迎新春,慶元宵」花燈。
一、二年級實踐研究題
讀兒童書籍,聽廣播或家人講故事,看電視節目等,寫下十個故事以上的題目,熟記五個有趣的故事。
三、四、五年級實踐研究題
1、以「××家成長之路」為研究課題。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家」(如:革命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家等)為研究對象,然後通過閱讀、調查、訪問、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等,了解這類「家」的事跡,寫二十個以上摘錄卡(「摘錄卡要寫清楚人物的簡歷。如:姓名、出生年月,重要學習工作經歷,主要成果和名言一句)。在收集足夠的資料之後,對這些「家」進行歸類分析。如對他們的「學習條件」、「文化程度」、「自身努力」、「把握機遇」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出成名成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寫出課題總結報告。
2、以「環境保護」為研究內容。如「寧德市環境改造方案」。
活動提示:學習環境保護知識,通過走訪有關部門、年長者、技術人員、專家,查閱材料,弄清以下問題:①當地的莊稼種類、樹木種類、河流情況、昆蟲和鳥的種類;②本地居民飲用的水源在哪裡,是否缺水;③過去的環境與現在的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④周圍有哪些污染源和污染隱患,污染物是什麼,對人、動物有什麼危害;⑤什麼部門管環境保護的事情,他們怎麼評價家鄉的環境,採取的措施;⑥少先隊員對家鄉的環境保護能做哪些事情;⑦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設想當地將來的環境如何改造。
3、以「父母工作和生活情況」為內容,開展調查研究。
活動提示:確定不同職業的幾位同學的父母及這些同學作為調查對象,選取平常的一天進行訪問,弄清以下問題:父母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時間,勞動強度如何,平均獲得多少勞動報酬;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務,花費多少時間;父母為了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費多少時間;同學們了解父母什麼,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是否體諒父母,同學們平常對父母採取什麼態度。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一個與父母溝通、孝敬父母的建議方案。
4、以「未來的家電」為研究課題
活動提示:分析現在某一家電的種種缺點和不足,設想你心目中未來的這一家電是什麼樣子。可以有什麼功能。分析你的設想實現依賴於什麼樣的技術,大約什麼時間會成為現實。
(三)活動要求:
1、「花燈」製作要親自動手,材料可充分利用廢棄物,要多想像,重在創意,有特色。
2、小課題要在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積極實踐的基礎上完成,課題研究的調查報告或小論文要用方格紙抄正。
3、組成課題小組,討論課題的實施計劃,確定觀察的地點或走訪對象;每次觀察、走訪要有記錄;從有關文件、報刊和書籍上搜集資料,做成剪報或資料卡;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小組內要進行分析、討論,形成小組的共同觀點和結論,確定課題小論文的提綱以及寫作分工。
4、以上提供的內容供參考,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另選研究課題。
(四)活動評獎:
1、下期開學後,學校將舉辦一、二年級「故事大王」比賽(只有能講五個故事以上的,才有參加預賽的資格)。對比賽優勝者,學校除了給予獎勵外,還請他們到學校電視台講故事給大家聽。
2、小課題研究按年段評選特等獎一名,一、二、三等獎各6名,優秀獎若干名,並於開學初進行「論文答辯」與展示。
3、花燈製作,按年段評選一、二、三等獎各10名,優秀獎若干名,參加學校「元宵燈展」。
4、各班評選若干名「參與獎」,若干名優秀成果獎。

寒假結束,學生的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作業效果讓我們吃驚。學生的「花燈」製作,多姿多彩,形狀不同,材料各異,想像豐富,富有個性特色。學校舉辦「元宵燈展」吸引了全校學生和不少家長。一、二年級的「故事大王」比賽,通過學校電視台直播,教室里掌聲不斷。小課題研究更讓我們體會到小學生的能力,證實我原有的想法。西方國家的小學生,可以搞「研究」,可以寫「小論文」,同樣,中國的孩子,也可以開展「課題研究」,也能寫出「小論文」來。
二、小課題研究的深入實施
通過寒假小課題研究的實踐,增強了我們開展這一活動的信心。於是,我們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實踐活動的管理。2000年秋季,寧德市(原寧德地區)初教工作會議上,原初教科長俞長生將我校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實踐向全市作了推廣。
2001年開始,我們繼續在寒暑假開展這一活動的基礎上,向高年級學生提出了撰寫小論文的要求,並在畢業班開展撰寫小論文的學生畢業作文可以免試的嘗試。同時,向學生明確提出小課題研究的要求:
1、參考學校、老師提供的課題或內容範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完成的題目進行探究(特別強調自己的興趣);
2、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組成課題小組(課題小組可以打破原有年級、班級的界限,按居住地、興趣愛好等,自由組合);
3、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觀察走訪、實踐體驗等形式積累資料,並及時做筆記、寫體會;
4、獨立思考,或小組共同分析、討論、交流,形成一致的觀點或結論後再寫成課題研究「小論文」。
5、學校開放圖書館、電腦室、器材室,同學們可以到學校查閱、借用書刊資料,上網查閱資料,借用活動器材;隨時可以向老師咨詢、請教。
同時,我們通過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說明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家庭的條件,為孩子創造一個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氛圍,更希望家長能成為孩子開展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參謀者、參與者、評價者。」
2002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我校作為福建省課程改革實驗基地校,我們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要求,將課題研究向作文教學拓展,向各學科教學延伸。
2003年初,得知福建省教育學院中文系林文錡老師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劃立項課題——新時期作文教學全境研究」後,我們向課題組申報了子課題《小學生課題研究與小論文寫作的研究》,很快得到課題組的審批。我們把「小學生課題研究」作為一個正規的課題進行研究,並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我們確定: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學識、身體、心理特點,探討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小論文的策略,尋求正確的、恰如其分的指導方法,使小學生課題研究這一嶄新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達到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
本課題研究所涉及的內容有: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范圍、形式、制約因素、研究策略探討、必須遵循的原則探討、效果評價、與寫作水平提高的關系等。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不同於以往的主題活動,小論文撰寫不同於以往的習作,對小學生來說,這是一項較高難度的綜合性學習,對學生有挑戰,對教師也有挑戰,尤其是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上觀念要有較大突破。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小論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尋求正確的引導方法,使小學生課題研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培養、提高小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課題研究、小論文撰寫能力,將「研究性學習」作有效性的拓展,探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新路子。
三、小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
經過前後五年多的實踐與研究,尤其是2003年以來的實踐,我校「小學生課題研究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開展小課題研究給小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自我把握、自我展示的時空。小學生興趣愛好廣泛,自主選擇課題涉及面也廣,探究的領域大,在自主、快樂的情況下開展研究,因此參與的興趣很濃,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探究某一問題,涉及環保、城建、農業、天文、戰爭、科技、電器、家庭、名人成才、學校發展等。例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調查」、「寧德市水資源的調查」、「我驕傲,我是寧德人」、「我自豪,我是附小人」、「小學生家務勞動和自理情況的調查」、「壓歲錢的來歷和使用情況調查」、「小學生在校園玩危險游戲的調查」等,都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進行設計的;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題,如喜愛戰爭故事的學生選擇「坦克的發展史」、「現代戰爭與高科技」,喜歡家用電器的學生選擇「手機(或電燈、空調、洗衣機、計算機、冰箱……)的發展史」、「未來電視預測」,注意關注家庭生活的學生選擇「與父母溝通」、「父母工作生活的調查」,喜歡了解名人的學生選擇「××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善於觀察周圍事物的學生選擇「故居老街的變遷」、「社會用字不規范的調查」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學生興趣濃,樂於參與體驗,主動開展探究,因此收到的效果也特別好。當我們看看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的題目,像模像樣;數數小論文文章篇幅,短的1000多字,長的上萬字;讀讀這些小論文,有的讓你不敢相信是出自小學生之手。
2、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我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鼓勵小組合作,協作完成小課題研究。實際上,有相當部分的課題,根據小學生扽實際能力獨立無法完成,必須小組合作,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調查」、「寧德市水資源的調查」等。從實際情況看,多數的同學也是尋找合作夥伴,組成小隊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而小組合作從合作夥伴的構成到小隊名稱的確定,從課題的選擇到計劃的制定,再到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後到成果的形成(如寫出小論文),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主確定,學生積極性很高。
合作小隊一般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每一個小隊都聘請一個「小隊輔導員」(大多數是其中一個隊員的家長),每一個小隊都取了隊名,如「申奧環保小隊」、「尋找污染源小隊」、「煥新家園小隊」、「雷鋒小隊」、「樂您小隊」、「快樂小隊」、「青蘋果小隊」、「考拉小隊」、「霹靂小隊」、「閃電小隊」、「曙光小隊」、「前進小隊」、「新·心·星小隊」、「跨世紀小隊」……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他們走街串巷,調查訪問,不亦樂乎。就像五年7班的同學說的:「有時采訪沒人理睬,有時父母也不理解,但我們還是做得很起勁,因為那真正是我們自己喜歡乾的事」。「綠色」雛鷹假日小隊寫的寧德市環境問題調查報告《伸出我們的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四年級薛可君等同學探究的《神秘遠天的一顆星——王綬王官》,五年三班左立竹同學執筆完成的《從海灣戰爭看現代戰爭與高科技》,還有《坦克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史》、《論現代家務勞動》、《關於父母工作生活的調查報告》、《故居老街的變遷》、《社會用字不規范的調查》、《寧德師范附屬小學現狀調查和發展設想》等等,都是學生合作的成果。五年級的蘭泳同學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難找到需要的資料,小隊成員都積極行動起來,大家一起找就容易多了」。
3、提供了獲取素材的有效載體,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學生習作的最大難題是「無話可說,沒內容可寫」。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缺少一定的社會經歷,作文內容成了制約學生習作的瓶頸。要麼說假話,說空話,或者是東抄西拼,甚至整篇抄襲,開展小課題研究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十分豐富、有趣的內容。
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讀書看報,上網查找資料,開闊視野;通過參與實踐、實地觀察、體驗生活,在自發性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素材,使習作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如:學生組成的課題小組活躍在社區、街道、工廠、機關,宣傳、訪問、參觀、調查,既使課題內容具體化、真實化,又在實踐中獲得第一手素材;學生在學校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進圖書館、上網查詢資料,采訪校長、老師、同學,拓展活動空間,收集第一手材料;回到家裡體驗家庭生活,參與家務勞動,調查家庭有關數據等,都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上述種種體驗活動,既能讓學生獲得寫作素材,又能喚起學生的創作靈感,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
老師們反映,開展課題研究後,學生習作內容真實性加強,選材大量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內容,材料的組織、語言的表達都有明顯的進步。特別是畢業班,畢業前夕人人完成一本自己的習作集,學生將自己的習作分門別類,歸成幾組文章,如寫人篇、記事篇、狀物篇、調查篇等等,寫上前言(或寫在前面的話),加上目錄,設計封面,裝訂成冊,有的同學還畫上插圖,不少同學還用電腦打字。那一本本學生習作集,不留心還真以為正式出版的作文選呢。我們幾年來都舉辦了學生自編的習作集展覽,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家長的目光,有人給我們提字說:「未來作家從這里起步」!
4、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鍛煉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接觸社會少,社會適應性差,而開展小課題研究,離不開社會。因此,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接觸社會生活,到機關、到工廠、到企業、到社區,去訪問、去調查、去了解,在社會生活中體驗,擴大視野,開拓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生活的體驗中,增強自己的社會適應性,鍛煉並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筆者在五年七班召開了座談會,學生談了很多很多小論文寫作以外的事。有的同學說:「到小商小販那裡調查最不好做,他們愛理不理,有的說話很難聽」;有的同學說:「到單位進門房特別難,看門人總說我們小孩采什麼訪?看不起我們」;有一個同學神秘地說:「我發現官越大人越好,局長的態度比門房好多了,門房不讓我們進去,局長還給我們倒茶」;有的同學說:「找別人幫忙態度要好」;有的同學說:「找大人采訪特別要注意文明禮貌」……其中黃軒昊同學說:「去年我們小隊選擇的課題是『保護周圍的環境』。我們走街串巷,觀察、尋找蕉城城區的污染源;走訪了環保局的栗書記、許副局長、辦公室劉主任和環境監測站的叔叔阿姨;了解了護城河周邊商店的營業員,發放了一些問卷;讀了《十萬個為什麼》、《怎樣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大全》、《環保周刊》等書,還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從而獲得了不少有關環境污染的數據,了解到不同階層人員對環境問題的看法,懂得不少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也學會了一些與他人交往的本領……」姚君浦說:「小孩子去訪問大人要講究方法,不然就會遭到拒絕」。魏凌波同學說:「怎麼樣從收集到的一大堆材料中選擇有用的寫成文章呢?這次我不依賴父母,我找來很多書參考,選擇與課題有關的剔除無關的,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還經過了小組的討論之後才開始下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提高,尤其是社會適應性的培養,是其他教學無法實現的。

總之,通過「小學生課題研究的研究」實踐,我們發現小學生的潛能是很大的,外國的小學生能夠搞「研究」、能夠寫小論文,我們的小學生同樣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不但能寫出「類似科研」的小論文來,而且在課題探究中鍛煉了自己,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們認為:小學生課題研究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探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隨著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開展,隨著對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鼓勵、支持,小學生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的教師對待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感到困惑,有的甚至不敢再讓學生參與這類課題研究式的研究性學習。其實,對待出現的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我們充分信任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平台,學生的潛能一旦被激活,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活動就能健康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綜合能力必將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㈢ 北京最近幾年還要修哪幾條地鐵,什麼時候動工什麼時候運行

地鐵2號線:西直門市區環線
西直門•-積水潭•-鼓樓大街•-安定門-雍和宮•-東直門•-東四十條•-朝陽門•-建國門•-北京站-崇文門•-前門•-和平門-宣武門•-長椿街-復興門•-阜成門•-車公庄-西直門•
地鐵3號線:小煤廠-崔各庄
小煤廠-車道溝-紫竹院-白石橋-展覽館-西直門-平安里-廠橋-地安門-寬街-張自忠路-東四十條-工人體育場-長虹橋•-農展館南路-六里屯-豆各庄-四路居-酒仙橋-將台路-西八間房-湖光中街-望京花園-來廣營-善各庄-崔各庄-順義-平谷
地鐵4號線:昌平-十里河
昌平-定泗-風雅園-回龍觀-新都路-清河小營-上清-學清路-清華東路-學四口-志新村-牡丹園-北太平庄-鐵獅子墳-積水潭-新街口-平安里-西四-辟才-西單•-宣武門•-菜市口-陶然亭路-北京南站-洋橋-木樨園-劉家窯-方庄-十里河
地鐵5號線:小湯山-宋家莊
小湯山-太平庄北-太平庄-立水橋北-立水橋-大洋坊-大屯-干楊樹-北土城東路-和平西橋-和平里北街-雍和宮-北新橋-張自忠路-東四-燈市口-東單-崇文門-磁器口-天壇東門-蒲黃榆-劉家窯-宋家莊
地鐵6號線:門頭溝-楊閘
門頭溝-五路-西八里庄-航天橋-白堆子-阜外-阜成門-西四-西安門-故宮-沙灘-東四-朝陽門-東大橋-呼家樓-紅廟-慈雲寺-十里堡-青年路-高井-定福庄北-管庄-楊閘
地鐵7號線:北京西站-南花園
北京西站-廣外-廣安門-牛街-菜市口-虎坊橋-珠市口-磁器口-幸福大街-廣渠門-雙井-九龍山-大郊亭-唐家村-半壁店-小郊亭-南花園
地鐵8號線:奧運村總站-六營門
奧運村總站-奧運村南站-北辰路-黃寺-鼓樓大街-鍾鼓樓-地安門-沙灘-東華門-天安門東-前門-珠市口-天橋-永定門-木樨園-南頂村-大紅門-和義庄-三營門-六營門
地鐵9號線:香山-郭公庄
香山-正藍旗-廂紅旗-頤和園-芙蓉里-中關村-海淀黃庄-四通橋-魏公村-白石橋-車公庄西路-白堆子-軍事博物館-北京西站-六里橋-七里庄-東大街-怡海花園-郭公庄北-郭公庄
地鐵10號線:海淀-焦化廠
海淀-海淀黃庄-知春路-西土城路-牡丹園-健德門-北辰路-安貞里-北土城西路-芍葯居-十子口村-亮馬橋-長虹橋-呼家樓-國貿-雙井-勁松-平樂園-窯窪湖-大柳樹-垡頭-焦化廠
10號支線:亮馬橋-東壩
亮馬橋-麥子店-酒仙橋-單店-東壩
輕軌11號線:宋家莊-亦庄總站
宋家莊-肖村-富源庄-榮華路-榮京街-榮昌街-亦庄總站
輕軌12號線:北京南站-黃村
北京南站-菜戶營-玉泉營-新發地-西紅門-福苑小區-新安里-黃村
輕軌13號線:西直門-東直門
西直門-大鍾寺-知春路-五道口-上地-西二旗-龍澤-回龍觀-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芍葯居-光熙門-柳芳-東直門
13號支線:知春路-鑲紅旗
據透露,13號支線西起望京西站,東至首都機場,線路全長18.15公里。地面線路約1.63公里,高架線約12.82公里,地下線約3.7公里。全線共設車站9座。乘客可以經由地鐵上下穿行,抵達機場航站樓。
按照規劃,13號支線起始路段與城市鐵路相接,沿規劃中的京順新路延伸,再沿規劃中的北小河南側與北小河南濱路北側間的綠地向東。在南湖渠路與規劃中的地 鐵3號線的高架區垂直相交。經望京站、望京北站、望京東站上至地面,跨首都機場高速路,進入綠化帶,平行於機場輔路。經北皋站後,由高架落地。平行於機場 高速路延伸。在迎賓路一號橋南側右轉入地,進入航站樓西側終點站。
磁懸浮機場快線:東直門-首都機場

地鐵4號線2007年底可完成土建總工程量的53%,鋪軌、裝修和設備安裝各項准備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地鐵5號線全線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將完成全線裝修施工,完成全系統聯調,開始試運行。地鐵10號線目前完成總工程量近85%,今年計劃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機場線三元橋車站完成了主體結構封頂,東直門車站完成了工程量的50%,區間橋梁主體結構完成85%。今年,機場線將完成全線土建施工及車站裝修工程,完成軌道鋪設全線軌通和全部設備的驗收、安裝及單機試調工作。
其它線路將在2008年後確定開工時間。

㈣ 自動駕駛風口刮向小城!百度華為帶頭,20玩家布局13城

▲北京市交通委信息

而上海與廣州也瓜分了大約30張左右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准一線城市自動駕駛產業的後起之秀中,重慶、武漢、杭州、蘇州也各自發布了十餘張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如此一來便可看出,300餘張牌照中,真正由小城發出的自動駕駛牌照僅有幾十張。

其中,滄州自動駕駛測試區作為雄安新區的側翼,率先向網路發出了30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參與路測的車型主要是網路與紅旗合作的L4級無人計程車。

動靜頗大的德清目前發出了7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與2張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7張牌照分別發給了吉利、蔚來、零跑、中車時代、小馬智行、禾昆智能與酷哇機器人,主要是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的道路測試。

2張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頒發給了德邦物流與中通快遞,這兩家公司分別與飛步科技、AutoX合作,研發了L3/L4級自動駕駛物流車。

平潭測試區則是向網路與金龍客車頒發了共計6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網路參與測試的3輛車為自動駕駛乘用車,金龍客車則是無人駕駛大巴。值得一提的是,金龍客車使用的也是網路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常州與襄陽兩座城市的自動駕駛測試主要聚焦於商用車的自動駕駛項目,東風商用車、宇通客車落地襄陽自動駕駛測試區,而金龍旅行車、智加科技的無人駕駛卡車則落地常州的自動駕駛測試區。

無錫與柳州兩座城市的自動駕駛測試區則主要服務於整車廠,無錫向上汽與奧迪頒發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柳州則為上汽通用五菱頒發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但具體數量並未透露。

細數下來,13座布局了自動駕駛產業的小城,累計發出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不到100張,還沒有形成大規模落地的局面,小城的自動駕駛產業目前仍然處於起跑階段。

五、自動駕駛「農村包圍城市」?小城布局背後的四層意義

在自動駕駛這股風剛從一線城市刮向小城之時,曾有人質疑過,缺少相關人才、缺少資本推動的城市,是否適合發展自動駕駛?

現在的局面顯然已經回答了這一問題,多座小城已經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浪潮中。

既然缺乏人才、缺乏資金,那就從最底層的自動駕駛測試區開始做起,輔以政策,為自動駕駛公司提供最合適的落地條件,吸引人才、資金落地。

而這樣的打法,效果是顯著的,13座小城已經建起了自動駕駛測試區,網路、華為等自動駕駛產業的大玩家與AutoX、禾多科技這類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新力量開始往小城落地。

雖然當下的小城自動駕駛產業仍然處於起跑階段,但在起跑階段,就已經是千舟競發。因此,有理由相信,小城自動駕駛產業將會迎來光明的未來。

將時間線拉長,從小城興起的自動駕駛產業將會對企業、產業、城市、國家四個層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從企業層面來看,小城市的路況與道路信息更加復雜多樣,有利於企業在測試中不斷針對極端狀況調整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從產業層面來看,多點開花的形勢,好過從一線城市向外慢慢發展。如果小城市的自動駕駛產業也能取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小城就能夠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形成連攜效應,幫助自動駕駛更快普及。

從城市層面來看,自動駕駛無疑是未來智慧城市的關鍵一環,優先開放公共道路測試,有利於後續自動駕駛在城市道路落地,也有利於城市街道智能化改造,這些都是加速智慧城市轉型的過程。

從國家層面來看,小城市發展自動駕駛,有利於拉動人才、資金流動,減少小城市與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同時,適用於自動駕駛的路網的改造,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

結語:小城自動駕駛布局燃起「星星之火」

13座小城建起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引入網路、華為、AutoX等企業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這一系列動作背後,小城市的自動駕駛布局已經燃起了「星星之火」,並逐漸朝著「燎原」的趨勢演進。

這一現象顯示,自動駕駛帶來的這輪科技紅利,一線城市將不再能獨享,小城市也有能力從中分一杯羹。雖然各自布局的趨勢有所差異,但可以說是都參與到了自動駕駛帶來的變革之中。

小城市發展自動駕駛為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不光是政策更加優惠,測試更加方便,小城市很快也會圍繞自動駕駛建立起新的產業集群。新時代證券研究所預測,在2020年-2021年間,自動駕駛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00億元,並會在2025年攀升到1000億元。這樣的千億市場,將會孕育出新的產業巨頭。

但在紅利的背後,產業需要保持冷靜,目前國內發展自動駕駛的城市中,政策與基礎設施的推進部署仍然趕不上產業的預期。政府部門在具體管理時,權責劃分不夠明晰,道路基礎設施成熟度也有待驗證,只有當這些條件成熟,自動駕駛汽車才具備大規模上路的條件,一個城市的自動駕駛產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閱讀全文

與北京城建集團張義昆項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貸款按月季日調息 瀏覽:194
買賣期貨平台構成 瀏覽:359
紅棗期貨漲跌聽板 瀏覽:283
財富管理中心信託 瀏覽:35
貸款風險事件處置預案 瀏覽:32
理財規劃師培訓中心 瀏覽:416
算賬理財 瀏覽:191
3月11日加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659
天津中技樁業注冊資金是多少錢 瀏覽:435
期貨大貨 瀏覽:692
英鎊換外幣對人民幣最虧 瀏覽:913
外匯管製法 瀏覽:308
如何借外匯 瀏覽:680
歷年中國外匯儲備 瀏覽:192
荷包理財電話 瀏覽:927
股票飛龍在天 瀏覽:769
天邑股份投資5G 瀏覽:891
外匯培訓招聘 瀏覽:869
海通證券資金賬戶銷戶 瀏覽:560
一百人民幣兌換多少西非法郎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