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護城河的歷史
護城河,亦作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被寬闊的河流三面環繞的大面積陸地或大城市,再通過對被河流環繞的「幾」字型河岸大規模人工建設、改造而成平戰結合的堅固防禦工事(比如防洪提、風光帶)也能算護城河。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襄陽、重慶、湘潭、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世界最大最寬最好防禦的U字型護城河,位於毛澤東家鄉湖南省湘潭市東部的岳塘區。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在中國大陸北京的紫禁城、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台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的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
B. 合肥的護城河的建造時期
大約在戰國末年,公元前三世紀四十年代左右,壽春已經發展成為淮上的通都大邑,江淮交通又有新的發展,於是在沿肥、施二水通道的南端,就相應地又有一個新的城市興起。這就是合肥。
在三國鼎立、南北分裂的局勢中。曹操經營淮南,在佔有壽春及其附近的沿淮地之後,公元200年以劉馥為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約在今水西門外肥河西北一公里許),以為淮南的前衛陣地。於是魏、吳雙方的步卒和舟師,都出入於巢湖、東關(今無為、含山兩縣間裕溪水的隘口),展開水攻陸戰。公元215年,當曹操以大軍親征關中的時候,屯守合肥城的只有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領帶領的七千人,而孫權卻乘機率領十萬之眾前來圍攻。在此兵力懸殊的緊迫情況下,張遼挑選「敢從之士」八百人出城應戰,身先士卒,直沖到孫權麾下,大戰於逍遙津北。孫權倉皇躍馬過橋,逃到橋南,才倖免於難,接著就解圍而去。這是魏軍守衛合肥一次有名的戰役。公元233年,魏都督揚州諸軍事滿寵,便在城西約十五公里處的雞鳴山東麓,建一新城。這座城就是有名的合肥新城。這個新城的遺址,至今還有一些遺跡可見。
魏晉之際,由合肥東出塗水直逼建鄴的通路,也有所發展。公元250年,吳在堂邑(江蘇六合)堵塞塗水,圍築塗塘,以淹北道,指的就是這一通道。
東晉南北朝時,合肥是建康西面的門戶。公元321年,晉元帝以尚書戴淵為鎮西將軍鎮守合肥,就是北防侵及淮上的石勒,西備荊州的軍閥勢力王敦。公元506年,北魏軍攻佔了合肥城,梁豫州刺史韋睿堰肥水浸灌城垣,戰勝了北魏軍。從此,這座古城因地勢過於低窪而逐漸趨於荒廢。
隋初,在合肥設置廬州,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立鎮置戍,作伐陳的准備。公元589年進軍伐陳時,韓擒虎一路,由合肥出橫江(和縣東南大江渡口),渡至採石,就是首先攻入建康的主力之一。
唐宋以來,沿用廬州的建制不改。唐初,在故城東約四公里的肥河南岸一片高地上,開始營建新城,稱為「金斗城」,沿城北的一段肥河也稱為「金斗河」。宋時,金人渡准南侵,廬州首當其沖,多次為金軍所騷擾。1169年,南宋朝廷下令促修廬州城,知廬州郭振在朝廷詔令的督促下,就較大規模地擴建這座州城,把城垣擴大到河北,使金斗河水和兩岸的市場都包括在城內。在河水出入城垣之處,後來又修建有東西兩個水關。這座城垣,稱為「斗梁城」。這就形成了現代合肥舊城的規模。
宋金戰爭中,廬州為淮西要地,南宋愛國軍民常在這一城下打擊渡淮南侵的金偽軍。例如1131年,廬州知州王亨領導城中軍民大破偽齊軍。1134年,岳飛部將牛皋增援廬州,在城下追擊金兵。到南宋末的1238年,蒙古大將察罕,帥兵號稱八十萬圍攻廬州。南宋守將杜杲率領城中軍民堅守,火燒攻城的高壩,又在城中築高塔架炮轟擊敵、軍,再乘勝出擊,敵軍敗去。這些戰役,閃耀著這座歷史名城的光輝。
元代統一全國後,在合肥設置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初,升廬州為廬州府,直轄於南京,清代仍為廬州府,分屬於安徽省,領合肥、廬江、舒城、無為州和巢縣,共四縣一州。辛亥革命後,取消府州的建制,保留合肥縣。全縣面積六千多平方公里,為全省第一大縣。
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5月合肥淪陷。長達七年之久的軍事佔領,更使這座古城遭受嚴重的破壞。抗日戰爭結束後,合肥成為一個臨時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建立了合肥市,將原合肥縣分為肥東、肥西兩縣。到1964年又分壽縣、定遠和肥東、肥西各一部分新設長豐縣。現在,長豐、肥東、肥西三縣都是合肥的市轄縣。
很簡單 以北一段為南淝河 入巢湖 南部雨花塘包河等應該是明清後遺留 明代就有天生重慶 鐵打廬州之說 所以那時候的合肥護城河 應該是最連貫最深闊的時期
C. 美的集團品牌護城河
你好,對於一個項目的話,我覺得是非常有前景的,任何時候都應該支持的態度【回答】
從哪方面可以更詳細了解美的集團的品牌優勢【提問】
它的品牌優勢是什麼【提問】
主要就是質量方面呀,還有他悠久的歷史【回答】
可以詳細介紹給我嗎【提問】
你好,主要就是因為它的質量方面我們都知道美的的產品是廣受消費者的歡迎【回答】
D. 什麼是企業真正的護城河
企業的護城河,是指可以抵禦競爭對手侵襲的堅實穩固的壁壘。
有這么幾類:
一、成本優勢
成本優勢是指產品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遞減的優勢,行業的新玩家想進來,利潤空間比不上擁有成本優勢的先發者。一旦競爭到焦灼狀態打起價格戰,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很難堅守住。
早年間的家電行業,行業增長放緩打起價格戰,格力的財務報表就相當難看,利l潤率下滑嚴重,但過了群雄混戰的草莽階段,行業集中度提高,格力反倒活得非常好,重拾利潤空間,可見價格戰是短期的,斷絕外來者後,家電行業造就了如今格力美的海爾三寡頭並立的有序競爭局面,沒人再打價格戰,行業寡頭都有了豐厚的利潤空間,而新玩家沒有成本、品牌、規模優勢,進來也是送死。這就是成本優勢帶來的競爭壁壘。
關於成本優勢的護城河,容易有一個誤解,誤將性價比當成護城河。成本優勢的本質,是擁有更低的成本,從而提高了利潤率,但比如小米主打性價比,雷總對外宣稱學的是好市多模式,走的低利潤高周轉模式,但好市多隻是在零售環節薄利多銷,生產等環節還是有利潤保證的,而小米的定價是涵蓋了生產製造、營銷等全部環節,沒有充足的利潤意味著難以在服務等其他模塊迅速升級,並且好市多是收取會員費的。因此小米的性價比不能算是護城河,原因是並沒有深度整合產業鏈,擁有明顯高於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只是犧牲了自己的利潤讓利給消費者,長期看不是健康的商業模式。
早期的小米,通過性價比策略,在互聯網打造了現象級的產品爆款,吃到了互聯網的紅利,電商渠道的低成本高周轉策略,確實能玩轉薄利多銷模式。
但一旦線上增長到達瓶頸,開始線下擴張,OV等品牌就迎頭趕上,核心的一個因素,其實是定價策略,OV品牌有著線下渠道優勢,可以快速在三四五線城市將產品分發出去,但走經銷商模式的前提是要高毛利和過硬的產品品質,小米沒有足夠利潤空間給到經銷商,經銷商是提不起動力去賣小米手機的,因此雖然小米之家的坪效做的高,但是點位太少,在線下競爭中完全落於後手,可見性價比不是護城河,沒有高毛利的性價比甚至是企業很大的短板。
二、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中,首屈一指的當屬品牌優勢。比如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瓜子二手車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農夫山泉的「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就擁有了一定的溢價空間,農夫山泉佔領了「山泉」的心智定位,就不再是普通的礦泉水,而是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山泉清冽甘甜」的印象,同樣當你感覺到燥熱想喝飲料時,可能王老吉會進入你的腦海。
這都是品牌的價值,需要長久的營銷和歷史文化來積累。國內品牌溢價最高的,恐怕要屬茅台,90%以上的毛利,成本極低,而且商品還有投資屬性,白酒是越陳越香,幾十年的飛天茅台,已經是天價,這就是企業擁有品牌的魅力。
除了品牌,專利技術和行業准入許可也是無形資產,比如保險牌照,就是極難的行業許可證,能拿到已經意味著極高的行業壁壘,再比如高通在晶元領域的專利技術,讓高通吃下了手機產業鏈的豐厚利潤。
三、轉換成本
《贏家通吃的互聯網行業,是不是好賽道?》一文中,特別提到了騰訊的強大護城河:熟人關系鏈。對用戶來講,遷移成本太高,換一種社交工具,意味著要將整個熟人關系鏈同時遷移過去,就算你願意費時費力遷移,指望你的熟人朋友也一起遷移,是不現實的。
騰訊的這一護城河很難被顛覆,就算微信、QQ過時了,出現新的社交工具,比方未來通訊都是通過虛擬投影交流,但擁有熟人關系鏈的騰訊,依舊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因為重構熟人社交鏈,需要很長的時間,這給了騰訊充分的時間去開發適應新時代的社交形態。我們不妨復盤下移動互聯網初期,米聊等新事物對騰訊的社交壁壘造成了威脅,但隨著微信的推出,尤其是在微信可以導入QQ好友的時候,騰訊又在移動互聯網的社交領域,獲得壟斷性地位。
四、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是指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產品價值也隨之增加。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聯網的平台效應,諸如BAT等頭部企業,當用戶規模到達一定程度,成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就像互聯網的水、電一樣,你無法離開,所以互聯網是贏家通吃的行業,當你做成了平台,就能收取平台的「保護費」。
五、渠道優勢
渠道優勢算是國內獨有的護城河,和歐美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地域寬廣,人口密度大,有著復雜網路式分布的三四五線下沉城市,網路的觸角幾年內很難完全觸達,至少十年內,渠道優勢還將擁有很強的競爭壁壘,前面提到的小米例子,就在互聯網的紅利吃得差不多的時候,進軍線下拼刺刀時,被OV等有渠道優勢的企業,迎頭趕上。渠道優勢的核心,在於對經銷商的把控力,但前提是有高毛利的產品以及過硬的產品品質,畢竟保證經銷商有充足的利潤空間才能激發他們的能動性。而對經銷商的把控,體現在能否避免不同區域經銷商的竄貨現象,以及避免經銷商隨意提價對品牌的損毀。而經銷渠道是需要時間經營的,沒個幾年功夫,難以建立起四通八達的渠道網路。
比如洋河的1+1模式,格力的專賣店模式,一旦建立渠道優勢,形成特有文化,同行根本難以復制。
但互聯網時代,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渠道優勢慢慢淡化,但也難以完全取代,水乳交融才是未來方向。
六、虛假的護城河
還有一些容易迷惑投資人的虛假護城河。意指那些屬於企業的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長期看是不穩定的,比如優質的產品、能力強悍的管理團隊,極高的市佔率,往往只是一時優勢,長期看不能藉此抵禦競爭對手進攻。
以上,是我理解的護城河,長期看,擁有護城河的企業,回報率遠高於沒有護城河的。
因為有護城河的企業,往往賺錢不辛苦,比如茅台,甚至「傻子」都能經營好,而沒有護城河的企業,則是賺點辛苦錢,或者是看天吃飯,更有甚者,辛苦也不賺錢。
如果投資了有護城河的企業,就可以閉著眼睛躺著賺錢,相反,怕是得時刻關注企業基本面變化,睡覺也不踏實。
來源:雪球
E. 護城河在古代大放異彩,這是從何時興起的呢
護城河是中國古代城池防禦的第一道防線,是城池防守體系的重要一環。普通人口中和眼中的護城河,是圍繞著城牆、人工開鑿的防護水道;實際上的護城河,其實是城池外部所有人工、半人工和天然形成的,有著軍事防護作用的水體。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在中國歷史中十分常見,不過有些護城河有點特點——沒有水,而沒有水的護城河則被稱為「城隍」。《說文解字》中解釋城隍: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這類名為城隍的護城河多分布在乾旱缺水的西北地區,又稱其為「旱壕」。
此時護城河的攻防理論已經達到定型和大成,達到封建時代的頂峰,各個方面比較之前都有著極大的提高。
結語
主要作為防護作用的護城河,不止可以防止敵人,還可以防止動物入侵。城池攻防戰中,有護城河的話對守城方有著天然且巨大的優勢,攻城方若想消磨這些優勢,只能用人命前仆後繼的填,想方設法填滿護城河,這樣才能觸摸到城牆進行攻城。可以說,護城河就是城池的第一道防線,護城河一旦有失,意味著距城池失陷不遠。試看古代大戰,護城河常大放異彩,尤其是宋朝,例如宋金宋元襄樊之戰、宋金開封、襄樊之戰、宋金六合、宋元靜江之戰、宋夏蘭州、平夏城之戰等,若沒有護城河的存在,兩宋早被游牧民族覆滅多少次了。當然,護城河的修築也是存在有莫大的困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