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固定資產利潤權廣州新太集團案例

固定資產利潤權廣州新太集團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12 02:28:43

Ⅰ 管理學中利潤經濟手段的運用,案例

案例分析:北京鍾表公司扭虧為盈四步棋
北京鍾表公司成立於1987年,而其前身北京手錶廠是1958年興建的國有大型輕工企業。目前公司下屬企業包括北京手錶廠,北京鍾表專營公司,北京表盤廠,第二元件廠,以及長城表業有限公司、力齊表業有限公司、龍昌表業有限公司3個合資企業。公司現有職工2534人,固定資產原值9747萬元, 凈值5272萬元。工廠佔地面積約157畝,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擁有設備儀器2500多台套,其中進口設備儀器700多台套。主要產品為機械手錶和電子手錶兩大系列,機械表、單機表、單歷表、雙歷表、3130石英電子表和新型 DB51 石英電子表 5 個品種,共200多個花色。產品從除了國內市場外,還出口印度、香港、西歐和南美近10個國家和地區。1994年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00萬元,生產手錶186萬只,組裝表24萬只,手錶銷量達220萬只(其中內銷60萬只,出口160萬只),實現銷售收入 5500 萬元,實現稅金30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5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 4800 元。 然而,這曾經是個連續虧損的老大難企業。自1987年北京鍾表公司成立以來,企業就連年虧損,廠長連換了8任,卻都回天乏術,上級主管部門也曾向國內外招聘廠長,然而無人應聘。到1992年初企業累計虧損達 2526 萬元,欠稅2900萬元,手錶及機芯積壓達160萬只。1992年頭4個月,企業每月銷售收入還不夠發工資的,帳面上只剩下4萬元錢。由於公司不景氣,企業人員外流嚴重,三四年間就有幾百人調走,其中包括大量專業技術人員。連續虧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92年才有了改觀。 有人將北京鍾表公司扭虧為盈的過程概括為四步棋:
1、有了一位好廠長。北京鍾表公司的持續虧損和巨大的市場壓力,使上級主管部門選擇企業帶頭人的標准變得簡單而明確,誰能使企業盈利,誰就當廠長。在這種狀況下,1992年4月18日,劉冀虎走馬上任了。 這位新任廠長1963年畢業於西安交大工業自動化專業,他先後從事過鍾表科研、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工作,曾任北京鍾表公司下屬的北京手錶工業專營公司經理。1988年,針對當時機械表市場萎縮,港、台表銷售正旺,北京鍾表公司產品積壓近200萬只的現實,他果斷地決定以成本價格出售積壓的機械表芯,並組織了近百人的直銷隊伍,將目標瞄準教育、衛生部門,實行價格優惠,將積壓手錶很快銷售出去,緩解了資金困難。1989年這支專營公司組建了自己的裝配廠,引進港台的表盤、表殼,選擇上海和東南沿海一帶為目標市場。根據這些市場需求,設計生產流行款式手錶,對傳統的「雙菱」手錶進行改造,裝配成款式新穎別致的耐用手錶。1989年,北京鍾表公司虧損600多萬元,而在其領導之下,專營公司盈利900多萬元,以至於 3000 多人的北京鍾表公 司靠300多人的專營公司發工資。然而當劉冀虎根據自己在市場上多年來的經驗和想法給當時的公司領導寫了一份「適應市場需求,振興北京手錶工業」的報告後,卻被認為有「爭權」之嫌,換來了一紙免職書,被發配到門市部經理。 1992年,劉冀虎上任北京鍾表公司廠長後,奇跡在北京鍾表公司發生了。不到三個月,企業的回款就超過前5個月的總和;1992年底,企業便比 1991年減少虧損747萬元。1993年,企業經營狀況繼續好轉,在全國38家定點手錶生產廠家普遍調低產量的情況下,北京鍾表公司卻擴大產量,企業實現了連續虧損6年後的首次盈利,全年實現利潤 342 萬元,成為全國手錶行業的盈利狀元。與此同時,職工收入翻了一番以上,數百名調走的職工紛紛要求調回,企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原定4年時間的扭虧計劃。1994年,企業經濟效益繼續上升,實現利潤512萬元。北京市領導曾稱贊:「北京鍾表公司扭虧是個奇跡。」
2、建立了一個好的機制。在舊體制下,企業一切工作圍繞著生產轉,銷售和科研只不過是跑龍套的配角兒。如果將北京鍾表公司比作一條大龍的話,那麼這條大龍的結構是:以手錶廠為龍頭,以手錶研究所為龍身,以專營公司為龍尾。這是因為,在傳統體制下,企業不存在產品銷售問題。那時候手錶作為人民生活消費品的「老三件」產品之一,是稀缺產品,由國家收購,根據計劃配額供應市場。然而市場經濟體制下,舊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就不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環境了。劉冀虎上任伊始就從機構動手,建立了以銷售部門為龍頭,研究機構為龍身,生產製造廠為龍尾的新的龍結構,一切以銷售為中心。原有的科室精簡為6部一室,使機關工作人員減少了18.3%,充實加強了經營銷售機構。 調整後的專營公司不僅設立了市場科和銷售科,建立了負責境外營銷的星華進出口公司,而且將產品裝配車間劃歸其領導,將研究所納入其核心層。市場科隨時了解市場需求,向決策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研究所立即投入力量研製。成品裝配車間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提供合適產品。企業「前店後廠」、技工貿一體,形成了面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使產品進入市場的周期由半年縮短到1到2個月,最快的20天即可交貨。由於對銷售人員實行了全額風險承包責任制,實行回收在途貨款優惠政策,使回收周期由原來的33個月縮短為10個月,僅此一項就節約銀行貸款利息200萬元。 北京鍾表公司下屬的鍾表研究所是全國最大的鍾表研究機構之一。過去由生產指揮,既開發產品又加工產品,科研開發長期徘徊不前,一個新產品從設計試制到出成品需要2年。如今研究所進入專營公司核心層,專心研製產品,科研力量得到擴充和充分發揮,加上設立了新產品開發基金,實行了科技人員享受產量銷量提成獎等優惠政策,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轉制 5 個月後,就開發出電力機車速度表等 3 種新產品。1992年,一年新增款式品種達120多個。
3、推出了一批好產品。手錶市場的競爭是品種、款式、性能、質量、價格的競爭。在消費者特別看重手錶的品種和款式的情況下,北京鍾表公司老的「雙菱」牌產品已經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要走活市場這盤棋,必須開發出有強大競爭力的新產品。
因此,實施產品創新,重塑雙菱家族,是北京鍾表公司扭虧為盈的第三招。
第一,調整產品結構,抓好機轉電工作,將以開發機芯為主轉移到以開發整機為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北表就開發出了20多個高檔款式,50多個中低檔款式的新品種,個個走俏市場。其中完成了 DB51 型石英電子表小批試制和試生產,工藝基本穩定,具備了批量生產條件。完成了 DB51 雙歷機構設計,以及健身手錶小批試制工作和薄型自動表樣機試制。
第二,搞好產品「嫁接改造」。北京鍾表公司機芯的質量是馳名國內外的,但產品的外形款式落後,過去企業賠本出口優質機芯。為了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北京鍾表公司從港台引進外型新穎的表殼表盤,與自己的優質機芯相互配套,優勢互補,贏得市場。同時,借鑒國外產品的最新款式,推出自己的新產品。
第三,目標市場的正確選擇,是企業產品贏得市場的前提。北京鍾表公司確定了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產品發展戰略,及時退出競爭激烈的中檔表市場,迅速進入低檔表和高檔表市場。研製出售價不到五十元的廉價型 DB51 電子石英錶。這種表既有瑞士全塑表基座、又有中國機械表的傳動裝置,因而有質量穩定又易修理的優點。為開發高檔表,北京鍾表公司集中了全廠科研生產的優勢力量,專攻高檔精品型「海神」表。該表摹仿瑞士永不磨損型雷達表,以外觀精美、用料高檔、走時准確大受消費者青睞。雖然售價600多元,卻成為各銷售櫃台的搶手貨。
第四,注意市場動向,抓住市場機會,開拓了生產「紀念表」的市場領域。1992年起,我國手錶市場開始了生產「紀念表」熱,北京鍾表公司及時抓住這個機會,瞄準集團消費領域,開拓了一個新市場。澳星發射,賽特、太陽城開業,甚至美國 555 香煙都以北京鍾表公司生產的紀念表留念。1992年,北京鍾表公司承做「紀念表」15 萬只;1993年上半年為200多個單位承做了30多萬只。目前市場上的紀念表大多產自北京手錶廠。
第五,多角化經營,利用關聯技術,開發了一批非計時表產品。如與北大生物工程系聯合開發了康乃爾綜合治療儀,可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腦血栓等慢性病;研製出的腕式心臟病急救器,在全國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上獲金獎;研製出了電力機車速度記錄器,鐵道部已經決定將速度器開發基地設在北京鍾表公司的鍾表研究所,並與北京鍾表公司共同解決速度表國產化的問題。機車速度表開發成功後,將在全國鐵路系統推廣。該產品的年產值將超過北京鍾表公司目前全部售表的產值,在國內首創研製出了卡表,該產品可以廣泛用於機械加工、冶金建材、輕工等多行業的新型厚度測量工具,當年測量卡表小批量出口德國,成為出口前景看好的產品之一。除此之外,北京鍾表公司還推出了自行車速度里程錶、自動順刷式電動牙刷、高科技牙齒再生設備、環境保護儀等。
4、建立了一個好的管理制度。 新廠長上任後,進行了三項制度改革,即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建立了「全員參與」的職工激勵機制。例如推行新的勞動用工制度,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形成職工能進能出的機制,打破了職工就業的「鐵飯碗」。增強了職工的危機感和與企業共命運的使命感;實行幹部聘用制,搬掉「鐵交椅」,打破論資排輩的做法,能者上庸者下,並形成幹部任用中能上能下的機制;在定編、定員、定崗、定額的基礎上,實行崗位工資,使職工收入拉開擋次,工資、獎金向一線工人和技術人員傾斜,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目前,企業又實行了全額工資承包。通過實行全額工資承包制,分配進一步向一線傾斜,多勞多得的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車間有了二次分配權和勞動用工權,能夠更靈活地運用經濟手段調動職工積極性,更好地對勞動力進行優化配置,從而使每個車間都成為市場競爭的直接參與者,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Ⅱ 我是某有限公司的股東,公司讓我辭職,公司的固定資產和利潤我可以按出資額帶走嗎

看來你的股份並不大。
一般來講,你辭職離開公司,並不影響你的股東身份,如果你不想再在此公司做股東了,只能是轉讓你的股份,由其他股東或外人購買,但不能帶走公司的資產。

Ⅲ 固定資產投資的案例分析問題

(1)8%×(1-25%)×40%+[4%+1.4 ×(9%-4%)]×60%=2.4%+6.6%=9%
(2)初始現金流量=10000000+3000000=13000000(元)
年折舊=10000000 ×(1-5%)/5=1900000(元)
1~4年經營現金流量=50000×300×(1-25%)-(200 × 50000+600000)×(1-25%) +1900000×25%-545000=11250000-7950000+475000-545000=3230000(元)
回收殘值流量=1000000-(1000000-500000)×25%=1000000-125000=875000(元)
回收營運資本=3000000元
第5年年末現金流量凈額=3230000+875000+3000000=7105000(元)
(3)投資的凈現值=-13000000+3230000×(P/A,9%,4)+7105000×(P/F,9%,5)=
-13000000+3230000 × 3.2397+7105000×0.6499=-13000000+10464231+
4617539.5=2081770.5(元)

Ⅳ 求助一個關於固定資產更新的案例

對於一個經營良好的公司來說,時常關注市場上出現的新的投資機會是必須的。美多印刷公司的管理者們正在考慮一個設備更新方案,他們打算購買新型高效的激光印刷機來替代現在使用的設備。現在使用的設備的賬面凈值為2200萬元,如果不替換的話,還可以使用10年。購買激光印刷機的成本是13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同樣是10年。使用激光印刷機能夠降低公司的營運成本,增加公司的營業收入,從而增加每年的現金流量。蘇同是美多公司的會計主任,編制了表1,給出了使用激光印刷機對每年收益和現金流量的預計影響。

表1 年現金流量預計增加額 單位:元
增加的收入 140 000
節約的成本(扣除折舊因素) 110 000
小計 250 000
現用設備的折舊 220 000
激光印刷機的折舊 130 000
年折舊費用減少額 90 000
繳納所得稅前預計收益增加額 340 000
年繳納所得稅增加額(40%) 136 000
年凈收益預計增加額 204 000
年凈現金流量預計增加額 114 000

唐剛是美多印刷公司的一位董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預計數字看上去不錯,但現在問題是要使用新的激光印刷機,我們就得出售現在使用的舊設備,我們是否考慮一下公司會因此而蒙受的損失呢?既然現在發明了激光印刷機,我懷疑我們的舊設備能賣上多少錢。」為了回答唐剛先生的質疑,粟同又給出了表2資料,來說明出售現存的舊設備可能會發生的損失。

表2 出售舊設備的損失 單位:元
現存舊設備的賬面價值 2 200 000
預計市場價格(扣除清理費用的凈值) 200 000
繳納所得稅前預計出售損失 2 000 000
作為損失抵減本年度所得稅額(40%) 800 000
出售現有設備的凈損失(考慮節稅後) 1 200 000

唐剛禁不住叫起來,「我的上帝,我們的損失竟然跟激光印刷機的成本差不多,激光印刷機的成本是130萬元,加上這120萬元的損失,那麼,如果我們要使用新設備就得投入250萬元。130萬元的成本我們還可以接受,但250萬元無論如何也不行。」

分析提示: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固定資產更新越來越頻繁,固定資產更新決策也成為財務上一項重要決策。研討本案例,請注意固定資產更新決策中的特殊問題。

案例思考題:
1. 對美多公司來說,使用激光印刷機的成本是否正如唐剛所說的250萬元?請解釋一下。
2. 計算出售現有設備購買激光印刷機這一方案的凈現值,假設要求的年投資報酬率為15%。有關現金流量的時間假設如下:
(1) 年初用現金購買激光印刷機;
(2) 年初出售現有設備並馬上收到了現金;
(3) 出售現有設備帶來的所得稅利益在年末實現;
(4) 以後10年每年的凈現金流量視為在年末收到。

Ⅳ 企業聯營的案例

案件簡述: 一、案情簡介2000年11月,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為擴大產品外銷渠道,提升產品知名度,很早就想打開廣州這個全國的批發市場,但苦於一直沒有一個令企業滿意的代銷商,廠方開始另謀出路,由銷售副總全權負責,自帶資金,在廣州市自己開業一個玩具城,做直銷方式的銷售,苦於廣州市的商鋪價位頗高,為盡量減少投資風險,經公司的法律顧問及其他商業顧問人員的多方研討,決定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玩具城,由該企業自行承擔商鋪裝修及租賃工作,以相當於商鋪租金的價位作為雙方合作後該公司的合作經營利潤在實際操作中,東。。。
企業聯營 小心陷阱

一、案情簡介

2000年11月,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為擴大產品外銷渠道,提升產品知名度,很早就想打開廣州這個全國的批發市場,但苦於一直沒有一個令企業滿意的代銷商,廠方開始另謀出路,由銷售副總全權負責,自帶資金,在廣州市自己開業一個玩具城,做直銷方式的銷售,苦於廣州市的商鋪價位頗高,為盡量減少投資風險,經公司的法律顧問及其他商業顧問人員的多方研討,決定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玩具城,由該企業自行承擔商鋪裝修及租賃工作,以相當於商鋪租金的價位作為雙方合作後該公司的合作經營利潤 在實際操作中,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通過朋友的介紹,與廣州美華企業集團達成了一個合作意向協議,經過雙方協商,簽訂了聯營合同,雙方合作組成「美新玩具城」。由美華集團提供本公司臨街的鋪面,並負責按商場的設計要求裝修鋪面;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負責商場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並提供值900萬元的各類玩具,雙方簽訂的合同約定:「美新玩具城」的經營管理以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為主,廣州美華企業集團派出一名財物人員及一名管理人員協助管理,廣州美華企業集團不承擔「美新玩具城」的虧損,如「美新玩具城」經營盈利,則由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與廣州美華集團按7:3的比例分享,另由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向廣州美華企業集團交每月的「保底利潤」3萬5千元。開業後「美新玩具城」一度生意興隆,雙方利潤按比例分配。後由於「美新玩具城」違法經營被處罰,內部管理又出現矛盾,造成嚴重虧損。於是,雙方同意終止聯營合同,解散「美新玩具城」。因為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拒付保底利潤,美華集團不同意而訴至廣州市某區人民法院,要求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按合同約定支付每月3萬5千元的「保底利潤」。共計21萬元。

二、法律分析

筆者擔任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的代理律師參與了訴訟,筆者發表律師代理詞認為:所謂聯營,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按照「揚長避短、形式多樣、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經過協商一致,組成新的經濟實體或者就某些方面進行協作。在聯營中,聯營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應該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以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商標、專利、技術等作為投資條件,無論其條件如何優越,在投資上都應該是平等對待。他們都要記價折股。當然,對於聯營各方以土地使用權、房屋、專利、商標等非資金投資的財產,在記價折股上,在盈利分成上,可以考慮其對聯營特別有價值的一面,通過協商一致,確定一個適當的各方都滿意的額度。但是,聯營合同中的「保底利潤」等條款卻是以當事人權利不平等為前提的。雙方的聯營體「美新玩具城」是雙方共同出資,共同經營的一個合作項目,利潤共享,則應該風險共擔,所謂的「保底條款」是對我的當事人――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一方的不公平條款約定,是違反我國民法的公平原則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對於「保底利潤」條款,應確認無效。請求人民法院依法駁回廣州美華集團的訴訟要求。

三、判決結果

該案經過法庭辯論,最終法庭判決:

1、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與廣州市美華集團所簽的協議中的「保底條款」是無效的。

2、對廣州市美華集團要求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支付6個月共21萬元的保底利潤的要求,本院不予支持。

廣州美華集團接到判決書後,未提起上訴。

四、 聯營合同簽約風險的預防的律師務實

本案是一個較為明顯的設有陷阱的聯營合同糾紛,筆者作為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的代理律師,在此只作一個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案外推測:

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在與廣州美華集團合作時可能是早知聯營合同的保底條款是無效的,但這一條款寫在合同中,對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是沒有什麼實質性損害的,但是對廣州美華公司而言,則是一個定心丸,可以讓美華集團錯誤的認為,在聯營經營中他們完全沒有經營風險,不管聯營體經營是否虧損,美華集團均可以收到房租,如果經營得當,還有相當可觀的經營利潤分配,何樂而不為呢?因此,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在合作條件中增加這么一個不切實際的許諾,一是可以吸納廣州市的商業企業參與聯營經營,為工廠的產品在廣州直接銷售打開一扇窗口,二是工廠產品銷售盈利後,可保持自己是盈利的大頭。且在聯營合同中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享有完全的經營管理權,完全可以從聯營的進貨,存貨,銷貨中控制產品的價位,控制聯營企業體現在帳面上的利潤,取得聯營體經營中的主動權。三是單靠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在廣州開辦玩具城,玩具廠的資金實力不夠,風險太大,而將其本應付給對方的房租報酬轉變成聯營體的對方利潤,萬一聯營體經營虧損,對方也應當承擔經濟損失,這樣,東莞光新凱萊玩具廠的損失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連房租也不用繳付。相反,廣州美華集團因為缺乏得力的法律顧問審查合同,在合作合同簽約時中了圈套,走進了法律的誤區,到不利結果出現時想依法補過,但為時已晚,最後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求得一個敗訴的後果。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處在法制不斷完善的今天,每一個走向成功的企業,應該是在他的每一個重大經濟活動之初,認識、了解事實的真象,排除合同陷阱,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最大限度的繞開經營中的風險,筆者根據司法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歸納認為,在訂立聯營合同的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審查:

1 首先是要企業自己要理解聯營合同的基本特徵。才能從根本上防患於未然。《民法通則》第三章第四節專門規定了聯營的有關問題,有關書面的解釋不再詳細介紹,在這里主要提出的是聯營合作的近期變化,聯營合同本來具有三種類型:法人型聯營,合夥型聯營,協作型聯營。但是,隨著我國《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其中的合夥型聯營漸漸失去了法律依據,因為1997年實施的《合夥企業法》第九條規定:「合夥人應當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也就是說,合夥企業的合夥人不可能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此,簽訂聯營合同應該明白是何種類型的合同,現在的合夥型聯營合同主體是不能以法人名義簽署的。另兩種聯營合同的主體,一般是實行獨立核算,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戶、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私營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在這當中,有一點需特別注意: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和個人是不能成為聯營合同的簽約主體的,比如,不具備法人條件的各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授權,擅自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簽訂聯營合同而未經法人追認的,因為不是合法的聯營合同主體,所以聯營合同應當確認無效。黨政軍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和各種協會、學會及民主黨派等,不得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所簽的合同是無效合同。

2 訂立聯營合同約定共同出資的,其出資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現金,也可以用房屋、土地使用權、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工業產權等出資。但是,對作為出資的實物、工業產權、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或者土地使用權,應當進行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如果是涉外合同,還應當符合涉外企業的投資限額標准。

如果聯營合同的投資中包括固定資產,物質和專利權等,必須要註明由原所有者辦理相關的所有權變更手續。如以土地使用權參加聯營的,須辦理土地使用權轉移手續。

3 聯營合同格式,最好按法律要求的標准格式,遵循有關程序進行簽約,聯營合同由首部、主文、尾部三個部分組成。聯營合同應具備以下主要條款:1 聯營的項目、范圍和要求。即生產開發的項目、經營范圍、產品的名稱、型號以及經營規模。2 聯營的投入和方式。包括聯營投入的資金總額,聯營各方投資額度、出資比例及繳付期限聯營各方投入資金的形式和投入方式,非資金形態投入及使用所必需的審批手續,含技術、商標、專利以及企業名稱、場地等,固定資產投資方出具的單方的詳細折價資料。3 聯營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實施以及各方承擔的義務。4 聯營組建機構。5 聯營的經濟核算及財物會計制度。6 利潤的分配及虧損的承擔。7 聯營的人事、勞資、獎懲、等制度。8 聯營合同的變更、解除和財產清算。 9 聯營合同的生效條件和有效期限。10 違約責任。

4 訂立聯營合同不得設立保底條款,所謂「保底條款」是指合同中約定在聯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管是否虧盈,聯營體均要保證聯營的某一方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虧盈、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各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體如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體的虧損,如無虧損,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以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1 聯營一方只向聯營體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風險責任,無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這種情況在企業之間的發生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我國法律規定企業間禁止借貸,企業為了使自有資金增值,因此以聯營的名義將資金投入到另一個企業,並約定按期收回本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 1990年11月12日 發布的《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若干問題的解答》,這種方式是名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聯營的本意,應當確認合同無效。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的利息應予收繳,對另一方則應處以相當於銀行利息的罰款。

2 聯營一方只以房屋向聯營體出資,不參加聯營體的共同經營,共同管理,不承擔聯營體的虧損責任,只按期收取固定利潤,這種合同,最終會按變相出租房屋處理。這種合同之所以不以租賃合同的方式出現,主要是因為房地產租賃需要辦理登記手續並要交納各種稅費,而且有些是 法律禁止出租的,如農業用地等,如系違法出租、轉租,法院同時也會確認出租行為是無效的。

3 對聯營合同中約定的聯營各方認繳的出資額要認真審查,因為某些聯營是以各方認繳的出資額為限承擔股份的有限責任公司,這個出資額並不是實際的投入的流動資金額,而是指在主管機關注冊的資金數為准,因此要審查合同約定的出資額是否與注冊出資額一致。

4 聯營合同中應當保證各方的經營管理權及經營管理監督權,避免某一方在聯營體的管理工作中脫離約束,損害企業利益。

5 應當明確聯營體解散的具體清算辦法,明確某一方推出聯營體的結算辦法,如果聯營體並未解散,應當清退或返還退出方的出資額,應審查完善合同規定,退出一方對於退出前聯營所得的盈利和發生的債務,應當按照退出前聯營合同的約定或出資比例分享和分擔。不符合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條件而中途退出的退出方應該賠償由此給聯營體造成的經濟損失。

Ⅵ 在建工程轉固定資產後,對利潤有什麼影響如某公司在建工程49億元,轉固定資產後怎樣影響利潤

肯定會影響當年的損益的,當月轉入固定資產,次月就要折舊的,比如房屋按最低年限法次月就可計提折舊19395833元

Ⅶ 利潤操縱 案例

企業常見利潤操縱方法的會計分析
CFO視野

企業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書面文件,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機構都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通過各種辦法來進行利潤操縱。本文就試圖對企業常見的利潤操縱方法予以簡單的會計分析,從而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1、通過掛賬處理進行利潤操縱
按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所發生的該處理的費用,應在當期立即處理並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尤其是為了使當期盈利,則故意不遵守規則,通過掛賬等方式降低當期費用,以獲得虛增利潤之目的。
1.1應收賬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長期掛帳。應收賬款是企業因銷售產品、提供勞務及其他原因,應向購貨方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收取的款項,因它是企業的銷售業務也是企業的主營業務,因此,一般而言,應收賬款能否收回,對企業業績影響很大。但對於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收回的可能性極小,按規定應轉入壞帳准備並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按規定三年以上的應收帳款轉為壞賬的話,有人曾計算過,1997年深滬市上市公司虧損數將由42家改為114家,虧損面將由5.2%擴大至14%。由此可見,應收賬款對收益的影響極大。
在現實中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即企業為了虛增銷售收入的需要而虛列應收賬款,因此,對於由於「應收賬款」科目而導致的利潤操縱一定要引起特別的注意。
1.2 待處理財產損失長期掛賬。這種損失是由於當期某種原因造成的,應在當期處理,但若有意不在當期處理,使當期費用減少,從而達到虛增利潤之效果。
1.3 在建工程長期掛帳。這主要體現在大部分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都會對外部分融入資金。而借款需按期計提利息,按會計制度規定,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沒有辦理峻工手續之前應予以資本化。如果企業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進行峻工決算,那麼利息就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費用減少(財務費用減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舊,這樣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1.4該攤費用不攤。對於企業來說,待攤費用和遞延資產實質上是已經發生的一項費用,應在規定期限內攤入有關科目,計入當期損益。但一些企業則為了某種目的少攤、甚至不攤。
2、通過折舊方式變更操縱利潤
企業對固定資產正確地計提折舊,對計算產品成本(或營業成本)、計算損益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在影響計提折舊的因素中,折舊的基數、固定資產的凈殘值兩項指標還比較容易確定,但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確定上卻較難把握。事實上,固定資產折舊除有形磨損外還有無形磨損,而且企業和行業不同,磨損情況也不相同,因此,企業往往有足夠的理由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式。
例如某公司從1995年起對固定資產折舊由加速折舊法改為一般折舊法。折舊方法變更後,折舊率綜合下降3%,折舊方法變更增加的稅前利潤估計約966萬元。其實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製造電冰箱,電冰箱的升級換代較快,從正確地計算損益來講,電冰箱生產線使用加速折舊方法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損耗情況。此外該公司1995年銷售退回2400萬元未在當年入帳,導致銷售利潤虛增約265萬元。以上兩項虛增利潤之和1231萬元,略大於當年利潤總額1214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若在1995年不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並且將銷售退回按會計制度規定入帳的話,公司當年則虧損無疑。
同時,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式只會影響會計利潤卻不會影響應稅利潤。因為會計准則和稅收法規確認收入和費用的特點及標准不同。稅法對各類固定資產折舊另有規定,企業降低折舊率只會增加會計利潤卻不會增加應稅利潤,對企業現金流量也不會產生影響。
3、通過非經常性收入進行利潤操縱
3.1其他業務利潤
其他業務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業務,其他業務不屬於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但對於一些公司而言,它對公司總體利潤的貢獻確有「一錘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輕工,1997年主業虧損4292萬元,可「慶幸」的是,其在1997年內兼並了長春輕工業機械廠,該廠於1997年11月進行了一項土地使用權轉讓,凈利達5198萬元,吉輕工也由此當年轉虧為盈,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3%。
3.2投資收益
我國投資准則將投資定義為:企業為通過分配來增加財富,或為謀求其他利益,而把資產讓渡給其他單位所獲得的另一項資產。因此,投資通常是企業的部分資產轉給其他單位使用,通過其他單位使用投資者投入的資產創造的效益後分配取得的,或者通過投資改善貿易關系等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當然,在證券市場上進行投資所取得的收益實際上是對購入證券的投資者投入的所有現金的再次分配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價差收入,以使資本增值。
但企業往往利用投資收益使之成為掩蓋企業虧損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峨鐵,1997年進行法人股轉讓,以每股3.1元價格賣掉1000萬股「樂山電力」法人股,使其當年扭虧為盈,每股收益為0.007元
3.3 關聯交易引致的營業外收支凈額
關聯交易是指存在關聯關系的經濟實體之間的購銷業務。倘若關聯交易以市價作為交易的定價原則,則不會對交易的雙方產生異常影響。而事實上,有些公司的關聯交易採取了協議定價的原則,定價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潤在關聯公司之間轉移。
例如,1997年廣電股份1.13億元的營業外收入主要來自兩處:一是土地開發補貼4000萬元;二是將其全資子公司上海錄音器材廠有償出讓給自己的國家股大股東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雙商協商收購價9414萬元,從而使廣電股份獲得凈收益7960萬元。因此,在注冊會計師對其出具的審計報告中明確指出:該項業務雖已經產權交易所鑒證,但未經過資產評估確認價值,並指出此項關聯交易對其1997年損益產生了重大影響。
3.4 調整以前年度損益
在利潤表中,「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這個科目反映的是企業調整以前年度損益事項而對本年利潤的影響額。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後生」。例如耀華玻璃在1997年度出現業績嚴重滑坡,利潤總額僅有143萬元。但在利潤表中,卻出現了高達3434萬元的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對此公司也給予了充分的解釋:根據地方財政的有關文件對部分負責科目進行清理。一是「玻璃熔窯之一九機窯停產清理,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問題」,經批准將以前年度「預提的熔窯復置金扣除清理費用的余額1180萬元沖銷」;二是根據有關文件要求,「公司所欠的財政委託貸款利息就地核銷,故將以前年度已計入財務費用的應核銷利息進行調整,計1574萬元」;三是「因1997年度公司經營效益欠佳,根據公司統一實行的工效掛鉤辦法,按年終財政部門清算的工資下浮額相應調整下浮工資,調整以前年度累計計提的效益工資計680萬元。」
3.5 補貼收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地方政府為了不讓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寶貴的上市資格,也往往運用「看得見的手」,對上市公司進行補貼和幫助,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額補貼而實現了扭虧目標。例如,南通機床1997年獲得補貼收入1088萬元,是利潤總額的5.6倍,裡面含有已收取的增值稅退稅收入、安置特困企業費用補貼、地方所得稅已退抵征、貸款銀行利息核銷等內容。
4、通過變更投資收益核算方法進行利潤操縱
4.1企業對外進行長期股權投資,一般使用兩種方法核算投資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權益法。
企業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在下列情況下應採用成本法核算:
(1)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
(2)不準備長期持有被投資單位的股份;
(3)被投資單位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企業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4.2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採用權益法核算。
但事實上一些企業卻違犯法律、法規的規定,肆意變更投資收益核算方法,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例如某公司1996年對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長期投資所持股權為7.31%,遠未達到當時有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對被投資單位持有25%以上股權時方能以權益法核算長期投資。因此,對被投資單位持有7.31%的股權並不符合採用權益法的條件,公司對被投資單位也未擁有經營控制權。但當年該公司卻對投資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導致當期投資收益增加687萬元。1996年其主營業務利潤本是巨額虧損,可由於該會計方法變更和其他保留事項虛增的利潤,竟然最終變虧為盈。
將長期投資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投資企業就可以按照佔被投資企業股權份額核算投資收益(即是實際上沒有紅利所得)。同時,所得稅法則是根據投資企業是否從被投資企業分得紅利及紅利多少來征稅的。因此,在被投資企業盈利的情況下,將投資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一方面可以虛增當期利潤,另一方面卻無須為這些增加的利潤繳納所得稅,真是一舉兩得,生財有度。
5、其他方法的利潤操縱
5.1 存貨計價不當
企業對存貨成本的計算若採用不適當的方法或任意分攤存貨成本,就可能降低銷售成本,增加營業利潤。如按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應該將定額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按比例在期末在產品、庫存產成品和本期銷售產品之間進行分攤,但有的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定額成本差異只在期末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不分攤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
也有一些企業任意改變存貨發出核算方法,如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把加權平均法改為先進先出法,以期達到高估本期利潤的效果。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
5.2 費用任意遞延
如把當期的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列為遞延資產,從而達到減少當期費用以進行利潤操縱。
5.3 對外負債的不當計算
一些企業通過對外欠款在當期漏計、少計或不計利息費用或少估應付費用等方法來隱瞞真實財務狀況。
5.4 非真實銷售收入
一些企業通過混淆會計期間,把下期銷售收入提前計入當期,或錯誤運用會計原則,將非銷售收入列為銷售收入,或虛增銷售業務等方法,來增加本期利潤以達到利潤操縱之目的。
6、結束語
綜上所述,既然企業有充分的空間來操縱利潤,因此,對於會計報表的使用者來說,不僅要看利潤表的數據,而且要看利潤的計算過程;不僅要看利潤的數量,而且要看利潤的質量。
6.1 分析收入與利潤之間的關系。從損益表中的一些數據,檢驗企業獲利能力與經營成果。如以主業利潤除以主業收入,可得出企業的主業利潤率,凡較高的,說明企業的主業有較高創利能力,能抵禦經濟波動與市場風險,企業的成本費用低,盈利水平高,經營有方;又如,主業利潤除以總利潤,接近1的,說明公司主營業務的「主體性」。數值遠離1的,就說明企業主營業務缺乏效益。大於1的,說明發生了其它業務、投資收益的虧損或營業外收支不抵。
6.2 分析財務指標。如取流動資產數除流動負債數得出流動比率,從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後除以流動負債得出速動比率,可以分析企業短期的償債能力與變現能力,一般地說,以流動比率接近2,速動比率接近1為宜;以凈利潤分別除以總資產、凈資產、可以得出公司的資產貢獻與凈產收益率,從而反映公司真正的投資價值。
6.3 強化對企業會計信息時間序列的應用研究。利潤操縱是利用了會計應計制的特點,但在較長時間內,有些利潤操縱手段將失去效用,如推遲確認費用必然引起下期費用升高;提前確認收入和利潤就會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潤降低。因此擴大信息觀察的時間范圍就能縮小利潤操縱的應用空間。
6.4 計算調整後的每股凈資產:
調整後每股凈資產=年度末股東權益—不良資產
年度末普通股總數
其中不良資產為: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待攤費用、遞延資產
及待處理財產損失。
這種計算意味著截止報告期末,對可能存在的潛在損失全部視
為損失,從股東權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實際狀況的凈資產額,以判斷公司經營業績的虛實和差異。
6.5 結合運用現金流量表進行分析。現金流量表是以現金的流
入和流出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動態情況,反映企業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過現金流量表能夠說明企業一定期間內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夠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夠分析企業未來獲取現金的能力;也能夠分析企業投資和理財活動對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
6.6 注意、閱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通過閱讀審計報告,
可以了解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發表的審計意見,如發表非標準的無保留審計意見,則要引起警惕,關注可能發生的利潤操縱。

Ⅷ 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資產虛增利潤的方法及審計程序

如果是在建工程不轉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來虛增利潤,可以通過查看工程是否完工,是否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者是否已經投入使用並產生效益來判斷;
如果是通過虛假購買固定資產來虛增利潤,可以通過對固定資產進行盤點來發現;
如果是將非資本性支出計入固定資產,則要重點檢查固定資產的增加的記賬憑證的相關原始憑證

閱讀全文

與固定資產利潤權廣州新太集團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外匯110 瀏覽:193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