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代商會成立的意義
商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政府與商人、商人與商人、商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
⑵ 近代中國商會形成的原因及發展趨勢
外商何以能在商戰中著著取勝,華商何以會在商戰中步步敗北,這是20世紀初中國愛國商人和有識之士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他們通過調查研究和總結經驗教訓,終於得出這樣的結論:外商所以能在商戰中取勝,主要得力於商會,有商會而使列強官商一氣,眾商一心;華商所以會在商戰中失敗,則由於官商隔閡,眾商渙散;華商欲戰勝外商,必須溝通官商,聯結眾商,其根本之法在於設立中國的商會。
從1985年起,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向國人介紹外國商會在其本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中的作用。鄭觀應說:西方各國每個商業都市都設有商會;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各處設立商務局(即商會),集思廣益,精益求精,如有洋商買賣不公,即告知商務局,集眾聯盟,不與交易,因而商業大振。戊戌維新運動的倡導者康有為,在他給光緒皇帝的《公車上書》中評論西方各國商會的作用說:明朝時葡萄牙之通澳門,荷蘭之佔南洋,英人乾隆時之取印度,道光時之犯廣州,都依靠商會之力。他還在1898年的《條陳商務折》中指出:英國人所以能佔領美洲、澳洲,都依靠了商會的力量;外國洋貨能暢銷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商會聯結其間,使他們官商相通,上下一體,所以能製造出精美的產品,能廣泛佔領中國的市場。
這些力圖變法圖強的愛國紳商和知識分子,在介紹西方商會的同時,提出設立中國商會的建議和設想。鄭觀應指出:朝廷如果想要振興商務,就應該准許各省設立商務總局(即總商會),並讓各地商人自行擇地設立商務分局(即分商會)。他還詳細地設計了商務局的組織原則、職責功能和運作方式:無論總局、分局,都應由當地各行業推選一名代表為商董組成,再由全體商董從中選舉公正廉明、老成練達、素有聲望的商人為總董,由其主持日常局務,負責與官府協商,處理一切商賈要務及助資獎勵等辦法。全體商董或一月一會,或一月兩會。每逢開會之日,各業商人聚集會所,討論本業發展之方、市面行情、盛衰之因、消長之機、補救之處,擴充之為業等一切商業要務。康有為建議朝廷命令各省設立商會,由商務大臣統一領導,由各地商人自行籌辦,務使上下通氣,迅速興起。
狀元出身的南通紳商張謇,在1896年時專門寫了一篇《商會論》的文章,詳細論述了商會的必要性和組建方式及其職能。他指出,不設商會,商人就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各省應設立總會,各府應設分會。各分會會長的職責是考察所屬各縣的物產、風俗、民情、生產、市情;向總會提出哪些應該興辦、哪些需要改革、哪些必須改變,及其原因和實施辦法。各總會的督辦,責在考核各分會會長所提出的報告,決定其行止,並上報總督、巡撫等省政府長官。
就是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也產生了類似的認識。該衙門在1896年提交的《奏復請講求商務折》中,明確表示贊同在沿海各省會和通商大埠設立商務局,奏摺指出,西方列強以商會致富,我國亦應在各省設立商務局,從而能多維護華商之利益,漸收已失之利權,實為當務之急,並將上述紳商們所提出的主張詳加陳述,建議朝廷從速實施。
至戊戌維新高潮之時,還有人擬訂了較為詳細的商務章程,名為《擬中國建立商業總會章程》中聲稱:以講求中外商學商務,以振興中國全國商務為宗旨。全章程分為兩章13條,規定主要的活動內容是促進鐵道、輪船、軍艦、兵器、機器、鋼鐵、采礦、農牧、紡織、商貿等業的發展。其內容雖然比較簡略,也不很完善,但是它所規定的宗旨和職能已與西方商會差異無幾。這大概是中國人制定的第一個商會章程。
在紳商和有關大臣的建議下,力行新政的光緒皇帝於1898年6月12日發出了第一道籌辦商務局的諭旨,接著又於7月和8月兩次傳旨劉坤一、張之洞等各省大吏抓緊建立商務局,從此各省商務局陸續建立起來。但其組織性質和功能與紳商們所設計的商會則相去甚遠,只是各省政府所屬的一個商務行政機構。名符其實的商會的產生尚待時機
⑶ 商會是做什麼的會長都是什麼人是不是挺牛的
商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政府與商人、商人與商人、商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商會的會長通常都是在該行業有一定規模,並且具有很高人望的前輩類人物才能擔任。
商會法律特徵:互益性、民間性、自律性、法人性。商會是商人身份確立的過程,也是商人組織有序化的過程。
(3)近代商會融資擴展閱讀:
對內,商會能夠通過強化共同理念和目標,化解糾紛,平衡利益,增進團結,起到「潤滑劑」作用;對外,商會通過「下情上 達」、「上情下達」、協調關系、保障權益、救危扶困、實現公民自治等措施和方式,在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緩沖器」作用。
商會的互益作用主要體現在商會內部的會員之間。每一個會員都有自己的特殊優勢,會員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在商會內部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願望和目標。
⑷ 商會有什麼好處
加入商會的十大好處 1、家的歸屬感:只要您是家鄉人,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個體戶,承認商會章程,願意履行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具備團隊意識和協作意識,都可以申請成為商會大家庭中的一員。 2、眼界開闊感:會員通過商會聚會活動,或者通過《商會服務報》、《商會會員手冊》、商會網站、商會QQ群等媒體廣泛宣傳交流,形成互通有無、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平台,使會員及時從中獲取更多商機,發展自己的企業。 3、顧客信賴感:將《會員牌》掛在店鋪里就等於給您的店鋪掛了一個「信得過」的牌子!顧客、朋友和工商部門透過這塊標志也便於溝通,企業的形象和誠信度會進一步提升。 4、同行認同感:商會會員基本上都是同鄉,有共同的地域文化、接近的價值觀、良好的認同感,會員、同行之間很容易打消彼此間陌生狀態時的隔閡,更容易產生合作願望,獲得幫助。 5、商會依賴感:市場打拚中一定會遇到權益維護、資金周轉等困難。成為會員後,商會將積極協調多方關系幫你解決問題,並努力打造「會員之間資金互助、優先拆借」平台,解決您的企業資金周轉難的問題。 6、會員優待感:成為會員後,可通過商會的QQ群、網站、報刊廣告免費宣傳自己的企業和產品,享受員工免費培訓。還可在「商會網站」、《會員手冊》上隨時查尋您需要的信息,發現您的商機。 7、互助實惠感:商會及會員的一切商務活動和生活消費活動,優先考慮會員單位, 增加你營業收入。消費時還可以享受到會員折扣價和會員最實惠的服務。 8、商盟榮譽感:現在商會受到政府的重視度日益增加,全國商會基本都已成立,兄弟商會間的信息交流會越來越廣泛,發展的機遇也就會越來越多,能加入商會本身就代表一份榮耀。 9、品牌意識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抱團才能取暖,齊心協力一起打造屬於自己的家鄉品牌,標准化、規模化發展才能帶來更多的效益,加入商會就是為了借用團體的力量發展我們的生意! 10、會員成就感:成為會員共同為商會發展貢獻力量,有針對性地幫助鄉友解決困難,形成「自己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商會的關心幫助,商會的發展壯大有自己的一份功勞」良好局面,達到群策群力、共同發展的目的。
⑸ 西方近代商會出現的背景
一個國家所謂的主流價值觀是在憲法的框架內建立起來的。例如,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工農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是主流價值觀。
⑹ 什麼是商會,商會的性質、目的和意義
商會:
是指商人依法組建的、以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促進工商業繁榮為宗旨的社會團體法人。
商會性質:
商會是指有獨立的經營單位、事業單位或由自由商人、企業職員等自願組成,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既定利益的非營利性組織。
商會目的:
加強同行業企業間的聯系,溝通本行業企業與政府間的關系,協調同行業利益,維護會員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業發展。
商會意義:
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政府與商人、商人與商人、商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
⑺ 商會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商會的作用及意義如下:
一是家的歸屬感。商會是企業家尋求歸屬感的一種新型社會組織,大家能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取暖,相互鼓勵。商會是「商人的會」。會員入會最大的心願是希望通過商會這個平台更好地敘鄉情、話發展、謀合作,也希望通過商會這個組織更好地奉獻社會,承擔責任。
二是人脈網路。做生意,首先得有人脈,得有關系,人脈就是最大的財富。加入商會,會有更多的社交活動,結識更多的人,並且能從結識的人中選定少數人進行長時間的交往交流,最終成為好朋友,朋友就是資源。
有一項研究證明,你只要有6個朋友,你就有辦法同世界取得聯系。朋友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參加商會等於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走向廣闊的社會,融入集體的行列。這就是組建人脈網路的一大捷徑。
三是信息渠道。當今是信息社會。做生意需要及時掌握政策信息、投資信息、項目信息等,商會就是一個溝通渠道和信息的匯聚地,其信息量遠比個別商家多得多。參加商會不僅可以從商會本身獲得商業信息,還可以從政府部門、企業家和鄉親間獲取有用的信息,這對自身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是抱團合作。獨木不成林,單打獨斗難力撥千鈞,惟有抱團才能形成合力。通過商會牽頭,強強聯手,資源互補,以強帶弱,共同發展。
商會是聚合人氣的地方,只有形成「互利互惠,互幫互助」的共識,把商會的發展和自身企業緊密地聯系一起,把商會「一切為會員」和會員「我為商會做什麼」的態度充分體現出來,才能達到群策群力、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商言商,會員加入商會的期盼就是如何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讓企業得到商機,更好地發展。商會便是一個最好的平台,想會員所想,急會員所急,真正讓會員看到實效,體會到實惠的幫助。讓會員時刻感到組織的力量,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五是政企溝通。通過商會來維權,企業家、創業人士話語的分量,與個人奔走呼籲絕對大不一樣。一個人不管多麼成功,也都會有求人的時刻;一個企業不管運營多麼順當,也會遇到突發事件或靠自身力量無法排解的難題;在創業或生意拓展的初期階段,勢必要不時求助他人。
加入商會,可以藉助商會業已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渠道和商會內其他企業界人士擁有的公共資源關系,幫助協調、解決在經商過程中遇到的尋求土地、項目、資金、產品銷路、乃至種種維權事項。
六是資源共享。這個「資源」,包括政府資源、人脈資源、信息資源、項目資源等等。商會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具有整合和凝聚這些資源的能力和職能。
信息難得,商機易逝,或許有用的商業信息、偶遇的商機,卻恰恰產生於眾人不經意的交談之中,若能敏銳覺察,並提前行動,才有可能賺到大錢。
七是品牌推廣。加入商會的企業家可利用商會會刊、網站、微博、微信、簡訊平台、節慶聚會、產品展銷等宣傳平台,展示企業創新品牌,塑造企業誠信形象。
八是宣傳窗口。一個人在社會上必須有聲譽,一個企業在社會上必須有信譽。而這聲譽和信譽的獲得,除依靠個人日積月累的為人行事,靠企業自身的宣傳和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贏取外,可通過加入商會,依託商會的網站、刊物和會議、活動場合的宣傳,取得「花錢少、收效大」的宣傳效果。
九是公益互助。商會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帶動會員企業在抗震救災、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等慈善事業上出資出力,奉獻愛心,實現自身社會價值。
創立過程:
晚清以來,由於情勢變遷,使得商人的地位大為改觀,商人組織的性質亦相應有所變化。傳統的商人組織,如行會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組織根據實際狀況比較自然地開始轉化為近代意義上的商會。
1899年,出現了第一個有關商會的民間擬定章程《擬中國建立商業會章程》 ;1902年,上海通商銀行的總董嚴信厚組織成立了上海商業會議公所,這是近代商會的雛形。
1903年,清政府設立了商部,作為統轄農工商實業的最高管理機構。1904年,根據商部的意見,清廷諭令頒布了《察定商會簡明章程 》、《商會章程附則六條》。此項法律文件成為商會成立的法律依據。1905年1月13日,天津商會正式成立。
到1908年,全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
1915年,參議院代行立法院職權,於第二期常會議定《商會法》,並於12月予以公布。次年2月,又頒布了《修正商會法施行細則》。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重新修訂了《商會法》和《商會法實施細則》。
1929年,工商部擬定《商會法》草案,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商會制度從創立時起,就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的社團組織,與其他形式的社團比較而言,它是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視也倡導最力的新型商辦民間社團。
⑻ 近代中國商會形成的原因
首先在清朝時期晉商徽商勢力獨大,到近代商會受之前影響形成,同時近代中國工商業相對比國外處於劣勢,形成勢力在市場中占據主動
⑼ 商會是怎麼運行的
商會:是指商人依法組建的、以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促進工商業繁榮為宗旨的社會團體法人。 晚清以降 ,由於情勢變遷 ,使得商人的地位大為改觀 ,商人組織的性質亦相應有所變化 。傳統的商人組織 ,如行會 和 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組織根據實際狀況比較自然地開始轉化為近代意義上的商會 。1899年 ,出現了第一個有關商會的民間擬定章程《擬中國建立商業會章程》 ;1902年 ,上海通商銀行的總董嚴信厚組織成立 了上海商業會議公所 ,這是近代商會的雛形 。 1903年 ,清政府設立了商部 ,作為統轄農工商實業的最高管理機構 。1904年 ,根據商部的意見 ,清廷諭令頒布 了《察定商會簡明章程 》、《商會章程附則六條》 。此項法律文件成為商會成立的 法律依據 。1905年1月13日 ,天津商會正式成立 。 到1908年 ,全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 。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 ,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 。 1915年 ,參議院代行立法院職權 ,於第二期常會議定《商會法》 ,並於 12月予以公布 。次年2月 ,又頒布了《修正商會法施行細則》。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 ,重新修訂了《商會法》和《商會法實施細則》。 1929年 ,工商部擬定《商會法》草案 ,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 。商會制度從創立時起 ,就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的社團組織 ,與其他形式的社團比較而言 ,它是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視也倡導最力的新型商辦民間社團 。 商會是指有獨立的經營單位、事業單位或由自由商人、企業職員等自願組成,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既定利益的非營利性組織。
⑽ 西方近代商會
據史料記載,在西方近代商會產生之前,我國各地已有為數眾多的商業行會和手工業行會。商會起源於行會(GUILD),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早期的商人、手工業者為了互相幫助,維護同行業的利益而建立同業性組織。
商會的起源
商會起源於行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早期的商人、手工業者為了互相幫助,維護同行業的利益而建立同業性組織。
最初的商會、商務公館,商洋總會、公館,會所、同業公會同鄉公館等等。很快被商務局所取代,這此被各級官樂「摻沙子」而設的局「很快就成為街門。
這些變種的商會 不但起不到保護斷人和本國工商業利益的作用 反而增加了新的盤剝,效率更為低下,工商界對這種宣辦的商務局其實已不感冒了。
官辦商務局按照官僚程序運行的同時,民族資本(即民營資本)深感官辦商務同無法為自己的利益代言,反而倒逼得得民間商會組織自發地成立起來。
1902年成的上海商業會議公所就是 效仿日本商業會議所設立的,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商全組織 。隨後,廣州也出現了七十二行總商會。1908年,中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