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幣如何實現國際化
一個國家的貨幣成抄為國際化的襲貨幣是以綜合國力為前提的。這個綜合國力主要包括經濟,軍事,文化,政治影響力等等。
目前人民幣力離國際貨幣的目標還任重道遠,逐一分析以上各項你估計就對未來人民幣稱為國際貨幣的語氣時間有底了。
經濟:目前中國經濟總量雖然躍居世界第二,超過日本GDP。但是中國的經濟繁榮是以大規模公共支出 房地產和低端製造業為主的,缺少高精尖的技術和產品在國際上毫無影響力。就像一隻養肥的奶牛隨時可以任人吮吸。
軍事:目前我國軍事實力滿足於自我防禦要求(盡管南海東海被人騎在脖子上拉屎),國際上其他地點嗎,沒有軍事基地和駐軍,沒有投送軍事力量的實力和方法。也就是軍事不具有國際影響力。
文化影響力就不說了,當下美歐對中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政治影響力這個不說了,你懂的。都是反面DUCAI的大旗,呵呵。
看了這些,你自己應該能分析出中國貨幣什麼時候能國際化了吧,我估計看不到那天了,你少吃點毒饅頭和轉基因食品多鍛煉一下估計還有盼頭。
㈡ 人民幣國際化有什麼重要意義
第一,首先,利用美、歐、日這三大世界 貨幣走入低谷的情勢,擴大人民幣在國版際 貿易中結權算的范疇,改變中國「貿易大國 、貨幣小國」的尷尬 第二,為我們的外貿企業規避風險。以前 就國際貿易來說,都是拿美元來結算的, 美元結算完了以後有一個換匯,強制性換 匯,換成人民幣,這其中有一個匯率的變 動,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很大的情況 下,為了防範匯率的波動,所以我們採用 人民幣的直接結算。出台這個措施從短期 來看,主要是為我們的外貿企業規避匯率 風險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第三,對於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也提供了很 好的基礎,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國資 本的國際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定 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後, 中國的金融體系才會國際化。從這個意義 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先頭部隊,我們金 融市場的大發展,金融市場國際化是後援 部隊,這兩個全面完成了,中國的金融就 崛起了。同時也可以提振中國在國際貨幣 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發言權; 第四,降低當前海量外匯儲備的風險,適 當減少外匯儲備的規模,規避捆綁美元所 致的損失,為人民幣擺脫依附美元,並使 其成為完全可流通和國際儲備貨幣
㈢ 人民幣國際化歷程
人民幣國際化的歷程在改革開放初期甚至更早已經開始了。當初主要是社會主義鄰國邊界地帶,像朝鮮、越南等。在這一階段,只是邊境的居民為了生活上的便利而進行的類似於日常的活動。這一時期只是人民幣在邊境生活中走出國門,這是其國際化的幾乎可以忽略的階段。隨著改革開放號角的吹起,在我國的邊境地帶也逐步融入了貿易的浪潮之中。邊貿的日益興隆,少不了媒介——貨幣的作用。 而人民幣一項以幣值穩定著稱,當然是邊貿結算的最佳貨幣。在這一階段,人民幣開始走出國門,成為主要的邊貿結算貨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國內資本也開始走出國門,到不少周邊國家投資設廠。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轉折,在主要鄰國面對危機,其主權貨幣大都紛紛貶值,而當時中國由於採取積極有效的調控措施,堅持負責人的大國態度,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而贏得了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高度贊譽。當時,時任柬埔寨首相的洪森,要堅持將人民幣作為一種儲備貨幣。與此同時,人民幣的流通范圍也擴大到了與我國接壤的周邊國家的邊境城鎮。在朝鮮、越南、蒙古基本上可以在全境使用。甚至在一些國家的邊境地區出現了部分貨幣替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對高質量的生活品質的追求也不斷增強。國際旅遊,國外購物等日益盛行。不少國家的高端商場可以直接接受人民幣。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周邊區域性貨幣,已經可以算是廣義的國際貨幣。
㈣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發展路徑是什麽?
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路徑是:一,在中期內(-10年)逐步成為廣為接受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二,在中長期(10年後)逐步開放資本項下管制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投資貨幣;三,在長期內(20年後)逐步成為儲備貨幣。而我們今天討論的人民幣國際化還基本著眼於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這一中期目標上。實現這一目標,人民幣離岸市場須經歷三個主要階段:一,形成階段;二,發展階段;及三,成熟階段。〔見附圖〕
為了能將這三個階段的特點說得更清晰,請允許我用一個比喻。如果我們視人民幣流量為「水」,視人民幣產品為「魚」,以下邏輯就很清晰:「魚」沒有「水」不會生,「水」不流「魚」不會活,「水」中無足夠「養分」「魚」長不大。「養分」在這里指一個產品須付投資人的收益,譬如債券的利息,或股票的分紅或收益。而近期內「水」中的養分只能來自境內市場,因為境外目前還沒有人民幣投資市場。因此,「水」不僅在境外能流,也須有流回境內的機制,以獲取在境內產生的收益,以養在境外的「水中之魚」。如果用這一比喻來形容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各個不同階段的問題與挑戰。
中國今天已基本開放了人民幣在貿易項下的管制,也就是說,只要是貿易結算,人民幣可大規模流出去支付進口,也可大幅流入接受出口支付。目前有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已與人民銀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但是,由於境外沒有足夠大、足夠多的「魚」,向中國出口的貿易夥伴沒有積極性獲取大量人民幣。沒有大量的人民幣從貿易項下流出,境外也就無大量的人民幣可從貿易項下流入。這樣,貿易項下完全開放的兩大流出與流入主渠就處於乾涸或細水狀態。如何讓這兩條主渠流起來就是人民幣國際化在資本項下未開放前的中期目標。
1.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階段
2004年2月,香港銀行開始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匯款、兌換及信用卡業務。個人每人每天不超過等值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集腋成裘,到今年7月底香港人民幣存量達到1,037億元。這一階段的「水」基本是死水,境外流動受限諸多,「水」中的「魚」也很小,基本是存款產品,「水」中的養分也很有限,收益基本靠升值預期加上微薄的利息。
今年7月在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導下簽署的《清算協議》是香港境外人民幣市場的一大突破。「水」首先在境外活了,有條件接受更大、更多的「魚」。同時,政策制訂者也充分認識到現階段境外人民幣市場這一池中的養分只能來源於境內,因而迅速啟動了人民幣的迴流機制,使境外的水能夠接通境內的收益,進而可使境外能發展規模更大的、更多的產品。允許境外金融機構將境外人民幣存量投資於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盼望已久即將出台的小QFII都會迅速帶動較存款產品更高收益的保險產品和基金產品的發展。而有了更高收益來源的銀行也能以更大規模和更優惠價格吸引更多的人民幣儲蓄產品,進而提高人民幣兌換出境與貿易夥伴使用人民幣的積極性。
總體來看,目前香港市場已有一千多億人民幣的存量,主要由個人持有,初始驅動力是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投資產品則是存款、國債、保險和基金等為數不多的定息產品。隨著香港人民幣迴流內地的渠道逐漸打通,收益開始成為持有人民幣的主要驅動力。至此,可以說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盡管這個市場發展很快,但由於基數太小,即便幾年內翻兩番,與2009年中國2.2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比,它對撬動貿易項下進出口大水渠的流動作用還是有限。因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下一階段的挑戰就是如何更主動地加大人民幣流出與流入量,更快帶動貿易項下兩大主幹渠的水流。
2.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成長階段
與上一階段不同,人民幣離岸市場成長階段的主要功能與目標是發展足夠多、足夠規模、享有更高收益,並且交投更活躍的產品來激活、啟動及加大貿易項下兩大主渠的水流,吸引更大范圍的貿易結算夥伴開始使用人民幣,使人民幣離岸市場早日進入成熟階段。
發展更大規模的人民幣產品是為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人民幣投資,進而吸引具規模的貿易夥伴以更大的規模使用人民幣。發展更具交易活力的人民幣產品是增加境外人民幣流動性杠桿。境外市場人民幣存量本來就有限,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要有活躍的二級交易市場才能有足夠的拉動力增加人民幣的流動性。一元錢的存量若能帶來七、八元的交易量,相當於七、八元的人民幣流出量,其杠桿效果就顯而易見了。而人民幣產品能否有更高交易量,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產品收益的高低,收益越高的產品越有可能推動更高的二級市場交易。
而要想發展足夠規模、足夠多、足夠交投活躍的產品,還須研究兩個重要課題:一是必須有足夠的初始人民幣流動性,保障發行與交易成功;二是必須有更暢通的人民幣迴流境內渠道,以創造產品的收益源泉鼓勵產品發行。
(一)初始流動性保障
此階段推出的人民幣債券、股票、期貨等產品的初始發行與二級市場交易須有充沛的人民幣流動性相匹配。否則,產品發行機構會擔心沒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購買或交易而止步。因此,推出這一類產品上市時,在充分利用已出境的人民幣存量同時,可考慮臨時向離岸市場注入人民幣,以彌補可能的人民幣存量暫時的不足。
在市場被激活之前,來自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數額不會很大,難以成為資金的主要源泉。那麽,離岸市場的人民幣除已經兌換出境人民幣存量外,將來自何方?這里僅列出幾種可能性:
1) 允許境外企業通過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貨幣互換協定的安排獲得人民幣,投資於香港的產品;
2) 允許內地商業銀行配合貿易需要開展離岸人民幣貸款業務;
3) 允許獲批準的內地企業以人民幣對外投資;
4) 允許內地保險公司或基金公司以個桉方式申請將人民幣調往香港,專門用於申購某個投資產品(如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和
5) 允許QDII以人民幣參與境外發行與交易。
除了以上幾種結構性向離岸市場輸出人民幣外,還可以考慮設立臨時性、試點型有定額管控的人民幣「流動性支持池」(或稱之為「資金池」),為某個或某系列人民幣產品提供支援,以保證其發行與交易時不會因離岸人民幣存量不足而受影響。
在具體操作上,沒有人民幣的境外投資者可用外幣向「資金池」兌換人民幣來參與這些產品的投資與交易,而已有人民幣的投資者可直接進入發行和交易環節。這樣的「資金池」可由人民幣離岸參與行參與設立,人民幣可由其通過境內銀行間拆借市場或其他途徑獲取。該「資金池」設有上限,以避免其成為境內人民幣無序流出之渠道。同時,為保證這一「資金池」不會乾涸,以外幣參與「資金池」的投資者在賣出產品後只能以外幣形式撤出「資金池」,以使池內人民幣恢復原來水平。
以上所述的流動性保障僅是市場發展最初期的臨時、短期措施,目的是消除發行者起步的顧慮。一旦流動性開始自然聚集,這些初期的人為注水措施就會被市場力量取代。
(二)迴流保障人民幣離岸業務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個課題指的是必須有足夠的迴流。即政策上要允許「大魚產品」(公司債券,股票,期貨及利率衍生品等)能將發行所得的人民幣資金以FDI或其他方式順利返回境內。這是因為這些產品需要從境內業務中獲取收益,而在今天,人民幣能帶來的收益也只能來自國內。不這樣做,大交易更活躍的產品就無法開發。
需指出的是,這樣的迴流是有限的(限定發行融資額),又是人民幣,不會進一步加大外匯規模與匯率壓力。如果我們允許國內公司在海外上市時發行人民幣股票,從國外匯入的資金就不再是外幣。相應地,人民幣的FDI(境外人民幣對內直接投資)管理應與外匯FDI管理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的流出與迴流雖需要在資本項下予以考慮,但須強調的是,其目的不是尋求資本項下的開放,而是作為一種手段激活與促進貿易項下進出口兩大主渠的人民幣流通。而這些政策安排一定是在資本項目不開放的條件下,防範對內地市場造成影響為前提的。手段與方法可以考慮以試點形式逐步推出,流出與迴流均可採取總額限制等各項措施,保證流動的可預見性與可控性。
總而言之,人民幣投資產品的豐富、活躍,將會激勵越來越多的貿易機構選擇以人民幣結算,並將人民幣投資於相關的產品。在資金推動下,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將越過發展的臨界點,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3.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成熟階段
一旦離岸人民幣市場具有足夠的規模和流動性,產品也逐步多樣化,大量進出口企業就有可能開始選擇以人民幣結算,至此時,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就進入了成熟階段。前文所述的人民幣貿易項下流出與流入的兩個主渠道就會有大量人民幣進出。其中的水量與水壓均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因為與前兩個階段的人為放水、注水與迴流設計不同,此時的水是貿易項下自然流入與流出的大水。與此同時,也會有大量人民幣會長期自然存在於境外流通之中,進而更加促進境外人民幣與產品增長的良性循環。
此時市場的規模會遠遠超過前兩個階段,驅動力主要來自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這些資金可能來自周邊國家、地區的貿易人民幣結算,以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央行與人民銀行達成的人民幣互換協定的安排。而人民幣的交易市場的功能開始從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激活器與推動器向伺服器轉變。
綜上所述,2010年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人民幣以細水長流出境,以個人小額納入;產品以儲蓄定息為主,基本是市場驅動;收益動力以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主,開始向固定收益轉變。與此同時,市場建設全面展開,從境外自由流通起步,開始進入整個市場人民幣化的初期准備。
從2011年開始,我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就發展路徑逐步達成共識,開始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進入成長階段的快車道。而快車道最突出的表現形式是:一,人民幣境外產品的規模化、多樣化與收益曲線的上升;二,人民幣流出與迴流的政策措施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幅增強;三,人民幣產品的二級市場交易大幅增加。
㈤ 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為此,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後兩點。 當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趨勢分析
人民幣已有「小美元」之稱 就人民幣境外流通的現狀分析,過去人民幣僅在邊境地區流通,目前已經在部分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流通和兌換。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人民幣流通擴大的過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范圍就越廣、數量就越大。 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的又一個「硬通貨」。在西南邊境地區,人民幣有「小美元」之稱,被當作硬通貨使用,流通范圍較廣,寮國東北三省人民幣完全可以替代本幣在境內流通,最遠深入到寮國首都萬象一帶。而在中緬邊貿及旅遊活動中,緬甸禪邦重鎮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幣多達10多億元。 人民幣在越南流通范圍也非常廣,已經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國家銀行已經開展了人民幣存儲業務。在西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在中亞五國、俄羅斯地區和巴基斯坦流通。目前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薩克,大約有十多億元人民幣。在中亞其他國家流通的人民幣總共也有十多億元。 在東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羅斯和朝鮮以及蒙古國。特別是蒙古國,已經把人民幣作為主要外國貨幣。蒙古國的各個銀行都開展了人民幣儲蓄業務。在與蒙古國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現金交易量占雙邊全部交易量的1/3強。 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國香港地區。人民幣在香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自由兌換。與在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人民幣在香港被用來作為投資的一種儲備貨幣。另外,在中國澳門地區人民幣也在廣泛使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有向世界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流通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隨著中國遊客的不斷增多,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機場以及飯店也開展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如紐約的機場、唐人街以及部分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日本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經開始收人民幣。 市場選擇了人民幣 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是中國經濟成長到新階段的表現。同時說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開始。人民幣國際化趨勢首先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動的結果。 具體來說,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首先是由該國的經濟基本面決定的:較大的經濟規模和持續的增長趨勢是建立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的經濟基礎;經濟開放度較高、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能夠獲得交易者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國際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和需求,決定了該種貨幣必然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促使該貨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按照這些條件分析目前正在出現的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為維護人民幣不貶值的國際信譽,人民銀行收窄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與美元形成了較為穩固的關系,使得人民幣迅速得到周邊地區的認同,形成區域內的「良幣」形象。同時,經濟高速穩定增長支撐下的人民幣強勢表現,增強了人民幣在區域內的信譽,也贏得了區域內市場的信賴和需要。 從中國來看,中國大國經濟特點的形成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了國際經濟交易參與者和普通公眾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普遍接受性也會大大提高,人民幣將必然會成為國際通貨。 從亞洲來看,隨著中國的崛起,在一個市場中,一種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將大大減少貿易和資本流動中的交易成本,為該地區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提高交易的規模、效率和國家福利。中國與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將擴大亞洲市場的規模,並產生對共同價值標準的需求。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將是一個必然結果,亞洲出現人民幣替代其他貨幣的現象也將成為可能。
[編輯本段]利弊分析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中國社科院重點課題「國際化戰略中的人民幣區域化」報告指出其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減少匯價風險,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於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進一步促進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邊境貿易和旅遊等實體經濟發生的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了雙邊經貿往來,加快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另外,不少周邊國家是自然資源豐富、市場供應短缺的國家,與中國情況形成鮮明對照。人民幣流出境外,這對於緩解中國自然資源短缺、市場供應過剩有利。 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後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於從別國徵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 目前中國擁有數額較大的外匯儲備,實際是相當於對外國政府的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國不僅可以減少因使用外匯引起的財富流失,還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 報告也同時指出了其產生的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貨幣國際化後如果本幣的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出現偏離,或是即期匯率、利率與預期匯率、利率出現偏離,都將給國際投資者以套利的機會,刺激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並可能出現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產生的「群羊效應」,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 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 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由於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的出現。伴隨這些非法活動出現的不正常的人民幣現金跨境流動,一方面會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反假幣、反洗錢工作的困難。 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於成本。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化現實說明,擁有了國際貨幣發行權,就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編輯本段]實現途徑
根據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採取一種雙軌制、漸進式的人民幣國際化步驟。 雙軌制的第一個軌,是在中國境內實行有步驟、漸進式的資本賬戶下可兌換,同時加強中國金融體系效率,其中包括許多措施,如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計劃(QDII),還包括各種有步驟的資金對外開放,如境內資金投資港股,但這種開放是有限制的、定向的。另外,可以考慮邀請海外高質量的企業如蘋果(Apple)、IBM、英特爾到A股發行人民幣債券或股票,使得一部分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流出境外,也由此改進中國公司的治理水平和資本市場的運作效率。 此外,還特別需要大力鼓勵和推動外貿企業與境外貿易夥伴以人民幣結算,為此有必要考慮由中國人民銀行補貼針對外貿企業的人民幣匯率調期服務(Swap contracts),即以比較低的價格提供未來人民幣收入按事先約定的匯率兌換為外幣的服務,其目的就是推動有關企業以人民幣結算。 雙軌制的第二個軌是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香港完全可以較大力度地擴大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的規模,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市場,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不斷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的規模以及交易水平,其目的是在境外盡快形成與歐元證券和美元證券抗衡的人民幣金融市場。這種逐步擴大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交易,對於在條件成熟時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是一個極大的推動。這一措施,也可以在很大程度化解外資進入內地賭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此,中國央行可以考慮在香港建立與當地資本市場規模相匹配的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但是,這一市場的規模應該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規定參與交易者必須是人民幣證券市場的交易者,而參與交易的額度受其證券市場的交易額度的限制,其目的是使這一市場不會對人民幣政策造成主要的沖擊。 人民幣國際化的建議: 一、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范圍:除了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六個基本的城市之外,將邊境貿易較大的省份也納入試點范圍; 二、建立和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支付清算機制,以轉賬支付代替現鈔支付,為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提供清算平台; 三、我國貨幣當局可以與人民幣跨境流通規模較大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訂協議,允許其在一定額度內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以提升周邊國家和地區居民對人民幣的信心; 四、建設以香港為基地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作為我國資本項目尚沒有完全開放之前的一個過渡性安排,以消除境外機構缺乏人民幣投資與避險工具的障礙。
[編輯本段]主要障礙
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仍然存在眾多障礙。目前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民幣國際流通量增長不足;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和國際標准化程度不足;國際化過程中人民幣對外價值可能發生巨大變動,妨礙經濟政策自主性。 其中,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最大問題。因為在金本位的黃金時代,英國雖然存在龐大經常項目順差,卻通過資本輸出向世界各地輸出了大量英鎊;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美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貿易順差最大國之一,但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仍然較小。 而且,縱觀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實踐,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要求該貨幣發行國應具備以下條件:佔有全球經濟較大份額的經濟實力,政治上高度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中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尚存在諸多不足。 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與貨幣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大規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礎並不穩固。 現有經濟體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初見成效,但仍存在難以支撐人民幣迅速實施國際化進程的諸多問題。如利率市場化問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問題、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問題等。 以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為例。中國之所以採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漸進模式,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創造實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簡言之就是,穩定的宏觀經濟、健全的微觀機制、健康的金融體系、有效的金融監管、有利的國際環境。 顯而易見,目前中國尚未完全具備上述條件。中國宏觀經濟存在著眾多的矛盾,還很不穩定,微觀機制有待健全,金融體系較為脆弱,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國際環境較為嚴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前提條件的成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漸進模式」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㈥ 人民幣國際化是什麼意思
人民幣國家化的意思就是人民幣成為各國儲備貨幣,能夠走出國內在國外流回通,成為國際答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隨著中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民幣再國際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從2015年12月1日,IMF正式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那一刻,人民幣就朝著國家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在SDR籃子中,人民幣比重僅次於美元,歐元排名第三,佔比達10.92%,一舉超越日元。
當然納入SDR並不代表人民幣真正國際化,就目前全球的官方儲備中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分別佔63.8%、22.5%、4.7%和3.8%,人民幣在1.1%左右。佔比還相對較少,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提升,各國都會越來越重視人民幣,新加坡在今年6月也會把人民幣納入其儲備貨幣也從一定程度了認可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當然人民幣要真正國際化,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包括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逐步放開資本可兌換項目,允許資本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這些都需要不斷深入改革,要達到歐美那樣成熟的金融市場還需時日啊
㈦ 人民幣如何才能成為國際化的貨幣
1.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投資規模較小、效益參差不齊、風險管理薄弱等,因此,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尤為重要。例如,金融機構可對「走出去」企業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為其提供融資與結算便利、境內外資金集中統一管理、降低經營成本,以及規避投資風險、理財增值等方面的服務。「走出去」企業的迅速發展,將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2.簽訂貨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貨幣國際化步驟,而是一種服務於雙邊實體經濟的金融安排,其目的在於促進雙邊貿易發展,規避金融風險,降低融資成本和出口成本。此舉的積極意義為:首先,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對人民幣地位和穩定性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其次,其作用已經超出了雙邊貿易的范疇,人民幣已開始成為各方認可的結算貨幣甚至儲備貨幣。
3.開展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在當前人民幣資本項目不可自由兌換條件下,如何做到既不匆忙放開人民幣資本項目,又能把握機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條可行的途徑是:充分利用中國國際貿易大國的有利條件,在國際貿易中繞過美元,推進人民幣貿易結算。在與有關貿易夥伴進行貨物貿易時以人民幣結算,表明人民幣已開始轉向發揮區域結算貨幣的角色,這將可能是人民幣走向區域化、國際化並實現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4.發行人民幣債券。發行人民幣債券對中國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二是由美國來承擔部分美元貶值的損失;三是有助於中國在不顯著放開資本項目管制的前提下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此舉將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提高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5.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其服務國際貿易及投資的功能,這些功能都可通過香港先行試驗,為進一步全面推廣奠定基礎並且降低風險。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通道、是人民幣走向區域化進而走向國際化的最佳「實驗地」。國家可以考慮採取雙軌制」改革模式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幾十年的金融改革過程中,內地多次採取「雙軌制」的改革模式。此模式可以用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條軌在內地,按照宏觀情況,按自己的節奏來開放資本賬戶;一條軌在香港,用較快但可控的步伐實現人民幣的非居民可兌換性。配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鼓勵香港及外國的企業用香港的銀行系統進行人民幣貿易融資、結算。內地放水進香港這個蓄水庫,通過我們的國際銀行網路,提供人民幣貿易結算、融資等服務,把人民幣推到亞洲甚至全球。
㈧ 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2014年11月9日,俄羅斯外貿銀行行長安德烈·科斯京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致力於把人民幣變成國際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俄羅斯對此持非常積極的態度。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倫敦金融城葉雅倫表示當前發展勢頭良好。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發展需要高度的目的性政策導向和政策可預測性。在這兩個方面,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政策把握得非常好。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經開始運作,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大進步。人民幣當前是全球第三大交易貨幣,倫敦金融城期待人民幣能夠在未來成為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倫敦金融城也將發揮自身的努力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未來將在人民幣進入SDR、推動中國碳金融發展、協助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等多領域,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中國社科院重點課題「國際化戰略中的人民幣區域化」報告指出其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減少匯價風險,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於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進一步促進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邊境貿易和旅遊等實體經濟發生的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了雙邊經貿往來,加快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另外,不少周邊國家是自然資源豐富、市場供應短缺的國家,與中國情況形成鮮明對照。人民幣流出境外,這對於緩解中國自然資源短缺、市場供應過剩有利。
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後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於從別國徵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
中國擁有數額較大的外匯儲備,實際是相當於對外國政府的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國不僅可以減少因使用外匯引起的財富流失,還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
㈨ 人民幣國際化是什麼意思
第一,首先,利用美、歐、日這三大世界 貨幣走入低谷的情勢,擴大人民幣在國際 貿易中結算的范疇,改變中國「貿易大國 、貨幣小國」的尷尬 第二,為我們的 外貿企業 規避風險。以前 就 國際貿易 來說,都是拿美元來結算的, 美元結算完了以後有一個換匯,強制性換 匯,換成人民幣,這其中有一個匯率的變 動,在當前國際 金融市場 波動很大的情況 下,為了防範匯率的波動,所以我們採用 人民幣的直接結算。出台這個措施從短期 來看,主要是為我們的 外貿企業 規避匯率 風險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第三,對於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也提供了很 好的基礎,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國資 本的國際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定 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後, 中國的金融體系才會國際化。從這個意義 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先頭部隊,我們金 融市場的大發展, 金融市場 國際化是後援 部隊,這兩個全面完成了,中國的金融就 崛起了。同時也可以提振中國在國際貨幣 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發言權; 第四,降低當前海量 外匯 儲備的風險,適 當減少 外匯 儲備的規模,規避捆綁美元所 致的損失,為人民幣擺脫依附美元,並使 其成為完全可流通和國際儲備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