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宗商品現貨價格走勢歷史數據
作為投資者,如果想在鋼材期貨交易中獲利,對於鋼材期貨基本面的透徹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因此,如何把握鋼材期貨價格走勢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把握鋼價走勢主要看三個方面:成本、供需關系、市場信心。 煉鐵的生產成本構成主要為原材料(球團、鐵礦石等)、輔助材料(石灰石、硅石、耐火材料等)、燃料及動力(焦炭、煤粉、煤氣、氧氣、水、電等)、直接工資和福利、製造費用、成本扣除(煤氣回收、水渣回收、焦炭篩下物回收等)。在上述這些成本構成中,鐵礦石和焦炭的比重各占煉鋼成本的30%左右。我國鐵礦石產量雖然非常大,但是由於品位較低,所以我國鐵礦石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很高。全球80%的鐵礦石貿易量掌握在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這三家鐵礦石巨頭手中,進口的鐵礦石又分為長協礦和現貨礦,長協礦的價格每年會通過談判機製得出新的基準價格,掌握鐵礦石的長協礦和現貨礦價格水平和發貨量對於鋼價的成本估算非常有價值。焦炭作為煉鋼過程中的重要原料,基本由我國國內供給,不需要進口,這和我國的煉焦煤儲量大有著密切的關系。焦炭價格的波動對於鋼價的影響也非常明顯。鐵礦石價格、庫存焦炭價格和庫存、發電量與電價、波羅的海海運指數,以及人均工資等都是影響鋼價波動的主要因素,掌握這些成本構成的及時信息就能估算出鋼價的成本,對於把握鋼價走勢就提供了基礎。 了解了鋼材的成本構成後,核心的分析內容就是研究鋼材的供需關系。鋼材的供需與其他工業商品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鋼材的產量、進出口量、庫存與下游需求。投資者只有深入分析鋼材的供需關系才能對於鋼價走勢提供有價值的研判參考。2008年7月開始,鋼價見頂回落,跌勢一直持續到2008年10月中旬中央4萬億投資計劃公布才企穩反彈,主要還是因為前期的鋼價暴跌,導致各大鋼廠紛紛限產保價,壓縮鋼材的產量,庫存水平也持續下降,而下游需求終端則持觀望態度,減少採購,那麼在4萬億投資計劃實施後,導致了需求的集中釋放,而產量和庫存則處於較低水平,於是促成了這波鋼價的強力反彈。鋼價反彈在2009年2月初結束重新進入下跌通道,主要原因為鋼廠逐步恢復生產,導致鋼材供給量持續放大,而貿易商結合春節因素看多後市,瘋狂囤貨,導致全國的鋼材庫存水平在2月份創下歷史新高,而下游需求終端在庫存水平達到理想水平後,實際需求並未見起色。由此可見,鋼價的供需關系是決定鋼價走勢的根本因素,從供給來看,主要關注鋼材的產量、進出口量、鋼廠的限產、調價、庫存水平以及不同品種的相關數據。鋼材需求端主要包括房地產、基礎建設、機械、汽車、船舶、能源採集、加工設備等,所以要關注房地產的開工面積、固定資產投資額、汽車產量、進出口量等下游需求數據。結合供給的情況判斷供需關系,對於投資者研判鋼價走勢將非常有幫助。 鋼價的波動除了受成本和供需關系的影響之外,市場的信心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2008年10月中旬,4萬億的投資計劃公布實施就給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鋼價受其提振,持續反彈,幅度高達30%,此類政策的推行、全球經濟走勢的預期都將直接影響鋼材價格的波動。 鋼材期貨投資者除了通過做多、做空交易賺取利潤外,還可以關注鋼材期貨的套利交易,從時間來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不同月份的鋼材期貨合約之間可以進行跨期套利;從空間上來看,可以利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鋼材期貨合約與國外交易所或者國內電子盤遠期市場進行跨市場的套利。鋼材套利交易由於風險較小,收益穩定,所以非常適合那些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
⑵ 世界最大稀土礦60多年一直被當鐵礦挖,具體是什麼情況
稀土資源作為世界上稀缺的資源理應受到保護和發展,尤其在我國這項資源擁有著巨大的優勢,但也實際存在令人遺憾的現象。稀土資源作為全世界的關鍵性的以及急需的礦產資源受到了極大的重視,這項資源在我國擁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國內的稀土產業擁有著傲人的資源,這和國土遼闊天生具備肥沃的深藏不露的珍貴礦產有關,其實也是俗話所說的老天賞飯吃。
稀土資源如此珍貴,和黃金石油是一樣的,其實應該作為國家一級戰備物資,收歸國有,而不應成為少數人的錢袋。
稀土方面研發的人才稀缺也是可見的短板,而稀土在很多發明創造的產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向國外提供著大多數的稀土資源,但是專利的技術卻在歐美的國家手中,有時候還得向別人付專利費,這是核心技術卡殼所面臨的問題。人們對稀土的認識還只在膚淺的表面。
⑶ 全球礦產品供需形勢趨緊,價格持續上漲
近幾年世界經濟逐步復甦,礦產品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世界經濟增長的地區繼續擴大,美國經濟穩健運行,日本經濟復甦動力不減,特別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明顯地改善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平衡性和穩定性。世界經濟復甦,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加之受政治因素和投機資金炒作的共同影響,能源、原材料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供不應求,加之美元繼續疲軟,使得以美元結算的大多數國際礦產品價格普遍攀升,許多礦產品價格創多年來最高紀錄,這是近期世界礦業的一個明顯特徵。同時,盡管世界礦產品產量不斷增加(表1.6),但由於需求增長在短期內釋放過於強烈(表1.7),使得礦業生產和礦產品市場難以適應,表現為需求強勁,供應不足,供需形勢趨緊,礦產品價格普遍上揚。但是,受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影響,礦產資源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需求減緩、價格暴跌,很可能會影響未來一段時期礦產勘查開發。
2007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紐約原油現貨價格)年平均價為72.26美元/桶,比2006年上漲9.5%;2007年鐵礦石長期供貨價格上漲了9.5%,2008年從巴西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65%,從澳大利亞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96.5%;2007年世界精煉銅平均價7119美元/噸,同比上漲5.8%;精煉鋁價格2638美元/噸,同比上漲2.8%。
表1.6 世界主要礦產品產量
續表
表1.7 世界部分礦產品消費量
1.4.1 能源供需矛盾凸現,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漲
2007年是全球能源市場持續增長的第4個年頭。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繼續增長。2007年,盡管所有燃料的消費量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慢了下來。隨著公眾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能源工業成為全球的焦點。2007年,原油價格(大慶原油)持續波動上漲,12月上漲到了90.41美元/桶的高點。天然氣價格被上升的油價拉高。面對需求的變化,美國Henry Hub2007年天然氣平均價格為每百萬英制熱單位6.95美元,較2006年上漲2.7%。英國2007年Heren NBP價格則下跌23.7%,為每百萬英制熱單位6.01美元。生產能力緊張、氣候條件惡劣、中東地區持續的沖突、世界許多國家的內亂以及投資基金大量進入能源領域,均為推動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雖然國際市場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大幅度上漲,但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均未出現短缺。能源供應安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地緣政治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也逐漸加劇(表1.8)。
2007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9.06億噸,同比下降0.2%(表1.6),為自2002年以來首次下降;消費量為39.53億噸,同比增長1.6%。2007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增長4.1%。美國的石油消費量連續第3年出現負增長,較2006年減少了0.1%,但在世界石油消費中所佔比重仍達23.9%。從主要消費地區來看,北美地區、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仍是石油的主要消費區,在世界消費總量中所佔比例分別為28.7%、30.0%和24.0%。2007年全球石油日消費量的增長達到了99萬桶,從而使日石油消費量達到了8522萬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消費量約每日下降了38.5萬桶。2007年,歐佩克石油產量日減產35.6萬桶。2007年其他生產國的產量日減產25.6萬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產量每日下降了28.7萬桶,為連續第5年下降。期間,俄羅斯的產量達到了新的高峰,日增產0.9萬桶。美國、巴西、委內瑞拉等國的產量也都有所增長。2007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平均每桶為71.82美元,比2006年的平均價上漲了10.3%,12月達到了每桶90.85美元的峰值(表1.8)。
表1.8 2002~2007年世界主要市場原油價格 單位:美元/桶
2007年世界天然氣產量為2.94萬億立方米,比2006年增長2.4%,略低於10年平均值。俄羅斯和美國是天然氣生產最多的兩個國家,其產量分別是6074億立方米、5459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0.6%和18.6%。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增長18.4%,在世界產量中所佔份額很低,僅為2.4%。2007年,世界天然氣的消費量為2.925萬億立方米,比2006年增長了3.1%,高於2006年2.4%的增長率。美國和俄羅斯為世界兩大天然氣消費國,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為6131億立方米、4321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22.6%和15.0%。200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為19.9%,為世界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但佔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僅為2.3%。全球經濟增長減速是世界天然氣消費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2007年,煤炭仍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燃料。2007年煤產量為63.96億噸,同比增長3.3%;消費量31.78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5%,高於10年的平均值。其中拉丁美洲增速最快,拉丁美洲地區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分別較上年增長了6.0%和7.3%。中國仍為世界最大煤消費國,2007年煤消費量增長有所放緩,但仍高於10年平均值。2007年中國消費量增長7.9%,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41.3%,佔全球消費量增量的70%以上;油價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是中國煤炭消費量增長的主要原因。美國為第二大煤消費國,2007年煤消費量為5.74億噸油當量,佔全球消費量的18.1%,出現了200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煤炭的增長平緩,增幅為2.0%,高於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目前,國際煤炭的價格仍然相對較低,煤炭價格增幅小於石油和天然氣。
2007年,核能消費量6.22億噸油當量,同比下降2.0%。美國仍為世界最大核能生產國和消費國,2007年美國核能消費量為1.92億噸油當量,占當年世界核能消費量的30.9%。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消費量為5.27億噸油當量,佔全球消費量增量的84.7%。中國核消費量增長了14.6%,為1420萬噸油當量。法國作為核電消費大國,2007年核電消費量9970萬噸油當量,同比下降2.4%,佔世界核電總消費量的16.0%。
1.4.2 世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鐵礦石供應偏緊價格大幅度上漲
2007年世界鋼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3.22億噸,比2006年增加了6.7%。這是世界鋼產量連續第4年超過10億噸大關。2007年世界鋼產量比10年前增長了76.4%,比5年前增長了55.5%。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鋼國,2007年的產量達到4.89億噸。中國鋼產量佔世界產量的比例為37.0%。在5大產鋼國中,日、美、俄、韓4國的鋼產量總和僅為中國鋼產量的69.6%。日本為第2大產鋼國,產量為1.20億噸。美國排世界第3,為9721萬噸。其他重要產鋼國有俄羅斯、韓國、德國、印度和烏克蘭等。目前世界鋼鐵進出口大國主要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加拿大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的鋼鐵貿易在世界鋼鐵貿易中佔有較大的份額。由於目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國際鋼鐵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國家是日本、德國和俄羅斯。
鐵礦石需求的增長驅使鐵礦生產公司加速擴能增產,從而使2006年世界鐵礦石產量達到了16.90億噸,比2005年增長了9.7%。由於國際市場鐵礦石供不應求,世界主要鐵礦生產公司在2006年度的價格談判中再次提高了鐵礦石價格。盡管中國作為鐵礦石貿易大國直接參與了2006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但由於3大礦業巨頭壟斷了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的70%,中國在談判中始終處於下風,最終不得不再次接受漲價9.5%的價格協議。
近年來,除鉬外,全球多數鐵合金礦產品,如精煉鎳、錳礦、鉻鐵礦、鈷礦、鎢礦等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價格普遍上漲。
1.4.3 市場供不應求,大多數有色金屬價格達到歷史新高
進入21世紀以來,主要有色金屬消費量快速上升,盡管產量也不斷增長,但總體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表1.9),價格持續上漲(表1.10)。2007年,世界有色金屬市場需求激增,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市場供應不足,加之一些產品庫存下降,價格大幅走高。有色金屬價格的總體水平也升達10年來的新高,2007年6種主要有色金屬中,鉛年平均價繼2006年大幅上漲後再漲100.5%,高達2580美元/噸;錫、鎳年平均價分別為14539美元/噸和37230美元/噸,同比分別增長65.9%、53.3%,均創17年來的新高;銅、鋁的年平均價分別為7119美元/噸和2638美元/噸,同比分別增長5.8%和2.8%,由價格大幅上漲轉入高位平穩;鋅年平均價為3242美元/噸,同比下降0.9%,是6種有色金屬中唯一下降的。世界主要有色金屬的產量和消費量均有了不同幅度增長,但市場供應緊張狀況日趨嚴重。2007年其他有色金屬也大都呈現產消俱增、市場供需兩旺的大好局面,銻、鉍、鎘、銦、鈦、鈷和硒等金屬的價格都有較大漲幅。
表1.9 2007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屬供求狀況 單位:萬噸
表1.10 2001~2007年主要金屬現貨價格(年平均價)
1.4.4 貴金屬市場供需兩旺,大多數貴金屬價格上揚
盡管近年來,世界黃金需求量變化不大,但黃金價格一路走高。2007年,與大多數礦產品一樣,國際貴金屬市場呈現出供需兩旺的景象,全年金價大幅度波動,年均金價達696.39美元/盎司,比2006年上漲15.2%(表1.10),12月28日黃金價格漲到833.75美元/盎司,創下27年新高。從供給方面來看,2007年世界黃金的礦山產量為2200.7噸,同比下降1.3%,造成供應減少。盡管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礦產金產量持續上升帶動亞洲礦產金產量增長,但其他各洲產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從需求方面來看,2007年投資仍是黃金需求的主要領域,而且也是2007年黃金價格漲跌的主要驅動力。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調整以及政治局勢的變化,黃金的貨幣功能和戰略保值功能愈來愈顯重要。另外,傳統上美元是亞洲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部分,由於美元長期貶值以及其他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使得各國增加黃金儲備以抵禦貶值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7萬億美元,但是官方的黃金儲備只有600多噸,調整戰略儲備結構以及增強匯率的靈活、主動性成為當務之急;加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官方儲備中黃金的比例也是較少,因此增加黃金儲備需求逐漸增大。
2006年世界白銀製造業總需求量為26142噸,比2005年下降0.9%。從消費領域來看,工業應用為最大消費領域,占總需求量的51.2%,其次為首飾業,佔19.7%,其他攝影業佔17.3%,銀器佔7.0%,銀幣及證章佔4.7%。此外投資需求約1500噸左右。2006年世界礦產白銀供應量估計為28359噸,比2005年下降1.5%。其中70%為礦山產量,21%為廢料回收,9%為政府拋售。整體來看,2006年國際白銀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量供應缺口。從近幾年的國際銀市場來看,白銀價格的走勢與市場供求狀況不存在必然聯系。當國際市場白銀價格超過6.00美元/盎司時,直接左右市場的就不是供需關系,而是投機、匯率等因素。近兩年的國際白銀市場就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的白銀供需現狀對市場產生的直接影響力很小。短期內經濟形勢、美元匯率變化、國際石油價格等仍然是決定銀價的主要因素。同時,由於白銀主要為銅、鉛、鋅和黃金等礦產的伴生礦產,因此白銀相關金屬行情的好壞,也影響著白銀的市場。
汽車工業是鉑族金屬的主要終端用途,因此鉑族金屬市場對汽車工業的依賴度愈來愈大。2006年,全球鉑需求量為678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1.2%。需求增長主要來自汽車等工業用途,珠寶加工業需求則有較大幅度下降。2006年鉑的供應量增長超過了需求增長。全年總供應量為679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2.2%。供應量增長主要來自南非生產能力擴大到529萬盎司,由此導致供應量大增。總體來看,2006年鉑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僅有1萬盎司的過剩。2006年,全球鈀需求量為664萬盎司,比2005年下降10%。需求下降主要源於珠寶加工業需求下降30%,該領域需求已經不到1萬盎司。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消費量大增多少彌補了珠寶領域需求下降造成的損失。2006年鈀的供應量為806萬盎司,比2005年下降4.1%。總體來看市場供需也基本平衡。2006年全球銠需求量為83.7萬盎司,比2005年增長1.2%。汽車催化器仍是銠的最大消費領域。盡管全年供應量增長速度超過了需求,但市場總體仍顯供應不足,由此導致價格增長較大。
⑷ 古代鐵礦石有價值嗎
人類使用鐵器製品至少有5000多年歷史,開始是用鐵隕石中的天然鐵製成鐵器.
目前中國最早的隕鐵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中期)遺址中發現的鐵刃青銅鉞.這件古兵器,經全面的科學考查,確定刃部是隕鐵加熱鍛造成的.它表明我國商代人們已掌握一定水平的鍛造技術和對鐵的認識,熟悉鐵加工性能,並認識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但那時人們還不會利用鐵礦石煉鐵,而鐵隕石又很少,所以當時的鐵製品是十分珍貴的物品.
古人露天墾土法翻耕有鐵礦的土地,礦石隨之露出地面.《天工開物》記載:土錠鐵(即褐鐵礦結核)「淺浮土面,不生深穴」,「若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之後,牛耕起土,拾其數寸土內者」.由此可以推測這應該是最早發現地下有鐵礦石的方法.
在發現鐵礦石的地方,人們在地表露頭處先用棒撬開石縫,再用火燒(火爆法),經過冷縮熱脹,使其破碎,採取礦石.在河南、江蘇、黑龍江等地一些古鐵礦遺址,發現有豎井、斜井和巷道直接採掘礦石的古洞.說明之後人們已能根據礦體的不同產狀,採用不同的採掘方法,由於採掘技術的提高,礦井愈來愈深.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以及對岩石、礦物的認識,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我國春秋戰國成書的《山海經》、《管子》中的某些篇章,是人類對岩石礦物的最早總結,並從發現的礦產地中總結一些礦產分布規律和找礦標志.
隨著冶鐵業的興盛與發展,發現和開採的鐵礦產地,一代比一代多.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據《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產鐵之山有37處.漢武帝(公元前119年)在49個產鐵地區設置鐵官.唐代,按《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全國產鐵之山104處.明代,有鐵礦產地130處.到清代前期(公元1644~1840年)鐵礦產地發展到134處之多.古代開採的大部為地表風化殘積、堆積礦和江河岸邊的鐵礦,以及露出地表的淺部鐵礦體.
⑸ 為什麼巴西的鐵礦石可以自己主導定很高的價格,我們的稀土卻不能自己主導定很高的價格呢
實際上是粉礦漲了79.88%,塊礦是96.5%,我們現在要澄清兩個概念,因為價格出來之後很多人認為這個礦石價格是漲了90%多了,實際上在我們礦石的消費結構中,粉礦的比例是大的,比如說在2008年我們國家要進口4.3億噸的鐵礦石,在這4.3億噸鐵礦石中90%以上,或者95%左右都是粉礦,只有5%左右是塊礦,所以說你這個塊礦漲了96.5%,本身對我們整體產生的費用來講相對占的比例是小的,所以說大家最為關心,對鋼鐵本身的成本影響最大的粉礦是79.88%,這是一個概念。
第二個問題,我們說79.88%,先說它漲幅的價位合適不合適,首先我認為79.88%這個結果是雙方共贏的結果,為什麼是共贏的結果,在雙方開放式談判中間,當新日鐵跟巴西淡水河谷達成65%和71.5%這種協議之後,由於力拓尋求運費補貼,所以使礦石的談判拖到了現在。而之所以拖到現在,是因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帶領中國16家大的鋼廠,包括中國所有進口澳大利亞礦的這些會員,進行了艱苦的談判和抗爭。在這中間他們經過大量的努力,當然力拓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這個談判拖到現在之後得以解決,這中間有很多的故事我們不必說了,說明談判是非常艱苦的,也是堅持到了最後。
按照力拓原來的想法,他的要價可能高達85%或者95%,而現在的結果是沒有到85%,更沒有到95%,而取得接近一個80%的水平——79.88%,說明我們的談判最終給它控制在了80%以下,79.88%很接近,但是沒有達到。實際上經過雙方長時間的較量,達成了一個共贏的結果。之所以是共贏,是說中國也意識到了我們仍然是鐵礦石最大進口國的現實,我們離不開鐵礦石。第二,力拓也認識到中國是他最大的消費地,也不願意在這個市場上給中國企業進一步的抗爭,實際上雙方在這個地方也做出了退讓的選擇,把這個結果就擺下來了。
在這裡面之所以還有一個雙贏,對於力拓來講他要求運費補貼,雖然在這一次協議中他不會加,但是通過他的漲價,實際上他也有運費補貼,因為澳大利亞和巴西淡水河谷的65%比,他是80%,相當於有15個點的漲幅,按照美元計算,估計有8到10美金,相當於我們多出8到10個美金,實際上相當於對他的運費補貼。對於中國來講,我們並沒有吃虧,為什麼沒有吃虧呢?如果你按照85%,按照95%你吃虧吃大的,但如果按照65%,70%你又談不下來,說明中國現在是按照市場行為看問題。
我之所以說他是比較好的結果,在於這一次跟力拓的談判,表面上看我們把原來談判的框架和規則打破了,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問題不能墨守成規的看,難道以前定下來的規則就完全是正確的嗎?什麼原則規則是好的規則?是被談判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因為原來的規則是在中國還沒有成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的情況下形成的,但是現在他們每年新增產能70%、80%都到了中國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再按照原來老的規則來辦。中國因素加入進來後,中國的需求量又這么大,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做一個這方面的考慮,雖然把原來談判規則一種修訂,這只能講是依據現實的情況,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表現。為什麼?你要用硬的態度,65%你談不下,談不下怎麼辦?如果人家現在賣現貨礦,吃虧最大的還是我們,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講的話,也是一個成功。
通過這一次談判,雖然很多人擔心都改變了原來的游戲規則,原來游戲規則談好了,比如說三大礦已經談好了,現在對照執行了,今年不是全亂套了?現在擔心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現在也要設身處地的想,這個世界是在變化的,經濟的發展本來也是變化的,中國本身的發展,我們後面對資源的需求可能遠遠勝過別的國家對資源的需求,因為我們的經濟技術在不斷擴大,我們人口在不斷擴大,我們處於高速的建設時期,我們需要在目前的環境下,相對來講我們叫和諧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這一次把這個談下來,並不是壞事,是中國在國際經濟發展中找到自己比較合適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我們能夠看出來,這幾年在鐵礦石談判上,我們在不斷的進步,我們去年寶鋼9.5%把礦石一錘定音拿下來,是因為我們爭取到了礦石談判的首發權。今年我們又與時俱進,逼近實際情況,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又把這個規則我們拿下來,這說明後期的主導權基本上都在中國的手裡了。我們去年首發權拿到了,今年我們頂了這么長時間,經過艱苦的談判把這個拿下來了,這個事基本上在中國,你要從這個方面看待,也就是說從此之後,中國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上,不光在規則的制定上,在機制的調整上,在談判的技巧上我們不僅取得很大的進步,而且已經成為一個核心的主力隊員了。
http://www.lclhrp.com/newsshow.asp?id=81
⑹ 中國鐵礦石每噸交多少稅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5月1日起,依法適當下調鐵礦石資源稅徵收比例,減按規定稅額的40%徵收。此前這一徵收比例是80%。
第一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本條例規定的礦產品或者生產鹽(以下簡稱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資源稅。
第二條 資源稅的稅目、稅額,依照本條例所附的《資源稅稅目稅額幅度表》及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執行。 稅目、稅額幅度的調整,由國務院決定。
第三條 納稅人具體適用的稅額,由財政部商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納稅人所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的資源狀況,在規定的稅額幅度內確定。
第四條 納稅人開采或者生產不同稅目應稅產品的,應當分別核算不同稅目應稅產品的課稅數量;未分別核算或者不能准確提供不同稅目應稅產品的課稅數量的,從高適用稅額。
第五條 資源稅的應納稅額,按照應稅產品的課稅數量和規定的單位稅額計算。
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課稅數量×單位稅額 第六條 資源稅的課稅數量:
(一)納稅人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銷售的,以銷售數量為課稅數量。
(二)納稅人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自用的,以自用數量為課稅數量。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減征或者免徵資源稅:
(一)開采原油過程中用於加熱、修井的原油,免稅。
(二)納稅人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過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災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損失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酌情決定減稅或者免稅。
(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減稅、免稅項目。 第八條 納稅人的減稅、免稅項目,應當單獨核算課稅數量;未單獨核算或者不能准確提供課稅數量的,不予減稅或者免稅。
第九條 納稅人銷售應稅產品,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收訖銷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憑據的當天;自產自用應稅產品,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移送使用的當天。
第十條 資源稅由稅務機關徵收。
第十一條 收購未稅礦產品的單位為資源稅的扣繳義務人。
第十二條 納稅人應納的資源稅,應當向應稅產品的開采或者生產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納稅人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其納稅地點需要調整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決定。
第十三條 納稅人的納稅期限為一日、三日、五日、十日、十五日或者一個月,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具體核定。不能按固定期限計算納稅的,可以按次計算納稅。 納稅人以一個月為一期納稅的,自期滿之日起十日內申報納稅;以一日、三日、五日、十日或者十五日為一期納稅的,自期滿之日起五日內預繳稅款,於次月一日起十日內申報納稅並結清上月稅款。 扣繳義務人的解繳稅款期限,比照前兩款的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 資源稅的徵收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本條例由財政部負責解釋,實施細則由財政部制定。
⑺ EVE里那種礦石值錢
這個 我現在就在玩 原東共 現D3的成員~~我來給你解答吧~~分為7類 三汰合金 類晶 類銀 膠礦 超新星 超礦 石英 這是咱們的縮寫 也就是簡稱~~你若是礦工 我建議你去挖灼燒岩 新手最好的挖的礦石 練後能出膠礦跟三汰 還是比較多的~~另外這兩種礦需求量在EVE上是龐大的~~大的你無法想像~~~相信你馬上會有錢的~~~呵呵~~
EVE礦石資料
凡晶石
提煉所需: 333
體積: 0.1
每批貨物: 33.33 礦物: 三鈦合金 100%
變種: 富凡晶石(+5%),厚質凡晶石(+10%)
凡晶石是三鈦合金含量最高的礦石
灼燒岩
提煉所需: 333
體積: 0.15
每批貨物: 49.95 礦物: 三鈦合金 66.7%, 類晶體膠礦 33.3%
變種: 濃縮灼燒岩(+5%),厚灼燒岩(+10%)
灼燒岩是類晶體膠礦含量最高的礦石
干焦岩
提煉所需: 333
體積: 0.3
每批貨物: 99.9 礦物: 三鈦合金 81.8%, 類晶體膠礦 5.7%, 類銀超金屬 11.5%, 超新星諾克石 1%
變種: 固體干焦岩(+5%),流體干焦岩(+10%)
斜長岩
提煉所需: 333
體積: 0.35
每批貨物: 116.55 礦物: 三鈦合金 25%, 類晶體膠礦 50%, 類銀超金屬 25%
變種: 藍色斜長岩(+5%),富斜長岩(+10%)
斜長岩是類銀超金屬含量最高的礦石
以上四種一般都是小行星帶里巨型的石頭,而下面幾種小行星體積會小很多而且不好找,但是可以讓你賺更多的錢。
奧貝爾石
提煉所需: 500
體積: 0.6
每批貨物: 300 礦物: 三鈦合金 41.7%, 類晶體膠礦 16.6%, 同位聚合體 41.7%
變種: 銀色奧貝爾石(+5%),金色奧貝爾石 (+10%)
奧貝爾石是同位聚合體含量最高的礦石
水硼砂
提煉所需: 400
體積: 1.2
每批貨物: 480 礦物: 三鈦合金 25%, 類銀超金屬 50%, 同位聚合體 25%
變種: 發光水硼砂(+5%),灼熱水硼砂(+10%)
傑斯貝礦
提煉所需: 500
體積: 2
每批貨物: 1000 礦物: 三鈦合金 19.9%, 類晶體膠礦 19.9%, 類銀超金屬 39.8%, 超新星諾克石 19.9%, 晶狀石英核岩 0.6%
變種: 純傑斯貝礦(+5%),朴傑斯貝礦(+10%)
希莫非特
提煉所需: 500
體積: 3
每批貨物: 1500 礦物: 三鈦合金 24.2%, 同位聚合體 24.2%, 超新星諾克石 48.4%, 晶狀石英核岩 3.2%
變種: 多色希莫非特(+5%),輻射希莫非特(+10%)
希莫非特是超新星諾克石含量最高的礦石
同位原礦
提煉所需: 500
體積: 3
每批貨物: 1500 礦物: 同位聚合體 64.7%, 超新星諾克石 32.4%, 晶狀石英核岩 2.9%
變種: 玻璃狀同位原礦(+5%),光面同位原礦(+10%)
片麻岩
提煉所需: 400
體積: 5
每批貨物: 2000 礦物: 三鈦合金 20%, 類銀超金屬 20%, 同位聚合體 40%, 晶狀石英核岩 20%
變種: 彩色片麻岩(+5%),稜柱片麻岩(+10%)
黑赭石
提煉所需: 400
體積: 8
每批貨物: 3200 礦物: 三鈦合金 25%, 超新星諾克石 50%, 晶狀石英核岩 25%
變種: 條紋赭石(+5%),黑曜赭石(+10%)
灰岩
提煉所需: 250
體積: 16
每批貨物: 4000 礦物: 三鈦合金 71.6%, 類晶體膠礦 14.2%, 超噬礦 14.2%
變種: 亮灰岩(+5%),發光灰岩(+10%)
克洛基石
提煉所需: 250
體積: 16
每批貨物: 4000 礦物: 三鈦合金 25%, 超新星諾克石 25%,晶狀石英核岩50%
變種: 斜克洛基石(+5%),克洛基水晶(+10%)
克洛基石是晶狀石英核岩含量最高的礦石
雙多特石
提煉所需: 200
體積: 16
每批貨物: 3200 礦物: 類晶體膠礦 25%, 晶狀石英核岩 50%, 超噬礦 25%,
變種: 三晶雙多特斜岩(+5%),單晶雙多特斜岩(+10%)
艾克諾石
提煉所需: 200
體積: 16
每批貨物: 3200 礦物: 三鈦合金 37.6%, 晶狀石英核岩 20.7%, 超噬礦 41.7%
變種: 紅色艾克諾岩(+5%),初級艾克諾岩(+10%)
艾克諾石是超噬礦含量最高的礦石
基腹斷岩
提煉所需: 250
體積: 40
每批貨物: 10000 礦物: 莫爾石 100%
變種: 基腹斷岩岩漿(+5%),玻璃化基腹斷岩(+10%)
基腹斷岩是莫爾石含量最高的礦石
以上是到目前為止所存在的小行星和其所能提煉出來的礦物.
稀有的小行星只出現在安全系數低的星系. 越稀有其所在的星系越不安全. 比如說凡晶石在1.0的星系隨處可見,而奧貝爾石只能在0.5以下星系找到。片麻岩和艾克諾石只0.1-0.0的星系出現。越稀有的小行星,其所在星系安全系數就越低的,越不安全。
類銀超金屬、諾克石、晶狀石英核岩為昂貴礦物,無精煉5級不要去提煉礦石!
⑻ 世界最大稀土礦一直被當做鐵礦挖,其中有什麼隱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一下什麼是稀土,稀土是化學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事實上,在自然界中,一共有250 種稀土礦。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發現稀土的是芬蘭化學家加多林。1794年,加多林從一塊形似瀝青的重質礦石中分離出第一種稀土「元素」(釔土,即Y2O3)。因為18世紀發現的稀土礦物較少,當時只能用化學法製得少量不溶於水的氧化物,歷史上習慣地把這種氧化物稱為「土」,因而得名稀土。
從這個稀土礦被當作鐵礦開采就可以看得出來,國內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稀土才開采亂象,需要進行整治。稀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定要引起重視。
⑼ 魔獸世界黑鐵礦石大慨多少錢每組
黑鐵礦石基本沒什麼用,原來60年代的一個支線學的,
金礦石的話請參考你們伺服器拍賣的價格,每個伺服器價格都不一樣的
⑽ 核心技術被「卡脖子」世界最大稀土礦長期被當鐵礦開采
稀土被譽為“萬能之土”,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截至目前,已被多國列為“關鍵礦產”。
生產第一、出口第一、應用第一……我國稀土產業擁有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近年來,通過加強資源保護,創新體系建設,我國努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私挖盜采、“黑礦”走私等亂象依然存在,影響稀土資源價值體現。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稀土礦。由於家底長期不清,基礎研究“斷檔”,交易“惡性競爭”等原因,白雲鄂博稀土礦長期被當成鐵礦開采,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稀土價格偏離真實價值。
專家建議,應盡快摸清白雲鄂博礦家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建立統一的國家交易平台,努力建設稀土強國,助推高質量發展。
60多年一直被當成鐵礦開采。
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美、日等發達國家也都將稀土列入戰略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白雲鄂博礦,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包含17種稀土元素的礦。然而,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里,這個礦一直被當成鐵礦開采。
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占峰表示,目前業界所採納的白雲鄂博礦稀土儲量數據,仍是20世紀50年代的評估結果。因受限於當時鐵礦石的需求和勘探手段,整個礦床並未完全探清,鐵礦體外圍和地表500米以下未做詳細勘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范宏瑞說,起初認為礦體是一個倒扣的碗狀型,後來認為礦體像一口大鐵鍋,但現在發現主礦富含稀土的礦脈,呈兩個“大板子”狀向下延伸,不知道它有多深。
范宏瑞認為,白雲鄂博的稀土,實際上不止目前普遍認為的占我國83.7%的儲量,“它可能超過世界目前探明儲量1.2億噸的總量”。
白雲鄂博礦輕稀土儲量巨大是業界共識,但重稀土也不容忽視。“白雲鄂博中重稀土雖然比例很低,但因其稀土總含量高、總儲量大,中重稀土總量仍然是百萬噸級。”北方稀土集團董事長趙殿清說。
此外,內蒙古科技大學白雲鄂博礦稀土及鈮資源高效利用實驗室研究發現,白雲鄂博礦里作為核工業重要原料的鈮和釷的含量,目前均居世界第二位。
多位專家說,由於歷史原因,對白雲鄂博礦的開采比較粗放,鐵礦石中所含的其他礦產資源,都隨著選礦廢渣、廢水進入到尾礦庫里,未被有效利用。
白雲鄂博礦開采之初,就有“以鐵為主”還是“以稀土為主”的定位之爭。“當時稀土研究水平有限,而國家對鋼鐵需求緊迫,於是在1965年確定‘以鐵為主,綜合利用’的方針。”楊占峰說。
不過,自1957年白雲鄂博鐵礦正式投產,距今已過去63年,早已超出鐵礦開採的50年設計年限。目前已進入深部露天開采,開采成本越來越高,經濟價值日趨降低,且產能不斷下降。
業界認為,經過60多年的開采,白雲鄂博鐵礦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依託白雲鄂博礦發展起來的包鋼集團,也在謀求戰略轉型。
“2016年以來,包鋼實施以稀土為重心的戰略轉型,稀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稀土營業收入達到180億元。”包鋼集團主要負責人表示,60多年來,包鋼命運始終與共和國建設發展相連,新中國成立之初急需鋼材,包鋼作為首批鋼鐵企業而誕生,如今國內鋼鐵產能已經過剩,包鋼也應積極轉型,尋找新的歷史使命。
楊占峰等認為,隨著鐵礦開采期限的結束,應對白雲鄂博礦進行重新定位和再認識,並助力包鋼轉型升級為世界一流的稀土行業領軍企業、全球最優稀土鋼生產基地。
“不能再當鐵去采了。”一位受訪專家坦言,“白雲鄂博礦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獨特寶庫,在全球空前重視戰略礦產的大背景下,國家有必要組織專家隊伍,重新開展白雲鄂博礦地質勘探研究,摸清家底,重新定位其礦產價值,提升白雲鄂博礦資源戰略地位。”
“隨著全球新的稀土礦床及深海潛在稀土資源的相繼發現,我國現有的稀土資源優勢面臨嚴峻挑戰。”楊占峰說,亟須摸清白雲鄂博礦床稀土、鈮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准確家底,為國家制定長期戰略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等人建議,立足白雲鄂博礦產資源,制定全國稀土資源利用及應用發展規劃,區別對待重稀土與輕稀土管控政策,將重稀土資源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將輕稀土資源依據市場供需規律運作,保證國家戰略需求和稀土下游應用市場的平衡發展。
楊占峰等建議,依託白雲鄂博礦產資源“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形成十萬噸級稀土提取加工、萬噸級鈮金屬冶煉等有用成分綜合回收利用示範產業,讓世界級寶山——白雲鄂博礦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
人才匱乏制約我國稀土科技研發
“當今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范宏瑞說。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我國稀土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層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多年來難以擺脫“挖土賣土”、稀土賣成“白菜價”的尷尬。
“根本原因在於研發落後,特別是基礎研究更是少有人問津,核心技術專利大量向國外購買。”池建義坦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當前我國供應著全世界90%的稀土,生產著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但專利大多在日本和美國企業手中,出口產品還得向人家付專利費。生產的許多稀土材料部件,都不知道人家用在了什麼地方”。
在楊占峰等人看來,我國稀土整體研究水平與國外大約相差20年,許多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由徐光憲院士率領的科研團隊,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工藝,是我國在稀土領域少有的國際領先技術,正是靠這一優勢,我國在稀土分離方面搶佔了制高點。
之後,我國在稀土技術研發上並無大的建樹。據楊占峰介紹,直到2020年初,我國在江西贛州成立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目前,各大院校沒有稀土專業,沾邊的也僅有中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高校的冶金工程專業。
人才匱乏已經成了我國稀土科技研發的瓶頸。目前,全國20餘位與稀土研究相關的院士中,專門研究稀土的幾乎沒有。
內蒙古包頭市有一所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13人建制,其中11位是從外面臨時聘請的專家。
池建義等認為,由於人才匱乏、力量分散,我國很難就統一的稀土研究課題進行合作攻關,更難形成共同的稀土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稀土基礎研究不連貫,核心技術研發乏力,難搶制高點。
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先生曾說,目前人類對稀土的認識不足四千分之一,探究空間巨大。
“現在我們像在‘蒸饅頭’,只知道放‘鹼面’,不知道背後的化學反應是什麼。”楊占峰說,基礎研究滯後制約著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亟須數、理、化等多學科交叉,攻克稀土元素的內在機理。此類“燒錢”、費時費力的事情,需國家頂尖研究團隊才能完成。
專家建議,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設立稀土專業,培養後續人才;同時,可由科技部牽頭在稀土科研力量、設施設備、產業較集中的內蒙古包頭市,組建一個國家級稀土綜合研究院所。
他們認為,新組建院所決不能走老路,一定要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產、學、研、政、企共同參與的稀土研究應用國家平台,讓稀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盜采偷賣“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位於包頭市黃河大街上的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簡稱“包頭稀交所”),是國內稀土“明碼標價”的交易所。
記者在這里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各種稀土產品的交易量和價格,展現著稀土系列指數和價格走勢。
包頭稀交所董事長李振宏頗為感慨地說,國內稀土企業交易絕大部分通過雙方協商交易完成,真實成交價格就像“袖筒里掰手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公司一直採用傳統貿易方式,稀土定價由公司領導內部開會決定,“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六大稀土集團及下屬企業,在銷售環節仍各自為戰,貿易方式傳統,成交價格不透明,行業內部競爭混亂。
“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稀土產品交易市場,缺乏客觀價格形成機制。”李振宏說。
其實早在2011年5月,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內蒙古就批准成立了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由北方稀土、中鋁稀土、五礦稀土、國儲中心等13家稀土骨幹企業、機構共同出資組建,當時此舉被視為中國稀土產業謀求國際定價權的關鍵之舉。此後,國內相繼設立湖南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江西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等平台。
然而9年過去了,國內稀土交易依然是線上線下“兩張皮”。目前,全國稀土企業在公開交易平台上的交收量微乎其微。2019年,包頭稀交所的實際交收額僅13.3億元,交收量僅0.3萬噸。
李振宏分析,除本身交易機制不夠成熟外,平台級別低、指令性生產和市場化交易相矛盾等因素疊加,嚴重製約稀土交易平台發揮作用。
一方面,交易制度的設計空間不足。2011年以來,我國對非國家級交易所制定了很多限制措施,包頭稀交所等幾大交易平台,都是省區級交易平台,服務稀土行業的功能難以發揮。
另一方面,行業客戶參與度不高。多家下游稀土應用企業反映,稀土產品生產是計劃性管理,而下游應用是市場化行為,造成計劃管理和市場行為的不協調。
稀土與黃金、石油一樣都是國家戰略資源,理應像黃金、石油一樣有國家設立的交易所。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級統一交易平台,避免“區自為戰”,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稀土定價機制,將稀土定價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業內專家認為,統一的國家級交易平台可以通過商業收儲調節市場供需,實現供應穩定、開采銷售可控,並建立出口可追溯機制,解決行業偷逃稅問題,堵住“黑稀土”交易,避免稀土賣個“白菜價”。
包頭市市長趙江濤表示,一個公開透明的全國統一市場,既可以通過價格形成機制理順產業,也能成為實施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