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伯克外匯

伯克外匯

發布時間:2020-12-17 03:27:50

『壹』 GO markets這個平台怎麼樣

Go Markets高匯2000年成立澳洲,國外口碑非常不錯,在上海有辦事處

『貳』 關於金融方面的書籍

《經濟學原理》《微觀》《宏觀》這幾本先過一遍基本概念。。。

再推薦一些好的:

1、《門口的野蠻人》 豆瓣評分:8.2

對於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華爾街通常稱之為「門口的野蠻人。華爾街商戰紀實經典,深度接觸資本世界,金融大鱷、國際巨頭悉數登場——KKR、DBL、美林、高盛、雷曼、拉札德、所羅門兄弟、第一波士頓、貝爾斯登、大通曼哈頓、花旗、摩根士丹利、巴菲特、米爾肯、納貝斯克、菲利普·莫里斯、美國運通、百事可樂、寶潔、卡夫、麥肯錫……有史以來最推薦的商界與金融界實戰經典案例!

2、《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豆瓣評分:8.4

巴菲特沒有撰寫過什麼專業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寫給伯克夏哈撒維公司股東的信。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偉大——在目錄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財務」。人們往往把巴菲特視為財務和稅務專家,但他在鑒別公司經理人方面的才能無人能及。其實他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理,只是用一種非常簡潔朴實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3、《說謊者的撲克牌》 豆瓣評分:8.2

「說謊者的撲克牌」是華爾街上金融家們玩的一種休閑游戲,以最善於瞞騙他人而實行心理欺詐者為勝。邁克爾·劉易斯將其用為隱喻,描述了自己在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的所羅門兄弟公司里四年的工作經歷——從意外受雇、接受培訓直到成長為只憑一個電話即可以調動數百萬美元資金的明星交易員。

4、《日本蠟燭圖技術》 豆瓣評分:9.0

《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是一項傑出的探索、研究、翻譯成就……他不僅全面周詳、內容豐富,而且文筆流暢、引人入勝。史蒂夫的工作幹得實在漂亮,他將日本的蠟燭圖技術與傳統的西方技術工具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並且用大量的優秀圖例把這個概念清晰地作了說明……我敢擔保,《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將成為有關內容的標准教材。

5、《大而不倒》 豆瓣評分:8.4

《大而不倒》是數十年來最扣人心弦的金融紀實巨著之一。在本書中,身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以及本世紀最受尊崇的金融記者之一的安德魯·羅斯·索爾金用極其詳盡的、具有權威性的第一手資料為讀者講述了這場將世界逼向崩潰邊緣的經濟危機。

憑借著與金融危機中重要人物的接觸,索爾金再現了這些動盪日子的戲劇性和混亂性,揭露了從未曝光的細節以及詳盡地描述了這些金融界和政界最有權勢的,貪婪且恐懼、損人利己的人,如何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命運。

6、《聰明的投資者》 豆瓣評分:9.0

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顧問本傑明·格雷厄姆給予世界的知識和靈感,教你如何成為《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在本書里所提出的「價值投資」這一理念,使許多投資者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進而教導他們發展長遠的戰略。自1949年初次出版以來,這本書就一直是股票市場的《聖經》。

7、《行動的勇氣》 豆瓣評分:8.8

美聯儲及美國財政部的同事們,與兩任美國總統一起,頂住了來自難以取悅的國會以及被華爾街所激怒的群眾的批評與壓力,成功地使美國國內搖搖欲墜的金融體系穩定了下來。憑借著創造力和決斷力,他們阻止了一場規模大到難以想像的經濟崩潰的出現,並接著制定出非常規的項目以幫助美國經濟復興,同時也希望這些項目能成為他國學習的模範。

《行動的勇氣》一書詳盡地介紹了白宮的決策過程,對這場危機里的重要參與者的刻畫也入木三分,它詳述並解釋了這場自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並從局內人的角度闡述了政府的政策回應。

8、《漫步華爾街》 豆瓣評分:8.4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地讀者更加渴望利用伯頓·G·馬爾基爾這本書指導他們進行投資——既撫慰人心又極富權威,干貨滿滿又是暢銷書排行榜常青樹。

該書被認為是建立投資組合時要購買學習的第一本書,目前銷量已達150萬冊。除了談及各種投資機會外,還包括了對經濟大蕭條和全球信貸危機的探討,以及對新興市場長期潛力的進一步關注。

該書除了其經典的生命周期投資指南,新增的部分則教會讀者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衍生工具。

最後,讀書只是一方面,也要接觸一些金融的圈子,比如關注雪球這種產出優質內容的公眾號,以及「今融道」這種專門做金融圈社交的APP,打開自己在金融圈的圈子。

『叄』 伯克國際股指期貨是騙人的嗎

騙子,我是受害者。先群里洗腦,然後股指讓你掙很多,突然讓你全買,被平倉,虧本。虧了的還繼續想著回本,越陷越深。黑平台,哪天網站就不見了,你的錢不知去向。可怕,看到的快出來,群里全是拖

『肆』 高匯平台是正規的外匯交易商嗎

判斷一個平台的正不正規 直接問業務員要監管機構 監管號自己去查詢一下就可以了。

『伍』 17世紀英國殖民地經濟與本國國內經濟的關系

17世紀是英第一帝國形成時期。第一帝國建立的思想動力源於重商主義思想的發展。在英國重商主義發展史上,托馬斯.孟、威廉.配第及達維南特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所提出的重商主義的貿易擴張和殖民帝國理論構成了英國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並賦予了英第一帝國鮮明的重商主義特色。
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興起,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各國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貨幣財富,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發展,因而產生了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學派是現代早期經濟學的主導學派,產生於15世紀,全盛於16、17世紀,瓦解於18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階段古典經濟學興盛時期,是最早運用政治經濟學方法研究國際問題的理論學派。主張國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就在這一時期許多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重金主義和晚期的貿易差額論兩個階段。
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貫穿於北美殖民地整個時期,對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往往交織地發揮著消極和積極的「雙重」作用。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從制定到執行完全是從母國的角度來考慮,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壯大,其對殖民地不同地區的經濟運行所產生的消極作用逐漸居於主導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國重商主義對其規定的發展模式成為它們擺脫母國統治走向獨立的主要誘因之一。
近代歷史中的英國,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相比這種偉大的智慧,其他社會中的那些計謀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蠅營狗苟。人們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國歷史上的政治智慧,這可能是人類關於社會問題思考和實踐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中國現存的美元儲備超過萬億。這已經招來不少批評。批評者指出,這種巨量的外匯儲備並不是什麼好事,熱衷於積累外匯,只能說明重商主義的思維方式仍然在中國大行其道。中國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果然,就像歷史上的所有重商主義者曾經遇到的情況一樣,中國巨額的美元儲備也面臨著嚴重的貶值問題,且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重商主義並不是表示重視商業,而是重視通過商業取得現金。重商主義者認為,現金是財富唯一的體現方式,而商業的作用就是盡可能多地掙錢。有了錢,才能富國強兵,才能發展壯大。因此,國家要盡可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貿易順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下巨額的現金,那最好不過。
這種思維方式符合人們「錢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識,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識未必正確。錢只是交易的媒介。掙來大量的錢,卻不去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等於是在白白為他人勞動。對方拿走並享用了你的勞動果實,你卻守著一堆紙自得其樂——在金融電子化時代,你甚至連紙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些計算機里的數字。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歷史上,英國人也不能免俗,曾經熱衷於重商主義,認為獲取大量金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到海外開拓殖民地就是為了大量地獲取金銀。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開拓美洲的過程中得到了那麼多金銀嗎?
於是,英國人也趕緊來到美洲,開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國皇家特許狀的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在其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英國人在北美先後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英國還在西印度群島、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據點。
既然奉行重商主義國策,英國對殖民地最大的興趣是商業和財富,而不是直接統治。因此,英國對殖民地的政治統治比較鬆弛,而且,當時的英國本土已經具備了深厚的自治傳統,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國人自然也會把這種自治傳統帶到海外。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從一開始就實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國對此並沒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卻一直十分嚴格,堅持重商主義的國策。
根據重商主義國策,英國開拓殖民地的目標是,把各個殖民地聯結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帝國內,各個殖民地根據自己的條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從整體的原則,為整個帝國作出貢獻。殖民地要按照英國政府的統一安排,向母國供應原材料,購買母國的工業品。殖民地不能與英國本土在工業上展開競爭。當時英帝國內部的分工是,工業品由英國本土生產,北美主要生產煙草、魚、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島種植甘蔗,印度則出產各種香料。
帝國的各個殖民地不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利益。他們只是作為帝國整體的一部分,出產英國本土不能生產的原料,並成為英國本土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為了貫徹這個國策,英國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過的《航海條例》。這個條例規定: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只能通過英國或者殖民地建造並擁有的船隻進行,其他船隻不得介入;殖民地出產的原料只能銷往英國或者其他帝國殖民地,不得與帝國外的地區進行自由貿易;殖民地輸入的工業品只能來自英國本土,至少要從英國轉口。這個條例的用意非常明顯,一要促進英國的航海業,二要促進英國的製造業。
18世紀以後,北美殖民地逐漸有了發展自身工業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業。英國人對此的回答是:不可以。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業發展,英國陸續頒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頒布《帽子法案》,禁止將帽子從一個殖民地輸往另一個殖民地,這等於是在禁止北美生產帽子。1750年通過《鋼鐵法案》,禁止在北美興建可能與英國工業競爭的鋼廠及煉鋼高爐。
英帝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並沒有完全破壞當地的經濟發展。首先,英帝國范圍廣大,即使僅僅在帝國內進行貿易,也能夠產生出相當的利潤,這種壟斷貿易甚至讓不少殖民地商人發了財。其次,英國並沒有嚴格執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躍。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國對殖民地的貿易控制。但是,重商主義政策畢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後果。這種負面後果逐漸成為殖民地和英國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
1756年,歐洲列強之間展開了「七年戰爭」。這場戰爭的兩個主要對手就是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在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開了廣泛的軍事斗爭。法國最終敗下陣來,英國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導權。
英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勢卻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由於面臨法國的威脅,十三個殖民地需要母國英國的安全保護,為此而承擔一些經濟上的犧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國既然已經敗退,英國的保護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從英國方面來講,按照重商主義原則,殖民地只應該是母國利益的來源,而不應該成為經濟上的負擔。七年戰爭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殖民地防務所需的經濟負擔就格外沉重了。為了減輕經濟負擔,英國提出,殖民地應該自己承擔防衛費用。為此,英國試圖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稅收,以補償英國駐軍的開支,也用來償還因為七年戰爭欠下的巨額債務。英國還開始強化執行以往的法案,打擊走私,努力維持符合重商主義原則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製成品的購買者。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國建國史中讀到。英國人想要收稅,北美人堅決不服從。雙方矛盾逐漸激化,最終戰場上見分曉。英國人被打敗。1783年9月,英國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英國失去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以後的歷史表明,美國獨立在英國帝國史上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學家以1783年為分界線,將英帝國劃分為第一英帝國和第二英帝國。
第二英帝國在北美僅僅保有加拿大、紐芬蘭等幾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據點和局部地區。連片的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喪失,看來足以使英帝國就此沉淪下去。當時的許多人也確實認為,英國將繼西班牙和荷蘭之後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國已降為二流強國!」可事實是,在以後的歲月里,第二英帝國繼續成長,不但沒有衰弱,反而更加強大,並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
英國人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是,工業革命賦予了英國人新的觀念。在新觀念的推動下,面對美國的獨立,英國人正確地總結了經驗教訓,逐漸拋棄了重商主義政策,接受了自由貿易的主張。「日不落帝國」正是建立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也是自由貿易的輝煌成就。
美國獨立以前,工業革命的發展就已經使得英國的重商主義漸趨沒落,自由貿易的思想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台。英國主流社會的思想已經開始轉變,認為對外貿易比統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們的貿易優先於統治」。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國富論》,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英國首相小皮特宣稱自己是斯密的學生,是自由貿易的信徒。
美國獨立雖然表面上嚴重打擊了英帝國,可是實際的損害要小得多。由於實行自由貿易,打破了以往貿易只能在帝國范圍內進行的約束,1783年以後短短幾年,英國對北美的貿易就超過了殖民時期的最高水平。憑借強大的工業能力,英國迅速從戰爭失敗中恢復過來。英國國內也很快就擺脫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觀情緒。而且,英國人就此改變了對所有殖民地的態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說道:「英國應當用殖民地對她的感情紐帶來保持殖民地。如果他們想獨立,英國應允許他們獨立。」
進入第二帝國,英國繼續在世界上擴張勢力,但沒有採用過去那種盡量佔領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衛全球貿易路線為目的,控制戰略要地,如南非、斯里蘭卡、馬爾他等。對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則改變統治策略,強調更加靈活、溫和的治理方式,同時努力建設這些殖民地,促進殖民地自身的發展。結果,說法語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國人只佔少數的印度,都長期留在英帝國內。
英帝國雖然和其他帝國同樣使用「帝國」這個名詞,但含義大不相同。那些單純憑借暴力手段稱霸,蠻橫地掠奪他人的帝國,不但如過眼雲煙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統治者心中還留下了殘暴可憎的記憶。而英帝國,以自由貿易立身,以傳播現代化的統治體系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國的偉業,而且,把英國的語言、文化、政治傳統、政治制度傳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國仍因此而受益。客觀地說,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陸』 投資或跨國公司們一般都有哪些常見的對沖外匯風險

我把我香港大學的姐姐空間的日誌復制過來了,我也不知道有沒有用,希望對你有用。

我這里把金融方面的各種工作做一個簡單介紹,方便我們學金融的同學們,以及BBA將來要選major的學弟學妹。歡迎大家補充。也歡迎大家介紹其他領域的工作。

1. 企業內部的金融工作

任何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會有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很多人從financial analyst做起。工作包括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匯總和報告,項目和部門的和企業的財務預算和管理等。Excel是最重要的工具。一些特別大的企業還有和專業金融機構相 類似的工作。比如一些企業自己管理養老金,所做工作就和投資管理公司較相似。也有一些大型企業有自己內部負責企業兼並與收購的部門,與投資銀行協調工作。我有一個同學畢業後擔任一家企業的director of investor relations, 專門負責和投資者溝通這家企業的狀況,從另一個角度參與投資的過程。總體上來說,企業內部的金融工作壓力比直接在金融機構工作要小一些。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可能也要短一些。工作也很有趣。如果你希望在事業成功的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家庭和有自己的私人時間,這或許是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2.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工作包括貸款管理。一家商業銀行會把錢借給企業,然後就需要管理和這家企業的關系,回收本金和利息,增加新的貸款等。這類工作在開始時需要比較好的數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一定的credit analysis的知識。在職業生涯的一定階段之後,建立人際關系的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貸款管理的收入不錯,工作穩定,壓力可能也沒有投資銀行那麼大。很多商業銀行也有很多其他業務,比如信用卡和面向消費者的金融服務

3. 信用卡

信用卡部門的一個工作就是分析信用卡申請者或持卡人的信用情況,加以管理。由於近幾年利率較低等因素,信用卡業務發展很快,完全不受最近一次的經濟衰退的影響,和房屋貸款等領域一起成為在蕭條的就業市場中少數招人較多的行業。由於申請者或持卡人的背景不同,來自各個族裔和年齡,為了更好進行分析,一些信用卡公司對包括華人在內 的各個少數民族的工作申請者都有一些興趣。

4.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風險投資向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投資。如果你在大學畢業 或MBA畢業後進入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工作的話,那麼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在商業方案(business plan) 的可行性分析方面,包括閱讀方案,搜集分析行業背景信息,面試公司的管理層等 。可能也會花時間管理已進行的投資。

5. 股票經紀人 (broker)

主要是指傭金經紀人,即專門替客戶買賣股票並收取傭金的經紀人股票經紀人.主要替股票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s)工作 .有些投資銀行,,比如美林(Merrill Lynch),也有股票經紀的部門.這個工作需要金融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銷售的能力,也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的能力. 一些股票經紀人在建立了廣泛的客戶群之後,可能可以多花些時間在為客戶推薦股票上,但早期則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建立客戶關繫上.

銷售的能力不僅是口才好.我在IBM的一個銷售方面的同事業績相當好,原來他卡拉OK唱得好,所以客戶都喜歡和他一起去卡拉OK,一來二去,至少先混了個臉熟.HOHO.

作為股票經紀人,如果業績好的話,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卻不需要每周工作特別長的時間.但是不是每個人適合做銷售的.如果你業績不好的話,那麼壓力也很大.

與此相關的是一些投資銀行的個人客戶管理(Private Client Service)部門,不同的公司可能叫不同的名稱.主要的服務於比較富的客戶(比如一千萬美元以上).除了股票外,也銷售其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這個行業來說,銷售能力仍是至關重要的.

6. 股票交易員(trader)

股票交易員負責股票的買賣.

這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工作.一方面這個工作也需要一些股票分析的能力,以掌握好買賣的時機.不過和股票分析師不同的是,股票交易員更注重於那寫影響股票短期漲跌的因素.

這個工作需要面對強大的壓力,同時需要迅速反應的能力.

股票交易員可以為資產管理公司(buy-side購買一方)或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部門(sell-side銷售一方)工作.

購買一方(buy-side) 和銷售一方(sell-side)是投資行業常用的名詞.我先給簡單介紹一下.

資產管理公司是購買一方(buy-side).他們直接替客戶管理資產. 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分為共同基金,對沖基金,來自機構客戶的資金(養老金,保險資金等).

銷售一方(sell-side)主要是指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部門(Equity Research). (一些大的投資銀行可能同時有資產管理部門和股票分析部門,也就是同時有購買一方和銷售一方的業務.但這兩個部門相對獨立運作,聯系不一定很密切.)

銷售一方(sell-side)不直接管理資產,他們主要通過為購買一方提供交易服務獲得傭金而贏利.以前銷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師還通過為所在投資銀行的兼並和收購活動搖旗吶喊而獲利,不過前幾年受到很大的批評,所以這方面的活動受到制約.

銷售一方(sell-side)雖然不直接管理資產,但他們的股票分析師有一些在銷售一方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他們的意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股票的賬跌.

我們現在回到股票交易員這個話題.

銷售一方的股票交易員平均來說要比購買一方的股票交易員壓力更大些,可能獲得的收入也要更高些.

股票交易員工作時的神經往往需要高度緊張,因為市場瞬息萬變,而每比交易往往會影響到幾千萬美元,甚至幾億,幾十億美元的資金.

另一方面,交易員做得好,收入也很高.做的好的股票交易員可以獲得投資銀行家那麼高的收入,卻不需要每周工作那麼長的時間.

7. 股票分析師(Equity Analyst)

銷售一方和購買一方都需要股票分析師,他們的工作就是分析股票的價值,看看是不是值得投資.購買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師不對外公布他們的分析結果,而是把結果提供給本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有些公司還有股票分析師自己管理的資金( 叫analyst fund,或類似的名稱),直接根據股票分析師的研究投資.

就職業前景來看,購買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師有些回一直擔任股票分析師,也有一些將來會擔任投資組合的經理.

購買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師平均工作時間不很長,投資銀行的資產管理部往往是整個銀行每周工作時間最短的幾個部門之一.

壓力主要來自於如果你推薦的股票老是表現不好,那麼以後慢慢的你的推薦就沒人採納了.

購買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師的日常工作包括分析財務報告,參加被投資公司的投資者會議,和被投資公司的管理層開會,和銷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師開會,訪問被投資的公司,用各種手段分析股票等.

銷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師為象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Goldman Sachs)這樣的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部門工作.他們的研究結果會告訴資產管理業的客戶.那些公布對某個股票升高或降低級評定等級,公布對某個股票的目標價格的,往往是銷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師.

優秀的銷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眾和購買一方對股票價值的判斷.所以本人也會獲得很高的收入.少數明星股票分析師前幾年一年的收入在一千萬美元以上.

總體而言, 銷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師比購買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師每周工作時間長一些,平均收入也要高一些.

有一些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畢業後在各類資產管理公司從事股票分析師的工作,他們中的大部份人所管理的資產和亞洲有聯系.

銷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師對語言表達的要求更高,因為經常要和美國客戶和媒體打交道.在其中工作的中國人就更少了.事實上,我還不知道哪個中國留學生畢業後在華爾街主要的投資銀行從事銷售一方(sell-side)股票分析師工作.如果有的話人數也是很少的.

相比之下,倒是這些投資銀行中國分部的股票分析部有不少海歸的中國留學生.

8. Sell-side的銷售人員

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客戶(資產管理公司)的關系,讓客戶購買本公司的交易服務.銷售人員也會根據本公司的研究結果,向客戶提一些投資建議.他們的工作特點和股票經紀人有些類似.不同的是股票經紀人為個人客戶服務,而這些銷售人員為機構客戶服務.

9.收購和兼並與股票發行

這是大多數投資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非常引人矚目的行業.這是非常有特點的一類工作。一方面,工作強度很大。在幾家最大的投資銀行工作的Analyst和associate可能平均一星期工作一百小時以上,以整個行業的平均工作強度而言,恐怕只有管理咨詢和主要的律師事務所的年輕律師才能與之相提並論。嚴格的說,投資銀行的工作比後兩者的平均工作時間還要稍微長一點點。另一方面,收入也很客觀。工作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將來的前景都很不錯,所以這個行業仍然每年吸引了大量優秀的求職者。求職中數字分析的能力固然重要,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也非常關鍵。和很多職業生涯一樣,慢慢得,在投資銀行工作了若干年以後,每周工作時間慢慢縮短,人際交往的能力變的越來越重要。最終,你能否為公司贏得deal逐漸成為你業績的最重要的衡量標准.

本科畢業生一般會擔任analyst的工作,幾年後大部份analyst會去讀MBA課程.拿到MBA學位後,會以associate進入公司.再上面就是副總裁(vice president)和執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 和工業企業不同,一家投資銀行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副總裁(vice president).

也有不少人會在各個階段離開收購和兼並的工作,投入資產管理,私幕資本,或商業銀行等領域的工作

10.私募資本(private equity)

私募資本收購公司一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權,或是以某些形式向企業提供資金,並試圖從中獲利.

從事這些活動的時候需要分析所投資公司的價值,所以工作和投資銀行的企業收購和兼並部很接近.實際上不少人進入私募資本領域以前,有在投資銀行工作的經歷.

和風險投資的一個不同點是很多的私募資本並不傾向於投資高速成長的處於發展階段的企業.實際上,很多私募資本傾向於投資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較傳統的行業.

沃淪巴菲特的伯克夏哈沙威所做的事情和私募資本很相似,甚至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私募資本企業.他們和前面介紹的資產管理公司(共同基金等)的一個不同點是: 共同基金一般只是被動地持有股票,而私募資本會去主動影響這些被投資的公司的經營,甚至更換企業的管理者.

11.投資組合經理 (portfolio manager)

投資組合經理的工作就是決定投資那些股票.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股票分析行業的工作,也有投資組合經理負責其他領域,比如債券等固定收益債券的投資.)

投資組合經理可以管理來自於機構客戶的資金,比如養老金和保險資金.也可以管理共同基金(mutual fund)和對沖基金 (hedge fund)的工作.

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最根本區別在於所適用的法律不同,所以對沖基金在決定如何投資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但在吸收資金方面則受到更大的限制.另一個重大區別是兩者的收入結構也有所不同.

總體而言, 最好的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要比共同基金或機構客戶的投資組合經理的收入要高些.

對沖基金的投資方向有各種各樣的.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針對外匯市場的基金,也有針對高科技股票的,針對特殊企業事件等很多領域的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往往風險較大.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對沖基金在經歷了一些關鍵的判斷失誤後,有的銷聲匿跡,有的一蹶不振.

比起傳統的資產管理,這幾年對沖基金的發展很快.

2003年的時候,美國有17位對沖基金的投資經理個人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其中最高的有7.5億美元.

而在同一年,財富五百強(Fortune 500)的首席執行官(CEO)們,只有一個人(高露潔的CEO)的個人收入超過了一億美元.換句話說,一個成功的對沖基金的投資經理的收入大大超過了跨國公司總裁們的收入.

實際上, 除了高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幾乎沒有另一個商業或金融領域能夠提供能和對沖基金的投資經理相提並論的,那樣在極短的時間內積累大量財富的機會.

還有一些金融業的工作,比如固定收益證券的投資,衍生金融工具產品的投資,模型建立,房屋貸款等,由於時間關系,就不一一介紹了. (實在打字打不動了.HOHO.)

我覺得還是要根據你自己的興趣, 你的長處, 你所喜歡的生活方式, ,等各個方面綜合起來考慮. 所以你可以回憶一下你生命中最難忘,最值得回憶的那些瞬間,看看哪些事情對你是最重要的.

收入是重要的,然而它決不應該是你選擇職業生涯的唯一依據.生命如此之短, 實在不值得把這么寶貴的時間花在那些你並不喜歡的事情上.

所以聖經上說:「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柒』 伯克國際是正規期貨公司嗎

我正式發表申明,我是一名受害者,伯克國際是騙人的,大家趕快離開。

『捌』 伯克國際股指期貨是騙人的嗎,有誰知道董潘的底細嗎

我在群里,天天晚上他們在股海藍圖直播間薦股,後面跟進一直買了一支推薦的周領漲,結專果一進去馬上跌屬,感覺不對勁了, 後面沒跟進操作了,直到後來被踢出群。
現在他們又建了另外的微信群和直播群,化名統帥,又開始忽悠下一批人了,謹記不生貪念就不給他們機會。

『玖』 高匯外匯公司正規嗎

一個外匯平台是否正規,主要看其是否受有公信力的監管機構監內管。目前世界上比容較權威的監管機構有美國的NFA/CFTC,英國的FCA等。其他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塞普勒斯等,雖然也有監管機構,但是監管力度相對英美要弱些。

閱讀全文

與伯克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
指數基金對比混合基金 瀏覽:116
科創板募集基金 瀏覽:20
天下金理財 瀏覽:936
為什麼內部融資增加的是經營負債 瀏覽:640
廣安歐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26
10000曰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懶人投資不是假的吧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