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麼多中國人在國外買房,他們的錢是怎麼匯出去的外管局不是規定一人一年只能5萬美金嗎
八種常用的方法如下:
1.香港地下錢庄
據彭博介紹,香港有超過1200家換錢庄,經營著財富轉移的業務,手續費大概每100萬港元(7.7507,0.0001,0.00%)之比銀行換匯高1000元人民幣(6.3362,-0.0013,-0.02%)左右。
原理是:大陸人A先來到香港開設香港的銀行賬戶,然後然後到換匯店,用自己在國內的人民幣(6.3362,-0.0013,-0.02%)賬戶轉賬給錢莊主人B在國內的賬戶,確認到賬後,B計算好匯率和傭金,再將等額美元或港元(7.7507,0.0001,0.00%)轉到A的香港賬戶里。
這一過程一般在兩小時內就能搞定。這種境內外「對敲」、「兩地平衡」的運作方式,境內外雙方定期軋差、對沖結算,並未發生資金跨境流動。
不過這種方式就要求兩地的業務平衡、對沖,短期的差額就需要由自己墊付,對資金調集的要求比較高,如果錢庄資本金不夠可能會失掉很多生意。
2.大陸地下錢庄
換匯人將需要轉移的人民幣(6.3362,-0.0013,-0.02%)交給中國境內的地下錢,庄在境內向換匯人簽發來自香港銀行的外幣支票,因體積較小,可以由換匯人自己夾帶出境,再行兌換。
一些投資者利用夾帶的支票來到香港購買住房。香港房價去年上漲13.5%,今年又漲9.5%。地產中介Knight Frank的研究總監David Ji表示,「若不是非正規渠道,你如何解釋香港房價漲這么大的漲幅?」
3.多賬戶「螞蟻搬家」
利用「個人每年5萬美元跨境匯款」的政策,搜集親友的或購買大量個人身份證,開立結算賬戶,將大額資金分散存入銀行並匯出。
監管當局已經注意到這種螞蟻搬家式財富轉移的危害性,今年9月9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外管局已下發文件要求各家銀行對可能的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時拒絕購匯申請。
根據外管局的規定,5個以上不同個人,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分別購匯後,將外匯匯給境外同一個人或機構;個人在7日內從同一外匯儲蓄賬戶5次以上提取接近等值1萬美元外幣現鈔;同一個人將其外匯儲蓄賬戶內存款劃轉至5個以上直系親屬等情況界定為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
比如說,小明打算在美國買房子,受困於每年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因此發動家裡的親戚購匯後電匯給他(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這樣就可能構成了個人購匯分拆交易,如果往前推算90日內購匯總金額超過等值20萬美元,則小明就上了銀行的「關注名單」。可能會被暫停外匯交易及匯款。
4.回購商品
有些香港的珠寶商店提供「回購」的特殊服務,在這里你可以在店裡用銀聯卡刷金條,然後再把金條以一定的折價賣給珠寶店。
5.「改裝」POS機
所謂「改裝」的銀聯終端機,乃經過不法之徒使用網路技術,每當有人在香港/澳門使用銀聯信用卡時,銀聯系統卻被騙,誤以為交易在大陸內地進行,從而省卻境外交易相對較為昂貴的手續費,而且更可逃避國內外匯管制的監控,成為國內資金轉移至境外的渠道。
6.夾帶現金
最原始的「換匯」方法是夾帶現金,因出入境夾帶現金額度有限制,一種方式是通過人海戰術多次往返,另一種就是通過特殊通道夾帶,直接偷渡運送,逃過檢查,深圳和香港隔著一條河,對一些「水客」來說這不是一道很難越過的屏障。不過確定是這種方式比較耗費人力,風險也比較大。
7.利用企業結售匯額度
個人利用外貿公司的經常性項目進行交易。
外貿公司需要匯錢出去的時候,就多報進口、少報出口,進口的時候報高進口商品的價格,相應差價對應的款項就留存境外;
匯錢進來就相反,多報出口、少報進口。有些甚至直接偽造企業出口貿易項目,利用進出口合同騙取外管局核準的外匯結算額度,進行跨境付款。
8.人民幣資產抵押貸外幣
對多數想在海外買房的富人來說,中國有銀行可以提供資金渠道。彭博介紹稱,中國建設銀行去年開始了一項業務,可以讓其私人銀行客戶以人民幣存款、資產做抵押,最高在香港借到2000萬港元(7.7507,0.0001,0.00%)。
⑵ 中國個人出境外匯限額是多少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關於印發《攜帶外幣現鈔出入境管理暫行辦法》規定:
出境人員攜帶不超過等值5000美元(含5000美元)的外幣現鈔出境的,無須申領《攜帶證》,海關予以放行;出境人員攜帶外幣現鈔金額在等值5000美元以上至10000美元(含10000美元)的,應向外匯指定銀行申領《攜帶證》,海關憑加蓋外匯指定銀行印章的《攜帶證》驗放;出境人員原則上不得攜帶超過等值10000美元的外幣現鈔出境,對屬於下列特殊情況之一的,出境人員可以向外匯局申領《攜帶證》:
1.人數較多的出境團組;
2.出境時間較長或旅途較長的科學考察團組;
3.政府領導人出訪;
4.出境人員赴戰亂、外匯管制嚴格、金融條件差或金融動亂的國家;
5.其他特殊情況。
附:《攜帶外幣現鈔出入境管理暫行辦法》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3085.htm
⑶ 怎樣突破中國內地的外匯管制(每年限額5萬美金)
全部出金到自己的賬戶上,帶上爸媽和他們的身份證一起去結匯,一個人五萬美元問是幹啥的,就說國外公司工作的親戚給寄錢了簡單
⑷ 境外巨額外匯如何轉入國內私人賬戶(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每人每年只有5萬美元限額,如何避免)
可以通過注冊香港銀行賬戶,不會受外匯管制,然後再通過網銀電匯外幣回大陸銀行,然後再去銀行結匯,但是金額比較大,也是需要向銀行提供相關證明才能轉入到香港賬戶。o158-D1730-D7220
⑸ 在中國內地使用國外交易商做外匯保證金交易,有每人每年只能向境外匯款5萬美元的限制嗎
一樣的,都是來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限制源,這個限制其實是購匯的限制,也就是說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目的,是旅遊,教育還是投資,你在國內每年只能兌換5萬美元,就算你是做外匯,你也是現在國內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然後再匯往國外的,因此也是5萬美元的限制
⑹ 外國個人賬戶可以向中國境內個人賬戶匯款超5萬美元嗎
可以超過5萬美元,比如7萬美元。但這7萬美元到你銀行賬戶後,你要換成人民幣『這個過程成為結匯』的話,每年只能換5美元以內的,這個是外管局的外匯管制。
當然,你可以把剩下的2萬美元,轉給你家人,然後讓你家人去結匯也行。
⑺ 中國加入SDR那麼國內每年五萬美元的換匯限制外匯管制會放寬嗎
會放鬆管制,但是肯定需要一個過程,不會加入之後就立即放開。
SDR在短期更多的是一個回象徵性的答意義,它真正實際的意義要經過長期才能越來越顯現出來,所以它是一個長期利好。但是加入SDR以後,成為SDR的籃子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儲備貨幣之一,實際上這意味著對人民幣有一個更高的期許,有一個更嚴格的要求,國內國際多方面市場環境的監督、制約,觀察、研究,都加強了對貨幣的要求。
⑻ 每人每年外匯額度 國內每個人能用多少外匯額度
5萬額度。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至「7」附近,外匯儲備逼近3萬億,在此情形下,市場猜測監管層將對個人購匯政策作出調整,亦引發一些普通投資者的擔憂。
國家外匯局發布答記者問,明確表示個人年度購匯5萬美元的便利額度沒有變化,同時重申個人購匯只限用於經常項下的對外支付,資本項下個人對外投資只能QDII等規定渠道。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中心主任謝亞軒指出,「5萬美元額度」沒有變,外匯局只是強調了如實申報、事後抽查,並沒有收緊資本管制,個人正常、合法的購匯需求都不會受到影響。
「一些動作快的銀行已經把個人主動申報加入流程中。」他說,「對於超出5萬的經常項目下的購匯需求,如旅遊、留學等,只要提供證明,就可以購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也明確指出,資本管制並沒有加強。「以前個人換匯也要求有真實的背景,但可能一些銀行並沒有嚴格執行。現在相當於在執行層面要求把工作做實。」
她同時指出,應注意到外匯局此次「喊話」相當於回應了老百姓關切的「外匯管制是否要倒退」的問題。「外匯局的發言內容說明了我們對外開放的基調並沒有變,經常項下的購匯政策沒有變。而且『5萬額度』沒有變,也顯示了監管層對外匯供給和人民幣的信心」她說。
⑼ 關於中國現在的外匯管制,對中國人和外國人有什麼區別,有五萬的限額嗎,我需要官方的文件的鏈接!
外國人僅在結匯抄時候適用5萬美元額度,中國人在結匯以及購匯都適用5萬美元額度。
具體看「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但該規定中並沒有直接使用「外國人」和「中國人」,用了「境外個人」和「境內個人」。但是看其定義其實就是指的外國人和中國人。
第三十七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境內個人是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軍人身份證件、武裝警察身份證件的中國公民。
(二)境外個人是指持護照、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外國公民(包括無國籍人)以及港澳台同胞
⑽ 國內兌換美元是一個人一年限額5萬,請問大家都是怎樣操作的
國內兌換美元是一個人一年限額5萬,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增加額度。
1、可以讓幾個親戚朋友去中國銀行開戶,即可多增加額度。
2、去不同銀行申請開戶(美金業務的銀行),也可增加額度。
3、申請注冊離岸賬戶,不限金額。
方法如下:
1)離岸賬戶是指在境外銀行開立的賬戶,客戶可以從離岸賬戶上自由調撥資資金,而不受本國的外匯管制。只要銀行客戶披露了離岸帳戶的信息,並按個人收入繳納了稅收,那麼持有離岸銀行賬戶就是合法的。
2)銀行離岸賬戶的服務對象為境外(含港、澳、台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冊的中國境外投資企業)、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及其它經濟組織,包括中資金融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
3)離岸銀行業務的經營幣種僅限於可自由兌換貨幣。
4)資金匯往離岸帳戶、離岸帳戶資金匯往境外帳戶和離岸賬戶間的資金可以自由劃撥和轉移。
參考資料:http://jingyan..com/article/642c9d34a15b9d644b46f7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