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 哪位高人告訴我外匯央行公布的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兩個統計口徑方面的信息
外匯儲備是3.2萬億,不過實際不會這么多。外匯占款這個無法調查清楚,因為很多外資進來是通過地下錢庄的。
⑵ 如何在中國人民銀行查詢新增外匯占款
登陸央行網站,中間「統計數據與標准」欄目
進入「貨幣統計概覽」的「貨幣當局資內產與容負債表」
表中的「外匯」即時外匯占款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⑶ 央行釋放9500億1年期MLF操作,對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有什麼影響
您好,對於你的遇到的問題,我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我之前也遇到過喲,以下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展開全部
央行1200億逆回購沒股市啥事。
8月18日,央行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日,中標利率維持於2.5%。1200億元的逆回購規模大大高於過去幾周內的逆回購操作量,也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
市場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放大」解讀。有媒體和評論者認為,央行又開始通過逆回購大放水,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繼續降準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這將對股市帶來大利好。究竟央行8月18日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意圖何在?影響幾何呢?需要仔細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央行的主要意圖在於對沖本周到期的逆回購資金。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公開市場有9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別為500億元和400億元。逆回購到期是逆回購的反向操作,相對回籠了市場流動性。如果不進行對沖,可能帶來兩個後果:市場流動性稍稍偏緊;市場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億元的逆回購到期,央行必須通過逆回購對沖。如果按照周二(8月18日)單日計算的話,央行逆回購1200億元,對沖後實際凈投放700億元;如果按照本周計算的話,即央行本周不再逆回購,那麼,央行對沖後僅僅凈投放300億元。何必用「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來興奮過度或者說嚇唬老百姓呢?
不可否認,近期貨幣市場利率確實出現了走高情況。18日,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4992%,相比於一周前大約2.40%左右的水平略有上漲;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1.7301%,也是小幅上漲;18日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隔夜Shibor報1.7450%,上漲4.40個基點;7天Shibor報2.5310%,上漲1.4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0930%,上漲0.20個基點。按照基點計算的話,都僅僅是稍稍有所上漲而已。這是市場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何必大驚小怪呢?貨幣市場利率小幅波動就證明目前沒有快速拉升的基礎。因為,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甚至過剩。
對央行1200億元逆回購絕不能過度解讀,對沖下來後,凈投放並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維持市場貨幣信貸平穩適度,繼續放水的可能性不大。這就決定了再依靠放水貨幣支撐股市的想法太天真了。目前,證金公司獲得的貨幣信貸資金如何歸還還沒有著落呢。
當然,央行應該站在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面臨的貨幣貶值、資本流出上思考問題。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目前金融危機苗頭已經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銖崩盤之後塵,越南盾等貨幣都在較大幅度貶值。這種傳染力究竟有多大,會否像1997年波及到整個亞洲包括香港、大陸等,雖然尚需觀察,但必須未雨綢繆。如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新襲來,那麼,這次中國絕不會像上次安然無恙,絕不會獨善其身。目前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程度包括利率、匯率、資本流動等與1997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目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外匯儲備下降導致的外匯占款減少,包括金融機構口徑和央行口徑的。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至26.4萬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有分析認為,7月、8月外匯占款保守估計流出近8000億元。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和應對的事情。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⑷ 央行外匯占款數據查詢
http://calendar.hexun.com/Chart.aspx?ct=1&et=447
和訊網能夠查閱到中國的外匯占款,希望可回以幫助到你答
⑸ 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和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有什麼區別
是這樣的,因為企業做了進出口貿易拿到美元後是去商業銀行結匯,商業銀行購入美元,賣出內人民幣,其總量就是容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商業銀行買入的美元在銀行間市場平盤。央行口徑的新增外匯占款是央行從商業銀行手中買走的美元。如果這二者接近,就說明新增的外匯大部分都被央行買走了,央行每買入1美元,就同時釋放乘以匯率數量的人民幣。相反,如果兩個統計結果相差很大,就說明央行購入的美元量很少,並沒有明顯的購入美元動作。
這期的兩個數據相近,解釋了前一段時間的人民幣貶值確實是央行干預市場造成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⑹ 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余額減少是什麼意思
是這樣的,因為企業做了進出口貿易拿到美元後是去商業銀行結匯,商業銀專行購入美元,賣出屬人民幣,其總量就是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商業銀行買入的美元在銀行間市場平盤。央行口徑的新增外匯占款是央行從商業銀行手中買走的美元。如果這二者接近,就說明新增的外匯大部分都被央行買走了,央行每買入1美元,就同時釋放乘以匯率數量的人民幣。相反,如果兩個統計結果相差很大,就說明央行購入的美元量很少,並沒有明顯的購入美元動作。 這期的兩個數據相近,解釋了前一段時間的人民幣貶值確實是央行干預市場造成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⑺ 央行1200億7天逆回購,對股票什麼影響
央行1200億逆回購沒股市啥事。
8月18日,央行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日,中標利率維持於2.5%。1200億元的逆回購規模大大高於過去幾周內的逆回購操作量,也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
市場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放大」解讀。有媒體和評論者認為,央行又開始通過逆回購大放水,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繼續降準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這將對股市帶來大利好。究竟央行8月18日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意圖何在?影響幾何呢?需要仔細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央行的主要意圖在於對沖本周到期的逆回購資金。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公開市場有9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別為500億元和400億元。逆回購到期是逆回購的反向操作,相對回籠了市場流動性。如果不進行對沖,可能帶來兩個後果:市場流動性稍稍偏緊;市場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億元的逆回購到期,央行必須通過逆回購對沖。如果按照周二(8月18日)單日計算的話,央行逆回購1200億元,對沖後實際凈投放700億元;如果按照本周計算的話,即央行本周不再逆回購,那麼,央行對沖後僅僅凈投放300億元。何必用「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來興奮過度或者說嚇唬老百姓呢?
不可否認,近期貨幣市場利率確實出現了走高情況。18日,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4992%,相比於一周前大約2.40%左右的水平略有上漲;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1.7301%,也是小幅上漲;18日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隔夜Shibor報1.7450%,上漲4.40個基點;7天Shibor報2.5310%,上漲1.4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0930%,上漲0.20個基點。按照基點計算的話,都僅僅是稍稍有所上漲而已。這是市場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何必大驚小怪呢?貨幣市場利率小幅波動就證明目前沒有快速拉升的基礎。因為,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甚至過剩。
對央行1200億元逆回購絕不能過度解讀,對沖下來後,凈投放並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維持市場貨幣信貸平穩適度,繼續放水的可能性不大。這就決定了再依靠放水貨幣支撐股市的想法太天真了。目前,證金公司獲得的貨幣信貸資金如何歸還還沒有著落呢。
當然,央行應該站在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面臨的貨幣貶值、資本流出上思考問題。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目前金融危機苗頭已經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銖崩盤之後塵,越南盾等貨幣都在較大幅度貶值。這種傳染力究竟有多大,會否像1997年波及到整個亞洲包括香港、大陸等,雖然尚需觀察,但必須未雨綢繆。如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新襲來,那麼,這次中國絕不會像上次安然無恙,絕不會獨善其身。目前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程度包括利率、匯率、資本流動等與1997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目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外匯儲備下降導致的外匯占款減少,包括金融機構口徑和央行口徑的。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至26.4萬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有分析認為,7月、8月外匯占款保守估計流出近8000億元。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和應對的事情。
雖然中國有3.7萬億美元的外儲,起碼短期內能夠應對任何規模的資本流出以及各種做空人民幣的企圖。但是,一定要防止諸如林吉特等貨幣大幅度貶值導致的資本大量流出的傳染性。雖然中國外儲多,但是經濟體量也大,資本一旦流出的規模也大。
當務之急是,一旦外匯占款快速下降導致變相回籠流動性造成市場流動性緊缺的話,應該果斷降低存款准備金,以釋放流動性。不過,現在還不到時候。
釋放流動性目的在於防止實體經濟失血。因此,央行以及商業銀行再也不能把資金借給證金公司直接入市購買股票了。一個辦法是,證金公司迅速從股市裡退出,迅速歸還銀行以及央行的貨幣信貸資金,增加實體經濟市場流動性,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導致的市場流動性不足。
證金公司如果再在A股里胡亂購買股票,結果只能是導致實體經濟失血更加嚴重,金融風險將被無限擴大。特別是在新興市場資本外流、貨幣大貶情況下,將大量資金由證金公司投入到股市裡絕對是一大忌諱。
⑻ 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創歷史第二大降幅 利好還是利空
央行數據顯示,中國1月末央行口徑人民幣外匯占款下降6500億元,至24.2萬億元人民幣。
此外,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央行今日就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向部分銀行詢量,本次詢量並下調了MLF利率,其中六個月期降至2.85%,一年期降至3.00%。
春節前央行為穩定市場流動性,於19日和21日進行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期期MLF操作,共8625億。其中期限3個月4455億元,6個月2175億元,1年期1995億元,利率分別為2.75%、3.0%、3.25%。
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將進行8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另外,公開市場今日有3700億元逆回購(分別為800億元14天期、2900億元28天期)到期。
⑼ 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和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有什麼區別
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和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區別:
1、央行口徑的新增外匯占款是央行從商業銀行手中買走的美元。
2、金融機構全口徑新增外匯占款是企業做進出口貿易拿到美元後,去商業銀行結匯,商業銀行購入美元,賣出人民幣的總量。
3、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1)狹義的外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2)廣義的外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⑽ 外匯占款余額環比下降是什麼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匯占款:外幣進來後因為不流通,需換為人民幣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換為7塊人民幣,這7塊錢就是外匯占款。在不考慮匯率變化的因素下,當外匯占款下降,意味著市場上的錢減少,會產生銀根緊縮---大白話說,錢不夠用了。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11月環比下降3826.76億元,降至22.26萬億元。
這是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連續第13個月下滑,並創下2016年1月來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匯占款曾出現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徑下降6445億元,創歷史第二大降幅,僅次於去年12月下降7082億元。
外匯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購美元等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貿企業和居民等獲得外匯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使用。過去受強制結匯制度和熱錢流入影響,中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隨著美元走強和外匯管理局實施意願結匯後,外匯占款開始逐漸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斷增加的外匯占款均被視作央行的貨幣投放工具,而在外匯占款大幅縮水後,央行可能需要通過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動性來補充。
外匯占款的這一降幅,與11月外匯儲備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匯儲備下降690.57億美元,這一降幅為今年1月以來新高。3.0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降至2011年3月以來的5年半新低。
受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美元指數單邊走強,非美元貨幣承壓貶值,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市場上「資本外流」的擔憂不絕於耳。
備受關注的美聯儲將在北京時間12月15日凌晨3點公布議息結果,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加息25個基點。
而在美聯儲議息結果出爐之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在岸市場雙雙走低。
12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16時30分收盤價報6.9049,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4個基點,最低貶值至6.9084。
早間,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貶94個基點,報6.9028。
而在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在表現「淡定」。
在一度貶值至6.9284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復部分失地,回到6.91關口下方。
外匯占款的下降給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打開了空間。外匯占款減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場持續震盪下,資金避險動機增強,全球投資風險偏好下降,海外資金開始撤出新興市場,這使我國曾經持續大規模流入壓力得到緩解。多年來,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導致外匯占款激增已經嚴重改變了我國貨幣供應結構,面對持續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貨幣當局不斷地使用貨幣沖銷工具,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