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有個朋友一萬元起家做股票,才一個月就賺了38萬,我問他怎麼賺的
就不可能,1萬元起家開始做,那麼首先因為才開始,肯定是沒有辦法打新股,所以那種幾倍上漲的股票肯定輪不到他。
其次就只能是每天都漲停,那麼一個月最多有22個交易日:
(1+10%)^22=8.14倍,所以極限來說也就是8.14萬。(^22是二十二次方的意思)
當然如果他有幾百萬,理論上賺38倍還是有可能的,因為可以融資融券,但是只有一萬是不可能的)
Ⅱ 在中國富豪里 誰是靠股票期貨起家的
中國富豪里沒有一開始就是靠股票和期貨起家的。
因為搞投資的一般都是資金比較小的,在沉浸在投機游戲里沒有隻賺不賠的,價格波動特點決定了資金總是賺虧的,當然做的好的是賺的多。
成功的實業回撥率要比投機市場多的多(一般情況下),例如房地產行業。資金特別大的基金一年2到3倍就不得了了,而基金由於操作上的問題,一般都保持相對穩定的資金規模,太多的資金都轉出市場之外,由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富豪」一般都是隱身的,而「富豪」本身都是實業里的佼佼者,不然沒有資金做後盾有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黃光裕也是實業上的成功基礎才參與了資本市場,而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但人家的實業才是根本。
可以說資本市場,只是實業富豪的一個工具而已。
對大多數的投機者來講,成功者只是少數,而且要達到富豪級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資本市場對一般投機者來講資金的「成長」是局限性的, 一個局限是投機者本身,另外一個就是行情波動的局限。兩個局限也許就是為什麼資本市場成長出來的「富豪」那麼少的原因吧。
Ⅲ 有個朋友一萬元起家做股票才一個月就賺了38萬,猜猜他怎麼賺的
是做夢時賺的。
Ⅳ 股神巴菲特是怎樣起家的
巴菲特是美國「股神」。
從20世紀60年代用低價收購了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公司開始版,巴菲特就連續創權造了一個又一個難以想像的投資神話。在美國,伯克希爾公司的凈資產排名第五,其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成就,就是因為巴菲特一直信奉這樣一條定律:在眾人相中的地方投資,是不可能發財的。
簡單而樸素的價值投資策略(買入估值便宜的好公司),給巴菲特帶來了長期年化20%的收益率。而巴菲特的幾個經典投資案例,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富國銀行等也常常被投資者津津樂道。
(4)股票起家擴展閱讀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漲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2008年9月,在拋甩股權為主流、持有股權為找死的亂世里,伯克希爾用1.03美元(8港元)價格吃進了2 .25億股比亞迪股票,成本約為2.32億美元。僅僅一年後,比亞迪的股票就猛漲到了88港幣,一年實現11倍收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菲特
Ⅳ 有個朋友一萬元起家做股票才一個月就賺了38萬,問他怎麼賺的
這個肯定是吹牛逼的,從理論上還有可能,現實中基本上別想了。一個月我們假設有31天吧,就是4個星期零3天,一個星期交易日5天,一個月最多交易23天;股票每天漲幅限制10%,漲一倍需要連續漲停7天,如果連續漲停一個月的話,最多也就翻番3次再漲20%,一萬翻番一次2萬,第二次翻番4萬,第三次翻番8萬,再漲20%就是10萬,根本不可能
Ⅵ 古往今來炒股發家的人都有誰
短線沒有一個成功的
看看那些所謂的投資大師吧
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的代表內
一個股票能拿三十多容年
索羅斯的投機才華也主要體現在對沖方面
而且他對宏觀面的研究才是其投資的依據
至於楊百萬、林園之流
不說也罷,徒有虛名而已
網上此類報道已經足夠多了
想靠短線股票賺錢
中國一千個股民裡面也找不出一個來
不是打擊你
現實點吧
Ⅶ 靠股票發家致富的人能有多少
很少
想要靠股票發夾致富前提是會投資,會投機,會做股票。
但是股票炒作中回所運用的任何經驗都不答是固定不變的。由於散戶炒股水平的提 高,主力為了成為贏家往往煞費苦心,不斷地變化作盤手法,創新一些手法,脫離過去經驗的特徵,以期誤導對手,使散戶失手在經驗之中。環境在變,條件在變, 經驗會失靈。在股市上,股價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主力的做盤的花樣也是層出不窮,從這個角度說,股市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經驗也要不斷的總結積累,適應市 場的變化。一旦某種經驗被達成共識並廣泛應用的時候,主力就會徹底拋棄它,或者反向操作。一定要和實際結合起來,隨著主力的變而變。經驗要重視,但它不是 科學,要避免經驗主義。
Ⅷ 我從來的沒有買過股票,現在我想買股票起家,我應該從那裡著手。例如;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在開玩笑,但我自己真的認為做股票從准備鈔票開始!沒有資金准備就盲目入市,幾乎一定會吃大虧。
先理清楚自己的家底,然後確定自己可以動用的資金。這部分資金必須是長期不用,可以用來投資的。像什麼兩年後將會用來買房子的這樣的錢,千萬不要用來投資!我就遇到過,拿買房子的錢來投機,結果先輸掉廚房、再輸掉廁所,最後原先預計的三房兩廳只剩下一房一廳的。
在確定了自己可以動用的資金數量之後,從中間拿出40%的比例來做股票、30%的資金投資基金、剩餘30%投資與債券或者是貨幣基金。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下的投資分配比例。要構建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分配結構需要了解和參考的東西比較多,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
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以後我們慢慢聊。
像什麼技術分析、基本分析、消息面等等我覺得並不重要,因為你現學現賣的分析水平不可能比股市裡面的所謂專家高多少。前兩年連基金經理都在虧錢,咱們憑什麼就能戰勝這個市場?有些時候人是要講一點運氣的,現在你有入市的意識,你的成功機會至少比別人多處一大截來!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