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② 鳳凰金融的網貸服務如何
鳳凰智信整體還不錯,5千的起始資金,對我的壓力不大,回報率也基本符合理論數據。從一開始信心就比較足,現在已經涉及鳳盈計劃。。如果認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忙採納下
③ 金融風暴對無形資產的計價帶來了什麼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國際金融風暴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明年可能會更加的深化,宏觀經濟要穩住大局,不至於出現金融市場崩盤,或者是企業倒閉,這兩大危機。(他)警告,內地的房地產泡沫危險性,進一步的加劇。
解說:半年世界的金融風暴,中國的經濟是否會(因其)特有的防火牆而置之度外,吳敬璉持不同態度,他評價影響將是嚴峻的,因為中國不是在這個體系之外,而是在體系之中,既是體系的得益者,又集中了很多問題,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美國用美元向全世界借錢,這一點中國是世界第一。
吳敬璉:它的後市影響,應該說恐怕在對中國來說,明年可能要更加深化,這是我們的實體經濟部分。
如果這個泛濫,泡沫太大,出現了崩盤,它一瞬間就變成流動性不足,我們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們還是要盡力的用這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打敗,讓它不到那個"臨界點",不出現這種極劇的一下萎縮。
解說:不過最讓他擔憂的,還是未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會進一步連帶銀行體系。
吳敬璉:我們這個證券市場的這個泡沫空氣,雖然損失很大。但是這個空氣它,似乎這個問題並不是太大,並不是太大。但是這個房地產市場,是個危險點,是個危險點,泡沫越大它崩潰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造成的沖擊會越大。
目前的中國改革,還處在大關期,而未來在這個時候,防止世界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到中國的實體經濟,政府需要加快用改革來破除制度性障礙,及時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鳳凰衛視)
金融危機波及發展中國家 全球衰退中國難獨善其身
金融危機下我國外匯儲備猛增
據新華社報道,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9萬億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我國外匯儲備仍舊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三季度外匯儲備月均增加達到320億美元,高於市場普遍預期。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對外貿易仍然保持著較強的出口競爭力,順差繼續走高;同時也表明,在全球金融動盪的背景下,人民幣資產正在成為相對安全的投資領域。
專家認為,在當前全球金融風險加劇之時,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應對危機將更具抵禦能力。不過,從長期看,巨額外匯儲備也會對一國金融平穩運行帶來不確定因素。
經濟學家余永定表示,由於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中有相當部分是美元資產,金融危機會對我國外匯儲備收益帶來一定影響。從短期來看,我國很難通過減持美元資產來規避美元貶值以及美元資產違約率上升的風險,"因為這將有可能導致尚未減持美元資產的市場價值下降"。
金融危機亞洲涉水多深?
縱觀亞洲
資本市場或遭沉重打擊
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在其報告中分析稱,盡管美國政府不斷採取救市措施,但金融市場仍然急劇惡化,這預示著一個深度的衰退。在過去10年中,亞洲的外部盈餘伴隨著美國的赤字,亞洲的出口增長伴隨著美國的消費繁榮,如今,亞洲經濟和市場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今年來股市資本凈流出超150億美元
他指出,亞洲國家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主要工業國家步入衰退意味著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將大幅放緩,盡管大部分國家不會出現負增長。而且,由於全球避險意識的增強和對風險資產的清算,亞洲國家的外部資本流動可能出現突然的停止或反向流出,亞洲資產市場可能經歷更沉重的打擊。2007年,亞洲股市的資本凈流入為160億美元,今年來,亞洲股市資本凈流出已超過150億美元,這使得亞洲股市急劇下跌。同時,亞洲貨幣也正在經歷打擊,與一年前相比,韓元兌美元貶值31%,印度盧比貶值18%。人民幣由於早期較快的升值而保持了10%的升值幅度。
黃益平指出,目前,亞洲國家面臨的最迫切的風險是流動性問題,在西方主要國家之後,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韓國和印度央行也放鬆銀根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不可能使亞洲經濟避免流動性風險,亞洲的外部資金面臨忽然停止或者反向流動的風險。
新興國家貨幣貶值將加速資本外逃
國際第二大的評級機構穆迪經濟網的高級經濟學家AaronSmith表示,新興市場已開始受到金融風暴的威脅。因為全球衰退的風險加大,金融資本正在逃出新興市場。相應的資產價格的下跌和金融形勢的緊張都在使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放慢。
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急劇下跌也要引起關注。金融危機當前,一國貨幣的貶值會令其央行由於畏懼通脹而不願意降息,這會令已經緊張的金融借貸市場難以得到流動性,從而妨礙貨幣政策的制定執行。而且貶值的一國貨幣會加速其資本的外逃。所以,目前韓國已開始賣出美元以支撐本國貨幣。
"受傷"幾何取決於信心的不確定性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執行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對亞洲能造成多大的影響,鮮有人能真正知道。因為目前這場金融危機的殺傷力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信心的不確定性。這好比在電影院里的一處發生了一起火災,結果人人都拚命往外跑,人踩人,這才是大規模傷亡的最大原因。
標准普爾主權分析師陳錦榮表示:"在1997年遭遇金融危機沖擊10餘年後,亞太地區再度受到全球市場大幅波動的影響。但這一次的風暴中心更遠,而且亞太地區的發展保證其能夠更有效地抵禦沖擊。"但陳錦榮表示:"如果全球金融市場的混亂之勢未能很快平息,則亞太地區將面臨其所帶來的沖擊。該地區可能很快結束目前相對穩定的態勢。"(廣州日報)
流動性悖論折射經濟趨冷:M2三年新低,外匯儲備再創新高
一邊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創新低,一邊是外匯儲備再創新高,央行昨天公布的這兩組傳統上均被視作流動性指標的數據如此相悖,對中國經濟過冷的擔心隨之再起。
央行昨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比上月末下降0.71%,為15.29%,明顯低於16%的市場預期,更創下2005年5月以來新低;與此同時,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速也繼續下降了2.05個百分點,跌至9.43%。
簡單地理解,狹義貨幣指的是在社會上流通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等,而廣義貨幣則是在狹義貨幣的基礎上再增加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等。有專家指出,M1和M2數據的雙降充分說明我國企業的財務狀況正在惡化,我國宏觀經濟活躍度有所下降。
同樣是在昨日,央行還公布了我國的最新外匯儲備數據。截至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0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我國美元外匯儲備持有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經濟趨冷之憂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我國M2餘額為45.29萬億元,M1餘額為15.57萬億元,均出現了明顯下降。
由於M1往往意味著社會上流通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等,所以出現明顯下降並不讓人驚奇。
但M2數據的下降卻讓人頗為不解。顯見的事實是,9月15日央行曾為部分金融機構降低了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出了約2000億元的流動性。
而昨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9月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48%,比上月末上升0.19個百分點。當月新增貸款3745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1030億元和910億元。
對此,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說,央行往外釋放流動性,銀行往外貸款,可M2數據卻變少了,"唯一的可能就是,企業貸了錢並沒有進一步投入到下一步的生產活動中。我國經濟活力正在減弱。"
降息預期再起
不過,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的看法是,貨幣供應量的數據下降較快說明前期緊縮的貨幣政策效果仍在顯現,"因貨幣政策放鬆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估計10月份貨幣供應量的增幅不會這么低。"
高盛稱,9月份的貨幣供應量數據顯示中國的金融狀況依然緊張。高盛補充說,由於通貨膨脹壓力緩解、內部及外部需求較為疲軟,當局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預計央行在2009年年底前將再減息120-170個基點,同時還將進一步下調存款准備金率。
自9月中旬以來,央行已經兩次下調貸款利率,一次下調存款利率,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
鑒於經濟有趨冷趨勢,魯政委預計今年央行至少會再降一次息,如果經濟亟須刺激措施,會有第二次降息,年底前會降2-3次存款准備金率。央行將會解凍一部分定向央票,這將是央行鼓勵銀行多放貸以支持經濟增長的信號。預計央行明年將不會再提信貸額度。
熱錢或流出
根據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截至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0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而盡管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今年1-9月,我國外匯儲備仍增加了3773億美元,同比多增了100億美元。三季度外匯儲備月均增加達到320億美元,高於市場普遍預期。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它代表一個國家的國際清償力。
專家認為,在當前全球金融風險加劇之時,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應對危機將更具抵禦能力。不過,由於中國外匯儲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美元資產,鑒於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尚未可知,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可進行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幣種和期限的相應調整。
經濟學家余永定認為,如今已不應再留戀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中國必須加速經濟增長方式、增長戰略的調整,堅決把經濟增長的動力盡快轉移到內需上來。
針對昨日的數據,也有專家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我國宏觀經濟指標並不盡如人意,國際熱錢極有可能正在流出。
顯見的事實是,前日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數據剛剛披露,9月份我國外貿順差高達293億美元。但央行數據卻顯示,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同比少增36億美元。
"9月份外匯儲備中不可解釋的部分大約為-145億美元,由此可見熱錢流入已經趨緩。"交通銀行研究部研究員鄂永健稱。
蘇格蘭皇家銀行駐香港經濟分析師BEN SIMPFENDORFER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指出,外匯儲備增長溫和放緩可能是由於熱錢流入有所減弱,"資本流向開始反轉。"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近日的表態是,將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把握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國際收支趨於基本平衡。(東方早報)
中國維持外儲存量美元資產的穩定就是對美最大支持
即使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通過發行國債來解決,我國從外匯儲備存量中也拿不出現錢來買--將持有的其他美元資產賣了,買新的國債,則沒有意義;將非美元資產賣出,購買美元資產,那更是飛蛾撲火。就外匯儲備存量而言,中國維持其中美元資產存量的穩定,就是對美國最大的支持
從本質上看,直接投資美國金融資產,與購買美國國債由美國政府去救助華爾街,都是對美國救市行動的支持,只不過後者有美國政府的信用背書,風險較低而已。關鍵還是我們自身對金融資產、金融機構的管理能力不足
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我國境外資產會有多大損失?中國有無能力"與美國攜手救市"?這些問題被市場討論頗多,值得我們更全面地加以考察。
金融動盪會否造成我國境外金融資產的巨大損失
我國對外金融投資起步較晚,監管當局對機構的境外金融衍生產品投資存在限制,投資集中在高安全性、高流動性、低盈利性的產品上。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分類,我國在國外資產分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儲備資產四類。其中,直接投資以實物資產為主,不體現為美元資產,可能因金融動盪受損的主要是後三類投資。
美國國債是安全性最高的投資產品。根據美國財政部7月公布的數據,中國共持有美國國債5187億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債券3760億美元,這其中商業性機構、外匯儲備及中投公司分別持有的規模不詳。目前,美國國債總規模對GDP的比例顯著低於安全限,同時也低於其歷史上的最高比例。次貸危機以來,隨著市場對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重視,國債價格不僅沒有下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所回升。"兩房"債券方面,由於美國政府接手,相關產品的違約風險大大下降,債券類資產投資者的權益基本能夠得到保全。
在股本投資領域,受到證券市場不景氣的影響,估計今年以來的損失率大約在30%(按照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下跌情況估計)。以189億美元投資總規模計算,損失金額約為60億美元--遠遠低於投資境內A股市場可能遭受的損失。
債務證券的損失狀況難以估計。在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及衍生產品方面,目前公布的數據是:建行持有1.91億美元、工行1.52億美元、中行1.29億美元、中信銀行0.76億美元、招行和交行各0.7億美元、興業銀行0.34億美元。市場認為,此類債券及產品的損失率約為40%,因此各行合計損失大約為2.6億美元,有關銀行已經撥備准備金。
其他投資方面,估計損失不大。
綜合國際清算銀行及相關機構的估算,在次貸危機到目前為止造成的全球金融機構總損失中,大約40%為歐洲的金融機構承擔,40%為美國的金融機構承擔,其餘20%左右為其他經濟體的金融機構承擔。如果最終損失以萬億美元計算,歐美之外經濟體金融機構承擔的損失合計大約在2000億美元,其中,日本、中東等的損失規模應該超過我國。
什麼才是外儲中美元資產的損失
關於外匯儲備的損失問題,需要作以下澄清。
一是不能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簡單理解為外匯儲備的損失。各國財政或貨幣當局干預外匯市場,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其基本做法就是逆市操作,平抑市場。
眾所周知,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經濟增長、財富積累的結果,同時也與全球經濟失衡、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國內儲蓄過剩、鼓勵出口及FDI的政策、結售匯制度、熱錢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干預外匯市場,控制人民幣升值的進程,獲得收益是維持出口、拉動增長和就業。而代價就是,在漸進升值過程中,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了本幣負債小於外幣資產的賬面虧損。在長期升值預期下,中央銀行通過結匯大量持有外匯儲備,相當於代替居民和企業承擔了匯率損失。從國家角度,最終需要比較的是賬面虧損,與出口對增長與就業的貢獻,孰重孰輕。
二是美元對歐元的貶值,只是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的損失。歐元升值情況下,與持有美元相比,持有歐元固然能夠獲得匯率升值的收益,但是大規模的資產組合不能簡單按照套利原則運作。儲備管理當局必須考慮多種因素(貿易結算貨幣、境外投資資產的可獲得性等)決定幣種構成,匯率只是眾多因素之一。除了美國國債外,市場上很難有具有可比性的非美元投資產品作為替代。再者,市場千變萬化,2008年5月,歐元最高升值到一歐元兌換1.61美元,但隨後開始貶值,目前對美元匯率已經低於1.4。
三是短期賬面損失與長期持有獲得最終收益是兩個概念。美國國債和"兩房"債券的市場價格隨利率等市場因素波動很大,但如果長期持有,只按照票面利率最終取得本息,則不必考慮短期波動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四是真正決定外匯儲備損失的是美元的實際購買力。原油價格暴漲後,假如用美元外匯儲備資產購買石油確實發生了損失,但應從一籃子商品的角度考慮問題。石油價格與前一階段的峰值相比已經下跌了40%。假如目前用外匯儲備在美國購買房產,與此前相比,則不僅沒有損失,等量貨幣還可購得更多的實物量。用美元在美國購買商品或者資產,既不涉及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也與對歐元匯率無關,只與美元的通脹率有關。從根本上講,只要美元保持實際利率為正,持有美元資產就沒有發生損失。
因此,美聯儲遵守貨幣紀律,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此外,美國還應降低對中國在美非金融直接投資的種種限制。
中國有無能力"與美國攜手救市"
次貸危機並非美國的末日。金融動盪即使最終釀成實體經濟危機,二者的爆發時間點、持續時期、影響程度上也都將有所不同。美國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就也有目共睹。面對美國的金融動盪,我們應立足自身,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在雙邊關系方面,應通過適當方式彼此關照,維護共同利益。面對美國的麻煩,一方面絕不能設想將國家數十年來的發展做賭注,拋出美元儲備,火中取栗;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託大,去想什麼"幫助美國擺脫金融危機"。
當前,不存在動用外匯儲備存量充當"白衣騎士""拉美國一把"的可能。我國外匯儲備存量應該根據需要安排了資產頭寸,不大可能有大量的銀行存款。因此,即使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通過發行國債來解決,我國從外匯儲備存量中也拿不出現錢來買--將持有的其他美元資產賣了,買新的國債,則沒有意義;將非美元資產賣出,購買美元資產,那更是飛蛾撲火。就外匯儲備存量而言,中國維持其中美元資產存量的穩定,就是對美國最大的支持。
而乘機收購美國金融資產和機構的想法,也很不現實。近期有觀點認為,美國之所以選擇在目前時點推出7000億美元方案,是因為市場已經見底。對此,我們不是很了解情況,無法推斷。能夠明確的是,收購金融資產、作為財務投資者投資一些金融機構的股權,與兼並收購金融機構是兩個概念。如果市場確實見底,那可以選擇收購一些金融資產。但金融機構不能輕易去兼並收購。我們與美國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美國是金融體系過度發育,金融創新遠遠超出金融管制;我國是金融體系發育滯後,金融創新不足,金融監管僵化。金融機構的價值主要是無形資產,我們不具備整合運用這些金融無形資產的能力,國際金融界也不容易接受我們對那些百年老店的嫁接。
如果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股價超跌,遭遇惡意收購,我們倒是可以考慮參照近期明確的匯金在境內資本市場的政策和做法,通過中投公司組織收購部分股份。
從本質上看,直接投資美國金融資產,與購買美國國債由美國政府去救助華爾街,都是對美國救市行動的支持,只不過後者有美國政府的信用背書,風險較低而已。關鍵還是我們自身對金融資產、金融機構的管理能力不足。
外匯儲備增量部分是否繼續迴流美國,尚待進一步研究。美國希望看到的也許是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量部分繼續用於對美投資。但這種投資的規模,取決於我國能否繼續從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中獲得順差。統計分析表明,人民幣是否繼續升值、國內與出口有關的成本是否繼續上升等因素,對中國出口增長的解釋度只有20%,美國等國家的經濟景氣程度對中國出口增長的解釋度接近80%。如此,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循環:中國能否救助美國,取決於美國經濟能夠正常增長,中國能否繼續從美國掙得順差--美國經濟能否正常增長,取決於救市方案能否順利實施--救市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又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等國家能否救助美國。
外匯市場是否孕育著新的風暴
目前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次貸危機從根本上打擊了市場對美元資產以及美元的信心,但金融動盪卻沒有在美元匯率水平上有所反映。與上半年相比,美元對歐元有相當幅度的升值;下半年以來,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相對穩定;7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速度明顯放緩。
美元目前的反彈缺乏穩固的基礎。市場估計,雖然美國推出了規模龐大的救市方案,但年底及明年,美國經濟仍可能大幅減速,甚至出現衰退。從1929年的大危機看,放棄金本位,以鄰為壑,競爭性貶值是各國最後的法寶。當前,金本位已經不存在,替代金本位的惡性通脹,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央銀行貨幣紀律所約束。如果未來沒有強有力的國際協調,美歐之間可能出現競爭性貶值的局面,屆時,美元對歐元等西方貨幣匯率將圍繞某一中間價格水平大幅振盪,同時,歐元和美元等西方貨幣對日元、人民幣等亞洲貨幣將集體貶值。近期,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同步減息及相關暗示,似乎已經拉響了外匯市場波動的前奏。
人民幣又要面對新的權衡:是對美元保持"基本穩定",還是對歐元保持"基本穩定"?是加速升值,"脫鉤",還是控制升值進程,接受外匯儲備急速膨脹的局面?
④ 鳳凰金融平台,可信嗎
鳳凰金融集團創來立於自 2014 年 8 月,是服務全球華人的綜合性智能金融服務平台。鳳凰金融以數字技術為驅動力,提供創新型,智能化的財富管理,普惠金融以及國際業務。通過獨立研發的技術體系、大數據平台、智能化的模型與分析引擎、高效的業務處理系統,鳳凰金融為分布在中國、北美、東南亞等地的用戶提供隨時隨地可獲取的個性化金融服務。
⑤ 鳳凰金融國際站是干什麼的啊
目前好像只有海外固收,屬於美國房地產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海內外都可以投資,收益在6%左右吧,看好美元的可以去看看。
⑥ 鳳凰國際金融外匯平台和其他外匯平台之間有什麼不同
首先了解這個平台是否正規,避免造成損失。
⑦ 鳳凰國際金融有沒有扶持幫助什麼的,有沒有做過的的說下
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什麼家? —— 謎底: 老人家
⑧ 鳳凰國際金融外匯是在海外有自己的交易所嗎
外匯是沒有交易場所的 是電子盤
⑨ 鳳凰國際金融外匯盈匯是什麼
這倆個都是外匯平台種類,只不過一個歸屬大盤,一個歸屬微盤,看你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