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外匯的使用情況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近年來更是急劇增加。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最近撰文指出,大陸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外匯分流非常緊迫。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需要盡快國際化和自由兌換,中共堅持購買巨額外債,以及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讓民眾苦不堪言。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如果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後不同的匯率水平計算匯率成本,截至去年(2010年)年底,7年來央行新增外匯儲備的匯率損失高達2,711億美元。文章談到,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到6,這一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張岸元強調,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投資收益來進行彌補,除了作為「政府錢袋子」的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做這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流是很急迫的事情。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0,44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外儲損失二萬億誰來承擔此罪責」指出,按照張岸元的計算,中國過去7年間的外匯儲備損失近兩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中國人為此損失1400多元。當局號稱沒有資金來實施全民公費醫療,而全國一年的公費醫療僅需四千億元人民幣,這7年間的外儲損失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教授孫來祥,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當局需要改變外匯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讓人民幣市場化,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外匯管理權力。超高的外匯儲備,使大陸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從國外「輸入」;另一方面,當局通過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向國外「輸出」巨額廉價資金。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來平衡,去年(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8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8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6倍。
⑵ 銀行外匯買賣如何操作
做外匯買賣,必須手中持有一種外匯,你只有人民幣,必須先換成外幣,比如銀行等。然後在外匯賬戶進行交易,下面具體說明一下:
1、如果你手上有歐元,希望多獲得歐元,就可以在歐元兌美元高的時候,把歐元換成美元,比如10000歐元,換成14600美元,這是1:1.4600的價格,當歐元回落時,你再把美元換回歐元,比如1:1.4200,那麼就是14600美元換成10281歐元,那麼你就多賺了281歐元;
2、各大商業銀行,你本人帶身份證開戶,最好開上電話銀行,網上銀行,因為這樣交易既方便又靈活。開外幣戶,存入外幣,就可以交易了;
3、炒外匯是沒有手續費的,通常是點差。就是有2個報價,比如當你用1:1.4659把歐元換成美元,就在這一時刻換回來是1:1.4639,你損失的0.0020,就是點差。但當歐元回落後,你把美元換成歐元賺錢以後,對你而言,並沒有產生額外費用,所以說是沒有手續費的。
(2)外匯的使用擴展閱讀:
外匯交易就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進行交換。與其他金融市場不同,外匯市場沒有具體地點,也沒有中央交易所,而是通過銀行、企業和個人間的電子網路進行交易。 "外匯交易"是同時買入一對貨幣組合中的一種貨幣而賣出另外一種貨幣。 外匯是以貨幣對形式交易, 例如歐元/美元(EUR/USD)或美元/日元 (USD/JPY)。
參考資料:外匯買賣-網路:網頁鏈接
⑶ 我國使用外匯的使用
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不過我國的國際儲備適用范圍非常廣,不僅僅購買其他國家的國債,還購買軍火,高科技,能源==,但是這個無從考證其方向,很多都是保密的,中國成立的投資集團很多,也可以以貸款的方式放貸給跨國公司...你們有好的建議也發出來,我也了解一下
⑷ 外匯是干什麼用的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