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就會提高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
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當然就會提高購買力。
2. 為什麼美元升值有利於提高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通俗點。
中國外匯出儲備的意思是:中國擁有的外幣數量。美元升值,就是美元購買力增強,然後中國擁有的美元數量沒變,自然中國的美元儲備的國際購買力就增強了。
3.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中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會增加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
中國外匯儲備的美元購買力會下降。
4. 中國外匯儲備、美元儲備到底有多少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億。2009年六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了2萬億美元,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至2010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 24470.84億美元。至2011年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突破3萬億美元。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5. 我國外匯基本都是美元,所以美元貶值,我國就會增加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購買力越弱這個是怎麼解釋的
中間有個地方不對。
美元貶值,美國產品相對於中國產品價格就便宜,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就增加,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減少,不是增加。
而外匯儲備的購買力,相對美國應該是沒什麼變化,但拿到其它國家,因為當地貨幣都相對美元升值了,所以購買力是下降了。
6. 政治與經濟 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它的積極方面在於提升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這是為什麼美元升
注意,是中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外匯儲備是外國貨幣,而我國又以美元儲備最多,是世界上美元儲備最多的國家,所以說提升了購買力
7. 中國外匯儲備
一、全球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進入21世紀之後,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59%),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9%),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於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由於中國外管局並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資料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後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資料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佔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並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徵。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之後,IMF COFER資料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
我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資料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佔65%,歐元資產約佔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三、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
四、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佔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麼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佔65%,那麼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於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後,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五、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前景
......
8. 提升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是什麼意思
外匯儲備通俗點說,就是你包里的錢,錢越多購買力越強。不同之處在於你包里是人民幣,國家包里是國際貨幣。也就是說還有外幣,儲備越多購買力越強,但同時也會受到國際環境和別國經濟的影響。
提升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就是提升外匯儲備規模和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
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有助於保持匯率的穩定,保證正常的進口和償債支出,並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導致的金融風險。
新加坡和挪威的經驗表明,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可以提高本國儲備資產的長期購買力、提升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並消除外匯儲備增加對宏觀政策自主性的影響。
(8)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擴展閱讀:
新加坡、挪威外匯儲備積極管理模式對中國的啟示
根據傳統的觀點,外匯儲備的基本作用在於貿易支付,償還外債,維護、保持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防止外部沖擊,應對災害和突發事件對貨幣穩定的沖擊。傳統的外匯儲備管理強調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其所投資的資產多是政府和機構債券等純粹的金融資產。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改變了外匯儲備管理的目標:
(1)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能夠提高收益率,這是對財政收入的有益補充。新加坡對外匯儲備實施積極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管理國家財富,使其保持穩定的貨幣購買力。為了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GIC和淡馬錫在拓展投資領域、合理配置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方面的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大膽的嘗試。
(2)淡馬錫和GIC的經驗表明,對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還可以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戰略性作用。GIC在新加坡和全球的金融投資,為新加坡編織了國際性的金融投資網路,這一網路對推動新加坡金融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最近幾年,淡馬錫又在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這對鞏固本國優勢產業,保持新加坡持續發展潛力發揮著積極作用。
9. 中國外匯儲備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是否意味著人民幣是最穩定的貨幣
中國強大的外匯儲備肯定是有利於人民幣的穩定的,而這也是我國擴大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是最穩定的,人民幣的升值貶值受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就算是美元也不可能做到最穩定的貨幣。
事實上,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除了直接參與外匯市場交易外,還有其他一系列政策工具。短期內不排除人民幣因美元升值再度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在央行多樣化政策工具引導下,加上下半年穩增長政策將改善中國經濟基本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短期內破7的可能性較低,在6至7之間寬幅雙向波動將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