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踏飛燕的名稱爭議
名稱解析馬踏飛燕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郭沫若也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並曾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 馬踏龍雀有人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銅奔馬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賓士,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鑒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天馬有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不是一般的奔馬能夠踩踏的,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
盡管最後被確定的正名為「馬超龍雀」,但是「馬踏飛燕」的名字卻更加富有親切感和浪漫氣息。因此「馬踏飛燕」這一名字在民間沿用更多。 馬神——天駟天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征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制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和職業特徵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馬蹄所踩的飛鳥,也有不同的認識,有「飛燕」說、「烏鴉」說、「龍雀」說、「飛隼」說、「飛鷹」說、「鷹鷂」說等等。
各家對馬所踏的鳥的分析和認識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出發點:一是該鳥飛行神速,動作敏捷,是罕見的不俗之鳥;二是該鳥造型奇特,原形來自於西北地區的某種速度極快的鳥;三是該鳥難以確定是哪一種具體的鳥,而是象徵意義上的神物。
B. 馬踏飛燕課文全文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後,很快名聞天下,受到人們的贊美。
看,這匹銅制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彷彿聽到了它高亢的嘶鳴聲。
這是一匹奔跑中的駿馬,怎樣表現它的速度之快呢?藝術家構思奇妙,讓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後腿向後平伸,以表現它正在快速奔跑。
快到什麼程度呢?藝術家匠心獨運,讓馬的後蹄踏在一隻飛燕上。這樣就把「快」具體化了,連飛燕都來不及躲閃,真跑得快啊!馬蹄踏在飛燕上,飛燕竟安然無恙,可見這匹馬幾乎是四蹄離地,風馳電掣般地飛奔。
銅奔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後蹄上,怎樣都能保持平衡?這是一個難題。藝術家有意使馬的頭和頸往後收縮,讓重心盡量後移;同時使踏燕的後蹄盡量前伸,讓馬的支撐點和重心正好在一條垂直線上。再加上向前後伸出的兩條腿和揚起的尾巴,不僅使馬在整體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馬的造型更加優美。
從這匹踏燕的奔馬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先進的科學知識,看到了他們卓越的創造才能。
這篇課文描述的便是我國古代的藝術精品——銅奔馬。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健壯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龍燕背上,龍燕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將一匹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馬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C. 馬踏飛燕簡介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3)股票馬踏飛燕擴展閱讀:
文物鑒賞
東漢銅奔馬在動態飛揚下站立的實際問題。在壁畫、畫像石等同類馬匹造型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做法。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如果與壁畫採用同樣的方法,則不可能使奔馬保持平衡。
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
創作技巧
東漢銅奔馬在創作上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中國在先秦時代,雕塑尤其是純粹的塑作品不是藝術的大宗。青銅器雕塑主要以擬形器或局部裝飾存在。在造型方法上,與青銅器紋飾樣也是裝飾性強,寫實性差。
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羅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漢時代,塑不僅多起來,而且在藝術手法上走向了寫實的高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深入細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馬俑以及銅車馬就是這樣的。
D. 同一隻漲停股,為什麼炒股軟體委託買不上,模擬炒股卻買的上
模擬的是玩玩的,不能當真,也可能是掛單時間不同
E. 馬踏飛燕 這個稱呼為什麼曾被普遍採用
馬踏飛燕是它自出土後便有的名字。
出土後,它便有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很多人說這名字來自於郭沫若,起碼有三種說法:
1、郭沫若說:1971年,郭沫若去蘭州參觀,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這應該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
2、民間流傳說:經郭沫若先生鑒定,命名為「銅奔馬」,同時因其三足騰空,在後足踏在一隻飛鳥的悲傷,又有人稱之為「馬踏飛燕」。
3、官方起名說:1970年6月該鑄像被調往甘肅省博物館作為出土珍貴文物收藏時,即以「馬踏飛燕」的名稱登記收藏入庫。
後來,學術界也漸漸有了爭議,而爭議的重點就在於:馬蹄下的鳥,真的是飛燕嗎。「飛燕說」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最基本從外型上來講,燕尾應該是分叉的,而這件鑄像的馬蹄下的鳥尾卻呈楔形,那顯然不是燕子。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不是飛燕,又怎麼能叫馬踏飛燕呢。
(5)股票馬踏飛燕擴展閱讀:
很多人並不知道,該標志上的馬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照這樣考證,「馬踏飛燕」確定該叫「馬超龍雀」才對。
不過,「馬超龍雀」被錯叫成「馬踏飛燕」,也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在這一圖形標志中,傳遞出隨心所欲遨遊天際、中國旅遊業的騰飛、中國人蓬勃向上與豪邁進取等寓意的,並不是「馬超龍雀」的名稱,而是其昂首嘶鳴、騰空疾馳而行的形態與神韻。
換言之,這個青銅雕像文物以及由其衍生的圖形標志,叫什麼名稱並不是最重要的,像新聞所說的,「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馬踏飛燕」等稱謂都存在。
這些稱謂,並不損害這個雕塑及其衍生標志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不損害它的神韻與寓意。
F. 馬踏飛燕指哪個行業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雕塑藝術和鑄銅工藝融為一體的傑出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它是是中國旅遊業的標志,寓意一日千里,馬到成功, 應指旅遊業.
G. 什麼是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的東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H.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誰雕的的誰也不知道,這是從墓里出土的
I. 誰知道什麼叫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