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日經濟之間的差異
在經濟體制方面,中國企業治理與日本的企業治理相似,均強於協調但弱於監控,盡管兩國的制度安排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而中國在處理政治穩定與產業結構換代這對矛盾時的作法與日本則完全相反。
日本銀行放貸與企業投資中的過度競爭與企業投資中的過度競爭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極大地促進了日本企業獨立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養。而中國企業則側重於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直接參與全球生產鏈的分工。中國模式的特點是建立一個大量吸引外資,以進口和出口同時急劇擴張、大進大出為特徵的世界工廠。這個模式使中國過去二十多年裡實現了飛躍的經濟增長,顯示了巨大的活力。
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在製造四個結構性條件,這可能使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面臨重蹈日本泡沫經濟覆轍的巨大風險。
第一經濟嚴重依賴美國市場,不斷增長的中美貿易不平衡與美國經常賬戶的整體逆差一起為美元帶來強大的貶值壓力。2003年中國GDP的美國市場依存率已經接近10%。根據美國官方的統計,2003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經超過1200億美元。中國經濟在這樣一種局面下面臨著雙重風險;一方面美國必然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實行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賬戶。如果在現在的條件下回應這些要求,中國必然面臨出口下降,經濟發展減速的風險。但是如果中國不理睬美國的要求,任中美貿易不平衡進一步擴大,必然推動美元危機的爆發。一旦爆發美元危機,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經濟必將受沉重的打擊。在目前的美元本位幣制度下,各國儲備的是美元資產,而美國卻用不著儲備黃金。與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相比,最關鍵不同是現在各國大量儲備的美元不受任何實物支持。在金本位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沒有任何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造出黃金來平衡國際收支逆差,而在美國本位制下,美國卻製造出各種金融工具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特點是美元本位制孕育金融風險的出發點。
由於美國不用儲蓄就可以借債,美國積累了大量的對外債務。由於美元作為各國儲備關鍵貨幣的地位,美國積累了巨額的貿易逆差。對那些擁有對美貿易巨額順差的國家來說,如果它們的中央銀行把這些美元換成本國貨幣拿回國內,勢必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它們都把這些外匯儲備用來購買美國的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或股票以及房地產。仗著美元為各國外匯儲備的關鍵貨幣這一特殊地位,美國沒有任何先儲蓄或先生產後消費的負擔,完全可以靠政府和私人舉債來消費。美元本位制使美國變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在現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國外匯儲備的關鍵貨幣美元的背後沒有黃金的支持,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的背後也沒美國國內儲蓄的支持,這種只由紙幣而不是黃金支持的信用創造,經常導致全球范圍內以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暴漲為特徵的信用泡沫。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美國的經常賬戶已經累計積累了3萬億美元的赤字。當這3萬億美元的貨幣進入擁有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國家銀行系統,這些國家就開始了一個製造泡沫的過程。商業銀行開始瘋狂地擴大信貸,經濟空前地繁榮,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價格以及企業利潤急速上漲。由於每個產業都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它們都建造了多餘的生產能力。當投資和經濟成長異乎尋常地加速時,資產價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美國經濟學家鄧肯預言,這個由美元紙幣搭起的經濟大廈早晚要倒塌。它將再一次提醒世界各國為什麼幾千年來人類總愛用黃金而不是紙幣來作為保值的最佳手段。
一旦人民幣或是由於國際壓力或是由於美元危機急劇升值,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世界工廠模式馬上就要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人民幣在未來的五年內也像日本在80年代一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50%,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恐怕在頃刻之間就會大打折扣。中國至今沒有像日本一樣建立起以獨立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這將直接關繫到中國到時候是像今天的日本還是像今天的墨西哥。
第二,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大量吸引外資,在貿易方面大出大進的世界工廠模式使中國過早地進入與其他國家之間在能源和資源方面的沖突並被認為搶走他國的工作機會。積極吸引外資的結果是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廠甚至建立地區總部,世界工廠的崛起已經在國際政府經濟中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銷反應,為了維護世界工廠的運轉,中國必然需要一個與其生產相匹配的世界級的供銷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設備。盡管這可以為其他國家增加就業機會,但也可以使中國與許多國家的經濟磨擦和沖突驟然加劇。這並不是說中國不應該與他國爭奪能源和資源,而是說中國應該考慮資源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資源爭奪水平上如何能實現更高的發展水平,或者反過來說,在追求一定的發展水平上如何能降低與他國在能源資源方面的沖突。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將產業結構進行了巨大的調整,由資源型的鋼鐵、造船和化工轉向資源節省的家電和汽車。而中國側重製造加工型的發展模式在日益間的較量。
第三,中國提高了本國GDP的貿易依存率,並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面臨來自國際市場的風險,中國GDP貿易依存率在近年急劇上升,2002年還在50%左右,2003年就上升至60.2%,這伴隨巨大的風險。
日本一直把GDP貿易依存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第四,中國和日本相比,在處理政治穩定與經濟結構升級換代之間的矛盾時採取完全相反的作法,這種以政治穩定為代價追求經濟結構升級的做法隱含巨大的政治風險。日本長期以來以穩定為優先目標。盡管從70年代以來,日本面臨一系列的外部經濟環境的挑戰卻始終以穩定為主,特別是注意保護對就業有直接影響的農業和零售業。當然日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日本經濟一直在困境中掙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另一方面盡管日本經濟長期停滯,其政治與社會的穩定卻依然如故。中國則顯出一種大刀闊斧對經濟結構進行升級換代的魄力,中國不僅在開放程度方面遠遠把日本拋在後面,而且在經濟結構上在低、中、高技術產業同時追趕,顯示出巨大的活力。與此同時,應看到,中國對社會保障付出的努力遠不及日本。三農、下崗以及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不平等程度的加劇已經成為社會與政治不穩定的因素。在加入WTO協定中,中國在農業與零售業方面作出遠遠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讓步。
以廉價勞動力為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在低工資的基礎之上。這種發展模式如果不加以調整,從長遠的角度看會嚴重束縛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滯後的結果是收入不平等過大,財富向少數人集中。這種分配不公平的後果是國內需求疲軟,而國內需求疲軟不僅導致通貨緊縮,而且使得中國GDP總值中國內部分所佔比例相對較低,從而使GDP對貿易依存度過大,如果中國在GDP對貿易過大的條件下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項目,國際市場的任何急劇變化都會使國內經濟遭受重創。這時,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不平等問題又會反過來很有可能以突然爆發的形式導致政治上的不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來中國政府開始重視農村問題,下崗問題以及東北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不平等,也是在為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可能發生變化提前做准備。
惡化的國際能源條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長瓶頸,中國和印度,世界工廠和世界辦公室之中國發展模式伴隨的以上四種趨勢如果合流或者在更深刻層次上的互動的話,可能給中國經濟在最近的將來帶來嚴重的挑戰。這種以廉價勞動力以基礎的比較優勢吸引外資,靠大進大出維持的世界工廠模式,不僅在國際上增加了中國經濟抗拒外部沖擊的能力,並埋下了政治不穩定的根源。當年的日本雖然在第一種趨勢上與中國相似,在第二種趨勢上與今天的中國相比風險要小得多。日本在到了80年代 已經成功的降低了在能源方面對石油的依賴,日本經濟發展模式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目前面臨的第三種和第四種趨勢。換言之,日本模式的國內風險無論是在GDP的貿易依存率代表的抗拒外部沖擊方面還是與社會保護緊密相連的政治穩定方面的風險,都要比中國模式小得多。
2002年以來,美元匯率一路下跌,這對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國外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弱勢美元導致了美國貿易赤字的急據增加,美國政府的大規模減稅在2003年剌激了美國的經濟復甦,使美國的消費者信心大增,大手大腳花錢。
弱勢美元對中國經濟有直接的影響,第一,由於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當美元貶值時,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隨之貶值。這大大增強了中國商品在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第二,由於中國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美國的經濟復甦導致美國購買力的增強使美國從中國進口了更多的商品,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空前的幅度。這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飛速增長。
外匯儲備的增長,導致了中國貨幣發放大幅度增加,銀行信貸的急劇擴張以及中國經濟的局部過熱。由於中國實行外匯管理,出口的企業必須把賺取的外匯在指定的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例如為了兌換1900多億美元,如果按照大致1美元兌8元人民幣的匯率計算,中國的銀行不得不增發15000多億的人民幣基礎貨幣。這就使得中國的銀行系統被突然注入了大筆可供信貸的資金。以上不是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都來自美國,而是說美元貶值這一因素至少可以解釋中國經濟發展和美元的相關性。
當今,中國政府實行的宏觀經濟調控非常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因為它將成為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年裡應付國際政治經濟嚴重挑戰的一場預演。
至今為止,中國在一個以穩定匯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與不開放資本賬戶為特徵的「模擬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創造了一個發展速度與日本相似的經濟奇跡。正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帶來了日本經濟的逆轉一樣,如果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真的實行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賬戶,中國經濟體制在監控方面的弱點可以成為直接威脅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死穴。
⑵ 為啥中國和日本差的這么遠
其實日本二戰陣亡比例雖然低但它的主要對手是腐敗無能國民黨軍隊,以及比自己裝備差了不知多少的東南亞國家。雖然前期也和美英交過手但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和蘇聯的交手—諾坎普戰役遭到慘敗,暴漏了日軍的真實實力。珍珠港偷襲成功後,日本洋洋得意,以為可以幹掉美國稱霸太平洋。同時這也激怒了美國,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節節敗退,陣亡數量遠超美軍,被打回了原形。其實日本陸軍作戰能力極差,主要還是武器裝備根本和歐美國家不在一個檔次上。有了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在緬甸戰場上都能行掃日軍,在歐洲戰場面對虎式坦克不好使的美製謝爾曼坦克,拿到東南亞對付日本仿製英軍一次世界大戰的坦克還是很好用的,一炮一個(前提得打准,無奈國民黨官兵訓練水平太差...)。現在的日本也是靠海軍而苦苦支撐,有幾個宙斯盾到處遛彎。空軍飛機製造能力基本被美國掐死。往日零式戰斗機的風光不在。
二戰後,日本政府幾乎成了美國在日本的代理人,所以也完成了從日本帝國主義到美帝國主義走狗的轉變。人變成狗終究是不好受的,所以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多少年來一直存在。
日本能在二戰後得到飛速的發展,還是靠日本整體的國民素質,提高素質的靠教育,許多新興國家都是靠教育走向強國之林,像德國,以色列,美國就更不用說了,高等教育率達到70%。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和發達國家比確實令人汗顏。多少年來還在為普及義務教育而奮斗,多少年來還在為興建希望小學而樂此不疲,多少年來還在為學費而發愁。當然城市能好點,農村是個大包袱。扯的有點遠,日本能夠飛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扶持,戰後美國想從日本訂購一批收音機,條件是打上美國生產的標志(看來美國人也是愛買國貨地),但是日本這家企業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堅持用自己的商標。這家企業就是後來的索尼。很多日本大企業都是從戰後發展成站起來的。這當然離不開美國的支持,畢竟看門狗也得餵食呀,何況是美國大財主家的狗呢。
冷戰結束後,美國改變了全球軍事戰略,避免和大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而是扶持戰爭代理人,日本就充當了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棋子,於是中日沖突越演越烈,釣魚島,東海油氣田,靖國神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蜜月期一去不復返,與簽訂日本技術合約,經濟往來都得轉入地下,照顧一下民族情緒。恩 就說這么多了。
⑶ 誰能給一些中日關系的素材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問題
中日經貿合作是中日兩國利益的最大交匯點,是密切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日本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因此,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這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這樣做是完全不妥的。在國際經濟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盲目抵制日貨,就會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既不利於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也不利於我們很好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最終會損害我國的整體利益,影響我國的發展大局。我們應當立足於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促進中日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有利於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是發展兩國政治關系的重要基礎,而穩定健康的政治關系又是推進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在新的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利益交匯點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於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今天比過去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當前中日關系陷入困難局面。如果這種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下去,必然有傷於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日本應當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影響中日關系順利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將自己的承諾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營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時代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中日經貿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達到了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21世紀的亞太地區又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隨著亞太各國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經濟共同體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作為世界和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應當深刻認識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重大意義,努力協調和解決相互間的矛盾和問題,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實現,為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日經貿關系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中日兩國都應該登高望遠,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的穩定和發展大局出發,採取切實措施,盡快扭轉目前中日關系面臨的困難局面,積極推進中日兩國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努力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關於中日關系的現狀:
【2008年】
1月5日至6日,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月27日至28日,新一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委員圍繞落實福田首相訪華成果、確保胡錦濤主席訪日成功這一主題廣泛深入交換了意見。
2月19日,全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吳邦國委員長會見來華出席會議的日參議院代表團,就中日關系等交換意見。
2月20 日至24日,國務委員唐家璇應邀訪問日本。期間,分別會見福田康夫首相、外相高村正彥、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參議院議長江田五月、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各政黨黨首等,出席日本各界人士招待會。結束東京日程後,國務委員唐家璇赴大阪和奈良參觀訪問。
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訪華。
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主席出席開幕系列活動,與兩國青少年進行了交流。
3月31日,中日第八次防務部門安全磋商舉行。
4月15日至16日,日本執政兩黨幹事長伊吹文明和北側一雄訪華,胡錦濤主席會見。
4月17日至20日,楊潔篪外長訪日,為胡主席訪日做最後階段的政治准備。
5月6日至10日,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被稱為「暖春之旅」。訪問取得豐碩成果。雙方發表《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是中日第四個政治文件。雙方還發表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聯合新聞公報》,確定了當前落實聯合聲明的70項具體舉措。雙方就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致力於振興亞洲及應對全球性挑戰達成廣泛共識。
5月8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開幕式在東京舉行,胡錦濤主席、福田首相出席。
二、 經貿關系
(一)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04年被歐盟、美國超過,退居第三。
2007年中日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為23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其中我對日出口10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我自日進口13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中方逆差318.8億美元。
(二) 日本對華投資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1914個,同比下降20.6%,實際到位金額35.9億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對華投資累計項目數為39628個,實際到位金額617.2億美元。
(三) 日本對華資金合作
1、日元貸款
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始於1979年,雙方商定2008年前結束對華日元貸款。2007年12月,兩國外長簽署日本對華最後一批日元貸款換文,至此,日本政府累計向中國政府承諾提供日元貸款約33164.86億日元(約合33 0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實際利用日元貸款約25207.33億日元,用於255個項目的建設。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占我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50%左右。
2、無償援助
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接受日本無償援助累計1398.25億日元,用於141個項目的建設,涉及環保、教育、扶貧、醫療等領域。2008年5月雙方簽署2008年援助協議,日方將於本年度內向中方提供5.77億日元援助。
3、「黑字還流」貸款
1988年和1994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兩次向中方提供「黑字還流」貸款,共計1400億日元。
三、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兩國一直保持民間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藝演出、藝術和文物展覽、學術和人員往來等。其中,1972年上海舞劇院訪日演出等一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9年12月,兩國簽署《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確定了發展兩國文化、教育、學術、體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標。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全面發展,呈現出官民並舉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活動之頻繁、內容之豐富,在與中國有文化交流的國家當中處於領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呈現以下特點: 一、共同文化淵源深厚,文物、書法、詩歌、水墨畫、戲劇(京劇、歌舞伎)等傳統東方文化的交流獨樹一幟。 二、民間交流占據主體。據統計,目前民間文化交流約占文化交流總量的95%以上。
近年來,雙方在商業展演、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目前,日本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貿易夥伴之一。
近年來,中日兩國舉辦了眾多大型文化交流活動。1999年我在日本舉辦「99東瀛行」活動,日方在華舉辦「日中文化友好年」活動;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共同舉辦了「中日文化年」活動。2007年為「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全年共舉辦300多場活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08年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雙方簽署中日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
四、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雙方於1980年簽署《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起政府間科技合作關系。此後,兩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並舉的局面。特別是在應用技術合作方面成績顯著,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在中日政府間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根據《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開展的合作,在政府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兩國政府部門的對口合作(包括部門間簽署的合作協議等),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渠道的技術合作以及《中日核能合作協定》等。此外,雙方許多部門、地方、研究院所、大學都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國科研人員的交流、開展合作研究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伴隨中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雙方節能環保領域技術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訪華時雙方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科學技術合作的聯合聲明》。
五、軍事交流與合作
中日兩國於1974年互設武官處,70年代末開始軍事交流,關系發展良好。1989年後兩國軍事交流一度中斷。1995年日本防衛廳參聯會主席西元徹也訪華,中日軍方高層交往得以恢復。1998年實現國防部長互訪。2000年實現兩軍總參謀長互訪。2007年8月,國防部長曹剛川訪日。11月,中國軍艦在二戰後首次訪日。1997年至2008年,中日防務部門舉行了8次安全磋商。中日雙方還在防衛醫學、院校和學術研究等領域開展交流。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訪日時,雙方同意加強防務交流,日防衛大臣將於年內訪華。
中日關系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現在中日關系總的來說還是冷的 , 雖然近來兩國高層交流不斷,,但是在一些敏感問題上還是有很大分歧的 ,組最典型的 釣魚島 問題 ,另外還有台海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等等。 在以後的發展中,中日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日本是島國,資源全部依賴進口,與實施運輸 就是大問題,而日本運輸船都是從台灣海峽通過 ,日本怕中國統一台灣以後會切斷他們的海路,素以他們會百般阻撓, 所以預計 2020年中日還將一戰。。。
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
歷史上中日之間從未同時強盛,所以兩國誰強盛,另一個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壓迫。
現在兩國同時強盛,必然出現對立與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數十年以上。
未來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和則兩利,戰則皆亡的道理兩國的關系可能像英國和法國,總的來說都屬於同一個東亞聯盟之中,然後在內部會在理性的規則中爭奪聯盟主導權,這一聯盟應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一些國家,這一聯盟的首領之爭中,統一後的朝鮮,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亞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擇和最佳方式。
⑷ 中國外匯儲備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
有一則經濟學笑話是這么說的:一位經濟系的新生問他的老師——某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成為一個優秀經濟學家的必備素質是什麼?」他的老師想了想,抬頭說:「經濟學就是一套符號語言,你要牢牢地抓住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並且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痛苦而深奧的闡述。你必須要把簡單的東西搞復雜,並讓對方認為他無法理解你的理論是因為他自己智力不夠。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就成功了。」
經過這么多年的經濟學之旅,我對上面這則笑話已經完全認同了,所以我致力於將復雜問題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務必讓每個人都能看懂,就算你是小學畢業,沒有上過一天經濟學課也沒關系。
本文要談的話題是外匯儲備,首先我會告訴你什麼才是外匯儲備,然後告訴你為什麼關於外匯儲備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比如正統經濟學家會說,外匯儲備絕對無法用在國內,但某些老百姓就搞不懂為什麼這些錢就不能給老百姓用?最後我會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因為我不想僅僅是帶領大家一起發發牢騷,沒有建設性意見那是無意義的。
話說有一座小鎮,鎮上有兩家賭場,姑且就叫做華人賭場和洋人賭場,兩家賭場都使用籌碼,只是籌碼並不通用。賭客在華人賭場賺到的籌碼不能在洋人賭場使用,反之也是如此。賭客拿著這家的籌碼去另一家玩的話,就必須先兌換成那家所使用的籌碼。
由於華人賭場游戲更多更好玩,所以人們紛紛從洋人賭場轉去華人賭場賭博,蜂擁而來的賭客帶來了大量的洋人賭場籌碼,紛紛兌換成華人賭場的籌碼,就這樣華人賭場的老闆手頭積攢了大量對方的籌碼。
就在此時,洋人賭場的老闆想到了一條妙計,他用極其廉價的成本大量生產籌碼,然後讓小弟帶著這些籌碼跑去華人賭場,首先兌換成華人賭場的籌碼,然後再兌換成真金白銀,再把這些真金白銀全帶回家。
這條妙計成功的蒙蔽了華人賭場的老闆,因為他僅僅關心所謂的GDP,而這GDP還是以對方籌碼計算的(美元計算),他只要發現GDP拚命往上飆,他就感覺很高興,但其實大量的財富正從他手中流出,而他甚至都毫無知覺。其實GDP百分百會大漲,因為洋人賭場正在全力生產廉價的籌碼,只要你願意,他就能夠給你無限多的洋人籌碼。
就這樣華人老闆手頭積攢了大量的洋人籌碼,這些籌碼如何使用讓他犯了難,最後想出來的辦法竟然是重新借給洋人賭場,讓他們能夠繼續帶著籌碼來騙真金白銀。因為華人老闆手下有幾個經濟學家,他告訴老大:只要我們能夠積累最多的對方籌碼,我們就越成功,而這位苦逼老大竟然還真信了。他成天就陶醉於自己的GDP有多少多少萬億美元。
以上這個荒誕的故事就是現實的翻版,美國人開動印鈔機不斷的印刷美元,傻瓜中國人為了獲得美元不斷的出口,你跑去中國任何一個港口看一看,滿載商品的中國集裝箱貨船離開中國開往美國,回來的時候則是一艘空船。這是為什麼?因為美國人通過他的那條妙計將中國的真金白銀全部換了回去,給我們的只是那些所謂的美元,你想要多少美元他立馬能給你印出來,要多少就有多少。
中國的老大們還成天陶醉於手頭又有多少多少美元了,但你根本就花不掉,想買美國的好公司?對不起不賣給你;想買高科技?對不起,對中國人來說高科技早就對你禁運了;想買點武器?武器禁運你沒聽說過么?能賣給你的僅僅只有美國國債,也就是說你這些花不掉的錢,就由我們美國人來幫你花啦。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大部分都買了美國國債,這就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的真正主人其實是美國人,因為是美國人在幫你花,中國人是輪不到的。這就不由得令人起疑,中國的外匯儲備到底是誰的?
美國人的航母艦隊沒事就來黃海晃晃,他要給日本人撐腰,因為日本人說只有他才能在某個島上釣魚。可是我們還在繼續購買美國國債,要知道美國去年的軍費開支是6120億美元,而我們所持有的美國國債是1.2萬億美元,我們光借給美國人的錢,就足夠他養兩年軍隊+軍火商。
100多年前,滿清政府同列強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滿清賠給日本人2億兩白銀,這點錢相當於日本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的6.4倍,日本人拿到錢立馬去擴充軍備,這直接導致了此後的日本屢次侵華(因為日本人覺得中國錢多人傻)。咱們現在購買美國國債支持美國的軍備,我看不出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要說有差別的話,其實也是有的,那就是清政府內心並不願意給錢,但是咱們現在是真心實意的想要買美國國債,還有一群磚家叫獸論證說:用咱們的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是最穩妥的投資方式。所以中國的對外政策其實比清朝末年還不如。
以上這些事情咱們來簡化一下,我們發現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美國人開動印鈔機印美元,或者向全世界老百姓借美元。
第二步:美國人用印出來和借到手的美元向中國人換取真金白銀的寶貝。中國人不得不出口的原因是中國人沒錢,他們買不起自己生產的商品,所以只能賣給美國人。
第三步:中國人拿到美元之後問央行換人民幣,央行不得不印人民幣。
中國人有生產能力,但是沒錢,所以中國人只能將商品賣給有錢的美國人用,可是美國人的錢不是借來的就是自己印出來的,其實美國人根本沒錢。如果我們把以上三步再做一個簡化:乾脆將美國人這個因素去掉,那就變成:
第一步:央行印人民幣,平均發給老百姓。
第二步:有了錢的老百姓就能夠買下自己生產的商品。
有人說,如果央行發錢會造成通貨膨脹,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又是一位被經濟學家洗腦的可憐人。70年代的物價非常低,但你願意回到70年代嗎?中國的問題是有錢的人超有錢,而窮人則根本沒錢,只有一視同仁的發錢,才能消耗中國的過剩產能,至少肉在中國人的鍋里,而不是像現在這種一船一船的往美國運。只要肉在中國的鍋里,那麼中國的物價就會相對下降,都往美國運咱們才會通脹。
⑸ 中日韓外匯儲備庫對中國有何意義
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財富存住,在古代就是存黃金之類的,在現代就是換成本國的貨幣存銀行或買債券之類的。那一個國家怎麼存錢呢。貨幣是自己印的,如果有危機出現的時候,那自己的貨幣就不值錢,所以存錢要把自己的錢換成經濟比較好的國家的貨幣或他們的債券存在自己的家裡,如果本國有經濟危機,還可以拿來救急穩定本國貨幣。並且,也有戰略意義,買了外國的貨幣和債券,他們就是想對我們動粗也得先考慮一下我們大量拋售他們的貨幣和債券後果會如何。
現在是三個國家加上東盟把自家的部分錢都放在一起,統一管理,如果那家有難,從這里掏錢借給他們。因為東亞地區的經濟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互依賴的,如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國發生問題,會殃及其他國家。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們要為自己考慮,聯合抗擊可能出現的風險。
⑹ 戰爭對外匯儲備有什麼影響如果有一天,外匯儲備最多的兩個國家發生戰爭,對外匯儲備有什麼影響,求大神
持有外匯儲備抄最多的國家一定是別人的經濟殖民地,如果兩國持有的是同一個國家的外匯,這兩個國家打仗的可能性太小——老大不同意,小弟敢搞事?不過,拿打仗的事炒作一下,轉移一下國民注意力及國內矛盾,還是很有必要滴。老大更不會沒事干打小弟了,小弟這么乖,省吃儉用把家底搬空討好老大,老大會犯傻找事,自個找不痛快嗎?畢竟,老大撇開小弟自個當家,要處理多少矛盾、花多少精力啊,哪有這么著當甩手老大舒服。只要小弟對地盤的控制力不下降、小弟對老大的忠誠與尊敬不改變,老大頂多順著小弟的要求說幾句狠話,幫助小弟鞏固地位,以便更好地為老大效力。
⑺ 收集近十年(98-08)中國外匯儲備量的數據資料,並分析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原因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底,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余額再創新高,達81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3%。假如將中心政府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資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計算進來,我國外匯儲備便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中國外匯儲備及相關統計
年份
外匯儲備
貿易總額
貿易順差
利用外資1978
2
206
-11
1980
-13
381
-19
1985
26
696
-149
45
1986
21
739
-120
73
1987
29
827
-38
85
1988
34
1028
-78
102
1989
56
1117
-66
101
1990
111
1154
87
103
1991
217
1357
81
116
1992
194
1655
44
192
1993
212
1957
-122
390
1994
516
2366
54
432
1995
736
2809
167
481
1996
1050
2899
122
548
1997
1399
3252
404
644
1998
1450
3240
435
586
1999
1547
3606
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註:表中數據分別摘自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治理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一、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歷程
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收付的基礎。它的源頭主要有兩個:一是貿易順差;二是資本凈流入。因此,外匯儲備的多少,不僅反映了一國對外經濟交易活力與吸引力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借債與還債信用能力的強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國外匯儲備越多,一方面標志著該國對外出口競爭能力越強;另一方面則表明該國政治經濟形勢穩定,且外資爭相進入。反之亦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廣度與深度的不斷拓展,外匯儲備規模也隨之相應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縱觀改革開放25年來的歷程,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零儲備」時期
20世紀整個80年代,作為中國「改革」與「開放」的頭十年,它卻仍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框架的約束之內。當然,在這一階段,中國也正處在對外開放的「試驗」階段。當時,中國人還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國。因此,薄弱的「底子」再加上謹慎的「試驗」,我們仍然固守著計劃經濟下「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法則,尚無力跨越「雷池」。
1978——1989年的12年間,僅有1982年和1983年這兩年存在少量貿易順差,其他10個年份均為貿易赤字。但無論是順差抑或是赤字,從規模上看均很小,只有1985年和1988年這兩個年份的貿易赤字突破了100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各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只有區區幾百億美元。
同樣,在這一階段里,我國對外開放與引進外資的力度也不算大,規模較小。20世紀80年代,除1988年和1989年外,我國各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均只有幾十億美元。1978——1989年這12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總額僅為580億美元,尚不及1997年一年的額度。
正是由於外貿進出口及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均不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外匯儲備也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1978——1989年的12年間,除1989年為56億美元外,其餘各年的外匯儲備余額均未超過50億美元。
實際上,當一國對外開放有限,經濟對外依存度不高時,該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及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也不大。但總體來講,當時的中國不僅經濟貧窮,資金短缺,尤其是外匯資金短缺,而且國內物資供給奇缺,通貨膨脹壓力巨大,因此,當時的外貿出口能力較弱,外資流入也相對較少。這一階段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最艱難的時期。
第二階段:百億儲備時期
經過了80年代的謹慎探索與經驗總結後,90年代的中國開始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並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新時代。應該說,1990——1995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轉軌時期或過渡時期,也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階段,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也進一步熟悉了世界。在這一階段,盡管出現了1993——1995年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但由於新的宏觀調控機製得力、有效,最終卻是有驚無險,中國經濟改革順利地渡過了這一難關。
1990——199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1000億美元增長到接近3000億美元。從商品進出口差額來看,一改過去十餘年的貿易赤字狀況,6年中共有5年出現了貿易順差,除1995年順差167億美元外,盡管其餘各年順差規模不足百億美元,但它卻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重大信號。
在這一期間,我國開始加大外資引進力度,尤其是進一步拓寬了國際融資的渠道和空間,中國對外開放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實際利用外資年度總額從100億美元增至接近500億美元,而且其中90%以上的引入外資都是「直接投資」性質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引入外資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正是基於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形勢的明顯好轉,這一時期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從100億美元快速上升到7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快速而穩定的增長,標志著我國外匯儲備正在走出「短缺」的時代,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成為我們的一種自信和自豪。
第三階段:千億儲備時期
1996年底,中國經濟運行成功實現「軟著陸」,並順利進入「低物價、高增長」的通道。1997年上半年,國家抽樣調查的所有「主要商品」均出現了供過於求或供求平衡,據此判定,困擾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短缺經濟」終於宣告結束,買方市場新時代已然到來。這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躍上了一個新台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97年,中國經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災,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考驗,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貿易順差則呈跳躍式增長,並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這再次表明了中國經濟已然步入良性循環新時期,並具有了較強的抵禦外來風險和抗干擾能力。1998年在貿易總規模不變的條件下,我國繼續保有了第二個4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在隨後的6年中,雖然我國貿易順差每年一直保持在200——300多億美元之間,但其間我國貿易總規模則在不斷地放大:2000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1年突破5000億美元;2002年更是突破6000億美元;2003年又突破8000億美元;2004年則突破10000億美元大關。然而,2005年,不但貿易總額接近14000億美元,而且貿易順差第一次奇跡般地跨越了1000億美元的「絕對」大關。這又是一個質的新飛躍。
與此同時,我國在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方面,1997年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達644億美元。在之後的8年中,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一直保持在500——600多億美元之間,這是一組讓世界為之贊嘆的數據。500——600億美元的穩定規模,一方面表明中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優良;另一方面則表明中國引入外資不再是「飢不擇食」,當然,也不再是「多多益善」。
1996年底,我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標志著企業和居民有了更多持有外匯存款的機會。這一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7年則進一步增至1400億美元四周。2001年再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3年更是突破4000億美元;2004年跨越6000億美元;2005年又大步跨越了8000億美元。若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定能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並會遠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這樣龐大的規模、如此高速增長,是好是壞
二、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
在經濟國際化環境下,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外匯儲備都是必不可少而至關重要的。一般地,外匯儲備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或作用:
第一,外匯儲備可以抵補貿易赤字,並保持一國必要的、正常的進口能力。
第二,保有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借債與償債的信用擔保與物質保證。
第三,外匯儲備是一國政府幹預本國外匯市場、調節本幣匯率的有力武器。
第四,在國家經濟動盪或是遇上戰爭災難時,外匯儲備將是一國最後的戰略儲備。
因此,一國外匯儲備規模多大為好,或者說,它的適度規模應該是多大,關於這一問題的回答,顯然不是簡單地看一個數據就能了事的。
事實上,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評價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判標准。比方,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它們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因為這些國家的貨幣本身具有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因此,它們保有的外匯儲備相對較少。如美國和歐盟區各自保有的外匯儲備不過幾百億美元。但也有例外的。例如,日元是最主要的三種國際儲備貨幣之一,然而,日本目前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這又是何故呢?我想,不完全的理由至少包括:日本不僅國小、資源短缺,而且民族危機感重、不自信,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動機。
此外,在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確定上,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開放國家與非開放國家、大國與小國,在評判標准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960年美國教授特里芬提出:一國國際儲備對年進口額的比率以40%為宜。20%為底限,低於30%便要補充。這一觀點後為許多西方國家所接受,它們主張,一個國家外匯儲備一般應能滿足3——4個月進口付匯。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又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外匯儲備不能低於短期外債的規模,以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但一些國際金融組織更強調,一個國家外匯儲備的規模應該能起到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這顯然強調了「充足」的外匯儲備的重要意義。但由於各國實際國情的不同,在國際上尚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評判標准。
當然,從量上講,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應該有一個適度規模,因為外匯儲備是有成本的。這一成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外匯儲備資產必須具有足夠的「流動性」,以確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發揮。然而,足夠的流動性往往是要以較低的盈利性要求為代價的。其二,由於匯率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外匯儲備資產極易遭受匯率風險而導致無形的賬面損失。因此,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它應該有一個度:安全夠用但不浪費。
中國作為一個改革開放中的、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究竟應該是多大?我想,這是一個不便妄加揣測的重大戰略問題,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考慮和分析。
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的經濟大國,它需要更大的外匯儲備為之保駕護航。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經濟大國,但我們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1982年,中國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1986年GDP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1995年GDP突破5萬億元人民幣;2002年GDP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2004年,我國GDP接近16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經濟布滿活力的標志。但從人均GDP水平來看,按照2004年普查數據統計,我國GDP位於全球第6位,但人均GDP卻處於全球第107位,居倒數水平。
不容置疑,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與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將會擁有一個長足發展的巨大空間。然而,這一進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可能會碰到不少令我們無法預料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搞建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作後盾。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太小氣。
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機制,無形之中「誇大」了外匯儲備規模。
人民幣雖已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資本項目在我國仍被嚴格管制,這就意味著中國公民尚不能將本幣金融資產自由地「交易」為外幣金融資產。從投資角度講,我國居民只能投資國內市場的本幣金融資產,而不能自由投資國外金融資產。因此,我國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外匯資產相對較少,除涉外企業外,大量的外匯資產只能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進而成為外匯儲備資產。因此,資本嚴格管制下的「倒逼」機制,無形的誇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總規模。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第4季度末,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僅為1615.70億美元,其中,企業外匯存款與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體各佔一半。即便加上外匯儲備,我國外匯資產也不足1萬億美元,而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卻高達28.72萬億人民幣,其中,我國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相當低下。即便算上外匯儲備,我國整個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也仍不高。
每年五六百億美元的外資凈流入,再次「誇大」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的初始來源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來自經常項目;二是來自金融項目。一般地,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是實質性的、較為真實,它往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因此,它是外匯儲備最扎實的經濟基礎;而外資流入導致的外匯儲備增長則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非穩定性,因此,對應較大流量的外資流入,應有相當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對。
1996——2004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動力盡管是來自「雙順差」,即貿易項目順差和金融項目順差,但每年的外資凈流入總額卻一直保持在500——600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則小於它,一般各年僅為200——4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國外匯儲備增長中有相當部分主要來自外資凈流入,因此,如此「虛高」的外匯儲備,並不能支撐外匯儲備「過多」的結論。
世界仍不太平、祖國尚未統一,這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外匯儲備作後盾。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它必需滿足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的足夠需要。從世界格局來看,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中日關系在坎坷中停滯不前,台獨分子還在不斷滋事,民族極端主義與恐怖勢力仍然猖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提高警惕,並作好必要的戰略預備,包括外匯儲備戰略。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的主要風險是結構風險,而非總量風險
三、中國外匯儲備結構及其風險分析
外匯儲備結構也即外匯儲備資產的分布結構。其中,最主要的外匯儲備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幣種結構;二是期限結構。這也是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最大風險所在。
從幣種結構來看,假如外匯儲備資產過於單一地集中在某種「弱幣」上,則必然會導致過大的匯率風險,但「弱幣」貼水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利息收益。當然,實際收益是正還是負,則需要具體分析。
從期限結構來看,則主要是考慮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要求。由於外匯儲備是用於日常之需及不測之用,因此,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的期限結構必須首先滿足流動性需求,然後才是在兼顧安全性的基礎上滿足盈利性的需要。
外匯儲備存放地及存放結構一直是各國堅守的頂級機密。但從官方相關信息的大致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據此,我們可以作如下結論的風險分析:
風險之一: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不可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我們被迫將絕大部分的外匯資產高度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變成了外匯儲備性質。
可以設想,在本幣可完全自由兌換的國家,居民均可自由用匯對外進出口或是對外直接投資,或作證券投資,本幣與外幣之間可以自由轉換或交易,從而本國公民就能自由地持有本國或外國的金融資產。假如是這樣,該國公民的金融資產就會多樣化地分散在外幣化的金融資產上,也就不會過於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成為外匯儲備。
相反,由於人民幣目前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而在金融項目下尚不可自由兌換,因此,公民只能通過貨物及服務貿易,還有經常性轉移收付來獲得外匯,並持有外匯存款。除此之外,公民不能通過「投資」性質的金融交易來將本幣金融資產轉換為外幣金融資產。於是,公民的金融資產大多隻能是本幣資產,而不能化作外匯資產。這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名義上「過大」的真實原因之一。
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盡早地實現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下的可兌換,來分流或釋放外匯儲備「過大」的壓力或風險,讓居民能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將他們的資產合理而分散地擺布在所有本外幣金融資產上。這便是「藏匯於民」的道理。同時,這也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從而有效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小政府幹預匯市的成本與風險。
風險之二:龐大的外匯儲備過度集中於美元資產,這或許是被迫或不得已,但它絕對有害於匯率風險的規避。
美國是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一直占據60%以上的比例。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不斷放大,我國的「貿易美元」及「貿易順差美元」不斷增大;同時,90年代中期以來,為抑制人民幣對美元持續的升值壓力,在以美元作為干預貨幣的匯率調控機制下,我國官方不斷吸入美元——增大美元儲備。如此一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例定會上升,因此,有人估計目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也許超過了80%的比例。
無論是何種理由,「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顯然是危險的。從長期趨勢觀察,美元的確屬「弱幣」范疇。從美元兌日元匯率來看,美元是長期貶值的。20世紀80年代初,美元兌日元匯率為240左右,但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比價最低曾跌至80四周。從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來看,美元也正在呈貶值狀。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8.7左右,如今已跌至8.0四周,美元應還有下跌空間。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單一,且過度集中於「弱幣」——美元。假設美元長期貶值,必然會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巨大賬面損失,其結果必將使我國貨幣政策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假如為了改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而大量拋售美元,則必然會對周邊國家產生示範效應,並導致國際匯市恐慌,美元匯率暴跌。另一方面,假如不改變現有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拋售美元,則又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從而刺激外匯儲備更快增長。為了減輕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央行必須通過回籠現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但這恰恰又會拉動本幣升值;反過來,為了降低升值壓力,央行假如增加貨幣供給或者降低利率,這會使本來就因外匯儲備而極為寬松的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如此看來,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迫在眉睫。美元減持後,我們應當避免重蹈覆轍,在增持歐元及其他幣種資產的同時,甚至還可以增持黃金儲備或石油戰略儲備等。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將是一個漸漸的過程。這個過程雖不能急,但必須行動起來。
風險之三: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存放地及投資期結構過於集中,可能會存在政治風險與信用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但高度集中於美元,而且美元資產又主要集中在美國。從投資品種和投資期限來看,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既有相當部分存入了美國商業銀行,也有較大部分購買了美國各類債券,包括美國國庫券、美國財政部中長期債券、聯邦政府機構債券以及美國公司債券等,此外,應該還包括少量境外美元資產。
美國一向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由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以及敏感的台海問題,美國始終保持著與中國交往的距離,並將台灣問題視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時不時為難中國。在這一點上,我們尤其要提高警惕,盡可能規避外匯儲備存放地的政治風險。
當然,在投資期限結構上,我們也要盡可能分散風險。一般地,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結構應在不同時期有所區別。比方,在國際環境動盪時期,外匯儲備應多置放於銀行存款及變現程度高的短期證券上;在和平穩定時期,外匯儲備可以多一些放置於中長期品種上。
中新網11月17日電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報告稱,近三十年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30年,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邁上新的台階。1979年我國FDI總量只有8萬美元,1980年為0.57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60倍;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07.15億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長了近11倍;2007年我國的FDI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754.2億美元,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6位,占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
報告稱,3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源於聯合國資料庫),只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中國台灣省的39.5%;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到16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9-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共增加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億美元,年均增加1947億美元。
央行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8088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124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和。
從世界銀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來看,排在第57位的是越南,其GDP是712億美元,排在末位即第180位的是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其GDP是8700萬美元。如果將從第57位的越南一直到第180位的吉里巴斯這124個國家的GDP加起來,總和是1759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這124個國家GDP的總和。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樓主,我也不是很懂這個,分數並不重要,希望能有所幫助
祝一切順利!
⑻ 中國的外匯儲備為什麼在全球范圍看如此之高
1、貨幣交換
貨幣交換現在大家都在搞。中國除了中國銀行是美元結算行外,就沒有美元結算行了。其他的都是其他幣種的結算行,也就是說,大量的跨國貿易,已經和美元脫鉤了。
現在很多國家搞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就是要脫離美元,連英國也在搞。美元的國際結算市場已近被其他貨幣瓜分掉了30%以上,其中就有人民幣的很大功勞,美國現在財政失控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萎靡,也是美元國際結算地位的全面倒退導致的。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在和很多貨幣進行交換,其中包括歐元、英鎊、日元,甚至是韓元、澳元等等,人民銀行已經指定了國內很多銀行作為各種外幣的結算行,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挑唆東海、南海沖突的原因,更是美國挑唆台灣學生鬧事、挑唆港燦鬧事的原因。
2、美元地位
原先,大家都是用美元結算,那麼國際結算使用美元成本低,即使資本迴流到美國,生產成本高,最終企業也是有競爭力的。現在不一樣了,資本很難迴流到美國(它是有趨利性的,不讓它賺錢是不行的)。美國實體產業鏈條早已斷鏈,重建需要巨大成本,不如放到外邊賺錢。同時,美元結算市場開始萎縮,靠這個賺的錢在大量減少。
3、外債和外匯儲備
中國在美國的外債,就像顆巨大的金融原子彈。這部分外債,並不像很多市民想像的,就是實在的錢,那是一種國家信用權利,這個東西即使不放到美國,放到國內那就是個空,是個零。打個比方,一個商人有1億單位貨幣,他的市場上有10000單位的商品,如果他把這些貨幣投入自己的市場,就是10000單位貨幣購買1單位商品;後來這個商人發現隔壁市場還有商品,就拿了5000萬到隔壁市場,而自己市場的商品還是10000單位,只不過變成了5000單位貨幣購買1單位商品,自己市場產品整個價值沒變,價格變低了,到隔壁市場的5000萬其實就是去賺外撈去了。
其實美國使用美元國際結算的地位來賺錢,也是這么個思路,只不過他沒想到人民幣能夠用這個手段用他的思路來賺錢。而這部分外債放到中國基本就是廢紙,放到美國,美國卻需要幫忙賺錢。
所以,美國希望中國的外債緩慢撤出,不能急著撤出,也不能不撤出,要緩慢的、穩妥的慢慢撤出,急了、美國國家信用度會受巨大打擊、不撤,美國得繼續給中國打工。
於是,國內出現了「中國有多少多少外債在美國」、「放到美國的外債就是賣國」、「還不如拿回來改善民生」、「還不如拿回來辦教育醫療」等等2B言論,真正小老百姓,誰知道中國在美國放了多少外債,連很多金融行業的大佬都不知道有多少,而這些信息又會是誰放出來的?它放出消息的目的是什麼?不言自明。真正所謂拿回來了,僅有一個結果,就是物價漲了,因為具有價值的實物商品、服務商品都沒增加,僅僅是貨幣單位增加了。
外匯儲備作為對沖的工具,一樣需要理解,如果拿外匯儲備放到國內市場,一樣改變不了什麼,徒增物價。人民銀行有個存款准備金制度,僅僅是做銀行風險防範么?不那麼簡單,本質上和這個是有關系的。 這部分就是人民銀行發行的錢,作為進入中國市場外匯的對等,不放到市場上沖擊物價,只放到大池子里做對沖。
中國政府高明的手段就是,我發行的貨幣單位、在國內流通和作為貨幣工具壓根不搭嘎,雖然都叫人民幣(能看明白的咱們握握手)。不知道這段解釋幾個人能看懂。得理解,否則看不懂。
4、匯率
另外還有個現象,為什麼美元堅挺的時候,人民幣要和美元綁定,而出現美元衰退的時候,人民幣及時的、准確的與其脫鉤,對這一點,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運用了一系列謀略。大家可以看看2009年到2010年國際金融發生了什麼,就能明白了。都在喊人民幣要自由兌換,其實不是「都」在喊,就是美國在喊,嘴上在喊人民幣自由兌換,其實是希望美元控制人民幣匯率(當初美元堅挺,人民幣匯率綁死美元的時候,美國天天罵,現在脫鉤了,美國悔的腸子都青了)。其他國家都希望再出現一個穩定的貨幣作為美元的備份,防風險的手段。寄希望於日元,日元被美國搞死了;寄希望於歐元,歐元又被美國搞死了。
現在就剩人民幣了,美國又想把人民幣搞死,結果人民幣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外匯儲備制度,又不能自由兌換,永遠也搞不死。
5、美國用下三濫的手段
各種手段用完後,無效,美國便開始使用下三濫手段,好多人都認為這是陰謀論,其實縱觀美國歷史,它一直都是這么個做事風格,現在還算收斂的呢。挑唆周邊宵小跟中國鬧,可俗話說的好「鬧哪樣」,國際上作為風險備份的貨幣就剩人民幣了,誰吃飽撐的跟自己錢袋子過不去,越南現在這個下場,讓其他東南亞國家更堅信不能脫離中國,這就是為什麼東盟開始分裂的原因,用俗話說就是「你跟老闆鬧,非得拉上我?當我傻逼嘛」。
當然,有些國家出現一些SB領導,其實他們並不SB,而是想通過鬧一鬧,提高自己最後參與人民幣結算市場的籌碼(當然這個需要一定智商去理解),當然,越南政府一下鬧過了,過頭了,發現美國攪合的太深了,想往回收,收不回來了。經濟就要垮了。越南垮的越厲害,東盟跟中國越鐵心。這就是中國為什麼一定要撤資,而且毫無返回的想法,這就是殺雞儆猴。儆完猴後,再投資越南也來得及。
6、變化
幾十年前,基於政治、技術的原因,國際間結算困難,手段單一,而現在已經沒有任何技術障礙,政治障礙變成了政治動力,美國對自己主權貨幣匯率的濫用,導致其最鐵的小弟英國都不願意使用美元結算了,開始和中國、俄羅斯做貨幣交換了。這就是為什麼倫敦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原因。
很多國家都把人民幣做為避風港,現在一些國家和中國貨幣交換,很多人都以為是那些反美的國家,其實不是,不僅反美的國家做,那些美國的小弟也在做。上月中旬,英國和中國簽署20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看著數不多,這是個試水,因為美國畢竟掐著他的市場和政治。如果這個協議開始實施,美國真的該瘋了。這是最後的小弟了,他開啟了G7與中國貨幣互換的先河。其實這么說也不對,2002年中日就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只不過那個是象徵性的,現在中國不帶日本玩了。法國也和中國眉來眼去,去年就說要簽,一直被美國壓著,英國簽了,估計德國、法國肯定也迅速跟進,老大帝國嘛,不能落後,他們一直在和英國爭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這次英國領先了,這樣歐元區就突破了。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說白了就是挑逗著這些G7國家跟我們貨幣互換,就像拿根骨頭斗一群狗。
最後說黃金------那也就是個工業原料而已。作為貨幣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極端情況下也就是用於交換,他的作用已經不會高於國家信譽了,再出現動盪的時候,產業比黃金更重要。
最後總結一下,這么些年來,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不僅僅和人民的勤勞有關,與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的決策也有很大關系,中國政府有傳統的延續性,這就比所謂的冥主國家短期性政府好很多,制定策略有長遠眼光,而且領導人輪換了,政策也延續。
摘自網路,非原創。
供參考。
⑼ 1992-1993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哪裡能查到是多少急啊!
1992-1993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是1元=12.465日元,1元=111.89日元。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
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資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日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是不斷變化的,若兌換,要以當前的實時匯率為准。
(9)中日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以單位數量的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數量來表示,稱為外匯匯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即用人民幣表示某種外幣的價格,其公式為100單位外幣=x¥。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時,外匯匯率上升,外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即用人民幣表示的外幣價格上漲,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
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外幣相對於人民幣貶值,而人民幣升值,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綜上所述,如果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下降,而外匯匯率則會上升;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幣貶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上升,而外匯匯率相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