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印匯率制度比較博士論文
這個是經濟類論文,985博士畢業需要南核。字元數在1.2w,查重5%以下。就可以找核心的期刊去投稿了,審稿期一般是1-3個月,耐心等待編輯部回復即可
2. 目前中國與印度經濟增長的比較
(一)中國經濟(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按照「漸進式」的方式,逐步放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同時,農村鄉村工業得到全面的發展;城市工商企業的改革由「承包經營」到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與建設,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的發展,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初步建立完成,現在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但中國的城鎮化卻落後於工業化。目前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0%多。
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年均增長率近10%,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二,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外匯儲備超過30000億美元。
近10多年來,由於政府主導投資,房地產和基建過度投入,雖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礎設施,但產能過剩,環境退化嚴重,貨幣過量投放,政府債務增加;國有企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壟斷經營的狀況,效率低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乏力,致使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與GDP規模不相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全面升級和綠色轉型。
(二)印度經濟(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收。這些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戶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三)中印經濟績效比較
中印經濟比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二是經濟發展。
第一,經濟增長(GDP)。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80年中國GDP(current US$)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國GDP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經濟發展。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用「人類發展指數」來反映。「人類發展指數」主要包括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人類發展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類發展指數平均為0.702,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08;中國人類發展指數0.719,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20 ,高於平均水平;印度人類發展指數0.586,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 0.032。顯然,中國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組」,印度屬於「中人類發展指數組」。也就是說,1980年中國的GDP只相當於印度GDP的99.90%,中國的人均GDP只相當於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從1981年開始,中國GDP超過印度,10年後的1991年,中國人均GDP才開始超過印度。進入21世紀,中國GDP大幅度超過印度。但中國GDP超速增長,其質量是不高的。中國1990年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9.56萬億,21年翻了58.53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貨幣的超額投放,使房地產價格成倍翻漲,由此刺激房地產與基建瘋狂建設,當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長。
第三,經濟結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中提供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計算)和各產業所佔比重進行估算,2012年GDP中,農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5.9%,中國為10.1%,印度為17%;工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30.5%,中國為45.3%,印度為18%;服務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63.6%,中國為44.6%,印度為65%。顯然,兩國農業比重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的服務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3. 中印對外貿易
中印確定重啟邊境貿易古道的具體時段
新華網拉薩6月19日電(記者馮雷 李建敏)中國和印度將於7月6日重新開放連接西藏和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恢復兩國中斷40多年的邊境貿易。
中印兩國官員18日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舉行會談,會後簽署的會談紀要公布了重啟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的時間。
根據會談紀要,此次重新開放的乃堆拉山口還屬臨時邊貿市場,即位於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山路上的洞青崗臨時邊貿市場,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間的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
「兩國邊境貿易的發展將成為改變邊境地區經濟封閉狀態、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並帶動交通、建築、服務等產業的發展,為兩國實現連接南亞貿易大通道的構想創造條件。」西藏自治區主管商務工作的副主席郝鵬說。
「通過雙方邊境貿易合作,將實現以貿易帶動兩國政治外交關系的穩定和發展,改善雙邊的貿易環境、疏通貿易渠道。這是中印兩國政治外交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兩國邊境地區人民的需要。」他說。
參加會談的印度代表團團長、印度商工部輔秘克里斯緹·費爾南德斯表示:「乃堆拉山口貿易通道和邊貿市場的恢復是一件偉大的歷史事件,它揭開了印中經貿關系的新篇章。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擴大雙邊貿易,而且有助於兩個偉大國家之間建立更加良好的雙邊關系。」
乃堆拉山口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交界處,海拔4545米,距拉薩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爾各答約550公里,曾是中印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
20世紀初,這里的年交易額最高時達到上億銀元,占當時中印邊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但自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後,兩國相繼撤銷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等機構,乃堆拉山口由軍隊把守,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將會對構建中國通向印度及南亞陸路大通道,擴大中印邊境貿易,造福兩國人民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亞東口岸雖未正式恢復開放,但邊民互市貿易近年趨於活躍。亞東縣政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每年到亞東經商的邊民達5000多人次,民間互市貿易額達360多萬元。2004年,中印兩國簽署了經由乃堆拉山口進行邊境貿易的備忘錄;2005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了西藏在亞東縣建設邊貿市場的總體方案,亞東口岸恢復開放的事宜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郝鵬說,亞東邊貿市場的開放,將大大促進中印貿易發展。從印度進口鐵礦石、農畜產品可通過這個便捷的陸路通道,中國的羊絨、家電、中葯材也有望通過這個口岸進入印度市場。
「去年西藏進出口總額才兩億美元,中印亞東邊貿開通後,即使中印貿易額的10%通過這個山口,西藏的外貿額也會增加十幾億美元,這對西藏的帶動太大了。」他說。
目前中印貿易大部分通過海運,而西藏的外貿絕大部分經由天津港,兩地相距數千公里。「由於青藏鐵路即將於7月1日通車運行,因而一旦走乃堆拉山口,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里,這將有利於促進從中國西藏和內地通往南亞陸路大通道的形成。」郝鵬說。
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印貿易額去年達187.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7.5%,預計今年將會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
4. 中印雙方嚴重對峙 印度外匯行業真比中國差嗎
第一,中國和印度沒有嚴重對峙,象朗洞那樣的對峙,只能算了小規模沖突。
第二,印度的外匯儲備(4200億美元)和外貿總額(6200億美元)可能只相當於中國的零頭(中國分別為3.125萬億美元4.105萬億美元)。我不知道你所指的所外匯行業是指什麼,印度不管那方面都和中國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5. 中印兩國國內各方面情況比較
二 資金 中國和印度一樣窮,不過中國早期用土地等要素作為合作條件,開合作公司算是自己解決資金的一個方法,同時中國的經濟命脈主要掌握在國有資產手中,中國通過各種債券,貸款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定時期我們的一些銀行在包括一些隱性負債的情況下到了「技術性破產的」程度國家的貨幣貶值速度也有過劇烈的時候,但是最終給中國帶來的是能夠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優質基礎設施。也帶來了產業集群優勢 印度的土地本身就不是國家的,他要做製造業單純依靠外資就困難重重,印度的政府效率也很難向中國這樣在一定時期內全國都在大規模招商引資,何況在地方他還有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印度的國家有資本沒有中國這樣的規模自然也很難提供大量的基建能力。 三 技術 中印技術都相對西方落後,不過中國的工業基礎畢竟培育了一批人才,中國擁有消化這些技術的能力,或者說潛力,而印度相對「一窮二白」,在識字率,教育水平上中國也相對印度較好。 四 社會結構 中國的社會結構畢竟是工業化的社會結構,盡管有計劃經濟的過死制度需要改革,但是工業化的性質是在得,印度就多了,大城市的工業社會氣氛濃厚,可在其他地區,封建勢力依然存在,這些封建勢力作為工業化的天然阻力自然影響印度的工業化進程。 於是中國成了世界製造中心,而印度在面對製造業轉移時陷入了一個怪圈,即謀求工業發展需要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必然觸動地主階級利益,導致社會不穩定,而社會不穩定同樣會讓印度喪失世界產業轉移機會。結果是製造業在印度走不通,所以印度要想達到工業化得找別的路子。 首先,工業化的發展要集中在工業化社會,也就是印度的大城市,其次土地因素限制要求這種產業對土地的需求較少,同樣由於基建的限制,最好能耗不高,那麼對於印度只有三產而且還是外包式服務業是印度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利用印度的英語優勢,向世界辦公室的方向發展,印度人也算勤勞智慧,把這個產業做成了「正向循環」,於是一個「神話」的印度三產 也就在一片工業荒涼之上拔地而起了。 印度現在面臨的問題 1 糧食 人口增長,城市化建設,耕地減少,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印度糧食減產,缺口增大,今年全球糧食減產。糧食危機以及印度大量的赤貧者將是重大的危機。 2 資源 尤其是能源,印度的房地產,工業運行,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為基礎,如果石油暴漲,而印度缺乏足夠的支付手段購買的話,對印度經濟將造成重大打擊。 3 泡沫 印度的經常性賬目赤字 主要靠投資資金彌補逆差,一旦出現熱錢涌退,印度的少量外匯能否支撐,是個很大的問題,而一旦對外支付出現困難,房地產 工業 大量的壞賬將打擊印度金融業 4 世界經濟 印度的三產 幾乎都拴在外國產業鏈上,一但出現世界經濟衰退,比然影響印度的國內經濟,印度的產業得不到本國市場的支持是印度最大的硬傷,而國內經濟的衰退,對於購房者而言,自然會出現「次貸」危機,印度的銀行業又將面對考驗, 5 印度內部的分離勢力, 在印度經濟崩潰社會動盪時,是否再次出現印度分裂 , 6 印度的制度 印度內部的社會制度,多種制度並存 ,導致的結果是,一旦出現危機,中產根本無法顧及 大量的赤貧 難以 全民共渡難關,結果就是動盪加劇 那麼一旦新德里泡沫破滅,印度出現金融危機,對外支付困難,在糧食,石油 多重作用下,內有經濟蕭條,赤貧者暴動,分離勢力,印度很難幸運的像日本一樣 只是 十年停滯,更可能的是像 菲律賓 印尼一樣 陷入動盪。 印度沒救了?1 印度還有 1萬噸 的黃金儲備,這些最後支付手段是印度的救命稻草,也是最後的經濟保護網,2 外援 , 印度的需求 一個是糧食 一個是錢, 泡沫破滅後大規模的通縮需要資金來周轉 , 所以 印度去找了美國,美國本身次債纏身,哪裡有錢,糧食是美國的世紀戰略,哪能為了印度而放棄,所以印度沒要到,美國安撫印度 給了個 核能源合作,算是對印度大國地位的支持, 這個哪成 ,印度去要燒餅,美國給了個勛章,說只要跟著我干就給你榮譽,印度當然不同意,所以來找中俄談了。
6. 請比較下中印的經濟模式
中國與印度所在的亞洲曾經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到19世紀,隨著西方對印度的殖民、對中國的殖民滲透,中國與印度及亞洲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地區,而且大部分貧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國與印度。 日本於1950 年代走出亞洲經濟復興第一步。這是因為中國與印度在爭得民族獨立與解放之後,出於對西方國家的「敵意」而選擇了被事實證明是缺乏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果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增長。 中國在1979年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經濟奇跡。印度也在1992年開始了向市場經濟轉型,之後10多年裡,發生了在印度歷史從來沒有過的經濟增長。 中國與印度的崛起為解決世界性的貧困問題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經濟增長才能有效地減少和消滅貧困,即財富的創造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性因素,而分配至多隻能解決公平問題,絕對不能解決貧困問題。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大致 4億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印度在剛開始改革時,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36%,改革僅 8 年,其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有助於減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貧困,但西方國家的崛起則製造了世界性的貧困。在西方國家崛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發生在其國內的階級分化與收入分配對於資本的過度傾斜,及由此而產生的貧困,而且還看到由西方國家的殖民活動與帝國主義戰爭造成的世界性貧困增長,從而使整個世界日益被分化為發達的工業化富國與不發達的發展中窮國。或許有人認為美洲是例外,但是在美洲發生的現象與其說是殖民還不如說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方學者的很多著作中,也從不把美洲作為西方的殖民地看待,他們稱美洲為西方的衍生國家。 正是有了這種本質上區別,所以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從開始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奪性,並將對控制世界人口增長做出更積極的貢獻。也表明各國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及文化遺產可以不盡相同,但是實現經濟增長、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和現代社會的必經之路則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可以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它們都是 「人口年輕」國家,可以為世界帶來巨大的「人口紅利」;它們擁有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可以讓世界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而不通貨膨脹;從長期來看,它們將為世界創造一個規模空前巨大的新興市場。 中國和印度為何會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印度是以私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這種根本制度上的差異導致了它們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所有制改革,這項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始自農村,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迅速地在整個經濟領域中推行,成功地奠定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制度基礎。 印度在改革前就存在數量眾多的私人企業,因此其通向市場化的道路就是放鬆政府管制、大力推進經濟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印度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減少貿易限制,1992年開始真正的自由化改革。1991年印度的平均關稅為83%,到1998年降低了30%以上。從1992年改革開放至今,印度的 GDP翻了一番多,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 中國和印度對外開放的模式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別。中國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導向和引進外資,印度則採取了對外投資與自由貿易的方式。這是因為兩國面臨完全不同的初始條件。 中國的初始條件有:勞動幾乎無限可供給、內需嚴重不足、企業和企業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國內儲蓄有效地轉化成為生產性的資本來增加國民財富和居民收入。這決定了中國只能採取出口導向和大規模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模式。 印度的初始條件有:比中國更好的企業制度和金融體系、勞動力素質不高(文盲率40%以上)、基礎設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只能選擇對外投資和自由貿易。由於印度政府在對外開放方面的不作為,決定了印度製造業難以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中國和印度都處在國際分工的底端,區別在於中國處在國際製造業分工的底端,印度處在國際軟體業分工的底端。世界銀行2005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表明,在構成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各種制約因素中,名列首位的並不是制度、技術和金融體制等軟性因素,恰好是人們通常都認為並不重要的基礎設施,這點中國優於印度。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不同,中國沿著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1990年時,中國農業佔GDP的比重為27%、工業(包括製造業和採掘業等)佔GDP的比重為42%、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33%、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31%。到2003年,這些數據變化為15%、52%、39%和33%,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5%、12.3%、11.7%和8.8%。 印度則部分地採取直接從農業生產國轉向以服務為基礎的道路。 1990年時,其農業佔GDP的比重為31%、工業佔GDP的比重為28%、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17%、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1%。 2003年的產出結構相應地變化為22%、27%、16%和51%,其各大產業部門的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2.7%、6.0%、6.5%和7.9%。 導致中印兩國增長模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有: 投資環境決定了中國要比印度更適合發展製造業。中國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因為中國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源於商品和服務稅,支出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印度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所得稅、利得稅、資本收益稅和國際貿易稅,支出主要用於國內外債務利息的支付,大致要佔到其支出總額的30%左右(2003年)。另外兩國地方政府的行為也大不相同。 中國的總體商業環境比印度好。在中國創辦企業需41天,印度要花89天。中國財產登記注冊要32天,印度要67天。中國處理破產企業所需時間平均為2.4年,印度則需10年。 中國的勞動力總體素質優於印度。2003年中國小學教育的總入學率116%、中學67%、高等教育13%,印度分別為99%、50%、11%。中國2002年成人的識字率男性為 95%、女性為 87%,青年識字率男性和女性均為 99%,印度的數據為 68%、45%,以及80%和65%。正是這種差異使中國適合發展製造業,印度則選擇了服務業。
記得採納啊
7.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現對比兩國經濟狀況,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 1 各自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數據和比較 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年期間國內總儲蓄佔GDP的比例為42.5%, 國內總投資占 GDP的比例是36.6%,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9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達3307 億美元, 印度為 1846億美元。19 98年中國國內投資佔世界比重為17.59%,印度僅佔5.74%。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 4%,印度為0.71%,而 1998年中國上升到0 .840/o,印度則降至0.38%。1975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占 1.74%,1998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 8.9%,投資率為67.4%,印度分別為22. 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 2 生活水平的比較 7月31日亞洲開發銀行公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比較方案: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初步報告》,以人均「家庭實際最終消費」(afch)數據比較亞太地區23個經濟體人民的經濟福址與生活水平。香港、台灣、新加坡分列前三名,尼泊爾、孟加拉、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分列倒數一至五名,印度和蒙古與人均gdp超出其一倍的中國,榮列倒數第六、七、八名。而人均gdp低於中國的不丹、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其人民的經濟福址,平均生活水平均高於中國。 3 各自政策優缺點 人力資源發展 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競爭,人們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001年中國總人口數量12.7億,印度為10.3億。199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數(15--64歲)佔世界比重為22.4%,印度佔16.2%。我國人力資源比印度更具有競爭優勢。下面主要從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來比較兩國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技能與知識的提高依靠教育,以下根據世界銀行《人力資源發展報告》從 4個方面指標來衡量兩國教育水平。(1)教育費用。1995-1997年公共教育費用佔GDP 的比例中國為2.3%,印度3.2%,印度高於中國;公共教育費用占政府費用比例中國為12.2%,印度11.6%,我國略高。(2)教育比例。1994 —1997年學前教育, 小學中學占總教育比例中國69.6%,印度96%。(3)平均受教育年數。1999年中國 15 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7.11年,印度為5.06年。(4)識字率。1998 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分別為82.8%、97.2%,印度相應為55.7%、70.9%。 健康衛生狀況關繫到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從7個方面數據進行比對。(1)健康費用。1990--1998年健康方面公共費用佔GOP的比例中國2.3%,印度僅0.6%。(2)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1990-1996 年中國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分別為9 0%、21%,印度各為81%、16%,兩國衛生條件欠佳。(3)嬰兒死亡率。1998年中國每千人嬰兒死亡率為31,印度卻達70。(4)預期壽命。中國70.1歲,印度62.9歲。(5) 營養狀況。 1997 年每人每天攝入熱量與攝取蛋白質中國分別為 2897卡、78克,印度相應為2496卡、59克。(6)擁有醫生數。1992-1995年中國每10 萬人擁有醫生數115個,印度只有48個,中國比印度高2.3倍。(7)疾病情況。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暑(UNAIDS)《2002巴塞羅那報告》,2001 年中國成人感染 HIV / AIDS人數為85萬人,印度競達580萬人;成人患流行病比例中國0.1%,印度0.8%。 中國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明顯好於印度,說明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中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4 展望兩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與印度都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經濟體系,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 48.7%、52.9%, 印度各占 29.S%、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1990-2000年期間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 1%、13.5%、9%,印度相應為3%、6.7%、8%,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世界農業增長與工業增長的貢獻十分顯著。
8. 深度專題《中印對比系列三:印度對哪些大宗商品潛
印度對多項大宗商品的消費量排名已經在全球前列,是第二大黃金消費國(僅次於中國),第三大粗鋼產國(僅次於中日)、第三大原油消費和進口國(僅次於美中),第三大煤炭消費國(僅次於中美),還是最大的白糖消費國、棉花生產國、食用油進口國。考慮到被其龐大的人口分母稀釋後,人均消費量還很小,未來的上升空間很大。其絕對體量相對中國而言還比較單薄,不能盲目樂觀認為印度需求短期內能拉動大宗反轉,但五到十年間印度市場必將成為重要影響變數。
9. 中印國力對比要求詳細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