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亞洲外匯儲備基金

亞洲外匯儲備基金

發布時間:2021-10-04 01:40:10

A. 亞洲債券基金的亞洲債券基金的金融影響

拓寬融資渠道,增強區域流動性
東亞多年來推行的一直是「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因此該地區積聚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如果區內政府或中央銀行將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投資於區內債券,尤其是長期債券,則可以增加區內的流動性。
亞洲各國的金融結構是明顯的「基於銀行」特徵,它們普遍依賴銀行間接融資和外部融資來支持經濟增長。銀行在企業融資中佔有的重要地位,這種儲備結構使東亞承受了幾個方面的風險:東道國支付較高收益率吸收的外資大部分以低收益美國政府債券的形式迴流,要承擔利差損失。而且,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以儲備資產形式迴流發達國家,還形成了一條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相互作用的通道,通過自我強化機制加劇了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ABF方案為亞洲外匯儲備投資於新興市場提供了渠道,也將有助於各國合作投資於新的債券品種,從而推動亞洲地區儲備多樣化。同時,外匯儲備資產分散化程度的提高,有助於防範外匯儲備的資產集中性風險。?
改變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
降低金融脆弱性
東亞的金融體系是「基於銀行」的體系,與更加依賴證券融資的「基於市場」(market-based)的金融體系相比,期限錯配(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融資)是其重要特徵之一,這不僅導致銀行部門風險積累而成為危機爆發的源頭之一,而且由於銀行資產絕大多數是相對缺乏流動性的貸款,一旦銀行要在二級市場變現上述資產,處於信息劣勢的買主必定要索取價格折扣,以彌補其信息不對稱所隱含的潛在風險,從而導致銀行部門在危機來臨時極為脆弱。債券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改變這種期限的錯配。?
改變信貸的貨幣錯配
防範金融風險
東亞「基於銀行」的金融體系面臨的另一個潛在風險是「貨幣錯配」,即大量的外債以本幣形式貸出,為房地產等沒有外匯收入的項目進行融資。實際上,在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不能用於國際借貸(外國銀行或其他機構不能用該貨幣提供貸款),甚至在本國市場上,也不能用本幣進行長期借貸。許多金融機構、企業集團借入巨額外債(主要是美元債務),而該區域內的資產基本上是國內的本幣資產。金融市場的這種不完全性,導致了貨幣錯配的出現。
ABF的目的之一,正是試圖立足於扶持本地區債券市場的發展,發展直接融資,緩解銀行體系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項目融資的期限不匹配及以外幣借款支持本地項目融資的幣種不匹配所帶來的風險。?
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優化地區金融結構
亞洲金融危機使一些危機國意識到,要解決「期限錯配」、「貨幣錯配」問題,就需要深化本國、本區域金融體系改革,更多地通過本國、本區域金融體系為經濟增長提供融資。如果存在一個發達的債券市場,亞洲的企業就可以轉向該市場通過發債來滿足長期的投資需求,相應地降低銀行借短貸長的壓力,降低資產負債的 「期限錯配」;同時,企業發行長期的公司債,減少銀行借短期外債的壓力,「貨幣錯配」也會減少,從而大大降低銀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為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提供新平台
ABF方案與各國現行體制比較吻合,資金規模不大,且啟動時只投資於信用級別較高、操作較容易的主權和准主權美元債,避開了相對棘手的本幣債券和公司債券,可操作性較強,因此很快得到相關各經濟體的認同。作為第一個投入實際運作的區域性債券市場合作機制,ABF在區域債券市場合作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未來各種可能的合作方案提供了一個基礎平台。
ABF1和ABF2的建立,有利於成員國加強在基礎設施與監管等方面的協調,能夠為跨境投資和分散風險提供便利。與此同時,ABF的實施可以促進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自由兌換進程,為亞洲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個重要的政策反饋機制,有助於及時調整或制定宏觀經濟政策。
引導國際投資者
幫助實現東亞金融穩定
1997-1998年金融危機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際投資者的短期頻繁流動,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亞洲的經濟體並不了解,或者說不了解各經濟體之間的差異。由於信息不對稱,這些國際投資者存在明顯的「恐慌群集症」(Panic Herding)。這種帶有恐慌性的頻繁進出導致了大量、盲目、混亂的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出現了恐慌群體效應以及趕潮流效應,加劇了危機的烈度。?
ABF試圖提倡加大本地區內融資,將東亞盈餘儲蓄直接轉化為區內投資,避免區內資金被海外基金利用對本地區進行投機。如果包括長期債券,就有助於克服短期負債在借款人面對負面攻擊帶來的流動性和系統風險時面臨的問題,增強區域內的金融穩定。?

B. 為什麼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較多

這個因為亞洲國家的外貿出超地位所致。像中國、日本年年出超,肯定會積累下大量外匯儲備;像中東國家的石油美元也是因為他們的出口大於進口所致。
當然,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使亞洲國家感受到了為了穩定自己個經貿穩定,需要大量外匯儲備。這是主動進行外匯儲備的原因。
這樣大量的外匯儲備當然會使國家的經濟調控手段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外匯儲備貶值和國內貨幣升值的雙重風險。比如現在中國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家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勢必發行同量的人民幣,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相對美元貶值,使我們外匯儲備大大縮水。

C. 為什麼說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是一個叫什麼索羅斯基金的啊

喬治·索羅斯是華爾街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索羅斯家族的資產管理公司就位於紐約最繁華的中央公園附近,這家成立於1973年的公司的核心就是"量子基金"(Quantum Endowment Fund),這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家對沖基金,主要投資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說具體點,就是從事市場投機。上世紀90年代是索羅斯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的最"紅火"的年代,該公司當時的資產已超過200億美元,而索羅斯本人也因為在此期間於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多次成功投機獲得了"國際金融炒家"的稱號。他的成功戰例有很多,例如1991年,索羅斯斷定柏林牆拆除後的德國馬克一定大幅升值,遂進行德國馬克投機,結果大獲全勝;1992年,他再次利用英國退出歐洲一攬子貨幣後英鎊走軟之際進行投機,結果又進帳10億美元……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很多亞洲國家的股市產生了大量的泡沫, 國家的債務結構嚴重失衡, 為很多國際投機基金所乘....

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財政部長塔隆宣布放棄執行了13年的固定匯率制, 一夜間,泰銖貶值20%;
7月11日, 菲律賓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菲律賓比索暴貶;
7月14日, 印尼政府面對不足200億美圓外匯和1000億美圓外債,宣布印尼盾失守;
8月8日, 馬來西亞政府在國際投機基金的強大攻勢下,放棄了捍衛馬幣吉林特的努力.
國際投機基金在擊潰當時號稱亞洲四小虎後,轉向亞洲「四小龍」
7月中旬新加坡股市匯市跌入深淵;
8月15日, 台灣地區在擁有830億美圓外匯儲備的情況下突然放手,使台幣跌破30兌1的心理大關(為政府避免損失, 採取逃避行為);
10月20日國際投機基金登陸香港,5天激戰,港圓守住. 但香港恆生指數跌破萬點大關,與兩個月前相比,港股總市值(4.3萬億港圓)跌去一半,損失2萬億港圓;
11月7日國際投機基金登陸韓國漢城.作為全球第十一大經濟實體的韓國僅僅堅持了10天,韓圓失守,跌幅達20%, 12月2日,韓國央行外匯儲備僅剩60億美圓,而此時外債高達1100億美圓, 其中一年到期的短期外債達800億美圓,20天內必須歸還的高達200億美圓. 當時韓國總統金泳三悲傷地說:'韓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了!' 12月3日, 簽署IMF援助協議, 被稱為'國恥日'.
以上就是97年亞洲經濟危機的主線歷程,之後亞洲金融風暴波及世界各地, 引起了全球性經濟衰退.....

國際投機基金的操作手段一般都為:
1:大量購入該國貨幣,在匯市大量拋售,迫使政府為維持本國匯率的穩定,動用美圓儲備接盤,外匯儲備耗盡,政府短期外債到期還本付息壓力增大,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
2:作空。 在作空的金融交易中,尤其是期貨(股指期貨,外匯保證金)交易中,通過金融杠桿的放大作用,以少量資金進行巨額交易。
3:中國之所以沒被波及,是因為當時中國政府沒有開放資本市場讓外資進入;中國也沒有大量的短期外債;且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基礎。
所以國際投機基金沒有可乘之機, 不過發生在香港的投機行為就是因為在港上市的大陸企業出的問題。

之所以要把97亞洲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歸罪於索羅斯基金是因為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投機基金總量竟達1000億美元之多。前文說過「索羅斯家族的資產管理公司就位於紐約最繁華的中央公園附近,這家成立於1973年的公司的核心就是"量子基金"(Quantum Endowment Fund),這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家對沖基金,主要投資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說具體點,就是從事市場投機。」...由此我們能了解索羅斯在國際金融界的影響力及號召力,而索羅斯資產管理公司只動用了9000萬美元,短短幾月時間盈利20億美元之多。輸贏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以上資料大多摘於中體論壇。

D. 目前世界各國外匯儲備排行

根據2006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

香港外匯儲備為1243億美元,內居全球第七容位。中國為7690億美元,僅次於第一位的日本8433億美元。
台灣至去年12月底外匯儲備為2533億美元,仍維持全球第三。
韓國以2104億美元緊追在後。有分析人士稱,亞洲各地區目前的外匯儲備持有量已大幅超過最佳水平,並可能引發經濟上的風險。

日本2005年11月底外匯儲備為8433億美元,中國2005年9月底為7690億美元,二者已日益接近。如將香港計算在內,則超過日本。

經濟復甦的俄羅斯及經濟增長率達兩位數的印度,至2005年底的外匯儲備分別為1740億美元及1372億美元,分居第五、第六名。

E. 全球外匯儲備排行榜

排行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截至日期

1 中國大陸 1,756,600 2008年月

2 日本 1,003,836 2008年4月

3 俄羅斯 548,100 2008年5月

4 印度 316,200 2008年5月

5 中國台灣 286,860 2008年3月

6 韓國 260,500 2008年4月

7 巴西 197,209 2008年5月

8 新加坡 177,629 2008年3月

9 香港 160,700 2008年3月

10 德國 143,942 2008年4月

12 法國 125,311 2008年2月

15 義大利 106,843 2008年2月

16 英國 99,956 2008年3月

23 美國 75,850 2008年3月

28 加拿大 43,057 2008年3月

F. 什麼是亞洲貨幣基金

亞洲貨幣基金組織(英語:China Monetary Fund,簡稱:CMF)是根據未來中國在北京簽訂的《亞洲貨幣基金協定》,計劃於2020年。其職責是監察亞洲地區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
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倡議,最初是在1997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達到頂峰時提出的 。但很快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的反對。但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改革中遭遇章程、配額、選舉權等困難,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得到了更大的發言權,使全球貨幣體系向著更加靈活分散的方向轉變。

G. 亞洲債券基金的儲備結構因素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所暴露出的金融體系脆弱性使東亞各經濟體認識到,擁有充裕儲備資產是抵禦外部沖擊的物質保證,而這種資產有賴於自身在平時的積累。金融危機消退後,亞洲各經濟體通過貿易盈餘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亞洲開發銀行在《2004年亞洲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截至2003年底,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從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時的4970億美元猛增到13000億美元。
儲備的大量增加,使央行具備了抵禦外部沖擊的充足資金能力,但儲備資產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投資價值卻難以有效發揮。因為對於亞洲各經濟體來說,其對長期投資資金的需求顯然超過發達國家,但巨額儲備資產非但沒有在這方面起到作用,反而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在此情況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債券市場結構向賣方(債券發行方)市場推移,導致長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線平緩化,債券投資收益逐步降低。另外,主要儲備貨幣美元的匯率持續走低,也增加了亞洲儲備資產的貶值風險。
在此背景下,亞洲地區在金融合作方面的重點逐漸轉向改善融資結構和儲備結構,而發展債券市場則顯然能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發展債券市場有助於擴展直接融資渠道,減輕銀行間接融資渠道的風險集中問題;另一方面,發展本地債券市場也為儲備資產投資開辟了新的渠道。因此,自2002年以來,在多個亞洲地區性論壇上,各經濟體紛紛提出了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方案與設想,如泰國的亞洲公債方案、日本的亞洲貨幣債券方案以及區域性擔保機構和評級機構設想、APEC的證券化和信用擔保市場發展倡議等。但這些構想大多不夠成熟,可操作性不強。而東盟及中日韓(「10+3」)提出的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sianBondMarket Initiative,ABMI),涉及到債券發行人、債券工具、基礎設施和中介機構等諸多領域,盡管已著手開展工作,但仍停留在研究、咨詢階段,並未對債券市場發展產生實質性作用。
相比之下,EMEAP提出的設立亞洲債券基金的倡議,是迄今從債券市場需求方(投資人)角度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最為重要且最具實際成效的一個方案。

H. 亞洲債券基金的亞洲債券基金的發展

通過ABF1的運作,EMEAP對亞洲債券基金的運作有了較好的了解,並在此方面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互信基礎。有鑒於此,從2004年開始,EMEAP開始擬定亞洲債券基金下一階段(ABF2)的結構、發起階段及形式,這其中包含諸多創造性的設計。 一是完善市場指數建設。通過發起ABF2,EMEAP為亞洲債券市場創建了一系列統一的地區市場債券指數,其中包括1個泛亞指數及8個成員市場指數,指數編制商為國際指數公司(IIC)。這些指數的形成,使亞洲及區外投資人投資亞洲債券市場有了重要的市場參考基準,有利於亞洲債券市場投資過程的標准化及透明化。
二是提供高效和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泛亞基金和各成員市場基金以被動式模式投資於EMEAP范圍內8個成員發行的本幣主權與准主權債券。主權債是指由中央政府發行的本幣債券,准主權債券分為亞主權債及其他主權債。亞主權債是由政府擔保的或政府控股的組織發行的債券,其他主權債是指由EMEAP8個成員中央政府發行的以非本幣計值、但屬於8種成員貨幣之列的債券。這些債券為區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分散化、高效和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
三是促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EMEAP中的若干成員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度相對較低,通過啟動ABF2,可以加快本地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逐漸消除在稅收、法律和監管等方面的不適當限制。
總的來看,亞洲債券基金具有漸進性、開放性及分階段的特點。從ABF1到ABF2,既是從投資EMEAP成員美元債券到本幣債券的擴展,也是從僅接受EMEAP投資到接受市場投資者的擴展。在此過程中,ABF不僅在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提供高效與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消除市場障礙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實質性作用,而且在促進儲備迴流、改善儲備資產結構及收益率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中國作為EMEAP的重要成員,一直致力參與ABF的設計、發起與投資。ABF在中國的實施,促進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泛亞基金是首家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境外基金),並將通過啟動透明及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促進市場流通與交易活躍。
在ABF2順利啟動後,EMEAP成員目前正在已有合作機制及成果的基礎上探索ABF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及具體形式,以使這一區域債券合作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
按照合作的深度排列,國際貨幣合作的方式有國際融資合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建立聯合匯率機制、建立單一貨幣區等等。迄今,東亞金融合作的實質內容多數不過處於國際貨幣合作的初級階段——國際融資合作,ABF的成立也不過是發展到東亞金融合作的第二、第三層次,亞洲債券市場離歐洲金融合作已經達到的單一貨幣階段距離也很遙遠。倘若東亞金融合作能夠循著歐洲貨幣合作的路徑逐步深化甚至走向單一貨幣區,將對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不公正的症結之一在於國家貨幣(主要是美元)擔任國際貨幣,美國在享受國際「鑄幣稅」的同時,其貨幣政策變動時常誘發其他新興市場的貨幣波動乃至危機。東亞在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外匯儲備佔GDP比率最高,因此可能蒙受的損失也最大。東亞金融合作有利於該區域逐步擺脫大幅度向美繳納「鑄幣稅」的被動局面,由此也可能逐步提高國際貨幣體系的公正性和穩定性。?

I. 亞洲金融危機和索羅絲的量子基金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

美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旗下經營了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其中,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亦是全球規模較大的幾個對沖基金之一。量子基金最初由索羅斯及另一位對沖基金的名家吉姆·羅傑斯創建於60年代末期,開始時資產只有400萬美元。基金設立在紐約,但其出資人皆為非美國國籍的境外投資者,從而避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量子基金投資於商品、外匯、股票和債券,並大量運用金融衍生產品和杠桿融資,從事全方位的國際性金融操作。索羅斯憑借其過人的分析能力和膽識,引導著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場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和破敗中逐漸成長壯大。他曾多次准確地預見到某個行業和公司的非同尋常的成長潛力,從而在這些股票的上升過程中獲得超額收益。即使是在市場下滑的熊市中,索羅斯也以其精湛的賣空技巧而大賺其錢。經過不到30年的經營,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己增值為資產總值近60億美元的巨型基金。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萬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億美元,即增長了3萬倍。

索羅斯成為國際金融界炙手可熱的人物,是由於他憑借量子基金在90年代中所發動的幾次大規模貨幣狙擊戰。量子基金以其強大的財力和兇狠的作風,自90年代以來在國際貨幣市場上興風作浪,常常對基礎薄弱的貨幣發起攻擊並屢屢得手。

量子基金雖只有60億美元的資產,但由於其在需要時可通過杠桿融資等手段取得相當於幾百億甚至上千億資金的投資效應,因而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同時,由於索羅斯的聲望,量子基金的資金行蹤和投注方向無不為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所追隨。因此,量子基金的一舉一動常常對某個國家貨幣的升降走勢起關鍵的影響作用。對沖基金對一種貨幣的攻擊往往是在貨幣的遠期和期貨、期權市場上通過對該種貨幣大規模賣空進行的,從而造成此種貨幣的貶值壓力。對於外匯儲備窘困的國家,在經過徒勞無功的市場干預後,所剩的唯一辦法往往是任其貨幣貶值,從而使處於空頭的對沖基金大獲其利。在90年代中發生的幾起嚴重的貨幣危機事件中,索羅斯及其量子基金都負有直接責任。

90年代初,為配合歐共體內部的聯系匯率,英鎊匯率被人為固定在一個較高水平、引發國際貨幣投機者的攻擊。量子基金率先發難,在市場上大規模拋售英鎊而買入德國馬克。英格蘭銀行雖下大力拋出德國馬克購入英鎊,並配以提高利率的措施,仍不敵量子基金的攻擊而退守,英鎊被迫退出歐洲貨幣匯率體系而自由浮動,短短1個月內英鎊匯率下挫20%、而量子基金在此英鎊危機中獲取了數億美元的暴利。在此後不久,義大利里拉亦遭受同樣命運,量子基金同樣扮演主角。

1994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對墨西哥比索發起攻擊。墨西哥在1994年之前的經濟良性增長,是建立在過分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的基礎之上的。為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比索匯率被高估並與美元掛鉤浮動。由量子基金發起的對比索的攻擊,使墨西哥外匯儲備在短時間內告磬,不得不放棄與美元的掛鉤,實行自由浮動,從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國內股市的崩潰,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機中則收入不菲。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與1994年的墨西哥一樣,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等長期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偏高並大多維持與美元或一攬子貨幣的固定或聯系匯率,這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量子基金扮演了狙擊者的角色,從大量賣空泰銖開始,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J. 中國的外匯儲備基金存在哪個國家

大部分是美國國債,美國國債是有美聯儲管的。

黃金儲備是在中國自己這里。

閱讀全文

與亞洲外匯儲備基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棗期貨漲跌聽板 瀏覽:283
財富管理中心信託 瀏覽:35
貸款風險事件處置預案 瀏覽:32
理財規劃師培訓中心 瀏覽:416
算賬理財 瀏覽:191
3月11日加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659
天津中技樁業注冊資金是多少錢 瀏覽:435
期貨大貨 瀏覽:692
英鎊換外幣對人民幣最虧 瀏覽:913
外匯管製法 瀏覽:308
如何借外匯 瀏覽:680
歷年中國外匯儲備 瀏覽:192
荷包理財電話 瀏覽:927
股票飛龍在天 瀏覽:769
天邑股份投資5G 瀏覽:891
外匯培訓招聘 瀏覽:869
海通證券資金賬戶銷戶 瀏覽:560
一百人民幣兌換多少西非法郎 瀏覽:546
如何模擬外匯交易 瀏覽:66
股票的日記賬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