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张建文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张建文

发布时间:2021-05-21 06:34:56

Ⅰ 张建文的介绍

张建文,男,汉族,湖北麻城人,1966年3月出生,1983年9月至1987年6月在华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恩施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Ⅱ 关于环境保护的书(买书 ,旧书也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
[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
[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
[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
[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
[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
[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
[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
[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2]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
[43]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
[44]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
[45]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
[4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9]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1]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52]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3]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4]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5]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6]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7]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8]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9]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
[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61]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
[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6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66](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
[67](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68](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
1996
[69](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

Ⅲ 求问【转】电气及其自动化与电子通讯工程谁更有前景些

要说发展前景的话这两类专业应该都差不多,差别不大,不过电气应该更稳一点,个人认为这两类专业学的东西都差不多,只不过在课程设置上侧重点不同而已,电气就业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是这两类专业有关名校的就业资料,你参考一下。 梁震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鲁霄雷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纪飞峰 电气工程 博士 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黄玲珍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王鹏远 电气工程 博士 复旦大学 李骏 电气工程 博士 复旦大学 马豫超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电力学院 胥飞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电力学院 金义雄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电力学院 李宏仲 电气工程 博士 上海电力学院 赵宗睿 电机与电器 硕士 意法半导体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邓煜坤 电机与电器 硕士 上海申瑞电网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谢星岸 电机与电器 硕士 赫斯基注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万智勇 电机与电器 硕士 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 夏磊 电机与电器 硕士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王诚 电机与电器 硕士 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 岑海亮 电机与电器 硕士 慧国(上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张益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董志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刘青山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陶彦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张庆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费铭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宋宇飞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阮映琴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陶鹏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温兴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杨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王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邓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高见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蔡庆增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徐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贺苏赣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志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张志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夏云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王鹏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昆泰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徐冰雁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曹俊敏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西比爱斯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陈忠明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张健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 付小卫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邹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凹凸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熊志强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凹凸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宋海斌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刘静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王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楚现知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邵国君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孟祥群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李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侯曦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硕士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 杨锐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硕士 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中国)有限公司 熊鹰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硕士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何冰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硕士 上海市电力公司 黄琼珍 电路与系统 硕士 科胜讯宽带通讯(上海)有限公司 李建军 电路与系统 硕士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徐艳平 电路与系统 硕士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吴春刚 电路与系统 硕士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毛健 电路与系统 硕士 科胜讯宽带通讯(上海)有限公司 丰玉田 电路与系统 硕士 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孙冶 电路与系统 硕士 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顾正付 电路与系统 硕士 上海豪威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洪锡高 电路与系统 硕士 上海豪威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陈诚 电路与系统 硕士 艾迪悌新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凌宇 电路与系统 硕士 上海阿波马可科技有限公司 胡力 电路与系统 硕士 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朱建清 电路与系统 硕士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 季爱慈 电路与系统 硕士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陈晋炜 电路与系统 硕士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尹国丽 电路与系统 博士 文特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石林安 电路与系统 硕士 昆泰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刘飞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 李少光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张建文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广东省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广东天联工程有限公司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南京供电公司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山特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阿海珐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试验研究所 电机与电器 广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电机与电器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机与电器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机与电器 湖北省电力公司宜昌供电公司 电机与电器 湖南送变电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清华大学录博 电机与电器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 电机与电器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 电机与电器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电机与电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武警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 电机与电器 伊博电源(杭州)有限公司 电机与电器 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 电机与电器 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安庆市教育局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91959部队16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所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直升机教研室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山特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苏州力信电子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武汉市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武汉市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伊博电源(杭州)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达电子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长江航运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出国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福建泉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试验研究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西城乡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杭州市电力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合肥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北省咸宁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东电力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东电力实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宁波电业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上海阿海珐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苏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苏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西北电力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浙江金华电业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重庆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局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东北电力设计院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教材服务中心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湖北省荆州供电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南京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武汉中电国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矽谷晶量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北京市电力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慈溪市供电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河北省超高压分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湖南省电力公司娄底电业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湖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江西省电力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中国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长江三峡能事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华中科技大学录博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苏州供电公司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中南电力设计院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中铁第四勘查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工程:当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设计师 电子科学与技术:开发计算机硬件,当电路设计工程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开发软件、硬件 要想了解这三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专业未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从做什么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南京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张斌毕业后到中兴上海研发中心工作。中兴上海研发中心非常大,他所在的手机设计中心房间中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手机。他的专业侧重于“信息”,与通信业密切相关,像现在使用的彩信手机,可以传输图片、甚至录音,这就是他所工作研发的范畴。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毕业生除了做电子工程设计师开发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为各类硬件设备“量身”开发软件外,还可以在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主持策划一些大的系统开发,如中国联通打造的CDMA网络。毕业后有去外企的,比如西门子、朗讯;有去国企的,比如国家无线电测量中心、航天五院;有去大公司的,比如华为、联想、中兴,还有去小公司做研发的。 与张斌工作环境不同的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诗剑进了创维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创维彩电厂。最初是在生产第一线流水线上做最基层的工作,不久就被调到技术组做生产线技术员。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比,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它的知识更新不如电子信息工程快,但持久而弥新,它在制造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逼人,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能够生产出速度最快、运行最稳定、质量最好的计算机硬件。正如美国“硅谷”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紧紧抓住世界半导体工业发展的脉搏,才有今天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样板。而各类争相走智能化道路的家电,都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视为镇“企”之宝,像液晶电视、高清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广播等都要用到这个专业。计算机硬件开发、电路设计工程师是这个专业的标志性职业。 与他们来自同个城市的李跃力,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就到了海信集团技术服务部,主要从事郑州地区的电脑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计算机。最初是做一些顾客回访、产品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后来就是参与一些详细的工作,比如约定顾客、维修单开立、对外宣传以及维护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机械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的统称,偏重后两者,对应的是IC产业,即集成电路,简称芯片。芯片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器件,相当于各种电子设备的脑细胞,承担着运算和存储功能,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源头。可以说,在血缘关系上它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当亲近,有很多交融之处,甚至可以把它认为是后者的子专业,术有专攻,学有更精、更深。毕业生就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有线无线都能上手;在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在计算机方面,搞软硬件开发都在行。 熟学习内容,知专业重点 电子信息工程:重“信息”,学习硬件电路、软件编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电子”,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电路设计,学习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同属于“电气信息”类下的两个专业,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则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但他们都是与“电子”相关的专业,就像是三胞胎一样,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它们的工作领域交叉,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英语基础要求都很高。然而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从它们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便可看出。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着重点在于“电子”,它的学习范围是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两个内容十分重要,可以说决定了你今后工作的前途。一个是集成电路设计,也就是芯片。3G手机、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各种多媒体功能,视频下载、在线娱乐、数据共享、视频电话等对手机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市场对GPS、图像处理、手机电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FM等功能芯片的需求大增。因此,51单片机、电路原理、传感器等有关芯片的知识很重要。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嵌入式系统。当你坐在舒适的车内享受着驾驶的乐趣时,你是否会想到此时的车身控制安全技术正为你保驾护航;当你打开冰箱挑选新鲜的果蔬时,你是否会想到此时的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正使你的食物保持新鲜……这就是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功能。从传统工业领域,到汽车、通信、网络、数字医疗和消费电子等新兴领域,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的应用浪潮席卷了整个电子产业。所以,你一定要学好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等。 相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偏重于“信息”工程,主要是信号的处理以及电子设备的集成与开发。就课程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十分相似,但学得比通信工程广泛,重要课程有硬件电路、软件编程,还有通信方面。由于学得比较杂,所以我建议,要是学这个专业就先找到自己的喜好。你要是喜欢做硬件设计那你就好好学硬件设计,但你自己最好还得自学一些设计软件,例如CAD;你要是喜欢软件编程,那你就认真做软件、汇编、了解JAVE,最好到毕业的时候能拿出个像样的东西出来,不然找工作费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学习这个专业还可以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该专业的科技含量很高,学起来也是比较辛苦的,因为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与时俱进、时常更新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新东西。学这个专业,要有“钻劲”,课上课余都置身其中,才能“泡”出真才实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主要是偏电路设计,以后的方向是技术类,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或研发等,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常常觉得“很赚”,一是学的东西很多,二是因为动手的乐趣多。如何应用信息理论、电路与系统理论,电子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获取、传输、处理,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等,都是它的使命。因此,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拥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鲜明的特点。学生寓学于玩:攒机子装电脑、拆MP3、修手机,甚至为心仪的女孩制作电动小玩具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此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嵌入式方向。不过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不同的是,计算机与嵌入式主要是偏重硬件,信息处理偏重算法,要求很强数学功底。对于嵌入式方面,其实只要你认真钻研,相对信息处理方向,上手轻易一些,只要学习两门语言(以C语言、汇编语言为主),外加平时多多钻研硬件书籍,就可以. . 最好的大学自然是名牌的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邮电类、电子科技类大学。(1)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2)理工大学。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高校占据着“三电”专业的重要地位,成为这类专业的主要栖息地。上海交通大学于1917年在电机工程专业内设立无线电门,1979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名无线电电子学系)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3)邮电类。如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这些邮电类院校电子类专业本身就是强势,又背靠信息产业部这个“大佬”,所以如果你能在这里熏陶四年,基本上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往稳妥前程的跳板了。(4)电子科技类大学。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Ⅳ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导师的名字

研究生导师的名单如下:
1、资源学院
博导:曹丽文、崔若飞、董守华、傅雪海、郭英海、郝树青、姜波、姜振泉、孔凡哲、李文平、刘盛东、刘树才、卢耀如、潘冬明、彭苏萍、秦勇、桑树勋、隋旺华、孙亚军、王文峰、韦重韬、吴财芳、杨兰和、杨永国、于景邨、岳建华、朱炎铭、张万红;
硕导:陈润、陈尚斌、陈同俊、陈玉华、慈慧、丁陈建、丁艳青、董贵明、董青红、范炳恒、贺虎、黄华州、黄亚平、姜立君、姜志海、鞠远江 、孔凡凡、李德春、李巨龙、李小琴、李壮福、刘勇、刘志新、朴春德、齐跃明、乔伟、屈争辉、权彪、申建、沈玉林、苏本玉、孙强、孙如华、汪吉林、王爱宽、王勃、王超勇、王档良、王继尧、王猛、王冉、王长申、吴圣林、奚砚涛、夏筱红、徐智敏、许进鹏、许永忠、薛丽芳、杨国勇、杨慧、杨伟峰、杨文强、杨兆彪、于庆、于宗仁、云武、张改玲、周荣福、周效志、朱奎、朱前林、朱术云;
2、矿业学院
博导:柏建彪、才庆祥、曹安业、曹胜根、窦林名、杜计平、方新秋、冯光明、高明仕、黄炳香、姬长生、李桂臣、李克民、李学华、刘长友、陆菜平、马立强、牟宗龙、缪协兴、钱鸣高、尚涛、舒继森、屠世浩、万志军、王旭锋、王作棠、谢文兵、谢耀社、徐金海、许家林、许兴亮、杨真、张东升、张吉雄、张农、周华强;
硕导:常庆粮、车兆学、陈大勇、陈树召、陈勇、董成亮、段天宏、范钢伟、巩思园、顾正洪、胡国忠、黄艳利、季明、荆升国、阚甲广、李冲、李乃梁、李贤功、李小林、李鑫、卢明银、鲁岩、陆刚、马从安、欧建春、彭洪阁、瞿群迪、任海兵、王方田、王桂峰、王襄禹、王晓琳、王晓振、王振军、谢建林、徐剑坤、徐营、杨培举、姚强岭、袁永、苑红伟、张炜、张益东、赵一鸣、郑西贵、朱卫兵;
3、力建学院
博导: 常江、陈占清、程远平、东兆星、高峰、耿欧、韩立军、姬永生、蒋斌松、靖洪文、李富民、刘卫群、吕恒林、茅献彪、浦海、宋宏伟、王东权、王建平、王连国、王林秀、王文顺、吴沛东、吴学慧、夏军武、袁广林、岳丰田、赵玉成、周国庆、周建亮;
硕导:陈坤福、陈荣华、程红梅、崔振东、丁北斗、杜健民、段忠诚、范力、冯梅梅、冯伟、高蓬辉、郭震、胡伟、黄建恩、黄炜、贾福萍、巨峰、井渌、李福林、李果、李海鹏、李贤、李玉寿、梁恒昌、林祖锐、刘春荣、刘刚、刘冠男、刘明、刘茜、龙帮云、卢爱红、卢萌盟、鲁彩凤、马全明、倪国栋、彭维红、乔志春、任彦龙、商翔宇、邵鹏、石晓波、宋雷、孙良、陶勇、田建胜、王栋、王菲、王建州、王义江、王迎超、蔚立元、温庆杰、肖跃军、徐志伟、许国安、杨建平、杨静、殷祥超、尹世平、袁丽、张红英、张后全、张凯、张强、张一兵、张营营、张勇、赵光思、赵慧明、赵利、赵晓东、周钢、周金生、周淑春、周扬、周跃进、朱冬冬、朱文龙、朱晓天;
4、深部实验室
博导:白海波、陈占清、东兆星、高峰、韩立军、黄家会、蒋斌松、靖洪文、李元海、刘卫群、刘盛东、刘志强、马金荣、马占国、茅献彪、缪协兴、浦海、宋宏伟、王连国、王衍森、吴沛东、吴宇、谢和平、杨维好、杨圣奇、于广云、岳丰田、周国庆;
5、化工学院
博导:蔡佩君、曹希传、曹亦俊、陈建中、陈清如、冯莉、高庆宇、韩相恩、何亚群、胡亚非、江利、蒋荣立、匡亚莉、刘金龙、刘炯天、骆振福、倪中海、强颖怀、秦志宏、任相坤、沈承金、孙智、陶秀祥、陶有俊、王海锋、魏贤勇、吴国光、武建军、谢广元、杨建国、应鹏展、张洪、张双全、章新喜、赵炜、赵跃民、周长春、朱亚波、宗志敏;
硕导:曹景沛、陈增强、程相林、褚睿智、邓建军、丁玉、窦东阳、段晨龙、樊星、巩冠群、桂夏辉、郝娟、何环、贺靖峰、胡光洲、胡晓燕、吉琛、解京选、康国俊、冷云伟、李保民、李海生、李小兵、李延锋、梁静、林喆、刘海臣、刘海苗、刘焕胜、刘建周、刘玲、刘滋武、吕小丽、马娟、马子龙、孟献梁、苗真勇、彭耀丽、冉进财、任雪峰、沈丽娟、沈利民、石美、宋树磊、苏显中、王大鹏、王光辉、王启立、王全德、王瑞玉、王兴涌、王永田、王羽玲、王月伦、王章国、肖雷、闫爱华、闫新龙、杨小芹、姚菁华、尹文萱、岳晓明、张海军、张丽芳、张文军、张兴、张英杰、赵小燕、赵云、赵云鹏、郑菊花
周敏、朱佳媚、朱荣涛;
6、机电学院
博导:曹国华、程刚、程延海、程志红、杜长龙、葛世荣、侯友夫、李建平、李威、李伟、刘初升、刘送永、刘同冈、彭玉兴、谭建荣、王世博、王忠宾、肖兴明、徐桂云、张德坤、张晓光、赵继云、周公博、朱华、朱真才、訾斌;
硕导:鲍久圣、陈飞、陈军、陈世其、丁保华、范孟豹、高顶、韩振铎、韩正铜、郝敬宾、洪晓华、胡而已、胡元、江晓红、李艾民、李宝林、李贝贝、李炳文、李允旺、李中凯、刘后广、刘善增、刘圣汉、刘万里、刘新华、刘秀梅、卢昊、孟庆睿、苗运江、沈刚
宋彦、孙海波、谭超、唐大放、唐玮、王洪欣、王启广、王禹桥、闫海峰、杨海峰、杨建华、杨金勇、杨善国、杨雪锋、杨寅威、姚新港、叶平、阴妍、赵啦啦、赵亮、赵子江
周晓谋;
7、信电学院
博导:陈昊、陈清泉、程德强、程玉虎、邓世建、邓先明、丁恩杰、巩敦卫、郭一楠、何凤有、华钢、匡亚莉、李明、李世银、刘晓文、马小平、钱建生、任子晖、史丽萍、孙伟
孙彦景、谭国俊、唐守锋、唐轶、童敏明、王崇林、王雪松、伍小杰、徐钊、薛禹胜、袁小平、张申;
硕导:蔡利梅、曹丙花、曹海洋、常俊林、陈奎、陈世海、陈兴新、陈烨、陈治国、程健
戴鹏、戴新联、董海波、董新伟、方永丽、冯伟、冯小龙、耿乙文、郭西进、郭星歌、韩丽、郝继飞、胡堃、胡青松、胡延军、贾存良、荆胜羽、蒯松岩、雷汝海、李国欣、李浩
李会军、李雷达、李松、李晓波、李玉良、李宗艳、梁睿、刘海、刘辉、刘建华、刘鹏、刘卫东、刘玉英、罗驱波、马草原、马洪宇、苗长新、缪燕子、钱毅、宋金玲、孙晓燕、王法广、王刚、王洪梅、王军、王利娟、王香婷、王艳芬、王智、吴新忠、吴轩钦、夏晨阳、徐瑞东、徐永刚、许燕青、薛雪、严家明、杨春雨、叶宾、叶宗彬、尹洪胜、于东升、于国防、于月森、张道明、张栋梁、张国鹏、张辉、张建文、张剑英、张林、张胜、张同庄、张祥军、张晓、张晓光、张勇、赵峻、赵培培、赵小虎、郑红党、周娟、周智仁、朱美强、宗伟林;
8、管理学院
博导:卜华、曹庆仁、陈红、丁三青、侯晓红、黄国良、江龙、李强、李新春、林爱梅、刘传哲、刘金平、龙如银、罗承选、吕涛、聂锐、宋学锋、王安、王新宇、魏晓平、谢守祥、张磊、张万红、周梅华、周敏、朱学义、邹放鸣;
硕导:曹巍、陈权宝、陈韶君、丁志华、董锋、董靖、樊世清、冯颖、付金会、高伟、龚荒、何凌云、吉峰、蒋卫东、金丹、李爱彬、李凯风、李强、李爽、李文臣、李文美、李秀枝、刘建勇、刘娟、刘满芝、刘玥、芦慧、罗鹏、芈凌云、彭红军 、祁慧、钱永坤、宋妍、宋阳、孙自愿、唐安宝、王帮俊、王德鲁、王华清、王建军、王文宾、王晓珍、王艳丽、王智宁、温晓慧、吴祝武、许红华、许士春、许正权、杨彤、杨玉凤、姚圣、姚伟坤、袁迎菊、张静、张明、张晓强、张亚杰、张炎治、郑爱华、周莹莹、祝木伟;
9、理学院
博导:曹德欣、范胜君、江龙、苗连英、任新安、邵虎、唐刚、王登银、张玉峰、刘文斌;
硕导:
白冬梅、白龙、陈雷鸣、陈兴同、程纪鹏、仇亮、董海明、段益峰、段滋明、付乳燕、盖艳琴、郭治天、韩奎、胡晓娟、贾传磊、李海鹏、李金波、李金玉、凌思涛、刘炳妹、刘海顺、刘记川、吕建平、马嘉赛、牟致栋、祁永强、秦海华、沈晓鹏、沈义峰、石礼伟、宋晓秋、孙永征、唐军、田记、田守富、王彩侠、王海军、王建利、王敏、王文文、王羡、王月花、吴玉喜、夏辉、寻之朋、严兴杰、杨先清、姚香娟、殷春浩、于桂丽、张朝文、张国营、张慧星、张杰、张丽萍、张兴永、章美月、周圣武、朱开永、朱松;
10、文法学院
博导:池忠军、段鑫星、丁三青、刘超捷、李金齐、李强、罗承选、王朝军、王成礼、王义保、杨思留、张爱淑、张万红、张长立、邹放鸣;
硕导:蔡世华、曹洪军、陈博、陈长利、陈仲元、戴惠、邓心强、高淮生、龚成、管仁福、何双秋、李全彩、刘建光、刘鹏、刘雪凤、罗时嘉、罗肖泉、邱雪玫、盛晓明、史修永、宋迎法、孙慧、汤道路、王超、王春业、王锋、王青、魏凤娥、辛楠、许超、薛绍斌、闫续瑞、尹保华、张如成、张万海、赵入坤、宗玲;
11、外文学院
硕导:关家玲、黄敏、黄莹、蒋栋元、康杰、李灏、李文梅、刘丰、刘韶方、刘文、吕淑文、苗燕、钱春花、苏新连、田春燕、王会娟、王克强、王丽明、吴格非、徐子昂、杨舒、张树萍、章礼霞、赵虹、周建芝、朱哲、祖大庆;
12、体育学院
硕导:曹竞成、樊六东、李晓新、孟献峰、乔秀芳、孙耀、王朝军、王涛、王晓贞、项立敏、许彩明、杨家坤、翟丰、张矛矛、张青、张清华、张松奎、张玉超;
13、安全学院
博导:陈开岩、程远平、何学秋、季经纬、蒋承林、蒋曙光、李增华、李忠辉、林柏泉、刘贞堂、罗新荣、秦波涛、王德明、王恩元、杨胜强、袁亮、翟成、周福宝、周世宁、周延、朱国庆;
硕导:贾福音、菅从光、李建明、李庆钊、李伟、刘海波、刘晓斐、任万兴、沈荣喜、时国庆、王海锋、王亮、王雁鸣、魏连江、吴冬梅、吴征艳、杨永良、张人伟、仲晓星、周红星、左树勋;
14、电力学院
博导:郭楚文、李意民;
硕导:陈更林、陈宁、耿凡、韩东太、何光艳、李宝玉、刘颀、彭伟、饶中浩、宋正昶、王利军、袁隆基、张保生、张景松、周忠宁、邹正龙;
15、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导:池忠军、丁三青、段鑫星、李金齐、张长立、邹放鸣;
硕导:边和平、陈清华、丛占修、丁戎、甘永宗、龚成、胡可涛、焦金波、李绍伟、李全彩、梁庆婷、罗肖泉、亓光、王超、王增国、吴红、薛绍斌、薛毅、阎国华、于衍平、尹保华、张天学、张晓虎、章毛平、周岩;
16、环测学院
博导:卞正富、陈报章、陈龙乾、单爱琴、邓喀中、冯启言、高井祥、顾和和、郭广礼、韩宝平、雷少刚、李德仁、李钢、刘汉湖、史文中、谭志祥、汪应宏、汪云甲、王坚、王立章、王丽萍、吴侃、吴立新、闫志刚、湛含辉、张绍良、张书毕、张雁秋、赵银娣、赵跃民;
硕导:白向玉、查剑锋、陈浮、陈国良、丁忠义、董霁红、范洪冬、何康林、何士龙、侯湖平、蒋家超、李多松、李功振、李向东、李效顺、李燕、李永峰、刘志平、毛缜、孟庆俊、牟守国、裴宗平、秦凯、渠俊峰、孙久运、孙晓菲、孙亚琴、谭琨、田立江、王行风、王辉、王晓、王永波、王中元、肖昕、熊集兵、闫庆武、杨德军、杨虹、杨化超、杨敏、于宁锋、余接情、袁丽梅、张传义、张海荣、张洪建、张华、张洁、张明青、郑南山、周来;
17、计算机学院
博导:曹天杰、丁世飞、姜淑娟、刘厚泉、孟凡荣、王潜平、夏士雄;
硕导:鲍宇、毕方明、陈岱、陈伟、管红杰、姜利群、姜薇、姜秀柱、雷小锋、李向群、梁志贞、林果园、聂茹、牛强、苏成、王珂、王志晓、席景科、夏阳、夏战国、徐秀、闫秋艳、杨小冬、张磊、张克、张艳、张永平、赵作鹏、周勇、左明;
18、材料学院
硕导:安云岐、陈辉、陈正、崔永丽、樊宇、范贺良、冯培忠、顾修全、郭立童、黄飞、康学琴、刘洪涛、刘章生、罗勇、牛继南、欧雪梅、亓健伟、任耀剑、史月丽、隋艳伟、陶庆、陶雪钰、滕淑华、王鹏、王庆良、王晓虹、王延庆、委福祥、徐杰、徐磊华、许程、尹诗斌、张含卓、张生辉、张绪平、张亚非、赵宇龙、钟耀东、庄全超;
19、艺术学院
硕导:陈功、丁昶、杭咏新、贺孝梅、洪缨、胡伟、矫苏平、井渌、李永昌、罗萍嘉、马平、孙亚云、唐军、田晓冬、徐刚、杨勇、姚君、叶莉、张昆、赵警卫、钟厦、朱翔;
20、高教所
硕导:蔡世华、丁三青、李爱彬、李爱真、罗承选、宋迎法、王增国、张爱淑、张万红、张阳、章毛平、邹放鸣。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对年轻的教授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一般应具博士学位。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硕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有培养本科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本科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硕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硕士生的学术队伍。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课程。

Ⅳ 苏巴姑水电站怎么样 他的性质是什么 国有 还是私有在里面待遇怎么样绍源电力发展有限又是什么性质

苏巴姑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境内,为美姑河右岸支流古里沟版“一库三权级”梯级开发方案中的最末梯级。工程开发任务为水力发电,采用引水式开发。首部枢纽位于古里沟口上游约8.0km处的家家沟附近,厂址位于古里沟口下游约0.6km的美姑沟右岸Ⅱ阶地。电站额定水头1175m(号称亚洲第一),电站安装2台水斗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52MW。
苏巴姑水电站业主为四川省昭觉县昭源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四川万能通实业有限公司二家股东组成,所持股份分别为51%和49%。
由此分析,环境还是比较艰苦的,电站是股份制,是较小的电站,待遇可能一般吧。

Ⅵ 关于宽带的安装与维护,有没有更专业、更详细的资料,请各位给帮帮忙.....谢谢

ADSL安装的硬件要求 硬件要求: (1)计算机:586奔腾以上或同档次兼容机,需内置以太网卡或USB接口。 (2)ADSL终端设备: ADSL MODEM 软件要求: (1) 建议使用WIN98操作系统。 (2)浏览器建议使用IE 4.0以上,或NETSCAPE 4.0 以上。 ADSL的安装分硬件安装和软件安装两部分:一、硬件部分一块10M或10M/100M自适应网卡;一个ADSL调制解调器;一个信号分离器;另外还有两根两端做好RJ11头的电话线和一根两端做好RJ45头的五类双绞网络线。 1.准备您的计算机 首先请打开您的计算机机箱,在您的计算机中需要加入一块网卡,10M或则10M/100M自适应的都可以。如果您的计算机中原来就有网卡,那就需要再加一块网卡。此网卡是专门用来连接ADSL Modem的。因为ADSL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度达1M/8M,计算机的串口不能达到这么高的速度(最近兴起的USB接口可以达到这个速度,所以也有USB接口的ADSL Modem)。加入这块网卡就是为了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间建立一条高速传输数据通道。 2.安装ADSL Modem的信号分离器(又叫滤波器,Splite) 信号分离器是用来将电话线路中的高频数字信号和低频语音信号分离的。低频语音信号由分离器接电话机用来传输普通语音信息;高频数字信号则接入ADSL Modem,用来传输上网信息和VOD视频点播节目。这样,您在使用电话时,就不会因为高频信号的干扰而影响您的话音质量,也不会因为在上网时,打电话由于语音信号的串入影响上网的速度。您可以想象一边拿着电话和朋友聊着天;一边通过电脑在网上冲浪;同时又通过装有机顶盒的电视机收看着精彩的视频点播节目。你看,小小的信号分离器作用不小吧! 安装时先将来自电信局端的电话线接入信号分离器的输入端,然后再用前面准备那根电话线一头连接信号分离器的语音信号输出口,另一端连接您的电话机。此时您的电话机应该已经能够接听和拨打电话了。 3、安装ADSL Modem 这是其中最关键的过程,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这也是其中最简单的过程,既不需要拧螺丝也不需要拆机器。您只需要用前面准备那另一根电话线将来自于信号分离器的ADSL高频信号接入ADSL Modem的ADSL插孔,再用一根五类双绞线,一头连接ADSL Modem的10BaseT插孔,另一头连接计算机网卡中的网线插孔。这时候打开您的计算机和ADSL Modem的电源,如果两边连接网线的插孔所对应的LED都亮了,那么您的硬件连接也就成功了。软件部分 ADSL上网的软件设置可分为以下的几各步骤: 1、网卡的安装和设置 由于ADSL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网卡和计算机相连的,所以在安装ADSL Modem前要先安装网卡,网卡可以是10M或则10/100M自适应的。 安装完成以后应该如图所示: 要注意的是安装协议里一定要有TCP/IP,一般使用TCP/IP的默认配置,不要自作主张的设置固定的IP地址。 2、下载和安装PPPoE虚拟拨号软件 3、PPPoE软件的设置目前最常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PPoE软件有以下几个,它们都完全支持Windows98,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 WIN98中的网卡驱动的安装: 1、自动检测首先将网卡插入机器的主板上,在添加新硬件中自动检测新的网络适配器。检测时问稍长一些。完成后,屏幕出现两个窗口。在左窗口,选你所用网卡厂商,右窗口,选你所用网卡的型号(驱动程序)。如:你的网卡是3com公司的3C509型网卡。你在左窗单击一下3com,再在右窗口单击3c509,然后确定,系统会自动在c:\windows\system\下查找与网卡匹配的驱动程序,或让你插入windows95盘来查找,找到后系统会自动安装完毕。此时,网卡驱动程序已安装好。 2、重新启动 Windows 95进入控制面板的系统中有一个“网络适配器”。进入网络适配器将显示出你的网卡驱动程序名。这里要注意一点,在网卡驱动程序名前有一个小图标□,若图标上没有出现黄色“!”,则表示网卡驱动器程序已安装成功。否则可能有以下问题: ①网卡坏了。 ②网卡没插紧。 ③主板上的插巢坏了,这时可换另一个插巢。 ④自动检测到的驱动程序与网卡不匹配。 ⑤中断口地址或输入输出口地址冲突。 3、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 ①换另一块网卡。 ②将网卡换另一个巢,或用力将松动网卡插紧。 ③换插地方。 ④在系统中将已装驱动程序删除,单击该程序,按“删除”。重新启动机器,然后重新做添加新硬件等以上部骤。当出现选驱动程序窗口时,可选择已装网卡的兼容程序。如:TE2000 DE220均可用NE2000驱动程序,然后重复2的过程,直到在控制面板的系统网络适配器的驱动程序的图标没有黄色“ ! ”。 ⑤进入控制面板—系统—网络适配器一网卡驱动程序—资源。看“冲突设备列表”。如果“没有冲突”,则说明不是此问题引起安装错误。若“设备有冲突”则要更改中断请求或输入/输出范围。将使用自动设置框中的“√”去掉,双击中断请求,改动设置号,通常网卡设在05、12、09等口上,改动时冲突设备列表会提示此时是否冲突,直到没有冲突为止。也可以按以上方法改动输入/输出范围。两个口地址可以只改动一个,也可以两个都改动。只要冲突设备列表中没有冲突即。 4、问题解决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在安装驱动程序过程中,有时系统会提示你插入windows 98光盘,有时系统又会自动在C盘上的&127;windows下找到。只要按系统提示一次完成,无论在软盘上还是在C盘上找都无关紧要,关键是系统如果返复让你插盘,返复说这个文件没找到,那个文件找不到,这说明安装是失败的。这时中断安装过程,删除已装驱动程序(以上谈到怎样删除),重新启动计算机,重新安装。 在有多媒体等多种卡的机器中,装网卡时,应先将其它卡都拔掉,等网卡和驱动程序装好后关闭机器,再插下一个卡,装此卡驱动程序,装好后关闭机器,再插另一个卡,装另一个驱动程序,再重新启动机器。总之,不能同时插好硬件,再一个一个地装软件驱动程序。而要插一个,装一个,再插一个,再装一个。这样可以必免中断口或输入输出口地址冲突。但必须首先装网卡。 有些网卡的驱动程序必须用自带的驱动盘来安装,不能用windows 98驱动程序表中的程序来安装。而中断和输入输出口地址的改动也是用驱动盘中的config文件来改动。如:TE2000。在TE2000驱动盘中,启动SETUP.EXE,在程序菜单中有config 提示。进入此屏便可更改中断口地址和输入输出口地址,所以,在安装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驱动程序安装好后,开始配制各种参数,在控制面板→网络中单击添加,屏幕出现适配器、协议等,单击协议→添加,左窗:选厂商,(Microsoft),右窗:选网络协议。如TCP/IP,确定完后,在当前窗口中找到TCP/IP,点亮,单击属性,填写本机的IP地址,子网屏蔽码、网关和DNS主机的地址,域名。如果是IPX协议,则不需填写以上IP地址等。 6、确定后重启机器。进入MS-DOS方式中,运行ping命令。如我的主机名为203.93.0.98则〉ping 203.93.0.98√出现:pinging 203.93.0.98 with 32 bytes of data:表示与主机连通:“Reply from 203.93.0.98:bytes=32 time=76ms TTL=63”。 如出现:Requdst timed out:可能参数设置错误。请将设置好的参数重新检查一遍,直到ping通为止。三、网卡及驱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分析故障一:系统找不到网卡 故障现象:将一块Intel Pro 10/100Mb/s的网卡正确插入主板PCI插槽后,启动Windows98,系统无法找到该设备,也无法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 解决方法:当系统无法自动发现网卡时,首先可以尝试手动刷新系统设备。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系统”,在系统属性窗口中点击“设备管理器”标签,然后单击“刷新”按钮,一般就能让Windows找到新插入的网卡了,接下来只需根据提示安装驱动程序即可。 如果手动刷新仍然找不到网卡,则可能是主板的BIOS设置有问题。在BIOS设置中,有一个“BIOS Features Setup”设置项,其中有一个选项为“Report No FDD For Windows95”,主板在出厂时的默认设置往往为“Yes”,而这种设置有时会导致一些特殊类型的网卡不能被系统所识别。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Report No FDD For Windows95”选项设置为“NO”,这样一般都能解决问题。 注意,有时系统找不到网卡是由于硬件安装上的问题而造成的,例如网卡与主板PCI插槽接触不良或安装没有完全到位。对于这种情况,用户可以采取“擦拭网卡金手指”、“将网卡安装到其它PCI插槽”等方法来解决。 故障二:网卡驱动装完后,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故障现象:网卡驱动装完后,第一次重启后显示“错误XXXX,XXXXXXX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首先得考虑是不是网卡的驱动程序与网卡不配套。虽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是不可能,特别是当用户购买的是散装网卡时。一般可以进入Windows的安全模式,然后删除已经安装好的网卡驱动,最后重新安装驱动即可。 另外得看看是不是网卡与其它硬件设备产生了IRQ冲突或I/O冲突。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进入Windows的设备管理器窗口,然后选中已经安装好的网卡(在“网络设配器”选项下),点击“属性”按钮,然后在弹出的网卡属性窗口中点击“资源”标签,看下面是否提示网卡与其它设备有冲突。 如果发现有IRQ冲突或I/O冲突,则把“资源”中的“使用自动设置”去掉,然后手动设置IRQ,调整到空闲的那个。如果16个IRQ全都满了,就须禁止掉一个设备。推荐禁止掉COM2,释放出IRQ3是个不错的选择,然后手动设置网卡IRQ。 故障三:安装程序不认网卡 故障现象:正在安装网卡时,安装向导不认网卡,无法继续安装。 解决方法:如果无法自动安装驱动程序,用户可以手动安装好网卡。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添加新硬件”,此时Windows会检测网卡并进行安装。如果系统没有这样做,则按以下步骤手动安装——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等进入网络属性窗口后,点击“添加”按钮,并选择“适配器”。 点击“添加”按钮,然后在弹出的选择网络适配器窗口中选择自己所用网卡的设备制造商及型号,然后点击“确定”按钮进行安装。如果用户所用网卡没有在列表中,则点击“从磁盘安装”按钮,然后在弹出的“从磁盘安装”窗口中,将安装路径定位到网卡所附带的驱动盘上(事先得将驱动盘插好),根据提示安装好驱动即可。 故障四:无法安装网卡 故障现象:在Windows中安装一块3COM的网卡,但系统却找不到网卡,而且手动安装也失败。 解决方法:Windows支持PNP(即插即用),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都能自动找到并识别网卡,出现这种故障一般是由于网卡本身或物理安装有问题,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决。 首先得检查网卡的物理安装是否正确,确定网卡及插槽是否工作正常,网卡是否正确插入了插槽中。接着运行“添加新硬件”向导,如果“添加新硬件”向导无法找到网卡,则可以尝试将网卡插入其它插槽中,然后重新利用“添加新硬件”向导来安装。在“网络”属性窗口的“配置”选项中双击已经安装的网络适配器列表中的网卡,然后在网卡属性窗口的“高级”标签中检查网卡的属性设置,特别要注意检查“Connection Type”选项,看设置参数是否与所用网线类型相符。 故障五:网卡工作不正常 故障现象:一块PCI总线网卡,无论在Win98还是在Win2000/XP中工作都不正常。主要表现在网络时断时续,查看网卡的指示灯,发现时灭时亮,而且交替过程很不均匀。与该网卡连接的HUB所对应的指示灯也出现同样的现象。 解决方法:根据故障表象,开始怀疑是HUB的连接端口出了故障,于是将该网卡接到其它的端口(该端口已证明工作正常)上,问题依然,说明HUB没有问题。之后再用网卡随盘附带的测试程序盘查看网卡的有关参数,其IRQ值为5。返回到Windows 操作系统,查看操作系统分配给网卡的参数值,其IRQ同样是5。后来怀疑主板插槽有问题,但换了几个插槽,问题没有好转。进入BIOS,选择“PNP/PCI CONFIGURATION”一项,发现IRQ 5后面的状态为“Legacy ISA”(保留的ISA总线设备)。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原来系统将IRQ 5分配给了ISA总线设备,而我们使用的却是PCI总线的网卡,从而导致网卡无法正常工作。将IRQ5后面的状态改为“PCI/ISA PnP”后,网卡的工作一切正常。 WIN200、WINXP中网卡及驱动安装相对容易不再阐述

Ⅶ 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或网站帮帮忙找找看告诉我,谢谢各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
[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
[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
[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
[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
[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
[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
[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
[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2]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
[43]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
[44]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
[45]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
[4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9]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1]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52]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3]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4]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5]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6]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7]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8]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9]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
[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61]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
[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6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66](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
[67](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68](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
1996
[69](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

Ⅷ 主要参考文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7.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1995.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摆万奇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5 (2): 112 ~116

摆万奇,赵士洞 .1997.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J] .自然资源学报,12 (2): 169 ~175

毕晓丽,洪伟 .2001.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7 (5): 122 ~125

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2002.土地盐碱荒漠化预警理论及实证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2): 207 ~209

蔡运龙 .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

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 .2004.遥感技术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畅军庆,张荣南 .1997.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 1 ~4

陈百明 .1997.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J] .自然资源,(2): 31 ~36

陈国阶 .1996.对环境预警的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18 (5): 1 ~4

陈国阶 .2002.论生态安全 [J] .重庆环境科学,24 (3): 1 ~4

陈国阶,何锦峰 .1999.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21 (4): 8 ~11

陈美兰,吴延熊,周国模等 .1999.预测、监测和预警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6 (1): 10 ~13

陈佑启,PeterHVerburg.2000.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20 (3): 197 ~65

陈治谏,陈国阶 .1992.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 [J] .环境科学,13 (4): 20 ~26

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2001.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窦明,左其亭,胡彩虹 .2005.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26 (2): 63~ 66

方创琳,张小雷 .2001.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21 (7): 1163 ~1170

傅伯杰 .1991.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 [J] .资源开发与保护,7 (3): 138 ~141

傅伯杰,陈利顶 .1996.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J] .地理学报,51 (5): 454 ~461

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 .1999.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J] .生态学报,19 (5): 591 ~59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200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高更和 .200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3): 65 ~68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1999.基于遥感和 GIS 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J] .遥感学报,3 (2): 134~ 139

顾朝林 .1999.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07 ~312

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等 .2003.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5 (3): 79 ~83

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等 .2001.荒漠化危害预警预景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 (1): 44 ~47

郭中伟 .2001.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J] .科技导报,(1): 54 ~56

胡安焱,郭生练,刘燕等 .2006.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7 (2):69 ~ 73

黄秉维 .1996.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J] .地理学,51 (4): 289 ~294

惠映河,蒋晓辉 .2001.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21 (1): 30 ~34

蒋国富,白耕勤 .200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72 ~ 76

金岚主编 .199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 .2004.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6 (2): 68 ~74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 .2000.NECT 样带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地理科学,20 (2): 115 ~120

李红鹰 .2000.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监测与环境,(7): 30 ~31

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2000.区域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J] .山东环境,(3): 19 ~20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2001.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

李如忠 .2001.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 (5): 987 ~990

李崧,邱微,赵庆良等 .2006.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27 (5): 454 ~461

李晓兵 .1999.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14 (4): 395 ~399

李晓秀 .1997.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J] .自然资源,(5): 31 ~35

李秀彬 .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J] .地理学报,51 (6): 553 ~556

李祚泳,邓兴民 .1995.综合环境质量的 B-P 网络二级评价 [J] .环境科学研究,8 (3): 32 ~35

李祚泳,彭荔红 .199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J] .生态学报,19 (5): 759 ~762

林年丰,汤洁 .2000.GIS 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J] .土壤与环境,9 (4): 259 ~262

刘昌明 .200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河水利,(1): 1 ~5

刘昌明,沈大军 .1997.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

刘彦随 .2001.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 .地理学报,56 (4): 426 ~436

陆登櫆 .1997.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罗先香,邓伟 .2000.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 [J] .水土保持学报,14 (3): 36 ~40

马乃喜 .1998.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 (4): 330 ~334

毛汉英 .1996.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

梅宝玲,陈舜华 .2003.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 (3): 384 ~393

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 .2001.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J] .生态学报,21 (1): 7 ~13

牛文元 .1994.持续发展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3 ~1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2000.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20 (1): 9 ~12

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 .2002.生态脆弱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17 (1): 117 ~122

任志远,张艳芳 .200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邵东国,李元红,王忠静等 .1996.基于神经网络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10 ~ 12

盛连喜,冯江,王娓 .2005.环境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史德明,梁音 .2002.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J] .水土保持学报,16 (1): 6 ~10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地理学报,55 (2): 151 ~160

史培军,宫鹏,李小兵等著 .2000.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 [M] .科学出版社

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 .200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苏维词,李久林 .1997.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 [J] .贵州科学,15 (3): 207 ~214

孙希华 .1999.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4 (2): 161 ~165

汤洁,林年丰,卞建民 .1999.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 [J] .世界地质,18 (2):89 ~ 94

汤丽妮,张礼清,王卓 .2003.人工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2 (3): 69 ~72

唐剑武,叶文虎 .1998.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18 (3): 227 ~230

陶骏昌主编 .1994.农业预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10

王根绪,钱鞠,程国栋 .200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REA)的方法与应用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2): 131 ~ 140

王立群 .1991.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5): 16 ~19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1999.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J] .经济地理,19 (4): 74 ~79

王龙 .1995.山西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预警初探 (J).生态经济,(5):

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2005.环境遥感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让会,樊自立 .1998.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J] .干旱环境监测,12 (4): 218 ~323

王思敬,戴福初 .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1): 27 ~34

王秀兰 .1999.基于遥感的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18(4): 322 ~ 330

文传甲 .1997.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6 (4): 340 ~345

文传甲 .1998.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

伍黎芝 .2000.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J] .中国土地科学,14 (2): 13 ~16

武永峰,任志远 .2002.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 (2): 10 ~14

夏军 .1999.区域水环境及生态质量评价 [M] .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谢志仁,刘庄 .2001.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 (3): 85 ~88

徐福留 .2001.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4 (2): 13 ~15

徐正春 .1993.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1): 58 ~62

许学工 .1996.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J).生态学报,16 (5): 461 ~468

阎积惠,康慧,陈怀亮 .1995.TM 图像地质应用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颜卫忠 .2002.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7 (3): 87 ~90

杨桂山 .2001.长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6 (2): 121 ~127

杨天柱 .2005.丹江口库区生态林现状与建设对策 [J] .河南林业科学,25 (2): 38 ~40

杨伟光,付怡 .1999.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监测与评价,(2): 42 ~43

杨志峰,徐俏等 .2002.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22 (4): 360 ~364

姚建 .1998.AHP 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重庆环境科学,20 (2): 11 ~14

姚建,王燕,雷蕾等 .2006.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

叶文虎,栾胜基 .1994.环境质量评价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亚平,刘鲁君 .2000.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13 (3): 33 ~36

喻良,伊武军 .2002.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1 (4): 38 ~40

张大任 .1991.洞庭湖生态环境预警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7 (2): 42 ~44

张合平,刘云国 .200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张明 .1999.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81 ~384

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等 .2003.遥感 .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 .1999.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J] .农业环境保护,18 (6): 283 ~285

赵跃龙 .1999.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赵跃龙,刘燕华 .1994.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其范围确定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6 (2): 34 ~44

赵跃龙,刘燕华 .1996.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J] .地球科学进展,11 (3): 245 ~251

赵跃龙,张玲娟 .1998.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学,18 (1): 73 ~79

郑新奇,王爱萍 .2000.基于 RS 与 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环境科学学报,20(4): 489 ~ 493

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 .20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64 ~67

朱发 .1999.层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 66 ~68

朱晓华,杨秀春 .2002.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

庄锁法 .200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3 (4): 582 ~590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2002.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 (1): 67 ~71

Annemarie.1997.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

Barnthouse LW.1992.Tln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nviron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

Blaszczynski J S.1997.Landform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3 (2): 183 ~ 191

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RV.1999.Regiona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Ecoyst Health,(5): 312 ~322

Edwards G, Lovwel.K E1996.Modelin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Boundaries.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2 (4): 377 ~ 3

Farina A.1988.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

Lambin E F,Baulies X etal.1999.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No.48 & IHDP Report No.10 [C] .Stochkholm: IGBP,11 ~ 16

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al.1995.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Stochkholm: IGBP

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Sanderson.1995.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No.35

Turner II BL.1990.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Ⅸ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 任相坤 课题组怎么样

部分荣誉:

199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0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01年,科技部刘永龄科技奖1项;

2005年,神华集团首届科技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

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1年,神华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4年,美国能源部面向中国能源企业和个人的“碳管理技术”奖1项。

任相坤,1983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艺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 。

现任盈德气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清洁能源化工板块总工程师。曾任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0072)董事、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兼任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能源领域专家,洁净煤主题专家组召集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洁净煤联盟专家组成员。

曾任神华煤液化研究中心主任,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神华煤制油公司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神华集团技术委员会委员。煤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化工部)西北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9)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张建文扩展阅读:

学术经验:

长期兼职担任政府部门专家顾问,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团体委员会成员。

2006年,国家科技部能源专家组成员,“十二五”清洁煤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专家组成员;

2011年,中国工程院能源战略研究综合编写组副组长;

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0年,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洁净煤联盟专家组成员,CO2捕集封存利用(CCUS)项目负责人;

2007年,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导师;

2009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大氮肥”、“煤化工”、“化工进展”期刊编委会委员;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6年,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理事会理事;

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氢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新型煤化工协调工作委员会专家顾问;

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煤化工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煤化工设计技术中心委员会委员;

2009年,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制化学品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任相坤

Ⅹ 张建文的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一) 学术期刊论文
·张建文,张政,秦霁光,降膜结晶分离技术实验研究,化工冶金,Vol.20, No.1, pp.17-24 (1999)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Spiral Finned Tube, J. of Chinese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17, No.1, pp. 56-66 (1999) (SCIE/EI)
·张建文,张政,螺旋翅片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高校化学工程学报,Vol. 13, No.2: pp.114-120 (1999) (EI)

· Zhang Zheng, Zhang Jianwen, Numerical Study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By An Integrated Model,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Vol.28, No.4, pp.307-321(1999) (EI)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Qin Jigu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EC & M, Vol. 11, pp. 54-65 (1999)
·张建文,张政,降膜结晶分离技术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学报,Vol.40, No.12, pp. 83-85 (2000)(EI)
·张建文,张政,混合二氯苯显微镜热台定向结晶过程实验研究,化工学报,Vol.51, No.4, pp. 560-564 (2000)
· 贺键芸,程源,张建文, 短纤维-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注射充模I.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 合成橡胶工业,Vol. 24, No.1, pp.15-17 (2001) (EI)

· 贺键芸,程源,张建文, 短纤维-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注射充模II. 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合成橡胶工业, Vol. 24, No.3, pp.144-146 (2001)
· 张政,张建文,降膜结晶分离过程热、质及动量传递的数值模拟(I)分区域统一模型, 化工学报,Vol.52, No.7, pp.581-586 (2001) (EI)
· 张建文,张政,降膜结晶分离过程热、质及动量传递的数值模拟(II)模拟计算,化工学报,Vol. 52, No.7, pp.587-592 (2001) (EI)
· 张建文,沈志刚,陈建峰,双置换复分解结晶生产硝酸钾新工艺的模拟分析,化工科技,2002,10(2)5-10
· 陈建峰,梁继国,张建文,两股无预混流体湍流混合与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化工学报,2004, 55(2):207-213
· 梁继国,陈建峰,张建文,旋转填充床内微观混合的数值模拟,化工学报,2004,55(6):882-887 (EI)
· 赵瑾,张建文,沈志刚,陈建峰,许明,反应沉淀法制备亚微米粒子的粒度分布模拟与实验验证,化工学报,2004, 55(9): 1499-1504 (EI)
· 李淑平,张建文,况春江,高温气体过滤除尘脉冲反吹再生过程的研究进展,过滤与分离,2004,14(1),5-10
· 李淑平,张建文,况春江,文氏嘴结构对金属滤管脉冲反吹过程流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9-14 (CAS)
· 许明,张建文,陈建峰,沈志刚,赵瑾,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 31(5): 30-35
· 许明,张建文,陈建峰,赵瑾,沈志刚,超重力旋转床中水脱氧过程的模型化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 19(3): 309-314 (EI)
· 谢灼利,张建文,魏利军,刘骥,地铁车站站台火灾中人员的安全疏散,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7):21-25
· Jin Zhao, Jianwen Zhang, Ming Xu, Jianfeng Chen, Numerical study 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ultrafine particles by reactive precipit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10 (2005) 19–29 (SCI/EI)
· Hai-Jian Yang, Guang-Wen Chu, Jian-Wen Zhang, Zhi-Gang Shen, and Jian-Feng Chen, Micromixing Efficiency in a Rotating Packed Bed: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Ind. Eng. Chem. Res. 2005, 44, 7730-7737 (SCI/EI)
· 杨海健,张建文,苗健瑞,初广文,陈建峰,管式填料床反应器内的湍流微观混合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 20(3): 390-394
二) 国际会议论文

· Zhang Z, Zhang JW, Integrated Mode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a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Heat Transf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744-752 (1996) (EI)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rectional Melt Crystallization of Mixed DCBs under Microscop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trial Crystallization, pp.31-38, Tianjin, Sep., 1998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WEATING PROCEDURE, Asian Conference on Fluid Dynamics 1999, pp.802-808, Shenzhen, December, 1999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Numerical modeling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process,Spain, Madri, July, 2000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Numerical Study of Transportation Phenomena In Sweating Procere, Heat Transf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640-645, 2000 (ISTP)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Numerical Modeling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0
· Zhang Jianwen, Zhang Zheng, A Continuum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Falling Film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II, 2, pp.1081-1088, 2001, Palm Cove, Queensland, Australia, 2001
· C. Kuang, J. Zhang, F. Wang, J. Che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of Metallic Filter El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ransport Phenomena ring Filter Regeneration Process, NETL , Morgantown, West Virginia, September 2002
· J. Zhang, F. Jia, E.R. Galea, J. Ewer, A new approach to the simulation of gaseous combus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wo test fire scenarios, INTERFLAM 2004, Edingburge, 2004. (ISTP)
·论 著:
参编《化学工业区应急响应系统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北京。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张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燃油价格和PTA有关联吗 浏览:958
银融国际融资公司 浏览:966
2019年5月22日纸黄金价格 浏览:478
后门融资假说 浏览:367
中国银行理财很低 浏览: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伙企业 浏览:683
金易国际期货平台 浏览:397
做医药理财 浏览:155
波涛系统交易方法pdf 浏览:294
股权融资协议范本 浏览:409
股票荷兰上市什么意思 浏览:532
信托中的资金池业务 浏览:551
赌股票的人 浏览:760
硅铁出口国外价格 浏览:340
银行基金收益是当天 浏览:715
编制银行资金明细表的作用是 浏览:14
工行往国外汇款手续费 浏览:328
债券投资的第一要义 浏览:940
港币1260换算人民币 浏览:563
湘钢钢筋价格表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