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集团意识培养模式里包括自立吗
集团意识里面肯定也都会包含自立自主的。
只是集团意识更加强调这是一个集体和奉献精神。
『贰』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优点与缺点
关于你所提出的问题,请参考,《说文解字》频道余世维博士演讲,非常具体。
『叁』 日本集团意识到底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啊就是具体内容分哪几个大的方面,谁知道啊,具体点。
恩....日本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国家,这和我国是恰恰相反。比如说311地震日本国民还没怎么样,我们国家人先抢上食盐了~比如日本好多公司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很少有在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出现各怀心思各有想法的人,即便在公司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也会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公司定下来全员都会全力的向目标努力。在日本人民是很喜欢在集团活动中体现发挥自我价值的。在日本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区活动很多。
你想了解一个国家还是要深入进去,从点滴细节发现他们的优缺点
『肆』 集团意识在日本企业中的体现
日本文化有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在传统日本文化中,人们从属于作为共同体的集团,个人利益服从于集团利益... 意识。有归属意识的人,在和集团内部的人沟通时,沟通能力往往都很强,和集团外部的人沟通时,能力很弱...
以村落为原型的日本集团主义文化
新京报:你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你就提出了“日本文化杂种论”,体现出深邃的文化洞察力。在你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日本文化是怎样的呢?
加藤周一:
影响日本人行动样式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一直都思考着这个问题,特别是其在文学上的表现。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文化有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在传统日本文化中,人们从属于作为共同体的集团,个人利益服从于集团利益。例如,在种水稻的村落里,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村里村外的意识,人们的行为模式在对内对外时也不太一样。在买卖时,同样的东西卖给村里村外的价格就不一样,如果外村的人比较弱的话,价格可能就偏高,如果外村的人越强,价格可能就偏低一些。这种村与村之间的交易关系,就体现了集团主义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个人利益与村落利益冲突时,村落利益往往优先,个人利益往往受压抑。如果村人坚持己见的话,他就会变成少数,因此,个人的意见或者少数派的意见在村落中是不存在的。日本有句古语是“以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圣德太子在引用这句话时是不完整的,孔子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还说了另外一句话:“和而不同”。少数人未必需要服从多数人,坚持己见未必就是吵架,“和”并不意味着统一,而是强调“和而不同”。孔子强调两个方面,“和”与“不同”,和并不是要让别人听话而已,而是要有个性。只强调“和”而不强调不同,这可能是日本集团主义的原型。
村落的主要工作就是种水稻,是需要劳动力的,在插秧、除草和收割三个环节中,除草是最需要劳动力的,需要村里的人一起行动,相互帮助,才能维持农村的水稻生产,这可能也是日本集团主义非常强烈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农业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社会的村落意识,包括对邻村人的歧视意识,一直延续。
日本企业文化同样带有集团主义色彩
新京报:这种传统文化特征在战后是如何发展的呢?影响到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吗?
加藤周一:
二战后这种意识仍然十分明显,其表现就是日本公司的归属意识,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都是终身雇佣制,公司除了付给工资外,还有其他福利等。日本公司的老板在自杀前,都说:我死了,公司也不会倒,这就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征。“和”在日本公司里具体表现为对公司的归属意识。有归属意识的人,在和集团内部的人沟通时,沟通能力往往都很强,和集团外部的人沟通时,能力很弱,或者说是有歧视,这与同村的人共同劳动的历史背景是相关的。日本人喜欢自己公司的人一起到小酒馆去喝酒,这就是日本文化的集团主义特征。日本人会说,闯红灯大家一起过,那样就不害怕了,但法国人则可能说,脚是自己的,判断是要自己去做的。
“神佛习和”体现对外来文化的反应
新京报:日本宗教在外人眼中一直很神秘,这种文化特征是如何反映在日本的宗教信仰中的呢?
加藤周一:
村落里还有神社,每个村落都信仰不同的神,没有超越村落这个集团之上的权力存在,即没有超越性的价值存在的,神道与此密切相关。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这个共同体的象征,是全体国民所属集团的象征,在这个集团之上没有神,至少宪法是如此规定的。但日本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佛习和,日本传统的神道与佛教混合在一起,神佛共同祭祀,这是日本宗教的重要特征。它完整地体现了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应,即外来文化进来没有关系,只要二者融洽相处就可以了,这贯穿着整个文化形态,原有东西只要和外来东西和谐相处就可以了,集团里没有超越性的权威。如果个体与村人意见不同,坚持己见,就会被视为顽固分子,以个人对抗集团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更大的权威,而西方则可以做到,后者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主观色彩浓厚的日本之心
新京报:集团主义文化特征如何具体影响到日本人个体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呢?
加藤周一:
集团主义有很多形态。环境不好,心情不佳,要改变它,有两个途径:比如天气很热,一种选择是开窗或开冷气,客观环境对人不利的话,就改变客观环境;还有一种选择是不改变客观环境,而是改造自己的内心。意识到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改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所以日本文化是主观色彩很浓的文化。
日本哲学家石田梅岩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石门新学,在18世纪的江户时代非常受欢迎,他的哲学思想就是:要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的话,就改变自己的内心,由此引发出理想的心灵状态,就是“诚”。在石门新学影响下,明治维新前的倒幕人士,在这种“诚”的信仰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诚心诚意想把幕府弄垮。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这种主观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与集团主义相结合,其表现无处不在,小到村落,大到地区,甚至扩展到国家。大家在所属的集团范围内思考和行动,有什么不理解之处,惟一的方法就是调整个人的内心。
集团主义的另一个体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集团的框架内,养成了不看整体,只专注于部分的习惯,因为整体是不可以改变的,由此养成的时间意识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这种只重现在的时间意识,称之为现在主义。现在主义造成日本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对于感性的东西过于迷恋,过于精细,这种倾向甚至影响到了美学。但只注重当下的感觉,而不注重集团整体,导致的就是过于注重集团的目的,只注重目的实现,而不注重手段选择,目的的实现超过了手段的选择。日本文化在向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殖民主义扩展与帝国主义侵略中,也同样只注重目的的实现,而不注重手段的选择,不是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而是用战争的方式,这是非常愚蠢的、不文明的选择,其目标往往也是非常愚蠢的。
21世纪中日文化应当携手并进
新京报:中日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渊源,在21世纪,日本和中国是否可以共同携手,为东亚的文化发展作些贡献?
加藤周一: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可以有所贡献的:其一是关于汉字文化。中国、朝鲜半岛、日本都使用汉字,复活汉字文化,加强汉字文化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汉字不仅表意,也是逻辑符号,应当恢复、强化汉字文化。
其二是在传统的宗教信仰里,儒教仍有积极意义。儒教在整个东亚,都曾经发达过,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代表其先进性的就是合理主义,积极地思考合理主义的含义,前提就是儒教。
其三是中国文化独特的教育性,即文化而非武功,今后将会是重要的哲学,比如老庄思想就充满自由的思考。佛教及禅宗也有积极意义,它们虽产生于中国,却发达于日本,在这方面,日本人也可以有所贡献。
其四是维护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日本战后宪法的基本理念就是:和平主义、人权和民主主义。人权和民主主义的前提就是和平主义,没有这个前提是不可以的,战争可以摧毁一切。中国传统的文官主义与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两者相加,对亚洲未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加藤周一:
194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1946年借长篇文学评论《1946年:文学的考察》正式登上日本文坛。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加藤提出“日本文化杂种论”,并推出力作《日本文学史序说》,成为日本思想和文学研究的经典,他本人则被誉为当代日本“网络全书式”的学者。
『伍』 什么是集团意识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说白了就是团队意识,简言之,集团意识就是工作中一切要以集团的利益为重,所有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属点都要以是否损害和有利集团或集体为准.
『陆』 要一篇论文(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回答好还有奖励!
为什么谈中国式团队的管理时还要分析日本人的团队呢?因为世界上组织力最强的就是日本人的团队。日本人基本上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没有太多个人的意 见,绝对服从组织。这种团队的优点是易管理,但是它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成员都是盲目服从的,只要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收拾的。所以,员工具 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生存环境导致日本人必须团结一致?日本人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并不 是天生的,而是其生存环境造成的。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矿产资源贫乏,而且地处 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饱受台风、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日本人只有团结 起来,借助群体的力量,共同抵抗天灾,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日本人的房子紧密相连、彼此支撑,就是为了抵御风灾。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古时候 的日本人多依靠出海捕鱼为生,而这种工作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 境造就了日本人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团队精神。社会约束要求日本人绝对服从集体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对日本人 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久而久之,日本社会形成各种行为准则,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准则都是自发形成的,人们遵守的程度非常高,约束力也非常强。一旦 某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受到周围人的一致指责和唾弃,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在日本的乡村,到了傍晚,大家都回家后,一旦发现某个人没有回来,全村 的男人都会提着灯笼去找。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多么重视团队。
『柒』 集团主义定义
所谓集团意识,或被称为集团主义观念,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的集团协调性很强,在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的指导下,日本人在明治维新(1867)年后的短短30年间就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在二战战败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地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世界强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的各个国家。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与日本人的整体的强烈的集团意识分不开的。
日本人一生被包裹在一个小集团当中,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企业,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自己所在的村庄。个人服从集团,个人的发展必须为集团的发展而服务是每个日本人的信条。集团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发展,集团的衰败就是人的衰败。一个集团与众多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日本社会极其团结,使日本人在军事、经济建设当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效率。
日本人的这种集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制度上看,日本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保证了这种集团主义的实现。所谓“终身雇佣制”是指一个人一旦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他将被“终身雇佣”,除非犯大错误,否则不会被开除。“年功序列制”则是指职工按年龄来评价功劳,按入企业(社)的先后顺序排列上下级关系。
这两种制度能激发员工不断进取的关键在于利用了的归属意识。作为个体,个人只有长期依附于一个企业,才能获得稳固的社会关系、资历、地位和工资。一个如果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就会获得一笔丰厚的退职金。退职金会根据在某个单位所待的长短来计算,换了单位就不能连续计算。这样从制度上把人固定在了一个集团当中。
从历史上看,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与其农业社会中的“村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的农业生产中,个体村民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应付自然灾害、沉重的地租和紧急事件,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生产共同体,脱离这个共同体就意味着灭亡。日本的村落有一个“村八分”传统。所谓“村八分”就是指“十种交往,八分制裁”。十种交往指:生孩子、成人式、结婚、探望病人、葬礼、法事、火灾、水灾、远行、普清(建房)。一个村民出现十种情形中的一种,就会受到来自全村人的帮助。但是一旦有人“不肖”,其人及其家庭则会被村民断绝十种交往中除火灾和葬礼以外的八种交往,这会使个体及其家庭难以继续生存。这种传统以不同的面貌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日本人依赖群体而恐惧孤独,对他人有强烈的依存心理和愿望,成为集团主义得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的角度看,日本人在小学阶段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适应性和协调性。对于日本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其幼年时就形成日本人重视集体的待人处事意识。学校也会鼓励学生们形成集体,让他们自然地理解和体验在集体的益处,脱离集体的坏处,维护集体的重要以及集体的力量。在这样的氛围中,日本小学生十分重视培养和维护小集团,为了与小集团成员行动一致,站得住脚,原本不想欺负他人的人甚至会半主动地去欺负他人。
从民族构成角度看,日本人的单一性是形成集团主义的另一个原因。在历史上,日本从未被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入侵过的。比如,1274和1281两次元朝入侵都因为风暴的原因而失败。二战战败后,美国帮助日本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并让日本在朝鲜战争中发够了战争财,出于战略考虑,美国帮助日本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了自己在东亚的盟友,因此美国也不算是侵略。基于此,日本人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单一的,团结的“大和”民族,是世界上与众不同的优秀的民族。因此,在与别国进行交流时,总是以日本人自居,形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这是形成集团主义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