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目錄
第一章 金融市場概論
第一節 金融市場相關概念
第二節 金融市場的參與者
第三節 金融市場的分類
第四節 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金融機構
第一節 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
第二節 中央銀行
第三節 商業銀行
第四節 專業銀行與政策性銀行
第五節 非銀行金融機構
第六節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 銀行信貸市場
第一節 銀行信貸市場概述
第二節 銀行信貸市場構成
第三節 銀行信貸產品
第四節 銀行信貸市場運行
第四章 同業拆借市場
第一節 同業拆借市場的概念和特點
第二節 同業拆借市場的結構
第三節 同業拆借市場的功能
第四節 同業拆借市場的市場運作
第五節 同業拆借的期限與利率
第六節 同業拆借市場管理
第五章 票據市場
第一節 票據概述
第二節 商業票據市場
第三節 銀行承兌匯票市場
第四節 大額可轉讓存單市場
第六章 股票市場
第一節 股票
第二節 股票市場概述
第三節 股票發行市場
第四節 股票流通市場
第七章 債券市場
第一節 債券概述
第二節 債券的發行市場
第三節 債券的流通市場
第八章 基金市場
第一節 投資基金概述
第二節 基金市場的運作
第九章 外匯市場
第一節 外匯市場的含義、特點和分類
第二節 外匯市場的市場結構
第三節 外匯市場的交易方式
第十章 黃金市場
第一節 黃金市場概述及分類
第二節 黃金價格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節 黃金市場交易方式
第十一章 信託市場
第一節 信託及金融信託
第二節 信託業務
第三節 信託機構
第十二章 租賃市場
第一節 金融租賃市場概述
第二節 金融租賃市場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融資租賃市場的運行機制
第十三章 保險市場
第一節 保險市場概述
第二節 保險市場的構成
第三節 保險市場的保險產出過程
第四節 保險市場的監管
第十四章 金融創新市場
第一節 金融期貨市場
第二節 金融期權市場
第三節 金融互換市場
第四節 中國金融創新市場
參考文獻
❷ 中國古近代金融史的圖書目錄:
上編古代篇
第一章先秦秦漢三國的金融
第一節中國金融的起源
一、西周以前的貨幣
二、西周以前的信用
第二節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的貨幣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鑄幣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貨幣
三、泰國的貨幣立法和秦始皇統一幣制
第三節西漢的貨幣
一、從漢半兩到五銖錢
二、黃金及其他貨幣
第四節春秋至西漢的信用
一、利民的借貸和政府的賑貸
二、高利貸
三、商業信用
第五節王莽的金融政策
一、任意變亂幣制
二、賒貸政策
第六節東漢三國的金融
一、東漢的貨幣
二、三國的貨幣
第二章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金融
第一節兩晉時期的金融
一、貨幣
二、信用
第二節南北朝的貨幣
一、南朝的貨幣
二、北朝的貨幣
第三節南北朝的信用和質庫的產生
一、政府的賑貸和官負民債
二、高利貸和質庫的產生
第四節隋和高昌國的金融
一、隋朝的貨幣和公廨錢
二、高昌國的金
第五節唐五代的貨幣
一、唐前期的貨幣
二、唐後期的貨幣
三、五代十國的貨幣
第六節唐五代的信用和金融機構
一、義倉和政府的賑貸
二、官營高利貸和官負民債
三、私營高利貸及有關立法
四、其他信用形式和金融機構
第三章宋遼夏金的金融
第一節北宋的貨幣
一、不同錢幣流通區的形成和紙幣的產生
二、王安石變法後的錢荒和交子的貶值
三、徽宗朝的通貨貶值政策
四、金銀絹帛的貨幣性
第二節北宋的信用和金融機構
一、政府的賑貸和青苗法
二、其他官民之間的信用關系
三、私營高利貸和商業信用
四、金融機構
第三節遼和西夏的金融
一、遼朝的金融
二、西夏的金融
第四節南宋的貨幣
一、鑄錢數量減少和銅錢外流
二、會子的發行和貶值
三、錢引和其他地方性紙幣
四、金銀谷帛的貨幣性
第五節南宋的信用和金融機構
一、政府和社倉的賑貸
二、其他官民之間的信用關系
三、商業信用和民間的貨幣兌換
四、高利貸及有關立法
五、金融機構
第六節金朝的金融
一、金朝的貨幣
二、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機構
第四章元明的金融
第一節元代的貨幣
一、建國初期的貨幣和中統鈔的流通
二、至元、中統鈔的並行和貶值
三、至正鈔發行後的元末貨幣
四、雲南的貨幣
第二節元代的信用和金融機構
一、賑貸、替民還債和同賑濟有關的信用
二、高利貸及有關立法
三、解典庫和銀鋪
第三節明初百年間的貨幣
一、從用錢到單一紙幣流通制度的形成
二、永樂至宣德年間的紙幣回籠政策
三、宣德十年後的紙幣政策和開放用銀
第四節明代銀錢並用後的貨幣
一、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二、銅錢的鑄造和流通
三、銀錢並用後的寶鈔和行鈔餘波
第五節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政策
一、多渠道的賑貸
二、高利貸及有關立法
第六節金融機構和新產生的信用憑證
一、當鋪成為主要金融機構
二、錢鋪的興起
三、銀鋪的發展
四、會票、銀票和錢票的使用
第五章清鴉片戰爭前的金融
第一節銀兩和外國銀元的流通
一、銀兩制度
二、外國銀元的流通和自鑄銀元
三、乾隆以前的白銀購買力
四、白銀外流及其後果
第二節銅錢流通和銀錢比價的變動
一、雍正以前的銅錢
二、乾隆時的銅錢和禁私錢政策
三、嘉慶以後的銅錢
第三節賑貸和生息銀兩
一、政府倉儲的賑貸
二、社倉和義倉的賑貸
三、生息銀兩
第四節高利貸、賬局和廣州行商的外債
一、高利貸及有關立法
二、京債和賬局的產生
三、廣州行商的外債
第五節當鋪、錢鋪、票號等金融機構和民間紙幣的流通
一、當鋪的發展
二、錢鋪成為主要金融機構
三、從銀鋪到銀號
四、匯兌的發展和票號的產生
五、民間紙幣的流通
下編近代篇
第六章清鴉片戰爭後的金融
第一節兩元並用和幣制討論
一、銀兩制度的繼續發展
二、外國銀元的流通和自鑄銀元
三、幣制討論和《幣制則例》的頒布
第二節形形色色的紙幣
一、戶部官票、大清寶鈔的發行和貶值
二、錢鋪等機構發行的紙幣
三、在中國流通的外國紙幣
四、本國銀行的紙幣
第三節錢幣和銅元
一、混亂的咸豐錢
二、太平天國錢幣及其他起義錢
三、制錢制度的危機
四、銅元的產生和濫鑄
第四節錢鋪的發展和金融風潮
一、官錢鋪和官銀錢號
二、民營錢鋪和銀號
三、上海的金融風潮
第五節票號、典當和賬局的發展
一、票號
二、典當
三、賬局和印局
第六節銀行業的興起
一、外商銀行的設立及其作用
二、中國銀行業的產生
第七章北洋政府時期的金融
第一節軍閥割據下的貨幣流通
一、兩元並用制度的繼續
二、銅元的繼續濫鑄
三、更加繁雜的紙幣
第二節外商銀行在華勢力的擴張
一、外商銀行在華勢力的擴展和消長
二、外商銀行的特殊形式——中外合辦銀行
三、國際銀行團的對華貸款
第三節國家銀行和地方銀行
一、中國銀行
二、交通銀行
三、地方銀行
四、廠東和武漢政府的中央銀行
第四節商業銀行的興盛
一、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二、北四行
三、南三行和南五行
四、商業銀行的工商業放款
第五節錢庄、票號、典當和證券交易所
一、錢庄的繼續發展」
二、票號的衰敗
三、典當的衰落、
四、證券交易所和信交風潮
第六節農業金融的進展
一、農工銀行的設立
二、北方的農業合作金融
三、農民協會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
第八章十年內戰時期的金融
第一節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形成和外商銀行
一、四行二局金融體系的建立
二、國民政府對商業銀行的控制,
三、外商銀行
第二節廢兩改元和法幣政策
一、廢兩改元的實現
二、1934-1935年金融危機
三、法幣政策的推行
第三節銀行業的發展和錢庄、典當的衰落
一、銀行業的繼續發展
二、地方銀行和信用合作社
三、錢庄和典當
第四節上海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一、全國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上海的金融市場
第五節東北金融的殖民地化
一、「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金融侵略
二、偽滿殖民地金融體制的形成
三、偽滿的統一貨幣政策
第六節革命根據地的金融
一、革命根據地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
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
三、革命根據地的貨幣
第九章抗日戰爭時期的金融
第一節抗戰初期穩定金融的措施
一、限制提存和匯劃制度的發展
二、外匯管制政策的實行
第二節國民政府加強對大後方金融的壟斷
一、大後方銀行的增加
二、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加強
三、中央銀行制度的發展
第三節法幣的惡性膨脹
一、以法幣為彌補財政赤字的工具
二、通貨膨脹和物價
三、通貨膨脹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第四節國民政府的農貸、儲蓄和黃金政策
一、農貸政策
二、儲蓄政策
三、黃金政策
第五節淪陷區的金融
一、用軍用票掠奪淪陷區人民
二、東北的殖民地金融
三、華北淪陷區的日偽金融
四、華中淪陷區的日偽金融
第六節抗日根據地的金融
一、陝甘寧邊區的金融,
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金融
三、華中和華南抗日根據地的金融
第十章解放戰爭時期的全融
第一節國民政府對敵偽金融資產的接收
一、對敵偽金融機構的接收
二、對敵偽紙幣的收兌
第二節民族資本金融業和外商銀行
一、民營金融機構的清理和復業
二、新《銀行法》的頒布
三、民族資本金融業的衰落
四、外商銀行和外幣流通
第三節高度壟斷的官僚資本金融
一、官僚資本金融壟斷的加強
二、金融壟斷中的中央銀行
三、官僚資本的地方性銀行
第四節外匯、黃金政策的失敗和法幣的崩潰
一、法幣廢止前的外匯政策
二、法幣廢止前的黃金政策.
三、法幣和東北流通券走向崩潰
第五節國民政府貨幣政策的最後破產
一、金圓券的大騙局.
二、金圓券流通時期的外匯和黃金政策
三、花樣翻新銀元券.
第六節新民主主義金融的勝利
一、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前解放區銀行的新發展
二、中國人民銀行的創立和人民幣的發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區的金融管理
結束語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體系的建立
❸ 金融學基礎的章節目錄
?前言
第1章 金融學概述
1.1 金融簡介
1.2 金融學簡介
1.3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1.4 金融學研究內容與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2.1 貨幣
2.2 貨幣制度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3.1 信用概述
3.2 利息與利率
3.3 信用工具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金融機構概述
4.1 金融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4.2 金融機構的性質與職能
4.3 金融機構體系的基本構成
4.4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銀行業金融機構
5.1 現代銀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5.2 中央銀行
5.3 商業銀行與專業銀行
5.4 政策性銀行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6.1 保險公司
6.2 證券公司
6.3 基金公司
6.4 信託與租賃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金融市場
7.1 金融市場概述
7.2 貨幣市場
7.3 資本市場
7.4 其他金融市場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貨幣供求與均衡
8.1 貨幣需求
8.2 貨幣供給
8.3 貨幣供求均衡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9.1 通貨膨脹概述
9.2 通貨膨脹的成因與治理
9.3 通貨緊縮概述
9.4 通貨緊縮的成因與治理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貨幣政策調控
10.1 貨幣政策及其目標
……
第11章 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收支
參考文獻
❹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基礎的圖書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導論
第1章 引論
1.1 金融資產
1.2 金融市場
1.3 金融市場全球化
1.4 衍生品市場
1.5 政府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
1.6 金融創新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2章 金融機構、金融中介和資產
管理公司
2.1 金融機構
2.2 金融中介的功能
2.3 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概述
2.4 監管者的考慮
2.5 資產管理公司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二部分 存款機構、美聯儲與貨幣政策
第3章 存款機構:行為與特徵
3.1 存款機構的資產/負債問題
3.2 商業銀行
3.3 儲蓄貸款協會
3.4 儲蓄銀行
3.5 信用合作社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4章 美聯儲與貨幣創造
4.1 中央銀行及其作用
4.2 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
4.3 貨幣政策工具:美聯儲如何影響貨幣供給
4.4 貨幣的不同類型
4.5 貨幣和貨幣總量
4.6 貨幣乘數:貨幣供給的擴張
4.7 利率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4.8 開放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過程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5章 貨幣政策
5.1 貨幣政策目標
5.2 政策的協調與沖突
5.3 最終目標和中間目標的種類
5.4 近期美聯儲政策回顧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三部分 非存款金融中介機構
第6章 保險公司
6.1 保險的種類
6.2 保險公司與對應的產品種類
6.3 保險產業的基本面
6.4 保險業的監管
6.5 保險公司的結構
6.6 保險公司的形式:股份制與互助制
6.7 個人與團體保險
6.8 人壽保險的類型
6.9 一般賬戶與獨立賬戶產品
6.10 分紅保單
6.11 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
6.12 保險業的變革
6.13 保險、投資與退休產品的演化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7章 投資公司與ETF
7.1 投資公司的類型
7.2 基金銷售費用和運行年費
7.3 基金的經濟動機
7.4 根據投資目標分類的基金類別
7.5 基金族的概念
7.6 共同基金的投資工具
7.7 共同基金成本
7.8 共同基金的稅收問題
7.9 基金的管制
7.10 基金的組織結構
7.11 共同基金行業的近期變化
7.12 共同基金的替代方案
7.13 交易所交易基金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8章養老基金
8.1 養老金計劃的簡介
8.2 養老金計劃的類型
8.3 投資
8.4 監管
8.5 養老基金的管理人
8.6 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四部分 資產價格和利率的決定
第9章 金融資產的特性和定價
9.1 金融資產的特性
9.2 金融資產定價原則
9.3 金融資產價格波動性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0章 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
10.1 利率理論
10.2 利率結構的決定因素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1章 利率期限結構
11.1 收益率曲線和期限結構
11.2 遠期利率
11.3 國庫券歷史收益率曲線的形狀
11.4 決定期限結構的形狀的因素
11.5 對收益率曲線的形狀影響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2章 風險/收益和資產定價模型
12.1 資產組合理論
12.2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12.3 多因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12.4 套利定價理論模型
12.5 對理論的攻擊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五部分 市場組織與結構
第13章 一級市場與證券承銷
13.1 新證券發行的傳統過程
13.2 一級市場的監管
13.3 承銷過程的其他方式
13.4 證券的私募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4章 二級市場
14.1 二級市場的功能
14.2 交易場所
14.3 市場結構
14.4 完全市場
14.5 經紀商和交易商在現實市場中的任務
14.6 市場效率
14.7 電子交易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六部分 政府債務市場
第15章 財政與機構證券市場
15.1 財政證券市場
15.2 聯邦機構證券市場
15.3 非美國政府債券市場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6章 市政證券市場
16.1 市政證券的種類和特點
16.2 市政證券評級
16.3 投資於市政證券的稅收風險
16.4 一級市場
16.5 二級市場
16.6 應稅市政債券市場
16.7 市政債券的收益率
16.8 市政證券市場的監管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七部分 公司證券市場
第17章 普通股市場:基本特徵
17.1 普通股特徵
17.2 交易機制
17.3 交易成本
17.4 零售和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安排
17.5 股票市場的基本機能
17.6 股票市場指標
17.7 股票市場定價有效性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8章 普通股市場:結構與組織
18.1 交易所市場結構
18.2 交易所所有權和交易結構的變化
18.3 美國股票市場:交易所和場外市場
18.4 交易所外市場/替補電子市場
18.5 演變中的股票市場實踐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19章 公司高級工具市場:Ⅰ
19.1 信用風險
19.2 商業票據
19.3 中期票據
19.4 銀行貸款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20章 公司高級工具市場:Ⅱ
20.1 公司債券
20.2 優先股
20.3 破產及債權人的權利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21章 銀行債務市場
21.1 在美國運營的銀行類型
21.2 大額可轉讓存單
21.3 聯邦基金
21.4 銀行承兌匯票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習題
第八部分 抵押與證券化資本市場
第22章 住房抵押貸款市場
22.1 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
22.2 住房抵押貸款的種類
22.3 一致貸款
……
第九部分 衍生證券市場
❺ 洗錢與反洗錢的圖書目錄
序
第一篇 反洗錢面面觀
第一章 洗錢-洗錢罪
一、美國「卡薩布蘭卡」行動
二、哥倫比亞毒梟瘋狂的人和棒棒糖
三、中國:反洗錢在行動
四、洗錢行為四大特徵
五、洗錢罪構成要件
六、洗錢罪認定中的九個界限
七、洗錢罪的刑事責任
第二章 國際反洗錢
一、害莫大焉——洗錢行為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
二、通力合作——國際社會的反洗錢努力
三、圍追堵截打——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反洗錢最新方略
第三章 中國反洗錢
一、不斷上升——洗錢行為在中國
二、擔負責任——中國加入國際反洗錢斗爭行列
第二篇 反洗錢的監督管理體制
第一章 蛛網密布一國際公約、國外立法關於反洗錢監督管理體鑭的規定
一、確立基本指導原則
二、他山之石——各國監督管理體制
第二章 體系初建——中國的反洗錢監督管理體
一、現狀描述
二、《反洗錢法》的規定
三、國務院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和職責
四、國務院有關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
五、建設反洗錢監測分析系統
六、反洗錢工作協調機制
第三篇 反洗錢是金融機構的義務
第一章 金融機構開展反洗錢工作的現狀
一、重任在肩——金融機構反洗錢
二、卓有成效——金融機構開展反洗錢工作的成就
三、直面困難——金融機構開展反洗錢工作面臨的不利因素
四、體系構建——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戰略戰術
第二章 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
一、中國法律對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的規定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
三、保險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
四、證券、期貨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
第三章 客戶身份識別制度
一、中外法律對客戶身份識別制度的規定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如何識別客戶身份
三、保險業金融機構如何識別客戶身份
四、證券、期貨業金融機構如何識別客戶身份
第四章 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
一、中國法律對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的規定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的要求
三、保險業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的要求
四、證券、期貨業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的要求
第五章 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
一、中外法律對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的規定
二、金融機構如何報告人民幣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
三、金融機構報告大額和可疑外匯資金交易的具體規定
四、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可疑交易的具體規定
第四篇查處洗錢案件
第一章 查處洗錢案件三步驟
一、反洗錢行政調查與核查
二、移送涉嫌洗錢犯罪線索
三、查處洗錢案件
第二章 偵查洗錢犯罪案件的基本原理
一、澳大利亞偵查洗錢犯罪案件經驗及分析
二、洗錢犯罪特點分析
三、洗錢犯罪的偵查步驟
四、偵查洗錢犯罪四原則
五、偵查洗錢犯罪的對策
第三章 典型洗錢案例剖析
一、「5·12」特大跨國制販毒案
二、「10·12」銀行內部人員洗錢案
三、湖南省郴州市「住房公積金第一案」
洗錢與反洗錢——跨國界跨世紀的交鋒
四、福建「鄭亦細命」地下錢庄案
第五篇 反洗錢國際合作
第一章 中國已經批准加人的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國際公約
一、國際上有關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的重要法律文件
二、中國加入的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國際公約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中國與反洗錢國際組織
一、反洗錢國際組織一覽
二、中國加入反洗錢國際組織的進程
第三章 中國與各國在反洗錢領域的刑事司法協助
一、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根據
二、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發展的四個趨勢
三、中國與各國締結的雙邊司法協助類條約一覽表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
附錄二《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
……
❻ 貨幣金融學的目錄
第一篇 金融學基礎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 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一、貨幣的產生
二、貨幣形式的發展
三、貨幣的本質
第二節 貨幣的職能與作用
一、貨幣的職能
二、貨幣的作用
第三節 貨幣的計量
一、貨幣數量的界定
二、貨幣層次的劃分
第四節 貨幣制度
一、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
二、貨幣制度的演變
第二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
第一節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產生和發展
二、信用的構成要素
三、信用的特徵
四、信用的基本功能
第二節 信用形式
一、商業信用
二、銀行信用
三、國家信用
四、消費信用
五、租賃信用
六、證券信用
七、民間信用
第三節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分類
二、信用工具的基本要求
三、典型信用工具
四、證券行市
第四節 信用與經濟
一、信用與經濟發展
二、信用與經濟周期
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
第一節 利息與收益資本化
一、利息理論
二、收益資本化理論
三、利息的計量
第二節 利率與利率體系
一、利率分類
二、復利的運用
三、利率體系
第三節 利率理論
一、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因素
二、利率決定理論
三、利率風險結構理論
四、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第四節 市場利率與利率市場化
一、年金理論與金融資產定價
二、市場利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三、我國的利率市場化
第四章 外匯與匯率
第一節 外匯與匯率的基本概念
一、外匯的定義及分類
二、匯率及其標價法
三、匯率的種類
第二節 匯率的變化與影響
一、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匯率制度及其選擇
一、匯率制度的種類
二、匯率制度的選擇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
第二篇 金融機構與市場
第五章 金融與金融體系
第一節 金融與金融體系概述
一、金融的含義及其演變
二、金融體系的構成及功能
第二節 金融機構體系
一、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
二、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機理
三、金融機構的構成
四、中國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
第三節 金融市場體系
一、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二、金融市場的分類
三、金融市場的功能
第六章 存款類金融機構
第一節 存款類金融機構概述
一、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二、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性質與職能
第二節 存款類金融機構業務
一、資本業務
二、負債業務
三、資產業務
四、中間業務
五、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
第三節 存款類金融機構管理
一、存款類金融機構管理一般原則
二、存款類金融機構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中國存款類金融機構
一、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二、我國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
第七章 非存款類金融機構
第一節 投資類金融機構
一、投資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二、投資銀行的作用
三、投資銀行的運營模式與類型
四、投資銀行的基本業務
五、證券投資基金
六、中國的投資銀行與證券投資基金
第二節 契約類儲蓄機構
一、保險公司
二、保險基金管理
三、保險中介機構
第三節 金融服務機構
一、徵信機構
二、信用評級機構
第八章 金融管理機構
第一節 中央銀行
一、中央銀行產生的背景
二、中央銀行的組織形式
三、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能
四、中央銀行的基本業務
五、中國的中央銀行
第二節 金融監管機構
一、金融監管機構與監管對象
二、金融監管的內容
三、金融監管體制
四、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
第九章 貨幣市場
第一節 貨幣市場概述
一、貨幣市場的內涵
二、貨幣市場的特點
……
第三篇 國際金融與全球化
第四篇 金融與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❼ 金融的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貨幣、信用與金融
第一節 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二節 信用與資金借貸
第三節 金融及融資形式
第二章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第一節 金融機構概述
第二節 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第三節 國際金融機構
第四節 金融市場概述
第五節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
第六節 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展望
第三章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第一節 商業銀行概述
第二節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
第三節 商業銀行其他業務
第四節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第五節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第四章 中央銀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概述
第二節 中央銀行制度
第三節 中央銀行業務
第五章 政策性銀行業務與經營
第一節 政策性銀行概述
第二節 政策性銀行資產負債業務
第三節 政策性銀行經營管理
第四節 我國政策性銀行的業務經營
第六章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與經營
第一節 金融信託業務
第二節 金融租賃業務
第三節 證券業務
第四節 保險業務
第七章 對外金融
第一節 外匯與匯率
第二節 國際收支
第三節 利用外資
第四節 對外債務管理
第八章 金融監管
第一節 金融監管體系
第二節 銀行業監管
第三節 證券業監管
第四節 保險業監管
第九章 貨幣供求與貨幣政策
第一節 貨幣需求
第二節 貨幣供給
第三節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四節 貨幣政策
參考文獻
❽ 金融犯罪案例研析的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危害貨幣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偽造貨幣罪與變造貨幣罪
案例:萬某熔幣制假港幣案
——對偽造貨幣罪與變造貨幣罪的界定
第二節 金融工作人員購買假幣、以假幣換取貨幣罪
案例:任某購買假幣、以假幣換取貨幣案
——對「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認定
第三節 購買假幣罪和以假幣換取貨幣的共同犯罪
案例一:李某、楊某共同購買假幣案
——對金融工作人員與非金融工作人員共同購買假幣行為的認定
案例二:郭某、胡某以假幣換取貨幣案
——對金融工作人員與非金融工作人員共同實施以假幣換取貨幣
行為的認定
案例三:潘某、李某分別實施購買和換取貨幣案
——對金融工作人員與非金融工作人員分工實施購買換取假幣等
行為的認定
第四節 持有、使用假幣案的司法認定
案例一:蔡某盜竊假幣案
——對實施非危害貨幣管理制度的上游犯罪而持有假幣行為的
認定
案例二:李某持有假幣案
——對持有、使用假幣罪交叉行為的定性
案例三:周某等購買、使用和持有假幣案
——對出售、購買、運輸假幣並使用假幣的罪數等問題認定
第二章 危害金融機構設立管理制度犯罪
案例一:胡某擅自設立金融機構案
——對「擅自設立」行為的認定
案例二:某信用社擅自設立金融機構案
——合法的金融機構擅自設立分支機構是否屬於「擅自設立」
案例三:杜某等擅自設立金融機構案
——對私設地下金融組織行為的定性
第三章 危害金融機構存貸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高利轉貸罪
案例一:福鼎工貿有限公司高利轉貸案
——對「高利」標準的認定
案例二:某公司高利轉貸案
——對高利轉貸罪與騙取貸款罪的界定
案例三:齊某套取銀行資金高利轉貸案
——對「行為人將自有資金抽出高利借貸給他人」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案例:羅某騙取貸款案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與貸款詐騙罪的界限
第三節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案例一:中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及彭某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
——對「委託理財」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界定
案例二:渭南市尤湖塔園有限責任公司及惠某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
——如何認定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
案例三:高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
——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的界定
案例四:馮某擅自設立金融機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
——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主體資格等問題的認定
第四節 違法發放貸款罪
案例一:周某違法發放貸款案
——違法發放貸款罪主觀方面的認定
案例二:古某違法發放貸款案
——違法發放貸款罪與挪用公款罪、玩忽職守罪的界限等
案例三:錢某違法發放貸款案
一違法發放貸款罪中「違反國家規定」的認定等
第五節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
案例一:馬某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案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界限
案例二:某保險支公司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案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與違法運用資金罪的界限
案例三:楊某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案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與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的界限
第四章 危害客戶、公眾資金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
案例:某支行背信運用受託財產案
——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中「違背受託義務」的認定等
第二節 違法運用資金罪
案例一:李某違法運用資金案
——違法運用資金罪的主體認定等
案例二:王某違法運用保險資金案
——違法運用資金罪中「違反國家規定」的認定等
第五章 危害金融票證、有價證券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案例一:王某等偽造信用卡案
——偽造信用卡行為的定性
案例二:劉某偽造變造金融票證案
——對填充空白票據行為的認定
第二節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案例一:洪某、薛某等人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案
——對「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二:葛桌等人騙領多家銀行信用卡案
——對「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三:王某等人冒名辦卡、售卡案
——對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四:孫某、楊某等人信用卡詐騙、妨害信用卡管理案
——對信用卡詐騙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界定等
第三節 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
案例:楊某非法出具票證案
——對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的主觀方面的認定
第四節 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
案例:張某等違規承兌票據案
——對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與票據詐騙罪的界定
第六章 危害證券、期貨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
案例一:何某、祝某內幕交易案
——對內幕交易罪的主體和內幕信息的認定
案例二:張某、李某等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案
——對「建議」行為和「不作為」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案例一:韓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與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界定
案例二:張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未遂案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態
第三節 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
案例:李某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案
——對「虛假信息」的認定等
第四節 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罪
案例:陳某、李某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案
——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罪主觀方面和主體的認定
第五節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
案例:趙某操縱「蓮花味精」股票價格案
——對「以其他方法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等行為的認定
第七章 危害外匯管理制度犯罪
第一節 逃匯罪
案例:王某等人逃匯案
——對逃匯罪主體的認定
第二節 騙購外匯罪-
案例:王某、石某騙購外匯案
——對騙購外匯罪的認定
第八章 洗錢犯罪
案例一:元某信用卡詐騙案
——洗錢罪主體的認定
案例二:游某洗錢案
——洗錢罪主觀方面的認定
案例三:汪某洗錢案
——洗錢罪與隱瞞毒贓罪的界限等
案例四:黃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
——洗錢罪客體的認定等
第九章 金融詐騙犯罪
第一節 貸款詐騙罪
案例一:張某轉移資金逃避償還貸款案
——對事後故意不歸還貸款行為的認定
案例二: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貸款詐騙案
——對單位進行貸款詐騙行為的認定
案例三:李某、姜某非法取得他人貸款案
——貸款詐騙罪與貪污罪、詐騙罪等犯罪的界限
案例四:陳某、李某騙取貸款案
——對貸款詐騙罪犯罪形態的認定
案例五:劉某貸款詐騙案
——對以騙取擔保形式騙取貸款等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票據詐騙罪
案例一:游某票據詐騙案
——對盜竊空白票據後使用行為的定性
案例二:吳某票據詐騙案
——票據詐騙與合同詐騙罪的競合問題
第三節 信用證詐騙罪
案例:張某信用證詐騙案
——構成信用證詐騙罪是否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第四節 信用卡詐騙罪
案例一:陳某信用卡詐騙案
——對「偽造」與「惡意透支」行為的認定
案例二:蔣某信用卡詐騙案
——對「冒用」、「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三:金某盜竊以及信用卡詐騙案
——對盜竊信用卡並加以使用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四:李某信用卡詐騙案
——對「冒用他人信用卡」行為的認定
案例五:林某侵佔他人信用卡並加以使用案
——對「侵佔他人信用卡並加以使用」行為的認定
案例六:杜某等搶劫信用卡並使用案
——對「搶劫信用卡並加以使用」等行為的認定
案例七:肖某偽造金融票證案
——對「偽造他人信用卡並加以使用」行為的認定
案例八:張某信用卡詐騙案
——對「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行為的認定
第五節 保險詐騙罪
案例一:呂某等保險詐騙案
——對瑕疵投保騙取保險金行為的定性
案例二:張某等故意殺人、保險詐騙案
——對保險詐騙罪罪數的認定
案例三:張某保險詐騙案
——對「冒名騙賠」行為的定性
案例四:航運公司協助毀損貨物所有人事後騙保案
——對事後投保、騙保行為的定性
案例五:鄭某、常某內外勾結騙保案
——對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與投保人等共同騙保行為的定性
❾ 銀監會(2008)3號令附錄(目錄)
2008年第3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已經2008年3月4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第67次主席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主席??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實施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行為,明確行政許可事項、條件、適用操作流程和期限,維護申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及國務院有關決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區、市)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第三條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依照本辦法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實施行政許可。第四條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以下事項須經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行政許可:機構設立,機構變更,機構終止,調整業務范圍和增加業務品種,董事(理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等。第五條申請人應按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申請材料目錄和格式要求》提交申請材料。第二章法人機構設立第一節農村商業銀行設立第六條設立縣(市、區)農村商業銀行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銀監會規定的章程;?9ǘ┰諗┐逍龐煤獻魃緙捌淞仙緇∩弦孕律韜喜⒎絞椒⑵鶘枇ⅲ弧。ㄈ┳⒉嶙時疚到勺時荊畹拖薅釵擔埃埃巴蛟嗣癖遙弧。ㄋ模┯蟹先沃白矢裉跫畝隆⒏嘸豆芾砣嗽焙褪煜ひ幸滴竦暮細翊右等嗽保弧。ㄎ澹┯薪∪淖櫓購凸芾碇貧齲弧。┯蟹弦蟮撓黨∷踩婪洞朧┖陀胍滴裼泄氐鈉淥枋?73第七條設立縣(市、區)農村商業銀行e還應當符合其他審慎性條件,至少包括:(一)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二)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能有效控制關聯交易風險,最近1年未發生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三)有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有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四)具備有效的資本約束與資本補充機制;(五)沒有地方人民政府財政資金入股;(六)不良貸款比例低於8%;(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考慮發起人擬繳納的股本、中央銀行票據置換因素後);(八)所有者權益大於等於股本,即經過清產核資與整體資產評估後(可考慮用中央銀行票據置換不良資產及歷年虧損掛賬等因素),申請人轄內農村信用社合並計算所有者權益剔除股本後大於或等於零;(九)按規定提足貸款損失准備;(十)銀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第八條在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農業產值佔比較小的地市、地市市轄區、直轄市組建農村商業銀行除應符合第六條(一)、(二)、(四)、(五)、(六)及第七條(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外,還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注冊資本為實繳資本,地市農村商業銀行最低限額為1億元人民幣,直轄市農村商業銀行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二)不良貸款比例低於5%;(三)設立直轄市農村商業銀行的,發......餘下全文>>
❿ 票號的意思
票號亦稱"票莊"、"匯票莊"或"匯兌庄"。商業資本轉化而來的舊式信用機構。因票號多為山西人開設,又被稱為"山西票號"或"西號"。山西票號以平遙、太谷、祁縣三幫勢力最大。票號產生的時間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是由清代山西商人雷履泰的天津日升昌顏料庄在道光初年演變而成。票號有合資、獨資之分,股東負無限責任制,資本額較錢庄為大,自二三十萬至四五十萬兩不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票號
時期
清代初年左右
本質
信用機構
起源地區
山西 平遙
首家
日升昌記
目錄
1產生年代
2晉商首創的原因
3形成
4發展
5業務活動
6政府政策
7影響力
8理念領先
9衰落
折疊編輯本段產生年代
折疊清初說
據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轉引《中國經濟全書》稱:"據說開始是山西的康(亢)氏。李自成敗走時所有的金子攜帶不便,便把軍中所有的金銀財寶放在康氏的院子里而去,康(亢)氏忽拾得八百萬兩,因此之後將從來謀一般人便利的山西匯兌副業改為本業,特創票號,至是該地的巨商都是康姓。"近人徐珂《清裨類鈔》稱:"相傳明季李自成攜巨資敗走山西,及死,山西人得其資以設票號。"
折疊康熙朝說
李華教授認為:"山西票號在康熙年間早已產生,但在當時票號寥若晨星,可以肯定不會太多。"李華教授的根據有二:一是據何焯《何義門先生集》所載,康熙末年何焯在家時,因生活窘迫,曾將"一應冬衣,俱當在對門當內,因皮錢尤重",贖不回來,其家人就由原籍蘇州向北京天會號匯銀九十兩,使其"先贖皮襖"。又據康熙40年《康熙南巡秘記》載:"時濟南票號適以銀款糾葛事,須時敏親自料理。"
折疊乾嘉時期說
民國十二年出版的《晉商盛衰記》稱:票商經營,為山西極有名之商業,"創始放前清中葉,當乾隆、嘉慶間"。李宏齡《山西票商成敗記》稱:"溯我票商一業,創始放前清康熙、乾隆時代"。范椿年《山西票號之組織及沿革》稱:"雷履泰、李正華於嘉慶二年創立日升昌票號"。
折疊道光初年說
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稱:"大概是道光初年天津日升昌顏料鋪的經理雷履泰,因為地方不靖,運現困難,乃用匯票清算遠地的賬目,起初似乎是在重慶、漢口、天津間,日升昌往來的商號試行成效甚著。第二步乃以天津日升昌顏料鋪為後盾,兼營匯票,替人匯兌。第三步在道光十一年(1831)北京日升昌顏料鋪改為日升昌票莊,專營匯兌。"
筆者以為,會票(匯票)在明末清初已經出現。顧炎武《日知錄》稱:"鈔法之興,因於前代,未以銀為幣,而患錢之重,乃立此法,唐憲宗之飛錢,即如今之會票也。"所謂"飛錢",乃是異地取銀錢的一種匯兌方式,起源時間約在唐憲宗時。當時商業發達,錢幣攜帶不便,加之錢幣缺乏,各地方又禁錢出境,各地在京師的商人,便將售貨所得之錢,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及各軍各使等機關,或交各地設有聯號的富商,由機關、商號發給半聯票券,另半聯寄往在各道有關機關、商號。商人回到本道後,合對票券取錢,此種票券即稱"飛錢"。看來明末清初也有類似"飛錢"的會票,開始寫作"會券",後來寫成匯票,近人衛聚賢先生說:"匯票亦名會券。"(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到乾隆時,還出現了期票形式,據《清高宗實錄》卷1068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山西商人張鑾從新疆阿克蘇販運玉石到蘇州發賣,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初到達蘇州,共賣得銀128000餘兩,因犯禁被官府查禁,在船上"搜獲現銀僅二萬四千餘兩,其會票期票所開,亦止四萬六千餘兩"。(《清高宗實錄》卷1068,乾隆四十三年十月)由此可知,當時的會票制度已有了會票和期票之別。會票如前所述,是見票兌付的即期會票,期票則是簽發會票後約定若干時日後而兌付的長期會票。會票種類的發展,說明匯兌業務在當時已有相當發展。但是從顧炎武《日知錄》和這條史料所載,卻未說明已有專營匯兌業務的票號,在票號未出現前,由商號兼營匯兌業務是很正常的。那麼,究竟何時出現專營匯兌和存放款業的票號呢?前述明末清初說是以相傳為據,難以為憑。李華先生的康熙朝說,值得重視。但是從康熙到道光朝山西日升昌票號成立的近百年時間內,又難得見到有關票號活動的史料,有的只是有關會票的情況,而且《康熙南巡秘記》所載票號的具體活動較籠統。至於乾嘉說實為近人推測。道光初年說則史料比較豐富。在票號界對於日升昌票號為山西票號界鼻祖,一般沒有多少異議。而且是從日升昌票號成立以後,眾皆效尤,山西票號才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最後成為金融界的重要力量。筆者以為,李華先生所說的康熙朝說,暫且可以存疑。而道光初年說則是從產生到發展,具有連帶性。所以,從山西票號作為專營匯兌業的形成和發展來看,山西票號在道光初年產生之說較為妥貼。關於日升昌票號,是由山西平遙達蒲村李氏開設。李氏原籍陝西漢中,元代仕官山西後,落戶達蒲。據說,李氏經營顏料鋪始於雍正年間。李氏在達蒲村沒有製作顏料的作坊,而是在山西平遙城西大街和北京崇文門外設有顏料商號。日升昌票號前身是李氏開辦的西裕成顏料庄,嘉慶後期總經理是雷履泰。當時,發生了白蓮教大起義,又因自然災荒不斷,社會很不安定。商號之間調運現銀靠鏢行保護,不僅費資費時,而且極不安全,雷氏就在所屬商號間以會票代替運現,後來就兼營起匯兌業務,並把西格成顏料庄改組為專營匯兌的日升昌票號。取名為日升昌,是票號有如旭日東升、繁榮昌盛之意。今平遙縣尚保存有日升昌當年的對聯:
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
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
關於日升昌的成立時間,可能在道光初年。據嘉慶二十四年(1819)北京前門外平遙顏料會館《重修仙翁廟碑記》捐銀商號名單中,有西裕成顏料庄捐銀 120兩,名列榜首。(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重修仙翁廟碑記》,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但是到道光十八年(1838)北京前門外平遙顏料會館所立《顏料行會會館碑記》捐助銀兩商號名單中已無西裕成顏料庄,(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顏料行會碑記》,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說明西裕成顏料庄此時已不復存在。嘉慶只有25年,也就是說西裕成顏料庄改組為日升昌票號只能發生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之後,道光十八年(1838)之前。又據道光八年(1828)江蘇巡撫陶澍奏摺稱:蘇州為百貨聚集之區,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商人到蘇州販貨,銀達數百萬兩,"俱系會票往來"。(清檔,江蘇巡撫陶澍道光八年四月初八日奏摺)說明當時蘇州市場已有匯票流通,而且攜帶匯票者多為北方商人,可見北方已出現票號。再者,西裕成顏料庄總經理雷履泰生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平遙縣文廟尚存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立之碑,碑文刻捐助者有"日升昌捐銀一百五十兩,雷履泰捐銀四十兩"。(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可見,雷氏此時尚健在,但已是74歲了。而道光八年(1828)前雷氏正是50多歲,年富力強,閱歷深,此時由雷氏主持將西裕成顏料庄不失機宜改組為日升昌票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山西票號至遲在道光初年已經誕生。
折疊編輯本段晉商首創的原因
1、積累比較雄厚
如前所述,早在乾隆時,山西商人資本"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
2、經營活動需要
山西商幫多數從事長途販運,商品流轉和資本周轉慢,墊支資本大,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向社會借貸。例如山西商人販運福建武夷茶,或安徽霍山茶,或湖廣茶,經水陸之途運銷至北京、歸化城、張家口、蒙古草原、烏里雅蘇台、科布多、恰克圖和西北蘭州、新疆伊犁、塔爾巴哈台等地,路程數千里,資本用量大,周轉慢,需要大量貨款,為了適應營銷活動需要,山西商幫首先創辦了賬局,經營存放款業務,後來,在賬局的基礎上而形成票號。
3、商號之間需要
晉商的商號之間資金調撥和結算的需要
晉商商號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一定規模的商業網路。而各地商號的盈利,均須解回山西總號,統一結賬分紅,同時總號與分號之間,也要發生資金調撥。過去對此均採用由鏢行保鏢運現銀形式。但是由於乾嘉以來社會極不安寧,保鏢運現極不安全。為了解決運現銀問題,於是以匯兌形式出現的山西票號就產生了。
折疊編輯本段形成
折疊第一、需求
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外白銀流入的刺激,山西票號由於商人異地采購業務的不斷擴大,現銀調動額數也越來越大,次數也越來越多,因此既安全又快速運現就成為一個突出問題。鏢局就是在這種狀況下應運而生的專門運現機構。所謂鏢局,以"僱傭武藝高超的人,名為鏢師傅,腰系鏢囊,內裝飛鏢,手持長槍(長矛),於車上或馱轎上插一小旗,旗上寫明師傅的姓,沿途強盜,看見標幟上的人,知為某人保鏢,某人武藝高強不敢侵犯。重在旗標,故名標局。"鏢局起運的騾馱子,人稱"標馱子"。每一馱可馱銀3000兩。山西祁縣是著名的戴氏心意拳發祥地,有武功之人不少,而山西商幫遍布全國各大商埠,商品交易中常需運現,放開設源局者山西人居多。衛聚賢《山西票號史》載:"考創設鏢局之鼻祖,仍系……山西人神拳張黑五者,請於達摩王,轉奏乾隆,領聖旨,開設興隆鏢局於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衛聚賢《山西票號史》)衛聚賢還進一步推論,鏢局是明末清初顧炎武、傅山、戴廷軾為反清復明,以保護商人運送現銀而設。鑲局不論何時開創,山西人業此行者不少。直至清末尚有不少山西人開辦的鏢局,如山西榆次人安晉元在張家口開辦有"三合鏢局",王福元在蒙古三岔河開辦有"興元鏢局"。此外還有"志一堂"、"長勝"、"三義"、"無敵"等鏢局,太谷車老二,祁縣戴二閣等都是有名的鏢師傅。(孔祥毅《近代史上的山西商人和商業資本》,《近代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鏢局運現一般是按季起運,以歸化城鏢局來說,凡運往直隸的白銀,路線是經平型關、駱駝峪,達平山、唐縣;運往山西的白銀,由殺虎口,往雁門關,達祁縣、太谷。但是鏢局運現,隨著社會的動盪,土匪四起,已不安全。近人銖庵說:"時各省貿易往來,皆系現銀。運轉之際,少數由商人自行攜帶,多數則由鏢局保送。蓋沿途不靖,各商轉運現銀,時被劫奪,而保鏢者遇眾寡不敵,亦束手無策,故為各商所深憂。"(銖庵《人物風俗制度叢談》)下面我們舉一個商人運現被盜匪騷擾的事例:山西祁縣史家開辦的大盛魁商號,祁縣喬家開辦的復盛公商號,其運貨駝隊曾多次在蒙古草原被土匪所搶劫,而造成很大損失。據說領頭的劫匪綽號"流矢兒",其人武藝高強,伸臂可舉牛犢,起腳能增傷烈馬,摔跤贏遍草原,射箭百步穿楊。他把不少廳、旗衙役捕快收為徒弟,並充當官吏的保鏢。他的公開身份是跤王拳師,暗中卻與響馬賊寇勾結,作惡草原。史、喬兩家深受其敲詐、勒索之害,便雇來鏢師懲治其人。豈料,那些被雇來的鏢師,都被"流矢兒"打得落花流水,遁跡潛蹤,再不敢在草原上露面。史、喬兩家便想請故里祁縣武林高手戴奎。如前所述,祁縣是戴氏心意拳故地,雖說此時始祖戴龍邦、名師戴二周已過世,但戴氏傳人戴奎仍是隱居鄉間的武林高手,若是請他出山,制服"流矢兒"當不成問題。但戴奎為人性寡孤傲,商人們對能否請得動他卻沒把握。後來便派一位名叫二旦的商人手提重禮來到縣城戴宅,見到戴奎後,便將祁縣史、喬二商在外受害之事說來。待戴奎聽得怒形於色時,二旦又把厚禮送上,請他出山相助。誰知戴奎一言不發,竟將二旦連人帶禮推出家門。二旦無奈,只好垂頭喪氣重返包頭。山西到包頭,殺虎口是必經之處,此地匪患也最厲害。二旦剛到此,便被一群土匪圍住,要留下千兩買路銀,否則暴屍荒野。二旦正在危難之際,突地戴奎一人闖進圈裡,三拳兩腳撂到不少土匪。拉上二旦就跑。不想走出數里,又被一群土匪攔住,又要買路錢,領頭的自稱是"流矢兒"大弟子飛駱駝。戴奎一聽是"流矢兒"的人,怒起心頭,一挾一躍先將二旦放在臨近屋頂,隨後飄下來,對眾匪大打出手,轉眼就撂倒七、八人,飛駱駝見狀便親自上陣,照戴奎致命處就是一拳,戴奎輕輕閃過,未等敵手回轉,已插進敵襠,大喝一聲,將飛駱駝打翻在地,爬不起來。眾匪見狀,紛紛逃竄。戴奎也不追趕,輕輕一躍,上房將二旦接下地面,對癱在地上的飛駱駝說了句:"我是祁縣戴奎,不服氣到包頭找我。"便與二旦揚長而去。不出五天,"流矢兒"戰書傳到戴奎手中。戴奎如期從包頭趕到歸化時,"流矢兒"早已帶來數百名弟子及各廳、旗官場要員助陣,誓與戴奎決一雌雄。"流矢兒"身高體壯,形如羅漢。他見戴奎骨瘦如柴,氣焰更盛,遂順手將場外一個三百斤重的圓椎石磙舉起,扔到戴奎腳下。戴奎嘿嘿一笑,右腳一踩,將石磙就地轉了兩圈,猛一抬腳,已將石磙送到半空,不等石磙落地,一個"蟄龍登天",已將石磙送出一丈開外,物落原地。"流矢兒"所帶之人見狀大吃一驚,"流矢兒"也不敢怠慢,便先向戴奎動手。戴奎連破對方致命攻擊,而"流矢兒"更加瘋狂。於是戴奎拿出戴家絕招,趁"流矢兒"猛撲之際,順勢發出裹拳,又出其不意拍向敵人左臂,呼地一下點住了對方腋下"夾窩穴"。不可一世的"流矢兒"一下蹲在地上,起不來了,只見他腦袋耷拉,誕水流出,二目發怔,面無人色。"流矢兒"對眾徒弟艱難地說了聲:"扶我回去。""流矢兒"回到家,沒出七天,氣血難通,一命歸天。消息傳到包頭,輕財好義的戴奎辭掉史、喬二家謝禮,返回祁縣。(參見曹繼植《戴拳師除霸護商賈》,《文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上述戴奎替山西商人清除商路上的土匪、惡棍一事,雖然是清末民初之事,但也反映了山西商人經商之艱,運現之難。因此,山西商人隨著商業貿易的擴大,靠鏢局運現確已遠遠不能適應業務發展要求,更何況鏢局運現時間長、費用高,安全系數低。在這種情況下,以經營匯兌為主的票號自然就應運而生了。
折疊編輯本段發展
日升昌票號成立後,營業繁榮,業務發展迅速,到道光三十年(1850)已在北京、蘇州、揚州、重慶、三原、開封、廣州、漢口、常德、南昌、西安、長沙、成都、清江浦(在江蘇)、濟南、張家口、天津、河口(在江西)18個城鎮建立了分號,到光緒十二年(1886)後又陸續在沙市、上海、杭州、湘潭、桂林五城鎮增設五個分號。據日升昌在北京等14個分號統計,僅光緒三十二年(1906)這個賬期即獲利583762銀兩。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山西商人紛紛效尤投資票號。如介休侯氏聘原任日升昌票號副經理的毛鴻翙為蔚泰厚綢布莊經理,毛氏到任後,協助財東侯氏將其所開辦的蔚泰厚綢布莊、蔚盛長綢緞庄、天成亨布莊、新泰厚綢布莊、蔚豐厚綢緞庄均改組為票號,並形成以蔚泰厚為首的"蔚"字五聯號,不數年,大獲其利。自是,凡長江各埠茶莊、典當、綢緞、絲布業,及京津一帶皮毛雜貨業之晉人,群起仿辦,往往於本號附設票莊。票號的發展,大致在道光年間為興起之時,時有票號僅十家,即日升昌、蔚泰厚、天成亨、蔚豐厚、蔚盛長、新泰厚、日新中、廣泰興、合盛元、志成信。咸豐時由於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受戰爭的影響,票號發展受挫。同治年起,票號又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光緒時達到鼎盛,請看下列山西票號家數統計:
咸豐十年(1861)14家
咸豐十二年到同治十三年(1862--1874)26家
光緒元年到光緒八年(1875--1882)28家
光緒五年(1879)29家
光緒九年(1883)30家
光緒十九年(1893)28家
山西票號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亂時雖有損失,但尚未傷元氣。韓業芳《山西票莊皮行商務記》載:"庚子之亂,雖在內地,而受傷者不過直魯二省,肢體之傷,仍非心腹之害。"山西票號北京分庄經理李宏齡說:"庚子內亂,天子西巡,大局岌岌,各商停滯,而票商之持券兌現者,上海、漢口、山西各處雲會霧急,幸賴各埠同心,至是之後,信用益彰,即洋行售貨,首推票商銀券最是取信,分布遍放通國,名譽著放全球。"李宏齡《山西票商成敗記》上海為商務總匯之地,一日出入值銀錢千百萬,票號之業務因是特盛。其重要票號皆是山西商人開辦,如大德通、合盛元、中興和、蔚泰厚、百川通、志成信、大德恆、日升昌、存義公、蔚長厚、新泰厚、三晉源、協成乾、蔚豐厚、協同慶、大德玉、蔚盛長等。與此同時,山西票號在國內設立的分號已由20多家增加到80多家。山西票號設立的城市計有:北京、張家口、天津、奉天、濟南、揚州、江寧、蘇州、蕪湖、屯溪、河口(在江西)、廣州、長沙、常德、湘潭、漢口、沙市、重慶、成都、西安、三原、開封、周家口、上海、杭州、福州、廈門、汕頭、營口、南昌、九江、桂林、梧州、昆明、貴陽、鎮江、巴塘、里塘、打箭爐、自流井、迪化、甘州、南寧、解縣、新絳、介休、曲沃、煙台、包頭、蘭州、肅州、歸化、周村、張蘭、寧夏、潮州、文水、汾陽、萬縣、雅安、康定、正陽關、通州、賒旗、興化鎮、禹縣(今河南禹州)、博愛、清化、懷慶、壽陽、交城、喇嘛廟、涼州、盂縣、庫倫、吉林、長春、黑龍江、錦州、安東、安慶、運城、徐州、亳州、道口、濟寧、獲鹿、承德、多倫、赤峰、香港等。
山西商幫除在國內設立票號外,還在國外如朝鮮新義州、韓國仁川和日本大販、神戶、橫濱、東京等地設立了票號。
隨著山西票號業務的發展,在山西票號內部,還出現了山西平遙、祁縣、太谷三大幫。這種幫是以總號的所在地來區別,即總號設在平遙縣的為平幫,總號設在祁縣的為祁幫,總號設在太谷縣的為太幫或谷幫。平、祁、太三幫裡面,以平遙幫最早,票莊的先鋒日升昌、蔚泰厚總號都在平遙。茲將平、祁、太三幫票號情況統計如下:
也可以是某些票據的編號 發票辦好 收款單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