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體質失靈的現象
1.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積累的結構性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是靠資本積累來推動的,資本的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同一過程。因此,不少國內外學者認為資本積累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理論。美國的社會結構學派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存在著一整套促進資本積累、經濟增長的制度,這一整套制度就被稱為「積累的社會結構」。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在生產集中和壟斷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壟斷資本,也形成了以維護金融壟斷資本利益為核心的積累的社會結構,資本主義國家愈發明顯地以保證金融壟斷財團的利益為根本原則。結構性危機的概念最初僅指資本主義經濟部門之間結構變動產生的危機。壟斷資本的形成使資本主義系統性、整體性增強,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下,其要素之間的關系譬如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嚴重失衡,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會引發其他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造成全面結構性、系統性危機。從1973年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了停滯或低速增長時期。因此,國外學者拓展了結構性危機概念的外延,把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和再分配領域的長期失調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和衰退,乃至整個國家處於危機狀態,作為結構性危機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體現在積累過程就是資本積累的矛盾,國外一些左翼經濟學家如弗蘭克、曼德爾、阿明、福斯特等也把資本主義危機稱作一種長期的資本積累的結構性危機。社會結構學派更是直接把資本主義危機稱為積累的社會結構危機。因此,從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角度,通過分析資本積累體制和機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2.經濟危機的深刻性和復雜性。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危機的周期性特徵比較明顯,它要經過消沉、繁榮、危機和停滯等階段。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由於危機是一種結構性危機,危機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許多復雜的特點。資本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雖然阻止了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經濟周期四個階段的交替進程逐漸趨於模糊,卻難以解決資本主義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和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的相對停滯狀態。美國壟斷資本學派代表性學者巴蘭和斯威齊認為,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的絕對數量日趨龐大,而資本的出路卻日趨狹窄,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長期停滯趨勢。長期停滯和經濟危機也引發了社會危機,比利時學者曼德爾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的另一個標志,就是社會制度越來越傾向於爆炸性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這種危機直接威脅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不能簡單地把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停滯和腐朽性理解成生產和技術的停滯、不發展、不增長。列寧指出:「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頁)二戰之後,資本主義進入了長達20年的黃金增長期。對此,巴蘭和斯威齊認為,推動資本主義戰後經濟增長的原因有戰後美國霸權的確立增加了對美國商品的需求,戰爭破壞的恢復重建,戰爭時期積累的消費力的釋放,技術革命的作用等等。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的積極作用被耗盡,因而從20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資本主義又陷入生產停滯的狀態。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克萊曼計算了美國1929—2009年的利潤率變動趨勢,認為這一時期資本的利潤率始終沒有得到持續性的恢復,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利潤率下降規律和壟斷資本主義深陷結構性危機之中的論斷。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布倫納也認為,當前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在於過去幾十年發達資本主義經濟活力的持續下降,整個經濟體系資本回報率嚴重而無可挽回地下降,這一趨勢跨越各個經濟周期一直延續至今。
㈡ (高分)金融危機下,全球化的未來之路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㈢ 1. 試談國際金融危機從哪些方面影響你的生活和未來工作你將怎樣應對
金融危機的原理如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區域的觀念開始模糊,世界是一個互相依賴的共同體,我依賴你生產的襪子,你可能依賴我生產的礦石。
在一個島上有一群人,島上除了幾樣產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麼也生產不了,島上的居民用一種叫RMB的貝殼,作為錢來花,就是椰子一個3貝殼,淡水一桶5貝殼等等。這時大家想生活的好一點,可是島上又生產不出這么多東東。於是就想用自己的勞動力和別人換。
這個島不遠處有一個大島,上面什麼都有,人家使用一種叫做USD的貝殼做交易,於是小島上的居民就到大島上的工廠游說,我們這里工資低,原料便宜,沒有土地使用費用,還免稅,到我們這里來投資吧。大島上的有錢人覺的有道理就試著在小島上開了一些工廠,可是馬上問題就出現了,小島上RMB和大島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說在小島賣2個貝殼的東東在大島也要賣1個貝殼。大島雖然有許多劣勢但是因為工廠多,上下游配套的運輸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練,成本和小島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價格差。這個時侯小島的酋長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島上的巫師忽悠大家,小島上的貝殼和大島上的不一樣,大島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錢,我們的貝殼和他們的貝殼要8:1才合理。大家一聽原來是醬紫呀,於是就用自己的8個貝殼換大島上的一個貝殼了。這樣小島上的物價和工資就是大島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島上的公司就紛紛到小島上來設廠,賺了大錢,他們把錢匯回大島上發展科技,然後再把發展好的產品在小島生產。這樣過了30年。。。。。。
慢慢的大島上的工廠就越來越少了,全變成了科研基地,同時出現了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務的行業,像剃頭呀餐館呀驢友呀醫院等等,當然還有HD區,呵呵。大島上的居民有好多錢,而且他們知道小島上的工廠可以為他們未來帶來更多的錢,於是他們就拚命的借錢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麼炒什麼!物價開始飛漲了!小島上的酋長一看呵呵賺錢的機會來了,趕快串通巫師,又把RMB和USD的價格定在了6:1,這樣小島的產品也普漲了25%。突然有一天大島的人們發現所有的東東都炒不上去了,因為沒有人接手呀,東西太貴,賣不掉了,於是趕快競相壓價,想把自己的東東賣掉,市場上一下全是東東沒有買主。小島上的工廠主一看自己生產的東東賣不掉了。只好關了工廠回大島去。這一下小島可炸了窩嘍!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惡的酋長和巫師搞的鬼,去找他們算賬!!!這時候酋長和巫師更著急,怎麼辦呢?眼看著自己舒適的生活不保了。這時候巫師出了個主意。。。第二天酋長宣布進行一個聰明絕頂瀟灑蓋世全無敵的4萬億貝殼救市計劃,就是讓所有島民都到島上搬石頭運到海邊,再從海邊把石頭搬回來,每人每天1000 RMB貝殼,工資由酋長出!!!小島的居民們馬上激動萬分統統流下了熱淚,在歌頌了英明的領導,並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後就回家了。總算是解了酋長和巫師的燃眉之急,可是長此以往酋長雖然FB,也沒有這么多貝殼往裡填呀!巫師這時候又想出了一招。。。又過了一天,巫師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哎呀!我昨天被驢踢了,在朦朧中來到了仙界,見到了神仙mm,神仙mm說我們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災海嘯了!」大夥兒一聽可嚇壞了,趕緊按巫師說的做,這樣小島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就是20:1了。。。
話說大島的商人自從從小島撤資之後回到大島,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島的生活那是多麼愜意呀!每天XO喝著,鮑魚吃著,還有小島的美女陪著,何其快哉!現在又是何等凄慘!這一日收聽大島上的胡謅廣播電台的廣播,廣播里說小島為了預防海嘯,已經將貝殼的比值降到20:1了,東西賣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趕快算了算,咦!要是這么便宜的話,在小島設廠還是有賺的,於是他趕緊回去又在小島設廠了。這時候小島的居民聽說工廠又開了,紛紛回到工廠上班,那個大島的商人又賺到了,大島的科研機構也重開了,於是循環又開始了。。。。
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1)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多極化趨勢必然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當今世界上各國的實力對比和意願。具體說來,推動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的原因有:①歷史地看,多極化趨勢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沒有改變這一大勢。②美國想建立單極世界,但力不從心。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60%;此後其份量不斷下降,到2001年,美國國內總產值只佔世界的28%。據估算,15、20年後,該數字還會進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的份額試圖控制其餘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顯然是做不到的。③反對單極、主張多極的力量強大,並且越來越強大。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都是多極世界的主張者。可以說,美國的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違背人民的意願,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不得人心。④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互需要也構成了制約單極世界的現實力量。
但是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前,美國憑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力求維護和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阻礙世界多極化進程。柯林頓政府明確將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作為其對外戰略的目標;北約東擴和「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出台,是實施其戰略的重大步驟。小布希上台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明顯加強,「先發制人」軍事戰略具有極強的進攻性和冒險性;退出「反導條約」,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都表明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和行動在膨脹和加劇;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表明美國要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東、巴爾干及中亞這些原來它沒有控制的地區,實現對這些地區的控制,以實現單極格局的圖謀。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准備。
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的進程,簡單否定多極化趨勢是不對的。我們也要對實現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的斗爭過程有正確的估量;盲目樂觀或者放棄斗爭也是錯誤的。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多極化發展趨勢只能在曲折中發展。推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
(2)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在 「冷戰」時期,大國之間的關系以敵對和對抗為主調。「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終結,國際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各個大國為了適應這個變化,都在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大國關系中出現了合作與斗爭並存的新特點。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國紛紛建立多種戰略夥伴關系。大國關系是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大國關系的調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一種表現,又推動多極化的發展。
大國關系深入調整的影響。大國之間的「夥伴關系」、「戰略關系」同冷戰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戰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是以軍事合作為基礎的,是共同對付第三國的,而現在這種新型的大國關系則具有鮮明的冷戰後的時代特點:不以軍事合作為基礎,而是著重於政治、經濟、軍事、安全、貿易、環保、科技等眾多領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針對第三國,不妨礙同第三國發展關系,而是推動整個大國關系的發展;不結盟,不搞對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對話解決存在的分歧與爭端。因此,大國關系這種重大而深刻的調整,有利於國際形勢的繼續緩和,有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3)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在「冷戰」時期,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當前這個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
(4)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冷戰結束後,大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安全威脅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區,國家間的軍事沖突依然存在,加上近來美國頻繁地對外用兵,這些都表明傳統安全威脅依然存在,依然對世界和平構成現實的威脅。
在傳統安全威脅相對削弱的背景下,國際恐怖主義、國際有組織犯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難民問題和非法移民問題等被視為當今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具有威脅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義。
十六大政治報告指出:「我們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加強國際合作,標本兼治,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對於恐怖主義,第一,恐怖主義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有復雜而深層次的原因;第二,以暴治暴,用軍事手段打擊和壓制恐怖主義並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才是根除恐怖主義的根本途徑。
(5)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有時表現還非常突出。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本質上與戰爭存在緊密的因果聯系:把本國的意志、利益凌駕於其他一切國家的意志、利益之上,憑借經濟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動盪不安,成為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9?11 事件之後,美國打著反對恐怖主義、維護本國安全的旗號,採取所謂「先發制人」的政策,緊鑼密鼓地對外用兵,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沒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況下,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將其勢力范圍擴張到有顯著戰略意義而它以前又無法控制的地區,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國際制約的狀況下,美國的霸權主義進一步惡性膨脹。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安寧,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
㈤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
A正確,通貨緊縮出現①供過於求→去產能、去庫存→產品結構優化→企業利潤回升回,當企業利答潤回升有利於③企業投資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長,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因此,②消費需求增加→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這樣有助於預防通貨緊縮;
BCD不符合題意,與上述分析推理不符;
故答案為A
㈥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全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對我國穩定和拓展外需形成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是根據國回際需求結構的變化和我國內答需潛力巨大的特點做出的正確決策: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和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因此把擴大內需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任務; ③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擴大消費需求有利於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④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需潛力巨大是促進我國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最大優勢,因此經濟發展要立足於國內需求。 |
㈦ 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全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對我國穩定和拓展外需形成
我國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是根據國際需求結構的變化和我國內需潛力巨大的回特點,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答發,主觀與客觀具體統一;把擴大內需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任務,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做到了抓主要矛盾;擴大消費需求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體現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