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學思考題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引領的消費信貸潮流
並不新鮮。
利用計算機的手段,用一些非金融的變數做了社會信用模型而已。
本質版上權不會改變信貸的本質,所謂的普惠金融,只是普而不惠。高利率依舊伴隨著高風險。
信貸最重要的還是資金成本,資金成本高只能服務於次級客群,壞賬自然就多。
『貳』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產生哪些消極影響
互聯網金融正以迅猛的態勢,以搶入口,搶流量,搶客戶為切入點,以更快速,更便捷,更省心為服務模式,以產品新,門檻低,收益高為賣點向傳統的金融業發起強烈的挑戰。這些挑戰突出表現在,第三方支付方興未艾,移動支付異軍突起,網路借貸風聲水起,眾籌融資日浙氣盛。這些挑戰,無疑會對傳統金融業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競爭勢態已無可爭議地表明,2013年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年」必將刻進歷史。有識之士已充分清醒的認識到,一個嶄新的互聯網生態正在形成,互聯網生態必將深刻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傳統金融業不得不對此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慎重研究,積極面對,調整轉型,投身變革,加快創新,迎接挑戰。本文就此問題做一些思考性探討,以期引起傳統金融業對該問題的重視。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業態,比之於傳統金融業它創造了一種新興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可能出現一個既不同於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作用都被削弱,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實現。大大減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真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運作,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有學者預測,互聯網金融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的影響,它將在未來20年成為主流。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對其高度重視,加以研究。
(一)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梳理互聯網金融短暫的發展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的表現。首先,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變用戶實現支付的入口,從而沖擊銀行傳統的匯款業務。其次,以阿里貸款為代表的網路貸款模式,正沖擊著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再次,以「拍拍貸」為代表的P2P模式正在繞開銀行實行個人存貸款直接匹配,成為未來互聯網直接融資的雛形。最後,在中間業務方面,快錢等已介入基金和保險平台代銷業務。而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天貓平台也在銷售基金和保險等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表現出全面介入的趨勢,具體表現為:
1、在發展速度上,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已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自從2003年10月淘寶的支付寶的上線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新時代,不到10年的時間,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迅速,特別是今年以來發展提速。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籌備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6月13日推出余額寶,到6月30日累計用戶數已經達到251.56萬,累計轉入資金規模66.01億元,累計用於消費的金額12.04億元,截至8月底,其資金規模已突破百億元,客戶數已超過400萬戶。真可謂風聲水起,勢不可擋。互聯網金融已成為金融業務的積極的參與者。
2、在經營模式上,融合滲透,正成為強力的推動者
互聯網金融以全新的模式殺入金融領域。以不同於傳統金融模式開創新的藍海。金融的本質是用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的模式提供信用風險解決方案。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投資服務和組織支付體系以及提供保險保障等。間接融資模式條件下,銀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使得自身具備信用風險管理的優勢能力,並以此優勢獲得利差收益。直接融資模式條件下,由眾多的專業性相對有限的投資者分散承擔信用風險,雖然交易成本下降,但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也隨之也下降。長遠地看,由於銀行專業能力的優化同樣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約束,直接融資日漸替代間接融資變為主流已成為不爭的發展趨勢。而互聯網金融借入極為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大數據的分析以及雙邊平台作用的空前提升優勢,開創共生和競合的新模式,推動金融業向前發展。
3、在競爭態勢上,轉型暗戰,全面升級,即成為黑色的攪局者
互聯網金融通常由電商企業縱深開發新的產品線而來,由起初只有單一的支付中介功能向支付功能之外的金融功能挺進。受益於支付寶龐大的8億用戶及便捷通暢的資金通道,阿里順勢開發出余額寶。僅推出19天就創造了近70億的營業額,將合作夥伴某基金推上了中國用戶數最大的貨幣基金寶座。攪局之勢日益彰顯。
4、在創新方式上,發揮優勢,拓展新域,將成為注目的顛覆者
從目前的發展分析看,互聯網金融替代和顛覆傳統金融將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現金業務領域。自改革開放以來票據、借記卡、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推出就一直在替代現金交易。而未來隨著互聯網支付的進一步普及和移動支付的推廣,現金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將被進一步邊緣化。二是大數據將深度改造目前金融體系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由於互聯網金融是源於互聯網科技的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業務優勢表現在,大數據分析方法下獲得的足夠多的客戶數量以及開發出的門檻相對低的受這些網路客戶歡迎的產品,加之以快捷便利的服務方式。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有其全新的特點
『叄』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肆』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電子商務有哪些影響
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給金融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業務模式已不能適應需要。銀行業為了在未來的網路經濟環境中求得生存並取得競爭優勢,它們努力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巨資並極力推出自己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網上銀行的發展給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要求銀行對內部管理和運營機制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服務方式的變革給客戶帶來了便利,同時,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定製的客戶化服務。從前以銀行為中心的服務供給制正轉變成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需求制,這是銀行經營理念的根本性變革。銀行網上支付能力的提高也必將推動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網上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支付系統的發展和創新。傳統支付變革的目的在於減少銀行成本、加快處理速度、方便客戶、減少欺詐等,而網上支付創新改變了支付處理的方式,使得消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經互聯網獲得銀行的支付服務,而無需再到銀行傳統的營業櫃台。
不兼容的網上支付機制無疑會阻礙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因此,支付方式的革新必需依賴中央銀行的支持。另一方面,網上支付的安全性必然會影響到傳統的支付系統。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具有維護支付清算系統正常運作的職能。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處於初期階段,為防範支付風險,確保銀行安全,金融系統有必要建立行業內的、為網上支付清算服務的安全認證體系,以保證網上支付系統和網上銀行的健康發展。
隨著安全技術和認證機制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發展無疑給中央銀行監管和金融立法帶來了新的課題。老的監管方式和程序已很難再適用於新型的金融業務,現行的金融立法也阻礙或限制著新型業務的發展。隨著商業銀行業務模式和內部管理機制的變革,中央銀行監管模式也將隨之改變。
中央銀行必須針對領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廣泛應用作戰略性的思考,鼓勵創新,避免限制性的政策或立法。人民銀行支持、推動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也積極支持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服務,並鼓勵部分銀行的試點工作。同時,為確保銀行安全,積極防範新形式的金融風險,人民銀行主張對互聯網金融服務施行更加嚴格、科學和有針對性的監管。
大范圍應用是現狀
自1998年初,人民銀行就已注意開展電子商務相關工作。我們認識到,電子商務的發展依賴如下的支撐環境:發達的網路通訊設施,包括有關標准和規范的建立;規則的設定,包括有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等的制定或修改;網路信任關系的建立或安全性保障,即要建立安全的認證體系;傳統支付系統的強大後台支持,以滿足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的需要;真正實際的需求以創造所需的利潤。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支付系統相比,我國的支付系統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為網上支付提供後台支持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我國的通訊設施還在不斷完善、有關的法規尚不健全、社會信用的匱乏極大地削弱了依賴技術手段在網路環境中建立信任關系的有效性、工業化程度十分不平衡等,都是制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因素。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開展電子商務相關工作中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採取了審慎、穩妥、科學的態度,堅持了「加強研究、整體規劃、積極推動、搞好試點」的原則。
1.積極參與「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建設,承建金融ca和支付網關。
1998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一起參加了由北京市政府牽頭的「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建設。作為銀行的電子商務試點工程,人民銀行派人參加了工程領導小組、工程總體組和工程推進組的工作,並承擔了牽頭建設金融ca和支付網關的重任。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工作,「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聯合共建金融ca,推動金融認證體系的發展。
為了給各家商業銀行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並節約投資,經協商,由人民銀行聯合工商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共同建設金融ca,由銀行卡總中心臨時負責建設和運行。
金融ca包括set ca和non-set ca兩個系統,set ca採用了visa/mastercard推出的set協議,主要服務於互聯網上的銀行卡支付。我們對網上支付安全性的考慮是第一位的。盡管set用起來較為復雜,但考慮到我國的社會信用還比較低,我們只能更多地依賴技術的手段來保障網上支付的安全性,因此我們認為建設set ca是十分必要的。non-set ca主要基於entrust公司的公開密鑰體系結構(pki)框架,這也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ca模式。
1999年初,金融ca工程正式啟動。目前,金融ca已成功試發證書,預期於6月底投入試運行。
我們還積極支持聯合建設支付網關。根據需要,商業銀行也可以自建支付網關。在今後的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電子商務的道路。
3.成立電子商務研究中組,研究中央銀行的作用。
1998年7月,人民銀行成立了電子商務研究課題組,對中央銀行在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網上支付和相關立法中應該發揮的積極作用和應該採取的對策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該小組的研究成果為人民銀行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成立「金融系統電子商務聯絡與研究小組」,加強與商業銀行的溝通。
為了及時了解各家商業銀行電子商務工作的進展,加強溝通,並對金融認證體系和支付網關建設、網上銀行以及金融相關立法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商討,1998年10月,人民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共同成立了「金融系統電子商務聯絡與研究小組」。該小組為金融ca建設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及時溝通了各行對重大問題的想法和建議。
5.加強與國內有關部門、單位的交流與合作。
近兩年,人民銀行在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相關工作的同時,還十分注意與國內有關部門、單位的交流和合作,學習其先進經驗,聽取其意見和建議。
今年4月份,人民銀行與北京市政府聯合舉辦了「三菱銀行:it戰略在金融業中的應用和發展研討會」。我們還積極參與了信息產業部、外經貿部、科技部、密碼委等部門舉辦的電子商務研討活動。另外,我們還多次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信息技術研究所、四川聯合大學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研究機構以及中國國家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等部門就電子商務發展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
嚴格監管探索未來
當前我們正進行的一些工作是:
1.加強對金融認證體系的規劃和管理,逐步確立金融認證體系的管理體制。
安全的金融認證體系是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最重要基礎,它事關銀行支付系統的安全,事關銀行自身的安全。因此,人民銀行有責任對金融認證體系實施嚴格的監管。
金融ca將於6月底投入試運行,部分商業銀行自建的行內ca也已投入使用或即將投入使用。如何規範金融認證體系的未來發展、如何盡快對金融認證體系實施監管,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任務。
目前,我們計劃組織成立「金融認證策略管理委員會」,並在人民銀行下設辦事機構,以加強對金融認證體系的規劃和管理。
2.成立「網上銀行研究小組」,加強對網上銀行審批、檢查和監管程序的研究,盡快實施對網上銀行的監管。
自1998年3月,中國銀行在國內率先開通了網上銀行服務以來,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也先後推出了自己的網上銀行。網上銀行在降低銀行經營成本、提高銀行服務質量、增強銀行競爭力的同時,也給銀行造成了很大的風險暴露。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對其互聯網金融服務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如何對互聯網金融服務實行切實可行的、科學的監管,這也是擺在人民銀行面前的又一大任務。
今年初,人民銀行聯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共同成立了「網上銀行研究小組」,對網上銀行發展、網上銀行的安全體系、網上銀行風險與防範、網上銀行的監管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並對我國網上銀行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3.成立「網上支付研究小組」,探討網上支付在中國的未來發展,加強對網上支付的管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部分商業銀行已開發了自己的網上支付系統,建立了行內支付網關,以向客戶提供網上支付服務。網上支付給銀行的支付系統乃至整個銀行系統帶來了新的潛在風險,如果解決不好,將威脅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因此,我們將盡早對網上支儲系統建設進行管理,積極防範、化解潛在的風險,推動網上支付系統的規范、健康發展。
今年2月份,我們組織成立了「網上支付研究小組」。該小組將對電子現金、電子支票、電子信用證等在我國的應用前景進行可行性研究,並對我國網上支付系統的管理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4.逐步建立與金融相關的法規。
電子商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立法,其中也涉及到與金融相關的立法。比如,網上支付必須承認數字簽名的立法有效性,我國以圖章作為支付有效性的傳統做法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今後,我們將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爭取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立法環境。
5.抓緊專門人才的培養。
互聯網金融服務給中央銀行監管提出了挑戰,老的監管模式、陳舊的知識已不能滿足新業務監管的需要,專門的管理人員成為必需。目前,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當務之急。
總之,人民銀行在今後將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電子商務相關工作,努力推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伍』 試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有什麼沖擊,面對沖擊傳統金融業應該如何創造新
首先是對於適應新環境。從今年開始,互聯網金融非常熱,我們也發現了市場的變化。商業銀行擔負了資金融通和中介的功能,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雖然不能完全說去中介化,但也對傳統的金融業產生了三個沖擊。
第一,從支付來看,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傳統上是社會結算,但從去年以來,第三方支付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像支付寶[微博]、財富通這些第三方支付成為線上支付的主流。在交易鏈條的重構過程中,客戶的交易信息和消費信息被隔離開來,對銀行有釜底抽薪的顛覆性作用。
第二,從負債端來看,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活期存款的沖擊。傳統的金融機構需要多少年才能累計到余額寶[微博]的用戶數量,對存款的沖擊是不爭的事實,大規模資金流向互聯網的趨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對商業銀行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在資產端。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借貸平台主要還是從事個人消費信貸、小微金融業務,貸款客戶絕大多數還是傳統商業銀行不能覆蓋的客戶。現在來看沖擊有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新型的網路借貸方式所覆蓋的客戶會與傳統銀行業覆蓋的客戶有所交集。包商銀行一直長期致力於小微金融業務,我們的口號也是立足百姓創業,立志國際品牌,做最好的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我們在這方面的感受比較深刻。
除了業務層面的支付、負債、資產端的沖擊以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還有以下兩點。
第一個就是互聯網思維對傳統金融思維的沖擊,用戶為王、產品優先、簡約極致的創新思維對包括包商銀行在內的傳統企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金融業的沖擊在去年剛剛開始,但從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來看,我們的感受還是非常深刻。
第二,互聯網獲取客戶和流量的能力比商業銀行大。互聯網客戶有很高的黏性,而商業銀行傳統獲取客戶的方法顯得遲緩而笨重,就像余額寶在短期之內獲得大量客戶,這是商業銀行和互聯網企業非常大的差距。
當然,我們也在思考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在哪裡。我們認為優勢可能還在於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和資產製造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負債端的競爭趨於白熱化,未來可以想像的圖景是資金只是幾個的問題,核心是怎麼運用這些資金。運用資金的過程其實就是資產定價和風險控制的能力。資產定價和風控能力也將是以後一段時間商業銀行的關鍵能力。
當然,商業銀行積攢了幾十年的風控技術以及大量的人才資源也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作為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資產的製造者和生產者的角色。或許物理網點會成為雞肋或負擔,但傳統商業銀行的資產製造能力才是商業銀行相對於互聯網企業的巨大優勢。
昨天包商銀行正式推出了互聯網金融平台,也是我們在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嘗試。在研發階段,我們考察了各種商業模式、各種互聯網企業。當然,我們也與國外的金融機構進行了探討。下面就這個新的模式跟各位進行分享。
第一,銀行是整體的互聯網化,還是單兵突進。我們內部進行過討論。作為中小商業銀行,是否可以通過體系性的變革重生成為完全適應未來互聯網競爭環境的新的銀行。後來感覺這個難度很大,因為商業銀行傳統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管控模式、企業文化都跟互聯網環境下的企業有所不同。對於一家現有商業銀行的改造的困難也非常大,也可能引起比較大的動盪。所以我們的線上平台也是採取單兵突進的方式,設計新的模式、組建新的隊伍、建立新的文化來適應新的競爭。
第二,是用現有品牌,還是用新的品牌。目前來看,業內大部分的商業銀行推出的互聯網金融基本還是傳統的銀行品牌。事實說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客戶的角度。從傳統渠道和互聯網端進來的客戶是兩個層面的,雙品牌運作可能更合適。我們也考察過國外比較成功的銀行也是採取雙品牌的策略。當時我們也問他們為什麼不在銀行內部建一個銀行,他們認為在內部建不太可能。從前端來看,可能就是名字不一樣、界面不一樣,其實後面的產品製造的流水線或者是生產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包括文化。對於用主品牌,還是雙品牌,我們現在的宣傳還是新建一個品牌。
第三,大而全,還是小而精的選擇。這是商業銀行的關鍵選擇,也是比較有誘惑的選擇。從目前來看,一些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的資產比較大,實力也很強,有這種全面布局的想法也非常正常。從國外的數字化銀行的案例來說,包括美國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做法,專注極致、簡約可能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處。尤其是美國的模式,其實非常簡單。我也在想為什麼這么簡單的東西能做成呢?而且為什麼會有市場機會呢?也可能是因為現在日益復雜的金融體系反而給這種簡單需求的滿足提供了市場機會。我們的線上品牌也是秉承這種單一的商業模式,產品也比較簡單,用戶界面也非常的簡約。
以上就是我對商業銀行介入互聯網金融的思考,包括對環境的分析和一點認識,不對之處請各位專家和嘉賓批評指正。
『陸』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興起原因是什麼
一是互聯網和網購人口眾多。2005年,中國網民數量11100萬人,普及率只有8.5%;2010年,網民45370萬人,普及率上升到34%;2014年,網民達64875萬人,普及率達47.9%。到2015年5月,中國網民已達6.68億人,比整個歐盟的人口還多。電子商務改變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網購規模年年創新高。2015年,僅天貓「雙十一」一天就創下交易額912億元,而2015年美國的「黑五」當天網購的銷售額僅相當於174億元人民幣,為天貓的19%。
二是科技及互聯網技術的階段性成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垂直搜索引擎四大技術是公認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四大技術支柱。
三是日益增長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投融資需求一直得不到很好滿足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市場基礎。我國小微企業約佔全國企業數量的90%,創造80%左右的就業崗位,約佔60%的GDP和約50%的稅收,但截止到2014年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的比例公為30%。
四是居民財富收入增長帶來的理財需求。2013年底,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額達92萬億元,越過30%的中國消費者將收入的25%左右投入儲蓄,而儲蓄率在其他國家往往不到10%。老百姓手中的錢多了,理財需求市場大了,不同層級的人有不同的理財需求,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業態提供更廣泛的產品滿足不同需求,傳統銀行對20%的有錢人提供的產品多些,不太關注80%大眾(儲蓄不多人)群體的需求。
五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受到政府高度重視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政策和大環境基礎。互聯網金融於2014年、2015年兩次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總理多次肯定互聯網金融業態,明確提到「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從監管上看,允許先做業務後逐步規范發展的監管政策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這在國外是很難見到的。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銀行等10家單位聯合發文中對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或意義作了如此表述: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呈現一波接一波的熱潮。但是在這種熱潮中出現了許多亂象,如P2P「跑路」平台增加、借貸金額達數百億元的大型P2P平台涉嫌非法集資、不計成本巨資做廣告、業務員不良營銷等。現在該是對互聯網金融熱潮進行冷靜思考的時候了,只有理性對待互聯網金融熱潮,才能使其步入健康規范發展的軌道,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近被曝光的「e租寶」案例,顯示了網貸行業從「熱」到「冷」的「悲喜劇」。2015年12月16日晚,北京警方通過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布消息稱,「e租寶」網路金融平台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被依法立案偵查,警方對相關犯罪嫌疑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實施了查封、凍結、扣押。「e租寶」成立僅逾一年半時間,其累計投資金額就超過700億元,如果其涉嫌犯罪問題被查清、得到處罰,那麼將給投資人帶來較大的損失。
創新需要冒險。因此互聯網金融既能創造支付寶和余額寶這樣的神話,也會發生各類互聯網金融平台破產甚至「跑路」等嚴重問題。而導致後者的根源就在於對風險的控制跟不上業務的快速發展。鑒此,在推動互聯網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做好風險管理為前提。
『柒』 為什麼說互聯網的思維不適合金融領域
自從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火爆以來,銀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傳統」二字以示區分。這對不少銀行從業者而言,無疑是赤果果的歧視,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互聯網金融的鼻祖。
畢竟,銀行業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網上銀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機興起之初便上線了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只不過是後來者罷了,憑什麼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機端的自己又怎麼能被冠以「傳統」二字呢?
也就難怪,中國銀行業內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網點數量成正比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和郵儲的網點數量都是萬級的,其中郵儲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個;幾家規模比較大的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興業、招行、浦發銀行的網點數量都在2000左右。
若銀行的核心業務主要圍繞網點展開,必然進一步衍生出網點管理和考核的需求,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後才是總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構便產生了。
在金字塔架構下,總行作為全行的大腦,負責產品設計、指標考核和進度督導,分行則主要承擔起上傳下達的角色,負責指標分解甚至加碼以及日常督導考核,支行網點作為戰斗的一線則要背任務、背指標。
『捌』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有研究意義嗎
關於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思考
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公司不斷對提供的服務進行創新,不僅推出了具有支付功能的支付寶、財富通等服務,還推出了與商業銀行存款業務具有類似功能的余額寶、小金庫等業務,互聯網金融公司藉助其在互聯網服務領域的技術優勢,不斷的推出與商業銀行業務類似的服務,這些服務的推出搶奪了商業銀行現有的客戶,對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不僅有助於商業銀行認清當前的發展形勢,並有助於商業銀行採取有效的措施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提升商業銀行的業務能力,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1.互聯網金融模式
就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第一種,是最早出現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和騰訊旗下的財富通為代表;第二種是近幾年出現的眾籌模式。該模式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但隨著眾籌模式的不斷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服務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三種,個人對個人(P2P)的網路信貸模式,這種模式使得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直接面向資金的所有者進行,不僅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了影響,對存款業務也有一定的影響;第四種為大數據金融模式,該種模式以阿里小貸為代表,大數據金融模式充分的使用與大數據相關的技術,開發具有較強市場針對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2.互聯網金融特點
由於互聯網金融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而由於互聯網的獨特性,也使得互聯網金融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尤以大眾性和高效性為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主要特點。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直面客戶,並且由於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提供企業使用大數據和智能Agent技術,能夠快速的對客戶的需求作出反饋,不僅能夠同時處理大量客戶的業務請求,並且能夠使客戶養成特定的使用習慣,使得互聯網金融集大眾性和高效性為一身,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3.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原因
互聯網金融在最初的發展中,僅僅是傳統商業銀行線下業務在互聯網上的擴展以及電子商務服務平台推出的擔保支付服務,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對金融服務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而商業銀行對互聯網金融缺乏深入的認識,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正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產生了互聯網金融,並且,相應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一經推出就受到用戶追捧,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影響
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形成挑戰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主要有以余額寶為代表的新基金銷售模式和P2P信貸服務,尤其是余額寶模式不僅具有傳統存款的特點,並且具有比銀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動性,獲得了廣大用戶的青睞,直接降低了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競爭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存款是開展其他業務活動的基礎,余額寶和P2P信貸服務的出現,不僅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產生了影響,並且因為存款受到影響,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和其他業務活動的開展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2.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產生的影響主要來自P2P貸款和眾籌模式。P2P貸款和眾籌模式的出現,為潛在的貸款需求企業和個人在融資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而與商業銀行復雜的貸款手續不同的是,使用P2P貸款和眾籌的方式進行貸款不僅手續簡單,而且貸款的流程也大為簡化,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3.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支付業務的影響
支付業務是商業銀行提供的傳統服務,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我國政策允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發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業務不僅使用方便而且費用較低,而商業銀行提供的支付業務,手續復雜,不同的商業銀行間辦理支付業務時還面臨較多的困難,而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效的克服了商業銀行支付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對商業銀行支付業務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1.轉變經營理念
針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產生的影響,如果商業銀行再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應對,勢必會對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商業銀行應當轉變現在的經營理念,積極的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商業銀行應當全面認識技術變革對銀行的影響,並對技術變革可能對商業銀行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積極轉變經營理念是商業銀行有效的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挑戰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2.調整經營策略
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的話語權不斷減弱,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商業銀行未能根據互聯網的發展需求,推出相應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致使互聯網企業有了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機會,對於商業銀行而言,要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不利影響,應當調整現有的經營策略,調整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定位,根據當前金融市場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情況,更新戰略規劃,主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在調整經營策略的過程中應當主動進行經營創新,提出新的經營策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3.提升管理能力
與商業銀行龐大的組織結構不同的是,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極的使用智能Agent技術,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效率,與商業銀行較低的業務辦理效率和較高的業務辦理成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在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競爭的過程中,要獲得競爭優勢,就不得不提升管理能力,積極應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商業銀行的管理成本,以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
4.拓展業務渠道
在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還應當積極拓展業務渠道,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具體而言,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當主動的「觸網」,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藉助自身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巨大優勢,積極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從互聯網獲得新的客戶資源;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當積極的開發潛在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開發潛在的市場需求,針對潛在客戶的服務需求開發相應的業務渠道,提高商業銀行的業務量。
四、總結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既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對金融服務的必然需求,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中不斷的喪失其應有的話語權,與商業銀行未能充分的認識到潛在的金融服務需求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當前的研究和現實已經表明,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推出的金融服務已經對商業銀行的存款、貸款和支付業務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如果商業銀行還不能充分的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應對,對自身進行變革,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將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