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產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商業銀行賴以盈利的點在於貸款率以及存款利息之間的利差,要貸款出去首先必內須吸納存款,互聯容網金融的崛起,導致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投資互聯網金融平台,銀行的利息抵不過通貨膨脹率,手裡的錢越存越不值錢,當然是要找投資渠道增值,而互聯網金融平台是個好去處,發展雖才5年多,但其規模卻在迅速擴大,有數據顯示2016年網貸平台投資人數或將超過2000萬人,2016年1-9月成交規模達到14110.05億元。所以對商業銀行的直接影響就是存款越來越少了,營業大廳里來辦業務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都現在通過移動終端來辦理各種金融業務。
本來銀行也有理財產品,只不過由於這幾年的降息降准,還有外部投資的不確定性,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越來越低,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投資回報率在3%-4%之間,這跟互聯網金融平台動擇10%的年化差距太大,再加上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相對較高,現在也越來越多人將錢投資到互聯網金融平台。
當然傳統商業銀行也不是沒有優勢,其風控就是最大的優勢,還有其龐大的存量用戶存款,或許未來需充分利用其這兩點優勢,為實體經濟服務。
② 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最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③ 在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向新常態轉變,由此帶來金融新常態。金融新常態下,金融機構身處的回市場環境隨之改變答,並伴生著各種挑戰,商業銀行並無例外。
對商業銀行而言,金融新常態下帶來的變化已經是客觀事實,如今需要著手思索應對各種挑,包括不良資產暴露、利潤空間壓縮、業務受沖擊等。
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率低傭金等優點更適合於民間資本的流動和融資需求,但在風險管理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嘗試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也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因此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
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一定也不會墨守成規,一旦銀行主動地去創新,不斷地加大創新和變革的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銀行也一定能夠在未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過程當中,可能或者應當成為主力軍。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有著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有助於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
④ 張影強: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互聯網金抄融快速增長是由於以襲阿里巴巴為代表互聯網企業推出的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遠遠高於銀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產生了快速的吸金效應。相對高額的收益率引發各界對支付寶獲得高利潤的猜想,認為余額寶產品謀取了高利潤。在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初期,「余額寶類」產品確實有不錯的收益率,也在逐步瓜分銀行的活期存款和儲戶。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推出類似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各大商業銀行也推出了「余額寶類」產品,競爭者加入必將會拉低行業收益率,使得「余額寶」類產品收益率和利潤回歸正常。
⑤ 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有哪些
從長期上看,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替代是全方位的,二者是你死我活的關系。但是這種替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現實的角度上看,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支付、小微信貸和中間業務這三大領域:
(一)支付領域
支付是商業銀行最原始的業務,商業銀行由支付起家,當初客戶出於支付的目的將錢存於銀行,銀行有錢之後才去放貸,可以說,銀行現行的存、貸、匯等業務都是從支付業務衍生出來的。可見,支付業務在銀行所有業務中的地位。然而,互聯網金融正是以支付業務發端的,直接威脅到在支付領域商業銀行的重要性,商業銀行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互聯網金融在支付領域的主要表現就是第三方支付組織,可以說第三方支付組織在網上交易中充當了類似於現實交易中商業銀行的角色,是類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組織是IT技術與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截止到2013年8月28日,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組織獲得了由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組織涉及的業務主要是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這三類業務。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到超過10萬億元,其中互聯網支付金額6.89萬億元、銀行卡收單3.75萬億元,預付卡發行575.55億元,移動支付業務1811.94億元。我國第三方支付組織以支付寶和財付通最為典型,占據了全國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網上支付業務本應由商業銀行承擔的,如今卻由第三方支付組織承擔,這是第三方組織對商業銀行在支付領域影響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憑借在電子支付領域的強大優勢,第三方支付組織對銀行形成倒逼之勢,使其能夠在眾多銀行中獲得更低的支付手續費,更有些第三方支付組織甚至要求銀行在支付領域開放更多的客戶、提供更多的系統介面。
(二)小微信貸
小微信貸業務是在支付業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產生影響的又一領域。我國互聯網金融小微信貸的發展以阿里小貸最為典型。阿里小貸是指2010年成立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和2011年成立的重慶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的合稱,其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淘寶店家等中小型企業和個人創業者。201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阿里小貸的貸款業務發放對象拓展到除溫州以外的長三角地區。截止到2013年5月20日,阿里小貸服務小微企業25萬家,僅2013年一季度就發放120億的貸款。阿里小貸的信用貸款額度為5萬至100萬元,日利率為萬分之五到六之間,初步估算,年利率達達18%,這遠遠高於我國傳統銀行業的利率水平。作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領軍者,阿里小貸的前景被業界一致看好,更有甚者還說出「若阿里小貸取得銀行牌照,三年之內超過民生銀行」這樣的話。小微信貸業務雖然是我國商業銀行拋棄的業務,但也是我國商業銀行未來必須要發展的業務。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大型企業的存貸利差縮小,而小微信貸具有收益高的特點,這必促使我國商業銀行將開發小微信貸作為其發展方向。而互聯網科技企業依賴其強大的平台和技術優勢率先進入該領域必將對我國商業銀行進入小微信貸領域產生不利影響。如果說,互聯網金融進入支付領域更多影響商業銀行的現在,那麼互聯網金融進入小微信貸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未來。
(三)中間業務
2013年,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於余額寶的推出。余額寶是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貨幣市場基金,其具有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風險小等特點,一經推出給我國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業務帶來了巨大沖擊。余額寶的推出是互聯網金融涉足基金代銷業務的經典案例。基金代銷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一項。中間業務是一項表外業務,不用佔用銀行的資金,卻能給銀行帶來豐厚的手續費收入,是銀行增加利潤的重要渠道。目前,中間業務已成為除存款業務、貸款業務之外的第三項業務。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最大的優點在於網點分布廣、信用度高。然而這些優勢正在被互聯網金融所取代,依託互聯網這個平台,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開展了充話費、代交水電費等中間業務,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聯網金融公司所擠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