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信用卡的研究文獻(中外文均可)
1. Ausubel, Lawrence M.,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1, 81(1):50-81
2. Ausubel, Lawrence M.,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9
3. Berlin, Mitchell and Mester, Loretta J., Credit Card Rates and Consumer Searc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13:179-198
4. Brito Dagobert L. and Hartley Peter R., Consumer Rationality and Credit Card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400-433
5. Calem, Paul S. and Mester, Loretta J.,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Stickiness of Credit-Card Interest R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5):1327-1336
6. Gross, David B. and Souleles Nicholas S., Do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terest Rates Matter for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Card Dat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149-185
7. Gross,David B. and Souleles Nicholas 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Delinquenc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2,15:319-347
8. Stango, Victor, Competition and Pricing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82:499-508
9. Stiglitz, Joseph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409
10. 葉德珠,基於時間偏好不一致的信用卡利率結構設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8:134-142
11. 胡少華,信用卡市場消費者行為研究:文獻綜述[J],新金融,2005,10:57-62
12. 吳恆兵. 信用卡業務風險的防範[J]. 河南科技 , 2003,(11)
[1] 尹龍. 信用卡業務管理與監管制度的發展[J]. 中國信用卡 , 2008,(02)
[2] 《中國信用卡》2005年總目錄[J]. 中國信用卡 , 2005,(12)
[3] 周寧. 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思考[J]. 新金融 , 2003,(12)
[4] 王青山, 宋曉波. 轉變陳舊觀念 樹立全新意識[J]. 中國信用卡 , 1997,(04)
[5] 胡大國,李惠. 信用卡業務必須整治[J]. 江西社會科學 , 1996, (09)
[6] 朱溪, 楊楊, 林佳. 銀行: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盛宴[J]. 大經貿 , 2003,(09)
[7] 辛雲勇. 邊緣者的出路[J]. 互聯網周刊 , 2005,(30)
[8] 林雪丹. 商業銀行應加強信用卡業務的風險防範[J]. 福建金融 , 1998,(09)
[9] 馬騰. 信用卡業務亟待整合[J]. 瞭望 , 2005,(13)
[10] 吳國民. 論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地位和發展戰略[J]. 中國信用卡 , 1997,(05)
❷ 關於<證券市場發展>的外文文獻及中文翻譯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證券市場的辯證關系證券市場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經濟運行態勢決定證券市場走向,證券市場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適應並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同時通過其自身的能動性促進或者阻礙經濟發展。證券市場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
長期以來,理論界從不同角度就證券市場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討與論證。我國證券市場十餘年發展的歷史實踐更為我們提供了令人信服和難以辯駁的事實。截止目前,國內上市公司達1200餘家,國內股市累計籌資總額超過8500億元,這些資金通過廣泛的渠道投向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證券市場中並購重組等資本運作風起雲涌、方興未艾,對十年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更為重要的是,證券市場在轉變思想觀念、優化資源配製、轉換經營機制、改善企業治理、改革國有企業、提高經濟效率等方面的巨大推動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影響深遠,無以替代。當然,由於受自身發展規律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並非完全同步的,在時間上可能提前或者滯後,有時候甚至出現背離(這種背離可能是新興的、不成熟的市場所普遍面臨的問題),也不否認證券市場可能存在的消極性與負面性及其所蘊藏的風險,但長期來看,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總體上是保持一致的,我們發展證券市場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其能動性與積極作用為經濟建設服務。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客觀上要求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這為證券市場長期向好,實現穩定與繁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對證券市場促進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確認識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人類的生產、服務、流通和消費活動;虛擬經濟是信用制度與貨幣資本化形成的金融經濟中與實體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的金融交易活動;而所謂的泡沫經濟則是指一種或一系列資產的價格經過連續的上漲後遠高於其實際價值的經濟現象嚴重膨脹、惡化泛濫導致社會資產的賬面價值不正常地偏離真實價值的社會現象。長期以來,總有人將證券市場等同於虛擬經濟,將虛擬經濟等同於泡沫經濟,以偏概全、捨本逐末,混淆和曲解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泡沫經濟的概念及相互關系。這是一個理論誤區,如不及時糾正將會造成人們認識上的混亂。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繼承和發展,言簡意賅,恰逢其時,為我們正確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對我們消除疑慮和偏見,大力發展證券市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而言,實體經濟是基礎,是本,虛擬經濟是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產生和發展的,是流,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虛擬經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要發展實體經濟,也要發展虛擬經濟,但重點或者說落腳點是發展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其次,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證券市場的歸屬問題。一方面,一級市場是直接配置資源的場所,為各種生產和服務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屬於實體經濟的范疇;另一方面,二級市場上的證券交易,特別是某些用於價格發現和風險控制類的金融衍生產品,可能會歸屬於虛擬經濟的范疇。也就是說,證券市場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有機結合體,不能將其簡單地歸類甚至等同於虛擬經濟。
最後,僅從定義就顯然可知,虛擬經濟不等於泡沫經濟,只有當虛擬經濟嚴重偏離實體經濟的價值時才可能導致泡沫經濟,證券市場亦如是。股市泡沫的存在是很正常的,適度的泡沫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股市泡沫所蘊藏的風險,盡量將泡沫控制在合理適度的范圍之內,避免其過度積累破壞金融和經濟的正常運行。
正確認識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與發展階段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除具有證券市場的一般特徵與規律外,更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及相應的特殊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它是第一個建立和發展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證券市場,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業,理所當然地承載著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歷史使命,為社會主義服務。我國證券市場十多年來的最大貢獻就在於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和發展,這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完全吻合的。其二,它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中,在中國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由落後生產力向日益發達的生產力轉軌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必須為經濟轉軌、為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服務。因此,在尊重證券市場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更要符合國情,符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至於發展階段則應該放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察。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證券市場走向,任何國家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都主要取決於本國經濟的發達程度與綜合實力,比如美國和日本,二戰後相繼成為世界頭兩號經濟強國,相應造就了兩大發達成熟的證券市場。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從不發達經濟向日益發達的經濟、由發展中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與此相適應,我國證券市場也應該處於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從不發達市場向中等發達市場轉軌的階段。
正確認識和處理證券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正確認識和處理證券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觀、發展觀和全面觀,反對形而上學的孤立觀、靜止觀和片面觀。
首先,證券市場發展中存在問題是必然的。市場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前進性變化過程,其本質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也就是說,總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會有曲折和反復,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障礙。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證券市場沒有現成的理論和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又是成立和發展於經濟改革關鍵的轉軌時期,新舊觀念的沖突、新舊體制的磨擦必然會反映其中,其艱巨性與復雜性可想而知,出現問題在所難免。
其次,正確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證券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問題之間可能會相互交叉互有聯系,與市場的其他方面也有著普遍而廣泛的聯系,同市場發展息息相關,處理好了利於市場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市場發展。因此,認識問題既要客觀全面,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弄清問題的性質和來龍去脈,找准症結對症下葯。
其三,解決問題要有新思路、新辦法。既不能諱疾忌醫,任其發展,也不可能停下來先解決問題再謀求發展,更不能病急亂投醫。我國證券市場已經從一個摸索試驗性的市場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發展休戚相關,與國家利益、投資者利益唇齒相依,成績是主要的、有目共睹的。有問題就否定一切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和方式。最好的辦法只能是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中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問題,因為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在對立統一中不斷克服困難,消除障礙,解決問題,自我揚棄與更新的過程,沒有發展何論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和原則。而具體到每個問題則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本質特徵,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不存在一個適用於所有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只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重要論斷為目標,堅定信心,與時俱進,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國證券市場的明天必定更加繁榮發達。
❸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優勢有哪些
答:
1、政策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中正式提出發展消費金融,中國人民銀行在1998年和1999年相繼放開了個人住房貸款和汽車消費貸款的政策,以促進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這也是發展消費金融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結構合理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消費金融成為熱點詞彙。據了解,2016年3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印發 《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政策利好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2、技術優勢
互聯網消費金融與傳統消費金融的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消費金融利用了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打造「線上互聯網+線下實體」的運行模式。從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機構在資金來源上有一定的優勢,通過探索信用消費+場景布局,進而打造成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的樣本,通過場景的建立,增強客戶粘性,不斷擴張消費金融市場,實現盈利。隨著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挖掘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精確的進行市場細分、選定目標客戶、評估客戶信用等級,從而降低資金配置風險,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3、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消費需求也更加旺盛,8090後超前消費意識逐漸增強,接受新型金融產品的能力較強,因此使用消費信貸手段來緩解預算不足的觀念逐漸深入,因此,在居民消費觀念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發展消費金融已經具備相應的社會基礎。而作為解決資金問題之一的消費金融系統必將迎來發展商機,像迪蒙自主研發的消費金融系統是一款集消費貸款、消費分期為一體的業務管理系統,有效幫助企業迅速開拓消費市場,推動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實現業務模式的「互聯網+」轉型。系統通過規則引擎、工作流引擎、自動徵信、商家加盟的方式,實現借款業務的快速審批、智能風控、借款流程自定義等功能,滿足消費金融公司快速、高效、便捷的借款業務需求。
❹ 關於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的外文文獻
2.信託
錢的投向
信託產品即所謂的「影子銀行」,也就是資金需求方繞開銀行直接向投資者借錢——資金多數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某項目(例如拆遷)或者某企業的資金需求(例如新生產線)。這些融資方一般在其它資金渠道枯竭後才會考慮信託,因為信託借款的利息非常之高,從借款人的角度,付出的年利率一般在2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銀行貸款的成本要低得多。
特點
(1)按照期限和借款人條件不同,信託計劃的預期收益率不同,目前年收益率大致在10%-15%之間。信託計劃收益率可以參考溫州民間借貸指數,這一指數反映的是民間借貸最為發達地區的公開借款成本,該利率反映的是借款者付出的成本,在此基礎上要扣除信託發行方以及渠道收益(一般在5%左右),才是投資者收益。
(2)合規的信託產品最低起投點是100萬,低於此門檻的產品多為集資購買這種擦邊球的方式(也就是許多人把錢交給一個人去買)。
(3)期限一般是1-3年為主,中途一般無法退出。
風險點
(1)絕大部分信託理財渠道會宣傳所謂的「剛性兌付」—— 也就是投資者一定會拿到本錢和利息,但實際上這是沒有根據的。13年開始也陸續出現了剛性兌付被部分打破的案例。去年10月份國務院發布《地方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表示中央政府不會替地方還債,之後信託發行量顯著下降。對於「剛性兌付」這一預期投資者要保持清醒,隨著清理規范地方政府融資行為及房地產業的下滑,打破剛性兌付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2)從信託資金的去向不難得出結論,信託借款人一般有兩個特徵:一是本身已高負債(其它低成本融資渠道枯竭,需要藉助信託這一高成本渠道);二是要為信託借款承受高額利息支出。用專業術語來說這一類企業都加了很高的債務杠桿(Leverage),資金鏈緊張。因此信託從本質上來說屬於高收益債(High Yield Bond),也叫垃圾債券。
(3)集資購買信託的行為進一步放大了風險,由於實際購買合同上只有一個人,而其他眾多集資人並不是法律上認可的信託計劃受益人,因此一旦出現購買人跑路的現象,集資人的權利難以保障。
3.股票
錢的投向
如果你是企業首次發行股票(IPO)時認購,那麼你的錢直接交給了上市公司;以後你是從其它投資者手上買入股票,錢並沒有進上市公司的口袋,但由於你獲得了股份,道理上來講你買了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資產。
特點
(1)不確定的收益,且波動巨大,這一點不用多說。
(2)不確定的投資期限:你可以持有一天,也可以持有N年。
(3)較低的參與門檻:一般幾百塊錢就可以買股票。
(4)對投資者的真實要求高:知識、心理、操作等,但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
風險點
(1)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股市最大的風險是「你不知其中的風險」,多數人買賣是因為其他人在買賣,或者基於所謂的消息,而這種跟風的投資,最終總以虧損結束。
(2)由於股市的資金門檻低,參與人數多,加上各種媒體不停的炒作,對投資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影響和壓力。關於投資者心理的描述,我看過最好的一段是美國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Marks寫的「投資者的投降」。
4.基金
錢的投向
按照基金類型的不同,投資者的錢被投向不同資產——股票基金投股票、債券基金買債券、貨幣基金主要是存款… 基金的可投資對象覆蓋了以上銀行理財、信託、股票市場的大部分,因此基金可以作為前面幾個投資渠道的替代方案,我們一一做比較。
風險點
(1)缺少系統科學的投資計劃,隨意地跟風買賣(炒基金)是基金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基金本身的風險和這一點比起來其實要小得多。
(2)銷售機構重推銷,輕服務的現狀加劇了投資者跟風買賣的行為。
5.私募基金
錢的投向
和前面講的公募基金一樣,私募基金也是把錢交給基金經理管理,按照基金不同的投資方向策略進行投資。
特點
(1)投資范圍很廣,幾乎什麼都可以投:從股票、債券到未上市公司的股權(即所謂的股權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石油、黃金期貨…)、房地產、基建項目…
(2)投資策略比公募基金更豐富,更復雜。
(3)基金除了收固定的管理費,還收取業績提成。
(4)投資門檻和信託類似,一般百萬起。
(5)有較長的投資鎖定期(一般一年以上),期間不可退出,鎖定期之後定期開放退出(一般每個月開放一次)。
風險點
(1)非專業投資者很難真正理解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因此難以判斷該投資到底是否合適自己 – 單純依賴管理人的過往歷史業績來進行判斷是目前大多數投資人的唯一手段,加上私募基金信息披露不規范,因此私募基金投資者比公募基金處於更大的信息劣勢。
(2)私募產品變現能力(流動性)差,除了較長的鎖定期外,還普遍存在懲罰性提前退出條款,當投資者發現基金錶現不及預期往往不能退出或者要遭受損失。
6.P2P網貸
錢的去向
P2P網貸是最近兩年逐漸出現的互聯網理財模式。大部分網貸採用「投標」的方式,在網上集合投資者的錢,通過P2P平台,貸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或個人。一部分P2P借款人是滿足個人消費(例如裝修,車...)。另一部分是小額生意周轉。
特點
(1)單筆交易小且分散
(2)期限多為幾個月到一年
(3)約定收益率參考信託,目前一般是每年8%-15%。
風險點
(1)交易完全在互聯網上進行,由於單一借款額小,P2P平台缺乏有效的低成本辦法逐個對借款人的資質進行風險評估,發生違約的可能性並不像想像的那麼低,甚至有的平台所宣傳的零風險。
(2)近似純信用貸款的模式,投資者和平台缺乏對借款人的實質性違約防範及保護。
(3)平台本身目前沒有適當的監管,一旦發生較嚴重的借款違約,平台本身可能倒閉,事實上從去年以來就不斷出現P2P平台跑路的情況。
❺ 招商銀行消費金融是戰略制高點
在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2018年8月,銀保監會曾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釋放了鼓勵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信號:
「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產品與服務。支持發展消費信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積極滿足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升級型消費的金融需求。」
既然如此,為年輕人提供足夠的消費金融產品支持,便是2019年消費金融監管政策的應有之義。
展望2019:
消金走出低谷的希望在哪裡?
消費金融不是哪幾家機構盤里的菜,消費金融是一個生態,在這個生態中,既需要銀行等持牌機構,也需要互聯網平台,你之砒霜,我之蜜糖,多層次體系才能確保生態的流動性。
用戶的信用是流動的,從低到高,低點時若無人問津,壓根就沒有高點可言。互聯網平台主攻融資難,用高息的漏斗從徵信白戶中過濾出相對優質的用戶,接下來,銀行上場,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機構為銀行輸送了大量的徵信用戶,是整個消費金融生態的流量入口,不可或缺。
建設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要激活年輕人的消費潛力,要鼓勵消費金融的發展,也因此,市場需要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的重新崛起。
也許,這便是消費金融機構於2019年走出低谷的希望。
❻ 跪求有關銀行信貸的外文文獻~最好附中文翻譯的~~
參考來源:JSTOR
China's fast-evolving consumer finance market
Contents
1. Footnote
China's consumer finance instry lags far behi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In 2007, consumer finance balances still came to less than 13 percent of GDP, below India and far below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Should recent growth rates persist, consumer lending promises to exceed 8 trillion renminbi ($1.2 trillion) by 2014, up from today's 3.7 trillion renminbi.( n1) But that calculation understates the market's latent potential. If consumer lending on the mainland rose to Taiwan's level, for instance, the shift could unleash as much as 10 trillion renminbi in net new consumption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an enormous opportunity for banks and retailers.
China's people now have limited credit options. Mortgages account for 90 percent of lending to consumers, who have few choices in key proct areas, such as auto loans, credit cards, and personal loans. But the market has grown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Credit card issuance is skyrocketing, from 3 million cards in 2003 to 128 million by the end of 2008. Indeed, card issuance could surpass 300 million by 2013. Similarly, 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and installment loans, long the domain of underground lenders, have grown at an annual rate of 33 percent since 2006, to 744 billion renminbi, as leading domestic banks and consumer finance specialists strengthened their risk-management capabilities.
For foreign and local lenders jockeying for position in China's fast-evolving consumer finance market, we see several keys to success.
1. Recognize the market's diversity. China is a collection of local markets, each at a diffe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distinct risk profiles and unique consumer preferences. These markets generally evolv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scent (such as Sichuan), emerging (Jiangsu), and maturing (Shanghai). Lenders should take a portfolio view, focusing on the most promising markets, but with enough diversity to capture the next wave of growth.
2. Find a proct portfolio that matches consumer preferences. In a sense, consumer-lending procts are fungible. Many consumers balance their savings and borrowing in the aggregate, not by indivial procts. Some countries (such as South Korea) have high levels of credit card usage; others rely more on cash and personal loans. In the present early stage, the ultimate proct balance in China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Finding the right mix may prove crucial to success in China's fast-growing market.
3. Know the rules and their evolution. New regulations issued by Chinese banking regulators in the spring of 2009 give local and foreign banks and consumer finance specialists greater access to the market, in the form of consumer finance companies. While initially restricted to offering installment loans to retail customers with previous track records in borrowing, such companies will probably enable attack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nsecured consumer-lending sector more quickly and at greater scale. In addition, the further deregulation of credit cards has allowed overseas banks to issue renminbi-based ones. These banks should target clear segments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broader market.
Would-be players in such a new market must tread carefully. To assure responsible lending and borrowing, the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credit bureaus, improve financial ecation, support 'new to credit' procts (for instance, low-limit or collateralized credit cards), and allow consumer finance balances to be securitized. Regulators and lenders must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risk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organized fraud. The government must become better at spotting national and local credit bubbles.
China can manage the risks and has ample room to expand consumer credit--safely.
中國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市場
內容
1。腳注
中國的消費金融業遠遠落後於整體經濟。 2007年,消費信貸余額仍然發生了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三,低於印度,遠遠低於新加坡和韓國。如果最近的增長率持續下去,消費貸款承諾2014年將超過8萬億人民幣(1.2萬億美元),從今天的3.7萬億人民幣。(n1)重的計算,但低估了市場的潛能。如果消費者在大陸的貸款上升到台灣的水平,例如,這種變化可能引發在未來5年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凈新的消費多 - 為銀行和零售商的巨大機會。
中國人民現在是有限的信貸方案。抵押貸款占貸款的百分之90的消費者,誰在關鍵產品領域,如汽車貸款,信用卡幾個選擇,以及個人貸款。但市場發展迅速,近年來。信用卡發行是暴漲的3萬2003卡,為128萬,到2008年底。事實上,發卡可能超過3.0億,到2013年。同樣,無抵押個人貸款和分期付款貸款,長期貸款的地下領域,增長百分之33在一年增長率自2006年以來,至744億元人民幣作為國內領先的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加強其風險管理能力。
對外國和本地貸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的消費金融市場領導地位的競賽中,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關鍵。
1。認識到市場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本地市場的集合,每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風險狀況和獨特的消費偏好。通過這些市場一般發展三個發展階段:新生(如四川),新興(江蘇),和成熟(上海)。貸款人應採取組合的看法,在最有希望的市場為重點,但有足夠的多樣性,以捕捉到下一個發展浪潮。
2。查找產品組合相匹配的消費偏好。在某種意義上,消費信貸產品互換。許多消費者平衡儲蓄和借貸總額由個別產品,而不是。如韓國的一些國家()有信用卡使用率很高的水平;別人更多地依靠現金和個人貸款。在目前的初期階段,在中國最終產品的平衡還有待確定。找到合適的組合可能是極端重要的在中國的快速成長的市場取得成功。
3。知道規則及其演變。由中國銀行監管機構在2009年發布給當地和外國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更自由地進入市場,消費金融公司的形式,春天的新規定。雖然最初僅限於提供分期貸款,在貸款前紀錄的零售客戶,這些公司將可能使攻擊者在無抵押消費貸款部門的參與更迅速,規模更大。此外,信用卡的進一步放鬆管制已經允許外資銀行發行人民幣為基礎的。這些銀行的目標應明確部門和發展服務的能力,廣闊的市場。
想要成為這樣一個新的市場參與者必須謹慎行事。為了保證負責任的貸款和借款,政府必須加強徵信機構,完善金融教育,支持新的信貸的產品(例如,低限制或抵押信用卡),並允許消費者將證券化融資余額。監管機構和貸款人必須共同努力,改善風險管理,特別是能夠識別和處理有組織的欺詐。政府要更好地察覺成為國家和地方的信貸泡沫。
中國可以管理風險,有足夠的空間,擴大消費信貸 - 安全。
❼ 跪求有關銀行信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外文文獻以及中文翻譯
中國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市場
內容
1。腳注
中國的消費金融業遠遠落後於整體經濟。 2007年,消費信貸余額仍然發生了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三,低於印度,遠遠低於新加坡和韓國。如果最近的增長率持續下去,消費貸款承諾2014年將超過8萬億人民幣(1.2萬億美元),從今天的3.7萬億人民幣。(n1)重的計算,但低估了市場的潛能。如果消費者在大陸的貸款上升到台灣的水平,例如,這種變化可能引發在未來5年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凈新的消費多 - 為銀行和零售商的巨大機會。
中國人民現在是有限的信貸方案。抵押貸款占貸款的百分之90的消費者,誰在關鍵產品領域,如汽車貸款,信用卡幾個選擇,以及個人貸款。但市場發展迅速,近年來。信用卡發行是暴漲的3萬2003卡,為128萬,到2008年底。事實上,發卡可能超過3.0億,到2013年。同樣,無抵押個人貸款和分期付款貸款,長期貸款的地下領域,增長百分之33在一年增長率自2006年以來,至744億元人民幣作為國內領先的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加強其風險管理能力。
對外國和本地貸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的消費金融市場領導地位的競賽中,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關鍵。
1。認識到市場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本地市場的集合,每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風險狀況和獨特的消費偏好。通過這些市場一般發展三個發展階段:新生(如四川),新興(江蘇),和成熟(上海)。貸款人應採取組合的看法,在最有希望的市場為重點,但有足夠的多樣性,以捕捉到下一個發展浪潮。
2。查找產品組合相匹配的消費偏好。在某種意義上,消費信貸產品互換。許多消費者平衡儲蓄和借貸總額由個別產品,而不是。如韓國的一些國家()有信用卡使用率很高的水平;別人更多地依靠現金和個人貸款。在目前的初期階段,在中國最終產品的平衡還有待確定。找到合適的組合可能是極端重要的在中國的快速成長的市場取得成功。
3。知道規則及其演變。由中國銀行監管機構在2009年發布給當地和外國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更自由地進入市場,消費金融公司的形式,春天的新規定。雖然最初僅限於提供分期貸款,在貸款前紀錄的零售客戶,這些公司將可能使攻擊者在無抵押消費貸款部門的參與更迅速,規模更大。此外,信用卡的進一步放鬆管制已經允許外資銀行發行人民幣為基礎的。這些銀行的目標應明確部門和發展服務的能力,廣闊的市場。
想要成為這樣一個新的市場參與者必須謹慎行事。為了保證負責任的貸款和借款,政府必須加強徵信機構,完善金融教育,支持新的信貸的產品(例如,低限制或抵押信用卡),並允許消費者將證券化融資余額。監管機構和貸款人必須共同努力,改善風險管理,特別是能夠識別和處理有組織的欺詐。政府要更好地察覺成為國家和地方的信貸泡沫。
中國可以管理風險,有足夠的空間,擴大消費信貸 - 安全。
❽ 論文 網路消費金融研究報告開題報告大綱怎麼寫
網路消費金融研究報告開題報告
行,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