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最好是論文
推薦一本書《貨幣戰爭》第一部,讀完後你會對貨幣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貨幣是全球性的,我給你一點點提示吧,如果寫論文的話我沒這么多時間。
1、寬松的貨幣政策會使貨幣快速且大量流入老百姓手中,正如近十年的中國就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老百姓的收入明顯在不斷提高,你可又把貨幣比喻為「血」,貧血的時候(貧窮)輸了血可以使元氣恢復很快,經濟發展就很快,如中國從改革開放輸血以來,經濟可又說是突飛猛長;這樣的壞處是,如果調控不好,就會導致通貨膨脹,使CPI上漲過快,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大幅提升,現在的中國就是這樣,錢來得多,去得更多;
2、收縮的貨幣政策下,會使過熱過快的經濟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也就是停止輸血,這樣會使流通到市面的貨幣量減少,使物價及CPI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這樣的政策力度會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及房地產行業的利益,甚至會影響到國外投機者的利益,國家領導會面臨各種人身威脅的恐懼,所以,其執行力度很考驗一個國家領導者的魄力。這種政策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好事,物價得到控制,生活成本也就得到控制。
名言:我不在乎這個國家誰執政,我只在乎誰掌握了貨幣的發行權。(在中國當然就是政府掌握貨幣發行權,而資本主義國家則由私人銀行發行,國家需要向他們借錢來流通,美國就是需要向美聯儲借錢,這種錢是永遠還不清的,而美聯儲是幾個猶太人財團組成的股份制機構)
我就說那麼多啦,下班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㈡ 高房價對經濟金融和人民生活有哪些沉重的危害
我們小區有位鄰居,甚有房地產投資眼光,早年起就在北京買了多套房子。自己也在北京有經營生意。但是,前不久路過他家的餐館,發現已經關門了。回來問他原因,回答是,投入收益比不劃算,「起早貪黑,10年也不如我一套房子掙得多。」
這已不算是什麼新鮮事。浙江還有企業主想把工廠關了投資買房的呢,半開玩笑跟我說,若有人看上了他們設備,可以1折相送。這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企業經營的困難與樓市的異常火爆形成的反差,已非一日了。
以我個人對房地產市場的觀察,就房價而言,溫和的上漲或調整,是市場各方主體都樂於看到的。但正如有經濟學家所說,左右市場的信息是如此龐雜,恐怕世界上運算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也無法勝任全部的收集工作。要做到精準調控,難於漢代走蜀道。
就普通民眾的感覺來說,2004年以來,一線和二線熱點城市,房價的上漲,除了2008年等個別年份,房價的上漲,幾乎不能說是「溫和」。而之所以舉一二線城市為例,是由於它們的輻射、帶動效應遠非三四線城市可比。
2007年、2009年和2013年的那幾波樓市,暫且不比較漲幅,哪個更兇猛,只說總價,現在一套房子的年增加額,可能就相當於2007年的總額。幾年前曾經有句話,今年不買房,一年又白忙,以為是笑話,如今思之何等殘酷。
京滬深城區一套房的年增加值,動輒百萬,又有幾人一年掙到百萬呢。別說工薪人士,包括前文所說開小餐館的,一般小工廠,恐怕都不容易吧。何況,最近半年來,套均增加值過百萬的,已經迅速向二線城市蔓延。
說到這里,還想再多句嘴。就我個人所知的一些東西方重要經濟體,沒有像我們這樣,個人賣房的收益所得,幾乎都是純收益,全歸自己,什麼個人所得稅、營業稅,甚至契稅,統統要買方負擔。天下沒有比買房更好的投資方式了。
老百姓過日子,說是感性也好,情緒化也好,恐慌心理並非都是無中生有。一套80平方米房子,去年還只是336萬,今年就要600萬,哪個看了不焦慮不擔憂?如果都是投資客倒也罷了,問題是,有大批是攢錢辛苦的剛需。
做實業的也難免心理波瀾起伏。企業主會想,把投資於公司的錢,用來買房,所得還都是純收益,而千辛萬苦做產品,市場風險又大,稅金一分也少不了,如果相當一部分老闆這么付諸行動,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動機和資金就消失了。
如果擺脫不了對房地產的依賴,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等等,就不可能成功。而只是盯著房價的調控,絕非治本之策,也不可能成功。
哪怕是盯著房價的調控,手段也可以更硬一點,措施更狠一點。因為,與2013年相比,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泡沫不是微微膨脹,而是發展到了對整個經濟、金融有巨大殺傷潛力的階段。
㈢ 二手房砍價師:房價上漲對居民消費有什麼影響
大體有這幾種情況:(一) 房價上漲對具有投資型房產家庭居民消費的影響。回在房價上漲背景下, 具有答投資型房產的家庭主要會受到財務效應的影響, 即無論是否將投資型房產出售變現, 這類家庭的消費預算和消費支出都將得到提升。(二) 房價上漲對具有自住型房產家庭居民消費的影響。親戚買房認為,如果家庭收入不變, 這類家庭居民的消費選擇也基本維持不變, 因此房價上漲對這類家庭的消費不會產生影響。(三) 房價上漲對准備購房家庭居民消費的影響。具有較低消費水平和支付能力的家庭所做出的選擇主要包括三種:首先, 選擇提前購買房產避免房價進一步上漲而帶來的風險;其次, 選擇較小的住房控制購房消費開支;最後, 選擇推後購房計劃。 (四) 房價上漲對房產租賃家庭居民消費的影響。房價上漲對房產租賃家庭居民消費會產生擠出效應, 這不僅會降低房產租賃家庭居民在其他消費需求中的支出, 而且會提升房產租賃家庭居民的預防性儲蓄量, 從而進一步擠壓房產租賃家庭居民在居住需求之外的消費需求支出。
㈣ 高房價可能帶來哪些危害
其一,高房影響金融行業發展。今年以來,不少地區的銀行都減少或停止對房地產行業房貸,一方面是由於當地措施使然,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今年短短10個月的時間里,已有400多家房企因資不抵債而申請破產。而還有不少房企形同「植物人」,早已沒有了業務。爛尾、延遲交房、質量糾紛數量開始增多。炒房客的逐漸散退,也讓「斷供」現象明顯增多。可以說,再照此發展下去,銀行的壓力也是不小。當金融行業受到威脅,國民經濟還能穩步提高嗎?
其二,高房價會使人才散退。眾所周知,華為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他們重視和發展人才有很大的關系。要知道,華為每年花在引進高等院校的優質畢業生的資金,在全世界的企業里都是數一數二的。任正非說:國家搞四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最最主要是有土地換工業成長。現在城市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生活成本太高,可能就會"逼走"優秀的人才。
其三,高房價將讓企業失去"競爭力"。此前,華為總部從深圳遷至東莞,原因正是因為土地成本太高了。難道是任正非付不起房費嗎?怎麼可能!之所以這樣做,是他早一步看透了這種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他認為:「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 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事實證明,不少城市都出現了大規模的行業不景氣、公司倒閉、商鋪關門大吉、企業裁員……之類的危機,這些也都不能說與房地產沒有半毛錢的關系。換句話說,房價太高必然使土地成本上升,不僅是工業的還是居住的,都可以使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產品成本高了,如何參與國際銷售和競爭呢?因此,即便是像華為這樣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科技企業,也還是為高房價產生的高成本而痛心。
㈤ 現在金融風暴對房價影響大么
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是有影響的!
現在的世界不是發生金融危機了嗎?前兩天,專世界各屬大央行都紛紛減息,減息第一是為了刺激消費、投資;第二就為了挽救房地產市場!
前兩年,中國經濟上其實出現了很大的泡沫化,包括股票、房地產兩個市場泡沫化是最嚴重的!一般發生金融危機時,市場上都會呈現出:投資市場資金大量減少(大部分的人的資產減少),市場上通貨膨脹、物價上升。而一般購買房子的人,都不是以一次過繳清的方式,通常是通過貸款的形式進行購房。在這種情況下,賺的錢少了,物價提高了,生活就變得困難,進而導致沒錢去供房,這就引申二次按揭的問題。越來越多人沒有錢供房及買房,房地產市場也慢慢變得消沉,房價就會一直往下滑!
㈥ 高房價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高房價帶來的痛苦,高房價降低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幸福感。成功地造就出了一批房奴,他們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就連生活都失去了底氣。
綜上所述,高房價給我們帶來的是整體幸福感的一種下降,房價越高賣不起房子的人就越多,從而會影響到人的方方面面。
房奴是一個很悲哀的詞語,等有一天你發現房子可以屬於你了,那個時候你已經老了。
㈦ 金融內外均衡視角下高房價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房地產新政的實施效果,需用時間檢驗。據近幾日媒體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查,專房地產新政的出屬台,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較大的震動,近日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房地產市場已經有所反應,一些嗅覺敏銳的投機者已經開始撤離,北京、深圳二手房市場有放量的跡象,新房市場也出現促銷打折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新政不僅力度大,對供求總量和結構產生影響;也向社會表明了中央政府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將扭轉房地產市場各類主體對房地產市場和房價走勢的預期,對市場主體的心理上產生影響,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發生變化,促使開發商加快銷售速度、投機者放盤撤離、自住性消費者持幣觀望,市場熱度開始消退,進而促進供求總量的均衡,房價在新的均衡中穩定。可以預測,隨著新政的逐步落實,二手房交易將出現萎縮,買賣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後,二手房價將逐步回落,而隨後房價下降的趨勢也將蔓延到一手房。下半年住房供給量將增加,需求量得到抑制,供求矛盾緩解,房價將向合理水平穩步回落,其中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房價回落的幅度越大。
㈧ 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
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國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的同時實現。在國內外的文獻資料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吉林大學的楊惠昶教授和復旦大學的姜波克教授。楊惠昶教授認為「國際金融是研究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通過貨幣、證券、票據的買賣和轉讓,市場的自發力量和政府的經濟政策相互作用,如何實現國際收支均衡,以殛國際收支均衡與國內經濟均衡的聯合均衡。」姜波克教授認為「國際金融學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發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
傾向於上述觀點的理由如下:
1、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是開放經濟社會始終面臨的經濟學課題。內外均衡問題,是開放經濟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既保持經濟體自身的穩定發展,又使經濟體的對外開放處於合理狀態之中,是開放經濟社會各國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兩個重要目標,分別稱為經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當政府採取政策措施實現某一均衡目標時,有的時候會促進另一均衡目標的實現,而有的時候則會使另一均衡目標的實現更為困難。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是由米德在1951年正式提出的。米德在他的代表作《國際收支》一書中,針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固定匯率制的現實,指出了宏觀經濟處於特定區間時政府調節社會總需求的金融政策會在實現某一均衡目標的同時惡化另一均衡目標,此時經濟就屬於內外均衡的矛盾。由於米德所研究的是固定匯率制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就不存在內外均衡的矛盾問題了,因為政府可以聽任匯率浮動來自發調節國際收支,從而集中精力專門研究和解決內部均衡問題。事實上,在浮動匯率制下任何一國政府都不可能聽任匯率自由浮動給本國經濟帶來不良的影響。並且,作為開放經濟社會的核心變數之一,匯率的變動會對一國經濟各個層次的變數都產生深刻影響。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米德時代未曾出現的與實物經濟基礎相脫離的巨額國際資本流動於各國之間,使內外均衡矛盾發生得更加頻繁和劇烈,後果更加嚴重,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難度也更大了。為此,開放經濟社會如何確定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便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有一段精闢論述:「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從貨幣金融視角探求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規律,解決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以便為政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由此而形成的學科便是國際金融學。
2、內外均衡問題具有鮮明的貨幣金融屬性。內外均衡問題之所以能對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各國政府及經濟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是與國際資本流動密切相關的。不僅是各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提高,國與國之間聯系的貨幣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國際資本流動正深刻地影響著開放經濟的運行,使內外均衡問題的貨幣金融屬性越來越明顯和突出。由於國際資本流動對金融市場上各種行市微小變動非常敏感,甚至在很多時候純粹受政策和心理預期的驅使,因此,表現出相當大的不穩定性;更為嚴重的是,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在這種經濟環境下,貨幣金融因素往往最先受到影響,然後再傳遞給其他因素。貨幣金融因素在引發危機、傳導危機和傳導反危機政策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中樞地位。
綜合上述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應從如下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內外均衡問題是國際金融學的核心,這導致國際金融學與貨幣銀行學等相關學科具有不同的主導問題。另一方面,內外均衡問題與國際貨幣金融活動有著密切聯系,換句話說,當國際資本流動不再依賴於實物經濟基礎而具有自己獨特運動規律時,其貨幣金融性質就更加明顯和突出,貨幣金融因素在內外均衡矛盾的形成及其解決中居於關鍵性地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將研究內外均衡矛盾及其解決方法的學科稱作國際金融學。同時,也只有以內外均衡問題作為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才能體現國際金融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內外均衡實現問題上,還涉及一些對內外均衡目標有影響卻不是從貨幣金融視角出發的問題。諸如國際貿易政策、國際直接投資政策等問題,國際金融學也需要了解它們以便於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內外均衡的問題。但它們並不屬於國際金融學的范疇。因此,國際金融學是從貨幣金融視角出發,但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內外均衡問題,並不是貨幣金融問題的自身。由此可見,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二者的統一,以此形成一整套貫穿始終的,具有內在嚴密邏輯聯系的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
㈨ 房價影響居民消費嗎
有很大影響,買房子也是一種消費,房價越高,居民的壓力越大,把大部分錢都花到了房子上,會減少其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