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福建省金融機構覆蓋情況

福建省金融機構覆蓋情況

發布時間:2021-02-23 15:22:02

Ⅰ 福建省財政廳的介紹

取消已復公布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制。取消管理和協調廳直屬院校的有關職責。增加負責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財務監督管理的職責;增加負責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按規定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職責。

Ⅱ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是哪個銀行

福建來省農村信用社聯自合社於2005年7月29日開業,是由福建省內各家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商銀行聯合組成,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省級金融機構,是省政府管理農信社系統的專門機構,承擔對全省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

全省農信系統共有67家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商銀行,其中農信社51家,農商銀行16家。全省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擁有營業網點1800多個,佔全省金融機構網點三分之一強,從業人員1.8萬人,金融服務實現全省鄉鎮全覆蓋。在全省鄉村布設超1.1萬家小額支付便民點,基本實現了金融服務「村村全覆蓋」。2013年末福建省農信系統資產總額4127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207億元。

Ⅲ 福建省財政廳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省財政廳設26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綜合協調廳機關和直屬單位工作,督促重大事項落實;承擔廳機關文電、機要、檔案、保密、信訪、新聞宣傳和內部規章制度建設等工作;承擔廳機關重要文件、綜合性文稿的起草工作;負責政務公開、網上審批和績效評估工作;承擔廳機關及直屬單位的財務、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工作。
(二)綜合處
參與研究提出工資、津貼等收入分配政策和改革方案;參與研究提出住房改革政策,管理住房改革預算資金;承擔彩票財政管理的有關工作;參與承辦清理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的具體工作;擬訂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和政策;擬訂土地、礦產等國有資源收入管理政策;負責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立項、審批、制定標准等工作。
(三)條法處
起草有關財稅方面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負責廳機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按規定承擔廳機關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承辦國家賠償費用管理;組織全省財政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審核其他法律、法規、規章草案中有關財政稅收的條款,參與廳機關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工作的合法性審查。
(四)稅政處
在中央賦予我省稅收管理許可權范圍內,研究提出地方稅稅種的增減、稅目稅率調整、減免稅等建議;組織實施稅收法律法規;研究提出地方稅收政策調整方案;開展稅源調查分析,參與稅收政策的調研工作;研究提出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收政策的建議,辦理有關稅收減免和稅收返還等事項;監督檢查稅收法規和政策的執行情況。
(五)預算處
研究提出財政政策、財政體制、預算管理制度和中長期財政規劃的建議;編制年度省級財政預決算草案,辦理省級預算調整事項;承擔省直部門綜合預算審核、批復、調整工作;承擔省直部門支出標准體系建設及項目庫管理工作;擬訂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承擔省對市、縣(區)等的財政轉移支付工作;擬訂全省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和辦法;匯總年度全省財政預算。
(六)國庫處
組織預算執行及統計分析預測;組織實施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及政府會計制度,組織實施國庫管理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組織實施政府非稅收入國庫集中收繳,管理財政和預算單位賬戶、財政決算及總會計核算;承擔國庫現金管理的有關工作,管理國債發行、兌付。
(七)行政政法處
承擔行政、政法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牽頭組織實施《行政單位財務規則》;負責擬訂省級行政性經費的財務管理辦法,參與研究行政性經費開支標准和定額;承擔統一著裝管理工作。
(八)教科文處
承擔教育、科技、文體廣播、宣傳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牽頭組織實施《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擬訂事業單位通用的財務管理制度,擬訂新聞、出版和電影行業的財務制度;承擔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具體工作;按規定管理重大科技專項資金;承擔省級國有文化企業資產與財務管理的有關工作。
(九)經濟建設處
承擔交通、資源、建設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參與擬訂省級建設投資的有關政策,擬訂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度;承擔有關政策性補貼和專項儲備資金財政管理工作;按規定管理地方鐵路等國有資產和資源性資產權益;承擔財政投資評審管理工作。
(十)農業處
承擔農辦、農業、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氣象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擬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辦法和有關行業事業、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管理支農專項資金,管理政策性農業和扶貧專項貸款貼息,統籌安排財政扶貧資金。
(十一)社會保障處
承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衛生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管理省級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及醫療衛生支出;擬訂有關資金(基金)財務管理制度;承擔社會保險基金財政監管工作;編制省級社會保障預決算草案,審核匯總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
(十二)外經處
擬訂有關涉外財政政策並組織實施;承擔外經貿、外事、旅遊等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財政政策;擬訂外經貿、外商投資和境外企業以及涉外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並組織實施;擬訂和執行財政預算內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非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擬訂和執行外事活動及各類因公臨時和長期出國出境人員工資及生活待遇標准和有關費用開支標准。
(十三)企業處
承擔工商經濟方面的部門預算有關工作;研究提出支持企業發展以及相關行業的財政政策;牽頭擬訂企業財務制度及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編制辦法並組織實施;承擔省屬國有工業企業財務管理有關工作;參與擬訂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相關制度;承擔有關資產評估管理工作。
(十四)金融處
承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研究工作;承擔地方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工作;根據省政府規定,承擔地方金融機構財政出資人職責,組織實施地方金融類企業國有資本績效考核評價,收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擬訂地方金融類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負責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財務管理;承擔政府外債的有關管理工作,按規定管理外國政府貸(贈)款;按規定管理政策性金融業務。
(十五)外債處(世行亞行貸款辦公室)
研究和分析國際財經問題,提出有關政策建議;承擔有關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擔保和聯合融資的對外談判、轉貸(贈)、償還工作,監督資金的使用;承擔有關國際多邊和雙邊財經合作事宜;承擔財政部交辦的與有關國家政府開展財經對話的具體工作。
(十六)會計處
管理全省會計工作。組織實施會計法規,擬訂會計管理具體辦法,並負責監督實施;管理會計從業資格,按照規定承擔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管理工作;負責代理記賬管理;組織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承擔指導和監督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工作。
(十七)統計評價處
研究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和評價體系;組織實施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參與部門預算的編制和審核工作。
(十八)監督檢查局
擬訂全省財政監督檢查的政策和制度;監督財稅法規、政策的執行情況;承擔監督檢查會計信息質量和注冊會計師行業執業質量的有關工作,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反映財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問題,提出加強財政收支管理的政策建議;監督檢查廳內各單位執行財政法規、政策、制度和預算的情況,監督廳屬單位財務收支管理等。
(十九)農村綜合改革處(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起草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規劃、方案和政策措施,指導和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牽頭組織全省農村公益事業債務管理工作;負責村級「三項經費」、「一事一議」財政性資金管理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有關問題的研究;參與制定農村綜合改革涉及的財政轉移支付方案的測算和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工作,牽頭管理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財政性資金。承擔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十)財政監督員辦事處
負責困難縣財政指導工作,參與指導困難縣財政預算、決算編制,監督分析困難縣財政收支管理情況;監督檢查省級財政用於補助市縣人民政府的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反映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財政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二十一)會計委派處
擬訂會計委派制度的具體政策、辦法;管理和指導全省會計委派工作;按規定組織省直單位的會計委派,管理委派人員,負責對委派人員的監督、考核和業務培訓。
(二十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處
貫徹執行中央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擬訂全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並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承擔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預算的相關工作。
(二十三)非稅收入徵收管理處
貫徹執行中央有關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擬訂政府非稅收入徵收管理方面的具體實施辦法;審核、匯總編制省直部門和執收單位的非稅收入年度預算;負責省本級行政性收費、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國有資產和國有資源收入、其他非稅收入的徵收管理;負責指導全省非稅收入徵收管理系統的網路建設與維護;管理財政票據,負責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改革工作;開展非稅收入征繳日常監督和專項稽查工作。
(二十四)采購監督管理辦公室(省政府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辦公室)
擬訂政府采購的政策規定,監督和管理政府采購活動;管理政府采購信息;受理省級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處理違法違規行為;按規定審批省級政府采購方式;負責乙級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管理工作。研究擬訂全省社會集團購買力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按規定審批專控商品;負責組織查處控購方面的違規事項。承擔省政府采購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十五)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擬訂農業綜合開發的政策及項目、資金、財務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編制農業綜合開發規劃與年度計劃;管理和統籌安排中央與省財政等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組織檢查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執行情況,按省政府規定組織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承擔省政府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十六)人事處
承擔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管理等工作;擬訂並組織實施財政教育培訓規劃。
機關黨委
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負責廳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Ⅳ 哪裡可以查找各市銀行機構覆蓋情況,我想要查找廣西貴港市各個金融機構的網點數量

你好,你可以登錄各個銀行的官方網站。
比如,你登陸工行廣西省分行的官網,可以查詢網點,具體到每一個市,每一個區,你都能查到所有的網點了。
不過,需要你自己做統計。

Ⅳ 那對比說是福建經濟好還是福州經濟好阿,

福建是省,福州是省會城市。兩者是相比恐有不妥。

福建省,簡稱「閩」,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公元前221年,秦朝置閩中郡,治東冶(今福州),從此福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福建省陸地平面形狀似一斜長方形,東西最大間距約480千米,南北最大間距約530千米。全省大部分屬中亞熱帶,閩東南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2.4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千米。福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全省擁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
福州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閩都,簡稱「榕」,是福建省的省會,海西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國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沿海地區,現轄5區2縣級市6縣,市區人口2921736人,全市總人口7115370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城市。當地居民以漢族的閩海系族群為主,通行閩東語福州方言。
經濟社會綜述
【綜合】2011年,福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3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09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737.50億元,增長16.0%;第三產業增加值1672.19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0:44.9:46.1調整為8.7:46.5:44.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55.5%和41.7%。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144元,增長11.9%。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06.01億元,增長25.7%;地方財政收入320.04億元,增長29.1%;地方財政支出365.32億元,增長39.2%。
【農業】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3.09億元,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144.7億元,增長4.2%;林業產值15.8億元,增長5.2%;牧業產值74.6億元,增長0.9%;漁業產值299.6億元,增長4.8%。
【工業、科技】全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5873.36億元,增長15.8%,實現工業增加值1390.05億元,增長16.1%,佔全市GDP的37.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8%。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1869億元,增長18.0%。
【固定資產投資】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20.28億元,增長23.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649.63億元,增長23.2%。城鎮項目投資完成投資額1693.19億元,增長14.4%。
【城鄉建設】2011年末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32.12平方公里。年末市區共有公交營運線路261條,公交營運車輛3930輛;本年新增更新公交營運車輛785輛,公交車日客運量達200.7萬人次。全市共有各類計程車6002輛。
【貿易、旅遊】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6.77億元,增長19.9%。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2756.25萬人次,增長17.5%,其中境外遊客76.17萬人次,增長9.0%。全市共有星級賓館飯店65家,客房共計10547間。
【對外經濟】全市新批合同外資項目170項,合同外資金額17.70億美元,增長5.78%;實際利用外資(按驗資口徑)12.77億美元,增長7.78%。進出口貿易較快增長,實現進出口總額347.25億美元,增長41.16%。
【金融、證劵、保險】201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本外幣,下同)6910.1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22%,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625.06億元,增長8.98%;單位存款余額3634.48億元,增長14.29%。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8家,總市值2703.71億元;股票、基金交易額21817.77億元,增長5.99%;全市保險業務保費收入114.91億元,增長10.32%。
【民生保障】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9505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增長14.6 %,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4%;人均消費性支出17847元,增長13.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達到10107元,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53元,增長2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8%。
全省生產總值13800億元,增長13.8%;財政總收入2056億元,增長21.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151億元,增長2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73億元,增長30%;外貿進出口總額1088億美元,增長36.6%,其中,出口715億美元,增長34.1%;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3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實際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7427元,實際增長7.5%;城鎮登記失業率3.77%;人口自然增長率6.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1%、化學需氧量排放減少0.2%的節能減排目標預計可以完成。
完成投資1936億元,建成投產和開工項目分別達166個和177個。開工5條快速鐵路,福廈動車組開通運營;開工13條高速公路,建成7條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89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超過3000萬噸,電力新增裝機容量445萬千瓦,機場擴能改造全面實施。新增長區域發展方面。完成投資2742億元,一批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區域集聚效應顯現。
全年糧食總產量662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5%,大災之年仍保持了農業的持續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9.6%。實施土地整理31.5萬畝,加固病險水庫139座,除險加固海堤15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2850公里。新批和組建8家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
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8%,建築業增加值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建設21個成長型產業集群,抓好950個製造業重點項目和300個重點技改項目,央企在閩新一輪投資洽談項目超過8000億元、其中簽約5000多億元。出台加快民營企業發展19條意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和再擔保機制。45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或再融資,募集資金449億元,上市企業總數達185家。物流、創意等服務業加快發展,軟體業銷售收入增長40%。全省旅遊總收入增長17.8%。全年本外幣貸款余額增長23.4%。[6]

Ⅵ 我國金融機構的狀況

中國政策性銀行的現狀與改革
摘要:政策金融是與商業性金融相對應的,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之後,三大政策性銀行的轉型問題已成為國內金融改革的又一個焦點。本文闡述了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發展歷程及其現狀,並從總體上描述了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最後對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作出了簡單評價及建議。
關鍵詞:政策性銀行 現狀 改革

一、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政策性金融體系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過程中產生的。1994年,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國家決定設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同時將原四大國有銀行所負有的政策性職能分離出來,切斷基礎貨幣與政策性業務的聯系,為加速國有銀行的商業化和確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創造條件。由此,政策性金融作為一個獨立的金融體系在我國正式建立。三大政策性銀行自成立以來,在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體制的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於 1994 年3月7日,該行是一家以國家重點建設為主要投融資對象的政策性銀行,辦理政策性國家重點建設(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及貼息業務。除了財政撥付的資本金之外,國家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發行財政擔保債券和由金融機構認購金融債券籌措,此外還包括部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吸收的存款。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於 1994 年11月18日,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和農副產品合同收購、農業開發等業務中的政策性貸款、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及監督使用。資金來源除財政核撥資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債券,並使用農業政策性貸款企業的存款。
中國進出口信貸銀行成立於 1994 年7月1日,作為貫徹國家外貿政策的政策性銀行,其主要業務是為大型機電設備進出口提供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為成套機電產品出口提供信貸貼息及信用擔保。其資金來源除國撥資金外,主要以財政專項資金和金融債券為主,其業務活動由有關部門組成監事會進行監督。
我國政策性銀行自成立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機制。在發揮貫徹政府意圖、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加強經營管理,努力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經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
(一) 經營行為顯著改變
適應形勢需要,政策性銀行採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進一步完善和強化經營管理體制。,政策性銀行把「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又要防範金融風險」作為經營原則,防範風險的意識不斷增強,自主決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時,加大了貸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風險防範力度,經營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 資產質量明顯提高
政策性銀行在運營過程中,注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擇優選擇支持對象,建立信用結構和信用約束機制,強化信貸管理。同時通過採取上門催收、資產保全、法律訴訟等多種手段,加大催收不良貸款的力度,信貸資產質量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截至2006年1季度,國開行的資產總額達到了25185億元(摺合3140億美元),表內不良貸款率為0.82%,撥備覆蓋率為288%,資本金為500億元,資本充足率約為9.15%,而一年前其資本充足率是10.5%。截止到2004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表內和表外的信貸資產余額合計達到2754.3億元,資產總額達到3058.7億元。信貸資產質量進一步提高,按五級分類標准,年末自營業務不良貸款率為5.28%,連續六年實現了不良貸款絕對額和比率的「雙下降」目標。截止到2005年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資產總額8502.1億元,貸款余額7870.73億元。按貸款五級分類標准,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為798.6億元,比年初減少458.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2%,比年初下降7.3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的雙下降,貸款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三) 業務經營范圍和支持領域不斷調整
為適應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變化,政策性銀行積極調整業務經營范圍和支持領域。
2005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認真執行黨和國家關於「三農」和金融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大了信貸支農力度,貸款投放快速增加,主要業務包括:糧油信貸業務、棉花信貸業務和其他儲備信貸業務。並且還積極拓展新業務,2005年,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增加了國家和地方化肥儲備、地方糖儲備、地方肉儲備新業務。目前,除糧棉油專項儲備外,其他儲備信貸業務共六大類九個品種。截至2005年末,其他儲備貸款余額91.6億元,較上年增長88%。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中間業務也迅速發展,其保險代理業務險種范圍進一步擴大,已經涵蓋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全部險種。
從1994年成立之處到2005年末,國家開發銀行88.9%的貸款用於支持電力、公路、鐵路、石油石化、煤炭、郵電通訊、農林水電和公共基礎設施等行業。2005年,國開行繼續致力於中國的市場建設;加大對社會瓶頸領域的支持,緩解資金壓力;進一步大力推動管理資產業務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繼續提升內部管理能力;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其中間業務也發展迅速,主要有:財務顧問、債券承銷、證券化、高科技風險投資和基金管理。
200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業務有:出口信貸業務,包括出口買方信貸和出口賣方信貸;對外優惠貸款業務;外國政府貸款轉貸業務;對外擔保業務;國際國內結算業務。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進出口發展。其中間業務發展迅速,2004年9月,銀監會批准進出口銀行開展衍生產品交易業務,成為第一家獲得該授權的政策性銀行。
二、中國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
今年年初,央行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按「一行一策」原則分步制定、實施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同時,年初的銀監會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作為今年金融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今年的「兩會」,又首次將「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政策性銀行的改革已成為繼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後又一個熱點。綜合各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及國家高級金融官員對政策性銀行改革的評述,可以大體看出我國今年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
(一) 重新定位:一行一策
三家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的初步設計系由中央銀行研究局人員參與,在行長周小川的親自指揮下完成的。 矯正決策層和業界人士對政策性銀行功能定位的傳統理解:即按國家指令開展業務,虧損由國家兜底。將三家政策性銀行統統定義為國務院直屬、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為目標的具有開發型功能的國有金融機構。這種職能定位意味著三家政策性銀行特別是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的業務范圍將大幅放寬。
(二)分賬經營管理:國家帳戶和銀行帳戶
在分賬經營管理方面,央行與銀監會的意見比較統一,即採用分賬管理。所謂分賬經營管理,是指將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交辦業務,另外一類是市場化業務或銀行自營業務;同時,在政策性銀行內部設立兩個賬戶,一個是國家賬戶,專司政策性業務;一個是銀行賬戶,統籌《商業銀行法》允許開展的所有業務,不享受政策優惠。兩類業務分別核算。在分賬經營管理的情況下,國家財政只對國家賬戶內的虧損進行補償,對銀行自營業務的經營狀況不負責任。
(三) 補充資本金。
三家政策性銀行普遍存在所有者權益比率及資本充足率過低的問題,因此,新方案包括多渠道充實資本金並建立長效、可持續的資本金補足機制方面的內容。從目前中國狀況說,既然確定了「純國有血統」不變,那麼,資本金的補充渠道只能由財政注資、匯金公司注資以及在國內外市場發債券這三個方面構成。在三家政策性銀行中,由於國家開發銀行發放了大量的10年、20年以上期限的貸款。因此,風險暴露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從現在看,其資產的不良率只有2%左右,其狀況要優於許多國內一流的商業銀行。 但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卻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處置表內不良貸款。進出口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估計不足百億元人民幣。而農發行由於體制、政策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貸款總額肯定要高得多。 由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賴賬所造成的農發行的巨額貸款損失,還可採取和地方政府談判,用債轉股的方式,以糧食購銷企業的房地產產權抵股的辦法來解決,如此等等。一旦確定了不良資產的處置辦法,就應該根據處理數額的難度確定計劃完成期限,如2年、3年、5年,等等。在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設計中有一個邏輯前提,即作為國務院直屬的政策性銀行由於指令性任務和安定團結目的而造成的純粹政策性虧損,中央財政應當認賬並給予相應解決;而由於政策性銀行本身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貸款損失,則應當由今後的經營利潤轉撥備的方式進行抵補。
三、中國政策性銀行改革思路的簡單評價及建議
首先、對我國當前三家政策性銀行進行准確定位。政策性銀行作為藉助國家信用實現國 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金融工具,是進行市場化運作但又不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的非營利性金融機構。國家信用支持、市場化運作、非盈利性應是新時期政策性銀行的三個顯著特徵。其一,政策性銀行需要國家信用支持。這是因為政策性銀行是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利用國家信用可在國際市場以相當低的成本贏得資金,有利於其政策性業務發展;其二,實行市場化運作,可以避免政策性銀行過度依賴財政而導致經營效率低下,並運用市場化方式彌補體制性缺損和政策業務的市場風險,從而增強其應對集中、大額、長期風險的能力,這也是新型政策性銀行與傳統政策性銀行的最大區別;其三,政策性銀行經營目標不是盈利最大化, 而是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在上述共性基礎上,「一行一策」的原則,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戰略,能較好的調整現有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支持作用。
其次,在明確定位的前提下,盡快為三家政策性銀行立法。因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在經營目標、業務范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區別,大部分國家均為政策性銀行單獨立法。我國目前只有國務院(1994)22號文件作為政策性銀行的依據,具體內容已不適應發展要求 ,應 盡快頒布專門法規,規范政策性銀行經營行為。鑒於政策性金融機構業務種類繁雜、機構特點不一致, 宜由同一部法律來規范,立法應針對各行不同特點分別進行,單獨制訂。通過立法,可以進一步明確各類政策性銀行作為國家信機構的性質、地位、業務范圍、經營宗旨、資金來源和使用,以及會計制度、融資方式、利潤處理辦法、監管體制等,促進政策性銀行自我約束、自主決策和健康發展。調整業務范圍、通過制度來分離政策性金融業務和商業性金融業務,加強機構自身建設。
再次,兩個賬戶之間必定要設立隔離機制。劃分國家賬戶和銀行賬戶是世界上幾乎大部分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通行的做法。政策性金融代表公共利益,或者准公共利益,是服從國家的特定的產業政策、社會政策或者戰略意圖需要的。此外,隨著資金來源、融資方面市場化的擴展,許多國家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在進行改革,在一定的范圍內從事商業性的投資業務,但商業性業務是有限的。分賬經營管理有助於體現國家政策導向和政府意圖,同時又能使各大政策性銀行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牢固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兩個賬戶之間必定要設立隔離機制,防止商業賬戶的損失轉嫁到國家財政頭上,這也是設立分賬經營管理體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治理結構和內在運行機制改革。一旦對三家政策性銀行進行了准確的定位,這三家銀行的治理結構也應當參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除了成立董事會、監事會或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外,其高級管理層也應當按照委託代理關系進行相應的機制設計,並對一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如董事長和行長是分設還是一人兼任;副行長由董事長、行長提名還是上級組織部門直接委派任命;管理團隊的報酬水平可否與業績相應掛鉤;經營管理的問責制度如何設計,等等。
參考文獻:
[ 1] 我國政策性銀行的轉型和發展方向:沈凡,理論建設,2006年第1期
[2] 政策性銀行走向何方:趙江山,經濟參考報,2006年05月09日
[3] 三大政策性銀行轉身財政匯金聯合注資:吳雨珊,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5月6日
[4] 三家政策性銀行改革今年啟動 周小川親自指揮:李衛玲,國際金融報,2006年02月27日
[5] 政策性銀行改革與轉型國際研討會實錄: ,2006年04月28日
[6] 數據來源:三家政策性銀行網站及其年報。

閱讀全文

與福建省金融機構覆蓋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指期貨一個交易日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606
個人質押貸款期限一般為 瀏覽:862
歐元匯率人民幣即期 瀏覽:328
25日人民幣兌換澳元匯率 瀏覽:497
紫金銀行理財 瀏覽:55
中澤股票 瀏覽:921
躍嶺股票 瀏覽:326
2015年97號汽油價格 瀏覽:964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