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信息經濟和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競爭中,商業銀行如果不改變將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因此,有人預言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而我認為,行將滅絕的可能只是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市場和客戶在進化,商業銀行在進化,未來商業銀行的形式和承載內容將迥異於當今。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未來銀行到底是什麼樣,但一些方向性的趨勢值得我們重視。
方向之一:未來銀行可能是數據驅動的銀行
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大數據用來描述規模巨大、類型復雜的數據集合,被譽為是繼雲計算、物聯網之後,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技術變革,引起各方高度關注。____年,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宣布「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IBM、甲骨文、SAP等業界巨頭紛紛收購與大數據有關公司,加速布局大數據領域;____年,達沃斯論壇報告《大數據,大影響》稱大數據像貨幣和黃金一樣,成為新的經濟資產;____年,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旨在增強對海量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隨著資料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發展完善以及數據來源迅速擴展,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銀行業將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獲得並使用涉及客戶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統的數據,並通過挖掘分析得到過去不可能獲得的信息和無法企及的商機。由此可見,金融數據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開發的商業銀行大有文章可做,數據和數據應用能力將逐漸成為其戰略性資產
② 未來商業銀行發展趨勢有哪些變化
未來銀行必須向金融科技和互聯網巨頭的核心競爭力發起挑戰,即以客戶需求回為核心提供便答捷、貼心的客戶體驗。他們需要通過端到端流程再造,建立敏捷的創新組織,布局金融科技初創公司生態圈等多種形式強化數字化能力,從根本上贏回客戶的青睞。
③ 未來銀行利潤靠什麼:公司業務+零售銀行+金融市場
實際上關於中國銀行業的全部糾結,在於需理清我們的位置。目前國內銀行版在治理結構、經營權理念、企業文化、產品優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必須承認中國金融業的商業化改革還遠沒有到位。尤其是我們的改革和變化,更多地表現在那些摸得著、看得見的「硬環境」上,而諸如理念、策略、品牌、機制等決定競爭力的「軟環境」還尚待突破。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到位。銀行整體的資金成本可能上升,而資金收益或有下降,這將影響到銀行體系的凈息差水平。如果在現有客戶結構、業務結構未發生顯著變化的條件下,將對銀行業盈利增速產生較大影響。未來銀行業能否重現高速增長無疑取決於利潤結構調整的質量,這也是未來各家銀行業績趨於分化的根本所在。公司業務、零售銀行、金融市場,將共同撐起中國銀行業利潤結構升級的三條路徑。
望採納,謝謝!
④ 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有幾個方向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一) 銀行業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二)保險業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三)證券業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一) 銀行業1.經營規模比較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總資產一級資本分行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工商銀行4275.46219.19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農業銀行2442.93162.6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建設銀行2658.45131.9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中國銀行3162.14152.70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花旗銀行7169.37476.99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美洲銀行6325.74381.76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德意志銀行8437.61174.18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巴克萊銀行3988.25140.55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2.業務功能比較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當局立法限制工商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工商東亞無分業經營農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無無分業經營建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金公司無分業經營中國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銀國際無分業經營花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9年取消限制德意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能銀行有全面混業經營巴克萊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2年取消限制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3.金融創新比較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綜合帳戶銀證轉帳浮動利率貸款票據融資電子銀行循環貸款網路結算消費信貸
⑤ 分析未來銀行業務會有哪些發展趨勢
足不出戶,在家裡就可以辦理各種業務。
⑥ 順勢而勢#未來銀行有幾種發展趨勢
第一,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將進一步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既符合國家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符合銀行業自身的利益,是未來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
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並不應是簡單地向企業增加貸款,甚至忽視風險給企業貸款,而是要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向符合結構調整方向、有良好市場發展前景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金融服務薄弱環節的支持,挖掘潛在的金融需求。對於一些產能過剩行業、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則要有序退出。除了信貸支持以外,銀行業還應完善各項金融服務,為企業提供支付、結算、理財等多方面服務。
第二,銀行業經營模式將進一步差異化。隨著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進程加快推進,金融領域的市場准入進一步放寬,各家銀行面臨的不僅是銀行同業間的競爭,也面臨來自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甚至是互聯網企業的競爭。這將迫使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轉型發展,通過經營模式轉型,尋求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進而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第三,金融脫媒趨勢不可逆轉。從全國情況來看,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為51.4%,創歷史最低水平,銀行貸款已不再是企業融資的唯一選擇。在這種態勢下,銀行業應從兩方面加以應對:一是加強綜合服務能力,拓展多元化收入來源;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挖掘新的盈利空間。
第四,信息科技發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互聯網金融注重客戶體驗、善於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很大啟發意義。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重視客戶全方位數據特別是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並據此分析和挖掘客戶習慣,預測客戶行為,有效進行客戶細分,提高業務營銷和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互聯網行業成功的企業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有很強的用戶黏性。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即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客戶需要的不僅是快捷的貸款,更需要包括結算、理財、咨詢等在內的金融服務,應滿足這些金融需求,同時打造線上線下服務的一體化。
第五,銀行業發展穩步走向國際化。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是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既是服務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要求,也是銀行自身應對日益激烈的金融競爭的需要。簡單來看,銀行業國際化的內涵有三個方面:一是機構網點的國際化。二是經營管理的國際化。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業務經營方面向國際先進銀行看齊。三是服務對象的國際化。一方面加強對企業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等業務的服務力度,解決進出口企業資金難題;另一方面支持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對外開拓市場、兼並收購等提供金融服務。
⑦ 銀行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三十年後銀行的樣子,跟今天以及過去四百年相比將有顯著不同。不妨大膽猜想一下,至少有這么三個發展方向:
一、成為項目財務顧問。早期銀行主要是用儲戶的錢來放貸或投資,存款吸收規模決定了銀行所能投放的貸款規模。大資管時代到來後,銀行開始越來越多使用理財資金對接項目。未來隨著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多,銀行在吸收存款和銷售理財產品上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銀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戶資源,還有豐富的項目審查和組織經驗。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項目已暗合了這一趨勢:銀行資金與PPP項目之間存在期限配錯,不適合充當社會資本方,但這並不妨礙銀行以其他方式積極介入,如提供過橋貸款、設備租賃、現金管理、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引入長期限的外部保險資金、養老金等參與項目。換言之,銀行在PPP項目中充當了政府的財務顧問。
二、成為整個金融市場的資源整合者。這與姜建清說的信息中介有點類似,但又不限於此。事實上,說到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等大數據技術,銀行現在沒優勢,未來也不見得會有多少優勢。現在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企業手上,未來的優勢很可能在各式各樣的金融科技企業手上。銀行未來在信息等資源方面的優勢,一體現在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上,知道如何為不同的客戶量身訂制相應的金融解決方案;二體現在熟悉市場上各類資金特點及流動性規模,有能力隨時動員大量資金匹配客戶需求;三體現在善於調度市場上金融科技企業和各種中介機構的資源及專長來服務客戶。
三、一些銀行將轉型為專業化金融服務中介。未來或許不會再有大而全的傳統銀行了。大型銀行多數向前兩個方向轉型,也有中小銀行向專業化、特色化金融服務中介轉型,比如一些專門從事零售業務或財富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一些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顧問服務的中介機構,還有一些成為服務中小企業的貼身金融管家。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⑧ 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趨勢
個人分析,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趨勢,僅供參考:一、全球化趨勢:即中國的銀商業行將會走向世界,與國際銀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共同進步,發展水平逐步與國際銀行業趨於一致;二、混業化趨勢,中國商業銀行正在開始混業經營發展趨勢,工行成立投行部、成立金融租賃公司、收購國外商業銀行鄧就是一種明顯信號;三、綜合化趨勢:創新業務發展加速,發展投行業務、資金交易業務、金融衍生業務、結算、代理等中間業務,而且這些業務的佔比正在逐步加大。四、理財業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不管是公司理財還是個人理財都在快速發展。現在正在沖過去那種注重信貸,從發展貸款收取貸款利息逐步走向發展理財實現客戶資產增值方面收取中間業務收入,實現雙贏的局面。五、風險管理正在顯現出去作為金融管理的價值。過去企業和個人注重發展,缺少資金,銀行作貸款;現在企業和個人注重資產增值,銀行發展理財;不久的將來,人們必然注重風險管理,實現資產管理的根本目的,在風險管理中實現發展和資產增值的雙重目的。六、並購將會成為一種趨勢,大銀行、高效率的銀行將會吞並低效率、小銀行。七、投資銀行將會大有作為,將會在發展、投資、調控的縫隙中通過創新發輝關鍵作用。八、服務將會更加人性化,顧客將會得到更多實惠。九、金融服務設施將會更加自動化、網路化。十、信用管理將會大大減輕銀行的風險管理壓力。上述趨勢不是五年可以完成的,但從今往後的五年裡,這些趨勢的發展是必然的。
採納喲謝謝